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令人眼花缭乱的合纵连横
合纵和连横的区别是什么

合纵和连横的区别是什么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简单讲合纵就是南北联合,而连横则是东西合壁,合纵是东方六国联合御秦,连横则是秦齐连手吞并五国。
合纵与连横的区别1、倡导者不同: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
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现在也用来泛指结盟。
合纵又写作“合从”。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但后来被秦国范雎的远交近攻所打断。
2、目的不同: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3、提出的背景不同: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凭借强大的国力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潼关以东的六国面对秦国咄咄逼人之势,有些不知所措。
洛阳人苏秦从地缘利害出发,提出了合纵抗秦战略。
当时战国七雄中以秦国实力最强,严重威胁山东六国的生存,到长平之战后,变成了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
张仪简介张仪,姬姓,张氏,名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
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
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
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
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次年去世。
苏秦简介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
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
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
合纵连横就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四处宣扬的一种外交和军师策略。
苏秦曾经联合了齐、韩、赵、魏、楚等国相聚于赵国,发兵共同进攻西面的秦国。
而公孙衍也于公元前318年促使魏国、赵国、韩国、楚国、燕国等五国攻秦国。
当时的人都传,张仪、公孙衍才是大丈夫啊,一怒之下,各路诸侯都是感到一阵畏惧,只要他们安居下来,天下才会平息下来。
这里自然是很多夸张的成分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纵横家的实力之高,对当时战国时期各国的影响之大。
大秦帝国史七----合纵连横

大秦帝国史七----合纵连横商鞅远去,大秦犹在。
法家商鞅以其铁的意志,留下了一个咄咄逼人的秦国。
由于秦国国力逐渐强大,秦惠文公在处死商鞅13年后,由惠文公晋升为惠文王,共在位27年。
这位小时候对商鞅大不敬的太子嬴驷,绝非头脑昏庸之人,当时他给商鞅变法添乱算是一个青少年的叛逆行为。
而当他登上君位、思想逐渐成熟后,就清醒地意识到:商君之法,决不可废,新法与商鞅本人的荣辱其实没有什么必然关系。
就这样秦惠文王在不动声色中,逐渐疏远了老世族,延续商鞅的各项变法政策,继续开疆拓土的大业。
同时秦惠文王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他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
不仅重用赢华、异母弟公子疾(樗里疾)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
诸如公孙衍、张仪、甘茂、魏章、司马错等人都能为秦国重用。
秦惠文王五年,秦国任命魏国人公孙衍(别名犀首)为大良造,在此期间公孙衍积极谋划,助秦攻魏,歼灭魏国数十万大军,收复整个河西这个战略要地,而且此时秦国正值商鞅变法成型之时,整个秦国国力异常强大,魏国由于国事衰微,还要面对齐、楚等国的压力,一时间没有抵抗之力。
只好举投降旗,向秦国割地求和。
之后魏王派人去寻公孙衍,并给予重金贿赂,公孙衍毕竟是魏国人,也许动了恻隐之心,他便向秦惠王提议,说现在魏国会老老实实的臣服,我们现在可以先去进攻别的国家。
其实如果公孙衍当时真的为秦国考虑,应该要大举伐魏,因为魏国现在四面树敌,孤立无援,而且国力衰败,现在不攻打等他强大了就难对付了。
但是公孙衍已经被收买,所以要保全魏国,出此下策其实是耽误了秦国的前程。
就在这时,著名纵横家张仪来到了秦国。
他告诉秦惠王,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灭魏的良机。
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其他方向的国家甚至是游牧民族的义渠,实属误国之举。
