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构建技术

合集下载

生物制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生物制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局限性
1.在噬菌体展示过程中涉及细菌转化、噬菌体包装、展示 跨膜分泌,这就大大限制了所建库的容量噬菌体中获得很好的表达,因为 有些蛋白质功能的实现需要折叠、转运、膜插入和络合, 导致在体内系统依赖于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所以一 些对细胞有毒性的分子(如生物毒素分子)很难得到有效表 达和展示。
2002年,的世界首个药物——阿达木单抗上市。人源 化及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由于副作用小,在体内停留时间长, 更有利于治疗。
人源化程度
1.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y)
用人源基因代替鼠源单抗的恒定区,即该单抗由鼠的 可变区和人的恒定区组成的嵌合抗体。 缺点 由于嵌合抗体可变区(V)约占整个抗体的30%,鼠源 性抗体V区中的框架区(FR)仍残留一定的免疫原性,可 诱导HAMA反应。 解决方案
4.全人单克隆抗体(Fully humaneantibody)
4.1.抗体库筛选技术
4.1.1.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它是将体外克隆的抗体基因片段插入噬菌体载体,转 染工程细菌进行表达,然后用抗原筛选即可获得特异的单 克隆噬菌体抗体。 在HIV等病毒感染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其独特 的优越性。
鼠源抗体
4.1.2.核糖体展示技术 基本原理和程序
人免疫细胞基因组 体外转录、翻译、偶联 mRNA-核糖体-蛋白质三聚体 构建
基因型和表型联系
RT- PCR核糖体展示的蛋白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 筛选所需抗体复合体 EDTA解离 获得特异m亲和力的抗体
Thanks!
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史
第一代:鼠源性单抗 药物特异性很强,副作用大,现在已经渐渐退出市场。 不过由于其代谢比较快,目前在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单克 隆抗体药物中使用。 第二代:人鼠嵌合性单抗 进行人源化改造,使其人源化程度达到70%左右。 第三代:CDR移植抗体和SDR移植抗体 人源化程度达到95%左右,大大降低了毒副作用。 第四代:全人源化单抗

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制的关键技术之一:抗体药物靶标筛选

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制的关键技术之一:抗体药物靶标筛选

白作 为 抗 体 药 物 靶 标 来研 发 抗 体 药 物 。 这 种 方 法 的缺
点 主 要 集 中在 两 方 面 :一 是 所 能 得 到 的抗 体 药 物 靶标 的 数 量 极 其 有 限 ,并 且 这 些 靶 标 都 是 十 多年 前 就 已经 发 现 的 :二 是 历 时 长 ,一 般 需 要 十 到 二 十 年 的 时 间 。 随着 人 类 基 因组 计 划 的完 成 和 蛋 白组 学 研 究 的开 展 , 发 现 的 新 基 因 和 新 蛋 白 越 来 越 多 , 人 们 从 中 看 到
克 隆 抗 体 在 疾 病 治 疗 方 面 的作 用 越 来 越 受到 人 们 的重 视 。 目前 美
国F DA 已 批 准 了 3 种 抗 体 治 疗 药 2 物 及 7 抗 体 融 合 蛋 白药 物 , 其 中 种 鼠 单 抗 3 ,嵌 合 抗 体 6 ,人 源 化 抗 体 1 种 , 人 抗 体 种 种 3 9 , 抗 体 融 合 蛋 白7 , 有 1 个 用 于 治 疗 肿 瘤 , 另 外 种 种 3
单 克 隆抗 体 药 物 引 导 了生 物 技 术 的 第 二 次 革 新 浪
了希 望 ,但 是 如 何 尽 快从 众 多 的 基 因 中挑 选 出可 用 来
中 国 医药 技术 经 济 与 管理 I2 1 . 024
4 1

