下帅壮族瑶族乡简介

合集下载

广东概览之少数民族

广东概览之少数民族

广东概览之少数民族广东少数民族广东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省份。

全国56个民族中广东就有53个。

据2000年人口统计,广东汉族人口有85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8.58%,少数民族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独龙、鄂伦春、门巴、珞巴、基诺共52个,1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2%。

先秦时期,广东境内居住有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族群居民,史称“百越”。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唐朝的繁荣以及明清以来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外族入侵,各民族间不断同化、融合。

至建国前,世居广东的有黎、苗、瑶、壮、回、满、畲、京8个少数民族。

建国后,广东省行政区域有所变动,省内各少数民族成份亦随之变动。

1965年,防城东兴各族自治县的京族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

1988年4月,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苗族随海南建省划归海南省管辖。

至此,世居广东的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畲族、回族、满族5个。

2000年,5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别为18、15、3.5、1.5、0.8万人。

全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民族自治区域,有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同时还建立了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连州市三水瑶族乡、瑶安瑶族乡、阳山县称架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

广东少数民族——壮族壮族是岭南古老的民族之一。

壮族的先民属于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血缘递承关系。

历史上有过不同的他称,如僮、撞,或俚、乌浒、峒民、僚、俍等。

壮族也有各种不同的自称,如布越、布依、布土、布侬、布偏等。

建国后统称为僮族。

1965年改称为壮族。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

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一览表

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一览表

附件1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一览表市县(自治县、市、区)乡镇村委会备注广州市增城市正果镇正果畲族村委会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九陂镇龙岗、长塘、爱民、联一、双塘、高相村委会西岸镇三水、明义、九安村委会英德市东华镇温塘山、九围村委会横石水镇溪北村委会沙口镇滑水山、蕉园村委会石牯塘镇联山村委会横石塘镇石门台村委会阳山县秤架瑶族乡、阳城镇城北西社区、城北东社区清新县三坑镇布坑(明联瑶族新村)村委会韶关市乐昌市北乡镇上西坑、前村、新村、下西坑村委会五山镇沙田村委会廊田镇龙山村委会曲江区罗坑镇罗坑瑶族村委会、罗坑社区居委会樟市镇芦溪村委会、樟市社区居委会枫湾镇茶园山村委会、枫湾社区居委会小坑镇小坑社区居委会马坝镇马坝镇府前社区居委会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罗坝镇小安、大水、桃源村委会隘子镇隘子村委会司前镇车八岭、河口、温下村委会沈所镇瑶族村委会顿岗镇总村、七北村委会韶关市始兴县澄江镇暖田、澄江村委会马市镇涝洲水村委会城南镇胆源村委会太平镇白石坪、罗围村委会翁源县官渡镇镇仔、下陂村委会龙仙镇石背、青云、九曲水、贵联村委会翁城镇了坑村委会坝仔镇上洞村委会江尾镇蓝坑、梅斜村委会铁龙林场龙化村委会新江镇东方、太坪村委会武江区江湾镇江湾瑶族村委会仁化县长江镇高洞、学堂凹、锦江、木溪、河田村委会黄坑镇苟井、小溪村委会丹霞街道办胡坑、岭田、新东村委会董塘镇董塘瑶族村委会周田镇雷坑、灵溪、瑶溪村委会扶溪镇斜周村委会南雄市主田镇大坝、高峰、窑合、主田村委会乌迳镇鱼塘、坪塘村委会界址镇马芫村委会全安镇全安、古塘、杨沥、陂头村委会邓坊镇邓坊、赤石、赤马、洋西村委会黄坑镇塘源、社前、小陂、许村、溪塘村委会珠玑镇聪背、珠玑、里东、罗田村委会水口镇水口、泷头、云西、石庄村委会江头镇鱼仙、涌溪、江头村委会帽子峰镇洞头、上垅、富竹村委会雄州街道观新、荆岗村委会油山镇古城、锦陂村委会湖口镇岗围村委会古市镇丹布、柴岭、古市村委会南亩镇南亩、官田、芙蓉村委会百顺镇杨梅村委会澜河镇葛坪村委会乳源瑶族自治县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圩镇、双头村委会东埔镇白岭头、黄子洞、高塘村委会东源县漳溪畲族乡、城镇新源新村新港镇双田村、龙镇村、半坑村、斗背村、坡头村叶潭镇半埔畲族村、圩镇半江镇积洞、治溪村委会骆湖镇上欧、小水、杨坑、下欧、枫木、尖锋、骆湖、致富、江坑村仙塘镇圩镇、热水村、木京村、徐洞村蓝口镇花径畲族村、蓝口圩镇、蓝口围、齐坑、铁场埔、土坡、隔水、牛背、塘心、扬柳、秀水、培群、角塘、新民、派头、新光、车头山、径背村黄村镇黄村圩镇、万禾、永新村上莞镇百坝、李白、新南、新轮、新民、太阳、圩镇、下寨、红旗、常尾、冼村村委会灯塔镇圩镇、黄埔地、白、高车、安平、结游草、印岗、新围、下围、新江、犁园村顺天镇枫木、金史、白沙、大坪、圩镇村委会涧头镇圩镇、新中、中、娥、东坝村委会双江镇圩镇、下林、双江、新寨、桥头、高坡村委会船塘镇龙江、李田、凹头、老围、圩镇、许村、铁坑、岭头、新寨、流石、主固、三河、黄沙、车头、小水、群丰、滑滩、青峰村委会黄田镇久社、方围、圩镇村委会康禾镇圩镇、南山、雅陶村委会柳城镇圩镇、下坝、柳城村委会龙川县老隆镇莲塘、涧洞、联亨村委会田心镇甘陂村委会佗城镇大江、东瑶、塔西村委会龙母镇藕塘、洋田村委会丰稔镇连东村委会黎嘴镇虎口村委会麻布岗镇阁前村委会上坪镇热水村委会河源市连平县油溪镇茶新、大塘、荣新村委会元善镇街道、南湖、城南、城东、新龙村委会陂头镇蒲田、蒲前、贵联村委会内莞镇蓝州畲族、大水、小水、桃坪村委会。