魏国原本就有霸主的根基,如果让它缓过劲来,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
秦惠王被说得如梦初醒,便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
公孙衍因此而逐渐遭到排斥,到后来不得不离开秦国另谋出入。
合纵连横的典故

合纵连横的典故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大家清楚合纵连横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合纵连横的典故,供大家阅读!合纵连横的解释古时地域分布基本是秦在左边,其他各国一竖行的分布在右边,秦与其他国家联盟叫连横,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抗秦叫合纵。
合纵连横的典故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
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
”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
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
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
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
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
”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
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
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
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的接龙合纵连横→ 横见侧出→ 出位僭言→ 言事若神→ 神志不清→ 清汤寡水→ 水宽鱼大→ 大方之家→ 家传之学→ 学行修明→ 明公正道→ 道听涂说→ 说来话长→ 长春不老→ 老熊当道→ 道路指目→ 目交心通→ 通无共有→ 有触即发→ 发喊连天→ 天长地老→ 老成之见→ 见钱眼开→ 开国济民→ 民富国强→ 强聒不舍→ 舍身为国→ 国家大计→ 计日奏功→ 功败垂成→ 成一家言→ 言简意深→ 深中笃行→ 行所无事→ 事败垂成→ 成家立计→ 计出万死→ 死不回头→头昏眼花→ 花貎蓬心→ 心亿则乐→ 乐而忘死→ 死生啕气→ 气壮如牛→ 牛衣岁月→ 月下风前→ 前庭悬鱼→ 鱼尾雁行→ 行浊言清→ 清廉正直→ 直捣黄龙→ 龙马精神→ 神怒人弃→ 弃其余鱼→ 鱼贯而行→ 行满功成→ 成一家言→ 言为心声→ 声气相求→ 求死不得→ 得月较先→ 先言往行→ 行不逾方→ 方刚血气→ 气吞湖海→ 海涵地负→ 负才使气→ 气得志满→ 满面含春→ 春光如海→ 海阔天高→ 高躅大年→ 年谊世好→ 好梦难成→ 成人之善→ 善门难开→ 开国济民→ 民胞物与→ 与日俱积→ 积甲如山→ 山阴乘兴→ 兴致勃发→ 发愤忘食→ 食方于前→ 前庭悬鱼→ 鱼贯而进→ 进退裕如→ 如风过耳→ 耳鬓斯磨→ 磨砺自强→ 强兵富国→ 国泰民安→ 安心乐意→ 意在笔前→ 前功皆弃→ 弃逆归顺→ 顺天应人→ 人莫予毒→ 毒手尊前→ 前因后果→ 果于自信→ 信赏必罚→ 罚不当罪→ 罪恶昭彰→ 彰善瘅恶→ 恶贯满盈→ 盈科后进→ 进退两难→ 难分难解→ 解甲归田→ 田月桑时→ 时和年丰→ 丰取刻与→ 与世偃仰→ 仰人鼻息→ 息息相通→ 通权达变→ 变化无穷→ 穷途末路→ 路不拾遗→ 遗臭万年→ 年深日久→ 久悬不决→ 决一死战→ 战天斗地→ 地利人和→ 和而不唱→ 唱筹量沙→ 沙里淘金→ 金屋藏娇→ 娇生惯养→ 养精畜锐→ 锐不可当→ 当头棒喝→ 喝西北风→ 风雨同舟→ 舟中敌国→ 国色天香→ 香火因缘→ 缘木求鱼→ 鱼龙混杂→ 杂七杂八→ 八拜之交→ 交头接耳→ 耳鬓斯磨→ 磨砖成镜→ 镜花水月→ 月旦春秋→ 秋高气爽→ 爽然若失→ 失惊打怪→ 怪诞不经→ 经久不息→ 息事宁人→ 人言啧啧→ 啧有烦言→ 言必有中→ 中庸之道→ 道路以目→ 目瞪口呆→ 呆头呆脑→ 脑满肠肥→ 肥马轻裘→ 裘弊金尽→ 尽力而为→ 为富不仁→ 仁至义尽→ 尽心竭力→ 力透纸背→ 背道而驰→ 驰名中外→ 外合里差→ 差强人意→ 意在言外→ 外圆内方→ 方底圆盖→ 盖世无双→ 双管齐下→ 下车伊始→ 始终如一→ 一蹶不振→ 振臂一呼→ 呼风唤雨→ 雨沐风餐→ 餐风露宿→ 宿弊一清→ 清心寡欲→ 欲取姑予→ 予取予求→ 求神问卜→ 卜昼卜夜→ 夜不闭户→ 户枢不蠹→ 蠹众木折→ 折槁振落→ 落落大方→ 方寸已乱→ 乱琼碎玉→ 玉洁冰清→ 清风明月→ 月盈则食→ 食言而肥→ 肥遁鸣高→高朋满座→ 座无虚席→ 席卷天下→下不为例→ 例直禁简→ 简明扼要→ 要价还价→ 价值连城→ 城狐社鼠→ 鼠腹鸡肠→ 肠肥脑满→ 满腔热枕→ 枕石漱流→ 流离转徙→ 徙宅忘妻→ 妻儿老小→ 小本经营→ 营私舞弊→ 弊绝风清→ 清尘浊水→ 水磨工夫→ 夫唱妇随→ 随才器使→ 使贪使愚→ 愚昧无知→ 知书达礼→ 礼尚往来→ 来者不拒→ 拒谏饰非→ 非异人任→ 任人唯亲→ 亲密无间→ 间不容发→ 发指眦裂→ 裂土分茅→ 茅塞顿开→ 开路先锋→ 锋芒所向→ 向隅而泣→ 泣下如雨→ 雨丝风片→ 片言折狱→ 