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现状分析及中西医治疗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研究进展

1502018.03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研究进展葛红漫1 赵继业1 郭增元21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110 2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20【摘 要】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

卒中后抑郁(PSD)与卒中后焦虑(PSA)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因此对于PSD 及PASD 的治疗也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文章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卒中后抑郁焦虑治疗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卒中后焦虑;中医;综述脑卒中即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包括血管腔闭塞、血管破裂、血管壁损伤或血液成分异常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1]。

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

卒中后抑郁(PSD )与卒中后焦虑(PSA )属于卒中后情感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卒中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除了会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外,更重要的是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的心境体验和躯体功能障碍,从而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自杀率[2],因此对于PSD 及PAS 的治疗也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现将近年来中西医在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方面的研究进行如下整理。

1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卒中后抑郁焦虑属“中风”、“郁证” 范畴,中风病的病因与内伤积损、情志过极、饮食不节、体肥痰盛等有关。

其基本病机为风阳上扰、直冲犯脑,致使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3]。

中医典籍上没有“焦虑”这一病症,《内经》记有“五郁”及其治疗法则,“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张仲景所著《金匿要略》中记载了百合病、妇人脏躁证及被后世称为“梅核气”的“咽中如有炙脔证”,初步确立了郁病的雏型。

至元代《丹溪心法》又丰富了该病的内容,且提出了“六郁学说”,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并认为六郁相互为因,以气郁为首,重要病理因素是气、血的郁滞。

卒中后抑郁中医药治疗进展中医中药

卒中后抑郁中医药治疗进展中医中药

卒中后抑郁中医药治疗进展中医中药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指在脑血管疾病发生后除脑卒中各种躯体症状外,出现以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功能迟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情感障碍,是一种继发性抑郁。

作为脑卒中后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并发症。

至少1/3脑卒中幸存者在卒中后或早或晚地都有抑郁的表现,且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均有不利影响并增加病死率。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PSD药物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多项临床试验肯定了此类药物的疗效,但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起效缓慢,通常需2周才能充分起效,且有一定副作用,价格昂贵,患者难以承受。

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对症用药,效果较佳,而且副作用较小,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中风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多样,使患者短时间内出现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或存在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的症状,长时间未恢复还可出现肢体挛急紧张,偏身麻木或疼痛,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加之家庭关系紧张、医疗费用巨大,患者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障碍难以适应,同时对是否能够完全恢复产生害怕和担心的心理。

肢体疼痛及障碍和情绪的剧烈波动,可使患者产生忧愁悲观、烦躁易怒、无所适从的情志变化,进而影响脏腑和气血的正常功能而产生“郁证”。

现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中风后气机逆乱,痰瘀内生损及人体阴阳气血,使脑神失养,神失所藏而发病,病变在脑,与肝、心、脾、肾有关,尤以肝失调畅为主,病多虚实兼见。

就病因而言,大部分医家多从情志而论,如金普放滕晶等认为情志内伤是PSD的重要病因,高向丽等认为患者因恼怒、思虑、悲哀、忧愁等情志异常,更易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致郁证,认识到郁证是以气郁为先,肝气郁结是其重要的病理因素。

李继安等认为中风后的所欲不遂是PsD诱发和加重的主要因素。

以上学者从郁证角度认识卒中后抑郁,强调了PSD乃“因郁至病”。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概述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概述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概述摘要:脑卒中后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病,对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神经功能的恢复都有很大影响,因此越来越受到医者的重视。

对该证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三种方法治疗的状况进行分析概述。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综述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多发病,而脑卒中后抑郁症(PSD)又是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还可能有躯体不适,如失眠、头晕、口渴,腹胀、性欲减退、食欲不振等。

PS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妨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因此,随着对疾病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西医为主,但西医往往副作用大,不能长期使用。

近年来,中医针对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逐步开展,并有学者结合中西医治疗PSD。

本篇从西医、中医及中西医三种治疗方式PSD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1 西医治疗临床上,脑血管病变后常常发生心理障碍,尤其是抑郁症,约占38%,PSD的诊断必须是继发性抑郁,以脑卒中病史为前提。

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有研究表明额叶和左侧颞叶的脑血管病变比较容易引起抑郁。

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普遍认为PSD是由于颅内脑血管病变使神经通道遭受破坏,影响了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传导,而这两种神经递质跟情绪密切相关。

