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人源化的进展及应用

合集下载

单克隆抗体人源化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人源化研究进展

上 溶 液 可 及 的 残 基 免 疫 球 蛋 白 F v区 中 表
面 可 及 残 基 ( AR) 常 是 指 3 氨 基 酸 暴 S 通 0
露 在 溶 液 中 的 区段 。 e esn等 对 1 。 P d re 2个 株、 鼠单 抗 的 V 区 晶 体 结 构 进 行 了 比 对 , 找
到顺 序校正 后的 4 5个 S AR, 中 9 不 同 , 其 8
具 有 明 显 的 物 种 特 异 倾 向性 。P da a ln等 _ 对
非 人 源 抗 体 的 F AR 中与 人 抗 体 明显 不 同 vS 的 区 域 进 行 了 相 应 的 替 换 , 立 了 表 面 重 塑 建 法 。 方法的原 则是 仅替换 与人抗体 S 该 AR 差
由 于 其 整 个 V 区都 是 异 源 的 , 以 嵌 台 抗 体 所
的 异 源 性 还 很 明 显 , 决 HAM A 的 效 果 并 解
不理 想 。嵌合抗体 完整地 保 留 了异源单 抗的
维普资讯
1 l8
国 外 医学 ; 防 、 断 、 疗 用 生 物 制 品 分 册 预 诊 治
体 时 常 被 人 免 疫 系 统 所 识 别 , 生 人 抗 鼠 抗 产
体( HAMA) 再 次 , 源 抗 体 在 人 体 循 环 系 ; 外
统 中很 快 被 清 除 。 因此 , 据 抗 体 结 构 与 功 能 根
之 间 的 联 系 , 保 持 原 单 抗 对 特 异 抗 原 表 位 在 的高 亲 和 力 的 基 础 上 对 其 进 行 体 外 人源 化 改 造 , 少 异 源 抗 体 的 免 疫 原 性 成 为 改 进 单 抗 减 治疗 的重 点 。 目前 报 道 的 人 源 化 方 法 主 要 有 : 嵌 合 、 面 重 塑 (e u fen ) 重 构 (e h p 表 r s ra ig 、 rs a i g 以 及 链 替 换 ( h i h fl g 。 n) c an s u f n ) i

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应用1. 单克隆抗体的定义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简称mAb)是由单个重构的白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

它们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性,并且只与抗原的特定表位结合。

由于这种特性,单克隆抗体在医学、科研和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历程•1975年:Cesar Milstein 和 Georges Köhler 首次提出单克隆抗体的构想。

他们成功融合了癌细胞和B淋巴细胞,从而得到了第一个单克隆抗体。

•1984年:Cesar Milstein、Georges Köhler 和 Niels Kaj Jerne 因为他们在单克隆抗体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6年:通过使用转基因技术,研究人员成功地将人的免疫系统导入小鼠体内,从而生产出人类单克隆抗体。

•1990年代:人类单克隆抗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名为“人源化抗体”的技术,使得单克隆抗体可以更好地适应人体。

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免疫原选择和制备:在制备单克隆抗体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免疫原来激发免疫反应。

一般来说,免疫原应该具有高度特异性,易于制备,并且不会引起太强的免疫反应。

常用的免疫原包括蛋白质、多肽、多糖等。

•动物免疫和细胞融合:免疫原注射到动物体内,激发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然后,从动物体内获取淋巴细胞,与癌细胞进行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筛选和克隆:筛选出具有特异性和亲和性的杂交瘤细胞,以得到单克隆抗体。

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ELISA、流式细胞术等。

•扩繁和生产:经过筛选和克隆后,选取合适的杂交瘤细胞,进行扩繁培养并生产单克隆抗体。

4.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单克隆抗体在医学、科研和工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临床应用:单克隆抗体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例如,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已经获得了FDA的批准。

