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_情_的浅析_赵静春

合集下载

汤显祖的“主情观”之我见-2019年文档

汤显祖的“主情观”之我见-2019年文档

汤显祖的“主情观”之我见引言汤显祖在我国的历史上是具有很大影响的文学家,他的临川四梦在剧坛中享有盛誉,最为知名的作品《牡丹亭》是当时家喻户晓的文学巨作,使得《西厢记》都不得不减价销售,这足以证明《牡丹亭》的优秀,汤显祖也因为《牡丹亭》的轰动而声名大噪。

四十年前日本的知名戏曲家青木正儿就在他的文章中指出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在戏曲界的贡献可以与西方的莎士比亚比肩,并且详细分析了汤显祖戏曲和其他作品的优点,高度评价了汤显祖的艺术思想。

我国文学界的研究者们在分析汤显祖和其作品时,多将考察的侧重点偏向汤显祖的“主情观”上,尤其是对“临川四梦”和“情不知所起”的“主情观”探索,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汤显祖对于明代晚期的解放思想和注重人性等一系列当时社会现象的影响。

一、“主情观”的理论内容“主情观”思想和理论是在明代晚期解放思想和注重人性等一系列当时社会现象出现的同时确立起来的。

明代晚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国外资本主义的渗透使得明代晚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国外文化的进入和商品经济的到来也让当时中国的民众悄悄地开始了思想的转变。

人们开始发现个性和自身需求的压抑,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求,渐渐怀疑儒家的观念。

这时出现了王阳明心学对于程朱理学的挑战,更一步加剧了对于约束人性的程朱理学的不信任,王阳明心学带来的新思想,主要特点就是对“人”的肯定,肯定“人”的“情”,肯定“人”的“欲”,注重“人”的“解放”。

在这种新的社会思想影响下,当时的文学作品也开始注重对“人”的肯定,出现了很多对爱探索的文学作品,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当时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也因为《牡丹亭》的热销,更加激发了对于抒发内心真情实感的小说和戏剧的出现。

本文讨论的“主情观”正是在这一批又一批的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主情观”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情”,肯定“人”的“欲”,回归本身的感情表达。

二、汤显祖“主情观”的内涵每当人们说起汤显祖和他的“主情观”时,我们最先能够联想到的是《牡丹亭》中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正因为《牡丹亭》对于“主情观”思想的深刻诠释,使得当时万历朝的戏剧界为之一振,也使得汤显祖成为研究明代晚期思想解放中“以情反理”的杰出代表人物。

解读汤显祖的_至情观_易新香

解读汤显祖的_至情观_易新香

[收稿日期] 2012-09-02[作者简介] 易新香(198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解读汤显祖的“至情观”易新香(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 要] “情”是汤显祖文学思想的核心,而“至情”是其追求的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贯穿于汤显祖整个艺术世界的灵魂。

《牡丹亭》是汤显祖“至情观”的最好演绎,其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通过对《牡丹亭》的溯源及解读,挖掘其“至情观”的内涵: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至情境界。

[关键词] 汤显祖;至情观;牡丹亭[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12)06-0020-03 何为“至情”?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氏认为,这种“情”首先是人的自然本性,无需外物诱发;其次是一种深情,程度可以超越生死。

这种一往情深、超越生死的感情不同于普通的男女恋情,而是“情之至”。

所谓“情不知所起”,是指这种“情”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不需要任何具体缘由;而“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是指这种“情”具有超越生死的绝对自由性。

这种不能“以理相格”的“情”,即所谓的“至情”。

一、“至情观”的嬗变纵观中国文学史和古人重情的文艺观,情的表达一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占相当比重。

“至情”主题早在原始神话中便初见端倪,如古书中二妃(娥皇、女英)殉情的神话传说记载,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故事等都是演绎“至情”的典型例子。

汉代儒者继承荀子的观点,将“性”与“情”区分开来,于是有了“性静情动”之说。

经学家们在论诗、乐时也同意这一观点,在合乎礼仪的前提下,都从正面肯定了情的作用。

而汉代乐府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更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为了爱情、婚姻自由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中有“圣人有情无情”之辨。