关于瑶族文化的资料 -回复

关于瑶族文化的资料 -回复

关于瑶族文化的资料-回复题目:探寻瑶族文化: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文化遗产摘要: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广东、云南等地区。

本文从民族简介、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全面探寻瑶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并深入分析其对瑶族人民身份认同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一部分:民族简介1. 瑶族的来源和分布:瑶族的历史渊源和分布范围。

2. 瑶族人口和语言:瑶族的人口统计和使用的语言。

第二部分:风土人情1. 居住地环境:瑶族地域特点和区域分布。

2. 传统村落和建筑:瑶族村落的特点和建筑风格。

3. 衣着特色:瑶族人民常见的服饰和饰品。

4. 饮食习惯:瑶族人的饮食文化独特之处。

第三部分:传统习俗1. 祭祀仪式:瑶族人民重要的祭祀活动和仪式。

2. 婚俗和婚礼仪式:瑶族人婚姻制度和婚俗仪式。

3. 舞蹈和音乐:瑶族人民的舞蹈和音乐表演。

第四部分:文化遗产1. 传统手工艺品:瑶族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性作品。

2. 口头传统:瑶族的民间故事和传统歌谣。

3. 传统医药:瑶族的传统医药知识和治疗方法。

4. 文学和书法艺术:瑶族的文学作品和书法艺术发展。

最后一部分:瑶族文化对瑶族人民的影响1. 身份认同:瑶族人民对自己族群身份的认同感。

2. 社会生活:瑶族文化对瑶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3. 文化传承:瑶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问题。

结论:通过认真研究瑶族文化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瑶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并加强对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多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

