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张汝伦
华东师大版高中三年级语文第一学期: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_课件1

《生命与读书》节选
第三个问题怎样看书?经常有同学对我说,我们也知道哲学是 好东西,我们也想看哲学,但不知道看什么书;有时候我们随便去 找一些书看,实在看不下去,太难了;老师你说要看经典,什么是 经典,康德是经典但太难了。由于太难,就造成逆反心理,以后 哲学一概不碰,反正看不懂。有的时候,有些书要采取循序渐进 的方法,一点点去读,慢慢会读懂。但是还有一些书不是这样, 这些书你十年以后看还是那么难。我们中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 看不懂不说自己不行,而是怪写书的人为什么要写这么难的书。 多少人就葬送在这种自大的愚蠢当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时, 全世界只有6个人看得懂。如果当时世界就排斥这个东西,说大家 都看不懂,你这个东西没有价值,那真是人类文明的莫大损失。 我承认现在有很多东西写的既枯燥又难懂又言之无物,这样的东 西不必去看。但也有些好书,它不得不写得这么艰深,比如尼采 和海德格尔的那些书,他们不是故意要写成这么难,用孟子的话 讲:余岂好辨哉?余不得已也!这些书就要你们迁就它。人不可能 所有的书他都看得懂。要是有人说世界上他没有看不懂的书,不 要信他的话,不可能。看不懂不要紧,这是正常的过程。但如果 你看不懂的书不看,那你永远也没有进步。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
导入新课
张汝伦是我们不太熟悉的 一位作者,有没有同学愿意把 你知道的有关张汝伦先生的情 况与大家分享。
超星尔雅论语导读

超星尔雅论语导读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论语》,这本书可不简单,它是孔子和他那帮弟子们的“聊天记录”,里边的内容既有智慧,又能给我们提供不少生活的思考。
咱们得知道,孔子可不是个只会讲道理的人,他其实特别接地气,和他弟子们的对话,真是跟咱们现在聊天差不多。
他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个非常注重生活、讲究实用的人。
你看,《论语》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心灵鸡汤”,可比现在那些市面上卖的励志书靠谱多了。
孔子的话,有时犀利、直接,有时幽默、风趣,搞不好还能给你点生活的“震撼教育”。
讲到《论语》,大家最熟悉的一句话肯定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是不是听着挺顺耳的?实际上,孔子就告诉你,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经常复习、用心去感受。
你想,学了东西又能实践,还能从中找到乐趣,这种感觉多好呀。
就像是你学会了骑自行车,不是光学一遍就完事了,而是要不断练习,慢慢地才能掌握技巧,甚至能骑得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自在。
孔子其实想说的就是这点,学习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享受过程,不能一开始就觉得“哎呀,又得背书了,真烦”。
换句话说,学习不应该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你看,孔子多有先见之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了这一点。
《论语》里有不少关于“人际关系”的讨论。
孔子总是强调“仁”,也就是所谓的“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说白了就是要宽容待人,尊重他人。
听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到可不容易。
你想想,如果你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其他人的感受根本不考虑,那岂不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孤单,越来越难以与人相处?《论语》里就有个很经典的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一听就明白,是不是?就是说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去强加到别人身上。
孔子也不过是在提醒咱们,在复杂的社会中,最基本的就是尊重他人,懂得体谅。
这种“仁”的精神,正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懂得宽容、理解和尊重,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和谐。
再说说《论语》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张汝伦讲精神现象学笔记(一)复习进程

张汝伦讲精神现象学笔记(一)张汝伦讲精神现象学(2013年9月26日)现代社会理性与信仰的分开。
经是天经地义万物之道,是我和世界合理联系的纽带。
史是经的具体的在生活经验中的实现。
子是我们发表的意见,在世界之上。
集是比较散的。
其背后是有哲学的。
不是根据对象来确定主题。
后面是有一个大的趋势。
一个世界的分裂。
真善美的分裂。
现代性后面的哲学在作祟。
黑格尔对现代哲学的两分看的非常清楚。
他想重新恢复世界的统一。
理解黑格尔的三大派:从形而上学上来理解。
先验论的认识论。
或者是广义的认识论的解读。
这一派问题很大。
黑格尔解释不了。
把英美把哲学看做是认识论。
社会哲学派。
看成是一个社会科学,讲人的历史的合理性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必须把这三种观点都读到,才能懂得黑格尔。
分裂是由于知性的扩大也。
