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打造高技能人才——以湖南工贸技师学院为例

合集下载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强化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强化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强化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力提升技能人才
培养质量
汤伟群
【期刊名称】《职业》
【年(卷),期】2018(000)017
【摘要】2009年以来,学院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改革创新,着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一、强化职业培训、提升培养质量,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学院高度重视开展职业培训工作。

【总页数】1页(P13)
【作者】汤伟群
【作者单位】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世界技能大赛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实践r——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为例 [J], 汤伟群;伍尚勤
2.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r担当青年责任技能成就梦想 [J], 方常亮;萧素琴
3.产教融合育英才技能出海促发展——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办学改革创新实践 [J], 汤伟群
4.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院长汤伟群在高技能人才国际高峰论坛上分享世赛经验[J], 方常亮;朱静媚
5.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举行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市属技工院校工作部署会 [J],
徐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尖舞者”的成长之道——解读湖南省株洲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塔尖舞者”的成长之道——解读湖南省株洲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塔尖舞者”的成长之道——解读湖南省株洲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作者:成之晓燕险峰岳平来源:《职业·下旬刊》 2011年第7期面对企业招好的技工难、招高级技工更难的境况,如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早出、快出高技能人才,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湖南株洲市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使一批普通的技工,成为“塔尖的舞者”,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之路——文/特约通讯员成之晓燕险峰岳平名师带来“蝴蝶效应”2008年,南车长江公司株洲分公司电焊高级技师杨卫东,入选首届“株洲市技能大师”。

今年,该公司电焊高级技师易冉,首次入选第二届“株洲市技能大师”。

事实上,易冉正是杨卫东的弟子。

初入焊工行业,易冉好学、乐学,进车间时得知杨卫东的成长故事,当即慕名拜师,虚心请教。

在名师的细心指点下,易冉进步飞快,在一次全市电焊大赛中一“赛”成名。

此后,又在师傅执教的电焊骨干集训队练就了多种焊接技能和控制各种焊接变形的技巧。

如今,连师傅杨卫东都大赞高徒“好多焊接项目已超过我”。

近年来,株洲市实施政府技能人才高端引领和企业技能人才标杆示范“两大工程”,政府主导,政策支持,推动全市技能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并由此带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做新生代的背后推手第二届株洲市技能大师评选结束,年仅28岁、来自联诚集团的电焊高级技师刘明赫然在列。

作为大学生的刘明,转型学习焊工技术,凭着勤奋和大胆创新,在短短7年内迅速成长为取得国际焊工、国家焊接高级技师、国际焊接技师3项资质的技能人才,这在全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中也为数不多。

“80”后、“90”后是企业发展的新生代,在成才的道路上,他们有诉求也有迷惘。

如何带动他们快速成才?为此,株洲市提供了优质的成长平台,做背后推手为他们助力。

株洲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每年举办的“技能月”活动,就为新生代提供了更多互相交流、学习、切磋技艺的平台。

校企合作生发良性循环优秀员工是企业源源不断的新鲜生产力,企业的强势发展是人才成长、创新的沃土,校企合作,则成为连接双方的“杆”,自行车式的组合方式,让企业走得更快、更远。

产教融合育英才 技能出海促发展——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办学改革创新实践

产教融合育英才 技能出海促发展——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办学改革创新实践

产教融合育英才 技能出海促发展技工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要力量,承载着服务“工业强国”建设的使命和重任。

作为国内技工院校中的佼佼者,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工贸”)是首批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单位、首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人社部首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广东省首批全国一流技师学院创建院校和广东省首批高水平技师学院建设院校,早在2012年就获得了“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2018年, 工贸参加“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获得了优秀学校奖、杰出校长奖和杰出教师奖等3个奖项,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同时获得上述3个奖项的院校。

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工贸近年来坚定改革信心,不断探索创新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成果。

文 / 汤伟群深化“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模式 助力技能人才培养整体提升工贸于2009年率先构建了“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模式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实现了校企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体系、共创工学一体、共组教师队伍、共建学习环境、共搭管理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共评学生能力、共招学生员工、共有保障机制,促进了学院课程与工作任务、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学习过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举办世赛部分参赛项目广州邀请赛,制冷与空调项目评委进行技术讨论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与瑞典卡尔拉得公司共建校企双制班——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办学改革创新实践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与广州电缆厂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双制班程与工作课程的三个深度对接,被马凯副总理称为“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工贸深入践行“校企双制”办学模式,与世界500强美国江森自控集团等573家企业开展校企双制人才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培训中心建设、大师工作室建设等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内涵。

