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与卒中后抑郁
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舍曲林治疗PSD的短期疗效
Zung评分 55
ADL评分
50 45
110
90
40
35
70
30
50
25
30
治疗前 4周 8周 12周
治疗前
4周
8周
12周
对照组:仅常规卒中治疗方案 治疗组:常规卒中治疗方案+左洛复
结论: 1、zung评分: 舍曲林治疗组治疗4和8周后,与治疗前或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 均<0.05); 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 2、ADL评分: 舍曲林治疗组治疗4、8和12 周后,与治疗前比较p值分别为p<0.05, p<0.05, p<0.01; 与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为p<0.05, p<0.01, p>0.05;
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学研究
➢ 早期行为改变的发生率为:
• 攻击性11%、被动性24%、无病感24%、哭泣27%、 环境退缩40%、缺乏适应44%、抑制解除56%、明显 的悲伤72%。
➢ 早期行为改变与脑损伤的部位有关:
– 哭泣病人有50%存在左侧大脑半球损伤,而有右侧损伤 者仅20%;
– 明显悲伤病人86%有左侧脑损伤,61%有右侧脑损伤。
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表现
➢ 常见表现: – 轻度抑郁:悲伤﹑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 – 重度抑郁: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焦虑﹑病理性 哭泣﹑自杀观念和行为等 – “迟缓”更常见(Lipsey et al 1986) – 抑郁情绪较轻,快感缺失和自杀观念少见 (Gainotti et al 1999) – 症状似与损伤的定位和额叶皮质下回路受损有 关 (Vataja et al 2001)
脑卒中后患者并发抑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脑卒中后患者并发抑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探讨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的原因并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的原因。
结果抑郁与卒中后的心理反应、遗传及性格、脑损伤的直接作用与教育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结论可通过交互作用、人际、认知、家庭与社会等心理治疗帮助抑郁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原因分析;护理对策抑郁症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它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
据1996年WHO一项关于疾病负担的研究分析,抑郁症导致的“伤残”仅次于慢性肺部疾病而居第二位,占全部疾病总负担的6.2%。
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大约30%~70%,是卒中患者发生的最大情感障碍。
杨明明调查显示抑郁发生率是40.27%[1]。
本研究对本科室自2010年1月10日至2011年5月31日收治的100例在基础病上并发抑郁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原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00例,男76例,女24例,年龄在52~76岁,其中急性脑梗死44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脑卒中后遗症17例,脑出血18例,脑栓塞20例。
2 方法对照汉密尔顿忧郁量表(HAMD),由2人分别评分,取平均分。
100例患者轻度抑郁16例,中度24例,重度60例。
3 原因分析3.1 脑卒中后产生的心理反应脑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率高,恢复期长,再发率高,卒中后出现的语言、肢体、吞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还有经济负担,社会角色的转变,家庭环境及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极易导致患者恐惧、焦虑、易怒、猜疑、悲观和社会隔离感[2]。
3.2 遗传性格因素如果家族中有忧郁症的患者,那么,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性较高,遗传导致了忧郁症易感性升高。
3.3 脑损伤的直接作用有学者认为脑卒中使脑内某些特定部位遭破坏,使患者产生忧郁或忧郁倾向;左侧半球及后部与抑郁发生有关;大脑前部受损者抑郁程度明显重于后部受损者,皮质受损者重于皮质下受损者。
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标准

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标准介绍卒中,即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脑血流受阻造成的脑组织供血不足,引起脑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卒中后抑郁是卒中患者在卒中后出现的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自责等症状。
准确诊断并及时干预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标准。
一、卒中后抑郁的定义卒中后抑郁是指在卒中发作后,患者出现的抑郁症状。
这种抑郁是由于脑部损伤导致的生物化学改变和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诊断标准2.1 DSM-5标准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诊断标准,卒中后抑郁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在卒中发作后出现的期间,持续至少2周;2.患者至少有以下两种抑郁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抑郁、自责、消极思维等;3.这些症状明显不同于患者以往的情绪状态,并且会导致患者的日常功能受到明显的影响;4.排除与躯体疾病相关的抑郁症状。
2.2 ICD-10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诊断标准,卒中后抑郁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在卒中发作后出现的期间,持续至少2周;2.有以下两个或更多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无快感、自责、消极思维等;3.这些症状明显不同于患者以往的情绪状态,并且会导致患者的日常功能受到明显的影响;4.抑郁症状不是由其他躯体疾病引起。
三、评估工具3.1 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抑郁量表是一种常用于评估抑郁状况严重程度的工具。
该量表包括17个项目,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心情、兴趣、精神运动性等方面的症状。
3.2 谢尔顿-汉密尔顿抑郁问卷(SDS)谢尔顿-汉密尔顿抑郁问卷是一种简化版的Hamilton抑郁量表,包括6个项目,可以快速评估卒中后抑郁的症状。
3.3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是一种常用于评估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工具,包括30个项目。
卒中后抑郁诊断标准

卒中后抑郁诊断标准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出现在卒中发病后,持续至少两周的、符合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精神障碍。
