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史回顾与比较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一、本文概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史演变、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文章。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变迁轨迹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变迁过程、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展望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剖析。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过程,包括制度设计、政策调整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文章还将对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包括制度覆盖范围、筹资机制、医疗服务提供等方面的情况。
文章还将探讨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将对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早期的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当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各地开始尝试建立农村集体医疗卫生体系。
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时,国家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通过集体筹资、政府补贴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和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我国实行农村综合医疗保险制度,也被称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合作医疗)。
在该制度下,农民按户缴纳一定金额的医保费用,用于支付医疗和药费,同时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政策。
合作医疗制度在推广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解决了农村医疗服务不足、费用负担重等问题。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的推进,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暴露出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农民医保费用的负担逐渐加重,医疗费用逐年上涨,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用药和就医权益。
另一方面,农村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疗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
为了改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状况,我国政府于2003年开始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除了原来的个人缴费和国家补贴外,引入了农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医保待遇。
2024年,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次进行了,形成了以县级为主体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新的制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参保对象,将城乡居民保险合并为一体,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医保待遇。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进入了攻坚阶段。
为了解决农村医疗服务不足的问题,政府积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同时,不断完善医疗保障政策,提高农民的医保待遇,减轻医疗费用负担,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
总结来看,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完善阶段的过程。
政府通过不断推动制度,不断提高医保待遇,逐渐解决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未来,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加强政策支持,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更有保障的医疗服务。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史回顾与比较

9 年代以来 ,农民的看病贵与看病难现象 日益突出 ( o 王
社公 益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 ,建立了农村合作 医疗 ,其主要 佳贵 、陈延 中 2 D ) O 了 ,中央政府开始努 力恢复和重建 合作 医
特 点是 ,依靠集体力量 、农 民自愿互助 , 民缴 纳很少的医 疗 ,但合作医疗制度从 国家政 策变成 了地方政策 ,集体经济 农
03 O 合作 医疗 的历史进行 简要回顾 ,并在此 基础上 ,对 改革前后 直至 2 0 年 ,长 达近 2 年 的时间 内 ,农 村合作 医疗一直发 我国合作医疗的发展背景及差异进行 比较 分析 。 展缓慢 ,覆盖率仅 9 %,2 0 年合作医疗发 展加速 ,2 。 年 5 05 O9 4 我 国农 村合作医疗制 度经历了 曲折 的发展过程 ,大致可 达到 9 %,几乎做到 了全 民覆 盖 ,因此 ,我 国农村合作 医疗 分 为三 个 阶段 :()经济 改 革之 前 的传 统农 村 合作 医疗 阶 在 改革 前 ,经历了迅速崛 起又迅速崩溃的过程 ,而在 改革 后 1 段 ;( )改革后 至 2 0 年 ,合 作医疗恢 复和重建 阶段 ;( ) 的 近二 十年 内 ,在恢 复和 重建 阶段 ,合 作医疗 可谓 步履 艰 2 02 3 2 0 年至今 ,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阶段 。我 国农 村合作医疗发 难 ,但 随着 中央政府 的大 力支持 ,近几年 内农村合作 医疗 又 02 展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如 图 l 所示 ,15 重新迅速崛起。 98
国药科 大学医药产 业发展研 究中心重点项 目的资助 。
一
5 — 9
【 农民问麓 1 。
农业经济 2 1/ 0 2' 2
设 ,一是农村 三级卫生服 务体系 ,二是农村合 作医疗体 系 。 的病 人 、提 高业 务收 入 ,普 遍存 在 追 求高精 尖设备 现 象 。 当时 ,我 国农 村的合作医疗 、农村保健站和 “ 赤脚 医生 ”被 ( )农 村合 作医疗制度 解体。8 年代初 ,我国开始以市场化 2 O 称为解决农村缺 医少药问题的三大法宝 。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医疗保障制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我国农村地区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改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简要介绍新农合发展的历程。
一、新农合的起源1993年,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并在广大农村地区掀起了普及医疗保障的热潮。
2002年,新农合正式设立,成为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地区医疗保障的重要举措。
新农合的实行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新农合的发展历程1.新农合的起步阶段新农合的创立初期,主要是由县级财政进行管理和运行,对于医疗保障资金的管理相对较为混乱,存在诸多问题。
2005年,国务院下发通知,将新农合资金的管理权下放至县以下,明确规定县级财政是新农合的主管部门,负责新农合资金的管理和调配。
此举有力地推进了新农合的发展。
2.新农合的发展壮大阶段随着新农合的不断发展,新农合资金的筹集逐步稳定,并且医疗保障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
