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合集下载

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5、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各岛(仅东南亚地区)定居,成为华侨。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多媒体
教学反思
学生签字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
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方法
谈话观察和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
D、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说:寻找建文帝的下路。2说:炫耀国威,显示明朝的富强。主要是政治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2,概况:
和学生一起看课文P81小字和P82地图。
提问:郑和航海过程中可能遇见哪些困难?(食物,水,风浪等)
郑和下西洋和西方比较。(详细见课文P82)
E、意义和影响
怎样评价郑和下西洋的行为?
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为世界航海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既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但是郑和下西洋用大量的金银作为赏赐,换取的是土豆产和象牙,香料等,这种非商业性贸易,耗费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欧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2、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3、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4、他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达伽马1497-1498到达印度。

17cheng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17cheng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4、阅读下列材料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 十余国,涉沧瞑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 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城,迥割于烟霞缥缈之 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若履通衙……”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说出该事件的起止时间。 3.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郑和下西洋是世 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图说历史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 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 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最终成功七次下西洋的原因有几点?
• 1.根本原因: 成功原因 •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是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 质前提. • 2.客观条件: • 经济的发展,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提高, 指南针的应用等. • 3.主观因素: • 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 气概;还具有一定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 4.其它原因: • 全体 船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
明代罗盘
大号宝船 长44丈《对话》栏目
戚将军,为什么 你被称为民族 英雄?而我不 是呢?
台州九捷
抗倭形势图
戚继光抗倭为什 么能够取得胜利?
戚继光抗倭
• • • • • • • 经过: 1.组建“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2.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 3.剿灭福建,广东倭寇. 战果: 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戚继光成为著名的抗倭民族英雄.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一、郑和下西洋 二、戚继光抗倭
三、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葡萄 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郑和下西洋 “西洋 ”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什么?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文莱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初一历史下册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初一历史下册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 航早____世纪, 郑和 __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 半个多 航海家。
原 因
目 的
评 价
意 义
① ②
自主探究:
1、倭寇指什么?
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 3、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 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戚 继 光
台州九捷
福建、广东
你认为戚继光有哪些高尚 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以天 下安 危为 己任 的雄 心壮 志
淡 泊 名 利 等
评价:
抗倭斗争 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次反抗外 来民族侵略并 取得胜利的斗 争,戚继光是 中华民族历史 上杰出的名族 英雄。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
戚 继 光 抗 倭
戚继光故里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阁)
原① 因

危 害
胜利 ① 原因

评 价
三、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1999年12 月20日中 国政府对 澳门恢复 行使主权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 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交 明 朝 的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对 外 关 系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项目 条件
郑和下西洋 _____,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明朝前期
目的 时间、次数 规模和出发 地 到达地点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____派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 ___年至___年,共航海__次。 1405 1433 七 每次有2.7万-2.8万多人,船只200多艘,从江苏__ 刘家港 ____出发。 三十 到过亚非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今天的_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_____和______。 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意义或作用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_____________,加 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强了______________。 评价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教案新人教版(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教案新人教版(1)

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盛况(邮票),比较中外远洋航行的不同作用。

综合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评价人物: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归纳综合,使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爱国主义:使学生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以及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易错易漏易混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教学过程课前检测为何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他是第一位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那时明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导入新课这就为当时进行远洋航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出现了杰出的航海家郑和。

