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

合集下载

关于壮族的介绍

关于壮族的介绍

关于壮族的介绍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壮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壮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的秦朝,当时的中国统一了南方地区,开始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

壮族是南方少数民族中最早被中国历史记载的一个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壮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壮族的文化是多元的,包括语言、宗教、民俗等方面。

壮族的语言属于壮侗语系,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壮族人民崇拜自然,信仰多神,尤其是崇拜山神、水神等。

壮族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歌舞、节日和婚俗等。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壮年节、三月三、踩山节等,这些节日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传统活动,也是展示壮族文化的重要场合。

壮族的服饰也是独特的,男性常穿着青色或黑色的衣裳,女性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衫和长裙。

壮族的传统服装以手工织造为主,图案多样,色彩鲜艳。

壮族的服饰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气候特点,也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壮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糯米为主食,常常配以猪肉、鸡肉、牛肉和鱼类。

壮族的菜肴口味独特,偏重酸辣,尤其擅长制作酸汤鱼、酸笋煲等特色菜肴。

此外,壮族还有自己独特的酿酒技艺,以米酒和糯米酒为主要产品,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壮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独具特色的。

壮族的歌舞以山歌和锣鼓舞为代表,歌舞形式热情奔放,舞姿优美动人。

壮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壮族人民表达情感、展示才艺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和弘扬壮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壮族的传统医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壮族人民擅长采集和利用当地的草药和植物资源,研制出许多独特的药物。

壮族的传统医药在治疗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深受当地人民信赖和喜爱。

总的来说,壮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壮族

壮族

风俗习惯
建筑 服装 婚俗 背字 新娘过河 勒惹和卜基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 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 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 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 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 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 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 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 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 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 着)。 服饰 壮族多用 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 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 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 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 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 上衣,腰间系一条 腰带。
目录
壮族的历史背景 壮族的人口状况 壮族的语文文字 壮族的服饰 壮族的居住情况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的民族特点
壮族的历史背景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 化的民族。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 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 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 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 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 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 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 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 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 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 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 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 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岭南道分 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 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 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宋、元、 明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 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 贡赋, 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 羁縻 州县制度,任用壮族有名望之 人为 土司管理本族。
壮 族 的 语 言 文 字
-
-
-
壮族最古老的 文字书写的坡 芽歌书

壮族文化_精品文档

壮族文化_精品文档

壮族民俗风情
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 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迄今,在壮族地区的绝 大多数县份已发掘出不 同时期的铜鼓。铜鼓的 类型很多,大小不一。 鼓面圆平,鼓身中空无 底,装饰着各种图案花 纹。
壮族民俗风情
一提到壮族的婚 恋习俗我们就不 能不提唱山歌。 唱山歌作为壮族 一种古老的民族 文化一直保持到 今天自然有它与 众不同的地方。
壮族民俗风情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 人物。聪慧机敏,歌如泉涌, 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 人们对其无比喜爱,那不绝 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 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 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 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有关她 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 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 念她。
歌圩节前,姑娘们还要赶制绣 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 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 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 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 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 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 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 华。
壮族民俗风情
二、居住环境
二、居住环境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 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 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 统民居。居住在坝区和城镇 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 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 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 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 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 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 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壮族民俗风情
古代女方到了 已婚年龄是通 过抛绣球招婿 的,无论是谁 接到绣球,谁 就可以与她结 婚,而现代改 变了那种封建 习俗,只是通 过送绣球选择 合适对象
壮族民俗风情
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 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 需征得父母同意后唱山歌择 偶。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 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 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 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 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 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 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

中国壮族文化简介(整理排版)

中国壮族文化简介(整理排版)
➢青铜技艺:铜鼓文化 ➢陶器
➢花山崖画
•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 也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
➢壮族山歌
•歌圩:春秋二季为最盛,2-3天, 山歌主要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 理想为主题 •歌会:歌圩派生出来的,参加歌会 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舞蹈:铜鼓舞、绣球舞… ➢乐器:马骨胡、壮族三弦
➢宗教信仰
2014年初,广西壮族自的治区政的府常务会议上确定:每年农历“三月 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的治区全区放假两天
2
届时家家户户都作五色糯米饭,青年男女外出对唱山歌,对歌大致分4个 阶段,第一阶段有见面歌、邀请歌、求歌;第二阶段为赞歌、盘歌;第三 阶段是会情歌;第四阶段为分别歌。
在三月三前后,壮族人民会带上五色糯米饭及其他祭品上山扫墓,祭奠 祖先。不少地方在节日期间还举行板鞋竞走、抢花炮等传统体育竞技活动。
歌圩所唱涉及到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社会生活、伦理道德、 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几乎无事不歌
•自然崇拜:十二图腾 •铜鼓祭祀
➢饮食
•那文化:稻作文化 •五色糯米饭
➢建筑:干栏式建筑 ➢节日:陀螺节、蚂拐节… ➢服饰
•主要有蓝、黑、棕三色 •黑衣壮
*
壮族文化——歌圩节&“三月三”歌圩
歌圩节
VS
“三月三”歌圩
歌圩,在壮语中称作“窝墩”、“窝岩” ,意为“出野外玩耍”,是壮 族歌唱天赋的集中呈现。歌圩,有大有小,春节、三月三、四月八、中元 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都可形成歌圩,但以农 历三月三的最为隆重。
壮族 艺术
壮族 宗教习俗
➢壮族语言
•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属于 台-加岱语系
➢壮族民歌

