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装前处理工艺的危险性分析(最新版)
涂装作业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安全技术措施

编号:AQ-JS-04678( 安全技术)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涂装作业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安全技术措施Main hazards, hazardous factors and safety technical measures of coating operation涂装作业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安全技术措施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1.涂装作业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1)火灾、爆炸。
a.涂装作业使用的涂料、溶剂等是易燃易爆物品,在涂装作业中,如果通风不良、设备设施缺陷、产生静电火花以及人员违章等,易燃易爆气体达到爆炸极限,就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b.由于电气设备故障或检查维护不到位、电线绝缘老化等,还可能引起电气火灾;而且还可能由于电气火灾扩大引起爆炸。
(2)中毒。
涂料中含有苯系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如果车间通风不良、作业人员未正确佩戴防护用品或防护用品失效,可能引起慢性中毒或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职业病。
2.防止涂装作业中发生火灾、爆炸或中毒事故的主要安全技术措施(1)通风:喷涂间应设置配套通风净化系统。
(2)检测报警:a.在有可能泄漏可燃气体的地方将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以便及时报警;b.与喷涂设备配套的风机、泵、电动机、过滤器等部件易发生故障处,宜配套有响声的、或声光组合的报警装置,并与喷漆操作动力源联锁。
(3)不燃材料:喷涂间室体及与其相联接的送风、排风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备,地面应采用不产生火花的材料制备,或铺盖不产生火花的材料。
(4)防爆设备:喷涂间应按相应的防爆等级选用防爆型电气设备、设施、仪器、仪表。
涂装前处理工艺的危险性分析

涂装前处理工艺的危险性分析前处理作业包括除油、除旧漆、除锈、抛光、打磨、酸洗、磷化、钝化、清洗等。
前处理作业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是来自前处理作业过程所用的有害材料及其工艺操作不当。
前处理工艺中的除油和除旧漆作业常用有机溶剂。
市场上提供的脱漆剂往往含有苯或苯的同系物,而常用的除油用有机溶剂以汽油和二甲苯比较普遍,此外还有丙酮等。
除油工艺还常常用到氯代烃类溶剂,如三氯乙烯、三氯乙烷和三氯三氟乙烷等,均属于不同程度的有害物质,其中以三氯乙烯最为严重,它与水易生成剧毒的光气。
若操作中不符合职业安全卫生规定,往往容易造成中毒事故。
同时,除油和除旧漆工艺所用的有机溶剂,往往不仅是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还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容易挥发且闪点低,给前处理作业带来严重不安全因素。
用化学方法除锈时主要采用硫酸、盐酸、硝酸和磷酸溶液,而且磷酸也是磷化处理液的主要组分,以上4种酸液在使用中,存在着化学灼伤和腐蚀危险因素。
而工艺过程当中产生的酸雾,既有腐蚀和职业危害问题,还存在严重的环境影响,需要治理净化。
废酸排放和酸洗除锈以及磷化处理后的冲洗水也都属于超过排放标准的废水,必须经治理后才能排放。
还有,除油用水基清洗液和碱液,往往含有表面活性剂。
为此,这类除油处理液的排放和除油后冲洗水的排放,都属于含表面活性剂的废水,尤其是化学耗氧量超过正常排放标准很多,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废水污染源。
而机械方法除锈工艺则存在粉尘和噪声危害的问题。
如采用机动工具除锈、抛丸除锈或喷丸除锈工艺时,会有大量粉尘散逸,超过作业场所允许的粉尘浓度限值,如果不进行有效地粉尘净化,必然造成职业伤害和环境危害。
同时,粉尘净化、酸雾排放及其净化,以及除油工艺有机溶剂挥发等,都需要用机械通风。
而通风系统所配备的风机和风管将成为主要噪声源。
在船舶行业、冶金行业以及机械工业系统的重机行业的涂装工艺中,大量进行二次除锈作业。
在二次除锈作业中,当含锌的保养底漆(车间底漆)遇上车间内的焊接作业时,会产生锌蒸气,操作者将蒙受严重的锌职业病的危害。
涂装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涂装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涂装作业是一项潜在危险的作业,因为涂料和溶剂可以对工人的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涂装作业危险、有害因素。
1. 化学品危害:涂料和清洗液都含有有害化学物质,如挥发性有机物(VOC)、苯、甲醛等。
这些化学品可以通过吸入、皮肤接触或误食等方式进入人体,造成头痛、眼痛、皮肤炎症、肺部损伤,甚至会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和癌症。
2. 燃爆危险:涂料和溶剂是易燃品。
当它们集中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内时,就会形成爆炸和火灾的危险。
同时,气体、液体和固体材料的混合也会导致燃爆的危险,因此,必须对涂装作业进行安全评估来确定危险程度。
3. 噪音污染:许多涂装工具,如喷枪,压缩机发出嘈杂的声音,这会影响到操作者的健康和安全。
