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分析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組,观察组视力恢复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够有效的控制闭角型青光眼中的眼压、有效的形成过滤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提高闭角型清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在术后患者眼压的恢复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标签: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型小梁切除术;疗效分析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目前在对青光眼的治疗中主要是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而在手术治疗中主要是采用小梁切除术。
传统的小梁切除术主要是通过建立一条流出眼外的永久性房水滤过通道以维持房水循环的生理平衡。
但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术后容易出现低眼压、浅前房以及后期的滤过口瘢痕化致滤道堵塞、眼压复升,严重的影响了手术治疗的效果。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在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手术治疗上采用了复合型小梁切除术,能够形成良好的引流腔隙,有效的控制术后早期滤过泡瘢痕化。
我院对近年来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复合型小梁切除术与经典小梁切除术进行比较,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年龄45~85岁,其中男患者35例子,女患者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体重指数及疾病类型等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
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为闭角型青光眼。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研究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研究发表时间:2016-06-24T10:39:57.5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8期作者:章霞[导读] 青光眼为眼科常见临床疾病,病理特征以眼内压间断性或持续性升高为主。
章霞(合江县人民医院四川合江 646200)【摘要】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复合组和常规组,对常规组患者实施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对复合组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组患者术后的眼压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视力改善率为78.3%,高于常规组患者的54.3%(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低于常规组患者的19.4%(P<0.05)。
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关键词】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临床疗效;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7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084-02青光眼为眼科常见临床疾病,病理特征以眼内压间断性或持续性升高为主[1]。
流行病学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青光眼患者的总人群发病率约为1%,年龄大于45岁人群的发病率约为2%,持续的高眼压不仅会对患者眼球各部分组织造成损害,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还会导致患者完全失明[2]。
近年来,青光眼已成为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性眼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长期以来,小梁切除术一直是我国临床治疗青光眼患者的有效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性[3]。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对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改进,我院本次对该种手术方式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现做出以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86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6例患者均为单眼患病。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研究

・
临床 研 究 ・
22 2 第 卷 4 0 年 月 9第 期 1
复合 式小梁切 除术治疗 青光 眼患者 的临床研究
黄 信
广 西壮 族 自治 区天 等县 人 民 医院眼科 , 广西 天等
52 0 38 0
f 要1目的 探 讨 复合 式小 梁 切 除术 治疗 青 光 眼 的临 床疗效 。 方 法 将 我 院 5 摘 7例 ( l眼 ) 光 眼患 者随 机分 为研 究 6 青 组 (0眼 ) 3 与对 照组 ( 1眼 )分 别行 复合 式 小梁 切 除术 ( 合丝 裂霉 素 ) 3 , 联 及传 统 小梁 切 除术 , 比较 两组 视力 、 压及 滤 眼
5 2 0 ,Ch n 3 80 i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bt c O j t eT t ytecncl fc o cm l acuet yi t etet f aem . to s5 A s at be i os d l i et f o p xthcl o et a n o  ̄ uo a Me d 7 r ] cv u h i ae e r cm nh r m h css6 ys wt g uo a e iddi os d ru 3 ys adcnr r p(1 ys s d r pw sg e ae (1ee) i l cm r d i t t yg p( ee) n ot l o 3 e ,t yg u a i n h a w e v e n u o 0 o g u e ) u o v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6-03-11T14:59:13.48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4期作者:王凌智刘迪[导读] 齐齐哈尔市五官医院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患者视力、眼压恢复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在青光眼手术中推广使用。