PSD是卒中后智能、情感和行为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明确的诊断标准对于PSD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临床表现PSD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抑郁障碍相似,可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感觉自责、自我评价降低、思维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抑郁的主观不适等症状。
但是,PSD患者中特有的表现是情感反应迟钝,即对正向的、消极的情感无明显反应。
另外,PSD还容易与其他因素造成的行为改变如疲劳、认知损伤等混淆。
二、时间指标PSD发生的时间通常是卒中后数周或数月,但有报道称在卒中后一年内也可发生。
因此,诊断PSD需要考虑患者卒中后症状和PSD发生时间的关系。
三、诊断标准根据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诊断PSD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持续至少两周的情绪低落或丧失兴趣的感觉;2.至少出现5项下列症状(包括上述情感症状):a.主观上感觉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度自责;b.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或早醒);c.食欲或体重改变;d.主观上感觉精力丧失或疲劳;e.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或无法体验快乐;f.注意力和集中力受到影响;g.主观上有自杀和死亡的意念。
四、排除标准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情感障碍,需要排除以下因素:1.服用会引起情感问题的药物;2.其他躯体疾病的影响;3.面对卒中后康复问题所引起的情感问题。
综上所述,诊断PSD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时间指标以及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相结合。
及时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是维护卒中后患者身体及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状态调查分析

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状态调查分析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了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首先,我们对这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了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的评估。
结果显示,有147例(51.4%)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有96例(33.6%)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其中,有43例(15.0%)患者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
这说明在脑卒中患者中,焦虑和抑郁是比较常见的精神问题。
其次,我们对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与焦虑和抑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女性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60岁以下患者(P<0.05);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P<0.05);未婚或离异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已婚的患者(P<0.05);病情严重程度和焦虑、抑郁存在相关性(P<0.05)。
这些结果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应该针对不同群体的脑卒中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策略。
最后,我们分析了焦虑和抑郁与患者康复的关系。
结果显示,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总体上表现较差,康复周期较长,康复效果较差。
这说明焦虑和抑郁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对身体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注重心理健康的干预,及时发现和处理焦虑和抑郁问题,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女性、年龄较大、教育程度低、家庭状况不稳定、病情严重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这些心理问题会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首发脑卒中后不同时期抑郁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首发脑卒中后不同时期抑郁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引言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病,是我国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的一种疾病。
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常伴随着心理障碍,其中抑郁症是最为常见和常被忽视的一种心理问题。
抑郁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一些严重后果,如自杀。
研究首发脑卒中后不同时期抑郁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脑卒中后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患抑郁症的患者比例高达30%~50%。
而且不同时期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也并不相同,通常表现为早期抑郁和迟发性抑郁两种不同情况。
早期抑郁主要指脑卒中发病后最初几周内出现的抑郁症状,此时患者可能正处于急性期治疗,身体状况较差,对未来充满焦虑和恐惧。
一些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发生率可高达30%左右。
迟发性抑郁则是指脑卒中后的康复阶段,通常指的是脑卒中后3个月至1年内出现的抑郁症状。
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面临着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生活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同时也要应对家庭、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抑郁症状较为显著。
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后迟发性抑郁的患病率甚至高达40%。
首发脑卒中后不同时期抑郁的患病情况非常严重,且越来越受到关注。
有必要对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干预脑卒中后的抑郁。
二、相关因素分析1. 身体功能障碍脑卒中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功能障碍,如运动障碍、言语障碍等,这些障碍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康复过程,还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自卑和自我怀疑,从而诱发抑郁症状。
身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抑郁的重要相关因素之一。
