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除湿溶液的性质分析 - 1 清华大学建筑技术
溶液除湿原理

溶液除湿原理1. 溶液除湿的意义溶液除湿是一种常见的湿度控制方法,通过去除溶液中的水分,可以实现湿度的调节和控制。
溶液除湿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如化学实验室、工业生产、食品加工等。
了解溶液除湿的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湿度控制的机制,并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操作。
2. 溶液除湿的原理溶液除湿的原理是通过吸附剂去除溶液中的水分。
吸附剂具有强烈的吸附性能,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
常见的吸附剂包括硅胶、分子筛等。
2.1 吸附剂的选择在选择吸附剂时,需要考虑吸附剂的吸附速度、吸附容量和再生能力。
吸附剂的吸附速度决定了除湿的效率,吸附容量决定了吸附剂的寿命,而再生能力决定了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2.2 吸附剂的工作原理吸附剂能够通过表面吸附和毛细作用等方式将水分子吸附到其表面或内部。
在吸附过程中,水分子与吸附剂表面发生物理或化学吸附,形成水合物或水分子层,从而实现水分的去除。
3. 溶液除湿的实施过程溶液除湿的实施过程包括吸湿和再生两个阶段。
3.1 吸湿阶段在吸湿阶段,将含有水分的溶液与吸附剂接触,通过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将水分子从溶液中吸附出来。
吸湿阶段的关键是要保证溶液与吸附剂的充分接触,提高吸附的效率。
3.2 再生阶段在再生阶段,通过热力或其他方式将吸附剂上吸附的水分子去除,使吸附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以便再次使用。
再生阶段的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再生方式,以确保吸附剂能够有效地去除吸附的水分。
4. 溶液除湿技术的应用溶液除湿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4.1 化学实验室在化学实验室中,溶液除湿可以帮助控制实验室的湿度,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尤其是在一些对湿度要求较高的实验中,如蒸馏、结晶实验等,溶液除湿技术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4.2 工业生产在工业生产中,溶液除湿可以帮助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湿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例如,在某些化工生产过程中,溶液中的水分会对反应速率和产物质量造成影响,通过溶液除湿技术可以减少这种影响,提高反应的效率和产物的纯度。
溶液除湿的危害

一个网友和清华某教授就“溶液除湿技术”的讨论网友:非常感谢您的来函。
一个新技术的采用要慎重,如果以后发生问题对清华、对行业都会有很大的伤害。
以下是对您的来函的讨论:一、关于厂家出示的检测报告:清华教授:检测是委托北京理化分析中心进行采样和测试的,检测是采用色谱仪的元素分析结果,检测的是溴元素的含量、锂元素的含量。
网友:我认为检测存在问题,您使用的是溴化锂,为什么不捡溴化锂元素在出风侧的数值,而去检测溴元素和锂元素?举例房间发生漏水,您不是检查是否有水,而是检查房间是否有氢离子和氧离子,如果没有检出氢离子和氧离子的增加便可证明房间没有漏水,这样的检测岂不是个大笑话?显然,漏出的水不可能在房间分解成单独的氢离子和氧离子。
同样,溴化锂分子在处理空气过程中也不会分解成溴离子和锂离子!该检测报告有效吗?该检测报告能证明什么?请赐教。
二、关于溶液是否能进入处理空气的讨论:清华教授:(1)带液的问题溶液除湿空调中所采用的盐溶液(如溴化锂溶液、氯化锂溶液、氯化钙溶液),盐的沸点与水的沸点差异非常大,常压下,水的沸点在100℃,而几种盐的沸点都在1200℃以上。
萘等有机物具有易挥发的特点,其性质与除湿溶液中的盐类有很大差异,萘的沸点在常压下仅为220℃。
一杯盐水,如果仅靠与空气的自然对流,纯盐相对于水而言是非常难挥发出来的。