齐齐哈尔市五官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64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25例,视力不变5例,视力下降2例,视力提高率78.13%;对照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15例,视力不变11例,视力下降6例,视力提高率46.88%。
术后远期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患者视力、眼压恢复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在青光眼手术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青光眼;治疗;临床青光眼在临床上亦称为不可逆性致盲眼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快速上升趋势。
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激光疗法及外科手术治疗。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滤过性手术,传统的手术方法,术后容易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早期低眼压,浅或无前房,远期滤过泡纤维化是主要并发症,近年来临床研究提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具有恢复速度快,术后浅前房控制效果好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3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6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
观察组男22例(22眼),女10例(10眼),年龄28~58岁,平均年龄(45.33±1.21)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1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1例;对照组男32例(22眼),女10例(10眼),年龄29~60岁,平均(46.18±1.31)岁,原发性开角型12例,原发性闭角型20例。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疗效分析

除术为主 ,但是大量临床实践表 明其术后并发症 发生率较高 ,
临床疗效并不为理想 。近年来 随着 医学技术水 平的发展 , 复合 式小 梁切除术被广泛用 于该病 的治 疗 中, 且效果确 切 , 并 发症 较少 , 逐步取代了传统小梁切除术1 2 - 1 。本文对我 院 2 0 1 5 年 5月一 2 0 1 6年 1 0月收治 的 1 1 6例 ( 1 1 6眼 ) 青 光眼患者进 行研究 , 分 析探讨 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 报道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压 下降程度 更为显著( P < 0 . 0 5 ) ; 观 察组患者眼浅前房发 生率和 术后并发症发 生率分别为 6 . 9 0 %, 3 . 4 5 %,均显著低 于对照组的 2 0 . 7 0 %和 1 5 . 5 2 %( P < 0 . 0 5 ) 。 结论 复合式 小梁切除术用 于青光
有 统计 学 意义 ( P < O . 0 5 ) 。见表 2 。
表2 2组不 良反应发生情况 比较 例( %)
本次研究 中 , 将使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 复合丙泊 酚麻 醉的
观察组 患者 , 与使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液复合丙泊酚麻醉可 以缩短手
[ 2 ] 孙娜 , 金立 民 , 李佳美 , 等. 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复合丙泊酚麻醉用 于 老年患者 内镜 下逆行胰胆管 造影术疗效 和安全 性『 J 1 _ 中国老年学
杂志 , 2 0 1 5 , 1 8 ( 1 2 ) : 5 2 2 5 — 5 2 2 7 .
随着我 国人 口老龄 化的加剧 , 就 医的中老年 患者 比例也在 逐年上升 , 成为 了住 院患者 的主要群体 。胰 胆管疾病是临床上 常见的老年性疾病 , 一般多采用手术治疗 。 为 了安 全有 效 的诊 断疾 病类 型 ,同时提 高患 者安全 性 ,
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临床分析

3 . 2 术 中用 药
常用 浸有 0 . 4 m g / m l 丝裂 霉素 c ( 删c ) 的棉 片 ,
在 打开 前房前 置于巩 膜瓣及 结膜 瓣下 1 ~4 m i n( 视患 者年龄 、结
1 . 2 方 法 所 有 患 者 均 在 奥布 卡 因结 膜 表 面 麻醉 加 2 % 利 膜 情况 而定 ),取 出后用 平衡 液或 生理盐 水 充分冲洗 创 面,清 除 多 卡 因 上方 球 结 膜下 浸 润 麻醉 , 显微 镜 下 手 术 。做 正上 方 以角 残 留药物 。M M C能有 效干 扰 成纤 维细 胞 D N A和 R N A蛋 白质合 成 及 膜 缘 为 基 底 的 高位 结 膜 瓣 ( 距角膜缘 8 m m~ 1 0 a r m ) ,做 大 小 约 细 胞分裂 ,影响成纤 维细胞 的增殖 、 移行 ,阻止手术 区血管再 生 , 5 m m ×4 m m 、1 / 2 厚 度 的巩 膜 瓣 ,于 巩 膜 瓣 及 结 膜 瓣 下 放 置 浸 浴 并抑制 睫状 突细 胞功 能,使 房水 生成量 减少 ,防止 滤过 通道 瘢痕 0 . 2 %~ 0 . 4 % 浓度 的丝裂霉 索 C 棉 片 ,2~ 3 m i n后 以平 衡 盐 液 形成 。 同样 ,M M C对巩 膜 、虹膜 等也 具 有较 强 的毒 副作 用 ,可导 l O O m l 冲洗 ,9点方位 角膜缘 处行前 房穿刺 ,放 出少量 房水 ,切 除 致 较多 并发症 , 故 应注意 严格掌握 适应证及 药物浓度 、 留置 时间 。 大小 2 m n i x l _ 5 m m的角巩膜 缘小梁及 基底稍 宽于所切 小梁 的周边虹 部各做 1 外 露于周 边透 明角 膜 的可凋节 缝 线 ( 以活 结 固定于 透 明 3 . 3 巩 膜瓣 巩膜 瓣的大 小、厚薄 与术后滤 过阻力相 关 ,应 3 . 4 前 房穿 刺 打 开 前房 前用 1 5 。 穿刺 刀于 颞侧 角膜 缘 内 膜,1 0 0尼龙线 牢 固缝合巩 膜瓣两 角顶 点各 1 针,巩 膜瓣两侧 腰 根据 患者年龄 、术前 眼压 及期望 滤过量等 具体情况 因人而 异。 角膜 ,经侧 切 口注 水形 成前 房 ,观 察房 水滤 过量 。观察 房水滤 过 0 . 5 m m 作 前房 穿刺 ,并缓慢 放 出少量房 水 ( 2~ 3 滴 )。前房 穿 情 况 良好 后 ,以 1 0 0尼龙 线间 断缝 合 T e n o n ’s 囊 ,连续 缝合 结 刺不 仅可 以 降低 眼压 ,避 免眼压 快速 降低 导致 的并发 症 ,还 具有 膜 切 口。术 后常 规消炎 及激 素 眼药水 点眼 ,根据前 房深 度及 滤过 术毕 时进行 眼压调整及 术后浅前 房时恢 复前房 的作 用 。