长期处于高噪音环境下,会导致耳鸣、听力下降等问题。
4. 着装不当:涂装作业需要涂工长时间站立在同一位置,不恰当的鞋子和体型不匹配的衣服,可能会导致脚部、腰部和背部的压力和疼痛。
此外,工作时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和身体部位的重复运动,也会引起肌肉疲劳和酸痛。
5. 摔倒跌落危险:如果作业地点或工具表面顶部有油,腻子或其他杂质,操作人员很容易滑倒并受伤。
此外,梯子和脚手架的错误使用也会导致人员从高处摔落。
6. 干燥、扬尘:有些涂料需要干燥时间较长,工人必须在一个有更好的通风系统的环境下工作,防止他们吸入有害的溶剂和粉尘。
工人应配备呼吸器和眼部/面部保护装置。
因此,在开展涂装作业之前,应该对乘务员接受必要的安全培训,包括正确的工具使用和化学品应急处理方法。
此外,必须确定作业地点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如通风、避免燃爆危险等方面。
以掌握申请合适的保护措施,保障涂装作业的安全和可靠。
涂装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新版)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涂装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新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涂装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新版)涂装作业是本项目的生产工艺工程中必须工艺,其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1)涂装作业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火灾爆炸事故;(2)通风性能不佳容易造成中毒和窒息;(3)涂装机械的运动部件、电气部件;(4)操作过程中的违章作业等;汽车的涂装作业涉及多种危害因素,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涂装原辅材料中,多数存在燃烧、爆炸和毒性等理化特性,有些物料在作业过程中还有粉尘危害。
此外,工业化涂装还大量使用化工、机电、输送、加热和燃烧等设备,所以危险、有害因素存在于涂装生产的各个工艺环节。
涂装生产的作业过程中,其工艺设备、原辅材料等的职业安全与卫生问题一直比较严重,因此,涂装生产被国家环保部门列为作业危险性较大的生产方式。
涂装作业事故原因分析(1)火灾、爆炸。
a.涂装作业使用的涂料、溶剂等是易燃易爆物品,在涂装作业中,如果通风不良、设备设施缺陷、产生静电火花以及人员违章等,易燃易爆气体达到爆炸极限,就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b.由于电气设备故障或检查维护不到位、电线绝缘老化等,还可能引起电气火灾;而且还可能由于电气火灾扩大引起爆炸。
(2)中毒。
涂料中含有苯系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如果车间通风不良、作业|考试|大|一级建造师|人员未正确佩戴防护用品或防护用品失效,可能引起慢性中毒或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职业病。
涂装前处理工艺的危险性分析

涂装前处理工艺的危险性分析涂装前处理工艺是指在涂装过程之前对涂装产品进行各种处理操作,以确保产品表面光洁度、附着力和耐腐蚀性。
常见的涂装前处理工艺包括除油、去锈、喷砂、酸洗等。
然而,这些处理工艺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需要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1.除油:除油是清除涂装产品表面的油脂、污垢和灰尘等杂质。
在除油过程中,常使用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等。
然而,有机溶剂具有易燃性和挥发性,存在引发火灾和中毒的风险。
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和防毒面具等个人防护设备,在通风条件下进行操作,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吸入有机溶剂蒸气。
2.去锈:去锈是清除金属表面上的锈蚀物,以确保涂层附着力。
常用的去锈方法包括机械去锈、化学去锈和电解去锈等。
机械去锈可能产生金属碎屑和飞溅物,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设备,并设置隔离措施以避免伤害。
化学去锈常用酸洗剂,如盐酸、硫酸等,存在腐蚀性和气体释放的风险,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3.喷砂:喷砂是使用高速风力将磨料颗粒喷射到涂装产品表面,以去除杂质和增加表面粗糙度。
喷砂操作会产生大量粉尘,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口罩、防护眼镜和手套等,避免吸入和接触磨料粉尘。
同时,操作区域应设置通风设备以减少粉尘的扩散,确保室内空气质量。
4.酸洗:酸洗是使用酸性溶液去除涂装产品表面的锈蚀物和氧化物,以提高附着力和防腐蚀性。
常用的酸洗剂包括盐酸、硫酸和磷酸等,它们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设备。
酸洗操作应在良好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以减少酸蒸气的浓度。
综上所述,涂装前处理工艺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需进行详细的危险性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措施。
