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l理趣.

合集下载

宋词最有理趣的诗

宋词最有理趣的诗

宋词最有理趣的诗
宋词最有理趣的诗如下:
1、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
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2、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
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
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著名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诗分唐宋》中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诚如此言,宋诗喜欢议论,喜欢在诗中谈论哲理。

但许多宋诗在阐发道理时并非只是空洞枯燥、淡而无味的说教,而往往是寓之于形、伴之以趣,融形、理、趣于一体,从而使宋诗呈现出独特的理趣美。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说法是宋人先提出来的。

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当推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七绝从横侧、远近、高低的不同视角去描绘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

作者用庐山面目随人的现象,启发人们观察事物要“出乎其外”,保持一定的距离。

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乃至发现出美来。

否则,就会被事物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所阻碍,无法客观、整体的把握事物特点。

诗人在自己游山的感受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揭示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一古老哲理。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语言浅近,哲理深刻,含有禅言偈语的机锋,至今仍被人引用不疲。

如果说“形”是一首诗的躯体,那么“理”便是这首诗的灵魂,“趣”便是这首诗的性格。

读这类诗歌犹如和一位幽默风趣的智慧老人在谈话,既能让你得到谆谆教诲,又让你感到和蔼可亲。

又如苏轼的另一首七绝《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唐道人是天目山中的一个道士,这首诗是作者与他交谈后有感而作。

离放电的云层越远,听到的雷声就越低;身处雷电之下,雷电似有无穷威力,令英雄豪杰也惊怖失箸(用刘备典故)。

作者由此归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雷霆之威”对于把浮名乃至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是不起丝毫作用的。

浅谈宋诗中的理趣

浅谈宋诗中的理趣

“趣”字则专指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更多术的成分在里面,这个“趣”的要求是能激发读者对诗歌的审美和体会。

总之,“理趣”两字就是潜藏在诗歌中的哲理与情趣的糅合,它只能由读者去捕捉、去细品。

二、宋诗中理趣的类型论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就是理趣的有无,因为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创新,使得宋词的内涵充满了“理”与“趣”,因而也催生了不少流传千古的经典文著。

而根据“理趣”的种类,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客观规律之理、社会人生之理、读书求学之理、艺术创作之理。

我国民众自古有实践出真知的作风习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习惯于以实践得出的道理作为知识和智慧的来源。

除了诗人身份,宋代的诗人们一般都具有其他身份,比如政治家、散文家、工匠、老师等身份,高水平的文化素质、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极高的艺术修养,都成了宋代诗人创作理趣诗歌的基础。

这些诗人们通过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和体悟,总结出了世间运作的本质规律与内在规则,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唐朝时,比兴言志的作诗方法已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唐朝诗人热衷于在诗歌中弘扬自己的个性,到了宋代之后,当代诗人们不仅对大自然的事物进行描述并抒发感情。

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中的人事物进行了深度地刻画、反思以及批判。

作为我国首例创办私学的学者,创造我国儒家文化的儒学家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中传授了诸多关于教育的理念与值得学习的方式,里面涵盖了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等思维理念。

另外,宋代文人的地位相比武将而言也更加高,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所认可,文人们凭借其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以及政治地位,更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诗歌广传于世。

宋代的诗人不仅可以高度地参与到国家政治中,同时也对传统的琴棋书画展现出非凡的兴趣和技巧。

当宋代文人齐聚一堂时,他们不仅可以对诗歌本身进行探讨,还会共同对画作、琴瑟、书画等进行分享探讨。

于是,在这样的多维度思维影响下,宋代诗歌也呈现出追求意境的独特特征。

三、宋诗尚理原因略探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具有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笔者在此就这种历史现象发生的必然因素进行探讨,并将其分为主客观因素分别进行阐述。

陈师道诗歌理趣

陈师道诗歌理趣

陈师道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以理趣
见长。

所谓理趣,是指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意义,让人在欣
赏诗歌的同时,也能获得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陈师道的诗歌大多以自然为主题,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妙与
神秘。