研 发 新 药 的 基 因 , 如 何 选 择 最 佳 的 技 术 方 法 来 挑 选 这 些 基 因 ,如 何 在 基 因和 蛋 白功 能 尚 未 充 分 了解 之前 开 发 药 物 ,如 何 建 立 抗 体 药 物 靶 标 筛 选 和 抗 体 药物 筛 选 技 术 , 降 低 研 发 成 本 和 风 险 , 这 些 都 是 生 物 医 药 产 业 所 面 临 的 重 大挑 战 。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生物药物,通过杂交瘤技术将鼠源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与人类抗体的恒定区进行交换,以减少免疫原性,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现状: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方法、成果与不足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主要包括抗体库的建立、抗体筛选和优化、以及抗体生产等多个环节。

目前,研究人员已成功建立了多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并应用于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例如,针对肿瘤治疗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够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并通过激活免疫反应来杀死肿瘤细胞。

然而,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毒副作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研究方法: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的实验设计主要包括建立人源化抗体库、筛选和优化抗体,以及进行药效和毒理试验等。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采集和处理大量的实验数据,并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比对,以获得抗体的最佳配对组合和最佳治疗剂量等参数。

成果和不足: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针对肿瘤治疗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试验,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也在研发和试验阶段。

然而,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毒副作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同时,抗体药物的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尽管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未来,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和优化方法,以获得更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药物。

同时,需要加强抗体药物的工艺研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构建技术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构建技术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构建技术摘要:单克隆抗体从问世到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

其中人源化抗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的技术革新,如PCR 技术、抗体库技术、转基因动物等。

抗体技术从最初的嵌合抗体、改型抗体逐渐发展为今天的人源化抗体。

本文综述了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构建技术。

关键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构建从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Milstein和德国学者Kohler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首次成功地制备出单克隆抗体以来[1],单克隆抗体在医学、生物学、免疫学等诸多学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分析抗原的细微结构及检验抗原抗体未知的结构关系,还可用于分离、纯化特定分子抗原,甚至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

然而,单克隆抗体技术在临床治疗应用中的进展却很慢,主要原因是目前单克隆抗体大多是鼠源性的,而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应用于人体治疗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不能有效地激活人体中补体和Fc受体相关的效应系统;二是被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产生人抗鼠抗体(human antigen mouse antibody,HAMA);三是在人体循环系统中被很快清除掉。

因此,在保持对特异性抗原表位高亲和力的基础上进行人源化改造,减少异源抗体的免疫原性,成为单克隆抗体研究的重点[2]。

随着对抗体基因的研究和DNA分子重组技术的应用,通过基因改造获得特异性抗体成为可能。

1989年Huse等首次构建了抗体基因库,从而使抗体的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并推动了第3代抗体—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的发展。

至此,抗体的产生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经典免疫方法产生的异源多克隆抗体;细胞工程产生的鼠源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产生的人源单克隆抗体。

人源化抗体就是指抗体的可变区部分(即Vh和Vl区)或抗体全部由人类抗体基因所编码。

人源化抗体可以大大减少异源抗体对人类机体造成的免疫副反应。

人源化抗体的形式也从最初的嵌合抗体、改型抗体等逐步发展为今天的人源化抗体。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制备工艺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制备工艺
优点:其一是可以获得具有人体性质的单克隆抗体, 其二是分离抗体的
速度极快, 最快在1 周内即可完成抗体的分离工作。
核糖体展示技术
1997 年Hanes 等在Mattheakis 等的多聚核糖体展示技术的基础上 进行改进建立了核糖体展示技术。
基本ne,September 26, 2012
一、Molecular Modeling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D9 Fv
D9 VH and VL mRNA was extracted from D9 hybridoma cells, amplifi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and then sequenced.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are shown here.
抗体药物市场销售额增势不减,世界各国纷纷投入巨资开发这座“金 矿”,全球医药巨头,如辉瑞、罗氏、诺华等更是不惜重金开发抗体 药物。国内方面,成都康弘的郎沐表现出色,2014年上市8个月实现销 售额1亿元,2015年销售额约3亿元。
在临床实践中,抗体药物也呈现愈发活跃的状态。美国詹森研究开发 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威廉·R·斯特罗尔表示,过去十年间,多种抗体治 疗方法和新平台已被设计研发,未来抗体治疗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一些针对免疫肿瘤学的抗体已被研发,即将进入临床,为癌症 患者、免疫功能紊乱、代谢障碍等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方法。”
抗体的现状
从1992年首个抗体药物Orthoclone上市以来,截至2016年03月,欧美日 等主要市场共上市了61个抗体药物。2014年上市了6个抗体药物,2015 年上市了9个抗体药物,连续两年打破历史记录。2015年,61个抗体药 物合计销售额达到906亿美元,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8.2%。从销售数据 来看,前21位的抗体药物都超过了10亿美元。

