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礼仪习俗
满族人的规矩

满族人的规矩
满族人的规矩是指满族民族的传统习俗和行为准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满族人规矩:
1. 尊敬长辈:满族人非常重视家庭中长辈的地位,尊敬和服从长辈是基本的道德准则。
2. 衣着规范:传统满族服饰是满族人的重要标志,满族人在特定场合或传统节日中会穿着传统服饰。
3. 宴会礼仪:满族人举办宴会时,有一套独特的礼仪。
例如,宴会开始前会按照特定的程序先给客人敬茶,然后举行祝酒仪式。
4. 尊重婚嫁习俗:满族人的婚嫁习俗十分丰富,有着一系列特殊的礼仪和习惯,例如满族婚礼上的“请亲饭”。
5. 多火葬:满族人多数信仰藏传佛教,在死亡后会选择进行火葬。
6. 传统节日:满族人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大年初一等,满族人会按照传统习俗举行各种祭祀和庆祝活动。
7. 尊重祖先:满族人重视祖先崇拜,并进行祭祀活动,祭拜自己的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满族人的规矩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有所减少或改变,但一些地区和家庭仍然保留传统习俗和行为准则。
满族见面礼节

满族见面礼节满族是中国的五大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作为一个具有礼仪意识的民族,满族人在见面时都有一套独特的礼节。
下面介绍一些满族见面礼节的相关内容。
一、行礼动作1. 揖礼:两手合十微微下拱,行身礼,同时低头行礼,表示尊敬他人。
2. 手牵手礼:双方同时伸出手掌,轻轻握住对方手掌,没有过多的力道和摇晃动作。
3. 作揖礼:两手合十,同时低头躬身,表示恭敬和谦逊。
4. 接盏礼:同盏端起,嘱咐对方「慢用」;敬盏时轻轻提起,捧在掌心;背盏时只能扳着盏底,不可用手托底。
二、言辞礼节1. 称谓礼节:满族人注重称呼的准确和礼貌,尤其是对长辈和上级。
一般称呼男子为"阿哥"、"老哥",女子为"姐姐"或"老姐"。
2. 问候礼节:满族人见面时会互相问候,例如:"你好吗?"、"近来可好?"等,表达关心和友善之意。
3. 辞别礼节:在辞别时,满族人会说"路上小心"、"一路顺风"等祝福的话语,表达关心和祝福之意。
三、礼物的选择在满族的传统文化中,礼物是人们表示尊重和感谢的一种方式。
对于满族的见面礼节来说,送礼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 常见的礼物:如传统的绸缎、花布、锦缎、丝巾、茶叶等,这些礼物代表着对对方的尊敬和祝福。
2. 收礼礼节:满族人在收到礼物时都是非常谦虚和谦逊的,一般都会说"哪里哪里"、"怎么好意思"等话语,表示对对方的感谢和谦逊之意。
四、注意事项1. 注意仪态举止:满族人重视仪态举止,要保持优雅、自信的姿态,姿势要端正,言谈要文雅,动作要得体。
2. 注意礼节仪式:满族人对礼节仪式非常重视,在满族的传统场合中,需要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例如婚礼、葬礼等。
3. 注意言辞选择:满族人在见面时要注意言辞的选择,要文明、客气,尊重别人的感受,避免说一些伤害他人的话语。
满族的礼仪风尚

满族的礼仪风尚
满族自古以来重视礼仪和风尚,其文化习俗深受汉文化、蒙古文化和满洲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满族的礼仪风尚:
1. 尊敬长辈:满族人非常尊重年长者,尤其是长辈和祖先。
当与长辈交往时,应该保持尊重和礼貌的态度,并给他们带来礼品。
2. 腰牌:满族男子佩戴腰牌是一种传统文化习俗。
腰牌被视为男子的标志,象征着他们的家族和社会地位。
在特殊场合,男子必须佩戴腰牌。
3. 鞠躬:在满族文化中,鞠躬被视为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现。
当向长辈或上司问候时,应该稍微低下头并鞠躬。
4. 鞭炮:满族人在庆祝新年、婚礼、重要节日和盛大场合时喜欢放鞭炮。
鞭炮被视为一种吉祥物,可以驱逐邪恶和迎来好运。
5. 聚餐:在满族人聚餐时,通常会设置主席桌和贵宾桌。
主席桌上会设有主席牌,用于指示座位。
通常由年长的男性担任主席,而贵宾桌则用于招待其他重要来宾。
6. 赛马:在满族文化中,赛马是传统的娱乐活动之一。
