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原创)doc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水调歌头》教学教案1第一课时时间:一、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七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二、教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兴趣学习观、主体性学习观以及启发性学习原则。
三、学法自主、合作、探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目标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依据:根据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人本主义学习观。
(三)课堂结构趣味导入――诵读感知――深入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延伸――熟读背诵,合作配图(四)教具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五)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趣味导入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课教案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诗歌分析方法,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练习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和哲理。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水调歌头》全诗。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提问学生对《水调歌头》的了解,收集学生的预习成果。
3.2 文本解析:逐句解读诗歌,解释生词和背景知识。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能够准确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运用诗歌分析方法。
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写出有深度的作文。
4.2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小组讨论的表现,提出问题和思考的深度。
作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水调歌头》全文。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5.2 辅助材料:相关诗歌鉴赏书籍和文章。
诗歌朗读录音和视频。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诗歌朗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水调歌头》,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鼓励学生模仿诗人的语气和情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2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月亮、离别等,解读其深层含义。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
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学生交流。
3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出示课题:__39、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1)学习生字轼辙:读准字音(翘舌音)偏扁:辨别读音廷:复习笔顺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__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谁)(谁)个别说三重点突破,读中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自读体会、交流。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篇一」一:情境导入。
(课前:《但愿人长久》的伴奏音乐中进入课堂准备,创设课堂古典的情境氛围。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
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那么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师生一起举例总结) 写这些诗句的诗人,常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今天,我们走进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1: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简介作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字音内容)2、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然后,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3、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三:赏读诗歌。
1、内容感知: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① 解读小序,从“兼”字入手,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
② 品味上阕,要点:矛盾心理:表达对“天上”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解脱;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思想归宿)。
③ 品味下阕:回到现实,积极心态,互相祝福,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2、概括总结:① 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情感:(苦闷——矛盾——豁达——祝愿)上阕: 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 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3、细腻品味现在请大家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教案五篇

水调歌头教案五篇水调歌头教案五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说话训练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二、朗诵全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2、指名朗读,齐读。
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三、品析词句,感悟主题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
(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2、思考: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四、表情朗诵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
2、分组比赛。
五、拓展训练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
六、小结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师补充。
七、布置作业写一篇诗词鉴赏。
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
附:板书设计水调歌头苏轼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水调歌头教案篇21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
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
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词赋》中的《水调歌头》。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原文,理解诗意,赏析艺术特色,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吟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水调歌头》,了解诗意,找出诗中的关键词语。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结构。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赏析,指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赏析一首诗词,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水调歌头》2. 内容:词牌:水调歌头作者:苏轼时代:北宋情感:思念亲人重点词语:明月、青天、宫阙、乘风、归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水调歌头》的意境,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2. 答案示例:明月挂高空,青天似碧波。
思亲乘风去,宫阙梦中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基本知识和诗词鉴赏方法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创作环节表现欠佳,今后需加强创作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月亮相关的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加深对月亮意象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
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例题讲解。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宋词精选》中的《水调歌头》。
具体内容包括词的背景、词的朗读与赏析、词中表现手法的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水调歌头》的背景、词牌、作者等相关知识。
2. 通过朗读、赏析,感受宋词的韵味,提高审美能力。
3. 掌握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仗等,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词的朗读与赏析,表现手法的掌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理解词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水调歌头》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味,引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背景:介绍作者苏轼及词的背景,为学生理解词意打下基础。
3.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水调歌头》,注意停顿、重音等,感受词的节奏美。
4. 赏析:分析词中的关键词、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讲解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仗等,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宋词中的表现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水调歌头》2. 背景介绍:苏轼、中秋佳节3. 词牌:水调歌头4. 重点句子及赏析5.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对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水调歌头》中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进行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宋词作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词牌、作者等相关知识,掌握词的朗读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析,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学会运用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语文__教案
课题__《水调歌头》 _
教师____郭XX________
时间__第七周星期一第一节
班级______八年二班______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技能提高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情感。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
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二、重点难点
1.领会词意,体味词情,积累名句。
2.深刻体味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思,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过很多诗词,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
写这些诗句的诗人,想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内容组织
一、初品
1.品作者:
请说说你们所了解的苏轼。
(生平及文学上的贡献)
2.读词
二、再赏
赏序——教师领读。
1.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
2.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3.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解,把这首词的意思疏通一
下。
赏上阕
1.问天——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他真正想问的是“明月几时有”吗?(进入启
发引导)
2.赏读——请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念,而是吟。
所
谓的吟,就是抑扬顿挫的读。
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3.论情——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赏下阕
1.问月——苏轼想问的是月亮“何事长向别时圆”吗?“不应有恨”是月亮在
恨吗?(进入启发引导)
2.论情——作者在下阕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3.赏读——请注意感情把握。
归纳赏析
1.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到小序中,还记得刚上课时候老师给大家提的问题
吗?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2.全文赏读——请每位同学都想象着,你就是一千年前写这首词时的苏轼,你
现在正对着明月抒发心中的矛盾之情、思念之情。
请带着这样的想象读词。
能力提升
1.小组比赛诵读。
2.请大家准备一下,男同学上阕,女同学下阕,把这首词改成散文。
看谁把握
意境更准确,谁的文笔最优美。
布置作业
1.背诵《水调歌头》
2.研讨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人长久愿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