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化学 专题1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导学案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导学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导航➢学习目标1.以1-18号元素为例,理解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化合价、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以第三周期为例,理解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3.以第三周期元素的递变规律为线索,理解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规律。

➢学习重难点1.能结合相关数据和实验事实理解元素周期律。

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课前准备区(自主预习——问题导学)●KEQIANZHUNBEIQU»»『旧知准备』1.根据碱金属及卤素的学习,周期表中每个族的元素的性质从上到下表现规律性变化: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_____,原子半径逐渐_____,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_____,所以得电子水平逐渐_____,失电子水平逐渐_____。

2.由“1”题推出,碱金属表现出还原性即_____(填“金属性”或“非金属性”)自上而下逐渐_____,表现为与_____或_____反应的剧烈水准逐渐_____,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_____,如:碱性:LiOH___NaOH___KOH(填“>或<”);3. 由“1”题推出,卤素单质表现出的氧化性即_____(填“金属性”或“非金属性”)自上而下逐渐_____,表现为与_____反应的条件逐渐_____,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_____。

»»『自主预习』1.完成课本P14页表格中前三周期的符号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和都表现的变化。

如同周期的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半径都是从变(填“大”或“小”);最高正化合价从+1依次(填“升高”或“降低”)至,最低负化合价从-4依次(填“升高”或“降低”)至。

3.第三周期中的金属元素有、、,其单质表现出_____(填“金属性”或“非金属性”),能够与或酸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第三周期中的非金属元素除Ar外有、、、,其单质表现出__ ___(填“金属性”或“非金属性”),能够与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氢化物。

导学案高中化学专题1第一单元元素周期律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导学案高中化学专题1第一单元元素周期律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导学案高中化学专题1第一单元元素周期律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一.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3.微粒半径大小比较的方法(1)电子层数相同(即同周期)时,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________。

(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即同主族)时,随电子层数(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________。

(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不同离子,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____。

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值上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________,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增多,最高化合价的数值______;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与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____,随最外层电子数的增加,最低负价的绝对值______。

第二周期的氧元素和氟元素只有负价没有正价。

2.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1)钠、镁、铝金属性强弱的比较变化规律:钠、镁、铝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____,置换出氢越来越____;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________,因此元素的金属性逐渐________。

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______,因此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________。

(3)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________,非金属性逐渐________。

对其他周期元素的性质进行研究,也可以得到类似结论,所以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__________________。

(4)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①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________,最外层电子数逐渐________,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__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________;元素金属性逐渐________,非金属性逐渐________;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________,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__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________;元素金属性逐渐________,非金属性逐渐________。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名师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名师教案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课时2 元素周期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进一步掌握元素周期律。

(2)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比较或者推测元素的性质的强弱。

(3)能够根据实验的事实对元素的性质进行比较。

(4)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性质对比实验,探究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从而得到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2)通过材料的阅读分析得到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鼓励学生勇于探索。

(2)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元素主要性质随着核电荷数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及实质。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课前准备实验用品(9个小组分组实验):试剂:金属钠、镁、铝、酚酞溶液、2mol/L盐酸溶液、水仪器及用品:滤纸、小刀、玻璃片、砂纸、烧杯、试管(每组4支)、试管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结构决定性质,元素的主要性质是否也会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推进新课】[板书]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分析]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指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

金属元素主要体现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元素主要体现元素的非金属性。

[分析]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金属性就弱;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非金属性就弱。

[问题1]那么根据哪些实验事实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呢或者说是单质的还原性强弱呢?比如钠、镁、铝。

[学生讨论,总结][点评]学生的回答并不一定全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律,反应的难易程度程度(指反应的快慢及剧烈程度)等方面进行思考。

江苏省徐州市高中化学1.1.2元素周期律(2)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江苏省徐州市高中化学1.1.2元素周期律(2)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一、旧识复习: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 呈现周期性变化。

2。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 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3。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 呈现 的变化。

二、阅读填空:(阅读教材第五页的信息提示完成下列填空)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的依据: 1。

单质跟 (或酸)反应置换出 的难易。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 —-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3。