狱货非宝→ 宝山空回→ 回光返照→ 照本宣科→ 科班出身→ 身价百倍→ 倍日并行→ 行动坐卧→ 卧薪尝胆→ 胆破心寒→ 寒木春华→ 华不再扬→ 扬长而去→ 去粗取精→ 精诚团结→ 结党营私→ 私心杂念→ 念兹在兹→ 兹事体大→ 大势所趋→ 趋炎附势→ 势不两立→ 立此存照→ 照猫画虎→ 虎背熊腰→ 腰缠万贯→ 贯朽粟陈→ 陈词滥调→ 调嘴学舌→ 舌剑唇枪→ 枪林弹雨→ 雨过天青→ 青出于蓝→ 蓝田生玉→ 玉卮无当→ 当场出彩→ 彩凤随鸦→ 鸦雀无闻→ 闻风而起→ 起死回生→ 生拉硬扯→ 扯篷拉纤→ 纤芥之疾→ 疾风迅雷→ 雷打不动→ 动辄得咎→ 咎由自取→ 取辖投井→ 井井有条→ 条三窝四→ 四衢八街→ 街头巷尾→ 尾生之信→ 信口开河→ 河山带砺→ 砺山带河→ 河清难俟→ 俟河之清→ 清汤寡水→ 水滴石穿→ 穿云裂石→ 石沉大海→ 海立云垂→ 垂涎欲滴→ 滴水成冰→ 冰清玉洁→ 洁身自好→ 好肉剜疮→ 疮痍满目→ 目不识丁→ 丁公凿井→ 井中视星→ 星旗电戟→ 戟指怒目→ 目指气使→ 使羊将狼→ 狼心狗肺→ 肺石风清→ 清夜扪心→ 心织笔耕→ 耕当问奴→ 奴颜婢膝→ 膝痒搔背→ 背信弃义→ 义无反顾→ 顾全大局→ 局促不安→ 安步当车→ 车载斗量→ 量才而为→ 为渊驱鱼→ 鱼游釜中→ 中馈犹虚→ 虚有其表→ 表里如一→ 一呼百诺→ 诺诺连声→ 声罪致讨→ 讨价还价→ 价增一顾→ 顾盼自雄→ 雄心壮志→ 志美行厉→ 厉兵秣马→ 马工枚速→ 速战速决→ 决一雌雄→ 雄才大略→ 略见一斑→ 斑驳陆离→ 离弦走板→ 板上钉钉→ 钉嘴铁舌→ 舌桥不下→ 下马看花→ 花样翻新→ 新陈代谢→ 谢天谢地→ 地久天长→ 长枕大被→ 被山带河→ 河落海干→ 干柴烈火→火上浇油→ 油腔滑调→ 调兵遣将→ 将伯之助→ 助人为乐→ 乐而不淫→ 淫词艳曲→ 曲终奏雅→ 雅俗共赏→ 赏罚分明→ 明刑不戮→ 戮力同心→ 心心相印→ 印累绶若→ 若有所失→ 失张失智→ 智圆行方→ 方枘圆凿→ 凿凿有据。
关于苏秦合纵的故事

苏秦合纵的故事关于苏秦合纵的故事战国时的谋略家苏秦,东汉洛阳人,年轻时曾四处游说各国君主,希望能够得到一官半职.然而,他得不到任何一个君主的赏识,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苏秦合纵联六国的历史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苏秦简介】苏秦(?-前284年),字季子,东周雒阳(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
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典故】战国七雄中,就数秦国最强盛。
楚、齐、魏、赵、燕、韩六国诸侯联合起来,用“合纵”的办法结成南北联盟来抵抗秦国呢,还是联合西边的秦国,用“连横”的办法结成东西联盟来保存自己呢?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批纵横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洛阳人苏秦,他主张合纵;另一个是魏国人张仪,他主张连横。
他们俩是同学。
苏秦在洛阳时想去见周天子,只恨没有人向周天子推荐。
他知道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
他跑到秦国去劝秦惠文王用连横的办法,把六国一个一个地消灭。
不想他等了一年多,盘缠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没有用他。
他只好回老家去研究兵法,再作打算。
他非常用功,念书十分刻苦。
有时候念书念累了,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
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来了。
这一下子,精神可来了,他接着又念下去。
民间还传说,苏秦有时候太累了,就扑在案头上打瞌睡。
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吊住自己的头发,如果他脑袋一往案头上扑,那根绳子就把他揪住。
这么脑袋一顿,头发一揪,就把他揪醒了。
他这么悬梁刺股,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读熟了姜太公的兵法,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究了诸侯的心理。
国学宝典《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国学宝典《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提要】苏秦,战国时代最的说客、谋士,纵横家中合纵派的领军人物和首脑。
苏秦擅长于战略谋划、长篇游说和辩论,他所解决的问题都是当时国际上的首要问题或者一个国家的核心问题,对具体问题和局部问题的策略,他不是太感兴趣。
他游说时善于抓住要害和本质问题,单刀直入、鞭辟入里;富有逻辑性,说理清晰、极具信服力。
他也是最讲究语言修辞的说客,他的辞藻华丽、排比气势如虹、比喻夸张随手拈来,各种修辞手段无奇不有,可以说他是战国时代说客、谋士中的集大成者。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
