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文学与小人物
论晚唐小品文

论晚唐小品文作者:马福兰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3期唐代在中国文学创作的艺术画卷中堪称是一个巍然鼎立的时代,尤其是在文学领域,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创作,都造就了它足以彪炳一世的灿烂与辉煌,出现了足以让后世敬仰与学习的繁荣业绩。
随着社会的日益衰败,到了晚唐,文学创作也逐渐进入了相对低落的阶段。
然而,在这诗风日下的文坛中,小品文的创作却是另一番景象,正如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中所称:“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它“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①一、晚唐世情与文风小品文之所以在晚唐时代大放异彩,固然离不开它所产生的社会现实的土壤,正是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孕育了独具特色、光芒四射的晚唐小品文。
有关晚唐社会的现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中记载:“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范镇阻兵,陵慢于内,不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剑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柏空竭于旦阍。
”唐代社会自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之始的安史之乱以后,开始了它由盛世繁荣的恢宏气象而逐渐走向衰落的局面,从此之后的唐王朝在风雨飘摇的社会动荡中历遭坎坷渐趋渐衰,一蹶不振。
尤其是到了晚唐社会,统治者自身的昏庸无度造成了社会的一片混乱。
这种局面也导致了一系列不合理现象的产生,科举取士制度此时已名不副实,宦官把持朝纲、飞扬跋扈,为己之利而干预科场,堵塞了众多世人科考行官的仕进之路。
尤其一些身卑位微的寒门庶族产生了科考无望、前途渺茫、报国无门的忧虑。
至唐懿宗咸通时期,翰林院学士刘允章向懿宗上谏说:“今天下苍生,凡有八苦,陛下知之乎?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债征夺,二苦也;赋税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敛,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冻无衣,饥无食,七苦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八苦也。
”②这些昏暗动乱的社会现实必然会被文人反映在文学当中,尤其反映在小品文当中,体现为对现实的揭露,对统治集团的愤恨、怒骂以及对人民和个人遭遇的同情等内容。
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一、“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一)“初唐四杰“及其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1、“初唐四杰”:是指初唐高宗至武后初时“以文章齐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
他们在唐诗开创时期,对开拓诗歌的思想内容与题材领域,格律的形成,都起了积极作用。
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中概括其共性说:“他们都年少而才多,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称他们是“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的四位作家”。
2、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①思想内容上突破了宫廷诗的范围,反映生活更为广泛,现实意义增强,扩大了题材和思想;②继承了六朝诗歌语言的精美工致,色彩的鲜明艳丽,音律的和婉协调,而注意扫除其浮华堆砌,“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恶习,开始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③发展乐府歌行,促进律诗的纯熟与定型。
(二)陈子昂及其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1、诗歌理论方面: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诗歌革新的主张,提倡“风骨”和“兴寄”,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结合,创造出健康美丽的文学。
这对唐诗风骨的形成、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2、诗歌创作方面:38首《感遇诗》等诗歌创作体现了他恢复“兴寄”传统的理论主张;《登幽州台歌》所包含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体现了唐诗的风骨。
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影响了整个唐代;他对风骨的追求,诗歌美学的提出,对唐诗风骨的形成和新诗风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因较多地描写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而得名,主要代表作家是王维、孟浩然,故亦称“王孟诗派”。
该派其他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等。
(一)王维1、生平和思想:以四十岁左右为界,其思想、创作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有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后期政治热情日益低落,“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2、创作:前期有较多格调高昂,有进取精神的诗,表现出盛唐时代的精神风尚,如《使至塞上》、《少年行》等。
后期诗作主要写隐居终南、辋川的田园生活,山水风光,以寄托自己闲适的性情,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等。
一口气读懂五代十国时期的那些文人诗客们