他在诗歌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通过细腻的描
写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自然、人性等
主题的思考。

例如,他的《登幽州台歌》中写到:“前不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歌以天地
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
对生命和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陈师道的诗歌还注重表现个性和独立思考,反对当时流行
的华丽的宫廷诗歌和跟风的文学现象。

他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了对时代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总之,陈师道的诗歌以其深邃的理趣和独特的个性,成为
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和传诵。

水中盐,蜜中花,冥合圆显——诗歌情感鉴赏之“理趣”探微

水中盐,蜜中花,冥合圆显——诗歌情感鉴赏之“理趣”探微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为了探情,近年来,各地试卷已将唐诗翻了个遍。

其实,唐宋诗各有特色。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近年来,命题者逐渐青睐宋诗,关注宋诗理趣的考查。

下面就结合“理趣诗”的特点,来探究一下“理趣诗”的赏析与解答。

水中盐,蜜中花,冥合圆显——诗歌情感鉴赏之“理趣”探微曹春华一、探“理”主持人:朱东林阅读空间Y备考指津理趣诗不同于一般的哲理诗和议论诗,,清代学者史震林为“趣者,生气与灵机 所谓“生气与灵机”,指的是诗歌的达情感。

如古诗中诗人常常以竹自喻,表达正直、有节操等优秀品格。

有时咏物诗也会运用象征手法,揭示物象包含的精神、品质等。

如例④,牡丹象征的就是华而不二、悟“趣”接下来,我们以高考诗歌来检测一下我们的理解。

1.【2020题目。

读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古人之糟魄已夫。

”题目:启示?2.【2020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苦 笋陆 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徵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曾说,别人认为魏徵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题目: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徵处?请简要分析。

遍性道理,给读者以启发,让人明理。

5. 运用修辞:修辞是诗歌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哲理诗也不例外,借助它们,诗歌表达才会更生动,内容才会更深刻。

如例⑨⑩就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升华了哲理。

(二)从诗歌题材看:“理趣”多见于山水诗、咏物诗、咏史诗等题材的诗歌中。

它们或包含于景象、物象的描写之中,或存在于史实的叙述里面,当然也会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

三、说“理”道“趣”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曾对理趣诗这样评价:“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唐诗宋诗理趣

唐诗宋诗理趣

唐诗宋诗理趣
唐诗和宋诗在理趣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唐诗以意兴取胜,而宋诗以理趣取胜。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而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唐诗表现上韵流言外,风格上多比兴,作法上婉而微,而宋诗表现上意尽其中,风格上多赋,作法上径以直。

在理趣方面,宋诗更胜一筹。

宋人从万物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包括一些生活的哲理。

例如苏轼的诗就始终理趣盎然,例如《琴诗》中“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通过琴声的来源提出了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感应与交流的问题。

唐诗和宋诗在理趣方面各有千秋,但宋诗在理趣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

1/ 1。

浅述宋诗中的理趣

浅述宋诗中的理趣

浅述宋诗中的理与趣班级:11级17班姓名:陈霏斐学号:3号“理趣”一词最源自佛典,最早被用于诗歌评论是在宋代.南宋学者李塑认为“诗惟陶渊明,唐文惟韩退之,自理趣中流出,故浑然天成,无斧凿痕。

”理学家包恢也认为:“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卷二答鲁子华论诗)。

而就以上两段话,总结了古人为文做诗的最高境界。

南宋降后,“理趣”成为学者品评诗歌的重要标准之一。

古人惜墨如金,用字极为俭省,对于“理趣”没有给出明确解释。

于是关于理趣的解释也就无人能具体明白的说清道明。

或许。

“理趣”一词本身就蕴含着天机,一旦说破,就会落入言筌,失去它的微言大义。

现代学者对“理趣”一词就有诸多的理解与认知,葛晓音认为:“蕴含在诗歌感性观照和形象描写之中的哲理,便可称之为理趣。

”阎福玲解释“理趣”就是“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吟咏描绘或刻画来展示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与体悟,阐说道理而有诗趣诗味,既给人诗美的愉悦,又能启迪人的心智。