南北为纵,是以魏国、韩国、赵国为中心,北联燕国,南联楚国,东联齐国,共同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的霸权和侵略的国际战略。
此战略核心人物就是苏秦。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
东西为横,曾是齐、秦两国用武力迫使弱国听命,继而兼并其他弱国的国际战略。
在战国后期齐国衰弱之后,连横便成为秦国专用的吞并六国的谋略。
此战略核心人物是张仪。
【原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
田胖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买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欢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中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注,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合纵连横,春秋战国时代最牛X的十大外交家

合纵连横,春秋战国时代最牛X的十大外交家展开全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十大纵横家,这些纵横家的才能,不光只表现在个个身为国相的高干身份上,他们更大的能力表现在积极处理国际关系,利用利益诱导调动国际力量,建立国际同盟上。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群为数众多外交家。
而这些外交技能更让他们成为名垂千古的政治家。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在春秋战国时期,适应了兼并斗争需要,提出“合纵”或“连横”的策略。
他们在已有的国力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
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纵横之士智能双全,虽不免欺诈,但也不乏仁义之辈。
然纵横家的缺点是:重视依靠外力,但不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关键...纵横家鼻祖乃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著《鬼谷子》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
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鬼谷子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
习鬼谷纵横术者甚多,著名者十余人,如苏秦、张仪、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丽食其、蒯通等……合纵连横家第十名:甘罗甘罗是甘茂的孙子。
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奉事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
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成为秦国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
纵横捭阖的典故

纵横捭阖的典故纵横捭阖的意思是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那纵横捭阖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纵横捭阖的典故,供大家阅读!纵横捭阖的解析【出处】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汉·刘向《战国策序》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鬼谷子·捭阖》【解释】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
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外交手段【相近词】兵不厌诈、远交近攻纵横捭阖的典故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都想对付秦国,但是他们的态度分为两派,以张仪为首的一帮人到处游说服从秦的领导,支持秦国统一六国,这一派叫横;以苏秦为首的鼓吹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的叫纵,但他们各自为政,最终被秦所灭。
纵横捭阖的造句1. 博大是海纳百川的气魄;博大是纵横捭阖的无畏;博大是驰骋四海的包容。
2. 其艺术风格,或潜气内转,或纵横捭阖,或悲慨淋漓,或超尘高蹈,从而使滇词具备了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相当的文化品位。
3. 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他纵横捭阖,应付自如。
