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折减系数确定
周期折减系数

大家都知道:对于周期折减系数:
2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
3 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
考虑周期折减系数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虑结构的填充墙的刚度,本人第一次接触到周期折减系数时,一直认为既然考虑了填充墙的刚度,那么结构总体的刚度就是变大,然后在地震来的时候,填充墙可以吸收
的地震力作用变小,这样,会使得结构构件配筋变小,更容易满足,这是我一个错误的理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
实则不然,继续以框架结构为列,其基本自振周期T1(s)可按下式计算:T1=1.7ψT(uT)1/2
注:uT假想把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作为水平荷载而算得的结构顶点位移;ψT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
这样的话,考虑了结构的填充墙的刚度之后,T1会减小
根据抗震规范第5.1.5条
水平地震力影响系数为α1 =(Tg/T1)0.9аmax
FEK总=α1Geq=α10.85GE
可以得出T1减小,α1变大,会导致FEK变大,地震力作用变大,然而这部分地震力由框架(梁柱)承担,结构配筋变大,结构偏于安全。
那么,填充墙的刚度在这里面充当什么角色那?在计算自振周期的时候,考虑了他的刚度,导致结构自振周期减小了,然后就导致了地震力放大,当地震力放大之后,填充墙不考虑了,这部分地震力全由框架承担,假若这种情况下,框架都能承担的住的话,那结构真的来地震了,不就没问题了,也就是结构偏于安全了。
借用鲁烟的一句话,就是“填充墙引起地震力增大,但是墙这孙子只点火不灭火,增大的地震力还是梁柱框架承担啊”,再次谢谢鲁烟给我的帮助,解决了我的困惑,也希望大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完整word版)周期折减系数

多层结构未强调周期折减,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新规范的特征周期TG增长了,按结构自震周期的经验公式:1 框架结构可取 TI= 0.10X层数;2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TI= 0.08X层数;3 剪力墙结构可取 TI= 0.04X层数;这样,多层结构结构周期不折减地震剪力已经很大了,由其III,IV类土,五层以下房屋更为突出,如再折减,震剪力可超过AMAX,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周期是否折减,要分析而定:一看周期长短,长--折,短--不折或少折,当自震周期和特征周期很接近,折减就不合理了。
二看剪重比,根据大小折或不折。
至于高层建筑结构:高规:3.1.17条规定得很清楚: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可按下列规定取值:1 框架结构可取0.6~0.7;2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3 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
对于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由于计算模型的简化和非结构因素的作用,导致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弹性阶段的计算自振周期(下简称“计算周期”)比真实自振周期(下简称“自振周期”)偏长。
因此,无论是采用理论公式计算还是经验公式计算;无论是简化手算还是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结构的计算周期值都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自振周期折减系数(下简称“折减系数”)加以修正,经修正后的计算周期即为设计采用的实际周期(下简称“设计周期”),设计周期=计算周期×折减系数。
如果折减系数取值不恰当,往往使结构设计不合理,或造成浪费、或甚至产生安全隐患。
诚然,折减系数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设计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影响自振周期因素是诸多方面的,加之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实际工程的复杂性,抗震规范[1]没有、也不可能对折减系数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值。
许多文献中给出,当主要考虑填充墙的刚度影响时,折减系数可取0.6~0.7[4] [7];根据填充墙的多少、填充墙开洞情况,其对结构自振周期影响的不同,可取0.50~0.90[2].这些都是以粘土实心砖为填充墙的经验值,不言而喻,采用不同填充墙体材料的折减系数是不相同的。
基于框架结构体系下周期折减系数的分析与研究

