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潘懋元
潘懋元 简介

《 克 义教育 论家 江》 人民 马 思主 理 杨贤 , 教育出 社, 93 光明 版 18;
日报出版社。 2 0 05
《 高等教 育 :历史 、现 实与未来 》,人 民教育 出版社 ,2 0 04 《中国高等教育 百年 》 ,广东高等 教育 出版 社 。2 0 03 《 多学科 观点 的高等教 育研究 》上海教育 出版社 ,2 0 01 《 潘懋 元论高 等教育 》 。福建教 育 出版社 ,2 0 00 《 新编 高等教 育学 》 ,北京 师范大学 出版社 ,1 9 、2 0 9 6 09 《 高等 学校教 学原理 与方法 》 ,人 民教 育出版社 ,1 9 95 《 懋元高等 教育学 文集 》,新华 出版 社 。1 9 潘 91 《 高等教 育学 》,人 民教育 出版社 ,福建教 育 出版社 ,1 8 94 《 高等教 育学讲 座 》,人民教育 出版社 ,1 8 、1 8 、1 9 9 3 9 5 93
一
究 》。
主要 论著 :
《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结构与体 系》,广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 ,2 0 09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理论 与政策 》,广东 高等教育 出版社 ,2 0 08 《 代 高等 教育 思想 的演 变—— 从2 世 纪 ̄ 2 世纪 初期 》, 广东高 现 O l1 J ‘
《 多学 科 的高 等 教 育 研 究 》 ;教 育部 高 教 司 重 点课 题 《 1 2 世纪 中 国高 等教 育 》子课 题
我思故我在
《1 2 世纪 高等 教育 思想 》;全 国高校教 学研 究 中心 课题 《 1 纪高 等学 校教 学过程 变 革及其 运作 机制 》;国家社 2世 金 “ 一 五”规 划2 0 年教 育学 重点课 题 《高等 教育应 用型 创新 人才培 养研 究 》 ;教 育部 人文 社科重 点研 究基地 I 十 08 豆
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

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1.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1985年版2.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4.薛天祥著:《高等教育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胡建华等著:《高等教育学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6.李均著:《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7.陈学飞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8.潘懋元著:《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9.潘懋元著:《潘懋元论高等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0.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1.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2.熊明安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13.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4.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5.张楚廷著:《高等教育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6.肖海涛:《大学的理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7.韩延明著:《大学理念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8.卢晓中著:《当代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9.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0.贺祖斌主编:《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1.闵维方著《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2.眭依凡著:《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3.阿特巴赫等著:《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4.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共10本),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美)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西)加塞特:《大学的使命》;(加)约翰·范德格拉著:《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克拉克﹒克尔著:《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美)赫钦斯著《美国高等教育》;(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25.薜天祥主编的“高等教育理论丛书”(共6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管理学》,薛天祥,2001.3 ;《比较高等教育》,谢安邦 2002.2《高等教育系统论》,赵文华(著) 2001.3 ;《研究生教育学》,薛天祥, 2001.8《高等教育发展论》,房剑森2001.2 ;《高等教育改革论》,唐玉光等,2002.326.薛天祥,戚业国教授主编“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丛书”(共4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27.田建国主编的“高等教育新理念丛书”(共5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田建国著:《战略视野中的高等教育》;韩延明著:《改革视野中的大学教育》;周光迅等著:《经济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帕克·罗斯曼著,范怡红译:《全球视野中的未来高等教育》;曲绍卫等著:《经济视野中的高等教育》。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全书要点梳理

一、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一)外国高教的发展与改革1、从近代大学的产生到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1)中世纪大学:(12~16世纪欧洲大学)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蒙彼利埃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两个类型:(教师大学)如巴黎大学,(学生大学)如波伦亚大学,学生大学逐渐被教师大学取代学科:文(基础科,授予学士学位),法、神、医(高级学科,授予硕/博学位)2)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a)英国:“新大学运动”——伦敦学院建立,对技术教育的重视;但抵不过传统,英国代表保守主义,重学术轻应用b)美国:《莫雷尔法》——“赠地学院”或“工农大学”;密执安大学最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约翰·霍普斯金大学是第一所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多类型多层次的高教体系,讲求实用c)日本:《学制》实行“学区制”,中央大学统一领导各地中小学校;《帝国大学令》,东京大学改为“帝国大学”,是当时美国外最早拥有技术科系的综合性大学d)法国大学区制、德国研究型大学2、战后发达国家高教的发展与改革1)将高教摆到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2)高教体制从单一走向多元3)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4)兼顾高教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功能3、战后发展中国家高教的发展与改革1)高教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2)追求高教的民主化是教育理想3)高教的多样化是发展的共同趋势(二)中国近现代高教的发展与改革1、中国近代高校的产生及历史地位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标志科举进仕的旧教育制度走向衰亡同文馆:培养译员的外国语专科学校,后逐渐成为综合性学校;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天津中西学堂:我国近代第一所公立大学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著名、最正式完备的公立大学2、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3个阶段:1)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教育变革(1902-1912.4):蔡元培提出“5项教育宗旨: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蔡元培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2)北洋政府时期的复古教育(1912.4-1928)袁世凯发布“尊孔祀孔令黎元洪北京政府:”壬戌学制”即“学校系统改革案”,重视联系社会、经济3)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927-1949)国民党“党化教育”,《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比“壬戌学制”更注重国情和教育质量3、革命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1942年成立中共中央党校工农红军大学: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高等军事院校特点: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注重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办学讲求短、平、快4、新中国高教的改革与发展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推崇苏联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1966):左倾错误3)文革时期(1966-1976):严重破坏4)新时期高教(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确定教学时战略重点,强调教师地位,高教科类专业结构改革二、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一)教育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个人本位教育论: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