检查预习介绍一下郑和讲授新课郑和下西洋学生阅读84-87页“导入框”以及本目课文、插图、地图、资料等,在教师启发下,作读书标注并思考回答:1.这里说的“西洋”指哪些地方?(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同桌学生合作,一个翻到新学案63页,另一个翻到课本85页,对照回答:2.郑和下西洋从哪里出发?(刘家港)3.他们沿途经过的国家或地区,今天各叫什么名称?(占城——越南;爪哇等——印度尼西亚;满剌加——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榜葛拉——孟加拉印度;古里——印度;天方——沙特阿拉伯;木骨都束)4.完成88页“练一练”: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5.学生观察彩图23《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结合课本86页插图和资料,回答: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在航海事业的发展史上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课件岳麓版 (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课件岳麓版 (1)
(4)材料一、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本质区别? 郑和下西洋是友好和平往来;戚继光抗倭是抵 御外来侵略。
4.在开发南洋的漫长历史之中,华侨作出了重要贡献,大
批中国人到达南洋,是在什么时候( D )
A.秦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隋唐时期
D.郑和下西洋后
5.我国沿海居民受倭寇骚扰之害最严重的时期是( C )
A.元末
B.明初
C.明朝中期 D.明朝后期
6.对倭寇之患的出现具有影响的是( A ) ①日本武士 ②日本商人 ③日本海盗 ④中国沿海奸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抗倭: (1)背景: ① 明朝中期,倭寇与沿海奸商、海盗勾结,大肆烧杀抢掠。 ②16世纪中期,明政府派__戚__继__光__等将领组织抗倭。 (2)战绩: ①率领戚家军荡平了__浙__江__倭寇。 ②在福建、广东和另一抗倭名将_俞__大__猷_共同作战,取得了抗 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3.评价:戚继光成为人人称颂的__抗__倭_英__雄___。
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我国
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
1.2015年是郑和下西洋610周年,下图是公元纪年年代尺, 郑和七次下西洋应在哪一时段(B )
2.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郑和大
航海的时代,影片中的中国皇帝应该是( D )
A.宋太祖
B.元世祖
C.明太祖
D.明成祖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_力__强__盛___。 2.目的: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_明__成__祖___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 3.概况: (1)时间:1405-1433年。 (2)次数:先后__7__次下西洋。 (3)到达地区: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__非_洲__东__海_岸____和红海沿岸。

七年级历史下册《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课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课件

作业P45【历史探究】
突发状况:遇上海盗、恶劣天气、语言不 通等。 郑和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强不 息、机智敏锐、“敢为天下先”的开放 意识等等。
1.倭寇 及危害 wō
倭寇是指什么人? 沿海人民为什么 要抗倭?
1.倭寇及危害
2.戚继光抗倭
戚 继 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俞 大 猷
① 郑和下西洋,促 进了中外交流和友谊。
苏禄王墓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达· 伽马 绕过非洲南 地点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端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 次数 7次 4次 1 次 年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大号宝船62艘 船数 4艘 17艘 (共百余艘) 大号宝船 120吨 船只 长24.5米 长151.8米 100吨 大小 宽 6米 宽61.6米 50吨 姓名 郑和 哥伦布
项目
人物


戚继光
抗 对 代 利
击 象 表 益
国内女真 族统治者 中原和 江南人民 抗金将领
外来侵略 势力
中华民族
民族英雄
评 价
课堂练习
温故 知新
畅想 天地
问题 分析
温故知新
明朝抗倭名将有哪些? 你认为抗倭斗争的胜利有何 意义?
P085.温故知新
1.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yó u 2.意义: ①倭寇与沿海奸商、海盗勾结,经常到东 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 ②抗倭斗争的胜利,保卫了人民的生命和 财产安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因 而抗倭功绩永载史册。
在肯尼亚 的穆斯林古墓 上,中国瓷盘 用作装饰。
刘家港
红 天方 海

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word教案(4)

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word教案(4)

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课标内容]①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②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①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④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④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重点和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教学方法]采用故事法、讨论法、列表举例法[教学过程]要求学生预习,并收集郑和、戚继光的有关资料。

课前引导: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基础梳理自主学习条件:明朝前期,发展,强盛。

郑目的:为了扩大明朝的影响,加强与的联系。

郑和时间:到年,先后7次下西洋。

和下到达地区: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回纥地区,最远到达和。

下西影响:促进了我国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西洋地位: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河美洲早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洋和戚倭寇:明朝初年,经常骚扰我国地区的武士、商人和海盗。

戚继背景:明朝中期,倭寇与沿海奸商、海盗勾结,大肆烧杀抢掠。

继光率领,荡平了倭寇。

光抗战绩在、和另一抗倭名将共同作战,取得了抗倭斗争抗倭后胜利倭评价:戚继光是人人称颂的抗倭(民族)英雄。

要点归纳精讲精析1、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客观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

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各船成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

2、戚继光抗倭的性质和意义“倭寇”主要是指日本的海盗、武士和浪人以及走私商人。

由于明朝时期海防松弛,他们经常到我国沿海进行抢劫、烧杀活动,严重威胁到了沿海居民正常生活秩序,历史上称之为倭寇之患。

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其性质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

因此,戚继光被赋予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课时训练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这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中外民间经济交往B、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C、销售中国的手工业品D、促进中国的海外贸易2、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A、明太祖B、建文帝C、明成祖D、崇祯帝3、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所有欧洲国家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的海军匹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吨 100吨 50吨
图说历史
郑和下西洋,促 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 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①东南亚郑和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 欢迎
②在阿拉伯进行商品交易 ③在非洲受到当地黑人的热烈欢迎赠送长颈鹿
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
1. 明前期国力强盛; 2.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 3.郑和个人能力强:吃苦耐劳、 英勇无畏的精神,良好的外交和 组织能力; 4、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项目
郑和下西洋
条件
_明_朝_前_期_,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_明_成_祖_派郑_14_3_3 年,共航海_七_次。
规模和出发 每次有2.7万-2.8万多人,船只200多艘,从江苏__

