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发展

合集下载

《2024年度双金属复合板带双辊连续铸轧制备工艺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2024年度双金属复合板带双辊连续铸轧制备工艺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双金属复合板带双辊连续铸轧制备工艺关键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双金属复合板因其优异的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双辊连续铸轧技术作为制备双金属复合板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制备工艺的关键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双金属复合板带双辊连续铸轧制备工艺的关键技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双金属复合板的基本特性及应用双金属复合板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金属材料通过特定工艺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

其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耐磨性、高强度和高韧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石油化工、船舶制造等领域。

三、双辊连续铸轧技术原理及特点双辊连续铸轧技术是一种将熔融金属通过两个相反旋转的辊子间的缝隙进行快速凝固,从而获得连续的金属板材的工艺方法。

该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能耗低、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是双金属复合板制备的重要手段。

四、双辊连续铸轧制备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一)材料选择与配比双金属复合板的性能取决于所选材料的性能及配比。

因此,在制备过程中,需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并确定各金属的配比。

同时,要考虑材料的熔点、流动性、润湿性等因素,以确保铸轧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温度控制技术温度是双辊连续铸轧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金属的凝固过程,进而影响板材的质量。

因此,需要精确控制熔融金属的温度、铸轧温度以及辊子温度等,以保证板材的成型质量和性能。

(三)铸轧速度与辊缝调整铸轧速度和辊缝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板材的厚度、表面质量和内部组织结构。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根据金属的流动性、凝固速度等因素,合理调整铸轧速度和辊缝大小,以获得理想的板材。

(四)润滑与表面处理技术为了防止铸轧过程中出现粘辊现象,需在辊子上涂抹适量的润滑剂。

此外,对铸轧后的板材进行表面处理,如抛光、喷丸等,可以提高板材的表面质量和耐腐蚀性。

五、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合理的材料选择与配比、温度控制技术、铸轧速度与辊缝调整以及润滑与表面处理技术对于双金属复合板的制备具有重要影响。

世界薄带连铸技术的最新进展

世界薄带连铸技术的最新进展

L tS P o s f a et r ℃ So
nS p  ̄ n n o sC s n e h iu n t o i f u u a d gT c nq ei
W ol r d
P觚 Xi l u ̄
W al I Y肌 h I I al i i g 0- g _ I Hu  ̄ j g
能 耗 , 高 钢铁产 品质 量 , 材料 的加 工成形 技 术 提 对 提 出 了更高 的要求 。直接浇 铸 出近终 形产 品是 连
铸 领 域 的热 门话 题 , 终 形 连铸 正 是解 决 上 述 问 近 题 的关 键技 术 。薄带 连铸是 最典 型 的近终 形连 铸 技术 。 薄带 连 铸 技术 的发 展 已有 1 0多年 的 历 史 。 5 15 8 6年 英 国的 Bsee 首 次 用 双 辊 连 铸 机 浇 铸 e mr s
T e l钯s I e ssma ei me  ̄n Nu 0 sr I h d  ̄ a s o i p i h a t q se d A f p n i cr Cati a1 t e i u p d n l t nt n s h n ̄ o t l r se e ea
带工业试验的最新进展 , 总结了双辊薄带连 铸技术 的工艺特点 、 存在 的问题及其关键技术。
关 键 词 薄 带 连 铸 双辊铸带 C si atp r
文章 编号 :0 64 1 (0 6 0—0 20 1 0— 6 32 0 )40 1— 8 中 圈分 类 号 :F 7 . 1 779 文献 标 识 码 : A
铸技 术上 。
进 入 2 纪 8 代 以来 , O世 O年 由于 能 源 危机 的
加 剧 和快 速 凝 固技 术 的发 展 , 带 连铸 技 术 重新 薄

双辊薄带铸轧技术

双辊薄带铸轧技术

2019年3月31日,沙钢集团正式宣布由其引进的纽柯CASTRIP 双辊薄带铸轧技术成功实现工业化生产,这是国内首条,世界第三条工业化的超薄带生产线。

薄带铸轧技术是钢铁近终形加工技术中最典型的高效、节能、环保短流程技术,是21世纪冶金及材料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其生产流程将连续铸造、轧制甚至热处理等整合为一体,省去了再加热和热轧工序。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双辊式薄带连铸技术[1]。

