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答案-副本

合集下载

物理导学案九年级答案

物理导学案九年级答案

物理导学案九年级答案【篇一: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石雪飞杨彩霞时间:2013年月日组别:学生姓名:评价:【篇二:九年级下册物理导学案】第一节家庭电路【导学目标】1、观察家庭电路的组成及连接方法,知道火线和零线。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的方法。

【课堂导学】一、家庭电路组成1、写出各元件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⑦。

2、安装规则与作用:①电能表用来。

②总开关安装在与之间,用来。

③保险盒内的保险丝可以在时,自动,保护电路。

④灯座和插座是联的。

电灯的开关接在灯座与线之间,与灯座联。

二、火线和零线——家庭电路的电源1、进户的两条线中,一条已经与相连,叫做零线,它与地面间的电压为;2、另一条线叫做端线,俗称线,它与地面间有电压。

想想议议:怎样正确使用试电笔?为什么用试电笔测试时不会造成触电事故?三、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1.两孔插座的左孔接,右孔接,三孔插座的左孔接,右孔接,上孔接。

用电器工作时,外壳通三孔插座的地线与相连,如外壳带电(漏电),电流就会沿着地线流入,不会对人造成伤害。

2.漏电保护器的作用:当有电流经等物体流入大地时,漏电保护器会,起到保护的作用。

我会接:参照下图按照接线规范将以下三线插座和灯泡、开关接入电路中【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照明电路的安装原则,错误的是() a.各盏电灯都是并联b.插座和电灯也是并联c.开关应接在火线上,再跟电灯串联d.保险盒装在总开关的前面2、关于测电笔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a.测电笔使用前检查它是否正常b.测试时,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用笔尖金属体试触电线,观察氖管的显示 c.测试时,用手持笔尖金属体去试触电线,观察氖管的显示 d.测试时,不能用手接触笔上任何金属部分 3、关于螺旋口灯泡的接法正确的是()火线零线a b c d【课后练习】4、如左下图,是某人连接的家庭电路,各元件及线路完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线和零线间的电压为220vb.开关s1断开时,人接触a点会触电 c.开关s2断开时,人接触b点不会触电d.三孔插座即使不接地,用电器也可以正常工作,并且安全5.的照明电路,闭合开关s,灯泡l不亮,用测电笔分别测试a、b、c三点氖管均发光,又用测电笔测试插座的两孔氖管都发光,该电路可能发生的故障是()a.灯泡的灯丝断了b.导线bc间断路 c.插座内部短路 d.进户线零线断路6.小明把台灯插头插人插座,当他闭合台灯开关时,室内其他电灯全部熄灭。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答案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答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12.1温度与温度计练习题:1、37摄氏度;2、D;3、-22;38;4、B检测题:1、冷热程度;温度计;热涨冷缩;2、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3、乙;丙;甲;4、D;5、乙;42;6、A.错误,温度计不能碰容器壁和容器底;B.正确;C.错误,玻璃泡不能碰容器底;D.错误,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在被测液体中;7、D。

12.2 熔化与凝固练习题:1、吸热;固;熔化;固液共存;液;熔点;3;2、(1)晶体;凝固;(2)凝固;5;固液共存;(3)AB;CD;(4)凝固点;放热;3、冰熔化吸热。

检测题:1、熔化;凝固;晶体;非晶体;相同;2、D;3、D;4、B;5、(1)对;钨的熔点高;(2)错;金的熔点低于钢的熔点;(3)对;水银低于38.5℃时会凝固成固体;(4)对;氢的凝固点是-259℃.12.3 汽化与液化练习题:1、(1)升高;小;(2)不变;大;(3)98;不会;2、C。

检测题:1、D;2、A;3、D;4、沸点;液化;5、汽化;液化;6、液化;汽化(蒸发);7、(1)温度计的玻璃泡靠近了容器壁;(2)小于;质量。

12.4 升华与凝华练习题:1、升华;凝华;2、凝华;液化;熔化;3、D;4、(1)液化;放热;(2)凝固;放热;(3)蒸发;吸热;(4)凝华;放热。

检测题:1、液化;凝华;2、升华;凝华;熔化;3、A;4、C;5、A;6、A;7、固体;凝华。

12.5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检测题:1、B;2、D;3、D;4、B;5、D;6、C。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检测题:1、C;2、D;3、A;4、(1)凝固;(2)液化;(3)液化;(4)凝华;(5)液化;(6)升华;(7)液化;(8)凝华;(9)液化;(10)凝固;(11)蒸发;(12)升华;凝华;5、10;固液共存;6、A;7、(1)B;(2)99;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或水中有杂质);(3)水的质量偏多等。

初三物理导学方案答案

初三物理导学方案答案

初三物理导学方案答案一、引言初三物理导学方案是为了帮助初三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原理和应用而设计的学习计划。

