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
电子技术实验和课程设计

电子技术实验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如电路分析、电子元件功能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常见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并运用其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设计简单的电子电路,并进行仿真与调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电子元件搭建实际电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2. 学生能运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数据测量,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3. 学生能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电子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养成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与协作,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以实践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与实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全面提高。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回顾:电路分析方法、电子元件特性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路分析基础,第二章 电子元件。
2. 电子测量仪器使用:介绍常见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电子测量与仪器。
3. 实验技能训练:开展基础实验,如放大器电路、滤波器电路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实验技能训练。
4. 课程设计: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电子电路设计,包括电路设计、仿真、搭建和调试。
教材章节:第五章 课程设计与实践。
电路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电路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路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电路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电路的基本元件、基本电路定律、基本电路分析方法、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方法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电路电子技术进行实际电路的设计、搭建和调试,能够使用电子仪器进行电路的测试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电路电子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对电路电子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基本电路分析方法、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方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包括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2.第二章:基本电路分析方法,包括节点分析、支路分析、叠加原理、戴维南-诺顿定理等。
3.第三章: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包括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等。
4.第四章:模拟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包括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等。
5.第五章:数字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包括逻辑门、逻辑电路、触发器、计数器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电路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电路电子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掌握电路电子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样本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引书一、课程设计总体目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基本课,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之后一种实践教学环节。
其目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学过变流电路原理基本知识,独立完毕查找资料、选取方案、设计电路、撰写报告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变流电路基本理论理解和基本技能运用,为此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本。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配合变流电路理论教学,为自动化专业开设专业基本技术技能设计,课程设计对自动化专业学生是一种非常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设计可以使学生巩固、加深对变流电路基本理论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电路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合用专业、答疑地点及时间合用专业:自动化。