人源化抗体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人源化抗体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定位保留人源化单抗以人fr保守序列为模板但保留了鼠源单抗可变区中参与抗原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包括cdr和fr中的一些关键残基19在鼠源性抗体的基础上用人抗体恒定区置换鼠抗体的相应部位形成人鼠嵌合抗体其人源化程度达到70左右在抗原特异性和亲和力方面都较好地保留了亲代抗体的特征而免疫原性则降低至12左右在体内的半衰期和效应功能也更加接近于人抗体
文 章 编 号 :0 9 0 0(0 70 — 6 3 0 10 — 0 220 )4 0 8 — 5


人源 化抗 体 制备及 其应 用 研 究进展
王 业荣 一 童德 文 李 立 , 文 明 王 业炳 , , 刘 ,
1 .西 北农 林 科技 大 学 动物 科 技 学 院 , 西 杨 凌 72 0 ;2 陕 1 10 .河 南省 纯种 肉牛繁 育 中心 , 南 郑 州 4 0 0 河 503
a ma ,a tb y e h i ue ha e e eo d r m c i e c nt d a d e h pe a i o y o hu nie nt d .As h r ni l n iod t c n q s v d v lpe fo hm r a i y n r s a d ntb d t ma z d a i y i bo bo t e — a utc n io e , pe i a tb dis t h he uma ie a tb is n z d n iode ha e v be n s o d s e ii a v n a e n e h we p cfc d a t g a d a lc to pr p c fr an e ppi ain os e t o c c r
tn e c f h ma ie n i o i s i l ia p l a in h v e n s mma z d i h s p p r e d n y o u n z d a t d e n ci c l a p i t a e b e u b n c o i r e n ti a e .

单克隆抗体发展及其生物学应用

单克隆抗体发展及其生物学应用

单克隆抗体发展及其生物学应用作为一种高特异性、高亲和力、高复制稳定性的分子,单克隆抗体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能够识别并定位特定分子,可用于检测、分离、纯化和定量分析目标蛋白质,例如抗体、细胞因子、激素、酶、肿瘤抗原等。

单克隆抗体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免疫治疗、药物研发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历程、制备方法以及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一、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发现的单克隆抗体是由鼠抗体融合细胞产生的。

当时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是先免疫小鼠,然后从小鼠中收集脾细胞,将脾细胞与鼠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再通过筛选和克隆等步骤获得单克隆抗体。

然而,由于小鼠抗原与人类抗原有较大差异,在医学领域使用小鼠单克隆抗体可能引发免疫反应等问题,因此产生了人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求。

1980年代,科学家们利用鼠-人杂交瘤细胞制备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这种抗体同时包含鼠和人的结构,具有高亲和力和良好的稳定性。

1990年代,发现了完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

这种方法是从人的免疫系统中收集B细胞,将B细胞的基因转换成抗体基因,在细胞培养中表达抗体,并经过筛选和克隆步骤获得单克隆抗体。

目前,人源单克隆抗体已成为最理想的制备方式,大多数商业化的单克隆抗体产品也以人源单克隆抗体为主。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包括抗原的制备、免疫动物、杂交瘤细胞的制备、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筛选等步骤。

其中,抗原的选择和制备对于单克隆抗体的质量和专一性非常重要。

抗原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糖等分子,制备方法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纯化、化学合成等。

为了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可以将抗原与佐剂混合免疫动物。

典型的佐剂包括弱毒素、噻唑酮类、完全弱毒化的柯克贝恩菌(CFA)等。

免疫后收集脾细胞,将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在目标单克隆抗体获得之前,需要通过筛选和克隆等步骤去除非单克隆细胞。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生物药物,通过杂交瘤技术将鼠源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与人类抗体的恒定区进行交换,以减少免疫原性,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现状: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方法、成果与不足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主要包括抗体库的建立、抗体筛选和优化、以及抗体生产等多个环节。

目前,研究人员已成功建立了多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并应用于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例如,针对肿瘤治疗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够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并通过激活免疫反应来杀死肿瘤细胞。

然而,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毒副作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研究方法: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的实验设计主要包括建立人源化抗体库、筛选和优化抗体,以及进行药效和毒理试验等。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采集和处理大量的实验数据,并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比对,以获得抗体的最佳配对组合和最佳治疗剂量等参数。

成果和不足: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针对肿瘤治疗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试验,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也在研发和试验阶段。