从鼠源到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及改造策略的研究进展

从鼠源到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及改造策略的研究进展

从鼠源到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及改造策略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单克隆抗体是生物制药领域研究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单克隆抗体具有地耐药性、高效性、专一性等多种优越特性而受到各界关注,随着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不断出现,对其稳定性和亲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项目从全人源单克隆技术出发,探讨其改造策略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关键字:鼠源,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由人类通过采用各种化学技术或者人工方式制备,由单一b 受体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体。

其高度均一,且仅针对某一特定受体抗原上的表位。

单克隆免疫抗体的制备方法主要具有产物纯度高、交叉免疫反应少、制备时间和成本低、结构均一、特异性强等特点,其主要生物学机理功能主要特点是与抗原分子结合后不能产生间接免疫受体分子或直接阻断配体。

当前已有40多种单抗体克隆免疫抗体被广泛用于自身自体免疫功能性疾病、肿瘤和器官移植等各个方面,效果显著。

1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自从1975年,KOHLER等人通过杂交瘤技术成功获得了具有抗原特异性的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从而开启了单克隆抗体开发的新纪元。

随着多年发展,单克隆抗体已经成为人们疾病诊治的重要工具。

而鼠源性抗体来源于小鼠,在对人体使用时,存在着诸多缺陷,为解决此类问题,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被提出,是未来单克隆抗体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有以下几种:1.1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至1990年成功实施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该领域应用最广的制备技术之一。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应用原理是使用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将人体抗体编码的基因序列通过技术进行扩增,然后将抗体的基因序列插入到噬菌体中的适当位置,并通过建立一个噬菌体抗体库,让人体抗体和另一个噬菌体外壳上的蛋白进行相融,将两者互相融合的蛋白质形式展示在噬菌体的表面。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将通过构建好的抗体库与抗原进行结合,并通过抗原与抗体的差异性相互结合的基因组原理,通过筛选,挑出一种能与目的抗原进行结合的噬菌体,在通过噬菌体基因测序,得到一种新的基因序列,并将其通过基因组技术应用于全人源抗体中。

帕博利珠单抗结构

帕博利珠单抗结构

帕博利珠单抗结构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也被称为Keytruda,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地抑制免疫检查点分子PD-1(程序性死亡-1)。

它是一种免疫疗法药物,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淋巴瘤等。

帕博利珠单抗的结构是由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的。

具体而言,它是由采集人体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与处理获得的。

首先,难以培养的细胞源(如外周血淋巴细胞)被提取,然后通过重组DNA技术将它们与合适的哺乳动物细胞或真核表达系统进行杂交。

通过这种方法,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可在体外得到扩展和保存,并且具备强大的抗原结合能力和良好的免疫原性。

帕博利珠单抗的结构由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每个链由多个氨基酸组成。

该抗体的重链与轻链之间通过二硫键相互连接,并且形成Y型结构。

每条重链和轻链均包含细胞表面识别特定抗原的结构域,该抗原与PD-1分子表面特异性结合。

通过与PD-1分子结合,帕博利珠单抗能够阻止PD-1与其配体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或PD-L2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细胞逃避免疫攻击的机制。