本文将为您提供初三物理导学方案的答案,以帮助您更好地准备物理学习。

二、导学方案答案1. 单元一:力学A. 第一课:运动的描述- 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称为速度。

-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B. 第二课:力的作用- 力的定义: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或改变运动状态的作用。

-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C. 第三课:机械平衡- 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 平衡的类型: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中立平衡。

2. 单元二:光学A. 第一课: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

- 光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299,792,458 m/s。

B. 第二课:折射现象- 折射定义:光线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 斯涅尔定律: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关系为sin(入射角)/sin(折射角)=折射前介质折射率/折射后介质折射率。

3. 单元三:热学A. 第一课:热与温度- 温度的定义:物体冷热的程度的量度。

- 温度的计量单位:摄氏度(℃)。

B. 第二课:热的传递- 热传导定义: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 传热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4. 单元四:电学A. 第一课:电流- 电流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电荷通过横截面的数量。

- 电流的计量单位:安培(A)。

B. 第二课:电路- 电路的构成:电源、导体、开关、负载等。

- 电路的分类: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三、总结通过初三物理导学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光学、热学和电学等物理概念和原理。

希望本文提供的答案可以帮助您进行物理学习的准备。

(注: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内容以实际教材为准。

)。

新人教版九年级二学期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二学期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一、声现象☆课时:☆授课时间:☆复习目标1.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复习过程中考考点清单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1)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2)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1)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2)大小: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即:V固>V液>V气。

1.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害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考点四声的利用1.超声波(频率高于20 000Hz的声音)(1)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2)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

2.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1)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2)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3.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B超。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超声波碎石。

基础检测1.在敲响大钟时,我们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D)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2.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产生这种声音的振动物体是(B)A.手指B.琴弦C.空气D.弦柱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B.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D.在月球上宇航员相距很近也要借助无线电话才能交谈,是由于真空不能传声4.人潜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传播这个声音的是(D)A. 空气B. 水C. 说话的人D. 空气和水5.“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B)A.音调B.音色C.响度D.振幅6.开大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A)A.增大声音的响度B. 增大声音的音调C.改善声音的音色D.减小噪声7.对于一般人来说,有利于学习、休息的理想环境是(B)A.0dB完全没有噪声的环境B. 30~40dB的较安静的环境C. 80~90dB的环境D. 100dB以上的环境8.下列措施中,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的是(D)A.在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B.在嘈杂的车间里,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C.机动车辆都安装有消声器D.现代城市住宅安装双层中空玻璃窗9.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B)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B.用超声波清洗仪器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10.在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可以听到三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水传来的;第三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答案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答案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答案【篇一:2013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ss=txt>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第二节内能第三节比热容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二节热机的效率第一节热机第二节热机的效率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两种电荷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第三节串联和并联第四节电流的测量第五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一节电压第二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第三节电阻第四节变阻器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一节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二节欧姆定律第三节电阻的测量第四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第十八章电功率第一节电能电功第二节电功率(第一课时)第二节电功率(第二课时)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四节焦耳定律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明确学习内容教材p1-5● 厘清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 清晰重点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实步知识。

??难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 自主预习练习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

2.独立完成《学生用书》中“自主学习案”部分练习题。

● 激情导入十分拿一瓶香水打开盖,学生闻到香味。

展示ppt3教师:“香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

”教师:“那你们看到香水分子了吗?为什么看不见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很小。

”教师:“小到什么程度,谁知道?谁能描述?可以看书回答?”学生描述分子。

展示ppt4 教师:“你们闻到香味了吗?香水在瓶子里,你怎么会闻到?(怎么会到你的鼻子里?)” 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运动”并板书。

教师:“物体运动与分子运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你们看给分子运动起个什么名好呢?” 引出“热”并板书●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认识扩散现象,了解分子的热运动?1.演示实验:课本p3图13?1—2,学生观察并思考:?(1)该实验说明了。

九年级物理金牌导学案全一册答案

九年级物理金牌导学案全一册答案

九年级物理金牌导学案全一册答案
一、第一章力的大小和方向
1. 什么是力?
答:力是一种物理量,它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推动或拉力,使物体发生变化。

2. 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关系?
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相关的,力的大小取决于力的方向,如果力的方向改变,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 什么是力的合力?
答:力的合力是指多个力的合力,它是指多个力的总和,它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多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4. 什么是力的平衡?
答:力的平衡是指力的合力为零,即多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相等,使物体保持静止或不发生变化。

二、第二章力的作用
1. 什么是力的作用?
答:力的作用是指力对物体的影响,它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化,如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位置等。