在溶液除湿空调中,空气以一定的流速经过盐溶液:1)空气在填料塔中是与盐溶液的液膜接触的(而非液滴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带液的可能性。
2)从空气与盐溶液的流动形式上降低带液的可能性。
在填料塔中,有液膜与润湿填料的表面张力作用、液膜的重力以及空气经过液膜的拽力。
在除湿与再生装置中采用了叉流或者逆流的空气与盐溶液的流动形式,使得空气的拽力需要克服液膜表面张力与重力的综合作用,从而降低带液的可能性。
3)从空气流速的控制上降低带液可能性。
控制空气流经除湿与再生填料塔装置的流速,减少上述的空气拽力,降低带液的可能性。
溶液除湿空调除湿性能的实验研究

Ke y wo r d s : L i q u i d d e s i c c a n t ; mo i s t u r e r e mo v a l r a t e ; d e h u mi d i i f e r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h a s b e e n s e t u p i n t h i s p a p e r ,a n d t h e e f f e c t o f a i r l f o w,s o l u t i o n l f o w a n d d e s i c c a n t ma t e i r a l s o n d e h u mi d i f i c a t i o n p e r f o r - ma n c e o f l i q u i d d e s i c c a n t a i r — c o n d i t i 0 n i n g h a s b e e n e x p e r i me n t ll a y s t u d i e d b y u s i n g d i f f e r e n t s o l u t i o n s o f L i t h i u m Ch l o i r d e ,
0 引 言
溶液 除湿 空调 的核 心部 件之 一是 除湿 器 ,衡量 除
对溶液除湿空调除湿量和除湿效率 的影响。
湿器 除湿性 能的重要 指标 是 除湿 量和 除湿 效率 ,除湿 量 是 指 空气 在 液体 除 湿 器 中被 吸 收 的水 蒸 汽 的量 , 除 湿 效率 是指 除湿 过程 中实 际被 吸 收的水 蒸汽 的量 与 理 论 上能被 吸 收 的最 大水 蒸 汽量 的 比值 ,表征 了除 湿工
溶液除湿

再一种除湿方式是空气直接与具有吸湿的盐溶液接触(如溴化锂溶液、氯化锂溶液等),空气中的水蒸气被盐溶液吸收,从而实现空气的除湿,吸湿后的盐溶液需要浓缩再生才能重新使用。
因此,溶液式除湿与转轮式除湿机理相同,仅由吸湿溶液代替了固体转轮。
由于可以改变溶液的浓度、温度和气液比,因此与转轮相比,这一方式还可实现对空气的加热、加湿、降温、除湿等各种处理过程。
改善吸湿式空气处理方式的关键就是变等焓过程为等温过程,吸收或补充空气与吸湿介质间传质产生的相变潜热,从而减少这一过程的不可逆损失。
由于转轮是运动部件,很难在转轮内部接入能够吸收热量或提供热量的换热装置,这种方法实现起来在工艺上有很大困难。
采用溶液吸湿,可以使空气溶液接触表面同时作为换热表面,在表面的另一侧接入冷水或热水,实现吸收或补充相变热的目的,从而实现接近等温的吸湿和再生过程;还可以采用带有中间换热器的溶液空气热湿交换单元,参见图5。
由溶液泵作为动力使溶液循环喷洒在塔板上与空气进行湿交换,同时溶液的循环回路中还串联一个中间换热器,吸收湿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或冷量。
通过控制调节中间换热器另一侧的水温水量,就可使空气在接近等温状态下减湿或加湿。
溶液和水之间是交叉流,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逆流,但如果单元内溶液的循环量足够大,空气通过这样一个单元的湿度变化量又较小时,其不可逆损失可大大减少。
图5 热湿交换单元模块润图6 自带热泵的溶液热回收型新风机组可以将图5所示的多个单元模块构建各种不同的空气处理流程,图6为热泵驱动的溶液热回收型新风机[1],热泵的制冷量用于降低除湿溶液的温度从而提高其除湿性能,热泵的排热量用于溶液的浓缩再生。
图7给出了一种以热源作为驱动能源的溶液除湿新风处理系统[2],由再生器统一制备的浓溶液送入各个新风机组中,利用溶液的吸湿性能实现新风的处理处理过程。
溶液的蓄能密度很大(高于冰蓄冷),从而降低了对于持续热源的需求,除湿与再生可以分别运行。
液体溶液除湿系统利用低表面蒸汽压...