帕博利珠单抗的工作机制主要通过抑制PD-1/PD-L1信号通路来增强宿主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正常情况下,PD-1受体与PD-L1或PD-L2配体结合时,会启动免疫耐受机制,从而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在一些肿瘤中,肿瘤细胞表面增加了PD-L1的表达,进而与PD-1结合,从而减弱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

帕博利珠单抗可以与PD-1结合并阻断PD-1和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恢复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由于帕博利珠单抗的突出特点和疗效,它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抗肿瘤药物。

临床研究表明,帕博利珠单抗在许多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活性和耐受性。

它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并为那些传统治疗方法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总之,帕博利珠单抗是一种针对免疫检查点PD-1的抗体药物。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什么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是利用现有的无数已详细分析 过的小鼠抗体,取其与抗原直接接触的那段抗体片段 (互补决定区,CDR)与人的抗体框架嫁接,经亲和 力重塑,可维持其特异性和大部分的亲和力,同时几 乎去除免疫原性和毒副作用的抗体。
人源单克隆抗体的发展
斯坦利斯(Steinitz)1977年报道了利用EB病毒(一 种常见疱疹病毒),在体外直接感染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建立了能分泌半抗原抗体的人B淋巴细胞系。
真正意义上的抗体人源化。抗体中除了3个互补决定区(CDR) 是鼠源的外,其余全部是人源结构,人源化程度可达到95%以上,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低的毒性。 不足
有时异基因的CDR人源化抗体可能引起抗个体基因型反应。
改良方案
——进行SDR移植改良
临床应用
近年来 ,人源化抗体和人抗体的出现为临床应用带来 了新的希望 ,当前正处于临床研究的多种抗体中 , 嵌合抗 体和 人 源 化 抗 体 所 占 比 例 大 于70 %。目前的人源化 抗体 ,主要用于肿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治 疗以及抗移植排斥反应和抗病毒感染等方面。
*谢谢观看!
后来用这种技术成功获得了抗病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菌、血型抗 原、自身抗原及肿瘤相关抗原的人单克隆抗体分泌细胞。
制备人源单克隆抗体的方法
1、人—鼠杂交瘤单克隆抗体。 人-鼠杂交瘤的融合方法基本与鼠-鼠杂交相同。
亲本骨髓瘤细胞是小鼠骨髓瘤细胞,亲本B细胞来源 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淋巴结细胞、脾细胞。
2、人—人杂交瘤单克隆抗体。 建立人骨髓瘤或其他人细胞系与人淋巴细胞融合来制
缺点
由于嵌合抗体可变区(V)约占整个抗体的30%,鼠源性抗体V 区中的框架区(FR)仍残留一定的免疫原性,可诱导HAMA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构建技术摘要:单克隆抗体从问世到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

其中人源化抗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的技术革新,如PCR 技术、抗体库技术、转基因动物等。

抗体技术从最初的嵌合抗体、改型抗体逐渐发展为今天的人源化抗体。

本文综述了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构建技术。

关键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构建从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Milstein和德国学者Kohler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首次成功地制备出单克隆抗体以来[1],单克隆抗体在医学、生物学、免疫学等诸多学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分析抗原的细微结构及检验抗原抗体未知的结构关系,还可用于分离、纯化特定分子抗原,甚至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

然而,单克隆抗体技术在临床治疗应用中的进展却很慢,主要原因是目前单克隆抗体大多是鼠源性的,而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应用于人体治疗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不能有效地激活人体中补体和Fc受体相关的效应系统;二是被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产生人抗鼠抗体(human antigen mouse antibody,HAMA);三是在人体循环系统中被很快清除掉。

因此,在保持对特异性抗原表位高亲和力的基础上进行人源化改造,减少异源抗体的免疫原性,成为单克隆抗体研究的重点[2]。

随着对抗体基因的研究和DNA分子重组技术的应用,通过基因改造获得特异性抗体成为可能。

1989年Huse等首次构建了抗体基因库,从而使抗体的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并推动了第3代抗体—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的发展。