1双辊薄带铸轧工艺及特点双辊薄带铸轧是将液态钢水直接铸造薄带材的技术,它将液态钢水直接浇铸成厚度在5mm 以下的薄带坯,经过在线一机架或两机架热轧机轧制成薄钢带,经冷却后卷曲成带卷。

轧制过程中使用两个铜制、水冷反向旋转的轧辊,将钢液均匀注入上述两棍中间,钢水接触轧辊后开始凝固,随轧辊的转动向下运动,逐渐形成一个连续的片材,此钢带在通过夹送辊和热轧机架的过程中厚度尺寸不断减少,最终达到设计尺寸,再经过水喷雾冷却降低至卷取温度。

薄带铸轧工艺大幅度缩短热轧带钢的生产流程,是目前流程最短的热轧带钢生产技术。

典型生产线由钢水包、中间包、等径铸辊、夹送辊、在线轧机、层流冷却装置、分段飞剪、卷取机等主要设备组成(见图1)。

1.1.双辊薄带铸轧技术由两支轴线相互平行,以相反方向旋转的结晶双辊薄带铸轧技术李嘉牟1摘要:介绍双辊薄带铸轧技术的特点,工作原理,产品规范,以及技术发展的过程,重点介绍几条经典双辊薄带铸轧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及主要产品,指出双辊薄带铸轧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双辊;薄带;铸轧中图分类号:TG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355(2019)03-0001-06Double-Roll Strip Roll-Casting Technique Li JiamuAbstract:The paper explains the feature,working concept,product specification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the double-roll strip roll-casting technique as well as the process flow and product mix of several typical double-roll strip roll-casting production lines,and prospects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technique.Key words:double roll ;strip ;roll-casting10.3969/j.issn.1673-3355.2019.03.0011.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辽宁大连116600图1双辊薄带铸轧工艺示意图辊与置于结晶辊两端的陶瓷侧封板构成熔池,形成一个移动式的结晶器,结晶辊通冷却水进行冷却。

连续铸轧技术综述

连续铸轧技术综述

连续铸轧技术综述摘要:本文简述了连续铸轧技术基本原理、双辊式薄带连续铸轧工艺特点,并讨论了一些工艺参数对铸轧坯料质量的影响。

介绍了连续铸轧技术当前国内外发展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连续铸轧技术的难点及未来研究方向。

1.前言19 世纪中叶,Henry Bessemer 发明了双辊铸轧薄带技术,并将此技术进行专利申请,之后各国科研人员便开始对这项技术进行研究。

随着这些年来其他相关领域的技术的持续发展,这一设想才变为现实。

双辊式薄带铸轧技术是目前最热门、最有潜力的技术,近几十年这一技术在实验室才得以实现。

一些发达国家对双辊铸轧技术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已经率先实现工业化生产。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对该技术的研究仍处于实验室生产阶段。

双辊式连续铸轧薄带是以液态金属为原料,将其倒入旋转方向相反的两个铸轧辊之间,并以铸轧辊为结晶器,用液态金属直接生产金属薄带的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

其工艺特点是将铸造和轧制这两道工序在同一台设备上实现合二为一,与传统热轧工艺相比减少了工序,简化了生产设备,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能源。

因此,这一项技术的研究在工业合金板材生产中十分重要。

2.双辊式薄带铸轧技术的发展概况2.1 国内铸轧技术的发展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我国的科研人员就一直对薄带铸轧技术进行研究工作。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科研努力后,我国已经将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实现了实验室内的生产,目前正在向其工业化生产进行努力。

我国国内的洛阳铜业有限公司,首次实现了双辊薄带铸轧技术的商业化开发[1],并于 2005 年试验性地轧制出了变形镁合金薄带。

1960 年前后,经过东北大学与其他研究机构的努力合作,在长春建立了双辊式薄带铸轧生产试验线,并且成功地铸轧出了碳素钢、硅钢和高速钢板带,在这些实验中,高速钢的成果比较理想。