然而,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毒副作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同时,抗体药物的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尽管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未来,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和优化方法,以获得更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药物。

同时,需要加强抗体药物的工艺研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与研究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与研究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与研究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特殊的抗体,由单个克隆的浆细胞所分泌。

相比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因此在医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一、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免疫原制备、免疫动物及其免疫和细胞融合和筛选。

首先需要制备免疫原,这个免疫原通常是目标抗原或者抗体对其特异性的区域片段。

如果是目标抗原,通常要首先纯化得到。

其次,需要为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动物进行免疫。

一般是选择小鼠等实验动物,将免疫原注射到动物身体内,让它们产生特异性抗体。

之后,需要从这些动物体内获取免疫细胞,即B淋巴细胞。

最后,需要使用细胞融合技术通过融合免疫B细胞和癌细胞,来获取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这些细胞能够长期分泌具有特异性的抗体,并形成混合瘤。

通常,这些细胞的混合物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鉴定,以确保其产生的抗体都是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 诊断和治疗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它们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晚期癌症。

新兴的单克隆抗体医学治疗(Monoclonal Antibody Therapy,MAT)被评价为一种有希望的抗癌治疗方法,特别是在血液系统的癌症治疗方面。

由于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可以通过将它们与药物或放射性同位素结合,使它们更好地治疗癌症。

2. 分子生物学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单克隆抗体经常用来在Western blotting和其他分析技术中检验目标蛋白质的存在。

单克隆抗体还可用于免疫共沉淀、免疫沉淀、染色和免疫组化等实验中。

3. 生物分子检测单克隆抗体也广泛应用于药品研究和开发,例如用于高度灵敏的免疫印迹,以检测蛋白质、肽和DNA序列等生物分子。

此外,单克隆抗体还用于流式细胞术、细胞分选、病毒、菌和细胞诊断。

三、单克隆抗体的未来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技术,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宽。

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近年来,抗体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医药,逐渐成为国内外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从最初的单克隆抗体到现在的多克隆抗体,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令人瞩目,同时也给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应用前景。

一、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抗体药物是以抗体为基础的一类生物制剂,它能够特异性地结合疾病相关的靶标分子,并通过多种方式发挥药理作用。

自1975年首次成功制备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以来,人们对于抗体药物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不断涌现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1. 引进多克隆抗体技术多克隆抗体相比于单克隆抗体具有更广范围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因此更为适合诊断和治疗一些复杂多样的疾病,如肿瘤和感染性疾病。

随着多克隆抗体技术的引进,抗体药物的制备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使得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2. 研究抗体结构和功能近年来,科学家们对抗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得人源化抗体和完全人源化抗体在制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新型抗体药物在结构和功能上更加接近于人体自身抗体,因此更为安全和有效。

3. 开发CAR-T细胞疗法随着抗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不断尝试将抗体技术用于癌症治疗中,CAR-T细胞疗法就是其中一种创新性的治疗方式。

该疗法通过将特定的抗体与T细胞合成,然后注入患者体内,从而帮助患者克服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二、抗体药物的应用前景抗体药物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方面。

下面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方向。

1. 肿瘤治疗由于抗体药物具有特异性较好、毒副作用小等诸多优点,所以抗体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特别广阔。

目前,激动人心的突破性进展正在不断涌现,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和CAR-T细胞疗法均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并取得显著疗效。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应用,癌症的治疗效果将得到显著提高。

2. 心血管疾病治疗目前,抗体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姓名: 学号:专业:摘要: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效应分子,从第一代多克隆抗体到第二代单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人们投入了大量的临床应用研究,对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临床,B 淋巴细胞,诊断疾病,局限性,展望1.引言:抗体是由B 淋巴细胞转化而来的浆细胞分泌的,每个B淋巴细胞株只能产生一种它专有的、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McAb),简称单抗。

30 年以来,人们一直尝试利用人免疫系统产生人源性单抗来制备特异性强的人源抗体药物,从而治疗肿瘤、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出现是免疫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利用单克隆抗体靶向病变组织或细胞表面抗原,已成为理想的治疗方法2 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的应用2. 1 用于疾病诊断方面利用单抗进行疾病的诊断现已被广泛应用。