实施社会本位教育论:根据国家的利益、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实施(二)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及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1、教育的外部关系: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1)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受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制约2)受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制约3)通过人潜在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制约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1)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把可能的/一般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特殊的劳动力,提高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2)服务于社会制度(经济和政治制度):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管理人才3)服务于文化发展:传承、选择、创造文化外部关系规律揭示教育的社会属性(三)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及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即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内部关系规律揭示教育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关于:1、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发展:体力、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美的情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生产关系制约着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生产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目的,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知识点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知识点: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挑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潘懋元先生在他的新编高等教育知识点中,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自古以来就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潘懋元先生指出,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于每一位学生个体的素质提升,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学生在专业技能和学术知识方面得到了更全面的培养。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使得学生具备更为全面的素质,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其次,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场所,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潘懋元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指出,现代高等教育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在科研和创新方面的能力培养,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二、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尽管现代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不可忽视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首先,潘懋元先生提到高等教育的普及性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追求高等教育,导致高校招生人数剧增。
然而,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使得高等教育难以普及和均衡发展。
未来,解决高等教育的普及性问题是亟需关注的重点。
其次,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
潘懋元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指出,随着高校数量的不断增长,一些劣质学府和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导致高等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此外,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比,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亟待加快。
潘懋元先生指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而现代高等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因此,开展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回顾了潘懋元先生在他的新编高等教育知识点中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挑战的论述。
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作者:来源:《走近科学》2011年第07期他90岁高龄还在带研究生,他对教育的研究与思考贯穿于一生的教育实践中。
2010年7月,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
这是一部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谋划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的颁布,将直接影响到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人才的培养方向。
《纲要》呈现出很多新的亮点,比如,把促进公平作为我们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第一次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还提出高校去行政化等问题。
作为这个《纲要》起草咨询委员会专家,潘懋元先生对《纲要》的起草和制定有着深入的了解。
《纲要》颁布后,潘懋元感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强烈反响。
他说,这个规划纲要,充分反映了群众和专家的意见。
光是征求全国的意见,就有两次,而且时间都很长,前后将近两年。
我们很多思想,都反映在这个《纲要》里面了。
我感觉到,我平时所提倡的许多东西在这个《纲要》中都有体现。
比如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次规划纲要里面也写进去了。
一般来讲,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在15%~50%之间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高于50%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我国在2002年开始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目前入学率为24%。
世界上仅有少数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超过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早在2000年,潘懋元先生结合我国的发展阶段就提出,高等教育要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潘懋元认为,人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学术性人才,是研究型大学培养的;还有一类是职业技能型人才,是高职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的技能型人才;还有大量的是培养工程师、管理人员,能够将科学理论转换为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全国有近2300所高等学校,有1200所是高职,100所左右研究型大学、900多所地方大学和普通高校。
对于怎么培养应用型人才,潘懋元认为,我国面临两个重大问题,一个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现在我们的教师大多都是博士、硕士,是从研究型学校培养出来的。
【纪念】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基本理论问题

【纪念】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按语“我的理想就是当教师,当一个好老师。
”——潘懋元2022年12月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开创者潘懋元先生逝世。
潘懋元先生,出生于1920年8月,广东揭阳人,曾担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上世纪50年代,潘先生于国内首倡设立“高等教育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
1956年,潘懋元在厦门大学开设“高等学校教育学”课程,这是“高等教育学”第一次作为独立课程被搬上课堂。
1957年发表《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倡议建立“高等学校教育学”或“高等专业教育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篇倡导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
1978年,潘懋元组织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1979年,参与发起并筹备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1981年,于厦门大学招收全国第一批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986年厦门大学获批准成为国内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潘懋元成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科的博士生导师。
