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合集下载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策略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策略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策略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人们都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语文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辅相成,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课外阅读,对课内阅读起到补充和延伸的作用。

课外阅读有时重要的意义,课外阅读能够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提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启迪。

那么,怎样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呢?一、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结合,不仅使学生的课内知识掌握得牢固,运用课内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还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的教材,每册书都有“快乐读书吧”的栏目设置。

这些书得重视起来,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或至少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书目。

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之前,可推荐学生收集一些成语故事,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之前,推荐孩子通过读报纸、杂志、影视等方式对宇宙、太阳系、行星等进行了解;教学《月光曲》时,推荐学生阅读贝多芬的生平、品格精神等相关资料。

除此之外,教师推荐还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合。

就拿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吧,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老师就可以推荐四大名著(少年版)《中华上下五千年》《趣读三十六计》《百科全书》等书籍。

如此,能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读书才能有所收获。

1.课内教方法,课外用方法“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读思结合,努力做到“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掌握阅读方法。

1.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

生动形象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心理活动的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品主题的揭示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阅读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体会着读,以达到“如见其人”的效果。

例如教学《摔跤》一课时,文中对小嘎子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用了“站、围、蹦、转”等表示动作的字词,从不同方面对小嘎子摔跤的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

在动作描写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写,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等。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语文课内外阅读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既涉及到学生的语文知识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形成密切相关。

有效地衔接课内外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内知识,丰富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热爱阅读的情感态度。

下面从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一、教师的作用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首先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内外阅读环境。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提供一定范围的阅读素材,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

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够有机会进行充分的阅读。

2.引导学生形成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能力教师在课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能力。

通过在课堂上推荐、介绍和讨论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且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3.提供有效的阅读指导和评价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和评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内容。

教师可以进行课堂上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问题,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引导。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阅读报告、阅读心得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

二、学生的作用1.主动参与课内外阅读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专注和耐心。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阅读活动,拓展阅读范围,丰富阅读经验。

2.善于总结和归纳阅读内容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应该善于总结和归纳阅读内容。

在课内阅读中,学生要能够从课文中找到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知识。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要能够总结阅读心得,记录感想和体会,形成一定的阅读积累。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方法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方法(一)挖掘阅读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和发现是小学生的童真天性,通过兴趣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自觉自发地进行阅读。

通过教材内容的挖掘,可以让学生寻找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而产生,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去发现,更好地跟随教师进行语文学习,在丰富视野的同时,能够夯实基础,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

比如,笔者在进行《蜗牛》教学的时候,了解到学生们对于小动物都有着自己的喜好,很多同学家中还养着小狗、小猫等小动物。

很多时候同学们与小动物都已经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但是,对于蜗牛这样一个“慢吞吞”的动物研究则较少。

于是,我便让同学们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温暾可爱的蜗牛,并让同学们自行阅读关于蜗牛的文章,一方面与小蜗牛建立很好的朋友关系,另一方面也让同学们可以通过小动物的兴趣做引导,对于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

正是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们不仅阅读了关于蜗牛的文章,还阅读了很多关于其他小动物的文章,其阅读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二)实现课内外阅读方式的衔接制定读书计划和师生共读可以促进课内外阅读方式的衔接和加深二者的融合程度。

由于小学生的特殊年龄结构,不同的年龄段知识系统的培育目标是不一样的,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老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去合理安排读书计划。

比如,笔者在进行《曹冲称象》教学的时候,并没有立即让学生进入到课文之中进行阅读,而是在之前做了很多铺垫,逐步让学生过渡到文章的阅读之中。

笔者首先让学生在文章学习之前阅读一些关于“曹冲”的小故事,了解“曹冲”的生活年代,了解其生活背景。

之后再让学生进入到文章阅读之中。

学习完文章之后还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结合所学习的文章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让学生能够对相关的“智慧故事”予以深化。

小学语文学习中如何平衡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学习中如何平衡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学习中如何平衡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小学语文学习中该如何平衡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课内知识和课外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

如何平衡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是各个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一、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的相互促进关系1. 课内知识为课外阅读奠定基础。

课堂学习的汉字、词语、句子和篇章是泛读的基础。

学生掌握了课内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外书籍,增加泛读效率。

2. 课外阅读为课内学习提供素材。

课外阅读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课堂学习提供更丰富生动的素材和灵感,使课堂学习更内容生动。

3. 课内知识和课外阅读彼此间滋养。

通过课内学习,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和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外阅读;而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堂内容。

二、小学语文学习中如何平衡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1. 以课内知识为中心,引导课外阅读。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题材的课外阅读。

例如,学习了《小石潭记》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景物的文章,或阅读关于山水文化的书籍。

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选择感兴趣的书籍。

不要强迫学生阅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籍,应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选择。

教师可以提供书目推荐,并引导学生选择与自身兴趣和学习内容相关的书籍。

3. 注重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提升阅读效率。

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如略读、精读、跳读等,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4. 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例如,举办读书交流会、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兴趣。

5. 鼓励阅读积累,培养阅读习惯。

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每天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长期积累,学生就能形成阅读的习惯,增强语文学科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小学语文学习中,课内知识和课外阅读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言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文言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文言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其实,我们平时所接触的文言文都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厚重的,选入教材的就更是厚重中的厚重。

所以,无论中考、高考文言文如何考,我认为重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仍然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

只要平时抓好基础、培养兴趣、提高迁移能力,我们一定能克服文言文这个难关。

一、把握课文;重视朗读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是走进文章的最好的方式,是整体把握文意的首要前提,特别是认真的诵读。