2. 什么是力的作用距离?
答:力的作用距离是指力的作用范围,它是指力的作用范围
内的物体受到力的影响,而超出力的作用范围的物体不受力的影响。

3. 什么是力的作用时间?
答:力的作用时间是指力对物体的作用时间,它是指力对物
体的作用时间,如果力的作用时间越长,物体受到的影响就越大。

4. 什么是力的作用方向?
答:力的作用方向是指力对物体的作用方向,它是指力的作
用方向,如果力的作用方向改变,物体受到的影响也会改变。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答案-副本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答案-副本

霍邱县长集中学初中物理导学案九年级答案第51课时 11.1 怎样才叫“做功”一、怎样才叫“做功” 1、(a) 上 上 (b)右 右 2、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3、(1)是 否(2)是 否(3)是 否二、怎样测算功 1、FS 2、牛 米 焦耳 J 3、B 4、500J 150J 5、(1)三个力 重力支持力 拉力 F N =G =mg =20N F =12N (2)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为0 拉力做功W F =FS =6J6、W F =FS =100N ×4m =400J W G =Gh =60N ×2m =120J第52课时 11.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一、认识功率 1、(1)快 (2)快 2、a 、5000 b 、5000 c 、4800 (1)快(2)快 总结:小红 小明3、功率 做功 时间 tW Pt 4、瓦特 瓦 W 拖拉机每秒做的功是750焦耳 千瓦 5、甲 乙 6、129600 216 7、20 40 二、测算功率 1、①体重(质量)、楼高、所用时间 ②磅秤、皮尺、秒表 ③t mgh 2、B 3、30m/s 7.2×104 W 4、7.2×107 J 2×103 N第53课时 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上)一、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那么:3N ×1m 3J 5N ×0.5m 2.5J 1N ×0.5m 0.5J 显然:= + >二、什么是机械效率 1、83.8% 总有用W W 2、(1)1500J 1200J 300J (2)80%(3)法一:由W 额外 =G 0·h 得:G 0 =h W 额外=150N 法二:由F = 2O G G + 得:G 0 =2F-G 0 =150N 3、2O G G + 2h 3O G G + 3h = 第54课时 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下)三、复习巩固 总有用W W 1、C四、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②重物的重力G 、拉力F 、重物上升的高度h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③弹簧测力计、刻度尺⑤高 低 2、(1)S =nh =9m F = 2O G G + =5N W 总 =FS =45J W 有用 =Gh =36J W 额外 =9J η =总有用W W ×100% = 80% (2)P =t W 总 =22.5W五、测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1、拉力F 物体重力G 物体上升高度h 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S 总有用W W FSGh 第55课时 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上)一、什么是能 1、做功 2、焦耳二、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动 2、在运动 动 运动 3、① > ② = ③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④大 ⑤大三、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重力势 2、被举高了重力势被举高 3、① < ② =③木桩被打入沙中的深度④高⑤大 4、重力势动第56课时 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下)四、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弹性势 2、发生弹性形变弹性势发生弹性形变 3、① < ② =③物体被弹起的高度④大⑤大 4、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五、机械能的转化 1、①B ②A、D、F ③C、E 2、动势 3、35J 4、①大 0 ②变小变大势能动能③0 大④变大变小动能势能⑤大 0 5、A C 总结:转化减小不变 6、不变增大增大第57课时 12.1 认识内能一、什么是内能 1、(1)动动(2)势势 3、增大二、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 1、升高增大热传递升高增大做功 2、不能等效的 3、①做功②热传递三、热传递的三种方法 1、①高低高温低温②降低减小升高增大温度差 2、甲:热传导乙:热对流丙:热辐射 3、×××××第58课时 12.2 热量与热值(上)一、什么叫做热量 1、热量 Q 焦耳 2、D 3、D 4、×√××××××××5、①温度高②热量③内能二、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一质量开水温度变化总结:正比正比 2、(1)质量(2)温度变化(3)物质的种类第59课时 12.2 热量与热值(下)三、燃料的热值 1、(1)物质的种类(2)燃烧程度(充不充分燃烧) 2、1千克完全燃烧 q J/kg3、(1)4.6×107 J/kg(2)5(3)m 总结:qm4、qV5、ηqm ηqV6、3.4×107 1.7×1087、C 8、热值大,燃烧效率高污染小3×10-3 9、(1)B A (2)质量、水的初温(3)煤油四、燃料的有效利用 1、完全燃烧 2、隔热 3、除尘第60课时 