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合集下载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教案标题:弟子规泛爱众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弟子规》中的“泛爱众”原则,并理解其重要性;2. 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学内容:1. 弟子规中的“泛爱众”原则;2. 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3.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4. 团队合作的意义和技巧;5.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弟子规》中的“泛爱众”原则,让学生思考这个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

探究: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泛爱众”原则,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同理心和尊重他人:通过案例分析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到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并讨论这些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实践:4.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制定一份“友谊守则”,包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冲突等内容,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守则。

5. 团队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体验到团队合作的意义,并引导他们总结出有效的合作技巧和策略。

拓展:6.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讨论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总结: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泛爱众”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的表现和参与度;2. 学生制定的“友谊守则”是否合理和可行;3. 学生在团队合作活动中的表现;4. 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资源:1. 《弟子规》教材;2. 小组讨论问题和案例分析材料;3. 团队合作活动的任务和材料;4. 社会问题和公益活动的案例材料。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泛爱众”原则,并进行反思和总结;2. 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的团队合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泛爱众 教案

泛爱众 教案

泛爱众教案教案标题:泛爱众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泛爱众的概念和实践,培养学生对于爱与关爱的理解和重视。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内容: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关于爱和关爱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于爱的思考和讨论。

- 引入泛爱众的概念,解释其意义和目的。

2. 理论学习(15分钟):- 讲解泛爱众的定义和原理,强调其与社会责任和团队合作的关系。

- 分析泛爱众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3. 实践活动(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社会问题或需要关爱的群体。

- 小组成员合作规划并实施一项泛爱众项目,旨在解决选定的问题或为选定的群体提供关爱。

- 学生可以选择进行募捐、志愿服务、宣传教育等形式的活动,并在实施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学生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泛爱众项目,并分享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

-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泛爱众的重要性和实践中的体验,鼓励学生对于爱和关爱持续思考和行动。

5. 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反思报告,总结自己对于泛爱众的理解和实践经验,以及未来继续参与泛爱众的打算。

教案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的泛爱众项目展示和反思报告的内容和质量。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进一步实践泛爱众的理念。

2. 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公益组织,了解更多关于社会问题和关爱群体的信息。

3. 鼓励学生运用创造力,设计和实施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泛爱众项目。

教案指导:1. 在导入环节,可以使用引人入胜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项目。

3. 在总结与展示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实践经验,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4.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适度调整教案内容和活动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教案标题:弟子规-泛爱众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弟子规中的“泛爱众”一章内容,了解其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教学内容:1. 弟子规-泛爱众的背景和意义解读。

2. 泛爱众的具体要求和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活动和实践。

教学准备:1. 弟子规的教材和相关解读资料。

2. 图片、视频或故事等素材,用于引发学生对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思考。

3. 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和资源。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爱心和关爱他人的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发学生对这些主题的思考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爱心?为什么我们要关爱他人?步骤二:讲解弟子规-泛爱众的背景和意义(10分钟)向学生介绍弟子规这本书的背景和作者,以及其中的“泛爱众”一章的内容。

解释“泛爱众”的含义,即要广泛地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包括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等。

步骤三:分组讨论和总结(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泛爱众的具体要求和表现形式。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步骤四:活动实践(20分钟)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例如:-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完成一项任务,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和支持。

- 互助行动:学生自愿参与一些关爱他人的行动,如帮助老人过马路、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等。

步骤五:反思和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思考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和体会。

引导他们总结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泛爱众的要求。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实践泛爱众的经历和体会的作文,并鼓励他们在家中或社区中继续实践关爱他人的行动。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组织一些关爱他人的活动,如义卖活动、志愿者服务等。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了解和参与一些慈善机构的活动。

解读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

解读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

《泛爱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泛爱众》的含义,并能够联系学习生活,灵活运用所用知识。