填充墙与主体脱开后,刚度贡献急剧退化,故考虑全部填充墙刚度后,夸大了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在设计时,应对填充墙刚度进行折减,取其弹性极限状态下刚度进行计算,依据参考文献部分研究结果,考虑填充墙20%的实际刚度贡献进行计算分析。
4不同计算模型下对比分析4.1填充墙刚度对整体结构的影响框架结构体系下的填充墙体在实际施工时,常采用与两侧柱刚性连接的方式(施工简便且易于操作),故在地震作用下,填充墙的实际刚度必然会对整体结构产生影响。
本节以实际工程为例,对模型1(考虑填充墙刚度)和模型2(不考虑填充墙刚度,示。
指标进行汇总,对比结果详见表1。
1 整体指标对比表自振周期周期比底层剪切刚度向平动扭转系数X 向Y 0.43020.7527.79x1057.06x100.55140.8034.54x105 4.65x10规范要求,因填充墙的布置不均匀,导致整体结构,故其自振周期较小。
模型1整体底层剪切刚度比匀作用,忽略了因上、下层填充墙布置不均匀,导不再适用。
同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考虑填充墙上、下层刚度突行对比分析:模型1:一层、三层填充墙较少,周楼统一取周期折减系数为0.65。
减系数的取值不同而发生变化,其只是通过周期折刚度共同受力。
而周期折减系数取值不同,各楼层算的各楼层等效侧向刚度也不相同。
故设计时对各2 各模型下等效侧向刚度表等效侧向刚度K二层三层K yij K Xij K yij Y 向X 向Y 向2.46x105 2.79x105 2.05x10结语以上分析表明,考虑填充墙刚度后,对整体结构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填充墙对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受建筑平面布局及功能影响较大,结构设计时无法改变因填充墙布置不均匀,而造成的刚度分布不均匀。
(2)各楼层填充墙布置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各楼层侧刚向刚度比的变化,严重时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出现软弱层。
(3)因填充墙与主体框架刚性连接,进而对主体框架柱形成约束,填充墙有洞口部位处极易使框架柱形成短柱,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剪切破坏,大大地降低了框架结构的延性。
自振周期折减系数

自振周期折减系数1 概念由于计算模型的简化和非结构因素的作用,导致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弹性阶段的计算自振周期(下简称“计算周期”)比真实自振周期(下简称“自振周期”)偏长。
因此,无论是采用理论公式计算还是经验公式计算;无论是简化手算还是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结构的计算周期值都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自振周期折减系数(下简称“折减系数”)加以修正,经修正后的计算周期即为设计采用的实际周期(下简称“设计周期”),设计周期=计算周期×折减系数。
如果折减系数取值不恰当,往往使结构设计不合理,或造成浪费、或甚至产生安全隐患。
诚然,折减系数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设计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影响自振周期因素影响自振周期因素是诸多方面的,加之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实际工程的复杂性,抗震规范没有、也不可能对折减系数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值。
许多文献中给出,当主要考虑填充墙的刚度影响时,折减系数可0.6~0.7[2];根据填充墙的多少、填充墙开洞情况,其对结构自振周期影响的不同,可取0.50~0.90。
这些都是以粘土实心砖为填充墙的经验值,不言而喻,采用不同填充墙体材料的折减系数是不相同的。
当采用轻质材料或空心砖作填充墙,当然不应该套用实心砖为填充墙的折减系数。
对于粘土实心砖外的其它墙体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折减系数。
结构计算分析总是要进行简化的,简化程度取决于当时的计算工具;简化是有条件的,而关键是简化模型尽可能符合真实受力模型。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计算周期往往与其自振周期有较大出入,笔者认为,此偏差主要来自计算模型的简化,没有计入那些难于准确计算的因素造成的。
一分为二的说,没有计入的那些因素,常常使计算周期比自振周期长,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使计算周期比自振周期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3 计算周期长的原因1.填充墙的刚度影响大多数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计算中,并没有计算填充墙、装修(饰)材料、支撑、设备等非结构构件的刚度。
轻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周期折减系数研究

轻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周期折减系数研究轻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是一种结构材料组合方式,将轻钢骨架与混凝土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结构系统。
该结构既具有轻钢的优点,又能发挥混凝土的优势,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研究轻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了解其周期折减系数。
周期折减系数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周期与其静力等效周期之比,可以反映结构的柔度。
通过研究周期折减系数,可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本文以轻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周期折减系数进行研究。
对轻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包括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然后,介绍了周期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接着,通过实例分析了不同参数对周期折减系数的影响,包括轻钢比例、混凝土强度等。
总结了轻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周期折减系数的研究成果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研究结果表明,轻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周期折减系数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结构的刚度、轻钢比例、混凝土强度等。
轻钢比例是影响周期折减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轻钢比例的增加,结构的刚度会降低,周期折减系数也会增大。
混凝土强度也会影响周期折减系数,当混凝土强度增加时,周期折减系数会减小。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轻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结构的具体要求和地震区域的地震烈度等级,确定合适的轻钢比例和混凝土强度,以达到设计要求。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采用的实例数据较少,只是对一些参数进行了分析,对于整个结构的周期折减系数研究还不够完善。
本文只进行了理论分析,缺乏实际工程的验证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这些不足,提高轻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
轻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周期折减系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通过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轻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
混凝土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取值分析