什么是合理呢?看到这个世界应然和实然。
是一致的,而不是二分的。
这是现代性中的二分中的最深刻的一种。
世界本身就是合理的。
世界不会自动向我们显示和谐,要求我们克服我们最得心应手的知性的思维方式。
人屈服于欲望。
理性没有了。
就是这么的可笑。
黑格尔要指出的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在黑格尔说,在我们的理性的洞见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话,知识是有条件的。
马丁布伯。
你用主客体分裂的视角理解庄子,太可笑了。
不是说我们顺从世界,无所作为,要求我们对世界有一种新的看法。
一旦我们克服两份,看出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来。
哲学所带来的最大的贡献是我们新的思考实在方式,客服绝望,客服虚无。
感到很自在。
At home。
认识的目的在于排除那种我们与外界事物的生疏感。
让我们感觉在这个世界就是在家里。
就是那种万物一体的状态。
把客观世界倒回到概念。
理性始终要醒着,不要睡觉。
要反思。
哲学必须采取一种反思的态度。
防止我们采取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让我们看得那么的不理性。
世界不理性不是世界本身不理性,而是世界观让我们变得不理性。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这两种可能,第一是世界是不合理的,第二世界是合理的,但是我们人是看不到的。
孔子和《论语》

孔子和《论语》张汝伦经典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的基干。
经典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
但很不幸的是,现在“经典”这个词有点被滥用。
真正的经典无人问津,甚至被认为已经过时,甚至于被认为是有害的。
在这样一个时代,对人类文明命运有责任心的人、不甘心精神贫困的人都必须阅读经典、保卫经典,在经典中吸取可以使精神再生的智慧和力量,从经典中找到人类应该走的正确方向。
人类的经典当然有很多,但《论语》无论如何来说,是我们中国人首先应该阅读的经典。
因为它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它并不仅仅属于过去,而且也属于今天和未来。
为什么我们说《论语》是经典,而且是属于全人类的经典呢?我认为,所谓的经典,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条件:第一,具有永久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那些事关人类和人类问题的永久思考的书,才能够叫作经典;第二,经典应该经受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因为它里边包含着很多具有永久价值的东西,所以不会因为时间的发展、历史的前进而褪色,而变得没有意义;第三,经典应该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不仅对于本民族,而且能够被其他的民族接受;第四,经典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出类拔萃;第五,也是最关键的一条,经典要和人类的基本问题相关,如此才能传之久远。
从这五个基本条件来看,我们现代人实在是把“经典”这个词给乱用了。
我们现在有的时候讲的经典,非但不是经典,而且是经典的反面。
但是只要读过《论语》的人,都会觉得它完全符合这五个条件。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
《论语新解》钱穆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8年版钱穆先生曾经说:“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
故为可贵。
读《论语》者不可不知。
”(《论语新解》)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孔子的学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
论语的参考文献

论语的参考文献[1] 《论语》。
作者:孔子,译者:郑玄。
中华书局,2008年。
[2] 《论语研究》。
作者:鲍述恒。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3] 《论语导读》。
作者:李泽厚。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4] 《论语注释》。
作者:杜小月。
人民出版社,2007年。
[5] 《孔子与论语》。
作者:易中天。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
[6] 《论语今译》。
作者:刘宝杰。
商务印书馆,2013年。
[7] 《论语新解》。
作者:梁漱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8] 《论语讲义》。
作者:杨伯峻。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9] 《论语译注》。
作者:陈寅恪。
中华书局,2005年。
[10] 《论语纵横谈》。