”而笔者因所学不多只有从字意上简单粗暴的理解“理”就是道理重在表现诗歌的思想内容,写诗就是要言之有物,有所感有所发儿而写。

而“趣”就是使诗歌“有趣”使人有读下去的愿望,侧重于指诗歌的艺术形式,强调其审美功能,要求诗歌能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简而言之,“理趣”就是指在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与诗情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理融于趣,趣中有理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较之唐诗,宋诗更注重理趣,表现了诗人从对自然、社会的外在兴象转向内在人生理念世界的开掘。

在繁荣兴盛的宋代文化氛围中,宋诗在唐人遗风中变革自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宋诗之“理”谈到宋诗,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和唐诗作一番比较,然后便对二者的优劣进行一番争议。

这种争议,自南宋以后,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成为中国诗歌美学批评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

宋代理趣诗审美研究

宋代理趣诗审美研究

研究方法的单一性
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以文本解读和文学批评为主,缺乏跨 学科的研究和比较研究,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
对宋代理趣诗的审美特征、文化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的 研究还有待深入和全面,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对宋代理 趣诗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诙谐幽默
01
02
总结词:宋代理趣诗中 不乏诙谐幽默之作,诗 人们以轻松、幽默的笔 触描绘出生活中的情趣 。
详细描述
03
04
05
1. 幽默风趣:宋代理趣 诗中常有幽默风趣的描 写,如苏轼的《纵笔三 首(其一)》中“白头 长啸老司马,青眼高歌 小翰林”。
2. 讽刺幽默:有些宋代 理趣诗以讽刺为目的, 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出 对现实的不满,如王之 涣的《登鹳雀楼》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流。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通过对宋代理趣诗的审美研究,可以为现代文学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 参考。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01
探讨宋代理趣诗的审美特点、艺术风格及文化内涵。
研究方法
02
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历史比较、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
研究路径
03
从宋代理趣诗的创作背景、文学流派、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深
入研究。
研究范围与限制
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
丰富的文化内涵
理趣诗反映了宋代文人的 思想观念、文化心态和审 美情趣,具有丰富的文化 内涵。
社会意义
宋代理趣诗不仅具有艺术 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 意义。其社会意义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而,当扶的小伙子彭宇被看似铁面无私,只讲科地,科 学性的法律,按照公平的原则,判以四万余无的赔偿时, 法律便化身一盆没有丝毫热度的水,浇熄了众人心中与人 为善的热情。法律的机械冰冷注定无法满足人情道义的要 求。海因茨的悲剧,正是日渐微的道德与冷血无情的法律 联手打造的。 当社会道德沦落,“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仍有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打除干净-----至少不 能让别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当法律规定了人的底线,仍 有道德提供了我们向善向美的力量。理想的社会应是法律 与道德并存的。法律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 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 因此,我们需要在法律与道德的天平上找到一个支点,使 其完美地撑起整个社会。





角度二: “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评论当今社 会的医患关系。(准确地说材料反映的并 不是医患关系的问题) 要助人为乐/要为他人着想/赠人玫瑰,手 有余香 宽容待人/学会通融/退一步海阔天空(这 都不能准确地评价事件,弱化了事件的性 质,如同将一个严重的事件轻描淡写地处 理了。) ——离开了材料背景,进行漫无边际的生 发,任意拓展材料而带来的失误。 谈国家对物价的控制问题。(参考答案中 说的“打击垄断,还消费者公平”也有过 度推断的问题)



捍卫法律守护道德 海因茨为了救患癌症的妻子,去仓库偷药被发现,并被抓 进了警察局。 初看这个悲剧,内心为海因茨心系妻子,变卖家产甚至以 身试法的举动而感动。然而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情在生活 中也时有发生:年迈的老人商场行窃,为了给孙子一块果 腹的面包、街边打劫路人,为了支付医疗费。面对这种引 人同情的作案动机,法律能否网开一面? 人们对弱者行恶的宽恕,恰恰是对法律的践踏,我们怎能 凭个人的主观感受来对善恶下定论?如果法官出于同情赦 免海因茨,那么是否意味着其他人为了自己或熟人的健康 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去偷,抢药剂师的劳动成果呢?药剂师 的专利权,私有财产又由谁来保障呢?给弱者开后门,久 而久之各种打着“爱”的旗号的丑恶会混淆法律的界限, 真假难辨的情,人云亦云的舆论会给量刑带来极大的困难, 而且这样的后门只会更多地向权势敞开,造成社会更大的 不公。