( 1)可用以检测淋巴细胞表面分子, 以区分不同分化阶段的淋巴细胞, 用于鉴别淋巴细胞。

( 2)可用于鉴定病原体, 准确诊断感染性疾病。

将病原体的抗原分离, 再同骨髓瘤细胞杂交建立相应的杂交瘤细胞株, 分泌单克隆抗体, 可以同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的抗原- 抗体反应, 通过免疫荧光试验或ELISA试验对疾病进行诊断。

( 3)可以用于肿瘤的诊断和分型。

某些单抗具有在肿瘤部位蓄积的特性, 可用于肿瘤的诊断。

目前已批准使用的诊断剂有: 用于结肠癌的votomab和arc ilumonab, 用于探测感染部位的sulemab, 用于卵巢癌的igovomab,用于黑色素瘤的tecnemab K- 1。

( 4)激素类单抗可用于测定体内激素含量, 判断内分泌的功能状态(崔银珠,2001)。

2. 2 用于疾病的治疗目前利用单抗对疾病进行治疗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主要是将单抗同药物耦联,再与病原体或肿瘤的特异抗原结合后发挥作用。

2. 2. 1 抗细胞表面分子单抗, 可抑制同种免疫反应,主要用于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mizuka等113j首先以染色体为载体,成功培育 了转染色体小鼠,并制备了高亲和力的人抗体。日 本麒麟公司用基因工程技术,使小鼠携带完整的人 14号染色体,该染色体包含全部人抗体产生基因。 但迄今尚无该技术生产的制品问世。
1.4.3微胞杂交干细胞技术[Microcell.hybride ES, MH(ES)]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8年1月第21卷第1期Chin J Biotogicals January 2008,V01.21 No.1
·
71 ·
蛋白的形式表达到噬菌体表面,从而可以方便地利 用抗原一抗体特异性结合进行筛选、扩增[7|。此项技 术不仅可以获得具有人体性质的单抗,而且利用抗 原直接从库中筛选出所需基因,不需要细胞融合,甚 至不经过免疫动物,实验周期短,过程较简单,这是 人源抗体制备技术的重大突破。 1.4.1.2核糖体展示技术(Ribosome display teclmol。 ogy)该技术将基因型和表型联系在一起,编码蛋 白的DNA在体外进行转录与翻译,由于对DNA进 行了特殊的加工与修饰,如去掉37末端终止密码子。 核糖体翻译到mRNA末端时,由于缺乏终止密码子, 停留在mRNA的3 7末端不脱离,从而形成蛋白质.核 糖.2mRNA三聚体,将目标蛋白特异性的配基固相 化,然后进行筛选,对筛选分离得到的复合物进行分 解,释放出的mRNA进行RT-PCR,PCR产物进入下 一轮循环,多次循环后可使目标蛋白及其编码的基 因序列得到富集和分离…8。利用此技术可以获得特 异性的、高亲和力的抗体。 1.4.2转基因小鼠(Transgenetic mouse)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20060929).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农学部畜牧兽医学院(长春130062);2军
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 通讯作者:朱平,E-mail:pingzhu5@hotmail.con
万方数据
体反应[2]2。 Fab和F(ab’),嵌合抗体的制备原理是将功能
在转基因动物方面,有几种不同的途径生产人 抗体,其中一种方法是将已产生一定免疫反应的供 者或癌症患者的淋巴细胞导入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 鼠(SCm)或Trimem小鼠,取鼠脾细胞与人骨髓瘤细 胞杂交就可能获得分泌人抗体的杂交瘤。另一条生 产人抗体的途径是通过基因敲除技术,使小鼠自身 的基因失活,并导入新基因,创造出携带人抗体重轻 链基因簇的转基因小鼠旧J。这种转人抗体基因小鼠 所携带的人DNA片段具有完备的功能,可以有效地 进行同种型转换和亲和力成熟。任何靶抗原均可被 用来免疫该小鼠,使其产生高亲和力的人抗 体[10~1 2|。
达产物中有痕量蛋白,是以二聚体F(ab’)2的形式 出现的[3|。 1.2 CDR移植抗体(CDR grafted antibody)