作者:钱穆。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参考文献列表[1] 孔子. 郑玄译. 论语. 北京:中华书局, 2008.[2] 鲍述恒. 论语研究.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3] 李泽厚. 论语导读.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4] 杜小月. 论语注释.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5] 易中天. 孔子与论语.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6] 刘宝杰. 论语今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7] 梁漱溟. 论语新解.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8] 杨伯峻. 论语讲义.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9] 陈寅恪. 论语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 2005.[10] 钱穆. 论语纵横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参考文献[1] 孔子. 郑玄译. 论语. 北京:中华书局, 2008.[2] 鲍述恒. 论语研究.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3] 李泽厚. 论语导读.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4] 杜小月. 论语注释.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5] 易中天. 孔子与论语.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6] 刘宝杰. 论语今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7] 梁漱溟. 论语新解.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8] 杨伯峻. 论语讲义.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9] 陈寅恪. 论语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 2005.[10] 钱穆. 论语纵横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论语导读译注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对话

论语导读译注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对话论语是中国古代先贤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及思想的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智慧,并将其运用于现代生活中。
本文将导读论语,并为读者提供一些翻译和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一、孔子的治学态度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
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倡持之以恒,作为一种习惯进行学习。
同时,他也非常重视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认为朋友之间的学习互动能够带来快乐和乐趣。
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孔子的道德观念论语中强调了孔子的道德观念。
例如,在《论语·述而》中,他提到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意味着政治需要以德为基础,才能在社会中起到引导和影响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论语·子罕篇》中,孔子还说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他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并且时刻警惕自己的过错。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道德观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三、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论语·学而》中,他说:“教诲不严,无所成也。
”这句话强调了对学生进行严格教育的重要性。
他还提到了“温故而知新”,意味着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应该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复习和理解,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孔子的人际关系观孔子重视人际关系,并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互动。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周急不继富。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关心周围的人,并主动帮助他人度过困难。
此外,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还提到了“爱人”,意味着我们应该对他人充满爱心和关怀。
这种人际关系观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论语导读完整》课件

深度剖析论语中关于
探讨论语对仁爱和义
解读论语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礼法
探索论语对知识和修
道德的思考与观点。
理的重视与理解。
和秩序的观点与原则。
养的重要性与指导。
精选论语解读
1