青光眼患者复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6 ,手术成 功率 8 . ,其 中41 眼 69 % 1需局 部加 用 降眼压 药物 ,2 ]  ̄ 眼行 2 次小 梁切 除术 。术后 视力与术 前相 比存 在显著 性差异 ( <O0 ) , 尸 . 5 01 .者 1 眼 ,04 . 2 眼 , >05 91 .~O3 1 .~O5 4 者 . 1 ,无 感 光2 ( 者 ]  ̄ 眼 见表 1 )。本组病 例术 中、术后均 未 出现 脉络膜脱 离、脉络 膜 出血 、恶性 青光 眼等并 发症 。
间 ,所有病 例在 降 眼压 的 同时给 予皮质 类 固醇激 素点 眼 ,以及安乃
近 ,保泰松进 行消炎 ,以此控 制由高 眼压造成 的角膜及前房反应 。术
前视力 : 无感光3 ,有光感6 眼 眼,眼前手动 11 ,指数7 . ~O1 4 ̄ 1 眼l00 3 .
者 1眼,瞳 孔扩大 固定 ,房角镜检查均为前房角粘连大于 1 周 ,在这 6 , 2 些检查后 ,符合手术条件 的患者都进行择期 手术。
青光 眼在我国老年人 眼病 中属于高发病 ,其类型较多 ,最为常见 的青 光眼为原发性急性 闭角型青光 眼 (ctage lsr g uo a a e nl c ue l cm , u o a A C ) ,这种青 光眼主要是 因为患者的 眼部房 角闭合 ,房水 不能正 A G 常排 出 ,而导致 了眼压 的急剧升高 ,形成 了一系列 的病理 改变 ,病理 改 变导致 了青光 眼的发作 ,发作 时会导致眼压突然升高 ,有时甚至可 以达 N5 ~8mm g o 0 H ,危险性很 大 ,急性期 发作对 于患者 的眼部伤害 很 大 ,所 以说 他是 眼科 急症 ,需要诊 治及 时才 能够提高其 治愈率…。 原 发性闭角性青光 眼的治疗方 式基本上 是 以小梁切 除术 为主 ,,梁切 J { 除术的主要机理就 是运用手术 的方 式使得患者的 眼压 降低 ,然后才能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疗效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对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
方法40例青光眼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青光眼患者治疗时,使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够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明显提升治疗效果,有着极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临床疗效青光眼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若没有对其临床症状进行有效的处理,会对患者视力造成很大影响,也会影响其视力[1]。
较多的研究显示,手术治疗非常常见和有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常规的小梁切除术在治疗效果上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人民的要求,基于这种特点,需要找出对青光眼患者的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2]。
而本次研究中即观察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实际治疗中能够取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眼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6例、女14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56.37±8.74)岁。
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
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55.48±8.12)岁。
观察中男13例,女7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57.26±9.42)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患者角膜上边缘约1 mm位置的透明角膜缝合悬吊线,同时需要向下对患者眼球进行相应的牵引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本院2010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4例(148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24例(148眼)青光眼患者经过治疗后视力能够光感到眼前手动的患者占4眼,视力在0.01~0.1的患者占80眼,视力在0.2~0.4的患者占46眼,视力在0.5以上的患者占18眼;患者在眼压、滤过泡以及并发症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标签: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青光眼;临床效果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持续或者间断升高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疑难眼病[1]。
持续性高眼压能够损害眼球各部分组织以及视功能,容易造成眼神经萎缩、视力减退以及视野缩小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2]。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改良术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本研究对本院2010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4例(148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124例(148眼)青光眼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符合青光眼的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52例(60眼),女性72例(88眼);平均年龄(48.2±8.1)岁。
入院眼压为(39.63±16.33)mm Hg,局部和全身均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术前眼压能够控制到正常范围的患者占120眼,手术治疗过程中给予前房穿刺治疗降低眼压;术前矫正视力能够光感到眼前手动的患者占10眼,视力在0.01~0.1的患者92例,视力在0.2~0.4的患者36眼,视力在0.5以上的患者占10眼。
1.2 方法
术前使用20%的250 ml甘露醇进行静脉滴注,降低眼压,使用5 g/L的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商品名:爱尔凯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每次1~2滴,每次间隔的时间为5 min,共3次。