赛马通常在春季和秋季举行,参赛者和观众都会着传统的满族装束参加。
比赛过程充满竞争和娱乐性。
7. 祭祀:满族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和祖先崇拜。
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中,满族人会进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感激。
总之,满族的礼仪风尚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这一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满族现代文化礼仪

满族现代文化礼仪满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现代社会中,满族文化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礼仪方面,它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思想。
一、传统婚礼礼仪满族的传统婚礼礼仪非常隆重,它包括了多个环节,如订婚、过礼、拜堂、披露、退房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拜堂和披露,这两个环节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拜堂环节中,新郎和新娘各自带着亲戚双方前往会场,进行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
然后,新郎和新娘互换盖头巾,并进行拜堂的仪式,这个环节代表着两个家族的正式联姻。
在披露环节中,新娘换上新衣服,并在家族的祖厅中敬请先祖,向他们请安并且向他们表达对新婚生活的愿望。
这个环节也代表着新郎和新娘的正式“揭幕”。
二、饮食文化满族文化中,饮食文化也非常重要,满族人有着自己特殊的饮食方式和饮食风味。
满族的饮食非常讲究荤素搭配。
在传统的满族宴席中,通常都是肉菜分开分别上的。
荤菜不可偏食,要尽可能地多食用不同的肉类。
作为满族特色的宴席菜,酒鬼鸡更是备受宠爱。
这是一款带有酒香味的烤鸡,非常开胃。
此外,满族人也擅长制作腌菜,如火腿、酱菜等,这些传统的腌制食品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还有着很好的保鲜效果。
三、服饰文化满族服饰也是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时代中,满族服饰非常多样化,有很多不同的款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服装就是龙袍和蟒袍。
龙袍是满族皇帝的正式服装。
它采用的是黄色,象征着皇帝的尊贵地位。
此外,龙袍上还有着很多龙图案,代表着皇帝统治天下的权力。
蟒袍则是男性贵族的常见服装。
蟒袍的颜色很多,而且款式也非常丰富。
它是满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华,代表着高贵和典雅的气质。
四、音乐文化满族音乐文化也非常丰富,有着典型的民族音乐风格和特殊的乐器。
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兰浩克”乐队。
“海兰浩克”乐队是满族传统音乐的代表,它的成员主要由满族音乐家组成。
海兰浩克乐队的音乐旋律非常动听,富有强烈的民族气息。
乐队中常见的乐器有琵琶、二胡、锣鼓等,它们共同演奏出了一段段优美的满族音乐。
满族民俗文化礼仪

满族民俗文化礼仪民族信仰文化满族曾信仰萨满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师。
满族的萨满教兼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意,故崇拜的神祗既多又杂。
祭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宫廷与民间之别,富者与贫者之别及地区之别、家族之别。
清王朝初期,皇宫里的萨满多由熟悉爱新觉罗氏族方言而又聪明伶俐的女人担任,称萨满太太,专管皇帝举行各种神典,口诵满语祭神,与民间为人治病的萨满不同。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东北的宁古塔和爱辉等地,满族仍然保有萨满教。