庄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深入解读庄子论语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2
孟子: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详细解析孟子关于天命和道的重要观点。
3
与儒家文化
探究论语与儒家文化的紧密关系,揭示其核心价值观。
论语成书及传播
1
编纂与传世
了解论语的编纂过程和其如何流传至今。
2
传播与影响
探究论语对社会和人们观念的传播与影响。
3
地位与作用
揭示论语在文化和思想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内容分析
道与德
仁爱与义理 ❤️
礼法与秩序
知识与修养
《论语导读完整》PPT课
件
本PPT课件旨在全面介绍和分析论语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论语简介”、“论
语成书及传播”、“论语内容分析”和“精选论语解读”。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论
语的精神和思想。
论语简介
含义
了解论语的含义,探究其对人们的影响和意义。
作者与起源 ✍️
深入了解论语的作者以及其创作背景和起源。
荀子:性即是命,提高意识,革命尚风
揭示荀子论语中关于性命、提高意识和革命尚风的理念。
结语
本PPT课件只是论语学习的一个简单导读,希望通过此次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论语的精神和思想,进一步实践和传承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语文:《论语导读》课件

明确:宰予在孔子心目中是一个无药可救的差生,从这段记
录中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如此贬斥他原因就是宰予不勤奋,而 且言而无信;而更深刻的原因就是宰予不屑孔子所讲的“道”; 编者把这段文字选入于此,就是从反面说明发愤进取的孔子对 懒惰学生的强烈不满。
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
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诵读后思考:孔子与子贡原本比较人的境界的问题, 子贡听了老师对人更高境界的描写,为什么用《诗经》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言说这种境界?而孔子听完
又为什么大加赞赏? 明确:子贡这里言说的是从人要到达更高境界所要历 经一个反复历练的过程;孔子之所以大加赞赏,就是 因为,子贡不仅仅认同了两种境界的不同,而且还能 讲出由较低境界向更高境界的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讨论探究
▲探究三 说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对我 们的学习生活和立身处世有什么意义? 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对于我们学习生 活和立身处世确实有利于我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 大做强自己。不过,这里最为关键的是“思”和“内 省”,也就是要对照自己认真思考,何为“长”何为 “短”,所谓的“贤”与“不贤”是一个价值判断, 这本身需要文化思想做前提的。我认为,“贤”应该 是既能服务社会又能满足自己的才能品德。因此,也 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去考量,从自我出发,否则,我们 就可能在“齐” 的时候,迷失了自我。
▲诵读后思考: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 矣。”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真理乃人生之必需,甚至比生 命还宝贵;二是为了真理,要有献身精神, 也就是说,只有具备献身精神的人,才可 以获得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是属于全人类的经典1下列选项中,哪一部经典不属于“四书”?(C)A、《论语》B、《孟子》C、《孝经》D、《中庸》2【多选题】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必须满足哪些条件?(AC)A、经受了时间与历史的考验B、深受古今中外读者的拥戴C、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出类拔萃D、销量永居榜首3【判断题】《论语》为孔子亲手所写。
(答案:错)研读《论语》的现实意义1“内圣外王”最先出自哪部文献?(C)A、《论语》B、《孟子》C、《庄子》D、《道德经》2【多选题】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
这里的“时”有哪些意思?(ACD)A、孔子平日里做事都很准时B、孔子思考着时代的根本问题C、孔子能根据时代的需求回应时代的问题D、孔子为人处世都合乎中道,无可无不可3【判断题】孔子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原因在于他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答案:错)孔子的生平1“知人论世”是哪位思想家的理论?(B)A、老子B、孟子C、孔子D、曾子2孔子的祖先是哪里人?(D)A、安徽B、陕西C、山东D、河南3【判断题】从“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可以看出,孔子只是把俎豆当作很普通的玩具来玩耍。
(答案:错)孔子治学1孔子几岁有志于学?(B)A、12B、15C、18D、202孔子读哪一部经典时韦编三绝?(C)A、《诗经》B、《尚书》C、《周易》D、《春秋》3【判断题】在孔子之前,社会上并不存在作为一门职业的儒生团体。
(答案:错)4【判断题】孔子区分了“君子儒”与“小人儒”,赋予了“儒”以崭新的意义与使命。
