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文人画的特点

合集下载

论当今文人画的特性

论当今文人画的特性

论当今文人画的特性摘要:文人画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很多年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的文人画与古代的文人画相比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本文以当代文人画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结合自己的个人工作体会,简单地谈一谈当代文人画的特点,希望能给相关的文艺爱好者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文人画特点创作方法文人画是古人流传下来的一只绘画风格,这种绘画往往会结合文字,诗句与具体的水墨绘画于一体,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文艺感染力,观赏者能够从中感知绘画者的心境和层次。

经常品味不同的文艺大家的作品,可以不断地提升一个人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因此,这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本文以当代文人画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结合自己的个人工作体会,简单地谈一谈当代文人画的特点,希望能给相关的文艺爱好者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一、文人画的含义及发展1.文人画的具体含义。

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的正式名称,最初是由元代的著名画家赵孟頫提出来的,文人画是指在绘画中带有一定的文人雅士思想或者生活乐趣的一类画作,这些画作往往将文字与绘画结合起来,强调绘画者内心情感或具体心境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2.文人画的发展历史。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人画出现在汉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人画的重要思想及绘画宗旨,到了唐代时期,绘画的流行也促进了文人画的大发展。

但是文人画取得最大发展时期是在中国的宋代,宋代建立的著名的皇家画院,因此出现了一大批的文人雅士和相关的作品。

苏轼是第一个对文人画提出了自己比较全面的文人画理论,这对于文人画的体系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元代时期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画家,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文人画最为鼎盛的时期应该是清代了,清代的绘画技巧已经相当的成熟了。

当代的中国也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重大成就的文人画名家,例如师梅堂主人、霍阳春、鲁慕迅、王心鉴等等,他们的作品也得到了社会广大文艺爱好者的追捧和支持。

二、当今文人画的基本特点1.绘画形式上注重诗句与绘画的结合。

论中国画中的文人画与写意画

论中国画中的文人画与写意画

论中国画中的文人画与写意画王文权在今天的绘画当中,文人画和写意画是绝对可以相提并论,但不能视为等同。

无论在思想上、理论上,还是在绘画的技法上,一般地说来,两者都是宋元以来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从文人画和匠人画的分道扬鞭,从以神取形到以意取形的转折演变,大体上可以在北宋划出界限。

当然,这个“界限”是相对的,不能执着于区别之截然分割,从而无视其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就文人画与写意画读自己的认识、供讨论。

在花鸟画方面,对“黄家富贵”来说,徐熙可以称为“野逸”。

然而迄今所知作为“布衣”画家的徐氏“没骨法”,精描细染,也远非写意画法。

至于脱胎于院体画的崔白之革新和赵昌的“写生”,可以视为一般专业画家的写意,那是针对当时的工笔重彩而言。

并没有改变以神取形的法则,说不上是文人画。

在人物画方面,敢于突破常规的是五代的石恪,宋代的梁楷和牧溪。

他们用笔挥毫,近乎以意取形,人称之为“减笔描”和“泼墨法”,对后来的文人大写意确有影响,但谁曾把这些“疯子”和“禅画”家当作典型文人墨客,而又把那些“止可施之僧坊,不足为文房清玩”的作品当作文人画呢?相形之下,苏轼、文同和米芾的枯木竹石和雨树云山,就显示出早期文人写意画的特色了。

实际上,明清以来流行的文人写意是以元代倪云林的山水和明代陈淳、徐渭的花鸟草虫为典范的。

当然,与之同时代的文人画家远不止他们几个。

在许多专业画家的笔底,也往往带有不同程序的文人写意画色彩。

要想区别这种有形无形的界限,必须多方面着眼,把画家和作品,以及他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之下的审美观点和创作方法联系起来,辩证地加以具体分析。

譬如倪云林的山水画,多半是疏木、茅亭、远水、浅山的平远之景。

闲静冷落给人以超然孤寂之感。

这种意境和情趣,也就是文人画家所乐道的“逸品”。

按他自己画竹的说法是“抒写胸中逸气”。

这个“逸”具有封建文人孤高自赏、不落凡俗的涵义。

因而也就自然和那些贪求丰富多彩的宫廷画、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匠人画都划清了界限。