2. 社会支持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往往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适应病情和康复过程,减少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感,从而降低抑郁发生的风险。
相反,如果患者缺乏社会支持,可能会增加抑郁风险。
3. 心理应对能力面对脑卒中后的各种康复问题,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可导致大脑出现坏死性损害,使得病人在身体上和认知方面均存在较大的障碍,影响了其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以期提高对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1. 认知障碍和抑郁的定义认知障碍是指正常人的生理或病理因素导致的智力发展缺乏、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速度缓慢、判断能力减弱等症状的总称。
而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
两者都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共同出现。
一些相关的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是相互联系的。
研究人员发现,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较容易出现认知障碍的症状,这可能是由于持续的抑郁症状使得大脑难以得到足够的养分和足够的运动。
而认知障碍的患者则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这可能是由于认知障碍的表现使得患者感到自卑和无能,并且社交能力的降低进一步使得患者产生负担,形成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损害。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的出现。
其中最常见的因素是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医学病史等。
年龄是促成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记忆能力、固定化思维和灵活性逊于年轻人。
因此,在血管疾病和心理方面都需要特别关注。
性别方面,研究发现,女性更容易出现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
文化背景是决定人们思维和心理特点的重要因素。
在文化上,通过对比不同民族的数据,可以发现不同民族的患病率表现风格的区别。
医学病史包括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认知障碍和抑郁的发生程度。
医学病史要详细掌握患者的病史及病情诊疗,制定治疗方案,降低出现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的机率。
在预防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方面,首先应该监测病人的情绪变化,及早发现患者的抑郁症状,并对症治疗。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及预后影响分析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及预后影响分析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发生在脑血管系统中的任何位置,包括大脑内、脑干、小脑和眼底血管等。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会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是脑卒中患者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表现脑卒中后抑郁症状是指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出现的情绪和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沮丧、疑虑、阴郁等,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自杀倾向。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影响其社交、家庭和工作能力。
二、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原因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产生与脑卒中本身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脑卒中会导致脑部损伤和脑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此外,脑卒中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也可能对抑郁症状的产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脑卒中后抑郁症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患者需要积极治疗脑卒中本身的病症,减少脑功能损伤和障碍。
其次,患者需要注意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等不良习惯。
此外,患者还需要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和社交活动,增强社会支持和生活幸福感。
四、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预后影响脑卒中后抑郁症状会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抑郁症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消极情绪和行为,影响其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效果。
同时,抑郁症状也会影响患者的个人生活和社交能力,影响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五、结语脑卒中后抑郁症状是脑卒中患者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预防和控制脑卒中后抑郁症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治疗脑卒中本身的病症、注意生活方式和参加康复训练等。
同时,医疗机构和社会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关心,帮助其尽快走出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SD发病率高
• 各研究报道的卒中后抑郁(PSD)发病率和患病率均较高 –发病率:卒中后1个月的累积发病率为21.6%,卒中后1年的 累积发病率为38.7%(荷兰) –患病率:卒中后3个月时, PSD患病率为54%,其中重度抑 郁的患病率为23%; 12个月时PSD患病率为55%,其中重度 抑郁的患病率为14%。(芬兰) • 我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PSD在卒中后3个月的累积发病 率为27.3%。
半球皮层下损伤。
孙觊,吉林医学,2009,30(1):83-85
损伤部位
• vogel指出,卒中病灶累及丘脑及基底节到达额叶皮质,可影
响区域内的5—羟色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的神经通路,导
致5一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下降而导致抑郁 • Astrom等发现梗死部位与抑郁有着密切的关系,基底节梗死 的抑郁平均分值明显高于基底节外的梗死,这可能是基底节 梗死导致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一HT)代谢障碍所
• 卒中后抑郁(PSD)大部分为轻至中度抑郁: –PSD的抑郁程度也不相同,分为轻、中、重三度。据龙洁等的 在脑卒中患者调查中显示,其中轻度为59.0%,中度为30.5%, 重度为10.5%,
–宋建良等研究也发现中轻至中度抑郁状态占总抑郁患者的 90.1%
张长青,等.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年1月第39卷第1期:63-65 Neurological Research,2010,32(4);347-52.