民间萨满分两种,一种是跳神的萨满,为人治病、问卜、求神驱鬼,另一种是管理祭祀的家萨满,负责祭祀祖先神。
过去满族的农民“信巫不信医”,有病先请萨满跳神,无效才请医生诊治。
萨满祈祷跳神时,头戴尖帽,缀五色纸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身穿长布裙,腰系铜铃,击鼓而舞,口中念念有词。
而家萨满在各姓氏中都有一名。
在祭祀祖先时跳神唱满语神歌,歌颂一年的丰收,或赞颂祖先的功德。
服饰文化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
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
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
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
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
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别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
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
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穷人用狍鹿皮为衣。
进入辽沈以后,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则着布衣,服饰也等级化了。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习俗文化满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就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满族民俗礼仪禁忌

满族民俗礼仪禁忌
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俗礼仪禁忌内容丰富多彩,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婚嫁习俗
1.婚礼前后禁忌:新娘除了满月、半岁、一岁等大寿生辰之外,一定要在农历的良辰吉日举办婚礼,不能在鬼门关前后结婚,以免招灾祸。
过儿夜、黄道吉日和十月初一至十二月初六都是不吉利的日子,不宜选在这些日子办婚礼。
2.进门时的禁忌:新娘进门时,要用脚踏一碗“糖块”,寓意着生下一个甜蜜美满的孩子。
3.宴席上的禁忌:新娘坐在洞房里不能翻身,连衣服都不能自己脱,要由丈夫脱掉。
4.退房禁忌:新娘退房时不能碰到门槛,否则将不幸福美满。
二、丧葬习俗
1.禁忌:丧葬期间不能在家里晾晒鞋子和衣服,不能将鞋子和衣服悬挂在门和窗子上。
2.吊唁礼仪:死者家属通常会在丧期之内,接受邻居和朋友的吊唁。
来客需注意不要撞墙,不要推门,否则有不好的寓意。
三、饮食习俗
1.饮食忌讳:满族人喜欢吃肉,但是不吃狗肉和马肉,因为狗是人的朋友,马在满族传统中是神圣的动物。
餐桌上也不允许出现刀子,因为刀子在旧时满族文化中是与杀戮、战争等恶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
2.宴席礼仪:满族人在宴席上通常将桌子围成圈,桌中间摆放带盖的盘子,主人放入“头道菜”,也就是最美味的一道菜,寓意着美好的东西必须先给最尊重的人品尝。
在传统的宴席上,头3个饮品通常是酒,而第4个饮品是鱼汁,寓意着“愿你一年比一年更红”。
桌子上不能倒酒(只能双手递过去),因为在满族传统中,倒酒时容易将好运倒掉。
满族民俗礼仪

满族民俗礼仪
满族民俗礼仪是满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是满族人民的精神财富。
满族民俗礼仪包括婚礼、葬礼、节日等方面,是满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婚礼是满族民俗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婚姻是一种神圣的事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