常玉绘画语言中的文人画气息

常玉绘画语言中的文人画气息

常玉绘画语言中的文人画气息
常玉是中国著名的现代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绘画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人画气息。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风格,它追求意境深远、笔墨简练、诗情画意的艺术表达。

常玉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将传统文人画的精髓与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形成
了独具个性的绘画语言。

常玉的绘画作品中呈现出了浓厚的文人气息。

他通过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入研究,对
古代文人画作品的借鉴和吸收,使自己的绘画作品具备了浓郁的传统文化底蕴。

常玉熟悉
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规律和空间感,善于运用线条勾勒出形象,营造出传统文人画的神秘
与幽静。

常玉的绘画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强调意境的营造。

他以绘画作为表达内心情感和对
世界的思考的工具,通过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笔触的表现等手法,创造出一种超越
现实的氛围和情绪。

这种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正是文人画的独特特点,它能够引发观
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常玉的绘画作品中展现出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

他喜欢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山水
等元素,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和表达,传达出自己的审美理念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与文人画作品中常见的山水花鸟的题材有着共同之处,展现了对传统文人画的继承和发
展。

常玉的绘画作品注重笔墨的运用和绘画技法的发挥。

他善于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
技法,如墨色的变化、线条的运用等,使画面显得生动而富有节奏感。

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由粗犷到细腻、由染墨到留白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展示了绘画的过程性,又
体现了中国文人画所追求的自然、隐逸和虚实结合的审美意境。

中国文人画

中国文人画

中国文人画宋代文人画文人画[1](Southern School),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

目录简介历史发展基本特征艺术风格绘画主张历代名家艺术特性展开简介历史发展基本特征艺术风格绘画主张历代名家艺术特性简介南宋李迪《风雨归牧图》明文徵明《绿荫清话图》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2]。

明代文徵明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

别于画院待诏、祗候等所作的院体画。

明朝唐寅《六如画谱·士夫画》:“赵子昂问钱舜举曰:‘如何是士夫画?’ 舜举答曰:‘画家画也。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影响甚久。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3]明唐寅《秋风执扇图》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形式,叫文人画。

它包含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不在技法上与工或写有所区分。

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花鸟、人物都好的一个交集。

文人画以诗入画特点的认识

文人画以诗入画特点的认识

文人画以诗入画特点的认识
文人画可谓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它将诗与画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

文人画以诗入画,不仅反映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也抒发了其情感和哲思。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文人画以诗入画的特点进行认识。

其次,文人画以诗入画在形式上呈现了精细细腻的艺术风格。

文人画往往以线条勾勒和轻柔渲染为主,注重空间的透视和构图的协调。

画家用简练的线条表达形象的轮廓,再用墨色轻轻点染体现物象的质感和氛围。

这种绘画表现方式经常与诗歌中的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上相辅相成,使作品更加丰富和深邃。

同时,诗歌的韵律和意境也为画作带来了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观者在审美过程中得到愉悦和享受。

最后,文人画以诗入画常表现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人文情怀。

中国古代文人重视修身养性,崇尚礼乐,对传统文化保持着深厚的研究和热爱。

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相结合,通过诗与画的联结,表现出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文人画往往通过对古代文人、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符号等的描绘,传达出对过去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人画以诗入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使人们在观赏作品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厚重。

综上所述,文人画以诗入画的特点是文人的独特情趣、精细细腻的艺术风格以及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人文情怀。

文人画以诗入画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文人个体的情感和思考,更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

通过对文人画以诗入画特点的认识,我们更能深入理解和欣赏这一卓越的艺术形式,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体验。

书画同源——中国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书画同源——中国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理论界从古至今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指书法和绘画在起源上有共同性,即产生的方式具有相同性;第二,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上有共同性,即表现技巧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具有相同性。

中国文人画家在艺术创作中便遵循了这些艺术法则。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表现形式,是艺术家情感的流露,以文字为载体,彰显艺术家的个性。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

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保存有大量的图画性文字,这些文字具有象形性和指意性两大特点。