4. 有通才有达,纵横捭阖的道路网络,引导旺盛的商业流通。
5. 所举事例包括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间鬼蜮,纵横捭阖,令人目不暇接。
6. 他在战场上纵横捭阖,所向无敌。
7. 日本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来对付革命队伍,共产党也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对付队伍。
8. 一些人想用纵横捭阖之术离间我们的民族团结,实属妄想。
9. 他们奔走于世界各国,巧理各种复杂事务,纵横捭阖,折冲尊俎,其言谈举止为国际友人所赞誉,其智慧才干为国际组织所倚重。
10. 在这个社会里,太多的人都在纵横捭阖。
11. 政客错实力以自雄,军人假名流以为重,纵横捭阖,各戴一尊。
12. 为此,在家庭生活中,争风吃醋,拨弄是非,纵横捭阖,勃奚谷斗法,撒拨放刁,等等,便成了她的全副本事和家常便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期令人眼花缭乱的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称王的称王,兼并的兼并,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最后剩下七个较大的国家,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生存斗争,这七个国家之间又将展开怎样的斗智斗勇?合纵连横的策略,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01,合纵或者连横,选择什么,由你自己决定
常言说一山不容二虎,何况七个国家并立呢。
合纵连横,一纵一横,错综复杂,本身就形象地表达出了合纵连横的交织性和多变性,今天与这个国家结合有利,明天与那个国家相交有好处,所谓朝秦暮楚,就是由此而来的。
合纵连横本指任何两个人或多个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后来逐渐变成了众弱与一个或者两个强国之间的生存的较量。
因为秦在西部,其他国家相对来看在东,东西联合叫做横,南北联合叫做纵,连纵,是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抗秦,合纵,是某弱国与秦联合以击溃其他弱国。
越到战国后期,秦越来越强大,于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被简化为两种关系,与秦的关系,以及与秦之外的他国的关系。
所以合纵的实质是站在秦的对立面,是抗秦,连横的实质是与秦站在一起,巴结秦。
合纵连横,说到底就是两个字: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复杂程度,用一个字表示就是:网。
02,七个国家之间,真正应了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和生存的努力
很明显,这种合纵或者连横的关系,是极其不稳定的,它的不稳定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随着国家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剩者,或者胜者之间的关系必然要求重新调整;第二,即便国家的数目在一个时间段之内没有减少,国与国关系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维持不变,即使你自己不变,别人的变化也会迫使你改变,这个别人,既包括与你结合的国家,也包括其他第三方国家;第三,合纵连横的基础并不牢靠,都是一种暂时性的战略联盟,充满着不确定性。
比如连横的国家,选择与秦结合在一起,当你与秦暂时的共同的敌人被消灭之后,那么你和秦的关系,还能维持吗?友军在面对共同的敌人的时候,是友军,当共同的敌人不存在的时候,友军的性质就发生了质的改变,友军就成了新的对手。
如果认不清楚这一点,那之后的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
03,合纵连横,总归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真正的结果,永远都是实力说了算
秦经过商鞅变法之后,越来越强,秦灭掉周之后,更加跋扈。
当一个个诸侯国渐次被秦消灭之后,那曾经令人眼花缭乱,也曾经被诸侯国给予厚望的合纵连横,还能发挥作用吗?秦才不会在乎你曾经是属于合纵的一方,还是连横的一方,合纵连横,总归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无法保证长久的战略上的胜利和护佑。
那合纵连横的意义在哪里?无非是让诸侯国彼此之间的生存游戏,持续地久一些,更丰富多元一些,与秦的周旋能多拖延一些罢了。
如果说合纵连横只是属于战国后期那一段时间的风云变幻的历史中上演的生存的努力与挣扎,那么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很多事件,乃至一个阶段,一个时代,又何尝不是一个过眼云烟般的存在呢?曾经都是那么的花里胡哨,但总是会绚烂归于平淡,这不是历史的虚无,这是一种历史的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