紧凑式双级并联液体溶液除湿器性能研究摘要液体溶液除湿系统利用低表面蒸汽压力的溶液,如氯化锂,溴化锂,氯化钙,三甘醇等实现对处理空气湿度的调节。
具有调节湿度恒定,能够利用50-80℃的低温位热能(如太阳能,余热等)再生等突出优点。
另外,这种除湿系统还具有除湿调节范围大,可用作全新风系统实现有效能量回收等特点,因而近年来得到深入研究和关注。
本文提出一种并联双级液体溶液除湿系统,该系统由两级除湿模块并联供液,可独立调节供液量,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常规液体除湿装置传质动力小,气液流量比调节不灵活的缺点,有效地实现了湿负荷高效处理,并提高了除湿效率和除湿量,采用了级间冷却克服绝热除湿过程混合热效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此外,除湿模块末端可以添加蒸发冷却器,实现热湿负荷独立处理。
本文对该系统实验台的四大模块设计,配电系统的设计,部件选型做了详细研究。
同时,对不同工况以氯化钙溶液作为除湿剂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除湿两极增加中间冷却,除湿效率提高至接近50%,并将实验结果同溶液除湿器叉流传热传质模型的数值解进行了比较,对并联双级液体除湿器除湿性能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对其在给定工况下对系统的填料长度,流量在两级的分配(改变两级的气液流量比)进行了优化,发现第一级和第二级溶液流量比为0.4左右可达到参考工况下最佳除湿效果(除湿效率为53.9%)。
本文还对该系统的再生模块进行了数值模拟。
关键词:液体除湿,并联供液,叉流,模块,除湿效率,优化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mpact parallelingliquid desiccant dehumidifierABSTRACTLiquid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utilizing desiccant solution with low surface pressure, such as lithium chloride, lithium bromide, calcium chloride, to realize the humidity handling of process air. This system is featured by stable humidity control, the extensive use of low grade energy (such as solar energy, waste heat, etc..) to serve the purpose of regeneration. In addition, this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wide humidity regulation, all fed-in fresh air to realize effective energy recovery. Therefore, it receives in-depth study and wide attention.This thesis proposes a parallel two-stage liquid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It consists of two parallel dehumidification modules with indispensable regulation on desiccant fed-in, which effectively overcomes the disadvantages of conventional liquid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systems, such as low mass transfer driving force, inflexible regulation of solution air ratio. Meanwhile, this system effectively realizes systematic handling of latent load, and the cooling module between the stages reduces the adverse effect of mixing heat occurring during the moisture removal process. Furthermore, evaporating cooler could be added at the end of the dehumidification modules to achieve the independent handling of sensible load and latent load of process air.This thesis detailed the design of four primary modules,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selection of components. Meanwhile, this thesis mad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system with calcium chloride as the working desiccant, and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agree with the ones worked out by the cros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mathematical model.