我国前两台双辊式异径铸机都是由东北大学在上世纪 80 年代设立完毕,且东北大学的研究者分别用此设备成功的铸出了能加工出合格工具的高速钢薄带原材料。

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发展

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发展

表 1 薄带连铸、薄板坯连铸和传统板坯连铸的特征值比较转)速
铸机钢
厚度
均热流量 时间 长度
/(m/min)
水量 /t
/mm
/(MW/m2) /s /m
薄带连铸 2 ̄4 30 ̄90 6 ̄10 < 1 < 0.5 < 400
薄板坯连铸 20 ̄60 4 ̄6 约 2 约 60 > 5 约 900
1996( 6) :36. [ 9] 施红家.双辊薄带连铸侧封技术研究[ J] .上海钢研,1998( 2) :22. [ 10] K.E.Blazek, etal. 双 辊 薄 带 钢 铸 轧 电 磁 侧 封 可 行 性 工 业 试 验
[ J] .世界钢铁,1992( 2) :17. [ 11] K.E.Blazek, W.F.Preag, J.G.Rachford, Y.h.Wang, M.Mohri.Commercial
传统板坯连铸 150 ̄300 1 ̄2.5 1 ̄2 > 600 > 10 > 5 000
2 国内薄带连铸技术的发展状况 我国开发薄带连铸技术起步较早。在“七五”期
间, 国家计委曾组织东北大学、上海钢铁研究所等单 位, 开展异径双辊、同径双辊薄带连铸机的开发, 建 立了不同类型的试验机。“八五”期间, 国家计委资 助上海钢铁研究所对同径双辊薄带连铸项目攻关, 国家教委资助重庆大学开展薄带连铸技术相关理论 研究。以下是几家单位开发成果[ 7] 的简要介绍。
计,2000( 3) :56. [ 6] JO.伊森博格,O.洛克林.薄带连铸的最新进展[ J] .上海冶金设
计,1999( 1) :51. [ 7] 孟繁德,施红家.薄带连铸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A] .2001 年全国
凝固与先进成形理论和技术学术研讨会( 西安, 论文集待出) . [ 8] 吴卫平.双辊薄带坯 连 铸 设 备 的 侧 封 技 术 研 究[ J] .上 海 钢 研,

《双金属复合板带双辊连续铸轧制备工艺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双金属复合板带双辊连续铸轧制备工艺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双金属复合板带双辊连续铸轧制备工艺关键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双金属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和机械性能,在航空、汽车、造船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双金属复合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制备工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双金属复合板带双辊连续铸轧制备工艺的关键技术,以期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双金属复合板带的应用及重要性双金属复合板带作为一种高性能材料,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抗腐蚀性能和耐磨性能。

它能够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性能的金属材料进行有效结合,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材料使用效果。

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领域,双金属复合板带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双辊连续铸轧制备工艺原理双辊连续铸轧制备工艺是一种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材料通过连续铸造和轧制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从而制备出双金属复合板带的技术。

该技术利用两台高速旋转的辊子,将熔融的金属材料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通过辊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实现金属的快速凝固和轧制,从而得到双金属复合板带。

四、关键技术研究1. 材料选择与配比:双金属复合板带的性能取决于所选材料的性能和配比。

因此,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并确定其配比。

同时,还需考虑材料的相容性、润湿性等因素,以确保两种金属能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2. 温度控制:温度是双辊连续铸轧制备工艺中的关键因素。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熔融金属的温度、轧制温度以及辊子的温度。

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金属材料过度熔化或氧化,过低的温度则可能导致金属无法充分结合或出现裂纹。

因此,需要通过对温度的精确控制,确保金属材料的顺利结合和产品的质量。

3. 辊子设计与制造:辊子是双辊连续铸轧制备工艺中的核心设备。

其设计和制造的精度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确保辊子的表面粗糙度、硬度、圆度等指标达到要求。