答疑地点:01517教室答疑时间:二本:1月4、5、7日8-12时三本:1月4、5、7日13-17时三、先修课程电路、电子技术、电机拖动四、课程设计学时分派课程设计时间为1 周:调研,查资料1 天。
总体方案设计 1 天。
单元电路设计 3 天(画原理图,参数计算)。
撰写设计阐明书及验收 1 天。
五、课程设计总体规定⑴熟悉整流和触发电路基本原理,可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设计任务。
⑵掌握基本电路数据分析、解决;描绘波形并加以判断。
⑶能对的设计电路,画出线路图,分析电路原理。
⑷准时参加课程设计指引,定期报告课程设计进展状况。
⑸广泛收集有关技术资料。
⑹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禁止抄袭。
⑺准时完毕课程设计任务,认真、对的地书写课程设计报告。
⑻培养实事求是、严谨工作态度和认真工作作风。
六、课程设计内容⑴明确设计任务,对所要设计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充分理解系统性能、指标内容及规定。
⑵制定设计方案⑶进行详细设计①单元电路设计②参数计算③器件选取④绘制电路原理图⑷撰写课程设计报告(阐明书):课程设计报告是对设计全过程系统总结,也是培养综合科研素质一种重要环节。
课程设计报告详细规定如下:(1)格式(字体、字号、字形、图号、表号)必要符合模版规定。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如电路组成、工作原理等;2. 使学生掌握常见电子元器件的识别、选用和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电子电路图的设计、绘制和解读能力;2.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搭建和调试简单的电子电路;3.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测量仪器和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协作。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年级学生,学生对电子技术有一定的好奇心,具备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电路基础知识:包括电路的概念、组成、工作原理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电路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等;- 电路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电路分析方法: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2. 常见电子元器件:二极管、三极管、晶体管等,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元器件的识别、选用和使用方法;- 特性曲线及其应用。
3.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电路图的绘制与解读;- 简单放大电路、滤波电路、振荡电路的设计与搭建;- 动手实践:制作小型电子设备。
4. 电子测量与数据处理: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 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实际操作:对电子电路进行测量与调试。
5. 创新实践与团队协作:结合前述内容,开展创新设计活动。
- 设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电子电路;- 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 展示与分享:向同学和老师展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总周数:1,学分数:1)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为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实践性教学课程,本课程设计是在完成电子技术课程学习之后进行,是车辆工程专业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任务与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巩固电子技术知识,并通过亲自动手设计实践,掌握电路的设计方法,熟悉一般电路的设计和调试过程,提高电路的调试、分析故障及设计能力。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基本内容: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基本要求:1、设计准备:阅读设计指导书,明确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准备好工具包;准备好电路板、元器件、相关参考资料;2、设计计算:计算放大器的静态参数、动态参数;全面分析放大器,并了解放大器中每一个元件的作用;计算单稳态触发器的暂稳时间,全面单稳态电路的原理及每一个元件的作用;3、焊接与调试:严格按工艺要求、工艺顺序焊接电路;进行电路分析,调试电路,排除故障,达到预期要求;4、试验报告:整理数据,写出设计计算说明书或实验测试报告。
5、答辩:综合阐述课程设计的内容、目的、过程。
三、时间分配表(天)四、有关说明(一)本大纲是根据车辆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统一要求制订的。
(二)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
(三)教学建议:本课程应与《汽车构造》课程教学同步进行。
