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古代汉语概述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王宁古代汉语概说

? 古代汉语(文言)是一种历史语言,在各个方面与现代汉语 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它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係,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演变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 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密切的关联。
?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 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 繄我 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 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 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古 代
锐代 的 敏层 进 性面 行
良? 的 好为 关 的今 系
也 是 历
汉 语
关键在于有理论指导的进行词 汇的积累
“质”的引申义列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质”多次出现,具有以下 7个义项,只有第8个义项是课本以外的:
(1)质地,底子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天资,素质 《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 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 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 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古代汉语ppt课件

促进文化交流
古代汉语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
培养人文素养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培养人的人文 素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
修养。
古代汉语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
古代汉语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来源,如古装剧、历史小说等。
学术研究
古代汉语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 化、哲学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对于 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的学科,涉及古音、今音、方音等多个方
面。音韵学对于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02
音韵学研究方法
音韵学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审音法等。这些方法在
揭示古代汉语语音演变规律和特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03
音韵学与古代汉语研究的关系
音韵学对于古代汉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修辞的比较
修辞手法种类
古代汉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现代汉语在 继承古代汉语修辞手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和发展。
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现代汉语修辞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 性。
文化内涵
古代汉语修辞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背景,现代汉语修辞则更注重时代
性和普适性。
差异与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音韵 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现代汉语的词汇量更加丰富, 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语法结构更加简化;音韵系统也发生了一 定的变化。
02
古代汉语的语音与音韵
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声母系统
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相对复杂,包括清浊音、送气与不送 气等区别。常见的声母如帮、滂、并、明等,在发音部位 和发音方法上各有特点。
古代汉语(2)

古代汉语(上)(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一般把“五四”以前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称之为“古代汉语” 。
汉语的这种古代书面语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2.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2.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古代汉语常识(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按音序排列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按一百零六韵排列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2、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
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
第二、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康熙字典》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第一篇:《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一)汉字的历史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
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
(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
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字的第二次革命。
大一古代汉语常考知识点

大一古代汉语常考知识点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涉及到文化、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
在大一学习中,了解古代汉语的常考知识点对于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大一古代汉语常考知识点,包括音韵学、文字学、文法、修辞和文学作品等。
一、音韵学古代汉语的音韵学是古代汉语研究的重要基础。
常考知识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声母指的是一个汉字的开头部分,韵母指的是一个汉字的结尾部分,声调指的是发音的高低升降。
比如,“b”是常见的声母,“a”是常见的韵母,“一声”是常见的声调。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正确发音和理解古代汉语的读音规律。
二、文字学古代汉语的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汉字形体和用法的学科。
常考知识点包括古汉字的构造、字义、字音、字形等。
比如,“人”字的构造是由“亻”和“二”组成,它的字义是指人类,“ren2”是它的字音,“人”字的字形表示一个人站立的形态。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正确理解古代汉字的意义和用法。
三、文法古代汉语的文法是研究古代汉语的句法、语法和词法等规则的学科。
常考知识点包括句子的结构、词类的分类、句法的用法等。
比如,“主谓宾”是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子结构,“名词”是古代汉语的一类常见词类。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正确理解古代汉语句子的构造和词语的用法。
四、修辞古代汉语的修辞是研究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的学科。
常考知识点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如,“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联系。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理解古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表达和意义。
五、文学作品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是研究古代汉语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学科。
常考知识点包括古代汉语文学史的重要作家、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等。
比如,“红楼梦”是古代汉语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描述封建社会的生活和人物为主题,展现了丰富的社会人生和人性特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理解古代汉语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涵。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20P)

