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综述

校园文化建设综述

校园文化建设综述

总结是指对工作、学习或思想的某一阶段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有规律结论的书面材料,可以提高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所以要做好总结准备。但是对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边肖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识别具有重要意义。xx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他们建立和形成良好的审美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功。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xx组织集思广益、共建校园的群众性。

苏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该让每面墙都说话。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干净优雅的校园环境就像一本立体的、丰富多彩的、吸引人的教科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成员有xx、老师、少先队员。校长负责通过教导处和少先队的具体安排收集相关建议,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积极参与联合策划,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为了营造干净整洁的育人环境,学校坚持每天打扫两次,责任落在班级身上。学生主动打扫教室,打扫区域,清除卫生死角xx。

二是以人为本,打造xx管理机制。

美国学者德鲁克说:“管理不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文化”。学校管理依靠制度管理、规章制度约束人。另一方面是人本管理,注重尊重人,依靠精神力量影响人。以人为本、规范有序、人性化的管理机制是凝聚集体力量实现办学目标的必要保障。

首先要加强xx团队自身建设,转变观念,增强依法治校意识,转变xx角色,倡导以身作则、服务师生至上的精神,提高管理水平。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制定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分

工明确、责任明确、责任到人。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扬民主精神,积极邀请教师参与学校日常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在处理工作问题上始终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以尊重教师为前提,多理解支持,多调查鼓励,少批评指责,多关心帮助,少恐吓恐吓,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构建健康乐观、齐心协力的团队,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有序、xx、良性运行。

其次,我们加强了学生常规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了值班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卫生区和绿化区责任制,把培育教育作为一项工作xx。为此,学校不仅设置教师校务日志,还组织值班学生进行检查监督,发挥班级团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国外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综述及启示

国外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综述及启示 尚丽莉;李阳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关系高等学校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在全球视角下构建良好的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模式成为最近研究的重点。文章对国内学者对美国,英国以 及日本三个国家的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以人为本'''',''''价值渗透''''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突显其校园文化特点,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给出我国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0)010 【总页数】2页(P82-83) 【关键词】国外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综述;启示 【作者】尚丽莉;李阳 【作者单位】营口理工学院;营口理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折射和反映。”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各个国家社会文化的整体差异,进而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在当今日趋多元化的社会进程中,了解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文明与习俗十分重要。由于民族文化和具体国情不同,他国成功的方法未必适用于我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其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理念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所

以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高校校园文化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也会有所助益。王淑侠的文章《中美校园文化对比研究》列举了中美校园文化差异及其根源:由于“性本善与性本恶论,集体主义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以及求稳与求变”的不同,中美校园在校园建筑,“教”与“学”,课余生活,以及独立与依赖上都存有差异,并得出中国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借鉴美国校园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水平和制定开放课程体系的启示。王继华在其文中总结了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注重多元文化的交叉融合;三是强调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倴凫鼇在《英国大学校园的价值观渗透教育:路径及启示》中着重探讨如何渗透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层面提到在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服务以及校风建设中渗透价值观,并得出对于我国高校价值观渗透可从夯实课外活动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学融入实践锻炼中,以及加强学生人文关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巧妙融入关心爱护中来提高的启示。潘赛在其文章中则以牛津剑桥大学为例,强调优美环境和导师制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赵国权在其文《零距离体验日本独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中提及的日本高校“对外开放”性特点令人印象颇深。其开放主要有三:一是高校教育资源开放,如图书馆、体育设施等等;二是让社会各层人士走进校园;三是设置假期参观接待制度,如考生开放日。通过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的开放力求与社会接洽融合。 大学校园应充分体现“为师生,利师生”的人文理念,来创建温馨舒适的大学校园环境和蓬勃向上的学习氛围。下面将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一些建议。 一是路面建设。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各高校随处可见由于距离更近、行走更方便而被同学们从草坪中生生踏出的一条小道,这样既不美观,也“踏破”了美德与公德心的防线。因此学校不妨在设计路径时先任由学生行走,因为仅凭一方理念规划设计,难免有疏忽和不切实际之处。