桂林瑶族风俗习惯

桂林瑶族风俗习惯
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 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 头饰,风格别致。
桂林瑶族风俗习惯(5张)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谢谢观看
婚礼第二天,男女双方签订《婚姻合同书》,确定婚后奉养双方父母及子女姓氏的安排(一般第一个小孩随 母姓,第二个小孩随父姓,以下类推)。
解放后,入赘风俗仍沿袭至今,惟男方无须改同女方姓,婚礼比过去从简。
服装特色
服装特色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 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热情好客
热情好客
外地人路过借宿,瑶民必热情挽留,以好酒好菜款待,如客人客气,主人反而不高兴。客人到来,如主人不 在,只要将随身携带的东西挂在厨房门上,主人回来就会招待客人食宿。
打茅结
打茅结
瑶族人民有路不拾遗的传统。在瑶山,不需要带的物品如放个黄茅结作标记,可随意放置路旁,路人不会拿 走。如是食物,行人只要放个黄茅结就可拿来吃,主人不会责怪,但不能吃完,以示对主人的礼貌。80年代后, 平原地区进入瑶山的人渐多,良莠不齐,黄茅结所起的作用已不如以前。
桂林瑶族风俗习惯
广西桂林瑶族的风俗习惯
01 热情好客
03 搭凉棚 05 服装特色
目录
02 打茅结 04 入赘
基本信息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与富川瑶族自治县及湖南江永县交界,南与钟山、平乐 县毗邻,西接阳朔、灵川县,北临灌阳县。县城距桂林市108公里。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 南部,东与富川瑶族自治县及湖南江永县交界,南与钟山、平乐县毗邻,西接阳朔、灵川县,北临灌阳县。县城 距桂林市108公里,全县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辖3镇6乡 117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3个社区,总人口28.5万人。1990年2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 县。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是瑶族一大特色。在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过程式中,当地的 瑶族歌舞,与朝代同歌共舞,既有传统的纯朴韵味又有现代的活泼气息。瑶族婚恋风情表演是瑶族歌舞的经典, 包括:情歌对唱、挑新郎、找新娘、哭嫁、背新娘、拜堂成亲、过棒头关等一些瑶乡风情,还有有两千多年历史 的“傩舞”、“同乐舞”、“竹竿舞”、“油茶歌”等。恭城人是擅长用山歌的形式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山 歌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期间各种大型的民族歌舞表演充 分体现了多姿多彩瑶乡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瑶族服饰令人赏心悦目。

中国少数民族瑶族

中国少数民族瑶族

民间组织传承
瑶族地区有许多民间组织,如歌堂、 鼓社等,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传承文化 。
瑶族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困境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外界文化的冲击,瑶族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困境。
出路
为保护和传承瑶族文化,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强立法保护、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展学校教育等。
06
瑶族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共同作用
瑶族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共同作用于他们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为瑶族提供了精 神支持和道德指引。
04
瑶族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
瑶族的经济生活
传统农业
瑶族地区主要依靠传统农业 为生,耕种水稻、玉米、红 薯等农作物。
林业
瑶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 源,人们通过砍伐树木、采 集林产品等方式获取经济收 益。
游业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历史记载
瑶族在秦汉时期就有记载 ,宋代以后瑶族社会有,瑶族被确定为单一 民族。
瑶族的人口分布与地理分布
人口数量
瑶族人口数量在世界各民族中排 名前十,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 、湖南、广东、云南等省份。
地理分布
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地和丘陵地区 ,分布在南岭山脉的南北两侧。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包括瑶 族语言文字。
在学校教育中,一些瑶族聚居区的学 校开始引入瑶文课程,以增强学生对 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在广西、湖南等地,政府设立了瑶文 培训中心,推广瑶文教育,培养新一 代精通瑶族语言文字的人才。
此外,一些瑶族文化机构和民间组织 也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活动,推广瑶族 语言文字的使用,以保护和传承这一 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
文化展览
通过展览展示瑶族的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乐器等,让游客 了解瑶族文化的魅力。

xxxx乡乡庆汇报材料

xxxx乡乡庆汇报材料

xxx瑶族乡乡庆汇报材料一、xxx瑶族乡简介xxx瑶族乡由原xx乡、xx乡于2015年12月合并成立,因xxx高山草原风景区得名。

位于北湖区西南骑田岭山区,东临苏仙区良田镇,南接宜章县玉溪镇、梅田镇,西接临武县水东镇、桂阳县荷叶镇和北湖区鲁塘镇,北连北湖区保和瑶族乡、石盖塘街道。

乡政府驻永春村圩坪,距城区51公里。

全乡辖1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01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24444人,其中瑶族3645人,分布在大塘、西江、桃源、新竹山等村,占14.9%。

总面积175.67平方公里,是北湖区面积最大的乡。

境内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有下关石桥、肖正鳌墓、进士碑、名节亭和道观、寺庙等古迹,众多的自然、人文景点,形成众星环湖、移步换景的旅游格局。

概括为“一核三极多点”:“一核”为xxx高山草原湖泊;“三极”为羊鸟寨(仰天巨佛观景点)、金仙寨(仰天巨佛)、平头寨(安源石林);“多点”为白虎石杜鹃园、打鸟坳杜鹃花海、宽洞大峡谷、梯田瀑布湿地风光等。

二、乡庆筹备工作情况我区于2015年底启动了xxx(大塘)瑶族乡建乡30周年庆典暨北湖区第二届盘王节筹备工作,区领导带队专程到汝城、资兴等地取经,学习周边其他民族乡乡庆活动的成功实践和主要做法,形成了考察报告提交到区委常委扩大会、区政府常务会上研究。

