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加深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课题的了解相对较为肤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成果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❶教学分析➷教学重点: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
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提示:2.教师讲述:讲述黄花岗起义概况3.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黄花岗起义4.展示材料: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5.教师提问: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提示: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6.图片展示:出示徐锡麟、秋瑾、黄兴等人的图片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及黄兴的绝命书思考: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提示: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一)武昌起义1.图片展示:展示起义图片2.材料引入:据此,则人数已多,乘此路潮鼓涌之时,尤易推广。
盖鄂省军届久受压制,以表面上观之,似无主动之资格,然其中实蓄有反抗之潜力;而各同志尤愤外界之讥评,必欲一申素志,以洗其久不名誉之耻。
似此人心愤发,倚为主动,实确有把握,诚为不可得之机会。
若强为遏抑,或听其内部自发,吾人不为之指挥,恐有鱼烂之势,事诚可惜。
——黄兴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武昌起义的有利条件?提示:保路运动兴起;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革命基础好;湖北新军倾向革命等等。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假如你是十九大的一名代表,请就如何“继承辛亥精神,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一个简单的建议。
活动要求:拿出一张白纸,写上你的建议。
(针对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
【学生回答】……
(意图:通过与时事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政治,培养历史时空观)
小结提升: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掌握了:
板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
第一幕热血闹革命
第二幕首义换新天
第三幕功绩垂青史
第四幕光彩照万代
砸金蛋,试身手:
以下有3道选择题,需要三位同学当场解答,你准备好了吗?
1、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2、“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对联歌颂的是
A.康有为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在于:
A.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B.推翻了封建制度
C.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完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是经过、性质和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三、教学方法:表格归纳、材料分析、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
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
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寿终正寝。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党人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二)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萍浏醴起义时间1906年冬领导人同盟会刘道一、蔡绍南地点江西湖南交界萍乡、浏阳、醴陵经过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
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意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2.安庆起义时间1907年夏领导人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经过:徐锡麟率领起义人员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
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
结果起义失败3、广西起义时间1907年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经过: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
起义军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结果失败4.广州黄花岗起义时间:1911年4月领导人:黄兴等人经过:黄兴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
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辛亥革命》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9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发生、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和讨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历史叙述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辛亥革命的原因和过程。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教学法:以孙中山、袁世凯等历史人物为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参考资料: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从而引出辛亥革命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如民族危机、民众疾苦等,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如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高潮与结局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武装起义的主力、过程、和意义;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得大的反香反封建的资产阶袋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主义情感和不断断进取的意识。
武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评价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许多同学都看过《康熙王朝》、《天下粮仓》等历史剧,那么,主宰天下的“皇上”是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师:大家还记得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分别代表十六字纲领中的什么内容?生: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投影显示:“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
”—孙中山师:当时的中国,国家是不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不是人民所共管,利益又是不是人民共同享有? 生:不是。
师: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内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不断攫取在华利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同盟会成立后,有了“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旗帜,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许多地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看看都有哪些武装起义?1.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联合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矿工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屡败清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设计设计】

课题第9课辛亥革命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能力目标: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导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学生畅所欲言,带着悬念进入新课。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思 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展示的过渡语言应该更加简洁。
需要在此处精简处理,减少时间拖沓。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唯武昌起义一举成功。
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但同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它是革命形势成熟的结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使新军中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
同时,革命党人领导的,尤其是同盟会成立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已经动摇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同时也锤炼了革命力量。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
清政府在当时已经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境地,专制王朝的末日终于来临。
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不失时机地纷纷响应。
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解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视频、课件等。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
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革命意义
萍浏醴起义
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武汉三镇光复
全国响应
推翻帝制
民主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