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addition ofcooling between two stages considerably rises the dehumidification efficiency up to 50%.In addition, this thesis carried the numerical analysis into this system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make extensive comparisons between this system and conventional ones, and the optimization values for the dimensions of packing materials and allocation of solution between stages are provided. It is found that the solution allocation ratio 0.4 between two stages will yield highest dehumidification efficiency(53.9%) and moisture removal rate. In the end, the thesis carried out numerical analysis into regenerating module.Key word: Liquid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parallel fed-in, cross flow, module, dehumidification efficiency, optimization主要符号A 面积(m 2) P大气压(kPa) pC 空气的比热容(kJ/kg ·K)D 空气绝对湿度(g/kg) d 布液器小孔直径(mm)e 布液器小孔间距(mm) E 除湿效率f 填料层间距(mm) F 布液器距填料距离(cm)h 传热系数(W/m 2) a h湿空气的焓(kJ/kg)e h 热湿交换平衡时空气的焓(kJ/kg)m h质量传递系数(kg/m 2·s)z h 除湿剂的焓(kJ/kg) H 填料高度(cm)J 布液器排管间距(cm) K 气液流量比l 布液器管长(cm) L 填料长度(cm)Le 刘易斯数 .m 质量流量(kg/s)M 布液器送液体能力(m 3/h)NTU 传质单元数n 布液器小孔数 Q 换热量(KJ)Re 雷诺数 RH 空气相对湿度r 汽化潜热(kJ/kg) Sh 舍伍德数Sc 斯密特数 t 温度(℃)w T 湿球温度(℃) u 流速(m/s)V 体积(m 3) W 填料厚度(cm)α 填料层波纹角 β 填料层波纹角θ 角度 ε 填料空隙率η 质扩散率(m 2/s) σ 填料比表面积(m 2/m 3)ρ 密度 kg/m 3 ψ 填料润湿率φ 蒸发冷却器冷却效率 下标a空气c 冷流体 e 气液蒸汽压平衡h 热流体 in 入口out 出口 s 溶液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溶液除湿溶液调湿溶液吸湿

溶液除湿溶液调湿溶液吸湿
一、什么是溶液
溶液指的是溶解物质与溶剂混合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高的物质可以在溶剂中完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而溶解度低的物质则只能溶解一定量。
二、溶液除湿
溶液除湿是一种常见的除湿方法。
溶液中的溶剂可以和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从而将空气中的湿气吸附到溶液中,达到除湿的目的。
常见的除湿溶液有饱和氯化钙溶液、氯化钾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这些溶液可以吸附高达50%以上的湿气,是一种可靠的除湿方式。
三、溶液调湿
溶液调湿是指利用溶液对空气中的湿度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保持恒定湿度的场合,如实验室、药房等。
常见的调湿溶液有氯化钾溶液、氯化钠溶液、硼酸溶液等。
这些溶液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浓度和比例,来达到所需的湿度调节效果。
四、溶液吸湿
溶液吸湿是指溶液中的溶剂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从而使溶液体
积膨胀。
这种现象在一些实验室中经常出现,需要特别注意。
为了避免溶液吸湿造成的影响,可以在制备溶液时选择适当的溶剂浓