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字,进入情境、品味语味、领悟情感,在学习课文时,最好引导学生尽量能把课文背下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名言佳句,其实也是在积累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石潭记》(柳宗元)《岳阳楼记》(范仲淹)《醉翁亭记》(欧阳修)四篇文章都是写景记游的散文,所写景色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字词,还了解了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志士。

他们学完一篇文章就等于把握了这个文人的主要风格,也了解了这类文章的特点。

只有平时养成了读文言文的习惯,才不会在遇到课外文言文时觉得生涩难以理解。

那么,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首先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相关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然后再细细的品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情节,抓住主要人物。

最后,在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后,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通过把握人物的描写,特别注意一些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从而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理解文意;积累字词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很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把文言文的学习放在字、词、句的理解上,字斟句酌,枯燥单调,满篇之乎者也,艰深难懂,花费了功夫却没有用。

其实不然,课外文言文阅读会运用到很多课内学过的文言字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只有把課本上的知识掌握牢了,才谈得上迁移。

小学语文的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的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的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一、引言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主要包括课内与课外阅读两个方面。

课内阅读指课本中的文章和课文,而课外阅读则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

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课内、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目标和方法、教学内容和策略以及评价与反思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1.培养阅读兴趣:课内阅读让学生接触到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文字与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则能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和作品进行阅读,满足个体差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提高阅读能力:课内阅读针对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潜移默化地接触经典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

而课外阅读则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素养。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载体的学科,课内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模仿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课外阅读则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的目标和方法1.教学目标:通过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讨论法、体验法、实践法等。

在课内阅读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阅读,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和写读后感等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交流和合作。

四、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的内容和策略1.课内阅读内容和策略(1)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小王子》、《格林童话》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探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探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探究一、找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是做好课内外阅衔接的关键所在。

只有找到了这个衔接点,学生的阅读欲望才能有效地开掘,阅读视野才能由课内转向课外,我们的课内阅读也才找到了一个发展点,支撑点,从而搭建起学生阅读的桥梁。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衔接点。

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建构个性的意义理解。

比如《闻管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时不禁惊喜欲狂的心情总是理解不到,此时,将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及作者的生活背景穿插到课堂上进行讲解,既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又增长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

2.以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为衔接点。

这一拓展方式,是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的一些特定知识点、文化点进行延伸、重组、升华,让教材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出发点,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如在课本中有一个单元是以“走进鲁迅”为主题进行编排的,课本中涉及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和鲁迅相关的文章,“资料袋”“日积月累”中还介绍了鲁迅和鲁迅相关的作品和名言,整个单元学习完之后学生对鲁迅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个时候推荐阅读《守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逝去的锐利》等书籍,学生也会兴趣十足。

3.以教学内容为衔接点。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深入全面的体会人物特点,我们也可以适时引入相关文章或书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如在《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教学中,课堂上再讲到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将《临死前的葛朗台》这篇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教学之后可以出示不同版本的《儒林外史》,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学了《将相和》,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其它故事;学了《草船借箭》,让看过的学生讲讲其它体现诸葛亮才智过人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让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起引领作用

让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起引领作用

让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起引领作用1. 引言1.1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课内阅读通常是指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所接触到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阅读。

而课外阅读则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发进行的阅读活动,包括各种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课内阅读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引导和启发。

课外阅读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阅读体验,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从而加深对课内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要使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起引领作用,就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机整合。

只有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才能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字数:211】2. 正文2.1 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的启发作用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的启发作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过程中,他们接触到的是规定教材或者课程要求中的内容,这些内容通常是经过选择和整理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深度。

通过课内阅读,学生可以建立起对知识点的基本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太清楚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这时候课外阅读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深化对某些问题的理解,甚至发现一些新的知识点或者新的思考角度。

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课内阅读的内容去启发和激发自己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探索欲,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收获和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文章作者:纪芳来源:语文报教师版小学第123期2008-11-14 9:12:37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其意义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一、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学生喜爱的童话名著;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前,可推荐学生阅读与环保有关的课外资料;教学《月光曲》时,可推荐学生阅读大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艺术成就、品格精神等资料。

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书籍。

如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青少年版)《三国演义》(青少年版)《水浒传》(青少年版)《百科全书》等书籍。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可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中的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

这样,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

二、课内教方法,课外用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更多的读和思考的时间,努力使他们做到口动、耳动、眼动、手动、心动,以达到多读多积累的目的。

主要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着读。

言为心声,行露思想。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会反映他的内心思想,展示他的精神风貌。

因此,阅读时要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例如,我在教学《一双手》时,就让学生抓住张迎善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着读,讨论这双手形成的原因,进而感受张迎善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和造福大家的美好愿望。

这样,学生便会从中总结出读描写人物文章的方法,从而将它运用到阅读课外读物中去。

2.抓住意境想象着读。

为了吸引读者,作者都比较注重意境描写。

有的在开头,或揭示故事的广阔背景,或渲染某种浓烈的感情,吸引读者往下读;有的在文中,对具体事物作细致而又传神的描绘,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有的则在结尾,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让读者体会、辨析、感悟文章的主旨。

因此,阅读作品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使自己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

例如,教学《月光曲》中“贝多芬为兄妹二人弹奏第二首曲子”时,我让学生边听《月光曲》边想象,使自己入情入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学生学得此法后,立即将它用到了课外阅读中,收效甚佳。

3.抓住构思、布局联系着读。

教学《天马》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总——分——总”的结构及“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反复
读课文。

读后,我让学生想想自己平时习作时是怎么布局谋篇的,并让他们把此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精彩片段或重点词句朗读,细细揣摩;也可以引导学生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

三、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学校应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

如可以定期举办“演讲比赛”“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成语接龙赛”等主题竞赛,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课内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趣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简明扼要地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在课内要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具体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