汉字的结构组成和自然物象相似,是从自然物象中抽取出来的,如,“水”字的甲骨文就是对水流的动态进行概括、抽象而成的,这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观察、体会和总结的表现;“门”的繁体字写成“門”,就是象形的最好表现。

中国的文字具有生动性,反映了人民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汉字的形成与发展反映出人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同时反映了人的绘画意识的发展。

汉字在发展演进中越来越概括化和凝练,注重书写的流畅感和符号化,线条开始成为汉字的主要构成元素。

毛笔的使用提高了人们对线条表现力的认识,而运用毛笔以线条描绘图像也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书法与绘画正是在这同一出发点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一篇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

他认为:在造字之时,书画同体而未分;文字的作用在于传意,绘画的作用在于见形。

绘画最早的功能是图像学功能,通过图形叙说事件;文字的功能在于传达意思、说明道理。

伴随着发展,两者的功能性发生了转变,逐渐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彦远的论述反映了早期对于书画同源的认识。

宋元以后,文人画家出于对笔墨的重视,又从新的角度强调了书画同源的观点,其用意在于强调绘画用笔本身独立的形式趣味和审美意义。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题《秀石疏林图》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唐宋文人画的审美特征及影响

唐宋文人画的审美特征及影响

唐宋文人画的审美特征及影响唐宋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期,其中文人画更是被广泛认可和推崇,其审美特征和风格影响了后来的绘画发展,让人们对文人画的记忆和喜爱一直持续到现在。

一、审美特征文人画是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它延续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体现了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它的审美特征有四个方面:1. 反映中国文人的审美趣味文人画追求自由的创作,强调自然、意境、气韵和诗意,故把描绘主题造型稍微放松,而加重了情趣、气韵和意蕴描绘。

2. 表现意境和诗意文人画追求把诗意转化成绘画艺术,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现,即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寄托,使绘画作品具有更高的文学性和诗意。

3. 强调墨色的运用文人画重视墨色的传神和意境,修改哪些不需要描绘的内容,删减多余的线条和色块,强调整体概括和笔墨的质感,强调笔墨用法,墨色、披墨、草书、封泥等各种墨技设置和用法4. 传达特殊文化素质文人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突出了绘画的意境和诗意,同时也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古代历代文化的特点和艺术精神,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影响唐宋文人画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尤其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对后来的文人和画家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 对文学和绘画的融合唐宋时期,文学和绘画的融合很明显,许多文人不仅擅长写作,还擅长绘画艺术,这种现象产生了文学和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促成了绘画发展和多元化的审美趣味。

2. 倡导新绘画语言唐宋时期,文人画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这种新的绘画语言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多元和发展。

诸如山水画、花鸟画等艺术形式的兴起,都是基于这种新绘画语言的。

3. 流传至今虽然唐宋时期的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高峰,但是它的影响却没有停留在历史上,它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在后世不断地流传和被继承,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唐宋文人画的审美特征和影响是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抒情与写意——文人画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37张PPT)

抒情与写意——文人画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37张PPT)