(答案:对)孔子从政1【多选题】孔子当政时期所施行的有远见的政治举措有哪些?(AB)A、夹谷之会B、诛杀少正卯2【多选题】孔子“堕三都”,针对的是哪三家?(ACD)A、叔孙氏B、赵孙氏C、季孙氏D、孟孙氏3【判断题】孔子认为,臣子必须对君王绝对地服从。
即使君主不行君道,臣子也要对君主不离不弃。
(答案:错)孔子周游列国1孔子周游列国长达几年?(B)A、13B、14C、20D、222下列哪一个国家,孔子周游列国时没有去过?(C)A、卫B、郑C、秦D、齐3【多选题】孔子晚年从事的最主要的活动是()AB。
A、著书立说B、教导学生4【判断题】孔子认为,师生关系是双向的伦理关系,彼此都有一定的责任与义务。
(答案:对)孔子的历史地位1下列哪个称号不属于孔子?(D)A、至圣先师B、素王C、万世师表D、文成公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哪位思想家?(C)A、周敦颐B、朱熹C、张载D、曾国藩3【多选题】孔子的历史功绩在于(AC)A、奠定文明B、统一天下C、教化众生D、制礼作乐4【判断题】孔子认为,修身与治国属于不同的范畴。
两者关系不大。
(答案:错)周代的社会制度1孔子最服膺以下哪个朝代的政治理念?(B)(一定是B)A、夏朝B、周朝2《殷周制度论》是哪位学者的作品?(B)A、陈寅恪B、王国维3【判断题】《殷周制度论》分析了周朝取代殷朝的原因,认为周胜殷在于周朝的统治者制定了富国强兵的制度。
(答案:错)奠定文明,教化苍生1“有教无类”的“类”是什么意思?(D)A、类似B、人类C、好像D、类别2【多选题】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是(BC)?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
C、物质文明发展,精神文明未必会发展。
D、物质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精神文明的退步。
3【判断题】孔子认为,社会长治久安的前提在于制定一套完善的社会制度。
(答案:错)为什么孔门如此重视学1《性恶篇》出自哪一部先秦经典?(A)A、《荀子》B、《韩非子》C、《孟子》D、《论语》2下列哪些选项正确地表述了孔子对“性”的看法?(C)A、人性本恶,其善伪也。
B、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C、性相近,习相远。
D、仁义礼智根于心3【多选题】孔子重视学的原因在于(A)。
A、唯有学习,人才能培养良好的德行。
B、学习改变人的命运。
C、不学习,无以光宗耀祖。
D、不学习难免被社会淘汰。
4【判断题】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答案:错)六言六蔽说1“六言六蔽”的“言”是什么意思?(B)A、语言B、文字C、言谈D、方言2“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的“绞”是什么意思?(C)A、费心思B、缠绕C、急刻尖利D、狡诈3【多选题】为什么“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AC)A、学了之后,才能爱所当爱。
B、仁者爱人,容易受蒙蔽。
C、常人之爱常常使其分寸,变得无原则。
D、仁者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就别人,在常人看来,这是十分愚蠢的做法。
4【判断题】孔子认为,只有天资不好的人才有必要学习。
天生具有善良天性的人没有必要学习。
(答案:错)学是生命之学,为己之学1“今之学者为人”的“为人”如何理解?(B)A、为了他人的福利B、为了取悦人心C、为了与他人和谐共处D、为了帮助他人2下列哪种学习最切合孔子论学的旨意?(C)A、学日语B、学习开车C、学习如何孝顺父母D、研究天文学3《白虎通》把“学”解释成(D)?A、学习B、知识C、实践D、觉4【判断题】“古之学者为己”表明,古人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私德。
(答案:错)何为学1在下列学生中,孔子评价谁为“好学”?(C)A、子路B、子贡C、颜回D、冉伯牛2“不贰过”的意思是(B)?A、不犯大错B、不重复犯错C、从不犯错D、不要两次责怪同一个人的过错3【多选题】在孔子看来,好学的标准是什么?(AD)A、不迁怒B、入则孝C、出则悌D、不贰过4【判断题】孔子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技能,早日成为有用的人。
(答案: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学而时习之”的“时”是什么意思?(C)A、时时刻刻B、经常C、恰逢其时D、准时2“学而时习之”的“习”是什么意思?(B)A、练习B、实践C、复习D、习得3哪一个是为学的最高境界?(C)A、知之B、好之C、乐之D、学以致用4【判断题】之所以要“学而时习”,是为了加强对学习内容的记忆,这样才能学得牢固。
(答案: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友”?(C)A、同一师门B、性格相合C、志同道合D、同甘共苦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出自哪一部文献?(B)A、论语B、礼记C、春秋D、周礼3【多选题】“益者三友”指的是哪三友?(ACD)A、友直B、友善C、友谅D、友多闻4【判断题】孔子认为,当朋友犯错时,应该直截了当地提出批评意见,而不是一味地忍让纵容。
(答案: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是什么意思?(A)A、心中不快B、愤怒C、嫉妒D、怨恨2【多选题】“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反映了什么孔子的什么思想?(CD)A、和而不同B、以德定位C、反求诸己D、名实相副3【判断题】孔子认为,人应该尽可能地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优秀之处,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答案:错)得道成仁,非学不可1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里的“文”指的是?(D)A、文学B、文章C、文字D、六艺2【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些不属于学习的态度(AC)?A、生而知之B、学而不知C、困而不学D、不学而能3【判断题】学习国学最要紧的是要抓紧时间,博览群书。