常规球周麻醉,上直肌缝线固定眼球,在鼻上或颞上角膜缘处作一长度为6 mm左右、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烧灼止血,以角膜缘为基底作2 mm×4 mm的板层巩膜瓣,深及1/3~1/2巩膜,分离至角膜内1 mm处。
0.2 mg/ml丝裂霉素棉片放在瓣下,放置时间为3~5 min,棉片去除之后使用200 ml生理盐水对滤过区、结膜瓣以及结膜瓣前后两面的残留药液进行冲洗[3]。
在巩膜基底位置进行1 mm×3 mm小梁切除及虹膜周边切除,恢复虹膜。
作巩膜瓣挂角缝线2针和可调节的缝线2针,使活线结在穹隆部位的结膜
面处。
将平衡盐液注入前房进行恢复,对巩膜下的渗水强弱进行检查,常规包扎术眼。
术后每天检查患者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深度。
使用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进行治疗,每天滴8次,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减少滴眼的次数。
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每天滴眼2次。
如果眼压超过25 mm Hg且滤过泡不够明显,则给予适度的眼球按摩,若按摩之后眼压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则松解调节线。
术后嘱患者定期复诊[4-5]。
1.3 临床观察指标
术后1个月对比观察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眼压改善情况、青光眼的致病原因以及滤过泡分析,并进行记录。
2 结果
2.1 视力分析
124例(148眼)青光眼患者经过治疗后视力能够光感到眼前手动的患者占4眼,视力在0.01~0.1的患者占80眼,视力在0.2~0.4的患者占46眼,视力在0.5以上的患者占18眼。
2.2 青光眼致病原因的分析
滤过手术失败导致青光眼患者占44例,眼挫伤导致房角后退性患者占1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占60例,晚期青光眼患者占4例。
2.3 眼压分析
经过治疗后眼压为10~21 mm Hg的患者占134眼,眼压为22~25 mm Hg 的患者占8眼,使用0.5%的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商品名:噻吗心安滴眼液)滴眼,每天2次,患者的眼压恢复至正常;眼压为26~31 mm Hg的患者占6眼,经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
2.4 滤过泡及并发症分析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Ⅰ、Ⅱ型滤过泡患者占134例,形成功能性的滤过泡;并发症方面,术前出现浅前房患者占22眼,经给予保守治疗后5~10 d内形成前房,前房积血患者占8例,术后出血吸收;出现结膜渗漏患者占4眼,1周之后能够自行愈合。
3 讨论
青光眼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致盲性眼病,持续性高眼压能够损害眼球各个部分组织以及视功能,容易造成神经萎缩、视力减退以及视野缩小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6]。
青光眼治疗的目的是降低眼压、减
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以及保护视功能。
小梁切除术作为抗青光眼滤过术式,能够在短期内起到降眼压的效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7]。
但是小梁切除术容易在术后出现浅前房、低眼压、囊样黄斑水肿、滤过口闭塞、眼压失控等并发症,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传统的小梁切除术相比,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传统的手术方法不给予抗增生药物,术后容易因巩膜结膜纤维化造成滤过口闭塞而导致手术失败;未做可调节缝线有可能导致术后滤过过强形成浅前房,会造成房角粘连、晶状体浑浊以及术后眼压失控等。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主要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缝线松解或者拆除的方法以及使用对伤口愈合影响较小的抗代谢药物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改良术式,应用于青光眼的治疗中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以及安全性[8]。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够通过巩膜两侧的边缘对缝线进行调整,能够对小梁切除术在术后的滤过强度进行控制,使用丝裂霉素对滤过道瘢痕的产生进行抑制,能够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够对眼压进行良好控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本研究结果提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促进视力的恢复,患者在眼压、滤过泡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改善,说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靠性,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宇萍.原发性青光眼复合式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2):626.
[2] 邢滨.改进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260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4):79.
[3] 赵莉,李勇亮,王书华.基层医院开展复合式小梁切除术60例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207.
[4] 叶伟明,师利农.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6):105-106.
[5] 廖凯.复合式和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404-405.
[6] 樊闻华,刘玉君.复合式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084-2086.
[7] 张文九,陈陶阳,戴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23):64-65,68.
[8] 吕明,孔凡宏,刘建华,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09,9(11):210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