他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讲座》,为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奠定基础;1984年“高等教育学”被列为二级学科,标志着该学科建制的正式创立。
潘懋元不仅在高等教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上有开创之功,而且在研究生教学中亦有卓越建树。
他的研究生教学强调“实践”,并以之为贯穿始终的关键环节。
他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创建“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前两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围绕其设计的主题,进行学习研究,并根据主题开设书单拓展阅读;在“教学实践”环节,则组织学生于课堂中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并让学生互相评析、展开讨论。
潘懋元注重言传身教,主张“导师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具体帮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方向上的指引、方法上的点拨及人格上的影响”;他认为:教育理论的研究者,不能够随声附和,也不要事事反对;要敢为天下先,也要关注现实;学会包容,不要刻意追求“高深”,要深入浅出,由博返约。
高等教育学潘懋元总结

选择:1外国近代高等教育肇始于中世纪大学2中世纪大学是指12至16世纪欧洲产生的大学,其代表是12世纪建立的5所大学,即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和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蒙比利埃大学,以及英国的牛律大学。
3中世纪大学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学生大学”,以波伦亚大学为代表;另一种是“教师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
4中世纪大学有文、法、神、医4科。
四科均设的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成为中世纪大学的样板。
5美国:《莫雷尔法》是这场革命的标志。
政府赠予各州土地办大学,这种大学以‘为各州农业和工业发展服务”为宗旨,史称“赠地学院”或“农工大学’。
以康乃尔大学的校长安德鲁·怀特提出的“通用课程:让任何人获得任何学科的教育”。
6美国最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的是密执安大学。
但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则一般认为是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7日本第一个教育改革令——《学制》。
1886年改东京大学为“帝国大学”,设法、医、文、理、工、农学院,是当时世界除美国外最早拥有技术科系的综合性大学。
8二战后美国1944年公布《军人权利法案》,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
91862年,京师同文馆,我国近代第一所过渡性高等学校。
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同文馆开了创办新学校的先河。
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公立大学。
1898年5月,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
是近代中国最著名、最正式完备的公立大学。
10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教育变革(孙中山、蔡元培)、北洋政府时期的复古教育(袁世凯)、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1蔡元培主持下制定形成的《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12“文革”结束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可简要概括为“拨乱反正、开创未来”8个字,这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
13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的发展。
14教育最基本的经济功能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思索者---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思想引领者

程 而构 建 的关于 高 等教 育 大众 化 的
一
的 弟子 们 较 早 地 关 注 到 这一 理 论 ,
个 简 单 的 思 想 框 架 , 并 未 在 其 他
并 率 先 将 其 译 介 到 中 国 。 值 得 注 意 多 数 国 家 、 尤 其 是 发 展 中 国 家 推 广
果奖一等奖。
【 主要著作 】
《 高等教育学讲座 》 高等教 育学 》 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 》 新编高等 《 《 《 教育学 》《 潘懋 元论 高等教育 》《 多学科观 点的高等教育研 究》《 中国高等教育 百年 》《 承与变革 》《 传 高等教育 :历史、现 实与 未来 》等十余部 。
76
《 姆 救 》、 J ¨
点 问 题 。 第 三 , 国 外 的 大 众 化 理 论
并 不 足 以理 解 中 国 的 实 际 , 马 丁 ・ 将
的 “ 变 带 动 质 变 ”的 简 单 断言 迥 然 量 不 同。基 于 这 一 认 识 ,潘 懋 元 提 出 了 “ 精 英 教 育 向 大 众 化 教 育 转 变 的 从
教授于 2 世 纪7 年代 初提 出 的 “ O 0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阶 段 论 ” 主 要 是 根 据 美 , 国 和 欧 洲 发 达 国 家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历
马 丁 ・特 罗 的 “ 等 教 育 发 展 阶 段 高
论 ”具 有 广 泛 的影 定 的差异 ,
师 ,并 开 始 招 收 第 一 批 高 等 教 育 学 博 士 生 ;1 9 年 他 被 评 为有 突 出贡 献 的专 9 1
家 并 获 得 国 务 院特 别 津 贴;1 9 9 9年 , 国 H l 学授 予他 荣誉 博 土学 位 : O 1 英 ul 大 2 0 年 , 坚 持 数 十 年 的 高 等 教 育 学 科 建 设 与 人 才 培 养 的 成 果 获 得 国 家优 秀教 学 成 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学一、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一)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近代大学的产生以及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战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与改革。
(二)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国近代高等学校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革命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一)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发展人的功能。
(二)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及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1.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社会制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2.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教育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教育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
(三)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及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教育内部关系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育基本规律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关系教育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的关系;教育基本规律中各种因素的关系;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五)高等学校的主要社会职能1.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2.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的地位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社会职能;各种形式的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现代高等学校新的社会职能。
三、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学制、体制与结构;高等教育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管理体制结构。
(二)国外当代高等教育宏观结构1.国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高等教育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这三个层次;美、日、法、德等国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2.国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美、日、法、俄、印等国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各国高教科类结构的总趋势。
3.国外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国外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国外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国外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4.国外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的概念、类型。
(三)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现状及调整中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中国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中国高等教育分布结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