壮 族

壮 族

壮族zhuang zu/ Zhu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壮族族称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

此外,还有自称布侬、布土、布样、布斑、布越、布那、侬安、布偏、土佬、高栏、布曼、布岱、布敏、布陇、布东等20多种。

建国后,统称为僮族。

1965年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壮族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南宋时已出现用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

土俗字使用面不广,会使用的人也不多,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

1955年国家帮助壮族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得到了推行。

1982年又做了适当修改,并推广使用壮文。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壮族是由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

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鸟浒,宋以后的僮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当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在祖国岭南,主要居住着属于百越系统的西瓯和骆越两族群,这两个族群就是壮族的先民。

根据出土文物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已普遍使用铜器,这些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壮族社会无阶级的原始公社进入到奴隶社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5路,进军岭南。

秦军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设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置于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之下。

又派监禄在广西修筑灵渠,把湘江与漓江连接起来,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接着,从中原迁来大批汉人“与越杂处”。

这些汉人在与瓯、骆越的交往、通婚过程中,部分成为壮族,同时加速了越人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汉至唐初,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壮族

壮族

莫一大王节
back
每年六月初二为莫大一王节,是为纪念敢于反抗 封建皇帝的壮族英雄莫一的。柳江位。每年六月二日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 是各家宰鸡杀鸭,焚香供祭,求他佑护壮家人安 宁。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的 仪式。供品用两牲,即一头猪,一头牛。祭祀的 方法也很特别,要用猪和牛的肉、骨头、肝、肠 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十二道 菜也不能同时做,同时摆上神台,而是隔一会送 一道,十二道齐全,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 道菜按全村户数分份,每户一人参加聚餐,礼成。
目录 壮族简介 壮族服饰 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简介
back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大多 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 南宁、百色、崇左等地;云南也有100余万壮 族,主要聚居在文山;广东的连山、肇(zhao) 庆、怀集,贵州的从江,湖南的江华也有少量 壮族。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 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 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壮族地区气候 温和,雨水充足,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农 作物,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
back
壮族的传统节日
牛魂节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节,又叫做脱轭(e)节。在 壮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牲口。 有一个故事说它四月初八诞生于天上,所以这天是牛 王诞日,当初因为陆地岩石裸露,黄土望不到边,尘 沙弥漫,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牛王奉命从天上来 到人间,播种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种,谁知它弄 湖涂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丛生,侵凌田禾。 因此被罚留在人间吃草。但天上并没有忘记它,每年 四月初八,牛魔王便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牛不瘟死 因为是给牛过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劳动。主人用 枫叶水泡糯米蒸饭,然后先捏一团给牛吃。牛栏外安 个小矮桌,摆上供品,点香烛,祭祀牛魔王,人们还 要唱山歌,唱彩调,欢庆牛的生日。

壮族简介

壮族简介

4、娅拜节
娅拜节,祭拜的就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她的事迹非常 悲壮感人。在很久以前,壮族兄弟经常受到官府的奴役和蹂躏。娅拜 和丈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得领头起义。 在一次战斗中,娅拜的丈夫英勇阵亡。娅拜决定为丈夫报仇雪恨,起 义的士兵非常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一致拥护她当首领。 这位女将武艺高强,善舞双刀,杀得敌 人大队人马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有一 次胜利后,娅拜乘胜追击,追得敌人丢盔 弃甲 ,溃不成军。夕阳西下,她以为 敌人已逃远,就到小河中去洗澡。谁知, 娅拜刚走下水,就被隐藏在树林中的几 个溃兵发现并将她杀害了。当乡亲们发 现娅拜的尸体后,将她捞上岸,埋葬 在山顶,此后这山就改名为娅拜山。 每年娅拜牺牲这天,壮族军民都要来 到她的坟前拜祭。这样,年复一年, 逐渐形成了娅拜节。
3、吃立节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 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 “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 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 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 保卫了 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 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 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 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 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 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6、壮年
也叫"将也益",春节叫"将昆",即汉族节。壮年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 月末日为除夕,习惯叫"崴谊久",意为过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称 谓)。是日,全寨集资买猪,(有的村寨按户轮流专门喂养社猪)宰杀敬祀 社王,祈求保佑五谷丰登。相传古时曾杀人祭社,后来以猪代之,社王棚一 般设于村边大树脚下,祭时,由魔公主持,妇女和家有孕妇的男子均不能参 加,在社棚前宰猪敬供,集体叩拜,庄严肃穆,不许喧哗 说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则当 年收成不好,禽兽为患。祭毕,将 煮熟的猪肉按户均分,各得一串, 带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 从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严 禁内外人出入。过年十天之内为节日 活动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吹笛弹 琴,纵情欢娱。亲友互访道贺,青年玩山 串寨对歌作乐。有的还给周围兄弟民族送 年礼,近邻的苗、侗、瑶、汉等族,前来作 客,有的还鸣炮、击鼓、吹笙,表示庆贺,到 处喜气洋洋,充满着民族团结气氛。