至此,抗体的产生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经典免疫方法产生的异源多克隆抗体;细胞工程产生的鼠源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产生的人源单克隆抗体。

人源化抗体就是指抗体的可变区部分(即Vh和Vl区)或抗体全部由人类抗体基因所编码。

人源化抗体可以大大减少异源抗体对人类机体造成的免疫副反应。

人源化抗体的形式也从最初的嵌合抗体、改型抗体等逐步发展为今天的人源化抗体。

1 嵌合抗体的构建抗体分子与抗原结合特异性由L链和H链V区决定,抗体C区可作为异源蛋白诱发免疫反应,产生抗小鼠抗体(human anti-mouse antibody,HAMA)。

将小鼠单克隆抗体C区用人抗体C区代替而拼接成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y),这样表达的抗体分子中轻重链的V区是异源的,而C区是人源的,这样整个抗体分子的近2/3部分都是人源的。

这样产生的抗体,减少了异源性抗体的免疫原性,同时保留了亲本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

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y) 属第一代人源化抗体,有60%~70%的人源区域,是目前研究较多也较为成熟的基因工程抗体,人—鼠嵌合抗体基因工程改造策略主要包括:(1)从鼠杂交瘤中克隆V区基因。

(2)选择合适的人C区基因。

(3)构建载体并在一定表达系统中表达根据嵌合抗体H链和L链基因是否克隆、表达与同一载体与否,可将基因工程嵌合抗体的表达分为共转染表达模式(co-transfection model)和单载体转染表达模式(single vector transfection model)。

根据所需达到的功能,人重链的恒定区可为IgA、IgD、IgE、IgG 或IgM中的一种。

通常,人源抗体包括嵌合抗体常采用IgG,因其对不同的亚基都合适。

1986 年,Jones[3]等用寡核苷酸构建出小鼠抗半抗原——4-羟基-3-硝基苯乙酰基己酸(NP)的免疫球蛋白VH 基因,其中编码VH 互补决定区(CDR)的序列来自小鼠的单抗,编码构架区(FR) 的序列来自与鼠抗NP 单抗的FR 同源程度较高的人骨髓瘤蛋白,通过人抗NP 重链可变区基因(hVHNP) 与含有人重链恒定区序列的表达载体连接,并转染到只分泌抗NP轻链的小鼠杂交瘤细胞J558L中,结果获得可特异结合NP的人源化嵌合抗体。

康向东等[4]从分泌抗人甲状腺球蛋白的杂交瘤细胞株hTg-60中提取总RNA,逆转录-酶链聚合反应(RT-PCR)扩增出鼠源性单克隆抗体hTg-60的VH及VL基因,经基因测序分析,设计出人源化抗体的基因引物,获得抗Tg单克隆抗体人源化VH及VL基因并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表达人源化嵌合hTg抗体。

成功获得了6株能稳定分泌抗hTg人源化嵌合抗体的细胞株。

2 CDR 移植抗体的构建尽管嵌合抗体Fc段换成了人源化,但V区保留的鼠源性保守序列仍能诱发HAMA,因此嵌合抗体不能彻底地消除鼠免疫原性,还需进一步对鼠源抗体的V区进行改造。

抗体V区由CDR和骨架区(FR)组成。

CDR是抗体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区域,直接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而骨架区序列及其立体结构较为保守,是嵌合抗体诱发HAMA的主要原因,因此将鼠单克隆抗体CDR移植到人单克隆抗体的V区框架上,使人单克隆抗体获得鼠单克隆抗体结合特异性,并减少异源性。

这样获得的改型抗体也称CDR移植抗体(CDR grafting antibody)。

然而,抗原虽然主要和抗体的CDR接触,但FR区也常参与作用,影响CDR的空间构型。

因此换成人源FR区后,这种鼠源CDR和人源FR相嵌的V区,可能改变了单抗原有的CDR构型,往往明显降低抗原-抗体反应的亲和力,甚至丧失与抗原结合的能力[5]。

因此解决骨架区对CDR的影响,对CDR序列和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和加工是十分重要的。