在满族婚礼中,新郎要先到新娘家中拜访,然后由新娘的父亲领着新娘出门,新郎要在门口等候,然后由新娘的父亲将新娘交给新郎。
在婚礼仪式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仪式,如拜堂、敬茶、献花等。
葬礼是满族民俗礼仪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葬礼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仪式,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
在满族葬礼中,首先要进行“请魂”仪式,然后进行“送魂”仪式,最后进行“安葬”仪式。
在葬礼仪式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仪式,如烧纸、献花等。
节日是满族民俗礼仪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节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是满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满族节日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满族人民会进行一些特殊的仪式和活动,如祭祖、赛龙舟、吃粽子等。
满族民俗礼仪是满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是满族人民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满族民俗礼仪,让这种传统文化
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礼仪习俗篇一:满族礼仪忌讳礼仪忌讳:满族尊老敬上,居家对父母三天请一小安,五天请一大安。
满族人忌害乌鸦、喜鹊、狗,有并于崇鸦、鹊、狗的习俗。
不准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
服孝中男子不剃发,女不簪花,三年内不穿红。
室内禁忌: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
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
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
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0.禁杀狗满族禁杀狗、吃狗肉、服狗皮。
明末以来满族人有不食狗肉之俗。
民间相传努尔哈赤被明兵追杀,昏睡在荒草甸里,追兵放起火来,跟随他的大黄狗沾水灭火救了罕王,最后却累死了。
为报答大黄狗“救驾之恩”,满族从此不吃狗肉不穿狗皮缝制的衣服。
实际上,满族敬犬习俗是在长期狩猎生活中形成的。
狗在满族的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狗可以看家、狩猎、拉纤、拉爬犁、侦察、传递情报等。
禁捕食鸦鹊满族认为鸦、鹊为吉祥之鸟,当为原始图腾崇拜之遗,也出于“神鹊救主”之意。
民间相传老罕王努尔哈赤被明兵追杀,躲在树洞中,一群鸦鹊飞来,掩护罕王脱险,所以满族不伤害鸦鹊,并且忌食鸦鹊。
禁坐西炕满族卧室布局特点是环室三面筑火炕,其西炕窄,下通烟道,炕口一般不摆设杂物,因为西炕壁上供奉着神圣的祖宗板。
祖宗板上放有神匣,神匣内有祭神的神器或神木,故而忌坐西炕。
祭祀中的禁忌满族家祭中的禁忌有:不许怀孕者、衣狗皮者、疯癫者、僧丐、衣孝者入祭,祭祀吃剩的骨头和肉必须送到高岗上,或撒到江河中。
满族院内的索伦杆不得污秽,不许在神杆下拴马和喂家禽。
祭祀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能食肉动荤,不能参加吊丧等等。
此外祭祀之日还有十二禁忌:意不诚笃、仪度错乱、器物不洁、生气口角、衣冠不整、闲谈外事、喜笑无度、长幼无序、投犬顿器、刀勺声响、内祭未毕不洁出屋、外祭未毕不洁入屋。
满族禁忌—满族的家祭来源:中华五千年作者:时间:20XX-12-2610:20:01阅读:1次满族早年信奉萨满教。
萨满也叫“查玛”,有男有女,他们被看作是沟通人与神的使者。
昔年满族一些旺族都有萨满,其中有专管祭祀的,也有为人治病的。
祭祀分成家祭与野祭。
