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铸轧技术综述
连续铸轧技术

水冷速度 铸轧速度 辊套厚度
辊套材料
例
(3) 连续铸轧的设计参数
① 铸轧角
两辊铸轧中心连线和供料嘴顶 端到铸轧辊中心连线所形成的角 度,即为铸轧角,如右图所示, α一般在 5º~ 10º之间。h为铸轧 区的高度。
O h
R
铸轧角示意图
② 辊径的选择
铸轧辊径一般采取大些尺寸 为好,这样铸轧冷却得好,辊 径越大,在铸轧角一定的情况 下,铸轧区加长,有利于热交 换,辊径一般在 400~550mm 之 间
① 铸轧温度
一般比所铸轧的金属熔点高60~80℃。如果铸轧温度过低,金 属溶液冷凝在浇注系统中,如果过高,则不易成形,或板坯质 量变差。
② 铸轧速度
铸轧速度必须是无级调速。铸轧过程中冷却速度的调整主要是 靠铸轧速度,同时,水冷强度也起着配合作用。
③ 冷却强度
在铸轧过程中,单位时间,单位面积 影响冷却 速度的因 上导出热量的大小即为冷却强度。 素 液体金属 铸轧 向外导热 冷却强度 在铸轧时 速度慢 时间充分 增加 停留时间长
2018
连续铸轧技术
continious cast—rolling
连续铸轧:金属熔体在连续铸造凝固的同时进行轧 制变形的过程。 工艺特点:结晶器为两个带水冷系统的旋转铸轧辊 ,熔体在其辊缝间完成凝固和热轧两个过程,而且 是在很短时间内(2~3s)完成的。 与连铸连轧的区别:连铸连轧实质上是将薄锭坯铸 造与热轧连续进行,即金属熔体在连铸机结晶器中 凝固成厚度约 50~90mm 的坯后,再在后续的连轧 机上连续轧成板材,其铸造和轧制是两道独立的工 序。
③ 铸轧辊套的选择
a) 有足够的导热性能; b) 有较高的力学性能; c) 耐高温; d) 耐热交变应力的疲劳作用
我国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成就综述

我国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成就综述薄板坯连铸连轧已成为热轧薄板的重要生产方式之一,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建成或在建15条(30流)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年生产能力约3724万吨,如附表所示。
我国已成为全球拥有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最多、产能最大的国家,而且在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成就之一:薄板坯连铸连轧物理冶金过程研究薄板坯连铸连轧物理冶金特点及其组织演变规律。
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进入中国后的前几年,珠钢、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基于普通C-Mn钢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揭示了薄板坯连铸连轧物理冶金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一是连铸凝固速率高,铸态组织晶粒细小、均匀。
二是轧制前原始奥氏体晶粒粗大,仍呈现为铸造树枝晶状。
三是虽然薄板坯连铸连轧过程总变形量小,但通过高速、大应变量的道次变形,最终产品晶粒明显细化。
钢中纳米粒子的发现。
研究发现,普通C-Mn钢采用相同的成分设计和轧制工艺,薄板坯连铸连轧的产品强度比传统流程高50MPa~100MPa。
对此,珠钢、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陆续在其研究中发现,钢中存在大量纳米尺寸的氧化物和硫化物,以及大量尺寸<20nm的沉淀粒子。
研究人员根据Orowan理论的位错越过粒子机制和Gladman等的理论,采用Ashby-Orowan修正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纳米析出物起到了沉淀强化作用。
成就之二:薄规格产品生产技术一方面,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衔接段采用辊底式均热炉,连铸坯出连铸机后处于加热或均热的环境中,使铸坯在进轧机前具有良好的温度均匀性,这是进行均匀热变形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连铸坯直接轧制为半无头和无头轧制工艺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即不需复杂庞大的焊接设备焊接铸坯,因此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适于生产薄和超薄规格产品。
单坯轧制技术。
珠钢针对薄规格轧制过程中机架负荷较大、轧辊磨损严重、轧机振动剧烈、轧破堆钢甩尾等关键技术难题,提出轧辊凸度控制技术,包括热凸度模型、轧辊磨损模型和工作辊辊形,解决了轧辊凸度变化复杂导致板形严重恶化的关键技术;通过研究轧机振动控制技术、微张力控制技术、轧件稳定运行控制技术和轧制时序控制技术,解决了轧制过程无法稳定进行的技术难题,堆钢、甩尾事故减少90%;通过轧辊长寿技术,包括低应力抗剥落支承辊辊形、新型工艺润滑技术、轧辊材质和辊径配置的研究,使前段、后段工作辊和支承辊的轧制周期分别延长了80%、33%和50%,实现了薄规格产品的批量生产。
连续铸造技术详解-精