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上)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1、(1)质量(2)温度变化(3)物质种类(4)一二二、什么是比热容 1、比热容 C J/kg·℃③4.2×103 J/kg·℃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2、C 3、A 4、(1)等体积等质量(2)吸收热量相同(3)温度变化 5、C第61课时 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下)三、推导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1、(1)4.2×103 (2)5×4.2×103 (3)8×4.2×103 (4)5×8×4.2×103 (5)m×△t×4.2×103 (6)4.2×103 (7)c m △t (8)c m △t 总结:②45℃ 65℃③cm(t –t0) cm(t0 - t) ⑥(1)B (2)比热容放出热量⑦快海面陆地陆地海面2、1.26 ×106 4×10-23、0.88×1034、水吸收热量:Q1 = 1.008×106J 铝锅吸收热量:Q2 = 2.816×104J 共吸收热量:Q = 1.03616×106J 水的内能增加△E =Q1 =1.008×106J5、C6、A第62课时 12.4 热机与社会发展一、热机 1、橡皮塞冲出化学内内机械二、内燃机汽油机 1、火塞进气门排气门冲程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吸气冲程:打开关闭压缩冲程:关闭机械内做功冲程:关闭火花内机械排气冲程:关闭打开 2、1 2 23、10 10 404、火花塞喷油嘴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空气三、热机的效率 1、有用功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 2、摩擦 3、65% 4、6.6×107 1.98×107第63课时 13.1 从闪电谈起一、电是什么 1、电荷 2、摩擦吸引轻小物体 3、正负 4、C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①排斥②排斥③吸引总结:两排斥吸引 2、A D 转移异种三、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带电 1、导体电荷同种排斥四、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1、尖端放电 2、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尾部装一根拖在地上的铁链避雷针第64课时 13.2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上)一、电路的组成 1、①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②供利用通断连接 2、C二、通路、开路和短路 1、(1)通路 (2)开路 (3)短路 2、(2)都不亮 (3)不亮 仍会发光3、B4、(1)没有电源 (2)闭合开关后电路为短路 (3)开关闭合后左边的灯泡被短路第65课时 13.2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下)三、电路图 1、 3、略四、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 1、串联电路:一 不会 影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并联电路:仍会 不影响 不 不 会 不 不 会 2、B第66课时 13.3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一、什么是电流 1、移动 2、电流 3、正 相反 4、正 负 图略 5、强弱 6、I 7、安培 A 103 103二、怎样测量电流 1、电流 2、3 - 0.6 3 2 3、0.6 下方 0.02 3 上方 0.14、①校零 ②串 ③正 负 ④量程 大 小 ⑤不允许5、C6、反 大 会被第67课时 13.4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一、复习前面相关知识 1、D 2、正 负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 = 2、(1)电流表 (3)相等的 I =I 1 =I 2三、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 + 2、(3)等于 之和 I =I 1 +I 2 3、C 4、B第68课时 13.5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一、电源与电压 1、抽水机 涡轮 因此:电压 电压 2、U 伏特 V 103 103 103 3、1.5 220 380 不高于36二、怎样测量电压 1、电压 2、3 - 3 15 2 3、3 下方 0.1 15 上方 0.54、①校零 ②并 ③正 负 ④量程 大 小 ⑤允许5、C6、右 小 不会第69课时 13.6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一、复习前面相关知识 1、①电压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②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2、灯泡 电源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等于 之和 U =U 1 +U 2 2、A三、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相等 U =U 1 =U 2 2、D第70课时 14.1 怎样认识电阻(上)一、什么是导体的电阻 2、电阻 3、R 欧姆 Ω 103 103二、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 1、(1)平坦的水泥路(2)直线到达(3)门宽一些 