双辊薄带连铸几项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案

双辊薄带连铸几项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案

发 。 到 九 十 年 代 中 后 期 , 数 设 备 已废 弃 , 但 多 九 十 年 代 末 。 术 上 的 困 难 和 需 投 入 巨额 资 技
金 。 使 各 国 寻 求合 作开 发 , 迫 目前 全 球 大 致 形
成三大 集团 :
能 达 到 将 其 双 辊 薄 带 连 铸机 向 用 户 推 荐 的 成 熟 地 步 。 里 除 有 多 种 多 样 原 因外 , 扰 它 们 这 困
在两 辊 之 间 的 咬 入 点 出 口处 形 成 带 钢 。 品 产 可用 标 准 卷 取 机 卷 取 。
维普资讯
20 02年第 3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 海 宝 钢 工 程 设 计
5 5
装 置脱开. 以便 从 框 卸 下 , 辊 外 围为 铸
铜壁 , 内部 布 置 一 系 列 纵 向和 圆周 向
水 冷 通 道 , 冷 却 水 通 过 , 通 过 旋 转 供 并 的 密封 压 盖及 辊 轴 内 部 管道 与 供 水 软
管相连通 。
辊径 的 大 与 小 , 者 各 有 利 弊。 两 辊径大 , 熔 池深, 则 由此 凝 固 壳 厚 , 不 易拉 漏 , 变 形 阻 力 也 大 , 磨 损 辊 但 易
1 双 辊 薄 带 连 铸 机 技 术 发 展 概 况
决定利用 B HP试 验 厂 设 备 , 纽 柯 克 劳 福 兹 在 维 尔建世界上 第一 台商 业规模 带 钢连 铸 机, 并 用 C sr ( 带 ) ati 铸 p 申请 专 利 。 设 计 可 浇 铸 按 碳钢和不锈钢 。 原计 划 在 2 0 0 0年底 投 产 。 3 日 本 住 友 金 属 公 司 、 本 不 锈 钢 公 ) 日 司。 日新 公 司 、 日铁 等 十 多 家 企 业 , 日本 新 由 政 府 投 资 , 菱 重 工 承 担 设 备 制 造 , 1 9 三 于 96

特种合金双辊薄带连铸生产技术进展

特种合金双辊薄带连铸生产技术进展

特种合金双辊薄带连铸生产技术进展章仲禹1,张凤泉2,王飞龙1(1.南昌市南方连铸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南昌330220;2.武钢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80)摘 要:双辊薄带连铸技术(TRC)已发展到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如日本新日铁、德国Eurostrip、美国Castrip、韩国Postrip等公司的薄带连铸生产能力已达30~50万t/a,多炉连浇时间超过10h。

介绍了多种特种合金,如髙硅电工钢(w(Si)为4.5%~6.5%)、高速钢、Invar合金、Inconel合金、TWIP钢等可用双辊薄带连铸,一次性形成毫米级薄带。