我区借鉴汝城、资兴及广东连南、永州江华等地举办乡(县)庆的成功经验,按照“乡庆区办”模式,明确乡庆活动由区委、区政府主办,区统战部牵头组织领导,乡党委政府、民宗局承办。

成立了以区四家班子主要领导为顾问,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任组长的xxx(大塘)瑶族乡建乡30周年庆典暨北湖区第二届盘王节筹备领导小组,结合xxx瑶族乡实际,进一步细化了活动实施方案,精心设计了乡庆民生民本项目,确立了“促进民族融合、实现共同发展”的庆典活动主题和“隆重热烈、节俭务实、凝心聚力、彰显特色”的举办原则及“小规模、高标准、大影响”的举办要求,研究确定了6大民生献礼项目和3项节会活动,涵盖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文化宣传、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造等各个方面。

瑶族的特色(PPT)

瑶族的特色(PPT)
在老人或长辈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秽的话,不 随地吐口痰,不直呼老人和长辈的名字。
与老人和长辈同桌共餐,要让他们坐上席,主动给他 们添饭加菜,可口的菜肴要移到老人和长辈面前摆放。
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 膛,不能用脚踩,火塘 内的柴禾忌讳倒着烧。
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狗 肉,所以到了瑶族地区, 不要打主人家的狗,不 要吃狗肉。
还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 乌龟、蛇和鳝鱼
宗教信仰
瑶族人认为狗是自己的祖先,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狗上桌舔食后方能食 用。
相传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如杀死对方 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军中将那大王头颅 咬下。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却又认为这是一只狗,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 山。瑶族的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族的祖 先竟由狗变成人,二人结为夫妻。后发展为千户人家,此地被后人称为千 家峒。
【二】语言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
系瑶语族瑶
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
一半以上的人说“勉”
话,属苗瑶语
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
“布努
” 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
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
语,无本民族
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服饰
服装 茶山 瑶 布努瑶 平地瑶
瑶族头饰
汇报人姓名 202X年12月20日
瑶族
【一】分布
瑶族主要分布在 广西、湖南、云 南、广东、江西、 海南等省区的山 区,是中国南方 一个比较典型的 山地民族。
瑶族服饰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 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 花纹。发结细辫 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 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 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 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风俗介绍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风俗介绍

师公
道公
佛教
其他宗教
魏晋以后,随着道教和佛教先后 传入壮族地区,壮族宗教信仰体 系在其影响下发生了变异,形成 以原始的麽教为主,融道教和佛 教为一体,信仰多神的“宗教”, 并出现了半职业性神职人员—— 师公。
汉族道教的正一道和太一道在壮 族地区也有所流行,其神职人员 壮语称道公,因其专事念经符咒 而少解经文,故民间又称“喃嗼先 生”。 道公对道教的教义和教规虽有遵 从,但也已经过壮族本土宗教文 化的改造而具有方士性质。
土语、砚广土语和文麻土语。
邕北土语 红水河土语 德靖土语
右江土语 邱北土语 砚广土语
桂边土语 连山土语 文麻土语
柳江土语 邕南土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桂北土语 左江土语
壮族的纺织技术
壮锦是壮族妇女独创的手工艺品。以棉纱 为经,丝绒为纬。经线一般为原色,纬线 用各种彩色,织成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 壮锦色泽鲜艳、织工精巧、质地松软、结 实耐用。壮族人民喜爱象征吉祥的凤,因 此,“十件壮锦九件凤”,壮锦上的凤各个 鲜活生动,别具特色。 根据历史记载,唐、宋时已有生产。明、 清时,壮族妇女曾因善于织锦而闻名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壮锦作为极富民族风格的 手工艺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继续生产 传统的花纹图案外,还创制了40多种新的 花纹图案。
布壮
布越
布雅伊
布衣
布沙
布土
布侬
布央
布曼
布饶
布傣
“布”,在壮语中是“人”的意思,以上是.壮族人的自称
壮族壮族的历史发展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
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简介
下帅乡位于怀集县西北部,北接连山,西邻贺州市,是两省三县(市)结合部,总面积77.1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8.3万亩,耕地面积5962亩,辖5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万人, 其中壮族5860人,瑶族1789人,壮、瑶族占全乡总人口的69.5%。

下帅乡是广东省7个民族乡之一,也是肇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下帅壮族瑶族乡正式成立于1987年3月30日。

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下帅乡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各个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1988年4月下帅乡人民政府被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9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二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1998年8月,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2009年12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2009年我乡被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命名为“广东省生态示范镇(乡)”;2010年被广东省爱卫会命名为“广东省卫生镇(乡)”,成为全省7个少数民族乡率先成功创建省生态示范镇(乡)、省卫生镇(乡)的民族乡。