卒中与卒中后抑郁
卒中定义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脑卒 中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 •凡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 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可以称 为脑卒中
1 http://www.who.int/topics/cerebrovascular_accident/en/ 2 2004年,英国卒中指南p68
卒中后抑郁的病因学机制
• 损伤部位
• 神经递质 • 炎性细胞假说
• 基因多态性
• 心理学假说
损伤部位
• Robinson通过定位诊断发现脑卒中后抑郁症具有脑部特定部
位损害的特征。
最有影响、最富有创造性的卒中后抑郁症研究者Robinson领 导的小组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大脑损伤的部 位是决定是否发生抑郁症最重要的因素,并认为抑郁症发生 与下列部位有关:(l)左半球损伤;(2)左前半球皮质损伤;(3)左前
列的生理病理改变,如儿茶酚胺的过量分泌、脂类代谢的紊
乱、各种促凝物质和有强烈血管收缩作用的TXAZ的释放、心 律加快和血压上升等,其结果是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a) 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下降; b) 影响卒中后的康复;
c) 述情障碍;
d) 认知障碍;
e) 死亡风险更高。
Laura Gabaldón,et al. Cerebrovasc Dis 2007;24(suppl 1):181–188
疾病发生前不舒服事件的平均數
Mean Number of Undesirable Events Preceding Illness
压力或应激相关生理、生化和免疫变化
卒中后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
• 多数学者认为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有明显的关系, 但二者的关系仍存在争议:
–PSD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 (1)在左半球受损的抑郁患者中,定向、语言和视觉以及执行 功能受损;
(2)在疾病的慢性阶段,PSD可由于认知功能障碍、生活不便
等导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而出现反应性抑郁症状。
卒中后抑郁与睡眠障碍
• 睡眠只是脑功能活动的一种重新组合状态
有关睡眠的功能,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l)促进脑功能的发育和发展;
(2)保存脑的能量;
(3)巩固记忆及保证大脑发挥最佳功能; (4)促进机体生长、延缓衰老; (5)增强机体的免疫机制; (6)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PSD 病人常伴述情障碍者
PSD 病人常伴述情障碍,但又常抑郁情绪
潜意识转化为器官语言而表达,表现为多种躯 体症状,大大增加了不必要的医疗消耗和自身 的精神压力,更增加了卒中的危险因素,致其 病情恶化或再引发卒中。
PSD对认知功能的损害
* 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 TMT)A测验:将散 乱分布的阿拉伯数字按顺 序连接起来,不允许所使 用的笔离开纸面,连错或 犯规即刻纠正,记录完成 所需的时间,测试注意力 和执行功能。耗时越多说 明认知功能损害越大。
卒中后情绪障碍
•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与 脑卒中事件相关的、临床表现抑郁心境的情感 障碍性疾病。
• 卒中后焦虑 (post-stroke anxiety disorder, PSA) 是 一种发生于脑卒中后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一种情绪障碍。
1 Laura Gabaldón,et al. Cerebrovasc Dis 2007;24(suppl 1):181–188 2 Castillo CS, et al.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fter stroke. J Nerv Ment Dis 1993;181:100-6
单胺神经递质机制
• Thomas等认为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为卒中病灶本身 及其介导的多元性损害因素波及脑内含5 - HT和NE能神 经组织的解剖基础和生化代谢,而致神经递质5 - HT和 肾上腺能激素大量释放,后继再摄取、合成等代谢障碍 并耗竭,继而转入抑郁状态; • 吕路线等证实PSD 组患者血浆和脑脊液多巴胺、NE、5
卒中后抑郁与睡眠障碍
• 脑卒中所致睡眠障碍,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推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l)脑卒中损害了下丘脑第三脑室侧壁,产生持久性昏睡; (2)脑卒中直接损害睡眠与觉醒系统; (3)脑卒中后神经递质失调,如5一HT下降; (4)社会一心理因素。