汤显祖“至情”文论观探析

汤显祖“至情”文论观探析
关键 词 :汤显祖 ;文论观;至情;溯源
所 谓的 “ 生 者可 以死 ,死可 以生 ”是指 这种 情超 越 了 生死 的绝 对
自由性 ,不 会 因为 生死 的 间隔而 磨 灭 ,不 能 “ 以理 相隔 ”。 “ 至 汤 显祖 被 誉 为 “ 东方 莎 士 比亚 ” ,他 的 戏 曲在 中 国 文 学 史 情 ”即是 不能 “ 以理相 隔 ”的 “ 情 ”。 上 有着 重 要 的地 位 。其 戏 曲将他 的 “ 至 情 ”文 论观 表现 地 淋漓 尽 剧 中杜 丽 娘 的死 并不 是 杜 丽 娘 追 求 爱 情 的 终 结 , 却恰 恰 是 致 ,将 “ 至情 ”形象 演 绎的 荡气 回肠 。他笔 下 的 “ 至情 ”形 象 尤
《 寻 梦 》的 开始 。杜 丽 娘在 阴 间 向判官 询 问她梦 中 的情 人是 姓柳 以女 性为 多 ,如 《 牡 丹 亭》 《 紫 钗 记》 《 南 柯记 》 中 的女性 杜 丽 还是 姓梅 ,其游 魂 与柳 梦梅 相会 ,继续 她 以前所 梦 到 的幸福 美好
娘 、霍小 玉 、崔 氏 的 “ 至情 ”形 象 就表 现地 很鲜 明。推 究 汤显祖 的 生活 ,并要 求 柳梦 梅 掘 她 的坟 墓 , 让她 复 生 , 并 在极 简陋 的仪 “ 至情 ”文论 观 的形 成 原因 ,它 在 一定 程度 上受 到 了罗 汝 芳 、达 式 下举 行 了婚 礼 。因 为 爱 ,她 如此 这 般 动 真 情 , 入 冥府 ,返 刚 观 和 尚和李 贽 的影 响。 世 ,对柳 梦梅 更 是 一往情 深 并 以身相 许 ,其 问所 描 绘 的生死 往 复 汤 显祖 “ 至 情 ”文论 观 的基本 内涵 的情节 ,无 不 贯穿着 一个 “ 情 ”字 。 “ 情 ”是 汤 显祖 思想 之 精髓 ,也 是 他文 论观 的 核心 范畴 ,更 明 末柳 浪 馆 评 本 《 牡丹亭》对第三十二 出 《 冥誓 》有 如下 是 他 毕生 的精 神追 求 。在 谈 到艺 术产 生 的根 源 时 ,汤显 祖 曾作 过 批 语 : “ 不难 为 郎而 死 ,难 在为 郎 而生 。今 之情 人 有生 耳 ,何 能