06
文化背景与典籍选读
古代文化常识简介
古代礼仪制度
包括祭祀、朝拜、婚丧嫁娶等 各种场合的礼仪规定。
古代教育制度
从太学、国子监到地方州县学 府的教育体系,以及科举考试 制度。
古代职官制度
中央和地方各级官职的名称、 职责和品级。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对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 定,如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
等。
《诗经》、《楚辞》选读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解析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通过“……者,…… 也”的结构表示判断。
如“而刘夙婴疾病,常 在床蓐”中的“婴”,
意为被……缠绕。
如“甚矣,汝之不惠! ”中的“甚矣”是谓语 前置,强调程度之深。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
省略了主语“蛇”。
古代汉语虚词用法举例
01
02
03
04
之
作代词,如“公与之乘”;作 动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助词,如“怅恨久之”。
其
作代词,如“其真无马邪?” ;作语气词,如“其如土石何
?”。
而
表并列关系,如“黑质而白章 ”;表转折关系,如“学而不
思则罔”。
则
表承接关系,如“余则缊袍敝 衣处其间”;表假设关系,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
词义系统
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系。
词义引申的规律和特点
包括相似性引申、相关性引申、相反性引申等。
古代汉语常用词词义辨析
常用词
古代汉语中频繁出现、具有代表性的词汇。
词义辨析
对常用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进行区分和解释。
辨析方法
大一古代汉语上知识点讲解

大一古代汉语上知识点讲解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大一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古代文献。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的发展与演变古代汉语是指在汉字发明以后的汉语语言形式,主要包括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现代汉语。
古汉语是汉字发明之初的语言形式,中古汉语是指从隋唐以后到明清时期的语言形式。
近现代汉语是指从晚清以后至今的语言形式。
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与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汉语的特点。
二、古代汉字的基本构造古代汉字是古代汉语的基础,了解古代汉字的基本构造对于学习古代汉语至关重要。
古代汉字由部首、偏旁和笔画组成,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意义。
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构造,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古代汉语。
三、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是指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律和音节结构。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古代汉语的声母和韵母较多,声调的变化也较为复杂。
学习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发音古代文献中的文字。
四、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句法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句法是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关键。
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繁琐,需要我们逐渐积累和理解。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较为灵活,需要我们加强对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学习和掌握。
五、古代汉语的用词和表达习惯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独特的用词和表达习惯,这需要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和学习来理解和掌握。
古代汉语中的用词和表达习惯常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背景,深入理解这些用词和表达习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古代文献和古代汉语。
六、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古代文献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素材,但是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研究常常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古代文献,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古代汉语知识简介