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 (填“酸性”或“碱性”)强弱。

2.与氢气反应生成 的难易程度及气态氢化物的 性.合作探究 携手共进结合课本的知识以及必修1的知识,小组通过实验及讨论完成。

仔细观察表格寻找规律,之后各小组总结规律三、探究活动 教材第五页实验1、2、3 表1—3 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物质Na Mg Al与水的反应 与冷水反应--—--—-——-———与热水反应 —-———-—-——-—---————---——-—- 与盐酸反应 -—-----———----与水或酸反应的强弱趋势问题:根据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试判断金属性强弱变化规律。

你的结论是:①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四、探究活动:研究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的强弱表1-4 硅、磷、硫、氯元素的气态氢化物14Si 15P 16S 17Cl单质与氢气 反应的条件 高温 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 加热 光照或点燃时发生爆炸而化合气态氢化物化学式 SiH 4 PH 3 H 2S HCl 最低化合物价 -4 -3 -2 -1 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 不稳定不稳定 受热分解 稳定②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五、探究活动:阅读并分析表1-5,根据11-17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结合表1-4,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变化规律及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递变规律.表1—5 原子序数为11—17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元素11N a12Mg 13Al 14Si 15P16S17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1 2 3 4 5 6 7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学式NaOHMg(OH)2Al(OH)3H4SiO4H3PO4H2SO4HClO4最高化合价+1+2+3+4+5+6+7酸碱性强弱强碱中强碱两性氧化物弱酸中强酸强酸酸性更强①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③元素最高价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是:④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六、元素周期律⑴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1.1.2元素周期律1导学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1.1.2元素周期律1导学案苏教版必修
原子序数
原子半径的变化
3~9
0.152 nm→nm(大→)
11~17
0.186 nm→nm(大→)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 的变化
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电子层数递增而(填“增大”或“减小”)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电子数的递增而(填“增大”或“减小”)
合作探究携手共进
结合课本,小组讨论完成。
元素周期律(一)
锁定目标找准方向
备注
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
2.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周期性变化规律。
3.通过图表来呈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自我构建快乐无限
一、温故知新:
原子序数的产生背景:由于目前我们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为了研究方便,人们习惯上对元素进行编号。由于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会变化的,所以人们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号,这种编号称为原子序数。
仔细观察表格寻找规律,之后各小组总结规律
三、小组合作
半径比较的规律:
(1))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填“大”或“小”)
(3)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填“大于”或“小于”)其阳离子半径
(4)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填“大于”或“小于”)其阴离子半径
结合第六页的表1-4和表1-5中的化合价变化填写下表:
A.KB.ClC.NaD.S
5.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次_______,核电荷数依次______,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依次______,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______,得电子的能力逐渐_____,所以金属性依次_______,非金属性依次__________。

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2课件苏教必修二.ppt

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2课件苏教必修二.ppt
结论:镁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弱
实验
取铝片和 镁带,擦去氧 化膜,分别和 2mL 1mol/L 盐酸反应。
现象:镁与铝均能与盐 酸反应产生气泡。但镁 反应更剧烈。
反应:
Mg + 2HCl = MgCl2 + H2 2Al + 6HCl = 2AlCl3+ 3H2
结论: 镁元素的金属性比铝强
小结
钠与冷水反应,镁与沸水反应,铝不 与水反应。
钠与酸反应很剧烈,镁与酸反应剧烈, 铝与酸反应平缓
NaOH 是强碱,Mg(OH)2 是中强碱, Al(OH)3 是两性氢氧化物。
金属性强弱顺序: Na > Mg > Al
从氢化物看
元素
氢化物 化学式
单质与氢气 的化合条件
14Si
SiH4 高温下少量反应
15P
PH3 磷蒸气,困难
氢化物的 稳定性
很不稳定
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画出前三周期元素的 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分析、归纳出各周期元素 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和主要化合价的递变规律。
原子 电子 最外层 序数 层数 电子数
主要化合价
1-2 1 12 +1
0
3-10
2
18 +1
+5
-4
-10
11-18 3
18 +1 -4
+7 -10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 层排布和主要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
不稳定
16S 17Cl
H2S 加热反应 HCl 光照或点燃
较不稳定 稳定
非金属性:Si < P < S < Cl
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看
元素
最高价 氧化物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第1章第2节 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第1章第2节 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引言]我们已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那么这张表又有何意义呢?我们能否从其中总结出元素的某些性质规律,以方便我们应用,解决新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师]元素的性质是由组成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的,因此我们讨论性质之前,必须先来熟悉一下原子的结构。

