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数学上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学问点归纳因式分解1.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留意:因式分解及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一样因式的最低次幂.留意公式:a+b=b+a ; a-b=-(b-a); (a-b)2=(b-a)2; (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1)平方差公式: a2-b2=〔a+ b 〕〔a- b 〕;(2)完全平方公式: 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考前须知:〔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运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殊留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终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终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终结果要求加以整理;〔6〕因式分解的最终结果要求一样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一样的式子看作整体;〔7〕敏捷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绽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 〕2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 , 有“ x2+px+q 是完全平方式 ⇔ q2p 2=⎪⎭⎫⎝⎛〞.分式1.分式:一般地,用A 、B 表示两个整式,A ÷B 就可以表示为B A的形式,假如B 中含有字母,式子B A叫做分式.2.有理式:整式及分式统称有理式;即⎩⎨⎧分式整式有理式. 3.对于分式的两个重要推断:〔1〕假设分式的分母为零,那么分式无意义,反之有意义;〔2〕假设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那么分式的值为零;留意:假设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也为零,那么分式无意义. 4.分式的根本性质及应用:〔1〕假设分式的分子及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2〕留意:在分式中,分子、分母、分式本身的符号,变更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即分母分子分母分子分母分子分母分子-=-=-=---〔3〕繁分式化简时,采纳分子分母同乘小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比较简洁. 5.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及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留意:分式约分前常常须要先因式分解.6.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及分母没有公因式,这个分式叫做最简分式;留意:分式计算的最终结果要求化为最简分式.7.分式的乘除法法那么:,bdac d c b a =⋅ bc ad c d b a d c b a =⋅=÷.8.分式的乘方:为正整数)(n .b a b a n n n=⎪⎭⎫⎝⎛.9.负整指数计算法那么:〔1〕公式: a0=1(a ≠0), a-n=na 1(a ≠0);〔2〕正整指数的运算法那么都可用于负整指数计算;〔3〕公式:nna b b a ⎪⎭⎫ ⎝⎛=⎪⎭⎫ ⎝⎛-,n mm n a b b a =--;〔4〕公式: 〔-1〕-2=1, 〔-1〕-3=-1.10.分式的通分:依据分式的根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及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留意:分式的通分前要先确定最简公分母.11.最简公分母的确定: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一样因式的最高次幂.12.同分母及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那么:;cb ac b c a ±=±bd bcad bd bc bd ad d c b a ±=±=±.13.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方程ax+b=0(a ≠0)中,x 是未知数,a 和b 是用字母表示的数,对x 来说,字母a 是x 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 是常数项,我们称它为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留意:在字母方程中,一般用a 、b 、c 等表示数,用x 、y 、z 等表示未知数. 14.公式变形:把一个公式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叫做公式变形;留意:公式变形的本质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特殊要留意:字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含字母的代数式时,一般须要先确认这个代数式的值不为0.15.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留意:以前学过的,分母里不含未知数的方程是整式方程.16.分式方程的增根:在解分式方程时,为了去分母,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了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所以可能产生增根,故分式方程必需验增根;留意:在解方程时,方程的两边一般不要同时除以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因为可能丢根.17.分式方程验增根的方法:把分式方程求出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或分式方程的每个分母〕,假设值为零,求出的根是增根,这时原方程无解;假设值不为零,求出的根是原方程的解;留意:由此可推断,使分母的值为零的未知数的值可能是原方程的增根.18.分式方程的应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及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一样,但须要增加“验增根〞的程序. 数的开方1.平方根的定义:假设x2=a,那么x 叫a 的平方根,〔即a 的平方根是x 〕;留意:〔1〕a 叫x 的平方数,〔2〕x 求a 叫乘方,a 求x 叫开方,乘方及开方互为逆运算.2.平方根的性质:〔1〕正数的平方根是一对相反数; 〔2〕0的平方根还是0; 〔3〕负数没有平方根.3.平方根的表示方法:a 的平方根表示为a 和a -.留意:a 可以看作是一个数,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数开二次方的运算.4.算术平方根: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叫a 的算术平方根,表示为a .留意:0的算术平方根还是0.5.三个重要非负数: a2≥0 ,|a|≥0 ,a ≥0 .留意:非负数之和为0,说明它们都是0.6.两个重要公式: 〔1〕 ()a a 2=; (a ≥0)〔2〕⎩⎨⎧<-≥==)0a (a )0a (a a a 2 .7.立方根的定义:假设x3=a,那么x 叫a 的立方根,〔即a 的立方根是x 〕.留意:〔1〕a 叫x 的立方数;〔2〕a 的立方根表示为3a ;即把a 开三次方. 8.立方根的性质:〔1〕正数的立方根是一个正数; 〔2〕0的立方根还是0;〔3〕负数的立方根是一个负数.9.立方根的特性:33a a -=-. 10.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留意:π和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11.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12.实数的分类:〔1〕⎪⎪⎪⎩⎪⎪⎪⎨⎧⎭⎬⎫⎩⎨⎧⎪⎭⎪⎬⎫⎪⎩⎪⎨⎧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数有限小数与无限循环小负有理数正有理数有理数实数0〔2〕⎪⎩⎪⎨⎧负实数正实数实数0.13.数轴的性质:数轴上的点及实数一一对应.14.无理数的近似值:实数计算的结果中假设含有无理数且题目无近似要求,那么结果应当用无理数表示;假如题目有近似要求,那么结果应当用无理数的近似值表示.留意:〔1〕近似计算时,中间过程要多保存一位;〔2〕要求记忆:414.12=732.13=236.25=.三角形几何B级概念:〔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一根本概念: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外角、全等三角形、角平分线的集合定义、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尺规作图、协助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集合定义、轴对称的定义、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勾股数. 二 常识:1.三角形中,第三边长的推断: 另两边之差<第三边<另两边之和.2.三角形中,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它们都分别交于一点,其中前两个交点都在三角形内,而第三个交点可在三角形内,三角形上,三角形外.留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都是线段.3.如图,三角形中,有一个重要的面积等式,即:假设CD ⊥AB ,BE ⊥CA ,那么CD ·AB=BE ·CA.4.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另两边之和. 5.直角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的平方等于另两边的平方和. 6.分别含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7.如图,双垂图形中,有两个重要的性质,即: 〔1〕 AC ·CB=CD ·AB ; 〔2〕∠1=∠B ,∠2=∠A .8.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内角是钝角,但最少有两个外角是钝角. 9.全等三角形中,重合的点是对应顶点,对应顶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10.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1.几何习题中,“文字表达题〞须要自己画图,写、求证、证明. 12.符合“AAA 〞“SSA 〞条件的三角形不能断定全等. 13.几何习题常常用四种方法进展分析:〔1〕分析综合法;〔2〕方程分析法;〔3〕代入分析法;〔4〕图形视察法. 14.几何根本作图分为:〔1〕作线段等于线段;〔2〕作角等于角;〔3〕作角的平分线;〔4〕过点作直线的垂线;〔5〕作线段的中垂线;〔6〕过点作直线的平行线. 15.会用尺规完成“SAS 〞、“ASA 〞、“AAS 〞、“SSS 〞、“HL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作图.16.作图题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画出草图并标出字母,然后确定先画什么,后画什么;留意:每步作图都应当是几何根本作图. 17.几何画图的类型:〔1〕估画图;〔2〕工具画图;〔3〕尺规画图. ※18.几何重要图形和协助线: 〔1〕选取和作协助线的原那么:① 构造特殊图形,使可用的定理增加; ② 一举多得;③ 聚合题目中的分散条件,转移线段,转移角; ④ 作协助线必需符合几何根本作图.A BC EDA B CD12。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十一章 三角形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考点一、三角形 (3~8分)1、主要线段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