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

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

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贺正皖朱三九(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安庆246000)摘要: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主张戏剧创作应以”情”来对抗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理”.统观汤氏的思想脉络,”儒,道,释”相互交织,他没有偏执一隅,而是博采众长,这使得他更能洞察事理,从容构建自己”至情”的戏曲艺术殿堂.尤其在”临川四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他的”至情”戏曲观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表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关键词:汤显祖”至情”戏曲观理论来源梦境历史意义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主张戏剧创作应以“情”来对抗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理”(封建纲常礼教). 他反对风靡明代文坛的前后七子的拟古文风,力主独抒性灵,在作品中写出至真的人情.汤显祖通晓音律,但他不愿受音律的限制.他曾说戏曲”不妨拗折天下人的嗓子”.这虽然有偏激之嫌.但体现了他追求自然的创作观.汤显祖创立了临川派,强调”曲意”,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摸声”, “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他还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一,汤显祖”至情”戏曲观的理论来源汤显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公元1550年9月24日),书香世家,祖上四代皆有文名.他从小受到家庭文学氛围的熏陶,十四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人. 由于不肯顺从当时宰相张居正,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政绩卓越.但因为压制豪强,触怒权贵,遭到上司的非议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反对.在万历二十六年(公元l598年)愤然辞官,回归故里,于是把全部心血倾注于戏曲创作.有两个人对汤显祖”至情”戏曲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汤显祖在《答邹宾川》中写道:”弟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时一在念.”这里的明德师就是罗汝芳.罗汝芳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的三传弟子,汤显祖少年时在罗汝芳那里接受教育.罗汝芳对李贽十分景仰,李贽的诸多论说有着十分强烈的市民阶层个性解放色彩,罗汝芳心领神会李贽的学说,并且言传身教到汤显祖的人格素养中.与追求人格独立的汤显祖一拍即合,并且对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上人就是达观和尚,为晚明四大高僧之,.与汤显祖有着多年的深交.在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冬达观和尚与汤显祖初会于南京.自南京一晤,汤显祖与达观一见莫逆,汤即拜达观为师.达观对汤显祖的影响极大.汤显祖显祖早年着意于儒,出入佛老,倾心于长生,而晚年栖心于佛,正是与达观的交往最终促成汤氏弃道入释.在情与理的辨析上,达观更折服汤显祖.在读到达观”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之后. 汤显祖幡然领悟:”真是一刀两断语!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王.”(《寄达观》)对明代思想界”二大教主”.他曾充满深情地写道:”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之雄,听以李百全(李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答管东溟》)由此观之,他们对汤显祖确立以戏剧救世, 用至情悟人的戏剧观念有深刻的影响.汤显祖少小承袭家风濡染,着意仕途.但当时科举制度腐败,官场黑暗,他坚决拒绝权贵的招揽,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他在担任遂昌知县期间,清廉简朴,体恤民情,修相圃书院及演武堂,下乡助农,平反冤狱,惩处恶霸,深得民心,践行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统观汤显祖的思想脉络,”儒,道,释”相互交织,他没有偏执一隅,而是博采众长,这使得他更能洞察事理,从容构建自己”至情”的戏曲艺术殿堂,尤其在”临川四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二,以梦境演绎的”至情”艺术明代前期,承袭宋元南戏和金院本戏的影响.发展衍化出包括杂剧和传奇的明代戏曲.杂剧的发展尤为兴盛, 统治者往往把杂剧作为歌功颂德和享乐消遣的工具.士大夫积极参与到杂剧的创作中.甚至皇族成员朱权,朱有敦也都热衷于杂剧创作,这些作品充斥着粉饰太平和宣扬封建纲常道德的内容.到了万历年间,传奇戏创作步人高潮,作家迭出.汤显祖就是这一时期传奇创作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直指矫伪的文坛,主张反映现实.抒写真性情,本真自然,不受格律的束缚,注重艺术的社会功用.从戏剧创作独特的风格来看,汤显祖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其经久不息的魅力主要来源于他的”至情”戏曲观.汤显祖的”至情”观认为情与理不能共存.两者相互对立.他认为创作是”为情作使”,提倡”神情合至”,描绘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复甘义麓》清晰地阐述了他的”至情”观.