2、(1)材料(2)横截面积(3)长度 3、温度 增大 总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温度第71课时 14.1 怎样认识电阻(下)一、复习上一节的知识 1、相同条件下铜的电阻比较小 2、减小了 3、变小 4、变小 5、D二、认识滑动变阻器 1、线圈、滑片、金属杆、接线柱、瓷筒 2、B 3、大 电阻丝的长度 5、最大电阻 最大电流 6、AB 不变 不变 不变 AP 变大 变暗 变小 AP 变大 变暗 变小 BP 变小 变亮 变大 BP 变小 变亮 变大 CD 不变 不变 不变 总结:6 AB CD AC AD BC BD AP第72课时 14.2 探究欧姆定律(上)一、探究欧姆定律 1、大 小 2、控制变量法 (一)(1)电阻 电压(2)滑动变阻器 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和通过的电流(3)正比 (二)(1)电压 电阻(3)滑动变阻器 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4)反比 欧姆定律:正比 反比 I =R U U =IR R =IU U I R 第73课时 14.2 探究欧姆定律(中)二、复习欧姆定律 1、正比 反比 I =R U U =IR R =IU 安 伏 欧 三、图像法总结欧姆定律 (1)电阻 正比(2)电压 反比 1、C四、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1、20 0.15 20 0 2、10Ω 0.6A 1V 3、D第74课时 14.2 探究欧姆定律(下)五、再复习欧姆定律及相关内容 1、正比 反比 2、I =R U U =IR R =IU 3、D 4、D 5、D 6、B 六、电学解题的一般步骤 1、1.125A 2、6V 6V 0.6A 3、0.2A 2.5V 12.5Ω 4、I 1 =2A I 2 =1.25A I =3.25A 5、I =I 1 =I 2 = 0.5A U 2 =5V U =U 1 +U 2 =8V第75课时 14.3 欧姆定律的应用(上)一、复习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 1、串联电路:I =I 1 =I 2 U =U 1 +U 2 并联电路:I =I 1 +I 2 U =U 1 =U 2二、推导串、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 (一)I 1R 1 I 2R 2 U 1 +U 2 I 1 =I 2 R =R 1 +R 2 之和 1、长度 大 2、9 1 (二)11R U I 1 +I 2 U 1 =U 2 22R U 11R +21R 倒数之和 1、横截面积 小 2、2Ω 3、20 5 4、1.5 5、40Ω第76课时 14.3 欧姆定律的应用(中)三、复习前面的知识 1、电压 电阻 I =RU 2、5 1.8 3、①乙 ②丁 ③甲 丙 四、伏安法测电阻 1、伏安法 2、(2)温度 增大五、研究短路有什么危害 1、0.5 400 2、15 损坏电流表和电源六、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分配关系 (一) U 1 =4V U 2 =8V 之比(二) 1、I 1 =1.2A I 2 =0.6A 倒数之比 2、1:1 1:5 5:1 1:1第77课时 14.3 欧姆定律的应用(下)七、变阻器的使用 1、C 2、(1)断开 B (2)大 小 小 暗 (3)接入电路的是电阻丝 接入电路的是金属杆 3、50 8294 4、串 4 5、R 1 =12Ω R 2 =8Ω八、电路图与实物图 1、 2、3、第78课时 15.1 电能与电功(上)一、电能与电功 内能 光 机械 化学 1、做功 功 2、W 焦耳 J 千瓦时 度 Kwh二、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 1、(1)粗的 (2)高处 (3)时间长 W =UIt 2、太阳 216 2163、W =UIt =45J W 机 =ηW =27J 5、略第79课时 15.1 电能与电功(下)三、复习电功的知识 内 机械 化学 ①电功 ②电 ④多 多 电压 电流 通电时间 UIt ⑤焦耳 J 千瓦时 Kwh 1、(1) 1:2 1:1 1:2 1:2 (2) 1:2 2:1 1:1 2:1 2、C 3、A 4、0.6 2.16×106四、电能表 电能表 (3)1500 6400 (4)293.1 Kwh (5)千瓦时 (6)24.5 13.72 1、0.2 2、3000 0.5 2第80课时 15.2 认识电功率(上)一、电功率 电功率 1、tW 电功 通电时间 Pt 2、C 3、电流在1秒内通过电风扇做的功是60焦耳 4、0.1 25 25 5、C二、探究灯泡的电功率的影响因素 1、A 2、2 40 2.4×104 3、能 4、(1)50W (2)0.227A5、(1)0.182A (2)1210Ω第81课时 15.2 认识电功率(下)三、串、并联电路的各物理量的规律 1、9 2 6 12 12 24 36 2、2 18 6 3 108 54 162 3、1:1 3:2 3:2 3:2 4、2:3 1:1 2:3 2:3 5、D 6、D 7、B 8、1:4 9、6 3.6 1800第82课时 15.4 怎样使用电器正常工作(上)一、研究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1、不是 3、额定电流 灯丝电阻 5、0.5 12.5 不能 0.16 0.326、A7、68、A C9、(1)20Ω (2)4.8W 10、 I 甲 =甲甲U P =0.2A I 乙 =乙乙U P =0.1A 因 I 乙 < I 甲 所以正常发光的灯是乙灯 R 甲 =甲甲P U 2 =180Ω 甲P =I 2乙R 甲 =1.8W第83课时 15.4 怎样使用电器正常工作(下)二、复习巩固 1、6 12 2:1 1:2 2、串 8 3、B三、测算小灯泡的电功率 1、实验原理:电压 电流 UI 实验器材::电压表 电流表 滑动变阻器 进行实验:(1)断开 最大 (2)闭合 (5)实验次数1:12.50 0.02 实验次数2:13.64 0.66 实验次数3:14.62 0.988 实验次数4:15 1.35 分析论证:①(1)= = (2)< <(3)> > ②实际电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实际 ③灯丝的温度升高 ④电功率太小 灯丝断了交流合作:不能,因为灯泡两端的电压不同,灯泡的电功率发生变化。