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

高线: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3、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考点二、全等三角形 (3~8分)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1)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3)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 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4、全等变换(1)平移变换:把图形沿某条直线平行移动的变换叫做平移变换。

(2)对称变换:将图形沿某直线翻折180°,这种变换叫做对称变换。

(3)旋转变换:将图形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到另一个位置,这种变换叫做旋转变换。

考点三、等腰三角形 (8~10分)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3
9.立方根的特性:
a
3 a.
10.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注意: 和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 . 11.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
正有理数
有理数 0
有限小数与无限循环小 数
实数
负有理数
12.实数的分类: ( 1)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 2)
正实数 实数 0
负实数 . 13.数轴的性质: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 14.无理数的近似值: 实数计算的结果中若含有无理数且题目无近似要求, 则结 果应该用无理数表示; 如果题目有近似要求, 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的近似值表示 .
∴AD 是三角形的中线
B
D
C
3.三角形的高线定义: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 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 形的高线 . (如图)
B
几何表达式举例:
A
(1) ∵ AD 是ΔABC 的高
∴∠ ADB=90 °
(2) ∵∠ ADB=90 °
∴AD 是ΔABC 的高
DC
※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 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如图)
逆定理: M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
P
(1) ∵MN 是线段 AB 的垂直 平分线
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PA = PB
(如图)
A
C
B
(2) ∵PA = PB
(2)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 N
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
∴点 P 在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 线上
都是 0. 6.两个重要公式: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整数运算
1. 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 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 借位规则
2. 整数的乘除法运算
- 正数乘除正数为正,负数乘除负数为正
- 正数乘除负数为负,负数乘除正数为负
二、分数与小数
1. 分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 分子、分母的含义
- 分数的大小比较
2.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 分数相加减时,先找到相同的分母
3. 分数的乘除法运算
- 乘法:分子相乘,分母相乘- 除法:乘以倒数
4. 小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 小数位数与数值大小的关系
三、代数式与方程式
1. 代数式的概念与运算
- 字母的含义
- 代数式的加减运算
2. 一元一次方程
- 方程的定义与解法
- 列方程的步骤与技巧
四、正比例与反比例
1. 正比例
- 定义与性质
- 比例关系的表示方法
2. 反比例
- 定义与性质
- 比例关系的表示方法
五、平面图形与坐标系
1. 平面图形的概念与性质
- 直线、曲线、多边形等
2. 坐标系与坐标表示
- 直角坐标系
- 坐标点的表示方式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同学们复习和学习有所帮助。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总结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总结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总结学习数学要学会单元预习时粗读,了解近阶段的学习内容,课时预习时细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和法则等要做好记录,以便带着问题听课。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1)“边角边”简称“SAS”(2)“角边角”简称“ASA”(3)“边边边”简称“SSS”(4)“角角边”简称“AAS”(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