单晶连 续铸造
1.溶液 2.冷却水 3.铸型 4.冷却水喷嘴 5.铸锭 6.气孔 7.电炉丝 8.加热铸型 9.液体膜 10.单晶铸锭
铝合金的连铸
铝合金的连铸
铝合金的连铸
铝合金的连铸
铜合金的连铸
金属间化合物的连铸
铸铁的连铸
10 9
8 7 65 4 3
2
1
1.引导杆 2.启动棒 3.石墨结晶器 4.水冷却器
Compact strip production
Inline strip production
漏斗形结晶器
塞棒
中间包座砖 中间包钢板
立
浸入式水口
弯
宽面平行铜板
式Hale Waihona Puke 垂直部分结晶
器
弧形部分,结晶 器中心R=5m
空心圆管坯的连铸
单晶连铸
普通连铸和单晶连铸凝固方式的比较
普通连 续铸造
连铸机种类
➢立式连铸 ➢立弯式连铸机 ➢弧形连铸机 ➢水平连铸机
立式连铸(垂直连铸)
立式连铸
立式连铸
在结晶器的下端插入引
锭,形成结晶器的底,
当浇入的金属液面达一
定高度后,开动拉锭装
置,使铸锭随引锭下降,
上面不断浇入金属,下
面连续拉出铸锭。
连续铸锭示意图 1-浇包 2-浇口杯 3-结晶器 4-铸锭 5-引锭
立式连铸
将铁水浇入内外结 晶器之间的间隙中 (间隙大小即铸管 的壁厚)结晶器上 下振动,从结晶器 下方,下断地拉出 管子。
连续铸管凝固示意图
1-内结晶器 2-未凝固层 3-凝固层 4-转动浇杯 5-外结晶器
连续铸管机示意图
1-内结晶器支架 2-转动 浇杯 3-内结晶器 4-浇 杯流槽 5-外结晶器 6- 承口铁芯 7-铁水包 8- 振动装置 9-铁管 10-重 锤 11-承口底盘 12-升 降盘 13-导轨 14-电机
连续铸造及其与轧制的衔接工艺

连续铸造及其与轧制的衔接工艺1. 引言连续铸造是一种现代化的铸造工艺,它与传统的间歇铸造相比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能力。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连续铸造在轧制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介绍连续铸造的基本原理和与轧制的衔接工艺。
2. 连续铸造的原理连续铸造是通过在连铸机上连续铸造金属坯料,将熔融金属倒入预先制备好的连续浇注铸模中,经过一系列冷却和凝固过程,最终形成所需的连续坯料。
连续铸造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产量高:连续铸造可以实现连续、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高于传统的间歇铸造。
•质量可控:由于冷却和凝固过程的控制,连续铸造可以获得均匀的结晶组织,从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
•节省能源:连续铸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余热和余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轧制与连续铸造的衔接工艺在连续铸造生产的金属坯料经过冷却和凝固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其中轧制是最常用的一种加工方式。
轧制是利用辊轧机将金属坯料进行塑性变形,最终得到所需的板材、型材或管材。
轧制与连续铸造的衔接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金属坯料的预热在连续铸造后的金属坯料中,由于冷却和凝固过程的影响,金属坯料温度较低,不利于轧制操作。
因此,需要对金属坯料进行预热处理,将其温度提高到适合轧制的范围。
3.2 理化性能测试在进行轧制前,需要对金属坯料进行理化性能测试,以确保其符合轧制要求。
测试项目包括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等。
3.3 轧制机的调试轧制机是进行轧制操作的关键设备,调试工作包括辊轧机的调整和辊轧力的设定,以保证轧制过程中金属坯料的塑性变形符合要求。
3.4 轧制过程的控制轧制过程中,需要对金属坯料的温度、厚度、宽度等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
一般采用自动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算法,对轧制参数进行调整,以实现所需的轧制结果。
3.5 轧制后的检验和修整轧制后的金属板材、型材或管材需要进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质量、尺寸精度和力学性能等。
连铸连轧工艺