弟之爱宜伶学”二梦”(《南柯记》与《邯郸记》),道学也.性无善无恶,情有之.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有极善极恶,总于伶无与.伶因钱学”梦”耳.弟以为似道,怜之以付仁兄慧心者.这里深刻地道出了梦与情互为表里关系.也是他戏剧创作的艺术追求.所以”临川四梦”显着的艺术特征就是梦幻,汤显祖正是以梦幻的形式来寄托自己对真情的追求,构建自己梦幻的至情王国.他反复在文序中申说情梦观念.在《沈氏弋说序》中写道:”爱恶者,情也.”在《赵帅生梦作序》中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在《与丁长孺》中写道:”弟传奇多梦语.”在《续虞初态?许汉阳传》云: “传记所载,往往俱丽人事.丽人又俱还魂梦幻事.然一局一下手,故不自厌.”在《寄邹梅宇》的信文中叙及:”二梦记殊觉恍惚.惟此恍惚,令人怅然.”汤显祖认为要使作品87?墨篁达到令欣赏者心动神驰的功效,莫过于用梦境来演绎人生世态,以此表现出广阔深邃的人类至情.以梦境来构思作品,实在是作为追求至情真情的戏剧家的高妙又有些悖谬之举.但我们可以在汤显祖的生活背景里找到原因.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是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他仕途艰辛,官场失落,这使他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这些历历在目的现象和经历,在汤显祖的脑海中烙下了梦魇般的印记.加之早年有追寻仙镜的历程,中年向佛的转向,所以汤显祖在隐居临川后.以梦幻的外衣来歌吟至真人性人情,显得如此熨帖,如此合情理.《牡丹亭》是汤显祖的颠峰之作,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中求得其所得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之入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这段话表达了汤显祖的”至情”观.而且表明人世间的情事往往不可道尽,所以只有借梦幻来演绎.这是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至情就是真情,深情,极情,体现了汤显祖对现实的理解.既然人在现实中受到许多非人性的束缚,于是他要在艺术世界中打破传统的纲常秩序,表现”情”对”理”的反抗.在《牡丹亭》中, 杜丽娘就是”至情”的化身.她为了追求美好而纯真的爱情,孜孜以求,超越生死,死而复生.这一超乎寻常的人生经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理”的反抗.表现了对至真人情人性,自我生命的追求.但必须指出的是,汤显祖所倡导的至情,不仅仅限于至真的爱情,它是那种冲决一切,超越时空的人类至真情感.他在《骚苑笙簧序》中就赞扬屈原那忧国忧民的忠贞之情:”天下英豪奇魄之士,苟有意乎世容,非好色者乎?君父不见知,而有不怨其君父者乎?”“至情”所张扬的是个体生命的自由和活力.它是对传统礼教秩序狂飙突进的冲击,它融入到了明中叶以来的资本主义追求个性独立的滚滚洪流中,是这股洪流中夺目的艺术浪花.三,汤显祖”至情”戏曲观在”言情”文学发展史中的意义中国是抒情艺术发达的国度,早在《尚书?舜典》就有这样的表达:”诗言志,歌咏言.”《毛诗?序》则加以引申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里所谓的”志”,就是思想感情.对真挚思想感情抒发的诗歌在《诗经?国风》中占很大比重,它们写得自然感人.孔颖达在《左传正义》注疏中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他认为情和志互为表里的辩证统一关系.陆机在《文赋》也写道:”颐情志于典愤”,”诗缘情而绮靡”.他认为诗歌的外在形态是内在感情决定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他认为诗歌感情源于外物的触发.至唐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认为情是诗歌写作的动力”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理论与创作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在创作上出现了大量的抒情言志作品,例如卓文君《白头吟》,王粲《七哀诗》,杜甫《佳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出现了抒情气氛很强烈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这些作品和理论都是在传统”诗言志”的规范下进行的创作和理论总结,”以理节情”显得极为明显.汤显祖”至情” 观的意义就在于顺应历史潮流.是资本主义思想萌芽在文学艺术上的共鸣.是对封建”以理节情”思想的有力挑战.是晚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礼教统治的黑暗国度闪烁着夺目的光辉.汤显祖的创作和戏曲观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晚汤显祖二十多年的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戏曲家吕天成推尊汤为”绝代奇才”,”千秋之词匠”.王骥德在《曲律?杂论第三十九》说:”使其约束和鸾,稍闲声律,汰其剩字累语.规之全瑜,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由于汤显祖的巨大成就,在明末就有许多刻意学习他的风格的戏曲家,如阮大铖,孟称舜.他追求个性独立和”至情”观更是影响到了《红楼梦》的创作. 总之,汤显祖是一位伟大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他的”至情”戏曲观代表了进步的时代文学潮流,对当时及后代的戏曲创作和表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86参考文献:『1][明]王骥德.曲律.1983.09,第一版.r2]邹自振.汤显祖综论-2001.04.第一版.『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l964 『4]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中华书局,1962.『5]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汤显祖至情论