200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通知,对新农合实行全国统筹,将新农合资金的筹集和管理纳入全国整体规划。
同时,国家也开始为新农合资金提供直接资助,大力扩大新农合的医疗保障覆盖面。
3.新农合的完善阶段随着新农合的不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
例如,新农合资金筹集方式较为单一,新农合医疗保障对于一些大病的覆盖面相对较低。
2016年,《新农合管理办法》修订发布,进一步完善了新农合的管理和运作方式,强化了对新农合医疗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并对新农合的医疗保障标准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提高了新农合的医疗保障水平。
三、新农合的优势1.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新农合给予农村居民更加全面、优质的医疗保障,促进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增进,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缓解了农村地区的医疗短缺问题新农合的实施,大大缓解了农村地区医生、药品和医疗设施匮乏的问题,加大了对医疗资源的投入。
建国60年来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历程、成就及经验

建国60年来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历程、成就及经验建国60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该制度在经历了兴起、衰退、重建的曲折过程后,目前对广大农村地区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顺利实施,我国实行了城乡有别的福利提供制度。
农民群众在集体经济的支持下,采取了自愿和互助共济的形式来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农村合作医疗由此兴起。
根据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情况,其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1955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为传统合作医疗兴起阶段建国不久,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推动下,一些地方出现由群众自发集资创办的具有公益性质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合作社对于因公负伤或因公致病的社员负责医疗,并且酌量给以劳动日作为补助,首次赋予集体介入农村社会成员疾病医疗的责任。
1960年中共中央转发卫生部《关于人民公社卫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的报告及其附件。
从此,合作医疗成为政府在农村实施的医疗卫生制度。
在“文革”期间合作医疗得以全面推行。
1968年毛泽东亲自批发了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并发表了“合作医疗好”的指示。
此后,农村绝大多数地区的县、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了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级预防保健网。
到1976年,全国农村约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健制度。
总之,在此期间,国家虽然没有把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延伸到农村,但积极从外部干预农村医疗制度的建立,对农村合作医疗采取了“国家农村医疗制度社区办”的形式,使中国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医疗保障较好的国家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为传统合作医疗衰退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承包制的推行使农村集体经济迅速萎缩,导致维持合作医疗正常运转的基金筹集越来越困难。
同时,由于政府宏观指导思想上发生偏差,全国大多数社队的合作医疗快速走向解体,到1986年全国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下降到5%左右,至此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跌入最低谷。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探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首先,回顾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背景。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合作医疗运动,当时的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成为普遍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发起了农村合作医疗运动,通过农民自愿缴纳一定费用,建立合作医疗经济组织,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疗水平相对较低,这导致了农民在享受医疗保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不便。
其次,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机制亟待完善。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和农民的个人缴费,缺乏多元化的筹资渠道,这也限制了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首先,加大对农村医疗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医疗设施的建设和医疗人员的培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的水平。
其次,推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制度的可持续性。
此外,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未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服务的提升,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变化,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农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也将发生变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进一步创新,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保障方式。
1949—1984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程与评析

朱 何 佳
( 安 徽财 经大 学 财政 与公 共管理 学院 , 安 徽 蚌埠 2 3 3 0 3 0 )
摘 要: 从 1 9 4 9年新 中国成 立到 1 9 8 5年全 面 医改正式 启动之 前 , 中国农村 合作 医疗制度 经历 了一 系列 曲折 的 演 变历 程 。它从 建
产大队高 达 4 0 %。 ( 三) 1 9 6 2 -1 9 6 4年 : 在“ 大 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 左”
医 少 药这 一 难 题 [ 3 1 。
项数据 降至 4 . 8 %,多数地 区的合作 医疗处 于完 全瘫痪 的状 态 ,
广大农 民失 了去医疗保 障。评价
( 二) 1 9 5 5 -1 9 6 1 年: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初步建立 , 并在大
作医疗的发展开始陷入 低潮H 。同当时 的人 民公社一样 , 在合作
医疗 中也 盛行 “ 共产 风 ” , 种 种类似 于搞 “ 供 给制 ” 和“ 看病 不要
钱 ”等脱 离实际的做法 给合作 医疗带来 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在 1 9 6 2 年后 , 尽管农村 的医疗卫生工作进行了一定调整 , 但其效果
并 不明显 , 到 1 9 6 4年底 , 全 国农村也 只有不足 3 0 %的社 队还维