一口气读懂五代十国时期的那些文人诗客们五代十国时期的文人五代十国时期的文人的精神面貌远不及盛唐、中唐的文人,这当然是时代条件不同所致。
以散文论,韩愈开创古文运动,有“文起八代之衰”之誉,韩、柳文风影响深远,韩文气势雄伟,后世赞为“韩潮”,柳文论理、寓言,意味深长,文词犀利。
至樊宗师,袭韩愈“佶屈聱牙”的缺陷又发展成晦涩难解,又因为当时藩镇割据唐朝形势又每况愈下,文风逐渐颓坏。
鲁迅先生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下了光辉。
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是抗争和激愤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见《鲁迅全集·第四卷》)皮日休与陆龟蒙都是唐代人,毋庸叙述,罗隐为唐末及五代十国初年海内名士,诗文双绝,备受吴越王钱镠、邺王罗弘信的推崇与礼遇。
罗隐继承了韩、柳寓言讽世的文风,笔锋犀利,思想深刻。
罗隐自序《谗书》之意:“...取其所为书诋之曰:‘他人用是以为荣,而予用是以为辱;他人用是以为富贵,而予用是以为困穷。
苟如是,予之书乃自谗耳!’目曰《谗书》。
”罗隐这段自序不仅仅是因为科场失意、恃才傲物而发泄愤慨,而是用“愤闷之言”来揭露和讽刺文坛,抨击朝政。
《谗书》中《说天鸡》这篇寓言中,罗隐以“鸡”暗喻,借机讽刺当时的文人不过是“峨冠高步,饮啄而已。
”【原文】“狙氏子不得父术,而得鸡之性焉。
其畜养者,冠距不举,毛羽不彰,兀然若无饮啄意。
洎见敌则他鸡之雄也,伺晨则他鸡之先也,故谓之天鸡。
狙氏死,传其术於子焉。
且反先人之道,非毛羽彩错觜距铦利者,不与其栖,无复向时伺晨之俦,见敌之勇。
峨冠高步,饮啄而已。
吁!道之坏也有是夫。
”【译文】一位姓狙的没有得到父辈的技艺,但掌握了鸡的习性。
他养的鸡鸡冠和距都不很突出,羽毛也不很光鲜,木讷得仿佛连吃喝都很不经意,等到见到敌手,就成了群鸡之雄了;早晨报晓,也是比其它鸡要先,所以称之为天鸡。
古文运动——精选推荐

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
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
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
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
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005晚唐文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秘专业

四、李商隐
2.诗歌
关心现实政治的诗歌。 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鹓雏竟未休。 咏史诗。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调笑令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
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第七节晚唐五代词
2.早期词
中唐时期,文人开始参与词的创作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
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
——裴度(当时的宰相)曾在长安兴化里兴建一幢豪 华的住宅。贾岛落第归来,题诗道:“破却千家作一 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 始知!”对大官们的奢侈生活作了讥讽。
——唐宣宗曾便服出游,来到贾岛所住的寺院,从桌 上拿起贾岛的诗卷来看。贾岛并不认识宣宗,但见来 者衣着华丽,心中已是不快,便抢上一步,从宣宗手 中夺过诗卷,轻蔑地说道:“郎君鲜醲自是,何会此 耶?”宣宗只得下楼而去。过后贾岛知道得罪的是皇 帝,大惊,赶去请罪,不久,便被谪往长江县。
二、苦吟诗人
2.贾岛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3.苦吟诗人的缺点
隋唐五代文学史

隋唐五代文学史唐代文学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发展时期。
这种四唐的分法,完成于明初高秉的《唐诗品汇》,以后人们多承此说。
初唐是唐文学繁荣的过渡时期,主要进行诗风的革新运动。
盛唐时期诗歌达到繁荣的顶峰,出现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更有李白、杜甫双峰并峙。
中唐是唐代文学的又一高潮时期。
出现两大文学运动: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和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
诗坛流派众多,传奇创作达到成熟和鼎盛阶段。
晚唐文学有所衰落,但出现了李商隐、杜牧这两位杰出的诗人。
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流行新的诗歌形式--词。
温庭筠和李煜是晚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
第一章隋及初唐文学1、隋代诗坛以齐梁诗风为主,个别人如杨素、卢思道、薛道衡等稍有成绩,其中卢思道的《从军行》和杨素的《出塞》反映边塞军旅生活,是盛唐边塞诗的预演;薛道衡的《昔昔盐》因其中的佳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而见称于世。
2、初唐前半期,诗坛延续齐梁诗风,以宫廷创作为主。
虞世南、长孙无忌、李百药、杨师道、上官仪等,以虞世南、上官仪为代表,“上官体”、后期“沈宋体”。
3、王绩以自然清新为主(《野望》),李世民:《帝京篇》、《饮马长城窟》、《经破薛举战地》、《入潼关》,魏征《述怀》。
4、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活跃于初唐文坛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人称“初唐四杰”。
最早提出这个序列的是四杰同时代的诗人宋之问。
5、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反对宫廷中流行的浮靡雕绘文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长篇七古如《临高台》、《采莲曲》、《秋夜长》6、现存杨炯最早的作品是《晦日药园诗序》,他的《浑天赋》就是与以为祸福由人的观点的一次辩论。
八篇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歌颂武周政权及武后的,《老人星赋》、《盂兰盆赋》属此类。
一类是抒情咏物的小赋,如《青苔赋》、《浮沤赋》、《卧读书架赋》等,充满了诗情画意,直可作抒情诗篇来读。
《王勃集序》是杨炯的力作。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介绍

