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12-14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12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
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
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课文四)12 古诗二首(池上、小池13 荷叶圆圆14 要下雨了)说课稿

本篇古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撑船偷采白莲蓬的情景,学生 真实的生活经历与此类似,所以更容易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文章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所 以极易被学生理解。学生在此诗之前已经有了学习诗词的经验和方法,所以利用此诗不仅可 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轻松的感受到古诗并不是生涩难懂的,只要方法得当, 完全可以领略到诗境我悠远与绵长。 ﹙二﹚ 教学目标:
1、 布置初学。 要求: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合作探究 2.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2、 巡视指导。 二、交流反馈
(1)读诗解词。(指名让学生读诗并让学生找到每一句中重点的词,并进行解答。)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撑,说明很用力,孩子小,胖乎乎的表情动作多可爱。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偷:偷偷 采:摘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
2021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12-14课)课文原文、课后题答案及知识点归纳总结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14课)课文课后题答案及知识点总结六年级上册第12课《桥》课文课后题答案及知识点总结12.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 -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
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生字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描写老书记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答:这篇小说写了一位临危不乱、心系群众、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同时他还是一位父爱如山的好父亲。
神态: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13,14课知识点梳理

第12课《纪念白求恩》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等。
二、故事背景白求恩(1889-1939),国际主义战士。
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于1938年春上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
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派遣: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极端:事物发展所达顶点。
热忱:热情。
冷清: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
纯粹: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掺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佩服:对某人或某事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
高明: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
鄙薄:鄙视菲薄,轻视。
出路: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
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统编教材】(12-14课、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语文园地)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精品导学案(12-14课、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语文园地)12《桥》导学案一、新课导入1.播放歌曲《为了谁》。
2.师:一首《为了谁》,歌颂了我们生活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就像歌词所唱的: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3.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同样感人的故事,去感受一位农村老党员的高大形象。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桥》。
4.板书课题——○12桥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讨论交流,抓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合作朗读,再现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在阅读中抓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养成品词品句、体会人物精神的阅读习惯。
三、字词运用(一)看拼音写词语。
páo xiào dǎnɡ yuán liú tǎnɡ shā yǎ(咆哮)(党员)(流淌)(沙哑)(二)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受惊)的野马沙哑地(喊话)(清瘦)的脸(冷冷)地说(乱哄哄)的人们痛苦地(呻吟)(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3.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四、示范朗读(全文配音朗读)五、初读感知1.问题引领:(1)朗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学习提示:(1)自读课文,准准字音,读通句子。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全册课文内容

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全册课文内容目录入学教育 (1)第一单元识字 (1)1.天地人 (1)2.金木水火土 (1)3.口耳目 (2)4.日月水火 (2)5.对韵歌 (2)语文园地一 (2)第二单元汉语拼音 (3)1-a o e (3)2-i u ü y w (3)3-b p m f (3)4-d t n l (4)5-g k h (5)6-j q x (5)7-z c s (6)8-zh ch sh r (6)语文园地二 (7)第三单元汉语拼音 (8)9-ai ei ui (8)10-ao ou iu (8)11-ie üe er (9)12-an en in un ün (10)13-ang eng ing ong (11)第四单元课文 (12)1.秋天 (12)2.小小的船 (13)3. 江南 (13)4.四季 (13)第五单元识字 (14)6.画 (14)7 大小多少 (14)8小书包 (14)9日月明 (15)10升国旗 (15)语文园地五 (15)第六单元课文 (16)5. 影子 (16)6. 比尾巴 (16)7. 青蛙写诗 (17)8.雨点儿 (17)语文园地六 (18)第七单元课文 (18)9. 明天要远足 (18)10. 大还是小 (19)11. 项链 (19)语文园地七 (19)第八单元课文 (20)12.雪地里的小画家 (20)13.乌鸦喝水 (20)14. 小蜗牛 (20)语文园地八 (21)识字表 (21)写字表 (23)入学教育一、图片介绍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心脏地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每天清晨时分,国旗徐徐升起;每天日落时分,国旗缓缓降落。
《上学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
第一单元识字1.天地人天地人你我他天时地利和人和,有你有他也有我。
河海大学研究生英语课文翻译11、12、13、14、16、17、18、19、20