在辽宁地区家祭比较常见。
野祭一般在山区,那是狩猎时期的遗俗。
过去满族家家西墙供祖宗板,有的叫祖宗龛子,也有的叫神祖龛子。
在西墙上设扬手架,搭一块板,板上放祖宗匣子,也有的在北墙设神位的。
祖宗匣子里有祭祀用的谱单子(谱表)、索绳、神偶(用木、皮或布做的)。
祭祀用具有碗、鸾力、神箭……。
碗是领牲时舀水用的。
香碟子有的放在匣子里,也有的放在下边。
满族以西为上,因此祖宗龛子供在西屋。
正房是南、西、北炕相连,称万字炕。
南北炕住人,尊长住在南炕,晚辈住在北炕。
西炕特殊,因为西墙有神位、祖宗之位,不能随便坐卧,也不能乱扔杂物,它是摆放祭品的地方。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贵客如姑老爷第一次登岳父家门可以住西炕。
很多人家在西炕摆箱柜,祭具则摆在柜上。
祭祀分为常祭、大祭。
一般祭祀对祖宗龛子叩头。
儿女亲家换盅,或家主人外出,均在祖宗龛子前叩头。
在清末民初,大祭一般每年一次,秋收完了之后举行。
富裕人家每年两次,春祭与秋祭。
经济较为困难的人家。
也有两三年举行一次的。
大祭为三天。
第一天在室内祭西墙的祖宗龛子,分成白天和晚上祭祀,清宫叫朝祭与夕祭。
大祭的前一天或当日清早,蒸糕做饼,准备好供品,以面食为主。
用黄米面、江米面做成圆形糕饼、豆面卷子(俗称驴打滚)。
满族祭祀祖先非常虔诚,在挑选豆粒、米粒时必须是籽粒饱满的。
祭祀用的酒,大都是用黄米做的。
参加祭祀是本家族的成员。
在祭祀仪式方面,当满族在部落时期,各个部落有很大差别。
清代乾隆时期下令出一部书叫《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将祭礼规范化了。
因此,在辽宁地区的满族一般都按规范进行祭祀,特别是宗室皇族之家更是如此。
白天祭祀时,要对西墙祖宗神位叩拜,所拜包括天、神仙、祖先、佛、菩萨等。
在清宫里祭奉着释迦牟尼、观世音、关羽。
民间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根据摆香碟子数目,几块香碟子就是几位神祗。
我们佟家昔日就摆五块香碟子,祭奉着三位仙女(诞生满族的始祖)、两位菩萨(观世音、地藏王)。
祭祀时将供桌摆在西炕上或地下,将糕饼分成九盘。
按规矩酒应当用酒缸盛着。
祭祀时由男性家长率男性叩祭,女性由女性家长率领叩祭。
一般祖宗龛子均在族长家。
但到后期有社会地位的、当官为宦的,自家也设立祖宗龛子。
大祭时最重要的供品是猪,必须是纯黑色的公猪,还必须是自家饲养的,从外边买来的不行。
这口猪不能有伤有病。
宰猪所用的绑猪绳必须是在西炕上搓的,宰猪的刀也必须是在西炕上磨的。
宰猪叫“使唤猪”。
在“使唤猪”时,将猪绑好,抬到神案上,重要仪式是“领牲”,是用热酒或凉水灌猪耳朵。
仪式由萨满主持,没有萨满的由族长主持。
主妇端酒,由男性家长灌猪耳朵,猪一摇头,就表示神领牲了,接受了。
如果猪不摇头,还要往猪耳朵里灌酒或灌水,并且全家人要向祖宗和“气息”。
猪退毛后解成7块、8块、11块,11块的居多。
猪的内脏灌成血肠。
煮好的祭肉摆到案子上,再拼凑成猪的原形。
叫“摆体”。
也有在祭祀时将猪肉的各部位切一块凑成一盘。
代表一个猪。
由萨满跳神,还有弹琵琶、三弦拍板伴奏(均是本族的人)。
仪式完了“吃福肉”。
领牲之后,这头猪就变成神赐的了,所以谓之“福肉”。
吃“福肉”有个规矩,必须由吃肉的人用自己身上佩带的解食刀将肉切成片吃,这是从狩猎时代遗留下来的习俗。
吃“福肉”在早期不许蘸佐料,也不放饭桌,只在炕上铺油纸,将肉切成薄片。
不蘸佐料吃的意思。
就是将神赐的肉原原本本吃掉。
后来有的在油纸上抹咸盐面儿,再以后也可以蘸韭菜花佐料。
吃“福肉”时不准带出屋外。
必须在室内吃完。
晚祭,又叫“背灯祭”。
在黄昏时分开始祭祀。
按满族民间的说法,是祭“万历妈妈”。
关于万历妈妈其人,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母亲,因为她对女真人有恩,所以后世的满族人祭祀她;另一种普遍的说法,说万历妈妈是明代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小妾,她因救努尔哈赤被李成梁杀死,后来努尔哈赤当上皇帝后命满族人祭祀她。
因为她被杀时赤身裸体,怕受祭时害羞,所以才用“背灯祭”。
其实,这只是民间传说。
满族的夕祭,主要是祭本氏族传统的神祗。
清宫及民间祭祀文献上所列的夕祭诸神,大多是满语神名和蒙古神。
“背灯祭”与早祭差不多。
较明显的区别是向神献牲(猪)时要熄灭室内的灯火,遮挡六窗,祝祷、跳神、跪叩仪式结束后再重新点燃灯火。
在清宫和满族民间一些家族中,背灯祭的神位供在西墙北侧或北墙。
