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理趣之妙
专题05 古诗词鉴赏(教师版含解析)-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专题训练(江苏专用)

专题05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江苏省淮安市2020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 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5.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4. “阔”是“宽广”的意思。
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
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5. 作者由江上观日出起兴,引发出无限感慨。
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突出江南春来早的特征,使海日江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的描写了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时光荏苒的场景。
表达了作者见美景而思乡的感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了自然理趣: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解析】【4题详解】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
解答时,先明确“阔”字的本义是“宽广”,然后分析颔联的意思: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悬。
“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可见“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恢弘阔大的感觉。
【5题详解】考查诗句的赏析。
可从意象、炼字、修辞、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
“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古诗《春日》原文附赏析(优秀6篇)

古诗《春日》原文附赏析〔优秀6篇〕春日古诗赏析篇一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代·朱熹《春日》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无边:无边无际。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赏析此诗外表上看似一首写追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追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无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无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
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无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追一时新〞,描写欣赏春追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无边光追〞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追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追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的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阔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追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
“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识别的。
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追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
“东风面〞,把春气、春追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追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到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追〞,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
话说“理趣诗” ——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教案

话说“理趣诗”——《题西林壁》教学【任务分析】《题西林壁》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连续观察”。
该古诗重在体会作者不同角度的观察,领悟并表达观察中悟出的哲理,吸收中华民族文化智慧。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紧扣这一阅读要素,本课融“观察事物”与“想象诗境”于一体,立足诗人连续细致的观察与生动将读懂古诗和领悟哲理融于一体。
准确的表达,本课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理趣诗蕴含哲理,学生通过阅读、质疑、比较、推断等方式,自主发现理趣诗由景入理的特点,体悟且有条理地表达诗中的哲理。
这与任务群中“运用理性的思维方法学习”和“提升思辨性表达能力”的目标一致。
【学习资源】1.文本①描写庐山的诗句,如,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
②四首理趣诗《题西林壁》《观书有感》《登鹳雀楼》《登乐游原》(来源:《中国古典诗词名篇分类鉴赏辞典》)。
2.影音①短视频《理趣诗,我知道》②自制微课《“岭、峰”汉字揭秘》【实施框架】1.教学目标(1)能在自主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微课学习、联想想象,感受理趣诗细致观察景物,生动表达哲理的独特魅力,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能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借助注释、背景资料、生活经验等,开展理趣诗的自主阅读和语言实践,掌握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逐步提高古诗的理解能力和思辨性表达能力。
(3)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正确运用理趣诗中的哲理,有逻辑、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习情境: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理趣诗,这些古诗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在我们遇到困难,感觉无助时,能让我们鼓足勇气,重拾希望。
本课借助“话说理趣诗”这一任务情境,学生了解理趣诗的由景入理的特点,发现并传承古人的智慧。
3.任务框架【任务实施】任务一:寻哲理(一)学习活动一:初读古诗,提出问题1.观看视频,明确任务。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古诗原文及鉴赏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古诗原文及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前言】《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
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翻译】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鉴赏】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
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
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古诗教学的理趣寻觅

生: 不是 。地很 大 , 可能 要锄 很长 的时 间 。 他 师 : 位农 民伯伯 , 已 经有 一 小会 儿 体 验 了 , 想 问 这 你 我
阅读 经纬 ・ 实践前沿
古 诗教 学 始终 是 小 学语 文 教学 的 一 个 难 点 ,这是 因 为古 诗 有着 自己 的特 定
性 。首 先 , 语言特 性 。入选 小学 教材 的 有 古 诗都 是 绝句 或 律诗 , 数 不 多 , 言 凝 字 语 练 , 简 言 勾 画 , 数 词 并 列 , 跳 跃 之 或 或 于 间留下 了 空 白。 跳跃 、 这 这空 白正 是诗 味 所 在 ,却 需要 读 者凭 借想 象 来完 成 自己 的 解读 。 再次 , 诗理 特性 。 理语 不必 入 有 “ 诗 中 , 境不 可 出理 外 。” 诗 的这 些特 诗 古 定 性导 致 小学 生在 学 习古 诗 时产 生 一 些 困难 , 以 我们 在古 诗 教学 中 ,一 方 面 , 所 “
师: 小朋 友们 , 我们 再 细 细地 看 看 这 位农 民伯 伯 , 让 你 看到 了什 么 ?( 生观 察插 图 ) 学 生 : 个 农 民伯伯 流 了很多 的汗 , 珠都 一 滴一 滴地 落 那 汗
下来 了 。
生 : 个农 民太热 了 , 那 衣服 都脱 掉 了 , 膀 上 还挂 着 一 肩
眼于 画面 的捕 捉 , 象的 审美 。 “ 意 日照香炉 生紫 烟 ” 这 是妙 , 笔勾 勒的 神奇 而绚 丽 的背景 ;遥 看瀑 布挂 前川 ”这 是凝 神 “ , 遥 看 的瀑布 全 貌 ; 飞流 直下 三干 尺 ,疑是 银河 落 九天 ” 写 “ , 了瀑布 的 高 、 瀑布 的急 以 及瀑 布带 给诗 人 的奇特 感受 、 奇 神
读出唐诗双关之妙