2、教学方法:故事教学,讨论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主动关爱他人的习惯,注重才学品德的培养,并能尽自己做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篇章意思,同时把文义逐渐融入脑海中,与日常生活对比;【教学难点】:让学生讲出自己身边的事例。

教学过程一、回顾集体背诵《弟子规》的总叙部分,回忆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部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序里,则学文。

请同学回答,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部分?回答:孝:孝敬父母悌:兄弟朋友之前互相关爱谨:为人处世应该注意的地方信:做事要讲诚信,有信用我们已经学了孝、悌、谨、信这四个部分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一个内容——泛爱众。

二、解读《泛爱众》(一)带领学生诵读新课内容◆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二)逐句分析1、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译文】:只要是人,都需要去关心和爱护,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

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等于在帮助自己。

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尽力帮助别人。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也会第一时间帮助你。

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感到特别温暖,我们的家庭也会更加幸福,我们的班级也会更加团结,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这时候有同学们提出了疑问:◆1、同学们都不关心我,我为什么要关心他们?!◆2、我看到公交车上的工人,衣服特别脏,我只能离他们远远的!实在没办法关爱他们!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应该怎么解答这些疑问呢?1、我想问下第一位同学,你有没有在别人需要关心的时候,主动去关心别人呢?如果你是一个不想付出,却只想得到别人关爱的人,大家可不喜欢这样冷冰冰的同学哟!2、有的人是依靠脑力劳动,有的人是依靠体力劳动,尽管工人身上很脏,但那是劳动时候粘上的灰,只要是劳动时候粘上的灰都不脏,他们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最后,仍然有一句道德底线想跟大家说:社会上有少数聋人在做着非法的事情,甚至还有班级里的少数学生也受到他们的影响。

弟子规之泛爱众

弟子规之泛爱众

《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1.3 黎娟学情分析:古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些深奥和陌生,《弟子规》里面也不乏一些生僻的难字。

但这并不是我们这节课要教学的重点。

朗读依然是本课的主旋律,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使之朗朗上口,进而熟读成诵。

并通过身边的真实故事,解读弟子规,源于生活,得到启发。

教学目标:1. 带领学习《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熟读能诵.2. 培养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能有节奏的朗诵古文.(可适当讲解一些古诗文吟诵知识)3重温蒙学经典—《弟子规》,了解其中深意,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实例重新定义《弟子规》。

从中看到国学经典之精华,让学生初步了解《弟子规》。

教学重难点:1. 古文生僻字词,古今异义,古文理解等.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与古文形成对比,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3. 初步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探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弟子规》之泛爱众篇的吟诵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二、新课讲授1.弟子规介绍(或提问)《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2.泛爱众介绍(提问)“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

这个“众”,我们讲的是众人。

(除了人之外,还能扩展到动物、植物。

)3、原文内容及概括(分小组各自进行讨论,并推选代表进行概括,每组随机抽选两人提问,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经验,事后进行。

总体疏通,讲解,夹杂小故事和小视频、音乐、图片等)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第一部分:不分等级贵贱,人皆爱之,不以貌取人,重德重才。

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5篇)

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5篇)

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5篇)第一篇: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弟子规》教案科目:《弟子规》之泛爱众教学目的:重温蒙学经典—《弟子规》,了解其中深意,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实例重新定义《弟子规》。

从中看到国学经典之精华,让学生初步了解《弟子规》。

教学主题:《弟子规》之泛爱众教学内容: 1,《弟子规》介绍《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2,李毓秀介绍说到李毓秀,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参加科举考试数年都未中举,自然不可能是历史上有颇大成就之人。

不过,这位李先生虽说未有功成名就,却对《大学》,《中庸》这两本书是深有研究。

为求生计便开办书斋(敦复斋)招生办学,他讲学讲的好,于是就吸引了许多人来听课,人称李夫子。

这位李夫子后来呢就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做以疏通整理,写下《训蒙文》,即后来的《弟子规》。