目前,工贸建有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省级技师工作站、3个广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2个企业培训中心、3个新产品研发基地、3个世赛企业实训基地和14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紧密服务产业发展。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教”改革结硕果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教”改革结硕果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教”改革结硕果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2)1
【摘要】为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外引内培,多措并举,努力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持续落实教师企业实践要求,修订出台了《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先后选派专业骨干教师64人次赴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数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践。

通过参与产品研发、攻克技术课题、建设1+X证书管理中心等方式,教师们在生产实践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不断探索和完善专业实训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

【总页数】1页(PF0003)
【作者】无
【作者单位】学校宣传统战部;教务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例析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2.改革创新结硕果谋划提升拓新篇--杭州技术学院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实践与体会
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实践—以湖南工业职业技
术学院为例4.基于新时代职业教育下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改革——以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5."三教"改革背景下教改班实施的现状及对策
——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代高职院校文明校园创建发展路径研究——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时代高职院校文明校园创建发展路径研究——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时代高职院校文明校园创建发展路径研究——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李繁新时代新要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创建文明校园“156”行动计划,即坚持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坚持六花齐放共艳——思想道德、领导班子、师德师风、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活动阵地建设,积极探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路径。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18所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全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示范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广东省示范职教集团,办学至今逾一甲子。

学校围绕 “建设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目标,着眼“具有工匠精神的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着力实施创建文明校园“156”行动计划,即坚持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坚持六花齐放共艳——思想道德、领导班子、师德师风、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活动阵地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明德遵道,本立道生学校党委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统领,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配合的“一枢三联,覆盖全体”的工作管理体制。

制定并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一体化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

特别是实施“一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即党委班子、各级基层党组织等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会议或学习的第一议题或第一学习内容;组建包括学校党委委员、各基层党组织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等在内的十支宣讲队伍;在百家社团中组建“青马学子领读团”;组织学校新媒体联盟每学年至少发布1000篇网络红文;确保了中央和省委会议精神以及各类思政教育内容“五进”,在全校范围一万五千余人中实现全覆盖、无遗漏,落地生根。

鲁班文化育人实践体系构建研究——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鲁班文化育人实践体系构建研究——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54鲁班文化育人实践体系构建研究——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周萌梦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鲁班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书写着建筑人共同的精神追求,体现着建筑行业评判的价值标准。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建设类高职院,着力构建鲁班文化育人实践体系,以“坚守鲁班文化育人的价值追求、优化特色校园环境、铸造活动品牌、构建课程体系、创新评价机制”为主要内容,培育鲁班传人,形成学院特色校园鲁班校园文化品牌。

关键词:工匠精神;鲁班文化;校园品牌;实践体系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是高职院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于土建类高职院校而言,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行业代表人物鲁班,弘扬鲁班建筑特色文化,打造土建类高职院校专有校园文化品牌,是土建类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有效途径。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土建类省级示范高职院,传承鲁班文化基因,着力构建鲁班文化育人实践体系,弘扬工匠精神,培养“熟能生巧”的建筑专业人才,进一步提升师生对建筑行业的文化认同,推进文化建院,形成鲁班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一、鲁班文化育人的内涵和背景鲁班,姓公,名,又称公丧,公传,班,卢,鲁国人,故称为鲁班。

他生于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末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

被建筑行业尊为“巧圣先师”。

[1]鲁班是一位出色的工匠和技师,他把自己的技艺、创新和奉献发挥到了极致,而“鲁班文化”及其精神经过美化和神化,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仍然散发着夺目独特的光芒[2]。

现代鲁班精神的精神内核是:职业态度上的孜孜以求、一丝不苟;职业技术上的精益求精、精工细作,职业理想上的勇于创新、创造辉煌。

“鲁班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建筑人共同的精神追求,体现着建筑行业评判的价值标准,它已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建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育特色鲁班育人校园文化,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产教融合育英才 技能出海促发展

产教融合育英才  技能出海促发展

产教融合育英才技能出海促发展作者:汤伟群来源:《职业·下旬》2019年第10期技工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要力量,承载着服务“工业强国”建设的使命和重任。

作为国内技工院校中的佼佼者,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工贸”)是首批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单位、首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人社部首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广东省首批全国一流技师学院创建院校和广东省首批高水平技师学院建设院校,早在2012年就获得了“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2018年,工贸参加“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获得了优秀学校奖、杰出校长奖和杰出教师奖等3个奖项,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同时获得上述3个奖项的院校。

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工贸近年来坚定改革信心,不断探索创新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成果。

深化“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模式助力技能人才培养整体提升工贸于2009年率先构建了“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模式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实现了校企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体系、共创工学一体、共组教师队伍、共建学习环境、共搭管理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共评学生能力、共招学生员工、共有保障机制,促进了学院课程与工作任务、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学习过程与工作课程的三个深度对接,被马凯副总理称为“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工贸深入践行“校企双制”办学模式,与世界500强美国江森自控集团等573家企业开展校企双制人才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培训中心建设、大师工作室建设等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内涵。