从另一个角度,也有研究认为脑血管病变后遗留的躯体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家庭社会地位的改变,使患者心理产生落差,从而形成抑郁。

抑郁不但影响生活,严重的更会影响康复,因此现在提倡早发现、早治疗。

西医临床治疗主要指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用于PSD的抗抑郁药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这是最传统的抗抑郁药,主要作用是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但副作用较多,如可能引起心率失常等;SSRIs(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帊罗西汀等,可以增加突触间隙的5-HT浓度,但有胃肠道的副作用[1];MAOI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吗氯贝胺,效果好,副作用少;NaSSA(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药)作用强,起效快,适合于重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clr sae o i l hizu n 50 ,C ia ua es s t ,S  ̄ h a g0 0 1 Di H pa i a 1 hn
【 bt c】 A s at r
Ps— tk er s n(S ) oe f li loUO cm laos f e bavs l s s, nu o soe p so PD , n ic I I o pctn o c er c a d e e i — t r d ei ocn aC I H T i i r l a u ria l f

2 5・ 7l

中 医 ・中 西 医 结 合 研 究 ・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卒 中后 抑 郁 的研 究 现 状 及 进 展
张 哲 ,蒋 国卿 , 吕静静 ,张会 凯 ,王 炯妹 ,范明 月
【 摘要 】 卒 中后抑郁 ( S )是 临床 常见 的脑血 管病 并发症 ,严 重影响患者 的生活质量和神 经功能 的恢复 ,阻 PD
e c s s r u l ain s u l y o f n e o e y o e r l gc l u cin, h n e sp t n s e a i tt n a d p o n ss T i n e e o s p t t i y e q a i l e a d r c v r f u oo ia n t t f i n f o i d r a i t r h b l a i n r g o i. h s e i o a t l e iwse ilg r ce r v e t o y, ci ia n i sain ,d a n si rtra o S a d T M —W M ra me tfri. i o l c ma f t t s n l e o ig o t c e fP D n C c i i t t n o t e

脑卒中后抑郁症及其临床治疗概况

脑卒中后抑郁症及其临床治疗概况

2 98 ‘
世界 中西 医结 合杂 志 20 09年 第 4卷第 4期
W。dJunl f nert rd i a adwet Mei n 20 V。.4, . r ora o Itga dTai。 ln i e tn sm e dc e 09 1 N。 4 i


综 述 ・

卒 中后 抑 郁 ( otrk e r s n P D) 指 有 p s t edpe i , S 是 so so
明显 临床症 状 的卒 中 ( 对 于静 息 性 卒 中而 言 ) 相 后
引发 的抑郁症 , 现 为 忧 伤或 郁 闷 , 绪 低 落 , 表 情 是对
丧 失 、 望或 者失 败 所产 生 的一 种 异 常 的负 面 情绪 失 反 应 J S 。P D必 须有 脑 卒 中这 个 前 提 , 时又 必须 同
富 、 素从 事脑 力活 动 为 主 的 主客 观 双 重 因素 影 响 平 有关 。③其 他学 说 S i d hm a等 的研究 显示 , 中后 卒
不 同时期病 灶 与抑 郁 的关 系 有 所 不 同 , 急性 期 的抑
因素 的西 医研 究 多 集 中 于 遗 传 、 物 学 因 素 、 经 生 神
2 P D中医发 病 机 制 : .S 中医认 为卒 中后 抑 郁症
是忧郁 患 者 不 能 接 受 现 实 , 至 于 情 绪 低 落 , 思 以 忧
悲伤 , 气 郁 结 不 得 疏 泄 , 于 中 医 “ 症 ” 畴 。 肝 属 郁 范
对其 病 因病 机 , 代 医 家 论 述 颇 多 。《 经 溯 回集 历 医
脑 卒 中后 抑 郁 症 及 其 临 床 治 疗 概 况
王朝 强 王艳 杰 黄泳 沈琴 邱建 忠

脑卒中后抑郁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是指由明显临床症状的卒中引起的抑郁症(相对于静息性脑血管病而言),属于继发性抑郁。

PSD不仅影响患者的恢复、预后,造成卒中病程迁延,增加复发和死亡风险,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存、生活质量,加重疾病负担。