3,《弟子规》之泛爱众(1)“泛爱众”含义:“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众”讲的是众人。

“泛爱众”简单地说就是广泛地爱护众生。

(2)原文及内容概括: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第一部分:凡人皆爱之,也就是不分等级高低贵贱,肤色模样都必须相亲相爱。

不以貌取人,重德重才。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第二部分:舍得付出,不自私自利。

不巴结谄媚富人也不瞧不起穷人,切忌喜新厌旧。

切记不扰忙碌之人,不搅心神不宁之人。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第三部分:不揭人短处,不窥探人隐私;学会惩恶扬善。

弟子规泛爱众第二段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第二段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第二段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有能力为大家做贡献的时候,就要勇敢的的奉献2、使学生明白当别人忙碌的时候不要去打扰别人,别人不按的时候要安慰别人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白有能力为大家做贡献的时候,就要勇敢的的奉献2、使学生明白当别人忙碌的时候不要去打扰别人,别人不按的时候要安慰别人教学内容:《弟子规》泛爱众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教学时数:一课时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訾」是批评,说别人坏话的意思.当我们有能力可以为大家服务时,应该要乐於帮忙,不要自私自利.当别人比我们有才华有能力时,我们要真心的称赞他,并且向他学习,不要在背后批评他人.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小朋友年纪虽小,但是像看到地上有垃圾随手捡起,或是扶起不小心跌倒的人,公车让座都是一件好事.※补充故事:1.范仲淹设义田,兴义学.2.负荆请罪(蔺相如和廉颇)(二)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和有钱的人相处时,不要表现出巴结讨好的态度,对待贫穷的人,也不要骄傲自大,瞧不起他人.对於用旧的东西,衣物要多加珍惜,不要随意丢弃,也不要因为结交了新朋友就疏远老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除非是坏了,不然只要好好的爱护有时候用起来比新的还顺手,甚至很多旧东西可以发挥创意做成另一样新的东西,例如旧的床单可以拿来做窗帘,饮料的吸管可以用来吹泡泡,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惜物,又能达到环保的要求呢!引申:在生活中,除了对物品,朋友,伴侣要勿厌故勿喜新之外,对於学问也要秉持著这种态度,学习一样东西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不要朝三暮四,一曝十寒,这样不论学什麼都不会成功的.※补充故事:1.宋弘念旧(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三)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当别人正在忙碌没有空闲时,我们不要去打扰他,造成别人的困扰.当别人心情不好时,不要在一旁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以免让人更心烦.当父母,老师正忙著处理事情,或在和别人说话时,我们也不可以打扰他们,或是一直插嘴,要在一旁静静等候,等他们忙完了或说完话后,再请他们帮忙.所以当我们打电话给别人时,除了问候之外,如果要长谈,要聊久一点,要先问一下对方现在有没有空,不要对方一拿起电话,我们就霹雳啪啦一直讲.在三餐和睡觉时间也尽量不要去打扰别人.(四)复习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对老师,对长辈也要有适合的称呼,像外国人都会直呼自己父母亲的名字,但我们中国人对这种称谓的礼仪十分重视,所以我们不可模仿.