连铸连轧工艺要说这连铸连轧工艺啊,那可真是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一项神奇技术!我还记得有一次去一家钢铁厂参观,那场面,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刚走进厂房,就能感受到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我看到巨大的熔炉里,钢水红彤彤的,像翻滚的岩浆一样,特别壮观。
咱们先来说说连铸这部分。
连铸啊,简单来说就是把液态的钢水直接变成固态的铸坯。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得先把钢水倒进一个特制的结晶器里,这个结晶器就像一个魔法盒子,能让钢水迅速冷却凝固,形成一个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铸坯。
在这个过程中,温度的控制那是相当关键。
如果温度太高,铸坯可能就会出现裂纹;要是温度太低,又会影响铸坯的质量。
所以,那些技术人员就像魔法师一样,时刻盯着各种仪表和数据,精心调整着温度和其他参数,确保铸坯完美成型。
再来说说连轧。
连轧就是把刚刚铸好的铸坯经过一系列的轧机,不断地挤压和拉伸,让它变成我们需要的各种钢材产品。
这就好比是给铸坯做“瘦身运动”,而且还是连续不断的那种。
轧机的轧辊就像巨大的擀面杖,把铸坯一点一点地擀薄、拉长。
每经过一道轧机,铸坯的形状和尺寸都会发生变化,直到最后变成符合要求的钢材。
连铸连轧工艺的好处可太多啦!首先,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前,铸和轧是分开进行的,中间要经过很多繁琐的环节,费时又费力。
现在呢,一气呵成,从钢水到钢材,速度快得惊人。
其次,它还能节省能源和原材料。
因为整个过程是连续的,减少了中间的停顿和运输,也就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和材料的损失。
而且啊,这种工艺生产出来的钢材质量也更稳定,性能更优越。
在实际应用中,连铸连轧工艺已经广泛用于生产各种类型的钢材,比如建筑用的螺纹钢、汽车制造用的板材等等。
可以说,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离不开它。
不过,这连铸连轧工艺也不是没有挑战的。
比如说,设备的维护就是个大问题。
那些轧机和结晶器整天高强度工作,很容易出现故障。
一旦出了问题,就得赶紧抢修,否则会影响整个生产进度。
还有就是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他们得时刻保持警惕,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铝合金连续铸轧和连铸连轧技术

铝合金连续铸轧和连铸连轧技术近几年,铝合金连续铸轧和连铸连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在航空、交通、电子和生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本文介绍了铝合金连续铸轧和连铸连轧技术,总结其优点和应用领域,并展望未来发展。
首先,让我们先来介绍连续铸轧技术。
连续铸轧是把铸态的毛坯在双辊铸轧机上连续铸轧的一种特殊的铸轧技术。
它不仅可以在一条生产线上完成整体模块的加工,还可以连续涂层、连续切削、连续横切,从而实现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它还可以提高材料的性能,降低成本,但是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容易出错。
连铸连轧技术,也称为热轧技术,是将铁水经连续送料炉溅射、蒸发冷凝池或冷却池自动加工成一定规范形状的毛坯精加工成所需规格和性能的钢材的一种特殊的技术。
它有很多优点:操作简单,精度高,材料质量好,成品率高,生产效率高,投资少,特别适用于量大、精度高的产品的生产,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铝合金连续铸轧和连铸连轧技术可用于制造高性能的铝空心结构件、铝芯轴以及汽车零部件等铝合金结构件。
它具有节能、环保、能耗低、操作方便等优势,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器、医疗器械等领域可以节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铝合金连续铸轧和连铸连轧技术将更加成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同时,随着用户消费趋向的变化,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研究者也会发展出更多新型的生产工艺,以期在节能、环保、成本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铝合金连续铸轧和连铸连轧技术是近几年中取得可喜成绩的一种先进技术,它具有节能、环保、成本低等优势,将带给我们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未来,铝合金连续铸轧和连铸连轧技术将朝更高层次发展,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连铸连轧技术