了9861 唐朝唐朝诗歌发展路线:唐代诗文大概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几个阶段。
初唐前期时主要受南北朝的影响,追求华丽词藻,讲究声律对偶,题材单一,代表为宫廷诗人上官仪的“上官题”;初唐中期“四杰”的作品中以“诗言志”为创作取向。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对初唐浮艳诗风或较单一的体制有所突破和革新。
其创作在形式上虽未完全摆脱齐梁遗风,但内容与气骨方面已大有突破;后期陈子昂明确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既抒写社会现实内容又抒发具有时代美学深度的思想感情,给唐代诗人指出了一个正确的创作方向。
盛唐时期: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
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
盛唐诗人主要分为浪漫主义诗派、现实主义诗派、山水田园派与边塞诗派四派。
山水田园派以王维与孟浩然为首;边塞诗派则以王昌龄为佳。
中唐时期:以元稹和白居易为领袖的中唐诗歌流派元白派,其诗文特点是重写实、尚通俗。
晚唐时期:晚唐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晚唐诗风偏于寓古刺今,诗风带点颓然伤感的色彩。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 宋词宋词的发展路线: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最初主要用于配合宴会的音乐进行演奏,供娱乐之用。
词始于唐代,定型于五代,兴盛于宋代。
词开始主要以描写艳情为主,所以有“诗言志词言情”的说法。
晚唐时期的花间派词人温庭筠以及以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词体奠定了词的抒情风格。
到北宋前期苏东坡等人提出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花间派。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晏殊、秦观、李煜、欧阳修等。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3 元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隋唐五代文学分类