同时,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以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此外,科技的进步也为涂装前处理工艺提供了更加安全的替代方案,如无溶剂除油、机器人喷砂等,可进一步减少潜在的危险性。
汽车涂装作业危害因素分析

汽车涂装作业危害因素分析对汽车进行涂装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汽车修饰方式,它可以提高汽车的外观和保护车身表面。
汽车涂装作业是一个相对危险的工作,因为涂料本身和涂料喷涂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气体可以对涂装工人造成一定的危害。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汽车涂装作业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汽车涂装作业的危害因素1. 涂料本身的危害涂料本身就是一种危害因素,因为它们中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有些涂料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如苯、甲苯、二甲苯、甲醛、酚、重金属等。
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皮肤造成刺激或损伤,甚至可能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产生损害。
2. 涂料喷涂过程中产生的危害物质涂料喷涂过程中,喷涂枪会发出一些涂料的小颗粒,这些颗粒可能成为空气中的粉尘和气体。
这些粉尘和气体可能包含有害物质,如甲醛、甲苯等有机物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健康产生危害。
3. 爆炸和火灾危险涂料是易燃物,如果在喷涂过程中发生泄漏或喷涂生产静电,可能会引发爆炸或火灾。
涂料的喷涂也需要一定的温度和风力条件,如果这些条件不合适,也可能会引发爆炸和火灾。
4. 粉尘的危害涂装作业中,更换过滤器或清洁喷涂设备时,都会产生粉尘。
空气中的粉尘可能会对呼吸系统和眼睛造成刺激和损伤。
长期暴露在这些环境中可能会导致肺功能下降、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癌等疾病。
降低汽车涂装作业的危害尽管汽车涂装作业存在各种危害,但如果我们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就可以减少或消除这些危害。
1. 选择低有害物质的涂料涂料中包含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选择涂料时,应该选择那些含有低有害物质且符合环保要求的涂料。
消费者可以通过相关标志或合规证书来判断涂料的环保性能。
对于职业的涂装工人来说,最好选择那些容易得到合规证书的可靠品牌涂料。
2. 使用自动化喷涂设备使用自动化设备可以降低涂装作业中产生的粉尘和气体。
自动化喷涂设备往往比手动喷涂设备更加精密,可以减少浪费。
涂装作业的危害分析(全)

一、防止涂装作业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或中毒事故的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1)喷涂间应设置配套通风净化系统。
(2)喷涂间室体及与其相连接的送风、排风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备,地面应采用不产生火花的材料制备,或铺盖不产生火花的材料。
(3)喷涂间应按相应的防爆等级选用防爆型电气设备、设施、仪器、仪表。
(4)喷涂间内所有金属制件,如排风管道、送风管道和输送可燃液体的管道。
必须具有可靠的电气接地。
(5)对处理油漆、稀料等的设备和管道均设有静电接地,通风系统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6)在有可能泄漏可燃气体的地方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以便及时报警。
(7)与喷涂设备配套的风机、泵、电动机、过滤器等部件易发生故障处,宜配套有响声的或声光组合的报警装置,并与喷漆操作动力源连锁。
(8)喷漆间设禁火标志,并配备足够的消防灭火器材。
(9)喷漆操作中使用的物料不得与皮肤接触,宜采用防护服、防护眼镜或长管面具与人体隔离(作业人员应该正确佩戴个体防护用品)。
(10)喷漆间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通风系统效能技术测定和电气安全技术测定,并将测定结果记人档案。
(11)喷漆作业人员必须接受喷漆作业专业及安全技术培训后方可上岗。
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喷漆间,进人人员要严格进行防火防爆教育。
二、喷涂车间火灾危险性的确定根据喷涂工艺的特点,其火灾危险性主要表现在使用的涂料本身具有一定的火灾危险性。
在我国现行的《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工艺安全》(GB6514-95)中将含各种有机溶剂的涂料分为甲类,粉末涂料为乙类,水性涂料、乳胶涂料为丙类。
参照涂料本身的火灾危险性,可以对不同的工序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定性。
但如何确定涂装车间整体的生产类别,则应参照《建规》的有关的规定。
在《建规》中,根据生产性质、操作条件、保护措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现有生产厂房的火灾危险性按照甲、乙、丙、丁、戊的顺序分为5类,其中甲类厂房火灾危险性最高,戊类最低。
从喷涂工艺使用甲乙类物品的范围来看,其使用有机溶剂和涂料的区域限定于厂房的局部,不可能笼统地整体定性为甲、乙类。
涂装生产工艺的危险性分析及防范措施