汤显祖至情论

汤显祖⾄情论浅谈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情论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道:“情不知所起,⼀往⽽深,⽣者可以死,死可以⽣。

⽣⽽不可与死,死⽽不可复⽣者,皆⾮情之⾄也。

”可以说,这段话将汤显祖的⾄情论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从中理解汤显祖对“情”与“⾄情”的感悟。

本⽂将拟对其⾄情论作简要论述。

⼀、“情”与“⾮情”“情”是《牡丹亭》的主题和灵魂,正是汤显祖在该剧中赋予“情”以深刻⽽丰富的意蕴,才使该剧在同时代的诸多剧作中鹤⽴鸡群,并在⽂学史上和社会现实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情是⼈的欲望、⼈的追求、⼈对物的占有,是⼈的⾃然需求和精神需求没有压抑的满⾜,是⼈主动进取的⼀种精神。

若想在理论著述和哲学领域中将“情”解释清楚并不困难,但如果⽤鲜明的⼈物形象、有机的戏剧结构将其⽣动⽽具体地体现在作品之中,则有⼀定的困难。

因为在⼀定篇幅的作品中⼈物的⾏动总有⼀定的限制,不可能涉及到情的⽅⽅⾯⾯。

许多论著都指出,《牡丹亭》中的“情”是指情欲还是情爱,笔者认为,情具有多重意蕴,包括情欲、情爱、亲情、友情在内的许多情,都是“情”的表现。

在《牡丹亭》中,“情”的范围虽然缩⼩到了男⼥之间的情,但仍具有丰富的意蕴,情欲和情爱都是它的重要内容,但是“爱”要⽐“欲”的内涵要⾼,“欲”只是原始欲望,但“爱”则囊括⾄真、⾄善、⾄美之物,如杜丽娘⾃⾝所⾔“⼀⽣爱好是天然”,她的真情真性则是“情”的完美体现。

⽽“⾮情”,实际上,剧中的三位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柳⽣与杜宝、陈最良三⼈始终围绕着“学⽽仕”旋转,以“才”为内涵建构了⼀个“⾮情”的男性世界,他们并不懂得“情”为何指。

柳⽣以才⾃许,但⼀出场便堕⼊了蟾宫折桂的梦想。

陈最良读了⼀辈⼦诗书,最终不过是⼀介陋儒⽽已。

⽽杜宝对宦途⽣涯总是充满着⼀种忧患与疲倦感,⼜以某种勘破仕途的睿智嘲讽了柳、陈对功名的念念不忘。

另外,杜宝治淮时⼀筹莫展,最后靠贿赂李全的妻⼦杨⽒,这才莫名其妙地退兵⾔和,这种功劳说起来并不光彩。

论汤显祖的美学生命观

论汤显祖的美学生命观

论汤显祖的美学生命观
汤显祖是世界著名的清朝文学家,他的美学思想深深影响了社会认知和文化发展,其美学生命观一直是被社会关注和探讨的主题。

汤显祖的美学思想主张以灵性论美,核心思想是“生趣”,其认为人应该以美好的生活方式经营自己的人生,把生命中每一个美好时刻放大新意,而不是仅仅只有痛苦来面对人生。

因此,汤显祖的主张被誉为“生命艺术”,开创了以审美来感悟生命的崭新派系。

今天,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我们更多地从不同视角来分享生活,以更灵活
的形式讨论生活,同时也对汤显祖颂扬的“生趣”提出了更多的定义。

从“社交”概念来看,“生趣”不仅包括参与社群活动、参与互联网文化中各种有趣的创意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开拓性思维、追求和表达自我自由的精神。

它强调认知、创造和表达,这是我们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有趣,同时也是对汤显祖思想高度现代化和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现实证明。

汤显祖的美学生命观有助于彰显自身独特的性格和个性,可以打造一种重视审
美的方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触摸到美的标准,从而更好地呈现出一种优雅而时尚的生活方式。

汤显祖的美学生命观也帮助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更加全面,如何在煎熬的生活中不失乐趣,如何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如何实现自我塑造,更突出自己的非凡潜质,让生活更加有活力。

总之,汤显祖的美学生命观帮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当我们从中了解到美
好的力量时,有助于我们改变对生活的看法,让每一天都充满乐趣,不断提升自我,丰富多彩的人生令人振奋!。

汤显祖“至情”思想探析的开题报告

汤显祖“至情”思想探析的开题报告

汤显祖“至情”思想探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的一个杰出戏曲家,其代表作品《牡丹亭》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作。