(答案:错)4【判断题】孔子是生而知之的圣人。
(答案:错)生命之学,为己之学,如何来学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这里的“罔”如何理解?(B)A、白费苦心B、迷惑而无所得C、灰心丧气D、不知所措2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B)?A、拥有智慧B、修身养性C、扬名显亲D、报效国家3【多选题】下面哪些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ABCD)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举一反三D、全面发展4【判断题】孔子所说的学,并不是学习客观知识和客观技能,因此单单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是要学思结合,不能偏废。
(答案:对)学的目的是成己成物1人可以通过修身,逐渐成为君子。
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理念?(A)A、人性向善B、人性本善C、过而能改,善莫大焉D、学贵自得2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在于(C)A、社会地位B、知识水平C、道德品性D、物质财富3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里的“敝”是什么意思?(D)A、凋敝B、遗失C、残败D、弄坏4“能近取譬”的“譬”是什么意思(C)?A、晓谕B、说服C、譬喻D、教导5【判断题】孔子认为,人成为君子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日复一日地修炼。
因此,君子是很难实现的人格境界。
(答案:错)6【判断题】颜回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这里的“伐”如何理解?(错)什么是君子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出自哪一部文献?(D)A、《大学》B、《孟子》C、《论语》D、《中庸》2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最符合“仁者不忧”的意思?(B)A、仁者从来都没有忧虑B、仁者不为自己的私利而发愁C、仁者不为他人的事情烦忧D、仁者目光长远,不为眼前的小事烦忧3【判断题】孔子认为,君子是与人为善的好人。
(答案: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志于道”的“道”是什么意思?(D)A、道路B、方法C、道理D、天道2“据于德”的“德”是什么意思?(C)A、得失B、品德C、自得于身,人行之总名。
D、三从四德3朱子把“游于艺”的“游”解释为(D)?A、优游涵泳B、放松自我C、游乐D、玩物适情4【判断题】孔子主张为学之人要多才多艺,全面发展。
孔子以六艺为教,正是为了培养人的才艺。
(答案: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兴于诗”的“兴”是什么意思?(C)A、兴奋B、兴盛C、兴起D、振兴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六艺?(A)A、琴B、礼C、射D、书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出自哪部文献?(B)A、尚书B、礼记C、论语D、诗经4【判断题】孔子之所以把音乐看作教育的一种手段,在于音乐能够提升人的艺术感。
(答案:错)君子不器1“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出自哪部文献?(C)A、左传B、战国策C、礼记D、孔子家语2子曰:“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里的“适”是什么意思?(B)A、合适B、亲近C、舒服D、方才3【判断题】“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应该被一技一业所限制,而应努力学习,使诸多德行全面发展。
(答案: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周易曰:“利者义之和。
”这里的“义”指的是(B)?A、正义B、人世所宜C、天理D、义人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反映的教育理念是(C)?A、有教无类B、择善而从C、因材施教D、舍生取义3【判断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义利是矛盾的。
君子只能选择义,不能选择利。
(答案:错)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1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根本的区别是(A)?A、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B、君子出则孝C、君子对朋友两肋插刀D、君子品德高尚2“君子求诸己”是什么意思?(A)A、君子先要求自己B、君子先考虑自己的利益C、君子凡事都不求别人帮忙D、君子自食其力3“仁者,其言也訒”的“訒”是什么意思?(B)A、少言寡语B、谨厚慎言C、出言严苛D、言出必行4【判断题】孔子反对“巧言令色”,根本原因在于爱说漂亮话的人败坏了社会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