校园文化建设综述

校园文化建设综述 校园文化建设综述 总结是指对工作、学习或思想的某一阶段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有规律结论的书面材料,可以提高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所以要做好总结准备。但是对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边肖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识别具有重要意义。xx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他们建立和形成良好的审美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功。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xx组织集思广益、共建校园的群众性。 苏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该让每面墙都说话。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干净优雅的校园环境就像一本立体的、丰富多彩的、吸引人的教科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成员有xx、老师、少先队员。校长负责通过教导处和少先队的具体安排收集相关建议,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积极参与联合策划,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为了营造干净整洁的育人环境,学校坚持每天打扫两次,责任落在班级身上。学生主动打扫教室,打扫区域,清除卫生死角xx。 二是以人为本,打造xx管理机制。 美国学者德鲁克说:“管理不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文化”。学校管理依靠制度管理、规章制度约束人。另一方面是人本管理,注重尊重人,依靠精神力量影响人。以人为本、规范有序、人性化的管理机制是凝聚集体力量实现办学目标的必要保障。 首先要加强xx团队自身建设,转变观念,增强依法治校意识,转变xx角色,倡导以身作则、服务师生至上的精神,提高管理水平。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制定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分

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综述

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综述 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综述 一、绪论 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对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行综述,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深度探讨: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多个方面 1.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方面是课程内容的丰富多样。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活动和教学项目,幼儿园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帮助幼儿全面发展。主题课程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界、社会文化和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音乐、美术、体育和舞蹈等特色课程也能够培养幼儿的艺术修养和动手能力。 2.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 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丰富的教育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

社会的责任感。 3. 校园环境的创设和改善 幼儿园校园环境的创设和改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一个温馨、美丽、安全的校园环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学习。幼儿园要提供安全合理的教室、活动场所和游戏设施,营造一个充满欢乐和舒适的学习氛围。校园环境还应该具备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图书馆、科学实验室和音乐房等,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4. 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要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需求和想法,并积极解答他们的问题。家长也发挥着重要的角色,要与教师密切合作,共同关心和培养孩子。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儿可以感受到关爱和支持,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三、观点和理解 在我的观点和理解中,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是幼儿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还为他们塑造了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校园环境的改善以及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已取得了许多成果。然而,我也认识到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还有改进的空间,例如进一步关注幼儿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培养。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需要教育机构和家长的共

绿色生活调研报告 北京大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精品

绿色生活调研报告北京大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笔者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踏查、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北大的绿色校园文化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从完善绿色校园课程体系、构建绿色校园 第二课堂、强化绿色校园服务、打造绿色校园节能载体四个方面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绿色校园文化;节能;和谐 一、调研背景、意义与方法1.调研背景与意义绿色校园视域下的高校文化,即绿色校园文化,是指以绿色为核心理念的校园文化体系,其丰富内涵最终落脚于绿色环境的建设和引导两个层面. 前者指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对高校师生员工和社区居民的教学、科研、后勤和生活产生的废气、噪声、废水、固体废弃物等进行综合管理,形成清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后者意在通过高校环境的熏陶、规章制度的导向、教师的引领等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体魄、丰富的情感和美好的心灵.绿色校园文化可延伸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结合[2]. 助推高校进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 一,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绿色校园文化正是生态文明在校园中的体现,其独特功能对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3]. 从高校的视角出发,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隐性课程,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高等院校通过大力推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其保护、创造各种环境的责任感,通过高校的文化传播和带动作用,以绿色生态环保宣讲实践活动为载体,也能引领社会公众更好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使环境保护的理念、模式能够深入到社会大众心中,切实促进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调研方法本次调研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图1:北京大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技术路线 二、北京大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对于北京大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我们主要通过文献综述、站调研、校园内现场调查、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对问题进行甄别、排摸现状、总结结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张,其中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为93.8%.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文献综述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先从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概念出发,让大家大体了解本文的学校文化的定义,使之更好的了解本文内容。基于学校文化的不同类别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为提出小学学校文化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学校文化、培养策略、研究综述 引言: 教育系统和广大中小学应根据中央要求,针对学校实际,积极投身到文化建设中来,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存在着许多限制文化改革进程的问题。因此,笔者对此翻阅了大量文献,试图寻求解决方法,提出培养小学学校文化的策略,使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能够更加的完善。 一:概念的界定 1.文化的内涵 沙因(Schein,1985)给文化下的定义为:一个正式的组织,并在这个组织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最后形成的一个固定状态。英国文化人类学家E·B·泰勒在1871年提出了经典性的文化定义:知识层面、包括信仰、艺术、公民的道德和社会习俗都可能成为研究一个人的行为的课题项目。 2.学校文化的界定 早在1932年,美国学者、现代人类学之父华勒(W.Waller)就提出了“学校文化”(School Culture)一词。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在这所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瓦格纳(Wagner)则将学校文化解释为学校成员共同的一种文化意、共同目标。 二:学校文化的类型