由于高速冷凝,晶粒细化,成分偏析极少,生产成本低,成材率高,TRC是当前双辊薄带连铸产业化的新途径之一。

关键词:特种合金;双辊薄带连铸;产业化中图分类号:TG33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47(2011)06-0057-06Development of twin-roll caster technology to produce special alloy thin stripZHANG Zhong-yu1,ZHANG Feng-quan2,WANG Fei-long1(1.Nanchang South Continuous Casting Engineering Co.Ltd,Nanchang 330220,China;2.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Silicon Steel of WISCO,Wuhan 430080,China.)Abstract:At present,twin-roll caster technology to produce thin strip has steped into aninitial stage of commercial production.For example,in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Japan),Eurostrip(German),Castrip(U.S.A)and Postrip(South Korea),the annualproduction capacity of TRC might reach 300 000~500 000t/a and the sequence castingtime might be over 10hours.For many kinds of special alloy thin strip,such as highsilicon steel(4.5%~6.5%Si),Invar alloys,Inconel alloys and TWIP steel,they can beproduced by the twin roll caster technology.Due to rapid solidification,the grain of thethin strip is refined and its segregation is inhibited.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technology,the production cost of TRC technology is lower and its finished product rateis higher.Therefore,TRC technology is a new way to produce special alloy thin strip.Key words:special alloy;twin roll caster;commercial production 双辊薄带坯连铸(TRC)早在1857年由奥地利贝塞麦提出,至今已150多年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薄带连铸、薄板坯连铸和传统板坯连铸的特征值比较
连铸技术
产品
结晶器平 凝固 冶金
拉(转)速
铸机钢
厚度
均热流量 时间 长度
/(m/min)
水量 /t
/mm
/(MW/m2) /s /m
薄带连铸 2 ̄4 30 ̄90 6 ̄10 < 1 < 0.5 < 400
薄板坯连铸 20 ̄60 4 ̄6 约 2 约 60 > 5 约 900
早在 19 世纪中叶, 亨利·贝塞曼( Henry Bessemer) 就曾在 St.Pancras 厂进行了从钢水直接得到钢板的 尝试。方法是将钢水浇入两个辊子之间, 铸成厚 1 mm, 长 1 000 mm 的薄板。以后, Hazelett 提出环辊轧 机(Ringmill)方案, 1940 年证实了浇铸硅钢和不锈钢 的可能性。但由于质量问题和技术不过关等原因, 未
能实现工业化生产。 1973 年 石 油 危 机 的 发 生 促 进 了 日 本 和 欧 美 加
速开发薄板坯和带钢连铸技术。为了节约能源, 日本 采用高速凝固技术进行了薄板坯和薄带连铸工艺的 开发; 英国钢铁公司也利用欧州轧钢联合基金进行 该项目的研究; 美国研究了从钢水直接生产钢板的 可行性。其中美国纽柯公司最先将该技术应用到工 业大生产。迄今为止, 世界上已建成 40 多套实验用 薄带连铸机。
Scale Verific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Electromagnetic Edge[ J] . Iron and Steelmaker, 1998,25( 2) :39.
( 责任编辑: 胡玉香)
Development of Twin-r oll Thin Str ip Continuous Casting Technology
摘 要: 综述了双辊薄带连铸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详细介绍了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分析
了该技术发展过程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双辊 薄带连铸 发展历史
中图分类号: TF777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06- 06- 23
世界上按常规工艺生产板带材已有 70 多年历 史, 板带比已成为衡量一个工业化国家钢铁工业水 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先进工业国家钢铁工业的 板 带 比 一 般 在 40% ̄60% , 我 国 板 带 比 1997 年 为 32%, 2000 年才达到 35%[ 1] 。
在这样的背景下, 比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更进 一步的一种技术— ——薄带连铸技术也几乎同时被提 了出来[ 4- 6] 。薄带连铸技术所生产的薄带坯通常只 有 1 mm ̄10 mm, 比薄板坯的厚度还要低一个数量 级, 因而可以省去整套热轧机组, 大幅降低设备投资 和产品成本, 具有更加诱人的前景。 1 薄带连铸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工艺特点
总第 103 期 2006 年第 3 期
文章编号: 1672- 1152( 2006) 03- 0004- 03
山西冶金 SHANXI METALLURGY
Total 103 No. 3, 2006
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发展
闫 欣 1 王贺利 1 雷作胜 2 任忠鸣 2 邓 康 2
( 1. 太原钢铁( 集团) 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3; 2. 上海大学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应用开发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72)
传统板坯连铸 150 ̄300 1 ̄2.5 1 ̄2 > 600 > 10 > 5 000
2 国内薄带连铸技术的发展状况 我国开发薄带连铸技术起步较早。在“七五”期