使用正确的称谓可以培养晚辈对长辈的恭敬心,就像现在如果老师听到有人直呼自己父母亲的名字都会觉得怪怪的.※提问一:大家以后到社会上去工作时,对自己的老板,上司如果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他们会有什麼反应呢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示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见」在这里读成「现」,表现的意思,在长辈面前特别表现自己,这是不礼貌的.为什麼因为孩子如果从小很爱现,爱表达,把自己的锋芒毕露,将来会隐藏很大的危机.※注一:现代人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强调自我表现,不懂谦虚的美德.二,故事启蒙(一)李斯善嫉秦王政用李斯当谋士后,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说诸侯,还用反间,收买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这时国力强盛.韩非是李斯的同学,他在韩国看到国家一天天衰弱,三番两次向韩王进谏,韩王就是不理他.韩非满肚子学问,没被重用,就关起门来写了一部书,叫《韩非子》.他在书中主张君主要集中权力,加强法治.这部书传到秦国,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赞赏,日后韩非来到秦国,看到秦国的强大,上书给秦王,表示愿为秦国统一天下出力.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还没考虑重用韩非,李斯倒先著急起来,怕韩非夺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大王兼并诸侯,韩非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国,也是个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秦王政听了这话,有点犹豫,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准备审问.韩非进了监狱,想辩白也没机会.李斯却给他送来了毒药,韩非只好服药自杀了.1.引导发问:(1)李斯为何要陷害韩非他没有做到弟子规中的哪些教诲(人所能物轻訾,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一)勿厌故勿喜新:培养感恩惜福的心1.请小朋友看看剧中人物有那些地方做错,应该要如何改过才对2.妈妈带小英去大卖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小英一直拉著妈妈往玩具区前进……小英:「妈妈,这个芭比娃娃好漂亮,我好想要喔!」妈妈:「妹妹,家裏已娙有三个不一样的芭比,这样就够了!」小英:「我不管啦!她穿的衣服和发型跟其它三个都不一样.」小英坐在地上放声大哭,不肯离开玩具区.3.询问小朋友小英有那些地方做错4.每个小朋友都希望自己有各种不同的玩具,不过有许多玩具通常都是玩过一,两次就没有再拿出来玩了,这样是不是浪费爸妈的钱呢如果下次你看到很想要的东西,如何做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二)废物利用做玩具旧的玩具也有新的玩法,有些玩具甚至不用花钱,废物利用再造新玩具.请小朋友举手发表,下列都是资源回收的东西,如何把垃圾变成玩具再利用.(提供一些作品给小朋友参考)(1)利乐包做指偶(2)宝特瓶可做保龄球组(3)回收纸可拿来摺纸(三)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看情况场合说话1.请小朋友看看剧中人物有那些地方做错,应该要如何改过才对2.妈妈和阿姨正在客厅聊天,小英准备和同学出去玩,找不到自己要穿的衣服……小英跑到妈妈的身边,不管妈妈正在与阿姨谈话便插嘴:「妈妈,我那件蝴蝶结的洋装在哪裏」妈妈:「在衣柜的第二个抽屉,你再找找看.」小英找不到又跑去客厅问妈妈.小英:「我找不到衣服,你快来帮我找,我快要迟到了.」妈妈:「我在跟阿姨讲话,你自己再仔细找找看.」小英:「我不管啦!我就是要那件洋装.」一直缠著妈妈不放.3.小英有那些地方做错如果你是小英找不到要穿的那件衣服,应该怎麼办。