赵教授认为学校的文化结构比较独特,不仅包括了精神层面,还包括 学校从上而下制定的制度,以及由全体师生共同构建的行为文化,最后是学校的 物质文化。 钟启泉教授在其《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年月第一版将学校文 化分为其一、制度组织文化。这是作为一种制度的学校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包 括学校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其二,`教师文化。教师文化 包括教师特有的个性特征与行为方式,或是教师不同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方法等。其三,学生文化。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学生所表现 的行为方式都不是完全一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 其四,环境文化。校园环境、学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软件设施都是环境文化 不可缺少的部分。 笔者认为学校文化分为三类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不仅是指校园内经 过人们组织、改造、利用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的学习环境,更是学校精神文 化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是积淀学校历史、传统与文化的特殊之物,是学校文化发 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在这里物质文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基础性的设施,例如教室、报告厅、书法廊等等,第二类是自然人文性的,例如我们的黑板报,教学走廊那 些鼓励学习的名人名言。具体一些就是基础设施文化大体指的是学校的图书资料,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报刊室的期刊等、文化设施、活动场所、物质环境等。这些 硬件中又包含着强烈的自然气息,能够渗透学校的价值精神,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这两种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校物质文化。这些能够使祖国下一 代的小学生群体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不仅能建设21世纪和谐文明校园, 还能培养21世纪新的接班人。因此,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表现。 2.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 章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是精神文化的具体化和外在化,体现学校 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因此,制度的执行应列入隐性课程 的范畴,把制度文化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师生个体的主观精神,把外在的管制转变 为内心自发的需求。学校的制度文化偏重于规范性特点,因此也必须强化监督、 约束机制,确保执行的有效性。通过“软”文化与“硬”制度的结合,对师生进

校园文化建构对培养师生学校归属感的实践研究

校园文化建构对培养师生学校归属感的实践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特别是对师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本文综述了相关研究,通过实践研究探讨了校园文化建 构对师生学校归属感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引言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内部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学校归属感是指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 主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校园文化建设, 强调校园文化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效果,特别是对师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本文将综述相关 研究,并通过实践研究探讨校园文化建构对师生学校归属感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构对师生学校归属感的作用 1.提升学校凝聚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通过对学校文化的建设可以 促进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学校的凝聚力。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校园节庆活动、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创造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提升师生对学校 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主等能力 校园文化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习惯。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主等能力,提高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 属感。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和志愿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 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 3.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实施者,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价值认同对学校的建设和 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可以提供教师的各种培训和发展机会,增强他 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学科研讨和教育论坛等,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和 责任感。 三、实践研究 为探讨校园文化建构对师生学校归属感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一项实践研究。在研究中,我们选择了一所中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校的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了