间, 国家计委曾组织东北大学、上海钢铁研究所等单 位, 开展异径双辊、同径双辊薄带连铸机的开发, 建 立了不同类型的试验机。“八五”期间, 国家计委资 助上海钢铁研究所对同径双辊薄带连铸项目攻关, 国家教委资助重庆大学开展薄带连铸技术相关理论 研究。以下是几家单位开发成果[ 7] 的简要介绍。
在薄带连铸的研究开发方面, 较多的小组选用 了双辊连铸工艺。目前已有 3 台双辊薄带连铸机实 现了工业规模生产, 且均采用立式双辊连铸工艺。以 在 克 虏 伯·蒂 森 不 锈 钢 公 司 克 雷 费 尔 德 厂 进 行 工 业 性生产的立式双辊薄带连铸机为例, 该工艺的流程 简图见图 1[ 6] 。浇铸过程中, 钢包中的钢水经由中间 包流入两个反方向旋转的水冷辊与侧封板组成的熔
计,2000( 3) :56. [ 6] JO.伊森博格,O.洛克林.薄带连铸的最新进展[ J] .上海冶金设
计,1999( 1) :51. [ 7] 孟繁德,施红家.薄带连铸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A] .2001 年全国
凝固与先进成形理论和技术学术研讨会( 西安, 论文集待出) . [ 8] 吴卫平.双辊薄带坯 连 铸 设 备 的 侧 封 技 术 研 究[ J] .上 海 钢 研,
在这种情况下, 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提出的双
·6·
山西冶金
第 29 卷
辊薄带连铸电磁侧封 技 术[ , 10, 11] 为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此 问题指明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所谓电磁侧封技 术, 就是在双辊的两个端面上, 施加一个特定的电磁 场, 通过作用于液态金属上的电磁感应力来达到侧 封的目的。显然, 由于电磁场的超距作用, 无需与液 态金属相接触就可以实现金属液的侧封, 避免了侧 封板的消耗和磨损, 具有固体侧封板所无法比拟的 优越性。 4 结语
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一 经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 被认为是正在孕育着的钢铁 工业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2,3] 。薄板坯的厚度通常为 40 mm ̄80 mm, 是传统连铸板坯的 1/3 ̄1/6, 因此, 生 产过程中可取消粗轧机而直接进入精轧机, 使吨钢设 备投资大幅降低,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其中以 CSP 和 ISP 为代表的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已经投入较大规模 的工业化生产, 但在生产的品、质上尚未完全达到传 统连铸连轧的水平, 仍处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
东北大学于 1983 年建立了 1 号异径双辊连铸 机, 1990 年又建立了 2 号异径双辊连铸机。2 号连铸 机 的 辊 径 分 别 为 500 mm 和 250 mm, 辊 身 宽 度 为 210 mm, 铸辊采用直流电机驱动。浇注出的 2.1 mm× 207 mm 的高速钢带钢坯经过小变形量热轧后, 被用 作切口铣刀和锯条。“八五”期间, 东北大学建立了 近终形铸轧实验室, 研制出新的浇注系统和侧封板, 利用 250 kg 感应炉铸出 W6 高速钢带。
( 3) 钢液在熔池中的布流。由于薄带比薄板的 厚度小了一个数量级, 钢液在熔池中的分布是否均 匀将直接决定薄带的质量, 因此水口的设计变得至 关重要。
( 4) 双辊薄带连铸中的侧封问题。所谓侧封, 是 在双辊薄带连铸机中, 为了防止钢水从辊的两端溢 漏而设计的密封装置。侧封技术是双辊薄带连铸技 术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 其成败最终决定薄带连铸 技术能否大规模地应用于工业生产。目前国内外薄 带连铸研究开发中用得最多的是固体侧封板[ , 8, 9] 采 用固体侧封板不可避免地存在侧封材料的磨损问 题, 导致连铸过程不能长时间连续稳定地进行。
1996( 6) :36. [ 9] 施红家.双辊薄带连铸侧封技术研究[ J] .上海钢研,1998( 2) :22. [ 10] K.E.Blazek, etal. 双 辊 薄 带 钢 铸 轧 电 磁 侧 封 可 行 性 工 业 试 验
[ J] .世界钢铁,1992( 2) :17. [ 11] K.E.Blazek, W.F.Preag, J.G.Rachford, Y.h.Wang, M.Mohri.Commercial
薄带连铸技术发展至今, 已经能够组织工业规 模的生产, 可以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仍然存在着 诸多问题, 亟待解决。
( 1) 最佳铸轧工艺的选择。铸轧工艺包括浇注 温度、铸轧速度、铸轧压力等, 如何合理有效地选择 这些工艺参数, 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是一个根本性的 问题。
( 2) 铸辊材质的选择和结构设计。薄带连铸中 的铸辊无疑是这一技术的核心设备。选择什么样的 材料制造铸辊才能既保证极大的冷却强度, 又避免 铸辊的变形, 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 1) :26. [ 2] 梁小平,潘复生,丁培道,徐楚韶.近终形连铸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趋势[ J] .材料导报,1996( 4) :24. [ 3] 唐方林.薄板坯连铸连轧评述[ J] .钢铁研究, 2000( 7) :1. [ 4] 朱铮.带钢连铸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J] .上海金属,2000( 9) :3. [ 5] R.Steffen, K.H.Tacke.薄 带 钢 连 铸 的 现 状[ J] .上 海 宝 钢 工 程 设
上海钢铁研究所从“七五”开始, 前后共建成 3 套试验机组, 具体参数见表 2。从“九五”开始, 上海 钢铁研究所与企业合作, 进行这项技术的产业化, 先 后 在 江 苏 、浙 江 、湖 南 、福 建 转 让 了 几 台 小 规 格 薄 带 钢连铸机, 钢水重量达 2 t, 带宽度为 250 mm ̄380 mm, 厚 度 为 2 mm ̄3 mm, 钢 带 的 质 量 有 很 大 提 高 , 被用作冷轧的坯料。
在国内, 上海地区是较早进行薄带连铸技术研 究的地区,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有着丰富的技术经验 积累。同时, 上海地区钢铁企业相对比较集中, 且实 力雄厚, 有着无与伦比的技术创新推动力。如果能够 联合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集体攻关, 必能极大 地推动该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 1] 徐才发.近终形薄带连铸工艺技术比较[ J] .冶金能源,1997, 16
YAN Xin1 WANG Heli1 LEI Zuosheng2 REN Zhongming2 DENG Kang2
( 1. Taiyuan Iron and Steel( Group) Co.Ltd., Taiyuan 030003 ; 2. Department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