度和比例,定期检查溶液的体积变化情况。
另外,如果实验中需要使
用吸湿的溶液,可以采用密闭容器的方式存储和使用,避免空气中的
湿气进入溶液。
五、总结
溶液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混合物,除湿、调湿和吸湿是溶液在实验和生
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正确选择溶液的成分和比例,定期检查和维护,是保持溶液稳定和可靠的重要措施。
溶液调湿技术的说明及历史现状.

溶液调湿技术的说明及历史现状什么是溶液调湿技术?溶液调湿技术是采用具有调湿功能的盐溶液(溴化锂)为工作介质,利用溶液的吸湿与放湿特性对空气湿度进行控制。
盐溶液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差是二者进行水分传递的驱动势。
当溶液的表面蒸汽压低于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时,溶液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空气被除湿;反之,溶液中的水分进入空气中,溶液被浓缩再生,空气被加湿(其原理类似于生活中利用盐腌制蔬菜后,蔬菜会变干变蔫,反之,把腌过的蔬菜放回清水中,蔬菜则重新吸水变得饱满)。
为何华创瑞风溶液调湿产品采用溴化锂溶液?在溶液调湿系列产品中,主要使用为溴化锂溶液。
溴化锂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物质,在大气中不变质、不挥发、不分解,无毒、无嗅,极易溶于水,具有较强的吸收水分的能力。
溴化锂溶液为无色透明液体,而添加缓蚀剂后的呈淡黄色。
溶液调湿与常规除湿方式相比,有哪些优势?常规中央空调是采用冷冻除湿,降低空气温度从而使得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析出。
这种方式会导致空调盘管表面潮湿,容易滋生各种细菌,成为生物污染源。
同时,这种冷冻除湿的方式,会将空气冷却到较低的温度,不仅使人感到不适,还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而利用溶液直接处理空气,不仅弥补了常规空调存在的各种不足,还能对空气进行杀菌消毒,保证了室内空气品质,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与传统冷冻除湿相比,溶液调湿技术具有的突出优势:⑴高效:通过独特高效的全热回收方式,有效地降低新风处理能耗。
⑵健康:取消潮湿表面,杜绝了滋生霉菌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隐患出现的可能性;解决了使用空气过滤器造成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次污染问题。
通过溶液喷洒可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细菌、霉菌等有害物质,保证送风健康清洁,提高室内空气品质。
⑶降耗:无需再热即可达到需要的送风参数,不会出现冷却后再热造成的能源浪费。
⑷舒适:能够实现各种空气处理工况的顺利转换,不会出现传统空调在部分负荷下牺牲室内含湿量控制的情况。
⑸节能:采用溶液调湿技术可以使用17~20ºC的高温冷源处理室内显热负荷,使系统能源效率大幅度提高,系统运行能耗降低30%左右。
溶液除湿

影响吸湿的主要因素 (1)除湿器的结构 (2)除湿剂的选择
除湿器
绝热型除湿器
内冷型除湿器
除湿剂的选择
(1)表面蒸汽压:在相同的冷却温度下,为了增 强除湿溶液的效果,宜选择表面蒸汽压较低 的除湿剂 (2)溶液的吸收热:溶液在除湿过程中,会不断 发出吸收热,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会 使溶液温度不断升高,影响除湿效果,故应该 选择吸收热小的除湿剂
溶液除湿
常用的溶液除湿剂 三甘醇溶液 溴化锂溶液 氯化锂溶液 氯化钙溶液
三甘醇 无色无臭有吸湿性的粘稠液体 有机溶剂 易挥发 微毒 具有很高的限制性的除湿溶液
溴化锂
性状 白色立方晶系结晶或粒状粉末。 熔点 550℃ 沸点 1265℃ 优点:稳定,不变质,不挥发 ,不分解,极易溶于水,吸水能力 好 缺点:腐蚀性较强,需要缓蚀剂 ,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中 枢系统 结晶浓度:60%~70%
30~40
45~65 80~90
无
无 微
中
中 小
稳定
稳定 稳定
空调,杀菌,低温干 燥 空气调节,除湿
空调,一般气体除湿
卤盐溶液性质的分析
1,沸点高 2,表面蒸汽压会受温度和浓度 的影响 3,溶解度有限 4,腐蚀性,尤其对金属
吸湿-再生过程
吸湿-再生过程
吸湿过程1-2
2-3 再生过程 3-4
冷却过程4-1
特性:无机盐,无水氯化 钙白色,多孔,菱形结晶块 ,略 带苦咸味 熔点:772 ℃ 沸点:1600 ℃ 优点:价格低廉,来源丰富,安 全,吸收水分时不会放出有毒 气体 缺点:溶液对金属有腐蚀性,且 溶液吸湿量远比其固体小
氯化钙溶液表面蒸汽压
常用除湿剂的对比
除湿剂 氯化钙溶 液 氯化锂溶 液 溴化锂溶 液 三甘醇 浓度(%) 40~50 毒性 腐蚀 性 无 中 稳定性 用途 稳定 城市燃气除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溴化锂溶液为基料,通过常规乳化的方式将相变材料溶于其中,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在 15~35ºC。