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答案

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答案

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答案【篇一:2014人教版最新教材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一节分子热运动明确学习内容教材p1-5● 厘清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 清晰重点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实步知识。

??难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 自主预习练习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

2.独立完成《学生用书》中“自主学习案”部分练习题。

● 激情导入十分拿一瓶香水打开盖,学生闻到香味。

展示ppt3教师:“香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

”教师:“那你们看到香水分子了吗?为什么看不见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很小。

”教师:“小到什么程度,谁知道?谁能描述?可以看书回答?”学生描述分子。

展示ppt4 教师:“你们闻到香味了吗?香水在瓶子里,你怎么会闻到?(怎么会到你的鼻子里?)” 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运动”并板书。

教师:“物体运动与分子运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你们看给分子运动起个什么名好呢?” 引出“热”并板书●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认识扩散现象,了解分子的热运动?1.演示实验:课本p3图13?1—2,学生观察并思考:?(1)该实验说明了。

?(2)叫扩散。

?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扩散现象,如:,。

2. 回答以下问题:?(1)前面几个实验说明了。

? (2)分子运动快慢跟?有关。

?探究二3.演示实验:p4图13.1—4,观察并思考该实验说明了请学生阅读教材p5,回答下列问题:?(1)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2)为什么“破镜不能重圆”:? 课堂探究案??1. (1)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2)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厨房里的油烟味?2.(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温度?3. 子间存在引力(1)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间存在斥力(2)分子间距十分大,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总结梳理整合提高板书设计第一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邱县长集中学初中物理导学案九年级答案第51课时 11.1 怎样才叫“做功”一、怎样才叫“做功” 1、(a) 上 上 (b)右 右 2、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3、(1)是 否(2)是 否(3)是 否二、怎样测算功 1、FS 2、牛 米 焦耳 J 3、B 4、500J 150J 5、(1)三个力 重力支持力 拉力 F N =G =mg =20N F =12N (2)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为0 拉力做功W F =FS =6J6、W F =FS =100N ×4m =400J W G =Gh =60N ×2m =120J第52课时 11.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一、认识功率 1、(1)快 (2)快 2、a 、5000 b 、5000 c 、4800 (1)快(2)快 总结:小红 小明3、功率 做功 时间 tW Pt 4、瓦特 瓦 W 拖拉机每秒做的功是750焦耳 千瓦 5、甲 乙 6、129600 216 7、20 40 二、测算功率 1、①体重(质量)、楼高、所用时间 ②磅秤、皮尺、秒表 ③t mgh 2、B 3、30m/s 7.2×104 W 4、7.2×107 J 2×103 N第53课时 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上)一、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那么:3N ×1m 3J 5N ×0.5m 2.5J 1N ×0.5m 0.5J 显然:= + >二、什么是机械效率 1、83.8% 总有用W W 2、(1)1500J 1200J 300J (2)80%(3)法一:由W 额外 =G 0·h 得:G 0 =h W 额外=150N 法二:由F = 2O G G + 得:G 0 =2F-G 0 =150N 3、2O G G + 2h 3O G G + 3h = 第54课时 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下)三、复习巩固 总有用W W 1、C四、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②重物的重力G 、拉力F 、重物上升的高度h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③弹簧测力计、刻度尺⑤高 低 2、(1)S =nh =9m F = 2O G G + =5N W 总 =FS =45J W 有用 =Gh =36J W 额外 =9J η =总有用W W ×100% = 80% (2)P =t W 总 =22.5W五、测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1、拉力F 物体重力G 物体上升高度h 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S 总有用W W FSGh 第55课时 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上)一、什么是能 1、做功 2、焦耳二、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动 2、在运动 动 运动 3、① > ② = ③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④大 ⑤大三、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重力势 2、被举高了重力势被举高 3、① < ② =③木桩被打入沙中的深度④高⑤大 