(四)教材及参考书:《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指导书自编秦增煌《电工学》(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9 第5版秦曾煌《电工学学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9 第5版(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结束后,学生必须按要求写出设计计算说明书或实验测试报告;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结合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分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等做出成绩评定。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简介电子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通信、能源、计算机、娱乐等领域。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设计的能力。
2.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
3.加深学生对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的能力。
设计内容1.项目选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合适的课程设计项目。
2.研究与调研: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调研市场需求等方式了解相关技术和市场发展情况。
3.初步设计:学生对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包括功能模块划分、电路图设计、硬件选型等。
4.电路实现:学生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电路的搭建和调试,验证设计的可行性。
5.系统集成:学生将各个模块进行整合,实现完整的系统功能。
6.测试与优化:学生进行系统的测试和性能优化,确保系统稳定可靠。
7.报告撰写:学生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包括项目背景、设计目标、设计过程和结果分析等内容。
8.成果展示:学生通过口头报告、项目展示等方式向师生和同学们展示课程设计成果。
设计要求1.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
2.严格按照设计时间节点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
3.注意合理利用资源,控制成本,遵循可行性和经济性原则。
4.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有效分工,协作完成项目。
5.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
设计评估1.设计报告成绩:对学生完成的课程设计报告进行评估,考察学生对项目设计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项目成果评估:对学生完成的实际项目进行评估,考察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应用效果。
3.口头报告评估:对学生撰写的口头报告进行评估,考察学生对设计方案的描述和展示能力。
总结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介绍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估方式,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N O.1课程设计题目:三相半波整流电路的设计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学科必修课,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之后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交流电路原理的基础知识,独立完成查找资料、选择方案、设计电路、撰写报告的能力。
通过设计能够使学生巩固、加深对交流电路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电路基本理论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电路的选择与设计方案设计思路:主电路采用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采用正弦波同步触发三个晶闸管,实现AC变DC,通过改变触发电路的相角可以调整DC电压.;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的主要缺点在于其变压器二次电流中含有直流分量,因此其应用较少。
但其所用元件较少,所以采用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为主电路。
主电路的设计:1、当电路带电阻负载时的工作情况(1)原理说明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为得到零线,变压器二次侧必须接成星形,而一次侧接成三角形,避免3次谐波电流流人电网。
三个晶闸管分别接入a、b、c三相电源,它们的阴极连接在一起,称为共阴极接法,这种接法触发电路有公共端,连线方便。
假设将电路中的晶闸管换作二极管,并用VD表示,该电路就成为三相半波不可控整流电路,以下首先分析其工作情况。
此时,三个二极管对应的相电压中哪一个的值最大,则是该相所对应的。
二极管导通,并使另两相的二极管承受反压关断,输出整流电压即为该相的相电压,在一个周期中,器件工作情况如下:在ωt1~ωt2期间,α 相电压最高,VD1导通,ud= ua;在ωt2~ωt3期间,b 相电压最高,VD2导通,ud= ub;在ωt3~ωt4期间,c 相电压最高,沈 阳 大 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N O.2VD3导通,ud= uc。
此后,在下一周期相当于ωt1的位置即ωt4时刻,VD1又导通,重复前一周期的工作情况。
电子技术设计课程设计

