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优教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清朝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兴中会与同盟会;武昌首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2.能力目标:理解:1.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重大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1.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2.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四、辛亥革命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五、过程自主学习一、辛亥革命爆发1、历史条件①②③④⑤2、爆发二、辛亥革命的成果1、成立中华民国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目的、意义三、辛亥革命的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1、原因①②③④⑤2、过程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合作探究探究一: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近代化: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包含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材料1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相当于内阁成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doc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doc

第13课辛亥革命【学习模块】(-)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1)经济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级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他们大力宣传。

(3)组织基础: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1905年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做宣传组织工作。

(5)有利条件:四川运动兴起。

起义:年—月—日,武昌城内新军革命党人起义,占领武昌。

(-)中华民国成立注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以及其意义。

()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

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认识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1)性质:________________(2)功绩: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制度,建立起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经济: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当堂检测】1.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因为它()A、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B、成立时间早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阶段D、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联合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体现这一目标的主要规定是()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实行总统制D、实行责任制内阁3.材料: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第13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13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练习巩固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2.有一位老人说他是民国五年生,你知道民国五年具体是指公元多少年()A.1915年B.1916年C.1917年D.1918年3.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B.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C.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D.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完成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4.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5、“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

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

”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6、孙中山1916年在浙江海宁参观钱塘江时,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此处的“世界潮流”主要指A.君主立宪B.君主专制C.世界各民族平等D.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导学案完美版

辛亥革命导学案完美版

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丰碑【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学习方法】运用史料研习、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概念解读】(1)近代化的含义: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2)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学习过程】★预习巩固导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前赴后继,在辛亥革命前中国各阶级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地主阶级(统治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一、风雨欲来——革命准备1、兴中会时间:地点:性质:2、中国同盟会时间:地点:政治纲领:性质:3、一系列起义:黄花岗起义等二、武昌圆梦——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当夜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1911年10月11日,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份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随之土崩瓦解。

三、铸就民国——中华民国成立1、时间:;2、地点:;3、国旗:;4、采用公历,民国纪年四、民主丰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2、性质:3、基本内容:4、直接目的:5、历史意义:具有反对的进步意义。

★史料研习、合作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史料1: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的势力迅速式微。

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辨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

——《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史料2: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8课辛亥革命一、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观察想象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探究思考提取信息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联系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进取意识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和形势图等,提示或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可从名称、时间、地点、创建人、纲领(誓言)、性质几方面归纳。

四、知识链接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准备在广州起义,事泄未成。

1897年在日本奔走革命时化名中山樵,此后即以孙中山见称于世。

1900年派人至惠州发动起义。

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誓就职。

第8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8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提高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学习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2.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36、37页“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一目的内容,提炼并完成表格2、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37、38页“武昌起义”一目的内容,提炼相关知识要点,完成填空:(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发动起义。

(2)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开会,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正式成立。

(4)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成这次革命为。

(5)辛亥革命推翻了,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同盟会的纲领与“三民主义”有怎样的关系,试解释其含义。

2、简介武昌起义的过程。

3、中华民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4、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标达到了吗?最终结果如何?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归纳整理】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4——1912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及相关人物。

【当堂检测】(一)单选:1、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被推举为()A、大总统 B 、总理C 、临时大总统 D、主席2、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A、1905年B、1911年C、1912年D、1921年3、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封建社会B、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君主立宪制国家4、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的是()A、辛亥革命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1840年鸦片战争D、戊戌变法政令的颁布5、最早提早开发三峡水利的是孙中山,这一设想体现了他关注()A、民族B、民权C、民生D、民主6、下列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不符合的是()A、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同盟会C、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7、民国纪年换算成公元纪年,两者相差()A、1000年B、1911年C、1900年D、1912年(二)列举:1、中国同盟会的纲领:2、三民主义的内容:【学法指导】概括记忆本课内容:一个中心人物()创建一个政党()一次武装起义()建立一个政权()【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节课的收获和困惑。

高一历史必修1_《辛亥革命》导学案

高一历史必修1_《辛亥革命》导学案

《辛亥革命》导学案课题第13课辛亥革命班级授课(完成)时间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过程与方法归纳概括结论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教学方法探究法分析法学生自学反馈教学过程新知导学备注一、武昌起义1.背景(1)物质基础:《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廷被迫打出“______”和“__________”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__的发展,为__________________准备了物质基础。

(2)阶级基础:随着__________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邹容等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__________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心:______和__________。

(4)组织基础——兴中会:1894年,________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

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识记类(5)政党基础——中国同盟会成立:①时间、地点:______年8月,日本______。

②纲领:“驱除鞑虏,__________,创立民国,________”。

③领导:__________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④机关刊物:《______》。

⑤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________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__。

(6)政治基础:①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__________,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达五六千人。

______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7)保路运动:①原因: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__________”,强行收回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②过程:四川组织________________起义,清政府急调______新军入川镇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及其意义。

【导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2.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3.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导学过程】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1.辛亥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背景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急剧恶化、民族危机逐渐加深的条件下,中国共和党和其他革命党派的积极活动。

2.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的失败。

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陷入腐败,国力衰弱。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垂直变革,但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终告失败。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1.组织策划:在南京筹建革命军和参谋部,并与各地革命党派开展合作。

2.武装起义:华盛顿舰事件成为辛亥革命武装起义的导火索,革命党通过起义夺取武汉、南京等重要城市。

3.宣布辛亥革命胜利:革命党召开临时大总统府会议,宣布辛亥革命胜利,民国成立。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1.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打破了封建帝制的束缚,宣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确认共和: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现了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转型。

3.掀起救国运动:辛亥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各地的保皇、反清和革命起义,推动了进步革命力量的壮大和社会进步的探索。

4.打破列强对中国的控制:辛亥革命削弱了列强在中国的影响力,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彰显反帝反封建的特征:辛亥革命在具体内容上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成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里程碑。

【导学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掌握了辛亥革命的经过,认识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的胜利,现代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的胜利,现代中国会是一个面目全非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优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目标1: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
目标2: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党人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通过地图资料学会识别起义发生的地点;通过图片资料认识这些起义的领导人。

目标3:了解起义为什么会发生在武汉,有哪些历史条件。

目标4:知道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影响;(重点)
目标5:小组合作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难点)
目标6: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二、自主学习
革命志士的奋斗
1.1906年,同盟会会员_________、蔡绍南领导了_____________,失败。

2.1907年,光复会会员_________、秋瑾领导了__________,失败。

3.1907年,孙中山、黄兴领导了_________,裘取镇南关,最终失败。

4.1910年,孙中山、黄兴领导了_____________,后失败。

武昌起义
1.时间:_________10月10日
2.地点:湖北_________
3.经过: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

经过一夜激战,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

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

4.影响: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就有_________个省宣布脱离_________独立。

三、合作探究
1.革命党人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
2.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影响;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
3.为什么起义会发生在武汉呢?有哪些历史条件促成的呢?
4.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课时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参考答案【自主学习】
答案见《辛亥革命》优教课件
【合作探究】
答案见《辛亥革命》优教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