但在临床过程中,因卒中症状明显,且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急性脑血管病得到有效控制,而PSD却常常被忽略或轻视,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严重者出现自杀。

本文就PSD 发生率、临床表现形式、诊断要点和发生机制及治疗作一综述。

1.PSD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PSD 的临床表现与内源性抑郁或抑郁发作的表现基本相同。

首先,其区别在于PSD 有明确的卒中发病史和临床症状表现,如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感知觉运动障碍和/或言语障碍等。

PSD 的抑郁症状可在卒中发生后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出现。

其次,临床表现多样,分类显示5%-25%患者表现为忧郁,75%-95%的患者表现为抑郁[11]。

Robinson 等将PSD分为轻、重两型,轻度抑郁:症状类似神经症性抑郁,表现悲哀、沮丧、睡眠障碍、精神活动能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虑过度、兴趣减退、失望和易愤怒。

重度抑郁:症状类似内源性抑郁,除了上述轻度抑郁症状外,常有紧张、早醒、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思维困难、濒死或绝望及自杀意念等。

卒中后抑郁的诊断尚无统一的客观的标准和评定指标,PSD属于继发性抑郁,所以诊断必须具备脑卒中这个前提条件又要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国内外目前诊断PSD,基本依靠患者卒中的诊断,结合原发性抑郁症诊断标准,辅以相关量表。

在上述诊断的基础上,一般辅以量表作为定量诊断,如常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ND-17/24 项),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Sirodff 编制于1977 年,原名为流行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等,虽然这些量表不能作为抑郁症的客观诊断标准,但仍可以反映抑郁的严重程度,帮助判断抑郁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06-2020.12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

两组患者均给予盐酸帕罗西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加味四七汤进行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评分,均相当,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后、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的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医结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帕罗西汀;四七汤;生活质量脑卒中是常见神经内科疾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速度减慢,从而引起患者局部脑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功能障碍。

脑梗塞患者一旦发病,其病情比较凶险,且病情进展较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疾病不仅会对其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同时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临床研究表明,有超过80%的脑卒中患者均会同时合并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不良情绪,其中以抑郁情绪最为突出[1]。

而抑郁情绪实质上属于一种不良精神因子,对患者的康复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而心理、生理的双重影响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下。

因此,对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需积极地进行治疗。

为此,选择2019.06-2020.12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研究进展【摘要】现今我国脑卒中的患病风险极高,而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其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严重影响了卒中患者病后康复信心及康复疗效。

本文在论述脑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基础上,综述了近几年运用中西医综合手段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为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中西医综合治疗综述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1],属继发性抑郁,常常存在情绪低落、动作迟缓、失眠多梦、兴趣缺乏甚至厌世自杀等临床表现。

WHO调查报告指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为22%~60%[2]。

有研究显示[3],国外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为30%~70%,国内的发病率为30%~50%。

脑卒中后抑郁不仅会延缓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脑卒中的复发率和病死率,还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给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PSD已成为一个较严重的社会和医疗问题,近年来有关治疗PSD的临床研究较多,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综合方法与治疗手段,本文就近几年来中西医综合治疗PSD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PSD的发病机制1.1中医角度中医上,脑卒中被称为“中风”,脑卒中后抑郁属于“郁症”范畴。

从中医学领域看,PSD的病变部位在肝,还可涉及心、脾、肾和脑。

气机不畅、肝气郁滞、脾失健运、心失所养、阴阳失调、肾精亏虚,均可引起“郁症”的发生。

PSD具体的治疗应结合虚实及病症表现的不同而改变,不可拘泥于某一脏腑或某一证型,需辨证看待。

1.2西医角度西医对于PSD的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其发病机制不可孤立看待。

1.PSD的临床治疗方法2.1中西医独立用药治疗中医认为实证多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可选用柴胡疏肝散等进行治疗;虚证多以脏腑亏虚为病变,常见的证型有肝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心肾阴虚等,治疗时应根据累及的脏腑和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滋养肝肾,或补益心脾,或养心安神,中药可选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和天王补心丹等[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现状分析及中西医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现状分析及中西医治疗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发生后,随之出现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滞、活动能力降低为主要表现的复杂的情感性障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1]。