电子技术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包括常用电子元件的功能、电路图的识别与绘制。
2. 使学生了解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如放大器、振荡器、滤波器等。
3.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子测量方法,熟悉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工具。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设计简单电子电路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电子元件和电路拓扑。
2.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焊接、调试和优化电子电路。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制作简单的电子产品或进行故障排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树立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电子技术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电子元件与电路基础- 熟悉常用电子元件的特性、符号及用途,如电阻、电容、电感、晶体管等。
- 学习基本电路分析方法,包括基尔霍夫定律、欧姆定律等。
- 了解电路图的绘制方法,掌握电路图的识别技巧。
2. 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 学习放大器、振荡器、滤波器等基本电路的设计原理。
- 学习电子电路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电路设计、元件选型、仿真与调试等。
- 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完成简单电子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3. 电子测量与故障排查- 熟悉万用表、示波器等电子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 学习电子电路故障排查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电子测量与故障排查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三角波、方波振荡器制作与调试1.1 设计任务设计制作电路同时产生一个三角波和一个方波,它能够自动启动并且没有锁死的问题。
要求做成一个频率从0.1HZ到100KHZ的三角波和方波振荡器。
1.2 总体设计方案根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中的信号运算电路可知:积分运算电路是对输入信号电路进行积分运算的电路。
因此我们可以在运放的反馈支路加上合适的电容构成积分电路,当积分电路的输入信号是方波时(假定方波的半周期小于电路积分时间常数τ=RC),电路的输出端的波形是三角波。
根据《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中的密特触发器的回差特性,能将边沿变化缓慢的电压波形整形为陡峭的矩形脉冲信号。
其状态转换过程中的正反馈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第一输出端所得到的三角波信号作为施密特发生器的输入信号从而得到方波。
这样,就可以用积分电路产生的三角波作为方波发生器的输入信号,再把得到的方波作为三角波发生器的输入信号。
所以此电路没有锁死的问题,而最初的信号来自运放两端的电压激发,这样就能实现自动启动。
1.3系统分析与设计1.3.1 自激振荡由于正反馈的放大倍数趋于无穷大,可以将微弱的信号放大。
而电路中存在噪音,噪音信号引起电路电量波动,虽然很微弱,但它们具有多频谱的特性,即在噪音中含有各次正弦波分量。
这些谐波分量出现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经过运算放大电路741的放大到达输出端。
由于反馈网络的存在又把输出信号回送到电路的输入端。
由于RT引入的反馈是正反馈,那么微弱的噪音就会被不断的放大,使得在电路的输出端出现了具有一定幅值的电信号。
1.3.2 积分运算电路积分运算电路满足输出电压是输入电压的积分关系,通过计算可得到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式为U O=-1/RC∫U i dt,图1是实现这一功能的电路,图二为方波转换为三角波的波形图。
图4 积分前后波形图1.3.3 比较器比较器提取了两个输入之差的符号。
当非反相(+)输入的电压高于反相(-)输入的电压时,比较器输出翻转到高工作电压+Vs;当非反相(+)输入的电压低于反相(-)输入的电压时,比较器输出翻转到低工作电压-Vs。
这里的反相(-)输入是接地的,因此这里的比较器实现了函数符号,具有二态输出的特性,只有高和低两种状态,当非反相(+)端连续输入时总有相同的符号。
比较器状态转换过程中的正反馈作用,可以把边沿变化缓慢的周期性信号变换为边沿很陡的矩形脉冲信号。
只要有输入的信号,即可在比较器的输出端得到同等频率的矩形脉冲信号。
应用比较器器可以将波形变换的原理,即可将三角波波变成矩形波。
比较器IC2,其中电阻47K为正反馈。
IC1输出的三角波驱动另一个集成电路IC2,输出方波。
将输出的方波通过RT反馈到IC1的输入,IC1 与IC2通过一个电阻耦合,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连续输出三角波和方波的振荡器。
改变RT就能做成一个频率从0.1HZ到100KHZ的三角波和方波。
1.3.4 信号频率选出信号的频率侧有CT和RT来决定。
而IC1的输出电平在施密特触发器的磁滞电平之间斜升和下降,此时输出的就是三角波。
它的输出又可以驱动下一集成电路。
这样在没有输入的情况下就产生了一个三角波和一个方波。
其频率为()*47=1=60f*RTCTT1.3.5 IC1、IC2放大器IC1、IC2放大器都是741放大器。
741放大器为运算放大器中最常被使用的一种,拥有反相与非反相两输入端,由输入端输入欲被放大的电流或电压讯号,经放大后由输出端输出。
741运算放大器的外型与接脚配置分别如图5、6所示。
