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第一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4、感受诗歌中的羁旅之愁和家国之悲。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愁”就是“秋”下一个“心”(教师板书“愁”字),自古以来似乎愁情与秋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些与秋相关的表达愁情的诗句吗?(生回顾,举例)同是写秋景,在情感表达上可能会截然相反,在景物的刻画上也就会呈现不同的特征。
那么在古典诗词中,情与景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将品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这个问题上获取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时能够很好的体会一下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学生结合资料了解杜甫)《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
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
《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三、朗读1、听录音,正音,体会情感,把握节奏2、生自由朗读四、鉴赏诗歌(一)解题:题目意思是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二)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生勾画意象、解释,师明确)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山。
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但也催人奋进。
先一起来看看两首写到秋天的诗词。
(多媒体展示《观沧海》与《天净沙·秋思》,找出描写秋景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老者,看看他笔下的秋带着怎样的气息。
(多媒体展示杜甫图片)【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诗人。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本人被世人尊为“诗圣”。
(背景介资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社会陷入混乱当中。
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他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事与愿违,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犹如四季处在暮秋,动荡不安,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寄居夔州。
寄居夔州时,杜甫年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初步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赏析意象,学习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赏析:一、朗读全诗(教师作简单评价,根据学生的学情引出诗歌朗诵节奏问题。
)二、再读全诗,整体把握: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引导学生紧抓题目明确诗歌内容和基本手法)明确:写秋天的景物,抒发悲凉的情感。
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因秋托兴,借景抒情。
三、三读赏析:作为借景抒情的诗歌,①写了什么景?景物特点是什么?营造了什么意境?(提示:要抓意象、抓修饰词整体把握)明确:“玉露”——寒冷“枫树林”——凋伤“巫山巫峡”——萧索阴森“江间波浪”——波澜壮阔“塞上风云”——阴沉密布“丛菊”——伤心落泪“孤舟”——孤独飘零同学们从杜甫笔下描绘的这些景象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氛围呢?(如果学生不能领会,可找个诵读水平好的学生再读诗歌,加深对意象的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强调要节奏舒缓,沉郁顿挫)明确:萧瑟、阴森、凄凉②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和诗人心中之情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杜甫描绘这样一幅萧森凄凉的景象是要借以表达心中怎样的情感呢?具体说说。
(提示:要抓情语、抓背景体味诗人情感)(再读诗歌,指导学生如何从诗歌本身来找暗含诗人情感的语句)明确:“凋伤”、“萧森”、“泪”、“故园心”、“寒”、“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诗人为何而流泪?对“故园”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此处如果学生领悟不够,可以适当补充创作背景)明确:年华易逝,羁旅在外,身世的感慨,家国的忧伤……诗歌尾联又该如何理解?明确:未直接抒情,而是转而以景作结,把诗人的凄苦之情,思乡之意表达得含蓄而蕴藉,余味无穷。
《秋兴八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秋兴八首》,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秋天的赞美和表达。
2.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朗读和背诵《秋兴八首》。
二、教学重点:1. 提高学生的诗词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秋兴八首》中的意境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以及《秋兴八首》的文本。
2. 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学生关于秋天的特点和他们的喜好,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然后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的背景和作者。
步骤二:欣赏和理解(1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秋兴八首》的文本,并向学生朗读诗句,让学生跟读。
2.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句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意义。
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诗句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4. 教师解读诗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步骤三:朗读和背诵(20分钟)1. 分发《秋兴八首》的印刷版给学生,并让学生独立阅读。
2.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强调发音和语调的重要性。
3. 将全班分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背诵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4. 鼓励学生背诵《秋兴八首》,并在课堂上进行背诵比赛。
步骤四:创作和写作(10分钟)1. 提示学生思考和表达他们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2. 让学生尝试写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小诗,鼓励他们运用《秋兴八首》中的诗句。
3.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个人对秋天的理解和喜爱。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向学生概括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1. 课后要求学生在《秋兴八首》中选择一首进行背诵。
2. 要求学生按照课堂上的提示完成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小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秋兴八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了对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
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
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
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
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表达〔引出“沉郁顿挫”〕。
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
老师泛读。
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几个问题探讨:“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
“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
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比照,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
”“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福建省市级优课)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赏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意象分析法的学习。
学法1.探究式学习法: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比较分析法。
教法提问点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在正式学这首诗之前我想请大家看看学者钱穆一段话,读诗应该将每首诗放进诗人的年谱去读,读诗与读人结合,才是读诗的本义。
二、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读人——知人论世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杜甫的了解教师引导同学们看注释①,并解释“流寓”的意思。
“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杜甫(712~770)上元元年(76o)~永泰元年(765):好友严武资助,居成都。
大历元年(766) ~大历三年(768):好友严武亡,离开成都,被迫居夔州,多病,左耳始聋。
大历三年(768)~大历五年(770):去夔出峡,至江陵,移公安,之岳州,之潭州,入衡州,复回潭州,舟下荆楚,于舟中病逝。