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研究

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今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融合劳动教育 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 作意识。本研究旨在探索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为实际教育工作 中的决策提供新的观点和方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展开,包括方案实施情况、数 据采集和分析以及结论等方面内容。 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对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了解已有研 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经验。 (2)实证研究:通过实验或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使用问卷调查、访 谈等方法搜集相关数据。 (3)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描 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探索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影响因素和效果。 三、方案实施情况: 1. 选择研究对象:选取一所中小学作为研究对象,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2. 方案实施过程: (1)确定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并与学校相关教育者、管理者

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学校背景和需求。 (2)根据策略设计合适的实施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和任务分工。 (3)推动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包括课堂教学、学校活动、社团组织等方面,确保融合策略顺利实施。 (4)记录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情况和问题,并及时进行沟通和解决。 四、数据采集和分析: 1. 数据采集: (1)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工具,如问卷调查、访谈等。 (2)对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进行数据采集,收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各方面数据。 2. 数据分析: (1)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确保数据质量。 (2)使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探索融合策略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3)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和规律,为后续结论的得出提供依据。 五、结论: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采集到的数据,对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2)实践中需要注重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和师生互动等方面的细化和创新。(3)不同学校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考虑学校背景和需求。

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课题研究总报告 北关小学课题组 标识 北关小学课题负责人韩秀琴主持完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课题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刘育红、韩秀琴、李建军、宋华林、王秀英、杨建军、陈晨、李金梅、王立芳 一、简介部分 1.标题《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 2.摘要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历史积淀,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形式多样。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品位标志。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强化班级文化建设,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落实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四大块建设中。 二、主体部分 1.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深入调研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现状和需求,并做好调查分析:剖析校园行为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把握校园行为文化的特征,为师生构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班级文化生活、课堂文化生活。在研究过程中探索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途径、方式,揭示校园文化生活与师生精神成长的具体联系,为“如何丰富小学校园文化生活”提供成功案例,进一步掌握校园文化各类型之间的关系,促进校园行为文化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2、通过该课题研究,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从关注学科知识走向关注文化生活,完善学校的精神生活体系,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在这过程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转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3、通过校园文化生活的构建,让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被这些丰富的、进步的文化生活滋养着,润泽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活出生命的意义”,成为“人格完整、基础扎实、个性鲜明”的现代人。 4、通过实验,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拥有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有效的转变全体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知识观;有效提高学生的成才观、发展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和谐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们开展此项研究,将有利于拓展和丰富关于校园文化、校园生活的理论研究,并为此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性资料。 2、这一课题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更新我们的办学观念与宗旨,进一步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通过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生活的构建和文化生活特色的形成,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发展。 3、这一课题研究,通过构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班级文化生活、课堂文化生活,将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改变师生的生活状态,使学校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4、这一课题研究,旨在探索校园文化生活的具体构建模式,探索校园文化生活对师生精神成长的影响作用,这将为“如何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普遍关注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1)符合社会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精神文明呈现出许多与现代物质文明相适应的时代特征。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信仰、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乃至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变化,逐渐趋向现代化。校园文化必然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极大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与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研究

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研究 研究方案: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小学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是独立开展的,缺乏有效的结合机制。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方式,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综述:搜集并分析已有关于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2.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问卷,了解他们对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看法、需求和实际操作情况。 3. 实地观察:通过参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并观察学生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收集实际数据和案例。 4. 专家访谈:邀请相关德育和教育管理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的看法,收集专家意见和建议。 三、方案实施 1. 设计德育活动:根据研究目的,在典型小学中开展德育活动,探讨如何将校园文化融入其中,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提供文化氛围和资源,如校园美术馆、书店和绘本角落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3. 建立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案:记录学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情况,整理相关数据和资料。 4. 教师培训和反馈:开展关于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培训课程,提高