图3. 741放大器输出入脚位图741运算放大器使用时需于7、4脚位供应一对同等大小的正负电源电压+V dc与-V dc,一旦于2、3脚位即两输入端间有电压差存在,压差即会被放大于输出端,唯Op放大器具有一特色,其输出电压值决不会大于正电源电压+V dc或小于负电源电压-V dc,输入电压差经放大后若大于外接电源电压+V dc至-V dc之范围,其值会等于+V dc或-V dc,故一般运算放大器输出电压均具有如图7之特性曲线,输出电压于到达+V dc和-V dc后会呈现饱和现象。
图4.放大器输出入电压关系图1.4总电路图、元器件清单1.4.1三角波、方波振荡器总电路图图8三角波、方波振荡器总电路图1.4.2元器件清单序号元件名称型号数量(个)1 电容CT 103 12 电阻RT 15K、47K 1、23 运算放大器HA17741 2表1 元器件清单1.5系统安装、调试与参数测量1.5.1系统安装首先根据设计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然后准备电烙铁,预热,摆放材料;根据画好的电路图,布线,焊接,焊接电路,注意焊接时防止虚焊,做到焊点光亮,对称、均匀且与焊盘大小比例适合,无焊剂残留物。
1.5.2系统调试±15V电源的输出:在电子箱上的+15、-15 、0的引脚上引出的线分别于电路板上对应的脚相连接,用示波器的测量笔夹夹住地线,笔钩依次钩住三角波和方波的输出线,调节示波器,观察三角波和方波的输出图像。
1.6改进意见(1)在运放的同向输入端与地之间加一电阻R’,保证运放两个输入端的平衡。
(2)由于RT和CT为固定值,所以该电路输出的三角波和方波的频率不能改变。
为适应特殊要求,我觉得可以将RT换成可变电阻。
通过改变电阻的阻值,即可改变输出波的频率,从而达到要求。
(3)在输出端处可以加一个反相器,使输出波形更稳定,不易失真。
第2章红黄绿三色交通灯模拟器制作与调试2.1 设计任务设计一组红绿黄三色交通灯模拟器,要求:交通灯以“红、黄、绿、黄—红、黄、绿、黄—······”的规律循环变化。
其中红灯持续30秒,黄灯持续10秒,绿灯持续50秒;并制作与调试。
2.2 总体设计方案为了达到交通灯“红、黄、绿、黄—红、黄、绿、黄—······”的规律循环变化和红灯持续30秒、黄灯持续10秒、绿灯持续50秒这两个目的。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用十进制计数脉冲器和4069六反相器集成电路来达到要求。
4069输出一个周期为10秒的脉冲。
在4017分配器的输出端经过或门电路的组合,红灯由3个连续的输出端通过或门驱动,绿灯由5个连续的输出端通过或门驱动,从而得到3种颜色的灯光既能按照指定的顺序发光,又能满足每一种颜色灯光要求的发光时间。
2.3系统分析与设计CD4017:十进制计数器/脉冲分配器CD4017 是5 位Johnson 计数器,具有10 个译码输出端,CP、CR、INH 输入端。
时钟输入端的斯密特触发器具有脉冲整形功能,对输入时钟脉冲上升和下降时间无限制。
INH 为低电平时,计数器在时钟上升沿计数;反之,计数功能无效。
CR 为高电平时,计数器清零。
Johnson 计数器,提供了快速操作、2 输入译码选通和无毛刺译码输出。
防锁选通,保证了正确的计数顺序。
译码输出一般为低电平,只有在对应时钟周期内保持高电平。
在每10 个时钟输入周期CO 信号完成一次进位,并用作多级计数链的下级脉动时钟。
CD4017 提供了16 引线多层陶瓷双列直插(D)、熔封陶瓷双列直插(J)、塑料双列直插(P)和陶瓷片状载体(C)4 种封装形式。
CD4017输出高电平的顺序分别是⑶、⑵、⑷、⑺、⑽、⑴、⑸、⑹、⑼、⑾脚,故⑶、⑵、⑷脚的高电平使红灯发光30秒,⑺脚的高电平使黄灯发光10秒,⑽、⑴、⑸、⑹、⑼脚使绿灯发光50秒,⑾脚再次使黄灯发光10秒,从而可模拟十字路口交通灯“红、黄、绿、黄-红、黄、绿、黄-……..”的规律循环变化。
2.3.1 CD4017工作原理图1为CD4017引脚图,cd4017内部是10的计数器及二进制对十进制译码电路。
其中Q0-Q9 计数脉冲输出端;CO:级联进位输出端,每输入10个时钟脉冲时,就可以得到一个计数器的时钟信号;CP:时钟输入端,脉冲上升沿有效;CR:清除脚或称复位(Reset)脚,当此脚为Hi时,会使CD4017的Q0为”1”,其余Q1-Q9为”0”;INH:时序允许脚,当此脚为低电位,CLOCK输入脉波在正缘时,会使CD4017计数,并改变Q1-Q9的输出状态。
;VDD:电源正极(可以使用3~18V直流电源供电)VSS:接地VSS:地图2-1 CD4017引脚图2.3.2 CD4069工作原理4069六路反相器集成电路,它由三个多谐振荡器组成的。
多谐振荡器是由两个三极管反相器及电阻、电容充放电电路组成的。
随着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两只三极管交替地饱和与截止,使两管的集电极周期性地在高电位和低电位之间交替转换,输出连续的矩形脉冲。
所以,多谐振荡器是一种矩形脉冲产生电路。
4069六反相器集成电路不断重复以上的过程,产生周期性的振荡,在输出端输出连续的矩形脉冲。
电阻、电容为振荡定时元件,调节这两个元件可改变振荡信号频率,从而控制彩灯色彩的流动速度,以呈现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
本电路4069输出一个周期为10秒的脉冲。
图2-2 CD4069引脚图这样在CD4069的14脚和CD4017的16脚同时加上电压后,CD4069就会被电压激发产生周期性振荡,往4017里输入周期为10秒的脉冲信号。
4017以4069的输入周期作为时钟计数,每记录一次Q0~Q9电位依次变化,导致二极管通路,使其末端连接的发光二极管发光。
在4017分配器的输出端经过或门电路的组合,红灯由3个连续的输出端通过或门驱动,绿灯由5个连续的输出端通过或门驱动,从而得到3种颜色的灯光既能按照指定的顺序发光,又能满足每一种颜色灯光要求的发光时间。
2.4总电路图、元器件清单2.4.1总电路图图2-3 总电路图2.4.2元器件清单表2-1 元器件清单序号元器件名称具体说明(大小、型号等)个数1 电容 4.7uf 12 发光二极管无 33 二极管无104 电阻1M 15 灯CD4017 16 CD4069 12.5系统安装、调试与参数测量2.5.1系统安装首先根据设计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然后准备电烙铁,预热,摆放材料。
根据画好的电路图,布线,焊接,焊接电路,注意焊接时防止虚焊,做到焊点光亮,对称、均匀且与焊盘大小比例适合,无焊剂残留物;在电路板上的两端加上4.5V直流电压。
2.5.2系统调试闭合开关,观察红、黄、绿三灯的发光的顺序情况,并且记录每种灯的发光时间。
2.5.3参数测量用秒表计数,多次记录,比较三种灯的发光顺序以及每次发光的时间。
最后测得红灯发光时间T1=30s;黄灯光时间T2=10s;绿灯发光时间T3=50s;黄灯发光时间T4=10s。
2.6改进意见CD4069为CMOS数字集成电路,是一种高输入阻抗器件,容易受外界干扰虽然器件内部造成逻辑混乱或出现感应静电而击穿场效应管的栅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