涂装生产工艺的危险性分析及防范措施涂装生产的工艺危险性涂装生产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工业过程,涉及将涂料涂敷在物体表面以形成一层保护或装饰性涂层。
然而,这个过程涉及到一系列潜在的危险性因素,包括火灾和爆炸、职业健康危害、有害废气排放、涂料反应有害物质、高处作业和机械伤害、电气设备及静电危害、工艺控制失灵等。
1.火灾和爆炸涂装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大多数涂料和溶剂都易燃,因此火灾和爆炸是涂装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危险之一。
火灾和爆炸可能会造成设备损坏、人员伤亡以及其他严重的损失。
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应当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例如使用防火涂料或阻燃剂,建立火警监测和报警系统,以及进行定期的消防演练。
2.职业健康危害涂装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涂料和溶剂可能会产生有害的气体和蒸气,长期接触这些物质可能导致职业健康问题,如头痛、恶心、呼吸道疾病和皮肤过敏等。
为了减少此类危害,应确保工作区域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使用低毒或无毒的涂料和溶剂,并为员工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3.有害废气排放涂装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如果未经适当处理就排放到大气中,会对环境和员工的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应安装废气处理设备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同时遵守相关的环保法规。
4.涂料反应有害物质某些涂料成分可能会在涂装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害物质。
例如,某些清漆可能会释放出有害的有机化合物。
对于这些情况,应选择低毒或无毒的涂料品种,并定期检查涂料的质量和成分,以避免有害物质的形成。
5.高处作业和机械伤害涂装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高处作业,这增加了从高处跌落和其他机械伤害的风险。
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应使用安全网、安全带等防护设备,并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6.电气设备及静电危害涂装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电气设备,这增加了触电和其他电气事故的风险。
此外,涂装过程中产生的静电也可能会引起火灾和爆炸。
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应使用接地良好的设备和电线,避免使用老化和破损的电线,同时为员工提供防静电工作服和工作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涂装前处理工艺的危险性分析
(最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涂装前处理工艺的危险性分析(最新版)
前处理作业包括除油、除旧漆、除锈、抛光、打磨、酸洗、磷化、钝化、清洗等。
前处理作业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是来自前处理作业过程所用的有害材料及其工艺操作不当。
前处理工艺中的除油和除旧漆作业常用有机溶剂。
市场上提供的脱漆剂往往含有苯或苯的同系物,而常用的除油用有机溶剂以汽油和二甲苯较为普遍,此外还有丙酮等。
除油工艺还常常用到氯代烃类溶剂,如三氯乙烯、三氯乙烷和三氯三氟乙烷等,均属于不同程度的有害物质,其中以三氯乙烯最为严重,它与水易生成剧毒的光气。
若操作中不符合职业安全卫生规定,往往容易造成中毒事故。
同时,除油和除旧漆工艺所用的有机溶剂,往往不仅是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还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容易挥发且闪点低,给前处理作业带来严重不安全因素。
用化学方法除锈时主要采用硫酸、盐酸、硝酸和磷酸溶液,而
且磷酸也是磷化处理液的主要组分,以上4种酸液在使用中,存在着化学灼伤和腐蚀危险因素。
而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酸雾,既有腐蚀和职业危害问题,还存在严重的环境影响,需要治理净化。
废酸排放和酸洗除锈以及磷化处理后的冲洗水也都属于超过排放标准的废水,必须经治理后才能排放。
还有,除油用水基清洗液和碱液,往往含有表面活性剂。
为此,这类除油处理液的排放和除油后冲洗水的排放,都属于含表面活性剂的废水,尤其是化学耗氧量超过正常排放标准很多,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废水污染源。
而机械方法除锈工艺则存在粉尘和噪声危害的问题。
如采用机动工具除锈、抛丸除锈或喷丸除锈工艺时,会有大量粉尘散逸,超过作业场所允许的粉尘浓度限值,如果不进行有效地粉尘净化,必然造成职业伤害和环境危害。
同时,粉尘净化、酸雾排放及其净化,以及除油工艺有机溶剂挥发等,都需要用机械通风。
而通风系统所配备的风机和风管将成为主要噪声源。
在船舶行业、冶金行业以及机械工业系统的重机行业的涂装工艺中,大量进行二次除锈作业。
在二次除锈作业中,当含锌的保养底漆(车间底漆)遇上车间内的焊接作业时,会产生锌蒸气,操作者将蒙受严重的锌职业病的危害。
尽管二次除锈作业中对保养底漆厚度有严格限制,但这种锌职业病对作业人员的危害仍然很难避免。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