在戏曲创作中,汤显祖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深层次,并且在其作品中不断地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而“至情”思想则是汤显祖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能够对现代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汤显祖“至情”思想的内涵、特征和意义,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汤显祖的文化思想,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其思想价值,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思想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汤显祖“至情”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2.汤显祖“至情”思想的应用和影响。

3.分析汤显祖“至情”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该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四、研究展望
本文对汤显祖“至情”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剖析,旨在进一步挖掘汤显祖思想的丰富内涵,探讨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由于研究的深入与广泛性,本文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试论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试论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

试论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武汉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鲁薇一、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及背景汤显祖明代著名戏曲家。

字义仍,号海若,晚年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

江西临川人。

早年即有文名,万历十一年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后因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被降为广东徐闻县典吏,后又改任浙江遂昌知县。

后弃官回乡,从事戏曲创作。

著有传奇五种:《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

后四种统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诗文集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等。

在艺术创作中,汤显祖特别强调“情”的作用,认为创作都是“为情作使”,提倡“神情合至”,描绘理想境界。

他的创作实践都是“情”的产物,因此本文着重讨论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

汤显祖一生为“情”而歌,为“情”而战,在他晚年时,还高喊:“吾犹在此为情作使,劬于伎剧。

”1“情”是汤显祖进行戏剧创作的美学思想核心。

因此,探讨汤显祖“情”的美学观,对理解汤显祖的戏剧理论与实践将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汤显祖“情”的美学观的形成,既有着历史的继承和发展的一面又有着时代精神和其个性经历铸成的一面。

因此他的美学思想是纵横交汇,熔铸而成的结晶。

“言志”与“缘情”,是我国古代早就出现的两个对立的美学思想派别。

《左传》和《尚书》中都有“诗言志”之说。

虽然这一命题在揭示艺术要表现思想内容这一规律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里所说的“志”,是包含着当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化的内容的,并非指一般的思想感情。

后来这一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就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影响很大。

渐渐地诗变成了儒家经学的附庸而抹杀了诗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特性。

更被封建统治者加以利用,借以宣传道德教化,加强儒家思想统治,以巩固封建政权。

直至东汉末年,“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独尊儒术的局面才得以打破,出现了“慷慨多气”的建安文学。

在这种背景下,到了陆机才提出“缘情”说。

“缘情”说在冲破儒家思想和礼教的束缚,以及使文艺具有其本身的艺术特点方面,无疑是一大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第1期 沧州师专学报 No.1 Vol.19 * 收稿日期:2002-11-21 作者简介:赵静春(1965- ),男,河北盐山人,沧州师专中文系讲师。

 ・21・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情”的浅析赵静春 (沧州师专中文系,河北 沧州 061001) 摘 要:“情”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

汤显祖张扬的“情”有其独特的内涵,并由此独特的美学观出发,生成了其戏曲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对此,应抓住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情”这一独特范畴,加以探究,解读其“情”之内涵;进而剖析“唯情”之美学思想影响下的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浪漫主义。

关键词: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情”;“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 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62(2003)01-0021-03自从汤显祖的戏曲作品一一问世以后,尤其是随着《牡丹亭》的家传户诵,世人都认为他是“唯情派”,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唯情”理论。

汤显祖所讲之“情”细读起来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并在“情”之美学观点滋养下生成了其戏曲创作的浪漫主义。

本文重点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他的唯情主义,二是他的浪漫主义。

一、关于“情”汤显祖在其诗文、论著当中反复强调过“情”这一范畴。

据粗略统计,在汤显祖的诗文、剧作中,“情”字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

例如:“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

“人间何处说相思?我辈钟情在此。

”“有所不能忘者,盖其‘情’也。

”“恨流岁岁年年生,情债朝朝暮暮多。

”“叹情丝不断,梦境重开。

”…… 那么,这个“情”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历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见解不一。

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它指“一般人情”;[1](P88)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认为汤显祖的“情”是“同‘理’相对立的范畴”;[2](P341)还有人把它理解为现实生活、伟大思想等等,不一而足。

 汤显祖反复强调的“情”分析起来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情”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