由于相变材料具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物理状态改变的能力,在对其加热的过程中,当温度达到熔化温度
时,相变材料就会从固态转变到液态。在整个熔化的过程中,相变材料会吸收并储存大量的潜热,并且
相变材料的温度还能保持不变。即利用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可以吸收大量热量并恒温的特性,使得除
此处着重讨论影响传热传质过程的主要物性参数:表面蒸汽压与比热容。
3.1 表面蒸汽压
在焓湿图上,虽然各种溶液对应的浓度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某一湿空气状态均有溶液的状态与之对
应。各种除湿的溶液其差别在于,由于盐溶液结晶线的限制,在焓湿图左侧的有些区域溶液的状态是达
不到的。不同的溶液,其结晶线并不相同,因而可以覆盖的湿空气焓湿图上的区域并不相同。从图 1~ 图 3 的比较可以看出:氯化钙溶液的结晶线范围最窄,即氯化钙溶液可能处理到的空气区域最窄。
20
40
60
80
时间 /min
(a) 除湿过程
(b) 再生过程
图 4 表面活性介质对除湿/再生过程的实验测试结果
4.3 加入相变材料 陈晓阳等[12]提出了在除湿溶液中加入相变材料的方法。在除湿溶液中加入相变材料,通过相变材
料吸收吸湿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从而维持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从而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吸湿性能。
1. 引言
在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中,湿空气的除湿过程是依赖于除湿溶液较低的表面蒸汽压来进行的,可以说 对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研究最早是从除湿溶液的物性研究开始的。在溶液除湿剂为循环工质的除湿空调 系统中,除湿剂的特性对于系统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系统的除湿效率和运行情况。所期望 的除湿剂特性有:相同的温度、浓度下,除湿剂表面蒸汽压较低;除湿剂对于空气中的水分有较大的溶 解度,这样可提高吸收率并减小溶液除湿剂的用量;除湿剂在对空气中水分有较强吸收能力的同时,对 混合气体中的其他组分基本不吸收或吸收甚微,否则不能有效实现分离;低粘度,以降低泵的输送功耗, 减小传热阻力;高沸点,高冷凝热和稀释热,低凝固点;除湿剂性质稳定,低挥发性、低腐蚀性,无毒 性;价格低廉,容易获得。
2. 常用盐溶液除湿剂的种类与性能
盐溶液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差是二者进行水分传递的驱动势,当溶液的表面蒸汽压低于空气的 水蒸气分压力时,空气被除湿,吸收水蒸气的溶液浓度降低需要浓缩再生才能重新使用。加热后的溶液 当其表面蒸汽压高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时,溶液中的水分进入空气中,溶液被浓缩再生,空气被加 湿。利用溶液与空气之间的热量与质量的传递过程,可以实现对空气的除湿与加湿处理过程。溶液的表 面蒸汽压随着等[10]在LiCl溶液中分别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研究对于传质的
增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强烈影响LiCl溶液的表面张力,从而强化了溶液和空气间的
热质交换作用;而聚丙烯酰胺不影响LiCl溶液的表面张力,因而不影响热质交换性能。 易晓勤等[11]实验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对于LiBr除湿与再生过程的影响。通过搭建实验台,进行了
下,可以吸收 23700 J 的潜热。由于水蒸气的汽化潜热是 2500 J/g,也就意味着除湿溶液可以吸收 9.5 g
的水蒸气冷凝释放的热量而保持温度几乎不变。
5. 结论
本文对除湿空调系统中的常用盐溶液除湿剂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一些结论:
1. 与溶液的温度、表面蒸汽压(水蒸气分压力)分别相同的空气状态即为与溶液等效的空气状态,因
顺流
除湿
加入金属纳米粒子,Nu 增加,但 Sh 基本无影响。作者将原 10
因解释为:溶液液膜的厚度很小。
[8] 2003
逆流 顺流
除湿 再生
加入金属纳米粒子,Nu 和 Sh 均有增加,能够增强其冷却与 10
传质效果,但增加的幅度并不大。
加入金属纳米粒子,对再生过程无影响,溶液的再生浓度基 60
本不变化。
静池内溶液除湿与再生实验,对比分析了有无表面活性介质的实验结果。最后得到结论:加入表面活性
介质能够加快吸收(或排出)水分的能力。
60
80
相对湿度 /% 相对湿度 /%
55
无活性介质
70
有活性介质 50
60
45
50 40
无活性介质
35
40
有活性介质
30 0
50
100 150 200
时间 /min
30 0