(四)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高等教育领导体制;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教育教学体制;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四、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与基本理论(一)国外主要高等教育观念与思想流派1.永恒主义者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提出培养“完人”的教育观;提倡通才教育;主张学习“永恒学科”,编制“名著课程”;主张大学独立,多方面地实施职能;倡导终身教育观。
2.要素主义者科南特的高等教育思想重视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推行自由选修制,追求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3.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的高等教育思想提出完人的教育目的观;提出科研、教学和文化相互关联的大学职能观;倡导大学自治,坚持学术自由;主张“完整知识”的教育。
4.逻辑实证主义者罗素的高等教育思想主张只有才能和智力素质较好的人才能入大学;主张大学教育应兼顾学术与功利;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
5.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的高等教育思想主张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理智成就的发展;强调自由教育与专门教育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课程体系;要求大学应以教学为主。
(二)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导向与学术导向的矛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现代化与传统的矛盾;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矛盾。
五、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上)(一)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涵义课程的基本概念;高等学校课程的特殊性。
(二)高等学校专业和课程的变化与改革高校专业和课程变化与改革的原因;当代各国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改革的一般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三)课程编制的基本结构课程编制的一般概念、课程编制的总体结构和步骤。
六、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下)(一)目标的确立与表述1.培养目标内涵2.目标的表述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专业培养目标向课程目标或教学计划目标的转化;目标分类与目标表述。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适时原则;完整原则;经济原则;实践原则;量力原则;满足原则。
2.课程内容的组织及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
(三)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
七、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一)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1.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统一;个体认识社会化与社会认识个体化的统一。
(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教学原则的意义;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历史上教学原则体系构成。
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八、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一)关于教学方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的归属、教学方法的性质、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二)制约教学方法选择的因素1.外部因素、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体制;文化传统。
2.内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选择的关系;教学内容与选择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学事项与选择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师素质、个性与选择教学方法的关系;学生个别差异与选择教学方法的关系。
(三)高等学校常用的几种传统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方法的作用;讲授内容的处理;讲授方法的运用;备课。
2.讨论法(或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作用;讨论的选题与准备;讨论的组织与引导。
3.实验方法实验方法的作用与类型;实验课的安排与设计;实验课的组织与指导;实验成绩的评定。
4.实习实习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实施正确的实习指导;充分发挥实习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建设合适与稳定的实习基地。
5.调查法调查方法的作用与类型;调查的准备;调查的实施与指导;调查的总结。
(四)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介绍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五)当代世界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在教学方法的功能上由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推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在教学方法的结构上由讲授为主到指导学生独立地学习与研究为主;九、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一)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作用与原则1.考核的作用2.考核的原则强制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时限性原则;揭晓性原则。
(二)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方式1.考查平时考查;期末考查2.考试考试的分类;命题;考试的实施;3.答辩论文答辩申请;举行论文答辩。
(三)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和处理评分与评语、评分标准、分数的收集和分析、分数评定后的处理十、高等学校的德育(一)高等学校德育的任务与内容1.德育的基本任务确定德育任务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德育的基本任务。
2.德育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国内外形势、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集体主义、职业道德教育。
(二)高等学校德育的过程1.德育过程的规律把握德育过程的规律要研究三个要素的内在联系;把握德育过程的规律要研究三要素矛盾运动的特殊形式;2.德育过程的特点多端性;实践性;社会性;反复性;互动性。
(三)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情理相融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性和一致性的原则。
(三)高等学校德育的途径开设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党团组织和班集体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开展心理咨询。
十一、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一)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涵义、特征与功能1.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提出及其涵义高等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的涵义;2.校园文化的特征认同与超越的同一;交融与批判的同一;吸收与辐射的同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同一;对外的独特性与对内的一致性的同一。
3.校园文化的功能教育导向功能;开发创造功能;娱乐调节功能;激励凝聚功能。
(二)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校园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与高校管理。
(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形成途径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效应,促进良好的校风形成;发扬民主、改善人际关系;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加强领导,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重视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
十二、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理论(一)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战略1.该革的进度或速度问题改革的类型;改革的主客观条件;改革方案的涉及范围及其他改革的配套情况。
2.改革的形式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改革;全国性改革与以学校为单位的改革。
3.各类型改革的关系(二)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策略改革方案的制订;改革的一般模式;具体的改革过程和步骤。
十三、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研究方略(一)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高等教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略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略。
主要参考书: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