以形写神的艺术意趣
南 宋 梁 楷 《 李 白 行 吟 图 》
荷 兰
17

纪 中国画不满足于“形
维 米 尔
似”,而要求“写神” 和追求 意趣的表达。
“得貌遗神”或“得形
《 倒 牛
忘意”都是文 人画所 忌讳的现象。





历代文人画家作品欣赏
《枯木怪石图》北宋 苏轼 《龙宿郊民图》五代 董源

《 渔 父 图 》
宋 苏轼 《枯木怪石图》
以 形 写 神
《潇湘竹石图》为北宋苏潇轼创湘作竹的石绢图本(水局墨部画),纸现藏本于水中墨国美苏术轼馆。北宋 中国美术馆
苏轼绘画喜作枯木竹石,所作之物象,多形象简练却寓意丰富。苏轼作画用笔颇具书法意味,为后世文人画“书 写化”用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枯木之外,苏轼十分喜爱竹子,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苏轼画竹初 师文同之法,但苏轼所作之竹“大抵写意,不求形似”,是典型的文人画创作风格。
文人常以书画遣兴抒怀,文人画逐渐兴盛。其后逐渐发展,诗、 书、画、印 始成一体,诗情画意相辅相成,标志着文人画的成熟。
文 人 画 的 主
二要 特 征 是 什 么
名画鉴赏:文人写意画的巅峰之作 说一说:画面构图有何特征 想一想:这幅作品在表达什么
明· 徐渭 墨葡萄图 纸本水墨 116.4*64.3cm 故宫博物院
双 桧 平 远 图 》
元元
吴吴 镇镇
《富春山居图》(局部)元 黄公望
《 杏 花 茅 屋 图 》 明
《 看 泉 听 风 图 》 明
唐 寅
唐 寅
《三虾图》 齐白石
《泼墨仙人图》梁楷
《墨竹图》文同
元代 王冕 《墨梅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人画的特点一、“文人画”概念的辨析“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其概念内涵却比较模糊,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有分歧。

当前的绘画研究界对文人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界定:第一种观点:从中国绘画发展全局和中国绘画特有的品质来考察,认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样式或风格体系,发轫于宋而大成于元,其艺术特质是注重笔墨趣味,不求形似,诗、书、画、印合璧。

第二种观点:以画家身份为标准,认为文人画即文人之画或士人画或士大夫画。

第三种观点:以董其昌“南北分宗说”为基础,认为文人画就是南宗画。

下面来辨析这三种观点的优劣。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风格样式,注重笔墨情趣,体现文人趣味,发轫于宋大成于元,明清继续流变。

这种观点侧重于从绘画风格并从中国绘画的特质来定义文人画,认为文人画是区别于院画和画工画的一种风格样式,甚至是区别于西方绘画而具有民族特质的一个独特风格体系,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中国画,其审美体系、造型语言和价值体系,基本是从元明清文人画抽绎出来的。

”[2] 这种界定意在揭示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特性与独特魅力,强调文人画的独特艺术品质,从这点上说,这种界定是具有深刻的意义的,因此也是大部分研究者所采用的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文人画即文人之画或士大夫之画、士人画,这种观点以画家身份为标准。

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就是主张以作画者的身份区分便什么是文人画,他说:“然则所谓文人画,非流派样式之名,该曰作者身份区别之者也。

”[3] 探究这种观点的理论渊源,唐代张彦远说:“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高逸之士,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历代名画记》卷一),即强调画家的身份地位与修养。

苏轼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则明确提出士人画概念,但究其意思,是在强调士人画与画工画在绘画风格上的差异,士人画观其意气,而画工画徒有形似却呆板,这里的“士人画”就不是侧重强调画家的身份和地位。

在我们今天看来,以文人之画来定义文人画概念,就是侧重于以身份为标准。

(另外,“文人” 这一词本身具有很复杂的社会学含义,这里不做深入考察。

)客观而言,文人画一词的含义,不应该专指画家的身份,因为一些出身低贱的画家同样可以画出具有文人画风格的作品,绘画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

而以士大夫之画来定义文人画则更有偏差,士大夫一词含有官气和富贵气,有显示其显要地位的意思。

倘若以这种士大夫官宦之气来解释文人画则更不合理。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以文人之画来定义文人画,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文人画的很多作者是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的文人,正是他们的文化修养使他们的绘画超越形似追求文人情趣,从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而且文人画理论的提出者苏东坡,大成者董其昌都是很高文化修养的文人。

第三种观点,从董其昌“南北宗论”来界定文人画。

董其昌有两段著名的文字: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宗亦唐时分也。

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夏辈。

南宗则王摹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要之摹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

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李大将军之派,非吾曹易学也。

(《画禅室随笔?画源》)从上面两段文字来看,似乎董其昌认为文人画即南宗画,而董其昌理论的继承者陈继儒则明确提出了南宗画就是文人画,北宗画便是院体画。

董其昌将文人画概念融入了南北宗理论,于是今人便以南宗画来界定文人画。

那么,南宗画与文人画究竟是不是同一概念呢?细观两段文字,都有分派之说,但又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后一段文字所举画家中,张璪、荆浩、关仝、郭忠恕、赵干、赵伯驹、赵伯骕为前一条文字所无。