为了减少鼠源成分,出现了CDR移植抗体或改 型抗体(Reshaped Ab)。这是更为完全的人源化抗 体,即真正意义上的抗体人源化。抗体中除了3个 互补决定区(cDR)是鼠源的外,其余全部是人源结 构。如国家I类癌症治疗新药“泰欣生”,即“泰欣生 重组人源化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采 用了先进的“CDR移植”技术,人源化程度达到95% 以上,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低的毒性Mj。 1.3 SDR移植抗体(SDR grafted antibody)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人源化抗体;表达系统;临床应用
1975年,Kohler与Milstein发明了用来制备单克 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的杂交瘤技术,之 后单抗药物迅速发展并应用于临床。但是,鼠源性 单抗应用于人类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主要缺陷是诱 发人抗鼠抗体(Human anti—mouse antibody,HAMA)反 应,其次是鼠单抗不能有效地激活人体的生物效应 功能,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减少或避免HAMA 反应并提高疗效的主要途径是鼠源性单抗人源化, 或研制完全的人源性抗体。
CDR移植抗体同嵌合抗体比较,虽然大大减少 了鼠源成分,但有时异基因的CDR人源化抗体可能 引起抗个体基因型反应。特定决定区(SDR)转移抗 体是将异源抗体中与抗原结合密切相关的SDR等 少数残基移植到人抗体相应位置上,进一步降低了 抗体的异源性[5,6]。通过这种方法,使人源化的抗 体潜在的免疫原性降至最低。 1.4全人单克隆抗体(Fully humaneantibody) 1.4.1抗体库筛选技术 1.4.1.1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 tech. nology) 随着抗体工程的发展,噬菌体展示技术应 运而生,即用PCR技术从生物体内扩增出整套编码 人抗体的基因序列,克隆到噬菌体载体上,并以融合
3.人源化抗体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人源化抗体和人抗体的出现为临床应
用带来了新的希望,当前正处于临床研究的多种抗 体中,嵌合抗体和人源化抗体所占比例大于 70%[23 J。目前的人源化抗体,主要用于肿瘤、自身 免疫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以及抗移植排斥反 应和抗病毒感染等方面。 3.1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单抗药物抗肿瘤能有 效地降低传统肿瘤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这些人源 化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主要是针对那些与肿瘤发生、 发展相关的靶分子,如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抗 CD20的嵌合抗体Ritu)【iⅡlab[24]和抗CD22的人源化 抗体Epratuzumab[蚓,以及针对肿瘤靶位VEGF[矧、 EGFRL27“驯、CD33[30]等开发研制的人源化抗体。这 些靶分子在正常组织或细胞中就存在一定的表达, 但在许多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因此可作为肿瘤特 异的标志物。
性抗体轻、重链可变区基因分别与人抗体的K链和 重链CHl恒定区基因进行重组,克隆到表达载体 中,构建成鼠一人嵌合的Fab基因表达载体,再转入 宿主细胞表达。天然抗体分子重链CHl和CH2之 间的一段铰链区结构,其中的2个Cys残基可以生 成二硫键,将2条重链紧密地共价结合在一起。在
胁的c.端额外连接一个Cys残基组成Fab’,其表
1.人源化抗体的构建策略 鼠抗体人源化就是通过基因改造,使其和人体
内的抗体分子具有极其相似的轮廓,从而逃避人免 疫系统的识别,避免诱导HAMA反应。对鼠源抗体 进行人源化改造时要遵守两个原则,首先要保持抗 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其次要降低或消除抗体的免 疫原性。 1.1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2号染色体(片段) 的微胞,将微胞注人小鼠的胚胎干细胞,移人假孕母 鼠,即可得到含有人源2号、14号或22号染色体的 小鼠。人源抗体在这种转基因小鼠的产量还比较 低[14]。 1.4.4其他方法