4、重力势动第56课时 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下)四、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弹性势 2、发生弹性形变弹性势发生弹性形变 3、① < ② =③物体被弹起的高度④大⑤大 4、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五、机械能的转化 1、①B ②A、D、F ③C、E 2、动势 3、35J 4、①大 0 ②变小变大势能动能③0 大④变大变小动能势能⑤大 0 5、A C 总结:转化减小不变 6、不变增大增大第57课时 12.1 认识内能一、什么是内能 1、(1)动动(2)势势 3、增大二、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 1、升高增大热传递升高增大做功 2、不能等效的 3、①做功②热传递三、热传递的三种方法 1、①高低高温低温②降低减小升高增大温度差 2、甲:热传导乙:热对流丙:热辐射 3、×××××第58课时 12.2 热量与热值(上)一、什么叫做热量 1、热量 Q 焦耳 2、D 3、D 4、×√××××××××5、①温度高②热量③内能二、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一质量开水温度变化总结:正比正比 2、(1)质量(2)温度变化(3)物质的种类第59课时 12.2 热量与热值(下)三、燃料的热值 1、(1)物质的种类(2)燃烧程度(充不充分燃烧) 2、1千克完全燃烧 q J/kg3、(1)4.6×107 J/kg(2)5(3)m 总结:qm4、qV5、ηqm ηqV6、3.4×107 1.7×1087、C 8、热值大,燃烧效率高污染小3×10-3 9、(1)B A (2)质量、水的初温(3)煤油四、燃料的有效利用 1、完全燃烧 2、隔热 3、除尘第60课时 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上)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1、(1)质量(2)温度变化(3)物质种类(4)一二二、什么是比热容 1、比热容 C J/kg·℃③4.2×103 J/kg·℃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2、C 3、A 4、(1)等体积等质量(2)吸收热量相同(3)温度变化 5、C第61课时 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下)三、推导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1、(1)4.2×103 (2)5×4.2×103 (3)8×4.2×103 (4)5×8×4.2×103 (5)m×△t×4.2×103 (6)4.2×103 (7)c m △t (8)c m △t 总结:②45℃ 65℃③cm(t –t0) cm(t0 - t) ⑥(1)B (2)比热容放出热量⑦快海面陆地陆地海面2、1.26 ×106 4×10-23、0.88×1034、水吸收热量:Q1 = 1.008×106J 铝锅吸收热量:Q2 = 2.816×104J 共吸收热量:Q = 1.03616×106J 水的内能增加△E =Q1 =1.008×106J5、C6、A第62课时 12.4 热机与社会发展一、热机 1、橡皮塞冲出化学内内机械二、内燃机汽油机 1、火塞进气门排气门冲程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吸气冲程:打开关闭压缩冲程:关闭机械内做功冲程:关闭火花内机械排气冲程:关闭打开 2、1 2 23、10 10 404、火花塞喷油嘴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空气三、热机的效率 1、有用功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 2、摩擦 3、65% 4、6.6×107 1.98×107第63课时 13.1 从闪电谈起一、电是什么 1、电荷 2、摩擦吸引轻小物体 3、正负 4、C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①排斥②排斥③吸引总结:两排斥吸引 2、A D 转移异种三、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带电 1、导体电荷同种排斥四、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1、尖端放电 2、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尾部装一根拖在地上的铁链避雷针第64课时 13.2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上)一、电路的组成 1、①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②供利用通断连接 2、C二、通路、开路和短路 1、(1)通路 (2)开路 (3)短路 2、(2)都不亮 (3)不亮 仍会发光3、B4、(1)没有电源 (2)闭合开关后电路为短路 (3)开关闭合后左边的灯泡被短路第65课时 13.2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下)三、电路图 1、 3、略四、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 1、串联电路:一 不会 影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并联电路:仍会 不影响 不 不 会 不 不 会 2、B第66课时 13.3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一、什么是电流 1、移动 2、电流 3、正 相反 4、正 负 图略 5、强弱 6、I 7、安培 A 103 103二、怎样测量电流 1、电流 2、3 - 0.6 3 2 3、0.6 下方 0.02 3 上方 0.14、①校零 ②串 ③正 负 ④量程 大 小 ⑤不允许5、C6、反 大 会被第67课时 13.4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一、复习前面相关知识 1、D 2、正 负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 = 2、(1)电流表 (3)相等的 I =I 1 =I 2三、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 + 2、(3)等于 之和 I =I 1 +I 2 3、C 4、B第68课时 13.5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一、电源与电压 1、抽水机 涡轮 因此:电压 电压 2、U 伏特 V 103 103 103 3、1.5 220 380 不高于36二、怎样测量电压 1、电压 2、3 - 3 15 2 3、3 下方 0.1 15 上方 0.54、①校零 ②并 ③正 负 ④量程 大 小 ⑤允许5、C6、右 小 不会第69课时 13.6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一、复习前面相关知识 