V区CDR移植的设计原则是:(1)以Kabat 的方法为基础选择顶端环状结构序列和紧邻CDR两侧的骨架序列:(2)对骨架区中影响抗原结合部位的氨基酸残基改为亲本鼠单克隆抗体的残基;(3)对抗体V区氨基酸序列数据库分析,选择与亲本鼠单克隆抗体同源性高的序列;(4)保留V区N末端氨基酸序列,尤其是L链V区N末端序列。

将人改型V区基因与人Ig C区基因连接,构成完整的人免疫球蛋白基因即可进行表达。

Couto 等[6]首先利用计算机模建和实验探索找到一个最简模板。

以此模板对抗乳腺表皮抗原BA46 的抗体Mc3 成功地进行了人源化。

由于人源化抗体( 嵌合或CDR 移植抗体) 内还含有10%~30%的鼠源蛋白,因而在临床应用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免疫排斥反应,没有达到治疗性抗体发展的最终目标——抗体完全人源化。

3 完全人源化抗体的构建全人源化抗体是指将人类抗体基因通过转基因或转染色体技术,将人类编码抗体的基因全部转移至基因工程改造的抗体基因缺失动物中,使动物表达人类抗体,达到抗体完全人源化的目的。

目前生产完全人源化抗体的方法主要包括抗体库技术和转基因技术,这 2 种制备技术竞争至今,孰优孰劣尚未可知[7]。

3.1 抗体库技术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出现开创了一条简便快捷的基因工程抗体生产路线,为人源化抗体的制备提供了新途径。

噬菌体抗体库( phage antibody library) 技术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期抗体工程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它结合了噬菌体展示与抗体组合文库技术,把外源的DNA 插入噬菌体编码的外壳蛋白pⅢ或pⅧ的基因中,使外源DNA 片段对应的表达产物融合在噬菌体外壳蛋白中形成融合蛋白。

此方法包括噬菌体库的产生、结合抗原的展示抗体的筛选、展示有高亲和力抗体的噬菌体扩增、有高亲和力的抗体的分离和定性的具体步骤[8]。

其基本方法是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或脾细胞中提取RNA 或基因组DNA,设计核苷酸引物,用PCR方法克隆人全套抗体重链及轻链可变区基因组装到噬菌体表达载体内,与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融合,感染大肠杆菌并使抗体片段表达于噬菌体。

然后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而筛选出所需要的抗体,并进行克隆性扩增,获得可溶性抗体片段(如Fab、scFV及dsFv等) ,即噬菌体抗体[9]。

1989 年美国Scripps 研究所Lerner 实验室首次应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构建了噬菌体抗体库[10]。

该技术在制备基因工程抗体方面发展迅速,国内外已有人源或鼠源抗HBV、HIV、RSV、TNF、erbB2、gp120等噬菌体抗体的报道。

Vitaliti 等[11]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制备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的scFv,能明显减慢肿瘤的生长。

何小鹃[12]、朱建高[13]等利用该技术成功构建了大肠癌噬菌体抗体库和鼻咽癌抗独特型抗体库,并从中筛选出全人源抗大肠癌单链抗体和鼻咽癌抗独特型单链抗体。

我国研究者成功地从SARS病毒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出具有中和活性的抗S 蛋白Fab 片段抗体,体外实验证明其可部分中和SARS 病毒活性,能明显延缓细胞病变的过程[14]。

3.2 转基因技术全人抗体还可以通过小鼠的基因工程免疫方法获得。

产生一免疫反应的基因工程敲除鼠,然后用杂交瘤技术使小鼠的脾细胞或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通过灭活内源性的小鼠抗体基因,然后引进人源抗体基因片段,当对人源抗体免疫的时候就可以在小鼠体内产生全人抗体分子。