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收集教师的意见和反馈,进行改进和调整。 四、数据采集与分析 1. 问卷调查数据采集:发放问卷并回收,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分析,了解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和需求。 2. 实地观察数据采集:记录实地观察结果,收集学生在德育教育和校 园文化建设中的表现和反馈,结合案例分析数据。 3. 专家访谈数据采集:将专家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提取关键信息,以支持研究结论的分析。 五、数据分析与讨论 1.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根据结果得出德育与校园文 化建设的现状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基于实地观察数据和案例分析,探讨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结 合方式,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3. 结合专家访谈结果,分析专家对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的看法和 建议。 4. 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提出在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校园文 化建设的结合路径和措施。 六、研究成果与创新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结合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提 出创新观点和方法,例如通过德育教育中融入校园文化元素,培养学 生文化艺术修养,增加德育教育的乐趣和吸引力。本研究将提供具体 的实施路径和措施,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七、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对 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 和措施。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样本范围的限制和时间的限 制等。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范围,增加实验设计的复杂性,

革命老区农村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

革命老区农村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 正文: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革命老区农村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革命老区农村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红色意识、爱国情怀、道德观念以及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对革命老区农村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探讨和研究,为进一步推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二、文献综述 2.1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1.1红色校园文化的概念 2.1.2红色校园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2.1.3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2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案例分析 2.2.1某革命老区农村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2.2.2其他地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3.1研究目标 3.1.1揭示革命老区农村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3.1.2总结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3.1.3提出促进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2研究内容 3.2.1革命老区农村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3.2.2某革命老区农村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2.3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的总结 3.2.4促进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的提出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研究方法 4.1.1文献研究法

4.1.2实地调查法 4.1.3案例分析法 4.2技术路线 4.2.1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全面了解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4.2.2选择革命老区农村学校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4.2.3通过案例分析方法,总结其他地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4.2.4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促进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进度安排 5.1第一阶段: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 5.2第二阶段:实地调查与数据收集 5.3第三阶段: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5.4第四阶段:对策与建议的提出 5.5第五阶段: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附件 5.6第六阶段:论文的修改与定稿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 大学之道,以德为首,德育的成功也就是大学的成功,因此中外学者都很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问题。深入研究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使之系统化和成熟化,对于指导高校道德建设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道德养成教育,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众多的研究,但其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而且尚未建立一个科学和系统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者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国内研究,主要是近几年发表在相关的学术杂志上。中南大学韩冬梅在《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三期发表“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重点论证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特征和根据。浙江万里学院姜彦君于2004年9月16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章“养成教育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他的观点如下:养成教育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习惯,同时他还对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途径的研究方面,唐勇的《大学生的德性养成与德行塑造》一文中指出: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从德性培养着眼,从德行塑造入手才可能具有实效性。作者认为培养大学生德性和德行的途径有:第一,将学科知识教学还原为文化教育;第二,建构合理、和谐与相互尊重的校园环境;第三,校园文化的有序性;第四,注重大学生德性形成的经验性学习。王金华教授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文章比较系统地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目标与内容、实践策略、工作机制几个方面做了较多的基础性研究,这对科学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我国的教育部和各高校研究人员针对大学生道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问卷研究和访谈,其中的数据及研究结果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但对于本身存在矛盾和出入的,我们并不提倡引用。 国内关于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有:其一,从众多学者的研究内容来看,他们主要倾向于道德养成教育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而未系统地阐述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其二,国内主要倾向于研究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此类的文章也是多而多之,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并且对两者的区别也并未清楚说明。简而言之,就是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社会的进步,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大学教育的支撑。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部分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髓和灵魂,在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在增强院校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形成办学特色中,在培育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发挥创造力,从而实现院校发展战略目标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为先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作为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大学校园文化,它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所以,本次研究,从实地调查资料入手,来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一些建议。 二、主体: (一)关于校园文化的渊源: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称学校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 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以及由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 王林的《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内涵》中提到“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沃勒1932 年提出的。他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年青人体现出来的;二是成人有意安排的,教师代表成人文化。两者常常发生冲突。到了20 世纪50 年代,研究校园文化的人逐渐增多,因此看出每一所学校都有一种娱乐亚文化,它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作用。我国自1985 年以后也有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对“校园文化”予以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 社会大文化就其表现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据此, 校园文化也是由这些方面所构成的。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环境与建筑的景观和特色以及图书馆、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室内外的布置和氛围等。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教学及其各种管理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勤工俭学、科技制作等等。校园制度文化包括教学和管理制度及学生守则、行为规范、文明公约、社团章程等等。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各部门的工作作风等等。 也有国外的学者Carson R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 超前于大众文化的、相对独立的、以精英分子为主体的文化形态。 (二)关于校园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1. 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较高。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和职工, 知识分子占多数。知识分子的文化素养相对于其他阶层的人而言要高; 即便是大学里的职工, 由于他们和众多的知识分子长期共处在一个较小的地域圈内, 彼此接触频繁、耳濡目染, 文化素养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 2.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校园文化的独立性不仅体现在它具有特定的文化创造的主体、环境、方式与记录文化成果的手段, 而且还体现在它与社会文化或其它亚文化系统的交流过程中。正是这种独立性, 使得校园文化自成系统, 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演化和继承的规律以及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历史渊源。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开题报告(庙滩二中)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第二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006年4月25日《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精神,《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逐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职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蔡元培先生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育人’,由校园的物质形态所涵盖校园意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打造特色学校推进学校建设的需要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作用、陶冶与规范作用.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反映办学理念、展示精神文化的总和。它还是一种引领、一种价值认同、一种追求境界,是师生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共生、共建、共享的目标总和.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就是一种吸引、教育人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没有文化,学校不能引导学生和教师去探索求知,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