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

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一、变量与函数[变量和常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我们称之为变量,而数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我们称之为常量。

[函数]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与,并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是自变量,是的函数。

如果当时,那么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时的函数值。

[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方法]1、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

当解析式为整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当解析式为分数形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所有实数;当解析式中含有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的所有实数。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函数的图像]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描点法画函数图形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第二步: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第三步: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出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近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 k ≠0 )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proportional function),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正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和(1,k)的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当k>0时,直线y=kx经过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x增大y反而减小.(1) 解析式:y=kx(k是常数,k≠0)(2) 必过点:(0,0)、(1,k)(3) 走向:k>0时,图像经过一、三象限;k<0时,•图像经过二、四象限(4) 增减性:k>0,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y随x增大而减小(5) 倾斜度:|k|越大,越接近y轴;|k|越小,越接近x轴[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待定系数法1. 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解析式y=kx(k ≠0)2. 把已知条件(一个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得到关于k的一元一次方程3. 解方程,求出系数k4. 将k的值代回解析式二、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 0)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b=0时,y=kx+b即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经过(0,b)和(- ,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1)解析式:y=kx+b(k、b是常数,k 0)(2)必过点:(0,b)和(- ,0)(3)走向: k>0,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k<0,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b>0,图象经过第一、二象限;b<0,图象经过第三、四象限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4)增减性: k>0,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y随x增大而减小.(5)倾斜度:|k|越大,图象越接近于y轴;|k|越小,图象越接近于x轴.(6)图像的平移:当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上平移b 个单位;当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下平移b个单位.[直线y=k1x+b1与y=k2x+b2的位置关系](1)两直线平行:k1=k2且b1 b2(2)两直线相交:k1 k2(3)两直线重合:k1=k2且b1=b2[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解析式;(2)将x、y的几对值或图象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解析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解析式中得出结果.[一次函数建模]函数建模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数学化,从而解决最佳方案、最佳策略等问题. 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个变量,再寻求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函数模型,从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一次函数的图象在赋予实际意义时,其图象大多为线段或射线. 这是因为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有一定的限制条件的,即自变量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从图象中获取的信息一般是:(1)从函数图象的形状判定函数的类型;(2)从横、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点的坐标的实际意义.解决含有多个变量的问题时,可以分析这些变量的关系,选取其中某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再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求可以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三、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任何一元一次方程到可以转化为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从图象上看,相当于已知直线y=ax+b确定它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的值.[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任何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转化为ax+b>0或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以二元一次方程ax+by=c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 的图象相同.(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看作是两个一次函数y= 和y= 的图象交点.三个重要的`数学思想1.方程的思想。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包括八年级人教版上下两册知识内容-非常完整)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包括八年级人教版上下两册知识内容-非常完整)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习一、全等三角形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理解:①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②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③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理解:①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SA”)二、角的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得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称这条射线为这个角的平分线。

1、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三、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5)截长补短法证三角形全等。

第十二章轴对称一、轴对称图形1. 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4.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选14篇)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选14篇)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选14篇〕篇1: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一次函数:假设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篇2: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假如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间隔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间隔一样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间隔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断定定理假如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假如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间隔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间隔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间隔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 2 假如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 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假如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 逆定理假如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假如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 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5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 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 平行四边形断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 平行四边形断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 平行四边形断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断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平均数根本公式: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根本算法: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根本公式①进展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知识点总结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1.1全等三角形知识点一全等形1、全等形: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知识点二全等变换全等变换是指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的变换。

三组变换方式:(1)平移(2)翻折(3)旋转知识点三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1、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其中”∽”表示形状相同,”=”表示大小相等,合起来就是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知识点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点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知识点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二----------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知识点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三----------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知识点四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四----------角角边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知识点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五----------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11.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知识点一角平分线1、定义:角平分线是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