法律与道德的取舍 当现实的窘境逼迫得你走投无路时,你会像海因茨一样触 犯法律的底线吗?海因茨做出如此行为,却是为了拯救危 在旦夕的妻子,此般比较之下,当法律与道德被摆上同一 台面时,你会做出怎样的取舍? 在法律的威严下,或许你会用尽办法不去触碰法律的底线, 但是当你的亲人在生命将产时,你会坚决地推翻那面囚禁 着“邪恶小人”的铜墙铁壁吗?人终究是感性的动物,也 正国为这样,法律作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底线才显示其充 分的必要性。然而,法律的条文又是机械冰冷,没有人情 味的。海因茨为了拯救妻子的生命而锒铛入狱,药剂师的 行为却无可厚非。对于这种危害社会于无形的人,法律毫 无办法。 这是法律的盲区,也是道德的红灯区。道德不似法律一样 有着棱角分别的条条框框,它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是人们 在法律上更深一层的领悟。法律有太多的空白,道德却在 方方面面的规范着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正是由于道德的 教化,我们才会拥有向善,向美的办量,我们才会遵从于 心灵的律法,于是我们才会看到老人摔倒于地时,听从内 心的声音,义无反顾地去扶起他。



法不容情人有情 当现实之残酷撕裂温暖的生活,人心之诉求被冷漠所击倒, 在法与情的面前,若我们是无助的海因茨将如何抉择,是 法不容情,守法罔情?还是顺应人心,徇情罔法?均之二 策,何善? 在现实社会中,法与情的冲突并不罕见,无论是“刻章救 妻”,抑或是“窃衣救孙”,都是人情的无奈对法律框架 的冲击,在法与情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寻求一个合理的位 置安放它们。 法不容情,这是众所周知的,法律做为一个社会行为之总 则,它的公正性与严谨性让它不能被人的主观随意性所影 响,正如胡适所说的:“在一个干净的国家,人们如果不 谈规则而整日大谈道德,这个国家将布满伪君子,变成一 个肮脏的国家。”人心有软弱面,也有尖锐处,而法律便 是一根标杆,给人心一个合适的高度。而这一切,唯有坚 硬的法律方可实现。


面对冲突,同时也是法与情的抉择,在此抉择之下,法的 悲剧却带来了情的悲剧。法是对人社会活动的限定,规定 社会的和谐运行,群体的活动需要法的规定,需要法所规 范的秩序。情是人与生俱来的诉求,情的丰富使人难以割 舍,若说无情,也只是自欺欺人,情能予人心灵的宽慰, 却也能引人误入法与情相混的沼泽。法与情,难以取舍, 之两者的价值也难以言说,冲突之下,必有取舍吗? 海因茨所面对的抉择,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抉择,更是社会 中每一个体都难以避免的抉择。若放大至社会,取法舍情, 社会个体之间会像机器内部的零件一样,工作虽井然有序, 却终究是冰冷的金属,难存一点温暖,而若取情舍法,个 人的喜好甚至偏执成为规范,只谋个人私利,温暖终究变 得动荡沸腾。法与情,并不是两个互斥的集合,并无非法 即情,非情即法之说,然而法与情又缺一不可,在如此难 以抉择之时,或许也无需取舍。
苏诗妙喻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
苏诗理趣
苏诗理趣