隋唐五代文学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隋朝文学、唐朝文学和五代文学。
按照文学形式,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小说等。
按照风格和流派,可以分为宫廷文学、民间文学、豪放派、婉约派、山水田园派、边塞诗派等。
隋唐五代文学现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唐初诗歌:主要指唐朝初期的诗歌作品,以反映唐代社会的初步发展为主,体现了唐代文学的豪放派、理智派、思想派等多元化特点。
盛唐诗歌: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巅峰,以李白、杜甫等为代表的大批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表现手法丰富,情感真挚。
中晚唐诗歌:中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加剧,文学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以白居易、刘禹锡等为代表,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品更注重社会责任感和人民疾苦的反映。
此外,隋唐五代文学还包括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这些文学现象共同构成了隋唐五代文学的繁荣景象,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五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将进酒》、《春江花月夜》等,这些作品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其中,诗歌是隋唐五代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各个时期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
此外,隋唐五代文学中还出现了大量的散文、小说等作品,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陈鸿的《长恨歌传》等,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总之,隋唐五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其文学形式和风格丰富多彩,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晚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起着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是传统文学前后演变的中介,更是正统文学向市民文学转变、雅文学向俗文学转变的桥梁,我们从中晚唐文学中出现的许多“小人物”形象就能看出这一点。
所谓“小人物”,是指与传统诗文中经常出现的士大夫形象不同的普通人物;有关人物的生活内容的描写,不再集中于政治生活而是转向世俗生活(尤其是爱情生活)。
最值得关注的是中晚唐传奇中出现的小人物。
传奇在唐代文学中是新兴的文体,与市民文学距离最近。
它属于叙事文学,自然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中写得最出色的基本上是小人物。
如《李娃传》中设计抛弃郑公子之后又舍身救助濒临绝境的郑公子的妓女“一枝花”,《柳毅传》中为落难龙女而赴龙宫报信且不愿“领赏”的落第书生柳毅,《昆仑奴》中为成全少主的爱情而冒险劫取一品勋臣家女伎的家奴等形象,都是一些地位不高、节行超凡、才能出众的人物,作者将其作为正面人物加以刻画,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学趣味。
后来的戏剧和小说等通俗文学,深受中晚唐传奇的影响,不少名著就是在改编唐传奇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在题材和人物形象上与其渊源甚深,如《牡丹亭》把柳生的地位下移,颇与唐传奇中的人物相仿佛。
即使是宋词这种抒情文学,由于同属市民文学,兼之时代较近,也多受唐传奇沾溉,如宋词多次用“蓝桥”的典故,与裴铏《传奇》中裴航、云英的故事有关。
晏殊词多次出现的词句“不如怜取眼前人”,则化自元稹小说《莺莺传》。
至于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直接歌咏唐人传奇中的故事,与唐传奇的关系就更直接了,并成为传奇与戏曲小说的一个中介。
词是在中晚唐时期兴盛起来的一种新的抒情文体,也涉及到人物形象的问题,只不过词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为抒情形象。
就词中的抒情形象而言,基本上是才子佳人,与此后戏曲小说中出现的才子佳人形象同属一个类型,如张泌《浣溪沙》中出现的人物:“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
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在这首被鲁迅先生视为描写盯梢的作品中,人物“佯醉且随行”的举动,颇接近《李娃传》中郑公子的行为,无论是“佯”还是“诈”,都有些狂而俗的味道。
韦庄《思帝乡》词中对爱情的世俗化表达:“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在柳永词中则表露为“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
免使少年,光阴虚过”的生活向往,到了《西厢记》发展为对“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渴盼。
就人物对情爱的张扬态度而言,词、曲是前后相承的。
中唐开展的古文运动也创造了许多小人物形象。
柳宗元不少传记类散文为小人物立传,一改以往多为地位较高的人物作传的传统,如《宋清传》中取财济世皆有道的药市异人、《种树郭橐驼传》中种树有方的郭橐驼。
虽然这些作品带有一定的寓言色彩,但从人物形象的描写和作者的寄意来看,现实气息还是很浓厚的,人物的性格是鲜明的。
作者礼赞这些小人物的品行与智慧,在创作思想上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平民性。
这对后来的古文影响很大,如宋人王禹偁的《唐河店妪传》为勇斗敌军的老妪立传,颇与柳宗元《童区寄传》的思想相通;甚至明人魏学l《核舟记》、张岱《柳敬亭说书》对各色人物才艺的刻画,皆堪与柳宗元继武。
受中唐古文运动和传奇的影响,中晚唐诗歌中的叙事因素大大增强,出现不少优秀叙事诗,这对中国古典诗歌来说是一大发展,其影响甚至波及到后来的市民文学。
中晚唐叙事诗一改以往诗歌传统,不再以士大夫形象为抒情主体,而是大量抒写小人物形象,有些形象成为后来词曲、戏剧小说中的人物原型。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杜牧《杜秋
娘诗》、《张好好诗》、韦庄《秦妇吟》等作品,在写小人物命运的同时或者寄托文人的身世之感,或者折射时代风云,在艺术构思上对宋词将身世之感与艳情融为一体,和《长生殿》、《桃花扇》等戏剧将历史风云与男女爱情融为一体,也有不小的启发。
以上强调中晚唐文学中出现的小人物形象,并不是说以前的文学创作就没有这类形象,而是指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体现出的新思想、新情趣,并在后来的词曲、戏剧、小说等通俗文学中发扬光大,因而蕴涵着丰富的文学史信息。
虽然这些作品的作者还是文人士大夫,但其思想性格与创作情趣都已经向市民阶层倾斜了。
这无论是对后来的诗文,还是词曲戏剧小说等,都有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