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及原子结构示意图:讲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相对于原子很小,即在原子内部,原子核外,有一个偌大的空间供电子运动。

如果核工业外只有一个电子,运动情况比较简单。

对于多电子原子来讲,电子运动时是否会在原子内打架呢?它们有没有一定规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知识。

板书]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讲解]科学研究证明,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它们分别在能量不同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7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并分别用符号K、L、M、N、O、P、Q、来表示。

讲解并板书]1。

电子层的划分电子层 1 2 3 4 n电子层符号 K L M N ……离核距离近远电子的能量低高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n2设疑]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于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的从内层排起。

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那么,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有没有可以遵循的规律呢?思考]下面请大家分析课本13~14页表1-2,根据原子光谱和理论分析得出的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看能不能总结出某些规律。

学生活动]分析、思索、交流、归纳讲解并板书]2。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n表示电子层)(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3)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排布,(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才排M层)。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导学案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导学案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导学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导学案主备人:廖荣滔审核人:温秀花第1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3、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4、元素化合价,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变化规律,原子及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课前导学】阅读课本P13-14的内容完成以下填空: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的电子由于能量不同,它们运动的区域也不同。

通常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________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________的区域运动。

2、表示方法1 2 3 4 5 6 7电子层(n)对应符号3、排布规律⑴按能量由低到高,即由内到外,分层排布。

①第1层最多只能排____个电子②第2层最多排____个电子③第n层最多排____个电子④除K层外,不论原子有几个电子层,其最外层中的电子数最多只能有____个(K层最多有____个)⑵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画出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堂互动导学】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科学探究1]标出1—18号元素的化合价,找出规律。

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化原子序数1~23~1011~1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三、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元素符号H He原子半径nm 0.03 7元素符号Li Be B C N O F Ne原子半径nm 0.1520.0890.0820.0770.0750.0740.071元素符号Na Mg Al Si P S Cl Ar原子半径nm 0.1860.160.1430.1170.110.1020.099总结: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1、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

2、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1)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电子层数相同,随核电荷数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吸引能力,半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及变化规律1.以11~18号元素为例填写下表:2.观察分析上表,思考讨论同一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最外层电子数呈现由1到8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是最高正价呈现由+1到+7,负价呈现由-4到-1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

1.已知下列原子的半径:根据以上数据,P原子的半径可能是( )A.1.10×10-10 m B.0.80×10-10 mC.1.20×10-10 m D.0.70×10-10 m答案 A解析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磷原子的半径应在Si和S原子之间,故答案为选项A。

2.下列各组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B.P、S、Cl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D.Na、K、Rb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答案 C解析N、O、F同为第2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二、元素周期律1.钠、镁、铝金属性强弱的比较(1)按表中实验操作要求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2)由上述实验可知①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Na>Mg>Al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2>Al(OH)3;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Mg>Al 。

2.硅、磷、硫、氯非金属性强弱比较①硅、磷、硫、氯单质与氢气化合时条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Cl>S>P>Si ;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ClO 4>H 2SO 4>H 3PO 4>H 2SiO 3; ③硅、磷、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S>P>Si 。

3.结论: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最终导致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1)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其实质是看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

(2)金属单质和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1)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其实质是看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得到电子,非金属性越强。

(2)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3.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2)元素的性质包括: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等。

(3)元素周期律实质是核外电子排布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3.回答下列问题:(1)原子序数为11~17的元素中:①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②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酸是________(用化学式回答,下同);④最不稳定的气态氢化物是________;⑤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碱是________。

(2)用“>”或“<”回答下列问题:①酸性:H2CO3____H4SiO4,H4SiO4____H3PO4;②碱性:Ca(OH)2____Mg(OH)2____Al(OH)3;③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2O____H2S,H2S____HCl。