另一种方法是将人抗体基因微位点转入小鼠体内细胞,转染色体小鼠的免疫抗原基因环境和人类非常相似。

还有一种不同的方法是向免疫供体或混合性严重免疫缺陷的小鼠注入人源淋巴细胞,通过抗原免疫使小鼠脾细胞融合骨髓瘤细胞[15]。

转基因小鼠制备的人抗体,其功效优于其他技术生产的抗正常人体蛋白单抗。

小鼠识别抗原和动员抗原的抗体系统仍保持完整,容易把人体蛋白识别为异物。

此外,由于抗体是体内产生的,经历了正常装配和成熟过程,从而保证成品具有较高的靶结合亲和力。

但转基因小鼠也存在一些缺陷,即转基因通常有体细胞突变和其他独特的序列,导致不完整的人序列;而且,由于抗体是在小鼠体内装配,因而产生的单抗具有鼠糖基化的模式,所以这些单抗最终并不是全人源化的。

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改进此技术。

4 总结限于嵌合抗体和改型抗体仍保留部分免疫原性,仍会导致部分反应,现在研究者已经渐渐开始转向更安全有效的全人抗体。

最早制备全人抗体的方法是采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筛选获得的针对目标抗原的人抗体可变区基因,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重组表达,但是这种全人抗体往往亲和力较低。

现在,全人抗体几乎完全转向转基因小鼠产生。

为了使用更低廉的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生产能力,研究者发展了动物乳腺反应器技术,将抗体基因转移至山羊或牛的体内,特异地在乳腺中表达,表达的抗体被分泌到动物的乳汁中从而可被收集纯化[16]。

如果能更好地解决畜群的传代问题,转基因动物生产人源化抗体的技术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极有可能代替动物细胞培养,成为大规模生产人源化抗体药物的常规技术。

参考文献[1] Milstein KG. Continuous cultures of fused cells secreting antibody predefined specificity[J]. Nature, 1975, 256(7): 495.[2] 朱学泰,谢溱,马瑞君.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2005,21(3): 108.[3] Jones PT, Dear PH, Foote J. Replacing the 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s in ahuman antibody with those from a mouse [J]. Nature, 1986, 321: 522.[4] 康向东,马艳春,张隆等.抗人甲状腺球蛋白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制备[J].检验医学,2009,24(2):97-100.[5] 葛彦.人源化抗体研制策略分析及应用研究[J].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4, 27(5):271.[6] 王臣,温文彦,张春杰.鼠源单克隆抗体人源化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 :2336 – 2337.[7] 林芸,阎锡蕴.人源化抗体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J]. 生物工程学报,2004, 20(1): 1.[8] 张忠东,成军,张树林.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原理及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 4:459-461.[9] 初晓霞,侯明.抗血小板人源化抗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5,13(5):915-917.[10] Barbas CF, Kang AS, Lerner RA, et al. Assembly of combinatorial antibody libraries onphage surfaces: the gene Ⅲsite [J]. Proc NatI Acard Sci USA, 1991, 88(18): 7978. [11] Vitali A, Witter M, Steiner P, et al. Inhibition of tumor angiogenners by a single- chainantibody detected against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J]. Cancer Res, 2000, 60(16):4311.[12] 何小鹃,李官成,朱建高.鼻咽癌人源抗独特型单链抗体的制备及筛选[J].癌症,2004,23(2): 124.[13] 朱建高,李官成,孙去病等.全人源化抗结肠癌单链抗体基因的克隆和表达[J].生物工程学报, 2001, 7(5): 526.[14] 康晓平,杨保安,赵慧.从噬菌体库中筛选抗SARS 病毒S蛋白的Fa中和活性抗体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5,25(8):634.[15] Deng XK, Nesbit LA, Morrow KJ, et al. Recombinant 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antibodies directed against 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 B produced by use of anoptimized phage display system [J].Clin Diagn Lab Immunol, 2003,10(4):587.[16]董志伟,王琰.抗体工程[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38-2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