《青莲阁记》云“世有‘有情’之天下”,[3](P1173)指的是“才情”;《调象庵集序》云“有所不能忘者,盖其‘情’也”,[3](P1088)指的是一般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云“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3](P1110) 指的是情志;《临川县古永安寺复寺田记》云“缘境起‘情’”,指的是情趣;[3](P1185) 而《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云“舞蹈者不知‘情’之所自来”指的是激情。

[3](P1088) 其他尚有“情思、道情、文情、交情”等等提法,不一一列举。

至于《复甘义麓》中关于“性无善无恶,情有之”的观点,[3](P1464)则显然是针对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而言,明显的是受到了明代被称为“异端”的思想家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李贽所谓的童心、真心,也就是赤子之心和真情实感。

他认为只有具有童心的文学才是真文学,否则就是假文学。

李贽还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

” [4](P98)李贽借“童心”的比喻来说明写真感情是文学的真谛所在。

同时他的“性无善无恶”的观点也和王安石《原性》中的主张相通:“性生于情,……有情然后善恶行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

” [5](P236)王安石的话是与儒家传统观点相对立而言的。

汤显祖则从戏曲创作的美学规律出发,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就是这个“情”字,“戏”所表现出的“极善极恶”的矛盾冲突,必定由“情”带来而非由“性”引发,这样汤显祖就把“情”看作是构成戏剧动作的原动力,也把“情”看成了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感人的本性特征。

 历史上许多美学家、文学家常常讲到“情”。

汤显祖笔下的“情”尽管也是其义繁多,但是作为美学理论上的用语,其内涵却是明显而新鲜的,这里自然需要我们重点探讨一二。

最能代表汤显祖“唯情”学说的当首推《牡丹亭记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所必有耶![3](P1153) 沧州师专学报 第19卷・22・这里汤显祖所言之“情”实则指的是意欲、愿望、志向、情感、思想(主观精神),“以理相格”明确的把“情”作为了“理”相对立的范畴。

“理”就是宋明理学讲的“理”,它的内容就是封建伦理规范,是封建社会判断是非的标准。

汤显祖是把“反封建的情”作为“封建的理的对立物”加以彰显的,在他看来,“情”和“理”是互不相容的,“情”是人生来就有的,他反对“以理相格”,也就是反对用“理”来否定“情”。

他所说的“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就是说,“情”有自己存在的权利,“情”应该从“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前面所引的两段话中,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就是他所说的“情之至”,是指对“情”始终不渝地追求的信念,是对“情”的痴迷。

在那个封建礼法、宋明理学处于权力话语地位,专制统治十分严酷的年代,对“情”的痴迷还必然导致“情”与“法”的对立。

汤显祖是渴望“情”之自由的,他说:“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

”他认为李白生活的年代是“有情之天下”(当然这是他对古代社会的理想化),所以李白可以尽情发挥其才能,忘情驰骋其才情。

而自己生活的年代是“有法之天下”,是“灭才情而尊吏法”的时代。

既然汤显祖的“情”是与封建理学和礼法相悖立的范畴,那么其中必然包含着超出封建社会的东西。

为此他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为情所使,劬于剧技”,这说明剧作家因为有“情”而曲成;“没乱里春情难谴”、“一点情千场影戏”,说明剧中人物因为有“情”而矛盾(指居中矛盾)生。

这里所讲的作家之“情”在戏剧作品中常常要化为“思想”,而剧中角色之“情”则常常要化为“生活”。

一旦作家之情与角色之情自然融合,并且十分强烈、执着,那么,就能达于艺术创作的“神情合一”的最佳境界。

因此,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才能塑造出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

从这一角色看,他所张扬的“情”,实质上包含了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内容,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它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有力批判”,此话不虚。

汤显祖的这些主张一方面与明代中叶进步的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以摆脱礼教束缚的思想运动一脉相通、遥相互应;另一方面又是和明代中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有必然联系的。

汤显祖渴望“有情之天下”,追求“有情之人”。

但是,现实世界并非“有情之天下”,而是“有法之天下”。

现实世界寒气森森,并无春天,春天正被“理、法”所扼杀。

于是只好“因情成梦”。

在“梦”中,无情人变为有情之人,从而成为了“真人”;有法之天下成为了有情之天下,从而有了“春天”。

可见,“梦”就是汤显祖的理想。

又因为“情”是“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上天入地、出生入死、死而复生、汤显祖的以“情”为核心的美学观,既宣扬了人情存在的绝对合理性,也宣告了人格、个性的神圣不可侵犯。