1、①电压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②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2、灯泡 电源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等于 之和 U =U 1 +U 2 2、A三、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相等 U =U 1 =U 2 2、D第70课时 14.1 怎样认识电阻(上)一、什么是导体的电阻 2、电阻 3、R 欧姆 Ω 103 103二、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 1、(1)平坦的水泥路(2)直线到达(3)门宽一些 2、(1)材料(2)横截面积(3)长度 3、温度 增大 总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温度第71课时 14.1 怎样认识电阻(下)一、复习上一节的知识 1、相同条件下铜的电阻比较小 2、减小了 3、变小 4、变小 5、D二、认识滑动变阻器 1、线圈、滑片、金属杆、接线柱、瓷筒 2、B 3、大 电阻丝的长度 5、最大电阻 最大电流 6、AB 不变 不变 不变 AP 变大 变暗 变小 AP 变大 变暗 变小 BP 变小 变亮 变大 BP 变小 变亮 变大 CD 不变 不变 不变 总结:6 AB CD AC AD BC BD AP第72课时 14.2 探究欧姆定律(上)一、探究欧姆定律 1、大 小 2、控制变量法 (一)(1)电阻 电压(2)滑动变阻器 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和通过的电流(3)正比 (二)(1)电压 电阻(3)滑动变阻器 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4)反比 欧姆定律:正比 反比 I =R U U =IR R =IU U I R 第73课时 14.2 探究欧姆定律(中)二、复习欧姆定律 1、正比 反比 I =R U U =IR R =IU 安 伏 欧 三、图像法总结欧姆定律 (1)电阻 正比(2)电压 反比 1、C四、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1、20 0.15 20 0 2、10Ω 0.6A 1V 3、D第74课时 14.2 探究欧姆定律(下)五、再复习欧姆定律及相关内容 1、正比 反比 2、I =R U U =IR R =IU 3、D 4、D 5、D 6、B 六、电学解题的一般步骤 1、1.125A 2、6V 6V 0.6A 3、0.2A 2.5V 12.5Ω 4、I 1 =2A I 2 =1.25A I =3.25A 5、I =I 1 =I 2 = 0.5A U 2 =5V U =U 1 +U 2 =8V第75课时 14.3 欧姆定律的应用(上)一、复习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 1、串联电路:I =I 1 =I 2 U =U 1 +U 2 并联电路:I =I 1 +I 2 U =U 1 =U 2二、推导串、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 (一)I 1R 1 I 2R 2 U 1 +U 2 I 1 =I 2 R =R 1 +R 2 之和 1、长度 大 2、9 1 (二)11R U I 1 +I 2 U 1 =U 2 22R U 11R +21R 倒数之和 1、横截面积 小 2、2Ω 3、20 5 4、1.5 5、40Ω第76课时 14.3 欧姆定律的应用(中)三、复习前面的知识 1、电压 电阻 I =RU 2、5 1.8 3、①乙 ②丁 ③甲 丙 四、伏安法测电阻 1、伏安法 2、(2)温度 增大五、研究短路有什么危害 1、0.5 400 2、15 损坏电流表和电源六、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分配关系 (一) U 1 =4V U 2 =8V 之比(二) 1、I 1 =1.2A I 2 =0.6A 倒数之比 2、1:1 1:5 5:1 1:1第77课时 14.3 欧姆定律的应用(下)七、变阻器的使用 1、C 2、(1)断开 B (2)大 小 小 暗 (3)接入电路的是电阻丝 接入电路的是金属杆 3、50 8294 4、串 4 5、R 1 =12Ω R 2 =8Ω八、电路图与实物图 1、 2、3、第78课时 15.1 电能与电功(上)一、电能与电功 内能 光 机械 化学 1、做功 功 2、W 焦耳 J 千瓦时 度 Kwh二、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 1、(1)粗的 (2)高处 (3)时间长 W =UIt 2、太阳 216 2163、W =UIt =45J W 机 =ηW =27J 5、略第79课时 15.1 电能与电功(下)三、复习电功的知识 内 机械 化学 ①电功 ②电 ④多 多 电压 电流 通电时间 UIt ⑤焦耳 J 千瓦时 Kwh 1、(1) 1:2 1:1 1:2 1:2 (2) 1:2 2:1 1:1 2:1 2、C 3、A 4、0.6 2.16×106四、电能表 电能表 (3)1500 6400 (4)293.1 Kwh (5)千瓦时 (6)24.5 13.72 1、0.2 2、3000 0.5 2第80课时 15.2 认识电功率(上)一、电功率 电功率 1、tW 电功 通电时间 Pt 2、C 3、电流在1秒内通过电风扇做的功是60焦耳 4、0.1 25 25 5、C二、探究灯泡的电功率的影响因素 1、A 2、2 40 2.4×104 3、能 4、(1)50W (2)0.227A5、(1)0.182A (2)1210Ω第81课时 15.2 认识电功率(下)三、串、并联电路的各物理量的规律 1、9 2 6 12 12 24 36 2、2 18 6 3 108 54 162 3、1:1 3:2 3:2 3:2 4、2:3 1:1 2:3 2:3 5、D 6、D 7、B 8、1:4 9、6 3.6 1800第82课时 15.4 怎样使用电器正常工作(上)一、研究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1、不是 3、额定电流 灯丝电阻 5、0.5 12.5 不能 0.16 0.326、A7、68、A C9、(1)20Ω (2)4.8W 10、 I 甲 =甲甲U P =0.2A I 乙 =乙乙U P =0.1A 因 I 乙 < I 甲 所以正常发光的灯是乙灯 R 甲 =甲甲P U 2 =180Ω 甲P =I 2乙R 甲 =1.8W第83课时 15.4 怎样使用电器正常工作(下)二、复习巩固 1、6 12 2:1 1:2 2、串 8 3、B三、测算小灯泡的电功率 1、实验原理:电压 电流 UI 实验器材::电压表 电流表 滑动变阻器 进行实验:(1)断开 最大 (2)闭合 (5)实验次数1:12.50 0.02 实验次数2:13.64 0.66 实验次数3:14.62 0.988 实验次数4:15 1.35 分析论证:①(1)= = (2)< <(3)> > ②实际电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实际 ③灯丝的温度升高 ④电功率太小 灯丝断了交流合作:不能,因为灯泡两端的电压不同,灯泡的电功率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