目前,工贸建有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省级技师工作站、3个广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2个企业培训中心、3个新产品研发基地、3个世赛企业实训基地和14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紧密服务产业发展。

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路上,工贸输出了丰硕成果,特别是牵头开发了汽车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两专业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及一体化课程规范》,并由国家人社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填补了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空白。

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合的现状及策略分析——以仪征技师学院(仪征工业学校)汽车专业为例

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合的现状及策略分析——以仪征技师学院(仪征工业学校)汽车专业为例

职 业OCCUPATION专业建设文 / 葛振娣 陈 煜 陈宝珍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即“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职业院校的教师有责任为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全力以赴,奉献毕生精力。

为找到一条适合职业院校发展的专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融合之路,笔者将以仪征技师学院(仪征工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汽车专业为例,分别从背景、现状、策略及展望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背景介绍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融合,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然,也是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8集专题片,讲述了高凤林等8位大国工匠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孜孜以求,练就非凡技艺,在毫厘之间逐梦的感人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让工匠精神重回公众视野。

李克强总理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智造,都需要强大的品牌力量和高标准的质量要求作支撑,而这些都离不开工匠精神。

在全社会、各行业大兴恪尽职业操守之风,推精益求精之势,培育更多中国工匠,已经成为必然。

我国进入职业教育新时代以来,在政策倾斜和需求增加的双重利好的激励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供需矛盾不断缩小。

但也需清醒地认识到,各职业院校在人才所需的技术能力上培养有余,却对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培育投入不足,难以很好地实现职业精神培养与专业教学的渗透融合。

这与《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相关精神是不匹配的,也不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国家需要搞普通研究的人,也需要搞专业工作,当高级工匠的人。

而且这种需求,相较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更甚。

国家建设,互换工匠;社会生产,期盼工匠;智能制造,渴求工匠。

上至大国利器,火箭航母,下至百姓生活,铁钉螺母,其生产制造都需要高级工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打造高技能人才——以湖南工贸技师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19-08-20T16:47:52.6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总第314期作者:易婷[导读] 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环境教育力量,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对于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才具有重大意义。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环境教育力量,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对于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才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技工院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提高学校师生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技工院校市场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技工院校提高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比较显著、直观、第一被感受的部分。

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外部条件,对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极其深刻。

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对学生的陶冶和美化作用。

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要缜密筹划,兼顾全局化、人性化、多样化、时代化和职业化等特点。

要做到让校园的每一景、每一物都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寓情于物,寓情于景。

让学生在耳熏目染中感受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最终起到启迪和教育的作用。

二、抓好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校园精神是学校的生命活力,是学校独特的财富和资源,它是反映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

技工院校学生思想不稳定,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和对今后的出路感到茫然。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生上,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尤其注重人文精神的构建与弘扬,让学生看到发生在自己身旁的实例,提升学习信心,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月,并且我院组织全院教师编写了《职业院校学生通用素质》教材,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人类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三、建设校园德育体系,以养成教育为主
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加强技校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求真务实,他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是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我院成立思政教研室以德育课、心理指导、国旗演讲与宣誓活动、三自教育周等文化活动,通过理论和体验式教学,带动学生从思想、行动上将自己的职业素质深层次提高,以人格健全、行为规范、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为育人目标,在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全面建设校园德育体系。

四、抓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所谓制度文化,是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

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与否,关系到学校文化能否有生命力,能否持续长久,也是一个学校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由于目前技工院校所招收学生的层次不高,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教学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因此,创设技工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则显得尤为重要。

要加强技校实习基地制度的建设,办好文化节、体育节、技能比武、读书节,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我院成立了三十多个学生协会,利用校园信息网络和宣传渠道,推广学校文化品牌,展示学校风采。

五、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和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要通过开展适度的师生课外活动,表现校园文化精神。

教师开展教师论坛、教案评比、板书评比等活动。

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既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又要有娱乐性和实践性的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展示师生才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寓教于乐。

六、抓好校园文化的形式与载体建设
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形式与载体具体表现为软环境建设和硬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

校园文化在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更应当加强软环境建设。

另外,我们还应发挥学校图书馆文化的引导功能。

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技工院校对丰富的精神生活追求日渐增强,学校图书馆开展文化引导和各个社团的建立可以弥补人文教育的不足,还利用学院田径场上的大屏幕在中午与下午放学时播放国家时事、发生在校园的好人好事及健康小常识等正能量的东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潘永庆浅议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6,(01)。

[2]季苹 “学校文化”的反思与再建[J].人民教育,2004,(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