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新版)苏科版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学案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以及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不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和静电现象。

2. 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静电现象以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摩擦起电)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

3. 实验演示: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的产生。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静电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5.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静电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以及防止静电带来的不适。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气球在塑料绳子上摩擦后,能吸引小纸片,试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气球摩擦塑料绳子时,产生了静电,静电使得气球带有了电荷,带电的气球能够吸引轻小的纸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案苏科版

课题:静电现象班级:姓名:学号【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②认识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2)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能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梳子梳过头发后能吸引碎纸片(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三)自学与互帮1.自学内容一:P28 观察教材中7—10和7—11自学方法: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构成的。

由不同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两个和一个构成的;由相同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如由构成的金刚石就是一种单质。

2.自学内容二:P28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自学方法:(1)动手实验:将圆珠笔的笔杆与头发摩擦后靠近碎纸屑写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2)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吸引,人们就说它带了“”,或者说带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3)演示实验:实验1:如图7—13(a)所示,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你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实验2:如图7—13(b)所示,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你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实验3:如图7—13(c)所示,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靠近时,你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4)释疑: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必定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凡是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必定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5)阅读教材P29最后两个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①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电荷,可用“”号表示;用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电荷,可用“”号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及其基本性质;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2.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以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2. 知识讲解:讲解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摩擦过的气球吸引纸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静电的吸附作用;4.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静电的屏蔽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5. 知识拓展:介绍静电的感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的利用和防止;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静电复印的原理;8.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并思考如何利用和防止静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静电的产生原因、静电的吸附作用、静电的屏蔽作用,以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静电的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2. 思考题:如何利用和防止静电?请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有关静电的资料,举办小型科普讲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设计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物理学习中取得进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演示实验演示环节是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设计几个简单的实验来展示静电的产生、吸附作用和屏蔽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正负性。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讲解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如静电击穿、火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知道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增强学生的物理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塑料尺、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时产生的电火花、梳理头发时头发粘在一起等。

2. 讲解静电的产生原理:通过丝绸和毛皮摩擦实验,解释摩擦起电的原理,说明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3. 分析静电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带电、气球吸引纸片等,解释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

4. 讲解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讲解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如静电击穿、火灾等。

(1)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2)为什么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3)请举例说明静电现象。

(4)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与静电现象相关的题目,如静电吸附现象的应用。

7. 板书设计:静电现象1. 静电的产生:摩擦起电2. 静电现象: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3. 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4. 静电的防止:静电击穿、火灾等8. 作业设计:(2)请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关于静电的小实验。

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下物理 7.2静电现象教案我设计这节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表现和应用。

我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以及掌握一些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塑料尺、气球、毛皮等物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产生,引起他们的兴趣。

2. 讲解:我会用塑料尺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表现,然后我会解释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 实践:让学生自己用毛皮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活动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会让学生反思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思考他们是否理解了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以及静电现象的应用。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学习和探索静电现象。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静电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苏科版八下物理7.2静电现象的课时,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讲解环节中的塑料尺和气球实验是一个重点细节。

我会用塑料尺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静电现象的表现,然后我会解释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重点讲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包括电子的转移和电荷的积累。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同时,我还会强调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电荷、正负电荷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然后,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用毛皮和气球做一个实验,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静电现象教案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静电现象教案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2.电荷的基本性质是能够吸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_。
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________从一个物体_________另一个物体。
4.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一个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球时,若通草球被吸引,则该通草球( )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5.三个用绝缘线悬挂着的轻质小球,其中任意两个小球靠近时都相互吸引,这三个球的带电情况是( )
A.三个都带正电B.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C.一个带正电,两个带负电; D.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一个不带电。
6.用手捋散开的塑料绳,是不是捋的次数越多,合拢得越紧?
1、重点:知道自然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实验准备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
教学流程
活动一:探究微观世界,分子能否再分呢?
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而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用塑料笔杆或塑料尺与头发或衣服摩擦
1.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

7、2静电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掌握静电的产生原理,以及学会利用和防止静电。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方面,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和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静电现象。

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课题。

我会拿一个塑料尺,用手摩擦后靠近气球,观察塑料尺和气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会发现,当塑料尺靠近气球时,气球会被吸引。

这时,我会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引出静电现象的讨论。

接着,我会向学生解释静电的产生原理。

我会用毛皮和丝绸摩擦一个气球,然后用塑料尺靠近摩擦过的气球,让学生观察到塑料尺和气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我会向学生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以及正负电荷的产生。

在学生理解了静电的产生原理后,我会进行第三个活动。

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用铅笔和气球进行实验。

学生需要用铅笔尖接触气球,观察气球是否会被吸引。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在学生掌握了静电的利用方法后,我会进行第五个活动。

我会让学生思考如何防止静电的积累。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实验,了解到防静电的方法,如使用抗静电材料、增加湿度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和思考情况,以便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静电现象,以加深对静电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知识,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和利用方法,以及学会防止静电的积累。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

7.2静电现象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7.2静电现象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教案:7.2 静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第7.2节,主要涉及静电现象的产生、静电场的基本概念、静电力的计算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和现象。

2. 静电场的基本概念:介绍电场、电势、电势差等概念,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3. 静电力的计算:介绍库仑定律,并运用其计算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介绍静电的防止方法和应用,如避雷针、静电喷漆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静电场的基本概念,理解静电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静电力的计算方法。

难点:静电场的基本概念的理解,静电力的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静电发生器、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静电现象的产生:讲解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静电的产生。

3. 静电场的基本概念:介绍电场、电势、电势差等概念,并通过示例解释其物理意义。

4. 静电力的计算:讲解库仑定律,并运用其计算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介绍静电的防止方法和应用,如避雷针、静电喷漆等,并引导学生思考静电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6. 课堂练习:给出几个与静电现象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的产生: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2. 静电场的基本概念:电场、电势、电势差。

3. 静电力的计算:库仑定律。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避雷针、静电喷漆等。

七、作业设计答案:这是因为塑料梳子与头发相互摩擦,产生了静电,使得头发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致头发飘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电现象
理解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的特点。

、用金属网罩罩住验电羽,且让带电体与网罩接触,验电羽会教师:为什么用金属网
①复习:我们在初中学过导体,导体具有什么特
如图,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为正离子,“
板书:把金属导体放入电场中,导体内部的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重静电平衡状态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处于电场中的导体内部的电荷在电场力
理解。

羽用网罩罩起来,
内与球壳内壁相碰,再将导体球取出,则
上电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