Unit 11 The IksIks 小部落从前是游牧的猎人,聚居在乌干达北部的山谷中,现在这个部落变得很有名,整体上是灰心沮丧的,残忍冷酷的人类的终极命运的文学象征。
两件确实是灾难的事发生在他们身上:政府决定拥有一个国家公园,所以他们被法律迫使放弃山谷中的打猎生活,在贫瘠的山坡的土壤上变成农民,然后一个讨厌他们,研究他们两年的人类学家写了一本关于他们的书。
这本书的主题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废除,IKs变成一群彼此毫无关系,残酷无情,而又绝对令人讨厌的人,他们完全的自私和冷酷。
此外,这些特征正像我们内心的自己,当我们的社会结构完全错乱时,我们也将全部变成Iks。
这篇论文依据某种关于人类本质的设想,这种设想必然是推测而来的。
你不得不预先同意人类从本质上讲是坏的,完全为了他自己,展现出来的例如爱和同情这样的美德仅仅是后天学到的习惯。
如果你采纳这个观点,Iks人的故事便可以证实它。
这些人似乎是一直生活在一起,聚居在拥挤的小村庄,但是他们都是一群真正的独居的无关联的个体,彼此间没有明显的好处。
他们说话,但是只是做一些坏脾气的要求和冷漠的拒绝。
他们不分享。
他们从不唱歌。
他们的孩子一能走路就被打发出去寻找食物,只要有可能他们便抛弃那些老人,使他们饿死,那些寻找食物的孩子从无助的老人口中抢夺食物。
它是一个不友好的社会。
他们养育子女,但是不是出于爱,甚至也不是出于偶尔的关心。
他们在彼此的台阶上随地大小便。
他们观察他们的邻居,以等待不幸的降临,而且只有那时他们才大笑。
在书中,他们经常笑,因为有太多厄运。
好几次,他们甚至嘲笑人类学家,使人类学家发现这种嘲笑尤其令人反感(读者在字里行间发现,学者本身不是这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更糟糕的是,他们把他带到家中,抢夺他的食物,在他的台阶上大小便,并且呵斥人类学家。
他们给他糟糕的两年。
它是一本令人沮丧的书。
如果,正像他建议的那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有IK人的特性,我们唯一的维系人性的希望,将是不断地修补我们社会的结构,然而我们的社会结构变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完全,以至于我们不能及时找到修补社会的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14课、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习作、语文园地》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14课、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习作、语文园地》教案本单元以“小说人物形象”为主题,包含《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课文,和“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本单元所选的3篇文章都要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及环境、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象。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注意把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
“口语交际”教学要关注“说”,清楚地阐述自己的理由。
本单元的“习作”提供了写作材料,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在学习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上创编生活故事。
“语文园地”则是通过系统性总结、人物分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多形式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
“快乐读书吧”回忆读书经历及收获,引导学生了解主要人物形象,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桥 2 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1.学会写“咆、哮”等23个生字,会写等2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快速默写课文。
3.了解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4.能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学习人物的美好品质。
穷人 2 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毅然收养她的两个孩子。
在柏林1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智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
口语交际1 请你支持我 1.能礼貌、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12 桥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act of an army entering another country by force in order to take control of it or an act that affect sb 侵略,侵犯 侵略,
n. e.g. the German ~ of Poland in1939 an ~ of privacy 对隐私的侵犯 n. the
under siege surrounded by an
army or the police in a siege 被包围
lay siege to
building 包围,围攻 包围,
to surround a
to translate 翻译 render sth as sth/into
sth e.g. It’s concept that is difficult to render into English.
front
n. an area where fighting
前线
take place during a war
闪电战
Blitzkrieg means "lightning war". It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spread in France. Blitzkrieg was first used by the Germans in World War Two and it is a tactic based on speed and surprise . Hitler used it’s enormous power in World War Two and resulted in the British and French armies being pushed back in just a few weeks to the beaches of Dunkirk and the Russian army being devastated in the attack on Russia in June 1941.
catch sb. off guard
take sb by surprise 趁某人不备 e.g. His purpose is to catch us off guard . 文中 Caught off guard by invasion
被敌人的入侵打了个措手不及
verb. to burn and slightly damage sth 烧焦,烫坏 烧焦,
paragraph 12—14 _liu yuesi
seize to take sth in your hand抓住,把握; 抓住,把握; to take control of a place or situation , often suddenly and violently (常指通过暴力突然) 常指通过暴力突然) 常指通过暴力突然
fact of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or things arriving somewhere 涌入
e.g. the annual tourist ~ invade v. 入侵 invader n. 侵略者
一年一度的游客涌入
military land campaign 军事陆地战役
e.g. This material will scorch easily if it is too near the fire. I can not wash away the mark of the scorch
scorch the earth
“焦土”政策 焦土”
A scorched earth policy is a military strategy or operational method which involves destroying anything that might be useful to the enemy while advancing through or withdrawing from an area.
united front 统一战线
n. accident ; a person who is killed
or injured in war or in an accident 意
外事故;伤亡人员; 外事故;伤亡人员;急诊室
casualty loss 灾害损失 ; 意外损失 casualty ward 临时病室 casualty case 急救盒
夺取、攻占、控制 夺取、攻占、
文中Seize control of most Europe 文中 意为控制了欧洲大部分地区 此处control作名词来讲 此处 作名词来讲
To the east of Hitler’s German empire was the Soviet Union.
preposition of place(方位 方位
n. the particular method you use to
achieve sth
策略, 策略,战略
e.g. The new tactic was put into operation early in 1939 . My tactic with conservation of predators is to take people to where they live .
e.g. to render a service to sb
to present sth 提交
e.g. render a report on the housing situ,表演 表达,
e.g. He rendered a beautiful version of ‘Summertime’.
to near a place but not
border 与某地邻近但不接壤或隔
海相邻
n. an official written statement giving information ; an formal statement(纳税品等的)申报;宣布;公告;申诉书 纳税品等的)申报;宣布;公告;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独立宣言 declaration form 申报单 tax declaration 申报纳税,纳税申报 申报纳税,
to cause sb/sth to be in a particular state or condition 使成为
使某物无害/无用 无效 使某物无害 无用/无效 无用
e.g. to render sth harmless/useless/ineffective
to give sb sth 提供帮助
close in to move to near sb/sth , especially in order to attack them 包围;迫近 包围;
close up close down close on close off
n. a military operation in which an army tries to capture a town by surrounding it and stopping the supply of food 围攻 包 围攻,包 围城; 围,围城; 围城 e.g. By the time the siege ended, the citizens were nearly starving .
The invasion had three broad thrusts : against Leningrad and Moscow and through the Ukraine . 三大进攻目标
translation: 这次入侵包含三 : 大目标: 大目标:向列宁格勒和莫斯科 进攻并横扫乌克兰。 进攻并横扫乌克兰。
介词): 介词 :
in/on/to
within an area在某范围 在某范围 表从属关系) 内(表从属关系) e.g. China lies in the east of Asia.
in
邻、接壤
on border a place与某地相
e.g. Mongolia is on the
North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