期, 可称 为集体化 时期 , 国内也有学者从社会权角度分析时称之 为普享社会权利历史阶段t 2 1 , 而 目前 比较普遍的称法是计划经济 体制时期 , 其 中又 以 1 9 7 8年为转折点 , 1 9 4 9到 1 9 7 8 年为改革开 放前期 , 也就是是农业合作化与人 民公社化时期 , 往往被形象概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下面将分析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一阶段:建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1950年-1979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相对较为简单。
1950年,中央政府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集体经济的力量,实现了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的共担共济,解决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
第二阶段:实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1980年-1993年)随着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也进行了一些和调整。
1986年,我国开始在农村推行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通过缴纳保险费,为农民提供医疗费用的报销和补助。
这一制度使得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有所减轻,有效保障了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
第三阶段: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994年-2002年)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我国在1994年又将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升级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这一制度加大了对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力度,使得更多的农村居民能够获得基本医疗保障。
第四阶段: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至今)2003年,我国又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提高了保障水平,还完善了报销比例、补偿方式等制度安排。
此外,还引入了定点医疗机构、医联体等机制,提升了农村医疗服务质量,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条件。
总体来说,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后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
这一演变过程中,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都得到了不断提升,使得广大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服务。
未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史回顾与比较陈在余• 2012-06-01 10:26:42 来源:《农业经济》2012年第2期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合作医疗发展具有明显的政治动员性质,改革前传统合作医疗提供了农民基本的医疗保障,其成功主要依赖于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改革后合作医疗恢复时期农民参与率不高,而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继2006年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迅速普及,缴费及补偿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日益昂贵的医疗费用,新农合并没有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因此,当前我国在大力发展合作医疗的同时,应严格控制医生的行为,降低医疗卫生费用,努力提供低成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历史回顾,比较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基本做到全民覆盖,但新农合至今还远未成功,仍然存在许多争论,本文主要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进行简要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前后我国合作医疗的发展背景及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经济改革之前的传统农村合作医疗阶段;(2)改革后至2002年,合作医疗恢复和重建阶段;(3)2002年至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阶段。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如图1所示,1958年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仅10%,至1976年达到90%,然而,改革后迅速下降,1985年农村合作医疗仅覆盖5.4%,直至2003年,长达近20年的时间内,农村合作医疗一直发展缓慢,覆盖率仅9.5%,2005年合作医疗发展加速,2009年达到94%,几乎做到了全民覆盖,因此,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在改革前,经历了迅速崛起又迅速崩溃的过程,而在改革后的近二十年内,在恢复和重建阶段,合作医疗可谓步履艰难,但随着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几年内农村合作医疗又重新迅速崛起。
一、改革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建国之初,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集中有限的资源,主要是对城市居民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职工提供公费和劳保医疗,而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缺医少药的问题,因此,在50年代,我国农村医疗领域逐步形成了两大体系建设,一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当时,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农村保健站和“赤脚医生”被称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的三大法宝。
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民办公助的医疗制度,50年代初农村合作化高潮时期,我国山西、河南等农村地区出现了一批由生产合作社举办的医疗保健站,采取社员出保健费和合作社公益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其主要特点是,依靠集体力量、农民自愿互助,农民缴纳很少的医疗费用或不缴纳费用(韩俊、罗丹2007)。
从保障范围来看,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在举办之初,就选择了一条与当时经济水平及医疗要求相适应的正确道路,当时合作医疗不仅为农民提供一般的门诊和住院服务,还承担儿童计划免疫、妇女孕产期保健、地方疫情监测等任务,因此,改革前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超越了一般医疗保障制度所承担的职能,而是有机结合公共卫生的一整套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体系(韩俊、罗丹2007)。
当时,全国大举开展天花、白喉、脊灰、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麻疹、百日咳等疾病的预防接种工作,通过大范围预防接种使农村地区流行病得到有效控制,到1965年,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三级预防保健网,有效抑制了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流行,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大为改观(朱玲2000)。
改革前,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居民健康取得了惊人成就。