同时阐明了戏曲创作超越时、空界限的巨大力量和极大自由。

这既体现了其文学创作的理想主义色彩,又成为他关于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宣言。

二、关于浪漫主义汤显祖的“唯情”主义的美学观,表现在戏曲创作上就是大力提倡浪漫主义。

汤显祖认为,既然现实世界十分残酷,那么艺术家要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应该用大胆、热烈的幻想来改造不合理的现实。

他写的《牡丹亭记题词》可以说是他的一篇浪漫主义宣言: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之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情非真?天下岂少梦重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 [3](P1153) 在这篇题词中,汤显祖既确立了自己以“情”为核心的美学观,也凸显了自己浪漫主义的戏剧创作原则。

他既然认定“情”是人生真谛、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缘起,那么为了追求“情”之解放和自由,艺术家就可以充分驰骋艺术想象力,文学艺术作品就可以冲破生死界限,到达理想的世界。

这显然是积极浪漫主义的诗学主张。

《牡丹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和特色,比汤显祖以前的剧作更为鲜明。

《牡丹亭》中的梦境,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片断和情节,而成为了剧情发展的枢纽。

杜丽娘的生与死、死而生的过程,贯穿于全剧。

换言之,《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修辞上、文笔上,而是体现在剧作的整体构思上。

梦,本来是人的一种纯粹主观的精神现象,在汤显祖笔下,却成为了完成人物性格塑造,促进戏剧矛盾展开,链接主客观世界的一根纽带。

在这一点上,他决不愿意因袭前人,而是大胆突破常格。

于是,他让杜丽娘游园之后,同柳梦梅梦中幽会,然后是主人公的寻梦、写真、殇逝、更为奇异的是,杜丽娘死后可以还魂、回生、婚走。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是多么大胆、热情、坚执、精妙的浪漫主义构思啊!杜丽娘的“这个梦决非现实世界所能有,梦中爱人柳梦梅就是她后来的真正爱人,……她的鬼魂和他成就了好事。

所有这些都是浪漫主义的手法,而且是为表达反封建的积极浪漫主义理想而服务的。

” [6](P36)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尽管汤显祖的艺术构思超凡脱俗;但是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又是深深根植于现实世界的。

一个少女,因春生情,满腔的幽怨无外倾诉,对爱情自由的渴望在严酷的现实中无法实现,也只好依靠幻想来求得心灵的解脱与慰藉。

这样,她的梦就不是一种怪诞离奇的精神现象,而是对生活真实的恰当折射。

就连梦中的丽娘也决没有脱离生活真实的基础,她既羞又怯,欲言又止,这些都同生活在封建礼教阴影下的丽娘的心理特征和身份非常吻合。

所以,我们才说:第1期 赵静春:汤显祖美学思想核心—“情”的浅析・23・汤显祖笔下之梦,既是浪漫的,又有它的现实性,这也是汤显祖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汤显祖创作的戏剧作品,尤其是《牡丹亭》,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噪天下的妙曲佳剧,而风靡人世;还在于他尽情发挥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力。

要写人间无有之情,要创造出人世间无有之“有情人”,就必须尽情想象、幻想,就要有艺术的天才和灵感。

汤显祖因此还非常重视“奇士”、“灵气”。

他曾说: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

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

如意则无所如。

[3](P1132) 汤显祖所谓的“奇士”、“灵气”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在强调戏剧创作要有高超的艺术想象力,这样就能生灭如意。

作为浪漫主义的戏剧大师,汤显祖是把艺术想象力当作艺术家的最为本质的属性加以提倡的,所以他反对用固有的法则、模式、规矩来限制艺术家的想象力。

他曾对苏子瞻所画枯株竹石推崇备至,就是因为它绝异于古今画格。

艺术家有了敢于突破一切现成的法则、模式、规矩的“灵气”,就可以创造出奇妙的艺术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