壮族土家族

壮族土家族


歌圩节:
踢毽子
抢花炮
斗狗
9、禁忌:
食物禁忌:不吃青蛙
在广西河池地区的东兰、天峨一带的壮族流
传着传统的民间民俗活动"蚂(虫另)节" (青蛙节)。这是壮族先民青蛙崇拜的遗俗。 人们通过祭拜蚂(虫另)祈求风调雨顺六畜 兴旺。蚂(虫另)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 全过程有"找蚂(虫另)"、"孝蚂(虫另)"、 "葬蚂(虫另)"三大程序。
不吃牛肉
说话禁忌:
猪肝、猪舌
家有产妇,门上悬挂草帽,外人不得内进。
二、土家族
1、分布:湘、鄂、渝、黔四省交界丛山中 2、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迷信鬼神,
崇拜土王,土老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生产:农业、渔猎
4、语系:汉藏,多用汉语,少用土家语,无
文字,用汉文 5、文化:土家锦
一、壮族(少数民族人口最多)
1、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90%),其余:
分布在云南省文山、湖南省江华、广东省连山 和贵州省从江 2、宗教:道教、佛教、崇拜祖先、多神崇拜 3、生产:农业 4、语系:汉藏,壮文:拉丁字母为基础
5、文化:广西宁明县明江:花山原 始崖壁画

青铜文化:铜鼓2000多年历史
10、节日:赶年

11、禁忌: 禁狗肉
客人不能与少妇同坐
六月六:覃后晒皮
三、苗族
1、分布:P148
2、宗教:万物有灵,天主教、基督教,多鬼
神,崇拜祖先和自然 3、生产:农业 +畜牧、纺织、家庭副业 4、语系:汉藏,多用汉语,无统一文字,用 汉文,拼音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礼仪
一、诞生与成丁
壮族小孩诞生后,要用“拜花婆”的习俗以示感激。 传说儿女是花婆庭院里的花朵,不肯轻易到人间落户。为了祈求“花朵” 早日降临人间,到达求嗣之家,壮族人民便举行“安花”、“架桥”仪式, 让她平安渡河。
壮族有拾骨重葬(也称“二次 葬”)和悬棺葬的传统。
节日民俗
壮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自得其乐的节日。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 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歌节、清明上坟、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牛新的一年 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宗教信仰
1.民间常见的信仰:花婆神、社公、牛神;人类 始祖布洛陀、莫一大王;自然神:山神、水神、雷 神、灶神、太阳神等。 2.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 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 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 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 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 的传入。
特色菜肴
壮 家 酥 鸡
五 色 糯 米 饭
白 切 狗 肉
农家菜肴 酿瓜花 清蒸豆腐圆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唐装,冬天穿鞋戴帽,夏天免冠跣 足。女子喜戴银饰,用提花和绣花布缠头,腰间束精致 的围腰,壮族妇女善于织棉纺纱,精于刺绣,瑰丽的壮 锦更是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锦。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 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 广西民族文化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 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 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 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族语 阿衣沙那尼呀(你好!)
壮族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壮锦、铜 鼓、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见证了灿烂而悠久的壮 族文化。
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一)居住民俗
(二)饮食民俗
(三)服饰民俗
(四)人生礼仪民俗
(五)节日民俗
(六)宗教信仰民俗
(七)禁忌民俗
居住民俗
饮食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食糯米和腌制的酸菜。 男子嗜好烟酒,以酒待客,以示隆重;妇女有嚼槟 榔的习惯,以辟瘴、下气、消食等。
导游员:赵瑞菊 许晋
壮族的简介
·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 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 四川等省区。壮族(旧称僮族,是由我国古 代岭南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的)新中国成立 后统称为僮族,(“僮”与“壮”同音), 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倡议并经国务院批 准,将“僮”改为“壮”。
禁忌民俗
忌食青蛙、牛肉和死于笼中的鸡; 忌将筷子插入饭碗中,忌筷子落地,认为不吉利;
壮族将猪肝称为猪湿,猪舌称为猪利,因为当地的方言干与 舌即亏本之意;
忌用脚踩踏锅灶; 忌讳农历正月初一杀牲;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 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上别人家里串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