(三)汉字的形体结构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⑾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 运笔自由的一种书( 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 写的比较放纵流动, 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 草书的称行草; 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 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行书不同于隶、 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 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小篆的特点: 小篆的特点 1.结构定型,固定了 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 2.符号化(表意抽象化, 笔画线条化,书写规整化) 3.构形系统性加强(基本构件、组合模式、 组合层次三要素)
⑼ 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 史书、八分,是以点、 史书、八分,是以点、 横、掠、波磔等点画 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由小 篆简化而成,体形有楷书的雏形,是汉朝通行的文字, 篆简化而成,体形有楷书的雏形,是汉朝通行的文字,是汉 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 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 隶书的特点: .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笔道。 隶书的特点: 1.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笔道。 2.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 .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
⑽ 楷书 楷书新字体,比隶书平直, 楷书新字体,比隶书平直, 成为定型的方块字, 成为定型的方块字,因其 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 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 所以叫楷书,又称正书, 所以叫楷书,又称正书, 或称真书。始于东汉, 或称真书。始于东汉,盛行 于魏晋南北朝。楷书的名家很多, 欧体” 于魏晋南北朝。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欧阳 欧阳 )、“虞体” 虞世南)、 颜真卿)、 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 虞世南)、“颜体” 颜真卿 “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元-赵孟頫)等。 柳体” 柳公权)、“赵体” 宋元 赵孟頫) 柳公权)、 赵孟頫 楷书的特点: .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 . 楷书的特点:1.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2.点 画形态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汉语部分(一)概述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它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中国是古代语言文字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悠久的文明史是从有了记录语言的文字开始的,有系统的文字记载是从甲骨文开始的,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自从有了文字以后,我们才得以认识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
当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古代汉语是从形成汉民族时候就开始了,但是,史前时期的语言,我们已经无从认识,更谈不上学习和研究了,目前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言。
汉语的书面语言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例如唐宋禅宗语录、唐五代变文、宋元话本等。
关于古代汉语的下限,目前学界的看法仍然存在分歧。
一种看法认为,古代汉语的下限是“五四”以前,在“五四”以前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见郭锡良《古代汉语·序论》)另一种看法认为,古代汉语的下限应该在晚唐五代。
吕叔湘先生认为,古代汉语应该和近代汉语相衔接,而现代汉语应属近代汉语的一部分。
他说:“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期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
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
”(见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序》)汉语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
古代汉语研究的分期问题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过程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目前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
现在目前大多数学者能够接受的看法是:以先秦、两汉书面语为代表的上古汉语;以东汉到隋末含较多口语成分的典籍语言为近代汉语;以晚唐五代至清代初年古白话为代表的近代汉语。
西汉是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的过渡阶段;初唐、中唐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的过渡时期;清代中晚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
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就是要研究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探索这些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古代汉语课主要是研究古代汉语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那么,以前学习和研究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的学科是什么呢?汉代把文字学称为小学。
到了隋唐,小学又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直到清代章太炎才确立了“语言文字学”的名称。
章太炎《语言缘起说》中认为:“今言小学者……当名语言文字之学为确切。
”古代汉语这门学科的名称,是现代学科的名称。
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训诂等内容,还包括古代文体,诗词格律,古代文化常识、工具书的使用等。
以下,我们对古代汉语的音韵、词汇、语法、文字做一个简单的介绍:1.音韵当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就需要掌握一些古代的语音知识。
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学问,就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统音韵学的内容包括;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几个部分。
学习音韵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古代的通假字、同源字,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可以提高我们欣赏古代的诗歌及其他韵文,特别是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等;可以帮助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的来历,有利于我们学习推广普通话,搞好现代汉语语音的规范化工作。
音韵学的知识,对于古籍校勘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其他学科,也有很大的帮助。
十九世纪以前的传统音韵学都用汉字作为语音的代表符号,二十世纪的现代语音学增加了国际音标作为语音的代表符号。
在利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之前,汉语史上曾经出现过直音、譬况、反切、注音字母等多种注音方法。
汉语发展的历史悠久,“现代音”之前的语音系统都是古音,但是,语音的不是突变的,而是逐渐发展演变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有自己的语音系统。
1.1上古音是是指上古时期(周、秦、汉)的语音系统。