混凝土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取值分析摘要:简述周期折减的意义和重要性;通过估算结构中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刚度,找出周期折减系数取值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非结构构件;侧移刚度;周期与刚度Abstract: this cycle reduction of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Through the estimating structural components and central Africa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stiffness, and find out the cycle reduction coefficient method, and give an example.Key words: the structure component; Lateral stiffness; Cycle and stiffness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在进行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力位移分析时,由于计算模型的简化,我们只考虑了主要结构受力构件(梁、柱、剪力墙和筒体等)的刚度,而没有考虑非承重结构的刚度,此时结构在弹性阶段的计算自振周期较实际自振周期偏长,按这一周期计算的地震力偏小。
因此在结构计算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计算自振周期进行折减,其目的是为了充分考虑非承重填充墙刚度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因为自振周期小的结构,其刚度较大,相应吸收的地震力也较大。
若不做周期折减,则结构偏于不安全。
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第8.8节规定,当考虑填充墙对结构周期的影响时,周期折减系数ψT可按下列规定取值:框架结构0.6~0.8;框架-剪力墙结构0.7~0.9;剪力墙结构0.9~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3.17条的条文说明中描述:设计人员应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填充墙的数量和刚度大小)来取值。
周期折减系数

多层结构未强调周期折减,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新规范的特征周期TG增长了,按结构自震周期的经验公式:1 框架结构可取 TI= 0.10X层数;2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TI= 0.08X层数;3 剪力墙结构可取 TI= 0.04X层数;这样,多层结构结构周期不折减地震剪力已经很大了,由其III,IV类土,五层以下房屋更为突出,如再折减,震剪力可超过AMAX,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周期是否折减,要分析而定:一看周期长短,长--折,短--不折或少折,当自震周期和特征周期很接近,折减就不合理了。
二看剪重比,根据大小折或不折。
至于高层建筑结构:高规:3.1.17条规定得很清楚: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可按下列规定取值:1 框架结构可取0.6~0.7;2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3 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
对于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由于计算模型的简化和非结构因素的作用,导致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弹性阶段的计算自振周期(下简称“计算周期”)比真实自振周期(下简称“自振周期”)偏长。
因此,无论是采用理论公式计算还是经验公式计算;无论是简化手算还是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结构的计算周期值都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自振周期折减系数(下简称“折减系数”)加以修正,经修正后的计算周期即为设计采用的实际周期(下简称“设计周期”),设计周期=计算周期×折减系数。
如果折减系数取值不恰当,往往使结构设计不合理,或造成浪费、或甚至产生安全隐患。
诚然,折减系数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设计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影响自振周期因素是诸多方面的,加之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实际工程的复杂性,抗震规范[1]没有、也不可能对折减系数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值。
许多文献中给出,当主要考虑填充墙的刚度影响时,折减系数可取0.6~0.7[4] [7];根据填充墙的多少、填充墙开洞情况,其对结构自振周期影响的不同,可取0.50~0.90[2].这些都是以粘土实心砖为填充墙的经验值,不言而喻,采用不同填充墙体材料的折减系数是不相同的。
混凝土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取值分析