后一段文字无南北宗论,而平添文人画概念,所举画家中李成、范宽等为前一段文字所无。

现且不论南北宗论的理论得失,仅仅看南北宗论与文人画所言是否是同一回事。

有的美术史家认为,“董其昌南北分宗,是以绘画艺术的风格以至某些技法(如皴法)作为标准来划定的。

” 有的研究者进一步认为,“皴法是山水画南北分宗的准则。

”[3] 因此,山水画南北分宗主要是指山水画艺术中以皴法为基础而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的不同,而文人画则不仅包括山水画,还包括人物画、花鸟画等其他画科,其核心意思是体现文人情趣、笔墨趣味、诗书画印合璧的绘画风格形式。

一个偏重于绘画技法,一个偏重于从更深刻更宏观的角度来标明中国绘画独特魅力与艺术特质。

基于此,用后一种界定更胜一筹。

综上所述,将文人画界定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体系,它体现了文人情趣,重视笔墨韵味,不求形似,诗书画印合璧的艺术特质。

这能反映中国传统绘画精髓与民族特色,给我们以更宏观的视野和正确的导引来把握中国绘画发展的脉络。

本文下一节将以这种界定来简要地梳理一下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历史脉络。

二、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历史脉络将文人画界定为中国绘画的一种风格体系,其包容性是很广泛的,本节将试图结合中国绘画发展史和画学理论来勾勒文人画这一风格体系的形成、发展、大成和流变。

我们也将看到,文人画的概念本身也有一个形成和改变的过程。

(一)宋代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三家山水”和“徐黄体异”的花鸟画。

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

据《画继》作者邓椿记述,宋徽宗亲自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

宋徽宗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

宣和画院的上述画风在南宋绍兴画院继续得到发展,画家追求形象的逼真,构图的提炼。

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

[4] 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

宋代一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就发现了这一弊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

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

汉杰真士人画也。

”(《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其次,是他抬高了画家王维的历史地位,表现出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画工)分开来的愿望:“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

”(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另外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

人物画方面,具有很高文学、书法、古物鉴赏能力的李公麟把唐代的“白画”创造性的发展为白描,这种脱离色彩的线条更加强调书法功力和抽象的审美情趣,更加符合文人的审美标准。

南宋米芾、米有仁父子独创的“云山戏墨”和“米点皴”,标志着山水画以简代密地转变,经元初的高克恭继承发展,对元明清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南宋晚期,则有文人水墨花竹画的代表人物赵孟坚和郑思肖。

(二)元代元代文人处境相当卑贱,文人士大夫放弃仕进,疏于人事。

在宋代主要作为仕宦文人业余文化生活的文人画,开始更多地转入在野文人手中,成为他们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

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融入画家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趣。

随着元统治者吸收亡宋遗民参加政权和文化建设,在南北美术交流中,出现了在变革中影响一代绘画风气的赵孟頫。

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頫就是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

作为美术理论家,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主张“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

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

”(见隋朝张丑:《清河书画舫》所引)“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秀石疏林图》题)董其昌绍述:“赵文敏(赵孟頫)问画道于钱舜举(钱选),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辨之,即可无墨而飞,不尔便入邪道,愈工愈远。

” ”又引申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画旨》)“隶体”的意思可理解为书法之义,钱选以文人画法即隶体,与赵孟頫“书画本来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皆重视把书法的笔墨情趣引入绘画,勾勒线条亦具文人的典雅风格。

在元代绘画实践上,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

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

其代表人物倪云林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文人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

” (倪瓒:《题为张以中画竹》)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三) 明代明代初年画家分为两派,一派始忠于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另一派是复古派,即明初复兴的皇家画院中继承南宋“马夏”院体山水画传统的戴进、吴伟等人。

但“吴门派”为代表的明代文人画,扫除了“复辟”的“院体”画,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一个阶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

吴派画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敏感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他们尚意趣、精笔墨、继承“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

晚明董其昌一出,拓展文人山水画新境界。

至此,文人画在实践和理论上均已发展成熟,而董其昌则予以总结,遂使以文人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

董其昌之于绘画的最大影响,在于他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和“文人画”的理论: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宗亦唐时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