这一时期的语音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阴阳入三声配合整齐;声调分为平入两类等。
上古音的代表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
因为当时没有系统的韵书流传下来,后代的拟音多不一致。
1.2中古音,是指隋唐五代时期的语音系统。
这一时期的语音以陆法言的《切韵》音系为代表。
中古音研究一直是汉语语音史研究中最热也是最深入的领域。
中古声母拟音及其发展方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全浊声母的清化、轻唇音产生的年代和条件、知章庄组字的拟音及其发展等方面。
1.3近代音,是指近代(晚唐五代至清初)的语音系统。
元代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公元1324年成书)是近代音的代表作。
这部书是周德清为了总结元曲押韵的规律,指导元曲创作而编写的一种曲韵韵书。
它的音系是在归纳北曲押韵的基础上再审辨实际口语而建立起来的,记载了当时新兴起来的共同语语音系统,即大都话的音系。
这个音系是北京话音系的前身,它正处在从中古音向现代音演变的中间站上,很多方面已经接近现代音,也还有一点近似中古音而不同于现代音。
近代汉语的声调,从《中原音韵》反映的近古音的实际看,元代北方已经产生了新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近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声母方面,从双唇音(帮系)里分化出唇齿音(非系),北方话里的全浊声母并入清声母等;韵母方面,北方话韵尾―p、―t、―k消失了,闭口韵尾-m 并入了-n等;声调方面,北方话里平声声母分化为阴阳两类,原全浊声母的上声字转化为去声,入声字归并入并、上、去三声。
2.词汇汉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汉族人民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汉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这三者之中,“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动中。
”但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我们遇到的最大障碍还在于词汇。
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中,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变化,无不在汉语词汇中得到反映。
因此,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掌握一些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知识。
王力等老一辈语言学家,曾经多次指出:要深入研究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首先需要进行专书和断代的词汇研究。
进行断代词汇的研究,就是要对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状况分别进行考察,搞清楚各个历史时期汉语词汇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目前,汉语词汇断代历史性的考察,即断代词汇史的研究,尚处于发轫阶段。
2.1由单音节词向复音节词发展,这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
上古汉语词汇特点:以单音词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
有一定的同义词、成语、谚语等。
2.2 中古汉语研究是20 世纪后期新崛起的研究领域。
从词汇史的角度来看,中古汉语是指自东汉到隋末约四五百年间含有较多口语成分的汉语典籍的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是中古汉语研究的拓荒者。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把目光投向中古,在这方面,当首推郭在贻先生。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从成果的类型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史书词语研究方面。
(二) 小说词语研究方面。
(三) 诗歌词语研究方面。
(四) 在佛经词汇研究方面。
(五) 通释性的著作方面。
(七) 在辞典编纂方面。
(八) 专题研究方面。
如常用词研究、复音词构词法研究等。
中古汉语词汇特点:新词大量出现,复音词大大增加;有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借词;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同义词进一步丰富;成语和谚语大量增加。
中古汉语研究在近二十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3近代汉语研究和上古汉语研究有一些不同。
上古汉语所据以研究的,基本上是传世的文献,其中大部分已经经过历代学人的整理,甚至经过反复研究;而近代汉语所根据的材料,很多是现代陆续发现的,需要先进行整理。
整理工作和考释工作相辅相成,整理需要语言文字的考释,在整理过程中,同时也就考释出了一些词语。
因此,可以说文献整理工作是近代汉语研究工作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从词的内部结构来看,双音词、复音词的数量大大增加,出现了多种有固定形式和能产性质的多音词结构;近代汉语词汇由于白话文学的普遍传播,口语词汇(包括方言词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收西方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并根据外来的概念长造了大量的新词;曾经一度吸收某些蒙语、满语词。
3.语法所谓语法,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则,通常包括“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
由于西方语言学研究首先切入的是语法,我国的语言研究,首先解决的是词义。
因此,1898年,我国才出版第一部语法专著是的《马氏文通》。
但是,并不是说此前,我国不存在语法研究,只是其研究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
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固的部分,语法的发展最能反映语言发展的本质特点。
3.1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用词序和虚词来表现语法范畴、造句规则和句型变化。
这个特点在商代就开始奠定了。
上古汉语语法特点: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被动句通常用“于”“见”等虚词表示;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志。
3.2中古汉语语法研究,起始于20 世纪初,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80年代以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几乎涉及了句法与词法的各个方面。
关于中古汉语的起讫,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指东汉至隋(公元一世纪到七世纪初) 。
中古汉语语法,也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汉语语法。
中古汉语句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存在句、动补结构、双宾语结构和处置式等方面;中古的词法研究主要包括:代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连助、助词等的研究。
中古汉语语法特点: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动词时体系统开始出项;系词“是”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词的后面;用“被”表示的被动句出现;用“将”和“把”表示的处置式产生。
中古汉语研究材料日益丰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学者们已不再局限于传世中土文献,而是将视线转向出土文献、汉译佛典、甚至同一语系的亲属语言。
其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在传统语言学注重实证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他们能够进一步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3.3近代汉语语法特点:前缀、后缀的使用比较频繁。
时体助词“着”“了”的用法进一步固定;开始貌、继续貌、短时貌先后产生;结构助词“地”“的”普遍使用;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型。
4.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语言先于文字而产生。
文字是什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历来有五说:①仓颉造字说。
②结绳说。
③八卦说。
④契刻说。
⑤图画说。
文字记录语言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表音;二是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