从以上答案中可以归纳出: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________;b.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________;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________。

答案(1)①Cl②Na③HClO4④SiH4⑤NaOH(2)①>< ②>> ③>< a.强b.强c.强解析(1)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非金属性越强;核电荷数越小,金属性越强。

①原子半径最小的是Cl;②金属性最强的应为Na;③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氯的非金属性最强,其对应的酸是HClO4;④非金属性最弱的非金属元素Si的气态氢化物最不稳定;⑤金属性最强的Na对应的NaOH的碱性最强。

(2)根据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4.已知X、Y、Z是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的顺序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B.非金属活泼性:Y<X<ZC.原子半径:X>Y>Z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Z答案 A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这一信息,由此可推知X、Y、Z为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相连意味着它们属同周期元素,故活泼性:X>Y>Z,原子半径:X<Y<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为HX>H2Y>ZH3。

1.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量变引起质变B.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C.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D.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答案 C解析考查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明确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B.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关C.从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呈现从+1 价―→+7价的变化D.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到8呈现周期性变化答案 B解析元素性质不包括核外电子排布,A错误;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C错误;H、He的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2,D错误。

3.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Z所处的族序数是周期数的2倍。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最高正化合价:X<Y<ZB.原子半径:X<Y<ZC.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W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Z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结合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X、W处于第2周期,Y、Z处于第3周期;Z所处的族序数是周期数的2倍,则Z位于第ⅥA族,为S,根据相对位置可知Y为P、X为C、W为F。

X、Y、Z最高正化合价分别为+4、+5、+6,则最高正化合价:X<Y<Z,故A正确;原子半径:X<Z<Y,故B错误;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S<F,则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W,故C正确;X、Z分别为C、S,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Z,故D正确。

4.前18号元素中,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三种离子A n+、B n-、C,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关系是C>B>AB.粒子半径关系是B n-<A n+C.C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一种原子D.原子半径关系是A<B答案 C解析由于A n+、B n-、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所以原子序数A>C>B,粒子半径A n+<B n-,原子半径A>B。

5.根据元素周期表1~20号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回答下列问题:(1)属于金属元素的有__________种,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与氧气反应生成的化合物________(填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2)最高正化合价最高的元素是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其最高正化合价为________。

(3)单质既能与HCl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的是______(填元素符号),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具有__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两性”)。

(4)第3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稀有气体元素除外)________(填元素符号)。

(5)推测Si、N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大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7 K2O、K2O2(KO2也可以) (2)Cl +7价(3)Al 两性(4)Na (5)NH3SiH4解析前20号元素中,(1)属于金属元素的共有7种,其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K,K与氧气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有K2O、K2O2、KO2。

(2)最高正化合价最高的元素是Cl,其最高正化合价为+7价。

(3)既能与HCl反应又能与NaOH 反应的单质是铝,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Al(OH)3,具有两性。

(4)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故第3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Na。

(5)非金属性:N>P>Si,故NH3的稳定性大于SiH4的稳定性。

[基础过关]题组一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实质1.元素的以下性质,随着原子序数递增不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是( )A.化合价B.原子半径C.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D.相对原子质量答案 D解析由元素周期律的内容知,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及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而相对原子质量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绝不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2.下列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总是从1到8重复出现B.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C.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从+1到+7,最低化合价从-7到-1重复出现D.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及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答案 B解析A项错误,K层为最外层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能从1到2,而不是从1到8;B项正确,是元素周期律的内容;C项,最低化合价一般是从-4到-1,而不是从-7到-1;D项,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其内容。

题组二元素的化合价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3.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最高正化合价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①C、N、F ②Na、Mg、Al ③F、Cl、Br ④P、S、Cl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答案 B解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最高正化合价数,但要注意氟元素无正价。

4.元素X、Y可组成化学式为XY3的化合物,则X、Y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3和9 B.7和1C.13和17 D.15和17答案 A解析A项中两元素分别为Li、F,只能形成化合物LiF;B项中两元素分别为N、H,可形成NH3分子;C项中两元素分别为Al、Cl,能形成化合物AlCl3;D项中两元素分别为P、Cl,可形成PCl3和PCl5两种化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