_刘_家_港_出发。
到达地点 到过亚非_三_十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今天的_ _红_海_沿_岸_和_非_洲_东_海_岸_。
文莱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红 海
今沙特阿拉 伯的麦加
今肯尼亚 蒙巴萨
今孟加拉国和印度 刘家港
西孟加拉邦一带
榜葛剌
今印度科 泽科德
占 城
今加里曼 丹岛北部
今马来西亚 马六甲一带
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时间 次数
规模 人数
到达范围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明太祖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的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 明太祖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的危害: • 明太祖死后,继位的建文帝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
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下令实行()。 • 削藩有何后果: • ()的燕王()打出“()”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
史称“()”。 • 2、靖难之役的结果: • 燕王胜利。朱棣称帝,他就是()。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 每次航行船只200多艘。
每次出海2.7—2.8万人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 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明代罗盘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
郑和船队编形图
郑和下西洋与特欧洲航点海家远航比较表
姓名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早 大 地点 下西洋
到达美洲
导入框
• 1、青年和尚是谁? • 朱元璋 • 2、他建立了哪朝? • 明朝 3、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时期的王
朝: 明朝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 1、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 •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 2、明朝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 • 明朝都城:应天,后改名南京 • 明朝建立时间:1368年 • 元朝灭亡时间: 1368年 • 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标志: • 明军攻占大都
生只能根据()的观点答卷,不准()自己的见 解。
• 为什么称为八股文? •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
文”。
• 八股文的危害: • ①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
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
• ②(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建国之初,采取了一个措施: 明太祖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
意义或作用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_中_国_和_亚_非_各_国_的_经_济_交_流_,加 强了_我_国_和_亚_非_各_国_的_友_好_关_系__。
评价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 航早_半_个_多_世纪, 郑_和_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 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
• 1、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背景): •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时时间间1405-1433年1492-规15模04年
绕过非洲南 端到达印度 1497-1498
次数 7次
4次
1年次
人数 大2号78宝0船0人62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艘(共)郑百余和艘 下1西7艘洋是世4艘
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船只
大小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长24.5米 宽6米
郑和生平-----
交往
郑和:本姓马,云南人,回族。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 父亲曾从海路到过伊斯兰教圣地 天方(今麦加),郑和从小就听说 过西洋的一些情况。他12岁入王 府为宦官,明成祖即位后,赐他 姓郑。
1、郑和下西洋 “西洋 ”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 2、郑和下为西了加洋强同的海目外各的国的是联系----什么?
3、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目的: 加强君主权力
•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 ⑴政治方面: • ①中央 废丞相、撤中书省、设六部 • ②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 • ⑵ 司法方面: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 ⑶ 思想方面:八股取士 •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作用: • 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 6、八股取士的目的: • 为了选拔能听命皇帝的官吏 • 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和要求: •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范围内命题,考
• 3、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皇帝: 明成祖
• 4、郑和下西洋的起止时间:• 1405年——1433年 • 5、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刘家港 • 6、郑和下西洋的出发次数:七下西洋 • 7、郑和下西洋的到达的地区: • 到过亚非()多个国家个地区,最远到达( 海)
沿岸和( 洲)东海岸
• 8、郑和下西洋的地位: •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世纪。 • 9、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 • 10、各国对待郑和下西洋的态度:大都受到热烈欢迎 • 11、郑和下西洋的热销商品:丝绸和瓷器 • 12、郑和下西洋从各国换回东西: • 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 • 13、郑和下西洋船队返航时,还有什么人来到中
6、明初加强君权的措施
• ①中央 废丞相、撤中书省、 设六部
• 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 • ②厂卫特务机构 • ③八股取士 • ④削藩政策
导入框
•1、亚非许多地区都 有以“三宝”命名的 地方,“三宝”指谁? • 郑和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一、郑和下西洋 二、戚继光抗倭
三、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 3、明成祖采取的主要措施:
• ① 政治方面:迁都北京

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 ② 文化教育方面:继续实行八股文
• ③ 军事方面:继续实行削藩
• 4、迁都北京的时间:1421年
• 迁都北京目的:
• 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 5、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 化的一种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