目录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写人之妙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咏物之妙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写景之妙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之妙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比拟之妙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夸张之妙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反衬之妙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对比之妙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典之妙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移情之妙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结句之妙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之妙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细节之妙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炼字之妙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抒情之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情之妙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构思之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趣之妙创意语文工作坊微信CL882832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之妙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之妙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叫双关。
就像这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一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的表现了出来,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妙句赏读:秋夜宋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铺床凉满梧桐月”这一句中“凉”字用的巧妙独特,语意双关,首先是触觉状态的凉,清秋时节,天气本就清冷,这是客观自然的“凉”,但这一个孤寂的夜晚,那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会给她送来温暖呢?这情景怎不令人凉从心生!同样,“满”字也是语意双关,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
《古诗鉴赏之九: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案

《古诗鉴赏之九: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教学目标:一、准确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二、客观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重点:客观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二、教学方法:讨论;展示;训练;讲评。
教学条件:导学案;黑板;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探究考点:客观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1.读懂诗意和审明题意①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是指作者对诗中的景物、事件、人物命运等的态度、评价。
有的直白,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的含蓄,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的隐晦,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的张扬,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特别是写景抒情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是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本身仔细领悟与思考作者隐含其中的观点态度。
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涉及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方面。
2.答题思路a.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
B.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问: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
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问: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课件ppt优质精选

古代诗歌鉴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潼关 木兰诗(节选)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其五) 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 泊秦淮 贾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约客
示例:喜欢“千雷震”。“千雷震”比“千家吼”的声响更大,气势更壮,以此设喻,更能表现钱塘潮 奔腾而至的雄壮景象;打雷与“云阵”都属于天气现象,由云阵到雷声,联想自然、贴切。 3.“地卷银山万马奔”中的“卷”字用得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表现了潮水的翻卷状态,突出了潮水的迅猛有力。
(二)欣赏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 咏牡丹(其二) 卜元亨① 草堂松菊晚凋残, 独有西园旧牡丹。
(四)欣赏下面古诗,回答问题。(5分)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
堂堂溪水出前村。
1.指出并赏析“万山不许一溪奔”中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3分)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万山”赋予人的活力,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现了群岭万山中有一条溪,万
山阻着溪水不让往前奔,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停的一幅画面。 2.诗中寄寓了什么哲理?(2分)
专题训练
(一)欣赏下面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潮 米芾
怒气号声迸海门①,州人传是子胥魂②。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势与月轮齐朔望,信如壶漏报晨昏。 吴亡越霸成何事?一唱渔歌过远村。
【注释】①海门:指钱塘江与海交汇的地方,是海潮入江的必经之处。②子胥魂:子胥即伍子胥,他 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夫差听信谗言而被“赐剑自裁”。传说他死后,灵魂化为波涛之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趣之妙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诗歌到了宋代,少了几许山河壮阔的家国情怀,多了一些细微生活的理趣味道。
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与诸子登岘山
唐代: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
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有谁没有感觉到呢?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又有谁没有感觉到呢?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
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名题对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一、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二、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
(4分)
作者运用了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文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子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突出了他的气节风骨。
运用典故以简代繁,含蓄蕴藉。
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