《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诗谐趣

《洗儿 》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唐诗和宋诗比较
唐诗 情感: 热烈外扬 风格: 色泽丰美 擅长: 情韵 宋诗 内敛温和 平淡瘦劲 思理
严羽《沧浪诗话》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
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苏诗妙喻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但是,人却是有情,一昧地抱着冰冷的条文,只会让人心 丧失,变成无情的执法机器,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 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 子的眼中,道德才是管理人民最好的工具,因为,每一次 犯罪中,犯罪者有隐情,旁观者有回忆,执法者也会有恻 隐之情。固若是让无情的法律将这一切不由分说关入桎梏, 情便会流失殆尽,而惟有人情才能教化人情。 法者,社稷之根本也。情者,人心之大道也,海茨因的故 事让观者唏嘘,警察的严格执法也合理捍卫了法律。他们 都没有错,这时,需要我们从中选取一个平衡点,于是, 我想起拉古迪亚的礼帽。时任纽约市长的拉古迪亚在一个 老妇为喂养三个孙子而无奈行窃被抓后,曾说:这是对我 们冷漠惩罚,竟让一位老人不得不行窃。于是,他摘下礼 帽,将钱放入其中,法律固然无情,但人情的暖流会从它 的缝隙里流出。 所以,我认为,法与情应相辅相成,用人情的善热捂热法 律,用法律之固约束人情的恶。情与理是《山海经》的两 根砥天之柱,缺一不可,共同撑起正义的天空。 法不容情人有情,以法定形,以情定心,天空将不会黑暗!



法外有情,情中存法 当强制而严肃的法律遇上柔软而温暖的人情,环 境将人置于窘境,法律让人坚守原则,而情感却 触动人性柔弱之处让人动摇。法外之情,与法冲 突逼人取舍,却又试图共存。 在人所生活的环境中,既有法律的规范,又有复 杂的人性情感。海因茨面对生命垂危的妻子和价 格高昂的药剂,法与情在他的心中疾驰而过,毫 不留情地相撞,而海因茨在这次法与情的冲突中 选择了情,留下了一地破碎的法。海因茨的确应 受法律的惩罚,但事件中的法外之情却触动了人 心,因为,阻止海因茨选择的是人生而就已存在 的亲情,这种情感让人迟疑,而法的破碎终也让 情难以重圆。

重要提醒: 写作首先要分析所给的材料,理清材料 所提供的事实,并尽量依据材料所提供的 事实,不要做不必要的补充、联想和推断。
角度一: 写“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只是涉及到材料 中的局部,并且不是材料要强调的局部,属于审 题不准确。 有些同学写“为了爱值得付出一切”,所举事 例并不符合材料“为妻子偷药”的情况,如“暴 走妈妈”“地震中的救援者”。 (问题所在是:不能全面理解材料。提取关键 词未能注意涉及整个事件,而是一个词语、一句 话或一个局部。?——从这个角度上概括, “因 为 对妻子的爱而做出了违法行为”才应该是整个事 件,此处从“情感与理智”的关系立意似乎更准 确些)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节选 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杨万里 (理趣)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 下场。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法治的精神在于对权威的捍卫。当雅典法庭以妖言惑众判 处苏格拉底死刑时,许多人为他叫冤,劝他不要饮下毒酒, 但他最后还是尊重法庭的误判。如果他心中无法,怎会放 弃自己的生命?正是他尊重法律的权威,认识到法律神圣 不可侵犯,他才会决然走向死亡。 就法律而言,海因茨要受到制裁,但是药剂师的态度和无 良做法实在无法被我们忽略。在金钱与生命面前,他最终 选择了前者。没错,药剂师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由,然 而人的生命不可贵吗?贫困难道一定会扼杀一切希望吗? 当法律出现了盲区,人们就可以借此谋一己私利吗?倘若 道德的呼唤能更强烈一点,药剂师可能不会铁石心肠,道 德的力量更强一些,一场悲剧就将化解,取而代之的会是 人性真善美的光芒。 法律之下不容例外,只有恪守法律,捍卫法治精神,国家 巨轮才能驶向远方。然而面对法律中不可避免的漏洞,需 唤起人情道义来弥补。依法治国辅以道德,我们才能达到 “有耻且格”的境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