卒中后抑郁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和感觉神经障碍通常为临床所重视, 但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被忽视,如脑卒中患者经常出现的 心血管并发症、呼吸衰竭和出汗异常均属于自主神经功能损 害。同时抑郁情绪可加重体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一系
- HT等单胺递质含量低于非PSD组与正常对照组。
炎性细胞假说
• 抑郁症患者存在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增高,抗抑郁药可 降低其水平。 • 推测细胞因子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促进抑郁的发生
– 影响突触内单胺递质的浓度及更新、或影响单胺受体的数 量及功能、或作用于单胺转运体而引起单胺递质功能下降 – 可强效地激活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HPA)轴,阻碍皮质激 素对HPA轴的负反馈,造成HPA轴活动过度 – 可通过多种途径损伤情绪中枢的神经可塑性促成抑郁
致的器质性抑郁
• 也有研究认为损伤部位与PSD的发生及程度无关。
孙觊,吉林医学,2009,30(1):83-85
与抑郁相关的神经系统环路
•
以往的认识局限于边缘系统,尤其
是神经环路几乎覆盖了 整个脑区,故可认为无论大面积梗
死或是腔隙性脑梗死均存在或潜在
发生抑郁可能性。
卒中3个月,P=0.011; 卒中12个月,P<0.001。 ANOVA检验,3组间比较
重性抑郁组的连线测验的时间显著长于轻度抑郁和无抑郁组,显示了PSD患者的认知程度的损害。
Laura Gabaldón,et al. Cerebrovasc Dis 2007;24(suppl 1):181–188
PSD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P<0.05
轻度: SDS> 50 分 中度: SDS> 60 分
* *
*
*
*
*
重度: SDS> 70 分
SF-36量表是美国医学结局研究 (Medical Outcomes Study, MOS) 组开发的一个普适性测定量表。 其中包含36个条目的健康调查问卷 简化版SF-36共有8个领域,被广泛 用于生活质量的评价。
建议卒中后的焦虑抑郁筛查。 ---2010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抑郁增加成人卒中后的死亡风险
Table2 HR of death from all causes according to presence or absence of stroke and depression in 1982 No stroke , not depressed n Person-years of follow-up All-cause mortality Drath(n) Mortality rate(per1000) HR(95%CI) Multivariate model1 Multivariate model2 1.00(reference) 1.00(reference) 1.41(1.23-1.61) 1.23(1.08-1.40) 2.12(1.32-3.39) 1.74(1.06-2.85) 2.83(1.94-4.13) 1.88(1.27-2.79) 1280 20.3 571 28.5 33 84.7 41 105.1 7426 63121 No stroke , depressed 2475 20048 Stroke , not depressed 59 389 Stroke , depressed 65 390
研究使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等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使用Zung 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抑郁状态。 结果显示患者抑郁状态越严重,生活质量越差。
李宗信,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429
PSD影响卒中后患者社会功能恢复
• 脑卒中后常见症状如肢体瘫痪等常导致社会功能障碍 •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由美国的Lawton和Brody于1969年制定 ,其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hysical Self-maintenance Scale, PSMS)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IADL)组成,主要用于评定被试者的日常 生活能力,是反映患者机体功能恢复、以及社会交往功能恢复等 的指标之一; • 63例患者两年随访研究 (Parikh et al 1990 )显示,住院时抑郁评 定分值与ADL损害程度呈独立正相关; • 在脑卒中后3月和12月抑郁的严重程度与ADL损害严重程度均 显著正相关 (Herrmann et al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