混凝土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取值分析摘要:简述周期折减的意义和重要性;通过估算结构中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刚度,找出周期折减系数取值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非结构构件;侧移刚度;周期与刚度Abstract: this cycle reduction of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Through the estimating structural components and central Africa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stiffness, and find out the cycle reduction coefficient method, and give an example.Key words: the structure component; Lateral stiffness; Cycle and stiffness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在进行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力位移分析时,由于计算模型的简化,我们只考虑了主要结构受力构件(梁、柱、剪力墙和筒体等)的刚度,而没有考虑非承重结构的刚度,此时结构在弹性阶段的计算自振周期较实际自振周期偏长,按这一周期计算的地震力偏小。
因此在结构计算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计算自振周期进行折减,其目的是为了充分考虑非承重填充墙刚度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因为自振周期小的结构,其刚度较大,相应吸收的地震力也较大。
若不做周期折减,则结构偏于不安全。
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第8.8节规定,当考虑填充墙对结构周期的影响时,周期折减系数ψT可按下列规定取值:框架结构0.6~0.8;框架-剪力墙结构0.7~0.9;剪力墙结构0.9~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3.17条的条文说明中描述:设计人员应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填充墙的数量和刚度大小)来取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期折减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考虑非承重填充砖墙刚度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因为周期小的结构,其刚度较大,相应吸收的地震力也较大。
若不做周期折减,则结构偏于不安全。
根据《高规》3.3.17 条规定,当非承重墙体为实心砖墙时,ψT可按下列规定取值:框架结构0.6~0.7;框架-剪力墙结构0.7~0.8;剪力墙结构0.9~1.0。
实际取值时可根据填充墙的数量和刚度大小来取上限或下限。
当非承重墙体为空心砖或砌块时,ψT可按下列规定取值:框架结构0.8~0.9(我们都取0.8——爱莲注);框架-剪力墙结构0.9~1.0;剪力墙结构可取0.95。
当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T1≤Tg时,不需进行周期折减,因为此时地震影响系数由程序自动取结构自振周期与特征周期的较大值进行计算。
周期折减系数是根据建筑中隔墙的多少及刚度来取值的。
因为隔墙不参与结构的抗震计算,但它们的存在会使得结构周期变小,也就是说,有隔墙的建筑在pkpm结构计算周期的时候都把周期算大了。
根据隔墙的多少,可以把周期折减系数取值为0.7~1.0。
周期折减系数就是了考虑填充墙对结构的影响,由于填充墙的存在,使得结构在早期弹性阶段会有很大的刚度因此会吸收很大的地震力。
但因为计算软件只计算了梁,柱,钢筋砼墙等构件的刚度(并没有考虑填充墙的刚度),并由此刚度求得结构自振周期。
使得实际的刚度比计算的刚度大。
实际周期比计算周期小,若以计算周期来计算地震力,地震力会偏小,使结构偏不安全,因此对地震力再放大些是很有必要的。
应该注意的是:周期折减系数不改变结构的自振特征,只改变地震影响系数,折减系数视填充墙的多少而定。
周期折减系数是根据隔墙数量及材料有关系。
一般厂房类隔墙较少可取
0.9,办公或住宅隔墙偏多一般可取0.7~0.8;采用轻质隔墙与粘土砖或砌块,其周期折减亦应适当考虑。
在用pkpm做一个框架结构时,我做了一下比较,将SATWE中的周期折减系数从0.6调到0.2,算完后在WZQ.OUT中发现地震力增大了,这是对的,但周期却没变,不知道为什么,按理说肯定应该减小,请大家指教
首先要明白周期折减系数是做什么的:是由于建筑中隔墙作用使得结构的刚度增加周期变小。
然后要明白周期折减系数在什么时候起作用:我估计应该在结构算出周期后再乘以周期折减系数。
你这个周期折减系数从0.6~0.2,就是周期为原来的0.6~0.2倍,地震作用肯定要大了。
我估计你这个情况就恰恰说明了,地震作用力是在周期折减之后才计算的。
不知道你是多柔的结构,竟然周期折减这么大。
周期是不变的啊,因为模型里没有考虑填充墙墙,所以他的周期不会因为折减而变化的,之所以折减是因为考虑到填充墙的实际作用。
反应谱曲线里从0.1到特征周期这一段都是地震力最大的,然后开始下降,如果建筑的柔度很大的话,一下子折减太多,会使地震力加强很多的,可能不止一倍。
如果建筑的周期本来和特征周期差不多的话,那折减后的地震力就不会加强很多了。
那我们所说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该是指WZQ.OUT文件中的周期呢,还是把WZQ.OUT文件中的周期乘以周期折减系数之后的周期呢?
WZQ中的周期是不考虑填充墙作用时的周期,是模型周期。
实际上建筑的自振周期是折减后的周期,PKPM计算地震力的周期也是折减后的。
周期折减系数实际上考虑的是墙体对周期的影响,墙越多周期越短。
一般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