逆流
再生
60
加入金属纳米粒子,对再生过程无影响,溶液的再生浓度基
本不变化。
[9] 2004
顺流或逆流, 板稍有倾斜
除湿
加入金属纳米粒子,可以增强溶液的导热系数,但由于液膜 10
的厚度很小,因而对于除湿降温、再生过程的影响很小。
4.2 加入表面活性介质
表面活性介质具有强化传热传质过程的作用。由于除湿溶液与空气直接接触,因而挥发性等类表面
在空气调节工程中,除湿剂分为有机溶液与无机溶液两种,有机溶液为三甘醇、二甘醇等,无机溶 液为溴化锂、氯化锂、氯化钙溶液等。三甘醇是最早用于溶液除湿系统的除湿剂(Lof,1955),但由于 它是有机溶剂,粘度较大,在系统中循环流动时容易发生停滞,粘附于空调系统的表面,影响系统的稳 定工作,而且二甘醇、三甘醇等有机物质易挥发,容易进入空调房间,对人体造成危害,上述缺点限制 了它们在溶液除湿系统中的应用,已经被金属卤盐溶液所取代。溴化锂、氯化锂等盐溶液虽然具有一定 的腐蚀性,但塑料等防腐材料的使用,可以防止盐溶液对管道等设备的腐蚀,而且成本较低,另外盐溶 液不会挥发到空气中影响、污染室内空气,相反还具有杀菌净化功能,有益于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所以 盐溶液成为优选的溶液除湿剂。
壁面之间的传热作用,从而维持溶液较强的除湿(再生)能力,从原理上说可以增进除湿(再生)效果。
但从Ali的模拟分析中,对叉流的效果较明显,其余情况的增强作用并不明显。强化传热传质的核心思 想是:促进溶液与低温壁面(再生时为高温壁面)的传热作用,从而维持溶液的温度,使其保持较高的
除湿(再生)能力。相当于增加了溶液的热容量。
的表面蒸汽压(等效含湿量)越低,因而其具有的吸湿能力越强。
为解决溶液温升的问题,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带内冷型的除湿器,利用冷却介质(水、空气
等)将除湿过程释放出的热量带走,使除湿溶液维持较强的吸湿能力,这样溶液除湿前后的浓度变化较
大,利于除湿溶液的再生,提高整个系统效率。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制作工艺复杂。另一种常用的方法
常用除湿溶液的性质分析1
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 易晓勤 刘晓华 江亿
摘要 在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中,通过溶液与空气间的传热传质实现了对空气的除湿或加湿的处理过程。 溶液的性质会直接影响除湿空调系统性能的优劣。本文以常用除湿溶液为例,将溶液状态表示在焓湿图 上,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影响溶液传热传质的主要参数—表面蒸汽压和比热容,并总结了文献中强化传 热传质性能的方法:在溶液中添加金属纳米粒子、表面活性介质和相变材料等等。 关键词 除湿溶液 表面蒸汽压 比热容 传热传质 强化作用
是分级除湿,在各级之间增加冷却水,即每一级内为绝热除湿,除湿后温度较高的溶液在流入下一级之
前被冷却水冷却,重新恢复吸湿的能力。
4. 通过在溶液中加入其他物质强化传热传质的性能
4.1 加入金属纳米粒子 在Ali等人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加入纳米级Cu粒子增强除湿过程的性能(CaCl2为除湿剂)。所研究
的除湿/再生装置,均为内冷型/内热型的热质交换装置,假定壁面为等壁温。表 1 是三种不同情况的添 加效果比较。对于内冷型(内热型)的除湿(再生)装置,加入金属纳米粒子可以增进溶液与冷(热)
表 1 Ali 等研究结果汇总
文献
型式
除湿 /再生
壁面温 度 /ºC
模拟结果
加入金属纳米粒子,不仅可以增强传热(冷却)效果,还同
[7] 2004
叉流
除湿
时增强传质效果。而且,随着纳米粒子的加入浓度的提高, 10
传质效果的增强更加显著。原因在于:通过壁面的低温传热
作用,有效抑制溶液温升,保证溶液的吸湿性能。
温度 /oC
(3)
55
50 结晶线
60%
55%
45
40
35
30
50% 45% 40% 30% 20%
饱和线
25
20 0
0.01
0.02
0.03
0.04
0.05
含湿量 /(kg/kg)
图 1 溴化锂(LiBr)溶液在焓湿图上的
55
50
结晶线 50%
40%
45
40
35
30
30%
20% 10% 饱和线
温度 /oC
此可将溶液状态表示在湿空气焓湿图上,而且盐溶液的等质量浓度线与湿空气的等相对湿度线基本
55
50
结晶线
45%
40%
45
30%
40
20%
35
饱和线
30
温 度 /oC
25
25
20 0
0.01
0.02
0.03
0.04
0.05
含湿量 /(kg/kg)
图 2 氯化锂(LiCl)溶液在焓湿图上的状态
3. 不同溶液的性质差异
20 0
0.01
0.02
0.03
0.04
0.05
含湿量 /(kg/kg)
图 3 氯化钙(CaCl2)溶液在焓湿图上的状态
除了密度、粘度、腐蚀性、价格等性能,Ertas研究了混合溶液的性能,将廉价但性能较差的CaCl2溶 液与价格昂贵但性能较好的LiCl溶液混合,结果是混合溶液的黏度降低、溶解度增大,按 1:1 混合可获 得最佳性价比[1]。
本文从促进传热传质的目的出发,讨论了常用除湿盐溶液影响传热传质的两个重要参数:表面蒸汽 压和比热容,并总结了几种改善除湿溶液传热传质性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