下帅乡处于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过渡区,自然资源较好,粮林牧渔均宜,主要产业是农业,特色产业有单丛茶、厚朴、八角、黄栀子等种植产业;主要工业有:中小型水力发电站、机制木炭厂、人造花厂等;当地土特名产有:单丛茶、酸水豆腐、八角等;自然景观主要有:红霞湾风景区;民族特色歌舞主要有:壮狮舞、春牛舞、山歌对唱等。

近年来,下帅乡党委、政府以科学的发展观谋划经济发展全局,立足山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打造山区特色经济,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我乡山地
多的优势,全力发展山上种养殖业。

除了发展传统种养产业外,还突出发展黄栀子、八角、厚朴、松脂林等种植项目,大力发展生猪养殖。

目前,我乡已发展丰产林3万亩、八角4200亩,厚朴500亩、松脂林9000亩、黄栀子300多亩。

二是依靠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挖掘和发展生态观光旅游项目。

通过引资,座落在黄翰村的红霞湾旅游度假风景区首期投入600多万元,景区建设现已初具规模,项目的建成有力推动我乡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该公司准备投入1000多万元规划建设壮家瑶寨影视拍摄基地;三是利用水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小型水电站建设。

目前,我乡共有东西、六桥、六利等9个中小型水力发电站。

近年来,下帅乡的发展,尤其是在扶贫开发工作方面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

碧桂园公司、南海扶贫工作组、肇庆市广播电视大学、肇庆市发展和改革局、肇庆市文广新局、肇庆市人寿保险公司进驻我乡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别是碧桂园公司在我乡开展的“六大”扶贫项目,使我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帮扶贫困户泥砖房改造:每户造价约4.5万元,采取“政府补助一点,企业帮扶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其中省市配套1.2万元,碧桂园帮扶1.3万元,其余部分由农民自筹解决。

目前全乡居住在砖木结构房屋的236户贫困户,已有80%的农户完成了住房改造,并收到了碧桂园公司的帮扶款项;二是实施村道硬底化工程:目前下帅乡通自然村道路还有29公里未实施硬底化,其中列入交通部门建设规划共8.156公里,省、市按15万元/公里标准进行补助,由农民自筹解决的每公里12万元的这部分资金,由碧桂园公司帮助解决。

目前已完成2.556公里道路建设,剩下的道路计划在今年底完成。

上级交通部门也对我乡的村道建设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优先安排指标,重点扶持我乡村道建设,可望在未来的一到两年时间我乡的道路建设会有重大进展;三是为贫困户购买合作医疗保险:在下帅乡开展扶贫期间,碧桂园将为我乡321户贫困户,共1277人出资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去年,该公司出资3.831万元为全乡的贫困户购买了新农合保险,解决了贫困户“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四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为保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经县政府协调,碧桂园公司已与县水务局沟通,共同启动下帅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我乡自来水主管道及相关设施建设由县水务局解决,自来水到户需贫困户自筹的资金由碧桂园公司帮扶解决,目前该项工作正在建设当中,计划在年内全部完工;五是实施农网改造:目前我乡车福、山奢两个村尚未进行网改,为保障上述两村正常用电,由政府协调争取南方电网进行网改,需贫困户自己出资的部分由碧桂园公司帮扶解决,目前正在对中洲镇至下帅乡的主干线路进行网改,整体进度按南方电网公司计划有序进行;六是成立碧桂园下帅乡绿色产业扶贫基金:按照“借本你养,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脱贫致富”的原则,无息贷款给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养牛、养猪为主)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并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和帮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今年年初,根据生姜的市场行情,碧桂园公司出资,试种生姜125亩,成立了下帅乡富农生姜专业合作社。

下帅乡党政办公室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下帅乡敬老院简介
下帅乡旧敬老院由于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更为了方便老人,将旧敬老院进行搬迁。

新敬老院创建于2010年底,坐落于下帅乡圩镇东南面坐南向北,建筑面积520平方米。

该院主要为全镇五保老人提供居住、生活、医疗服务。

目前全院设有床位16张,居住老人8人,院内工作人员2人,其中设院长1名。

老人的生活、医疗经费全部由县财政直拔解决,老人吃、住、穿、病等生活问题得到较好保障。

院内老人的文化用品和康乐设施基本完善,设有学习室、娱乐室等,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

十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和上级民政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院内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服务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