祭祀时的供品和香碟数目也略有区别。
满族家祭时使用的香碟是用木块刻凿而成长方形,用的数目各家也不一样,从三块到八块的都有。
满族民间传说,用几块香碟子就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或岗)迁过来的;另有一种说法是用几块香碟,就是祭几位神。
如我们佟家祭祀时是用五块香碟,据长辈说,这是因为我们家祭五位神:三位仙女(恩古伦、正古伦、佛古伦)和两位菩萨(观世音、地藏王)。
满族祭祀时用的香多是“达子香”,上香时把香面在香碟中撒成相连的“s”形,这样点燃的时间长。
大祭的第二天是祭天。
也叫“还愿”。
过去满族入在做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之前,常祈求天神保佑。
如在农村,春天种地,向老天爷(满语称天神为“阿布凯恩都里”)祈求保佑五谷丰登,并许下丰收后酬谢天神的誓愿。
这个“愿”就要在祭天时还。
满族人家的院里都竖立“索罗杆”,又称“神杆”、“得胜杆”、“祖宗杆”、“妈妈杆”等。
这便是用来祭天的。
立杆的位置一般都是在正房前庭院中的东南侧,下面为高一尺到二尺的石头座,杆一般是长一丈左右的松木,下粗上细,顶端尖锐。
接近杆顶之处,套一个锡斗或锡碗。
祭神杆的来源,满族民间传说不一。
有的说是由努尔哈赤少年时采人参时所用的拨拉杆子演变而来;也有的说当年李成梁追努尔哈赤时,他跑到一棵枯树下躲藏,一群鸟鸦落在枯树上,明朝追兵就以为树下不会藏人,努尔哈赤因此得以逃生,后来他便命满族人家家立杆,在杆顶放肉和粮食酬谢乌鸦。
事实上,立杆祭天的习俗早在辽金时期女真人中即已存在,是在努尔哈赤以前就已有之的传统习俗。
篇二:满族风俗我有一个满族的同学,以下的材料是我通过采访她而来的。
她家是丹东凤城的,距离宽甸比较近。
据她所说,她高考的时候还加了五分,就因为她是满族人。
凤城本身是一个满族自治县,所以她们那里几乎遍地都是满族人。
下面就是我从她那里了解到的满族的一些生活习俗。
首先,在地域分布上,满族分布在辽宁、内蒙古的比较多。
在丹东一带,有凤城、新宾、岫岩、宽甸等满族自的治县,那里满族的气氛很浓厚。
此外,在东北三省和其他省份,也还有许多满族聚集地。
在穿着方面,如果比较正规的应该是带虎头帽、皮帽。
当然,小孩子还有肚兜和裤子,他们一般穿的都是大袍裤。
平时穿的鞋都是便鞋,布鞋千层底。
清代,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外套马褂。
袍服分单、夹两种。
清初,袍服无衣领,袖头为剑袖。
大襟左衽,系纽扣绊。
下摆直筒式,有两开衩或四开衩之分,衣长过膝。
后来受汉族服饰的影响,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或不开衩,马蹄袖改为平袖。
满族的袍服或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
满族又称旗人,故有旗袍之称。
旗袍,男女老少皆穿。
但是男女异有贵贱之分。
旗袍款式高雅,清新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至今仍在流行,深受欢迎。
满族妇女的服饰原为宽松肥大型,服长掩足,并有不同纹样大花边。
在布料选择上,贵妇人或新妇多先用朱红、大红颜色,中年妇女多为藕荷色,中青少女喜欢粉、绿、月白颜色,长辈尊者多用深紫色,老年或婆妇惟兰、灰素色。
旗袍布料多为绸缎,农家妇女多用棉麻布料。
满族妇女的旗袍,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略开瘦小。
从民国时期,由宽松肥大变为窄瘦,并有长短袖之分。
一般款式紧贴腰式,直领开右大襟,两开衩,钉纽扣,长至膝下掩足,至今仍在盛行。
男士袍服镶有花边。
有身份者所用布料皆为绸缎。
清初多为天青色,后来流行玫瑰紫色,谓之福色。
一般男士多用蓝、灰色的棉麻布料。
袍服外皆套卦,俗称马褂,多为对襟,圆领、平袖,两旁开衩,卦长仍及于脐。
男士穿袍服时,袍外系扎腰带。
腰带上配有腰配,系有解食刀,烟荷包、眼睛盒袋等,格外显得端庄文雅。
满族男女早年流行穿套裤,套裤用皮制作,后来改用布。
这种服饰,仅有两条单腿筒裤,不连在一起,用时分套在腿上。
干农活的时候套裤不磨裤腿,对老年男女来说又可以防寒。
在饮食方面,他们吃的大部分是以炖菜为主。
此外,还有烤肉,米饭,面食。
在肉的方面,以烤肉为主,炖肉为辅。
他们这一到小年也就是一月一日就会杀猪,来迎接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