据世界银行1987年估算,1984年人均GDP超出11000美元的国家人均期望寿命为75岁,人均GDP为1720美元的99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期望寿命59岁,而中国1982年在人均GDP不足300美元的情况下,人均期望寿命68岁,中国当时至少比同等收入国家期望寿命高出15岁(世界银行1988),而建国初期中国期望寿命仅为35岁(卫生统计年鉴2009),从婴儿死亡率来看,建国之初我国婴儿死亡率200‰,1981年婴儿死亡率为34.7‰,而同期印度的婴儿死亡率115‰,其它发展中国家婴儿死亡率112‰(王丽敏、张晓波2003),改革前我国农村居民健康的成就与农村三级卫生网和合作医疗制度是分不开的。
二、改革后合作医疗制度的恢复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医疗卫生领域出现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偏离了公益性,医疗机构普遍以提高收入为目标。
改革后,我国医疗部门没有考虑到医疗的特殊性,被动模仿宏观经济改革,政府在不给经费给政策的思想指导下,鼓励医院资金自筹,从而使医院越来越依赖业务收入来获得持续经营,逐步变成以药养医的局面,医院开大处方、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盛行。
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来看,改革后赤脚医生走上了个体医生、市场服务的道路,而县、乡两级卫生机构经营方式几乎都采取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业务上两者存在竞争关系,县医院为了吸引更多的病人、提高业务收入,普遍存在追求高精尖设备现象。
(2)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体。
80年代初,我国开始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集体力量大为削弱,随之,以集体经济为筹资主体的合作医疗制度也纷纷解体,农民陷入完全自费医疗的境地。
90年代以来,农民的看病贵与看病难现象日益突出(王佳贵、陈延中2007),中央政府开始努力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但合作医疗制度从国家政策变成了地方政策,集体经济成为合作医疗筹资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的态度对当地合作医疗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在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基金主要依赖农民个人筹资(王延中2001),这一期间,合作医疗发展速度极为缓慢,农民参与率不高,实际报销费用门诊一般不超过20%,住院费用在20%~35%左右(封进2009)。
鉴于90年代合作医疗恢复时期的发展状况,200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从200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逐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与传统合作医疗相比,新农合提高了统筹层次,传统合作医疗以乡村为单位,筹资水平较低,难以形成具有经济规模的参合人群,而新农合以县为统筹单位,合作医疗基金规模扩大。
从新农合筹资及补偿来看:(1)各级政府的补贴力度逐步加大,新农合初期规定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农民每年给予人均10元补助,地方财政补贴每年人均不低于10元,总筹资每人每年30元。
2006年起中央决定大幅度提高缴费标准,并对东部地区也实施补助,新农合筹资增长加快,据卫生部新闻办,2009年新农合筹资总额已达944.4亿元,人均筹资113.4元,2009年我国各级政府每年每人补助90元,个人筹资每年每人23元;(2)新农合实际补偿水平仍不高,大约在30%~40%左右,2006年我国参合农民住院次均费用为2774元,实际补偿比例27.8%,门诊次均费用36.59元,实际补偿34.8%(胡善联2007),新农合的资金使用主要是用来补偿大病住院支出,如2009年在补偿总额中,用于住院补偿的比重为82.6%,门诊补偿仅13.2%(卫生部新闻办2010)。
三、改革前后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比较改革前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绩效形成了巨大反差,这里我们主要从覆盖率及农民医疗卫生费用视角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几乎都做到了全民覆盖,其原因是相似的,都具有中央政府对合作医疗政治动员的性质。
改革前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迅速普及是在1966年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原因是当年毛泽东肯定了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举办合作医疗经验,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各级政府都把推行合作医疗列入政府重要日程,采取群众动员的办法加以推广(韩俊、罗丹2007)。
因此,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衰与政治直接相关。
我国新农合在2l世纪初开始加速,从2003年覆盖率不足10%到2009年覆盖率高达94%,短短不到6年的时间内,在农民“自愿”条件下,达到全民覆盖,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号召、各级政府的配合,这是很难想象的,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具有较大的政治动员性质。
第二,新农合在医疗保障程度方面与传统合作医疗仍有较大差距。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其成功可能主要得益于改革前我国比较廉价的医疗服务系统,而新农合医疗保障较弱,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改革后我国医疗服务逐渐走上了相对昂贵的道路。
改革前我国处于经典社会主义时期,卫生部门是计划经济的组成部分,政府决定医疗资源的分配(科尔奈、翁笙和2003),当时我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及赤脚医生制度是廉价的,由政府控制。
首先,无论是赤脚医生还是公社卫生员及县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其收入由集体和国家规定,不存在多提供服务多收益的激励机制,村卫生室主要依赖集体经济维持;其次,强调使用中草药,药品极为廉价。
改革前我国廉价的医疗服务系统和改革后越来越昂贵的医疗服务系统形成鲜明对比,改革后我国医务人员越来越具有诱导需求的动机,医疗机构争相引进高尖端设备及高价药品,从而使计刘经济下具有公益性的卫生系统在市场经济下越来越走向利益驱动。
改革后我国医疗费用迅速上涨,1980年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1.3元增长到47606元,增长了249倍,而人均医疗支出从3.4元上涨到246元,增长了724倍,人均医疗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196上升到6.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因此,改革以来农民人均医疗支出大大高于收入增长。
1990至2008年我国综合医院次均门诊及住院费用年增长率均高于农民收入增长率,2008年县属医院次均住院费用占农民人均年收入比重57%,而卫生部门综合医院次均费用已超过农民人均年收入,考虑到我国较大的收入差距,对于中低收入农民家庭来说,大病住院是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即使参加了新农合,报销也极为有限。
综上所述,传统合作医疗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几乎全民覆盖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改革前廉价的医疗服务系统是合作医疗成功的关键,这是因为农民收入有限,合作医疗缴费无法承担过高的医疗服务价格,除非政府补贴,但过高的价格也会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往往难以补贴到位,这样,合作医疗的保障作用削弱。
从医疗费用不断上升的原因来看,可能有一坐客观原因,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疾病谱的变化、医疗科技的进步等(陈佳贵、王延中2007),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减少医院利益动机是根本的,而这是政府可以做到的,改革后我国医疗机构失去公益性、医生行为缺乏约束,对看病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大制约了新农合发展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