弟子规 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 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教案标题:弟子规泛爱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弟子规》的背景和重要性。

2. 理解并掌握《弟子规》中的泛爱众的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爱心、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弟子规》的文本材料。

2. 图片或视频资源,用于引入教学话题。

3. 学生个人笔记本或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展示一幅描绘人们互相帮助和合作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于帮助他人的看法和经验。

探究(15分钟):1. 介绍《弟子规》的背景和重要性。

解释它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经典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2. 分析《弟子规》中的泛爱众的原则和方法。

例如,尊敬长辈、帮助弱者、关心他人等。

3. 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原则和方法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它们。

实践(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共同制定一份关于如何在学校或社区中实践泛爱众原则和方法的计划。

2.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计划,并让其他小组提供反馈和建议。

3. 激励学生根据反馈和建议完善他们的计划,并选择一个计划实施。

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实施计划,并讨论计划的可行性和效果。

2. 强调泛爱众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3. 提醒学生将所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到他们的学习和人际关系中。

拓展活动:1.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反思文章。

2. 鼓励学生与家人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经历和体会。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学生完成的实施计划和反思文章。

备注:教案中的时间分配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教案中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厚德载物 普泽爱心
东北师范大学厚普公益学校教案
学 校 班 级 章节名称 弟子规—泛爱众篇 厚普公益学校 学 科 教 师 计划课时 语文 李行 1 课时
1. 带领学习《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 ,熟读能诵. 2. 培养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 能有节奏的朗诵古文.(可 适当讲解一些古诗文吟诵知识) 教学目标 3. 以古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做榜样,教导学生平时要注 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引导学生体会古人“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初步 形成对儒家“仁”的中心思想的理解. 1. 古文生僻字词,古今异义,古文理解等. 教学重难点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与古文形成对比,提 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1.播放音频 创造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弟子规》之泛爱众篇的吟诵音频或视频,引起 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课堂总结
爱心凝聚力量 责任铸就品牌
厚德载物 普泽爱心
教学反 思
爱心凝聚力量 责任铸就品牌
厚德载物 普泽爱心 系?有什么作用?体现在生活中是在哪儿? (播放视频,如非典医护人员工作,抗洪抢险,援救灾 区等,并查找有关的医训、医科校训、家训等) 问题 2: 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场合呢?如果是自己不喜欢 的人呢?坏人呢? ( “爱”字讲解, “谄,骄,取,与,加人”等等案列分 析,不是爱,而是平等看待,查找有关佛家偈语,道家 及儒家相关语句,播放“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MV) 问题 3:为什么前几篇篇名都是一个字,这一篇是三个 字?能否概括? (仁,儒家思想讲解) [本教案因为考虑各种意外情况而略长, 具体讲课情况视 课堂情况而定,教案顺序不定,如“同一个世界”MV 可 在开头播放等,故事及资料另外收集整理]
厚德载物 普泽爱心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第五部分:知恩图报,不锱铢必较 不盛气凌人,宽以待人 以德服人 5.总结并发表看法 可以将“泛爱众”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理解:一个是为 人之道,一个是处世之道. 所谓为人之道,就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道 理。 泛爱众第一句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 正是说我们都是人类的一份子,共享一片蓝天,共居一 块大地,难道我们不应该互相关爱吗?在此基础上,我 们将其扩展,即我们现在所提倡和谐社会—人自身的和 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所谓的处世之道就是我们平时与人打交道、交朋友以及 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看不见的准则和道德规范,比如 宽以待人,乐善好施,遵法守纪,慎独,不揭人隐私, 不说人长短等等,能够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提供许多的便 利. 6.提问(备用补充) 问题 1:泛爱众(或弟子规)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 爱心凝聚力量 责任铸就品牌
爱心凝聚力量 责任铸就品牌
厚德载物 普泽爱心 一、新课 1.弟子规介绍(或提问)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 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 “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 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 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 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2.泛爱众介绍(提问) “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 “爱”就是慈悲, 新课讲授 有爱心。这个“众” ,我们讲的是众人。 (除了人之外, 还能扩展到动物、植物。 ) 3.正文讲解
f ù zǎi z ī chǎn y ù miǎn y í p ú
生僻字词:音——覆 载 訾 谄 愈 勉 宜 仆 义——覆 载 望 言 訾 谄 骄 短 道 愈 规 扬 疾 规 亏 贵 与 加 已 待 端 然 (分组的形式,竞争性回答和提问一起进行,调动 积极性) 4. 原文内容及概括 (分小组各自进行讨论,并推选代表进行概括,每组随 机抽选两人提问,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经验,事后进行 爱心凝聚力量 责任铸就品牌
厚德载物 普泽爱心 总体疏通,讲解,夹杂小故事和小视频、音乐、图片等)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第一部分:不分等级贵贱,人皆爱之 不以貌取人,重德重才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第二部分:不自私自利,不嫉妒他人 不巴结富人,不看轻穷人,不卑不亢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第三部分:不说人短处,尊重他人隐私 扬善惩恶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第四部分:克制,多为他人着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爱心凝聚力量 责任铸就品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