传承传统文化 建设特色校园

传承大明文化建设特色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综述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传承大明文化建设特色校园》。 一、发挥区域优势,找准文化亮点,让校园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紧密结合。 盱眙县明祖陵中学是一座农村初级中学。她位于洪泽湖畔,淮河之滨,与全国著名的AAAA级景区——明祖陵毗邻。正因如此,大明文化就成了我校设施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的宝贵资源。 说起大明文化,不得不说到大明王朝的创始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出生在盱眙,发迹在盱眙,他的故事在当地可谓妇孺皆知。这位放过猪、讨过饭的贫民皇帝身上有着太多的传奇色彩,通过研究其人生轨迹,我们发现其身上具有“身处劣境,志存高远;勤奋好学,不耻下问;重视人才,广纳良言;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严明法纪,严惩腐败;倡导节约,以身作则”等许多优点,而这正是大明文化的精髓所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为大明文化正好暗合了我们教育的主旨,故而我们确定了传承大明文化,建设特色校园的思想架构,并且围绕这个架构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二、挖掘文化资源,让大明文化在校园活动中得以传承与发扬 有着“天下第一明陵”之称的盱眙县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其曾祖父、高祖父、祖父所建的衣冠冢。这个在水下淹没了300余年的皇家园陵,承载着大明王朝的兴衰,充满了神秘与沧桑。而与明祖陵最为“亲近”的我们盱眙县明祖陵中学,更是把这种名人效应发挥到了极致,我们“请朱元璋当老师”,以这位传奇皇帝为楷模,在日常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名人效应,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收获有以下三点: 1、创造生动环境,感悟大明文化 了解我校生源的朋友都知道,由于我校地理位置偏僻,乡镇经济落后,这导致了在我校读书的学生大多数因家庭贫困而存在心理自卑且缺乏理想。针对这一状况,我校组织老师对刚入学的新生大讲朱元璋的故事。 一代明君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个要求进步的人去深思,去学习。尤其对我校那些那些来自乡村、心理自卑的同学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教育素材。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我校充分利用家乡大明文化丰厚的人文资源,把素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与明文化的传承相结合,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走进家乡名人,传承明皇美德》的主题探究活动,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受,种下思想,传承美德。