是卒中后主要并发症之一。

此病不仅使患者精神痛苦,而且由于会进一步加重已缺损的神经功能损伤,并延缓阻碍损伤的神经功能修复。

是导致脑卒中后致残率、死亡率急,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1 卒中后抑郁的现状研究
发病率:
国内报道此病发病率在30%-50%[2]之间。

由于目前对本病尚无特异性生物学指标和客观诊断标准、无针对此病的专用量表,多采用各种抑郁症量表进行衡量、调差样本不全面,临床医师对此病认知及重视程度不同,甚至有报道,此病漏诊率可达50%-80%。

诸多原因,导致发病率统计数值差异较大。

但不可否
认PSD广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泛存在于脑卒中患者当中,危害性极大,需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发病机制:
目前PSD发病机制的尚无定论,没有哪种学说可以完全解释此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变化。

在西医的研究中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占主导:立论于神经解剖部位和神经递质的改变的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学说;侧重于社会、心理等影响因素的反应性机制学说则。

中医也因几千年的研究传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此病众医家论述颇多,各有见解。

原发性内源性学说:即从生物学角度论证。

该学说认为卒中后,大脑病变损伤部位累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路,使得NE和5-HT的含量下降,传递功能受损,导致抑郁发生[3]。

反应性机制学说:从心理角度论证。

本学说认为由于卒中为急性发病,患者卒中后立即出现的肢体障碍所导致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处处需要别人照顾、大脑反应迟钝,无法准确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词不达意甚至失语、社会工作无法再完成,家庭生活改变等,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都使患者一时无法接受,由此产生恐惧、绝望、悲观的念头,最终导致PSD的发生。

现也有学者提出PSD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是卒中后病变破坏了负责情绪调节的神经元通路,神经递质的减少,导致情绪变化;同时患者对卒中后造成的功能的缺损及生活改变,产生悲观、绝望反应,以及社会对卒中病人的负性支持,由此引发PSD的发生。

中医发病机制:
卒中后抑郁,先中风后抑郁,属因病致郁。

病变根源为脑。

从脑而论,中风后瘀血阻滞脉络,血不归经,气血逆乱,心神失和,髓海空虚乏源,清窍蒙浊,神明被扰,功能失调。

患者对于这种突发性的疾病,无心理准备,随之产生思虑过度,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津液输布失常,脾失健运,水湿痰聚;总之先是脑络受损,后出现气机的郁滞,痰浊瘀血的互结,共同导致痹阻脑窍,元神失养,七情内伤,郁郁不欢。

目前本病无统一辨证分型,各家看法不一,如闰咏梅将此病辨证分为风痰阻络,肝郁气滞型、肝阳上亢,郁火内蕴型、气虚血瘀,心脾两损型、肝肾不足,忧郁伤神型等。

2 临床表现
西医临床表现:
躯体方面包括睡眠障碍、食欲降低、活动力减弱、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

心理症状包括丧失自尊、有自责或自罪感,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烦躁、淡漠、注意力不能集中、做决定犹豫不决、有自杀念头等。

具体常表现为患者情绪较不稳,时而烦躁不安,激动易怒;时而情绪低沉,不言不语、易流泪;对治疗缺乏信心,对康复训练主动性差,不积极,甚至拒绝。

睡眠差,失眠、入睡困难或早醒。

食欲差。

面对现状,有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等。

中医症候表现: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易烦善哭、失眠善忘、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或细缓。

3 诊断标准及评价标准
目前PSD 没有单独的诊断标准。

对本病的诊断是以脑卒中的病史为前提,应依据抑郁症的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多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一3)。

中医诊断多是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郁证》、《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癫证》及中国中西医学会精神疾病委员会1991制定的《情感性
(心境)障碍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

评价标准
常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来评估抑郁程度的变化,爱丁堡一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卒中量表(SN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变化,使用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治疗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各种中医症候量表评判中医症候变化。

4 治疗
现代医学中本病以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加以多种辅助疗法:比如心理治疗、电击治疗、针灸治疗、高压氧治疗等。

中医推崇整体观念,全面调节。

根据疾病特点分型,采用相应的方剂辨证治疗。

5 问题
本病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本病有易复发的特征,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为近期疗效分析,缺乏患者随访记录,对远期疗效缺少调研。

西药抗抑郁剂普遍存在的副作用及价格过高等因素,中药缺乏动物实验、药理分析的研究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