2、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知识点二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性质作用:由于角平分线性质的结论是两条段相等,因此角平分线的性质常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知识点三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角平分线判定的作用:由于角平分线判定的结论是”某射线是角平分线”,所以利用此结论可以用来证明两个角相等.知识点四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1)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2)三角形两个外角的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边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相等.(3)三角形外角的平分线交点共有3个,到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共有4个.第十二章轴对称12.1 轴对称知识点一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也称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知识点二轴对称把两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其中一个图形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的点,叫做对称点.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区别: (1)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而言.(2)轴对称描述的是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图形具有的特殊形状.(3)轴对称图形反映的是这个图形自身的对称性,它至少有一条对称轴.联系: (1)都有沿某条直线折叠后重合这一条件,这条直线为对称轴;(2)一个轴对称图形被对称轴分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反之,如果将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时,就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知识点三轴对称的性质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垂直平分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

3、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作用:(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那么对称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就是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

(2)画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时,应画出已知图形中特殊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对称点,即可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

(3)由于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说明两条线段相等或两个角相等。

知识点四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2.2 作轴对称图形知识点一轴对称变换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叫做轴对称变换.轴对称变换的实质就是图形的翻折,由翻折得到的图形是全等图形.知识点二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坐标是(x,- y),即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坐标是(- x,y),即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知识点三画关于直线x=a或y=b(a、b为常数)对称的图形点(x,y)关于x=a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a-x,y),即纵坐标不变,横坐标的和为2a(或横坐标的平均数为a);点(x,y)关于y=b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2b-y),即横坐标不变,纵坐标的和为2b。

(或纵坐标的平均数为b)12.3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边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知识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知识点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知识点四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利用定义来判定: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知识点五等边三角形及其性质1、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知识点六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有三种方法: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知识点七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十三章实数13.1 平方根知识点一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 =a ,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即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0的算术平方根是0,即0=0详解:1、只有正数和0(即非负数)才有算数平方根,因此a包含双重非负性:一是被开方数a≥0,二是a为非负数。

2如果一个负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a的算术平方根就是这个数的相反数。

知识点二平方根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即如果x2=a,那么x就是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在这里,a是x的平方数,它的值是正数或零(因为任何数的平方都不可能是负数),即a≥0知识点三平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13.2 立方根知识点一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记作3a,读作“三次根号a”,其中a是被开方数,3是根指数。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知识点二立方根的性质1、正数的立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一个负数;0的立方根是0.-= -3a2、3a立方根与平方根的比较知识点一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无理数可分为正无理数与负有理数。

无理数应满足三个条件:(1)是小数(2)是无限小数(3)不循环知识点二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实数可以按如下方式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零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负有理数实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实数正分数正无理数实数零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实数负分数负无理数知识点三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一般地,与有理数一样,每个无理数也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点不是表示无理数就是表示有理数。

所以,把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唯一的一个点来表示;②数轴上每一个点都表示唯一的一个实数。

知识点四实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及运算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在有理数范围内完全一样。

⑴相反数如果a表示一个实数,那么a的相反数是-a,0的相反数仍然是0.⑵倒数与有理数的倒数定义一样,如果a是非零实数,那么a的倒数是1/a它们的积为1,零没有倒数。

⑶绝对值数轴上表示一个实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称为这个实数的绝对值。

因为,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实数的绝对值是这个负实数的相反数。

用字母可表示为a (a>0)∣a∣= 0 (a=0),(a表示实数)-a (a<0)⑷实数运算在实数范围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能为零)、乘方运算,运算的结果仍然是实数,但开方运算要分为开偶次方和开奇次方。

正实数和0总能进行所有的开方运算,负实数只能开奇次方,不能开偶次方。

计算结果如果包含开方开不尽的数,则保留根号。

知识点五实数的大小比较两个实数可以像有理数一样比较大小,即数轴上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总是大于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在实数范围内有: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数较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第十四章一次函数14.1变量与函数知识点一变量和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详解:如在行程问题中,当速度v保持不变时,行走的路程s的长短是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在这一过程中,v是常量,而s和t是变量,当路程s是个定值时,行走的时间t是随速度v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在这一过程中,s是常量,而v与t是变量。

知识点二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注意:⑴在某一个变化过程中必须有两个变量x和y。

⑵对于自变量x的取值,必须使代数式有意义⑶函数的实质揭示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x每取一个值,y都有一个且只有一个值与之对应,否则y就不是x的函数。

⑷判断两个函数是不是同一个函数,应该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y的取值范围、函数解析式是否一致来判断。

⑸含有一个变量的代数式可以看作是这个变量的函数。

知识点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1、当函数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可取全体实数。

2、当函数解析式是分式(分母中含有字母)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要使分母不为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