创建和谐校园文化视角下的高校社团建设

创建和谐校园文化视角下的高校社团建设 摘要: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社团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学生社团建设状况的调查,研究大学生社团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视野下完善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文化;高校社团 一、和谐校园文化与社团的概念区分 (一)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和”、“谐”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最早出现于《管子》一书,书中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的“畜之于道”,提出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养之以德”,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载体反映和传承的所有学校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1]。“和谐校园文化”是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的校园文化理念,其是指校园文化各种发展因素之间形成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发展的状态,集中反应校园内人与人、人与学校、人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延伸,是随“和谐校园”的提出而出现的,是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的一个升华[2]。这一理念即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今“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社团内涵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认同,为了共同的目标与理想,经学校职能部门同意并经过一定的程序成立的学生自治团体[3]。其起源于西方大学学生自治:“中世纪的同乡会是大学学生社团的鼻祖,目的是维护来自同一地区学生的利益,管理各项学生事务。”[4]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社团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开始在各高校蓬勃发展。一般来说,学生社团具有如下特征:(1)组成结构与交流平台的开放性;(2)管理方式与发展方向的自主性;(3)组织形式与活动开展的多样性;(4)紧密联系时代特征的创新性。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社团建设的辩证统一 (一)外在表现形式上

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综述

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立综述 1、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立的关系 1.1校园文化活动影响高校图书馆的建立 高校特定的人文教学环境形成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中的图书馆文化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自然图书馆的建立也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的建筑类型、馆藏资源和开展方向都与校园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图书馆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类型表达着一个高校的特定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物质化的表达。馆藏图书与校园文化活动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相应的馆藏种类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并影响和促进形成合理的馆藏构造,图书馆馆藏是校园文化长期开展的一种沉淀。图书使用者也没有走出校园文化而存在,他们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他们的行为是一种选择性的文化活动。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也是紧跟时代的需求而组织的一些创造性活动,图书馆的各种馆藏资源也应紧跟校园文化的开展而变化,顺应时代的需要。 1.2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立中的地位和作用 1.2.1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重要场所 图书馆是高校的标志性建筑,是高校的重要部门,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其外部的建筑类型,内部的合理布局,都充分表达出某个高校与众不同的、特定的校园文化。大学生不光在课堂上学习,图书馆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教师备课和教学,学生学习和稳固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在许多情况下

都是将图书馆作为学习场所进展。 1.2.2既是文献信息中心也是校园文化的中心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图书资料的专门机构,它全面、系统地收藏反映人类社会开展历史和知识经历的各类文献,保存并延续着人类的文明最新的学术思想。同时,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也包含了人类认识开展的最新成果:最新的学术思想、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最新的文化信息。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文献资源,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知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改进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2.3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地 高校图书馆是附属于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校所有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和全面开展的高素质人才。图书馆是教学的一种延伸,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拓展了知识构造,培养自己的文化素质,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高校图书馆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立的途径 2.1加强硬件设施的建立,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立 图书馆是大学物质文化建立的重要标志,无论是造型设计、建筑布局还是周围的绿化、室内环境的优雅,都折射出校园文化的底蕴,发挥着陶冶师生情操的作用。加强高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建立,就是加强图书馆的根底设施完善,包括图书馆建筑、周围绿化、地理位置、内部设计等方面,这些都是高校物质文化建立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与影响研究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与影响研究 研究题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与影响研究 摘要: 本论文旨在研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角色以及它们对校园文化的影响。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明确了校园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然后,我们提出 了研究问题及背景,并介绍了研究的目标和意义。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了研究 方案方法,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方法。在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部分,我们运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来探讨不同角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 影响,并展示了研究结果。最后,我们通过结论和讨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 现和贡献,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角色、影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1. 介绍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 化建设中,不同的角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对校园文化产生着各自的影响。因此,研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及其影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2. 研究问题及背景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角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等。不同的角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同时也会对校园文化产生各种 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1) 不同角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角色是什么? 2) 不同角色对于校园文化的影响是怎样的? 3)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与校园文化的发展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3. 研究方案方法 为了解决研究问题,我们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访谈等。 3.1 文献综述 我们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了解校园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已有研究关于 不同角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影响的发现。 3.2 问卷调查 我们将设计一份问卷,包括关于校园文化的认知、不同角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