XTL生物制药公司使用一种类似于人骨髓移植 的方法,用放射线破坏动物骨髓,然后注入人抗体生 成细胞。该公司已用此法生产出一种全人单抗【15 J。
2.人源化抗体的表达 目前常用的人源化抗体表达系统主要有大肠杆
菌体系、酵母体系、昆虫体系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 统[16]。 2.1大肠杆菌表达体系:由于完整的抗体分子是由 重链和轻链通过二硫键组装成的有生物功能的免疫 球蛋白,而大肠杆菌体系缺少转录及翻译后加工机 制,表达的蛋白质不能形成适当的折叠、进行糖基化 修饰或正确形成二硫键等,所以不适于完整抗体分 子的表达。因而更多的是用来高效表达Fv、Fab及 ScFv等功能片段。 2.2酵母表达体系:主要包括酿酒酵母、裂殖酵 母、克鲁维酸酵母、甲醇酵母等表达系统。甲醇酵母 表达系统是一种最近迅速发展的外源基因表达系 统,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酵母表达系统。巴斯德 毕赤酵母系统作为甲醇酵母系统之一,使用得最多、 最广泛[17],该表达系统具有强有力的基因启动子, 可严格调控外源蛋白的表达;同时可对表达的蛋白 进行翻译后的加工与修饰,从而使表达的蛋白具有 生物活性,此外该系统具有快速、简单、成本低、表达 效率高等优点【18j。 2.3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 统是一种优良的真核基因细胞表达系统。由于昆虫 细胞来源广,比较经济,而且具有正确完成蛋白质翻 译后加工和糖基化修饰等诸多优越性,已被广泛应 田于外源基因的表达。但该系统也存在不足之处, 即病毒感染会引起细胞的死亡,因此大批量生产有 一定的困难119j。 2.4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该表达系统可以正确地 进行翻译后修饰,遗传稳定,成为嵌合抗体最合适的 宿主。其中常用的宿主细胞有3种:瞬时表达大多 采用非洲绿猴肾(COS)细胞;稳定表达中,骨髓瘤细 胞如Sp2/O主要用于单抗的高水平表达;中国仓鼠 卵巢(CHO)细胞广泛用于以临床治疗为目的的抗体
还有一些人源化单抗是通过携带抗癌药物如毒 素、细胞毒药物、放射性核素、酶、化疗药物等分子而 发挥作用。这样偶联而成“生物导弹”,从而达到特 异性杀伤癌细胞的作用。 3.2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如何避免和尽可能减轻 移植后发生的排斥反应,以保护移植器官的功能,是
器官移植成败的关键。近年来,利用抗体药物作为 实体器官移植的诱导治疗逐渐增加。如最早批准 (1986年)进入美国市场的治疗性抗体类药物抗CD3 单抗即被用于肾、心脏、肝脏移植排斥的逆转。 3.3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的应用:在对自身免疫 疾病的治疗中,单抗药物通过清除激活的细胞,阻滞 其功能,或将升高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降至正常水 平而抑制过度的免疫病理学反应。
微胞杂交干细胞技术是日本学者Ishida等首先 提出的。其技术要点是:首先将抗G418的人成纤维 细胞与小鼠的A9细胞融合,通过筛选,得到抗G418 的小鼠A9细胞,再运用PCR或原位荧光杂交 (FISH)方法筛选,将筛选出的细胞用秋水仙素处理 48 h,然后用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处理并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第一代人源化 抗体,即简单的嵌合抗体,是用人源基因代替鼠源单 抗的恒定区。这样构建的嵌合抗体不仅保留了抗原 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又大大降低了鼠源单抗的免疫 原性。美罗华(Rituximab)作为第一个用于肿瘤治疗 的基因工程抗体,就是由鼠可变区和人恒定区组成 的嵌合抗体。但由于嵌合抗体可变区(V)约占整个 抗体的30%,鼠源性抗体V区中的框架区(FR)仍残 留一定的免疫原性,可诱发HAMA反应…。灵长目 源抗体也是一类嵌合抗体,通过免疫短尾猿猴产生。 由于短尾猿猴抗体的可变区几乎与人可变区无差 异,这类嵌合抗体不需要作任何改变,而不致发生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