教师:大家看了杜甫晚年的遭遇应该会唏嘘不已。
宋朝的《太平御览》有这样的一句话“乱离人不及太平犬”我想,用“乱离人”来评价杜甫晚年的遭遇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板书“乱离人”三、读诗——疏通诗意1.初步疏通诗意让学生分别说说初读诗歌后,自己读出来的每一联的基本意思。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解题:“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
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接地阴。
——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往日再流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朗读诗歌,疏通诗句的字面意思
白寒孤丛塞江巫玉 帝衣舟菊上间山露
秋 兴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八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首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
砧 。
尺 ,
心 。
泪 ,
阴 。
涌 ,
森 。林 ,杜源自其甫一)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三、深入分析诗句
玉露凋伤枫树林
颜色:玉露——枫林
霜白凋花红
感情色彩——伤
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
析 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
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
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
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
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
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炼字:双关
“开”字不仅指花开,也指开启了诗人的泪水, 一语双关,极为巧妙。“系”字既指孤舟被拴 住,也指归心被羁縻,真没想到船一系缆就滞 留此间,仿佛连我的思乡之心也一起给系得死 死的松不开。
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刀尺声、捣衣声
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 切响起,使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作者, 触发无家可归,惆怅凄凉之感。触景伤情
气,秋气弥漫天地之间。 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 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不只夔州一地, 空间变得阔大,开拓诗境。 像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 调——萧条、肃杀。
• 夔州靠近瞿塘峡,瞿塘峡往东去才是巫峡。而 案以杜甫平生行迹,此时他可能尚未到过巫山 巫峡一带。自古即有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之说,乃古来游子伤心之地 ,故杜甫用其地入诗。
作业
• 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鉴赏
•
杜甫的《登高》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1.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 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 “丛菊”回应了诗题中
课 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 文 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 分 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1.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 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
课 “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 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
文 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 分 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
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
析 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 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波浪→天 风云→地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 骇浪滔天,风云匝地,为什么惊魂不定呢,极度 不安呢?
写作背景
•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 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 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 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 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 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 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伤” 是一种痛感,表达出一种凋零、伤心、伤感的感情。
枫林为秋露侵蚀的景象,寄寓了诗人在垂 暮之年仍受凄风苦雨的吹打,作为一个忧 国忧民的诗人,也暗指唐朝曾经的辉煌, 如今的衰败。
巫山巫峡气萧森
此句用了三个名词和一个形容词:
巫山、巫峡、气 萧森
“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 “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
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 想,但因奸臣当权,他24岁应试不 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 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 寓居近十年。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
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漂 泊西南(公元 760——770 年,49 岁——59 岁),离蜀入夔,漂泊湘 鄂,以至于去世。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 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 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 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
• 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 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
• 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 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 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 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 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 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 促,不狭窄)。
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如何鉴赏诗歌?
• 一、关注题目 秋兴? 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
寓情于景。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 情于物,融情于景,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 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 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全诗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什么情?
•
杜
甫
秋
兴
八
首
秋
兴
八
首
(
杜 甫
其 一 )
•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 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 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 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 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 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杜甫 诗歌的魅力。
杜甫(712—770),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 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
强烈的对比: 渺小对庞大,仰视对高耸,孤独的外乡人对万户捣衣声 由故园心自然转到寒衣,再转到白帝城,用一个又远又 冷的庞然大物做为最后的感情收敛,同时也引出下一首 诗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 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 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 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 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 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 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