第一章绪论1.1 连铸连轧技术的简介1.1.1 连铸连轧的概念“连铸连轧”这个词包括如下概念:由连铸机生产出的高温无缺陷无须清理和再加热(但需经过短时均热和保温处理)而直接轧制成材,这样把“铸”和“轧”直接连成一条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就成为连铸连轧。
1.1.2 连铸连轧的优越性1)生产周期短,从钢水到产品的生产流程从几天或5~6小时缩短到0.5小时;2)占地面积少;3)固定资产投资少,尤其是薄板坯连铸连轧厂固定资产投资优势明显,越为常规流程的五分之一;4)金属的收的率高,尤其是无头轧制技术的长材率超过了99%;5)钢材性能好,由于铸坯过程的快速冷却,钢坯铸态组织致密,钢水的冷却强度很大,改善了钢材质量。
6)能耗少,由于采用热送热装,感应加热等技术,能耗仅为常规生产方式的35%~45%;电耗仅为常规流程的80%~90%;生产成本降低20%~30%。
1.2 连续铸钢设备连续铸钢生产所用的设备,实际上包括在连铸作用线上的一整套机械设备。
连铸设备通常可分为主体设备和辅助设备俩大部分。
主体设备包括浇铸设备—钢包运载设备,中间包及中间包小车或旋转台,结晶器及振动装置,二次冷却支撑导向装置;拉坯矫直设备-拉坯机、矫直机、引锭机、脱锭与引锭存放装置;切割设备—火焰切割机与机械剪切机(摆式剪切机、步进式剪切机等)。
辅助设备主要包括:出坯及精整设备—辊道、拉(推)钢机、翻钢机、火焰清理机等;工艺设备—中间包烘烤装置、吹氖装置、脱气装置、保护渣供给与结晶润滑装置等;自动控制与测量仪表—结晶器液面测量与显示系统、过程控制计算机、测温、测重、测长、测速、测压等仪表系统。
在连续铸钢的生产线上,出拉坯矫直机脱锭后的连铸坯需按用户或下部工序的要求,将铸坯切成定尺或倍尺。
因此在所有的连铸设备中,切割设备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设备。
由于连铸坯必须在连续的运动过程中实现切割,因而连铸工艺对切割设备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既不管采用什么型式的切割设备都必须与连铸坯实行严格的同步运动。
连续铸造技术与应用

金属的凝固与结晶
凝固过程
金属在冷却过程中,从液态逐渐转变 为固态,发生相变和组织转变,需要 控制冷却速度和温度梯度,以获得理 想的组织和性能。
结晶过程
金属结晶过程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 方式发生变化,形成晶格结构和晶体 形态,对金属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 产生影响。
铸坯的形状与尺寸
铸坯形状
根据产品需求和工艺要求,铸坯的形状和尺寸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控制,以 满足后续加工和使用的需求。
有色金属行业
在有色金属行业中,连续铸造技术主 要用于铜、铝、锌等金属的加工和生 产。
通过连续铸造技术,可以生产出各种 规格的有色金属材料,如铜板、铜管 、铝型材等,广泛应用于电力、建筑 、交通等领域。
非金属材料行业
非金属材料行业是连续铸造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主要用于生产玻璃纤维、 玻璃钢管、陶瓷管等非金属材料。
安全管理
企业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 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可靠。
生产线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该生产线采用连续铸造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为 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该生产线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能够推动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 展,同时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钢材产品,满足了市场需求。
市场接受度有限
虽然连续铸造技术具有很多优势,但由于其 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市场接受度有限 。
D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技术创新
智能化发展
未来将继续推动连续铸造技术的创新,提 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连续铸 造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实现自动化生产和 智能化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续铸轧技术综述摘要:本文简述了连续铸轧技术基本原理、双辊式薄带连续铸轧工艺特点,并讨论了一些工艺参数对铸轧坯料质量的影响。
介绍了连续铸轧技术当前国内外发展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连续铸轧技术的难点及未来研究方向。
1.前言19 世纪中叶,Henry Bessemer 发明了双辊铸轧薄带技术,并将此技术进行专利申请,之后各国科研人员便开始对这项技术进行研究。
随着这些年来其他相关领域的技术的持续发展,这一设想才变为现实。
双辊式薄带铸轧技术是目前最热门、最有潜力的技术,近几十年这一技术在实验室才得以实现。
一些发达国家对双辊铸轧技术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已经率先实现工业化生产。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对该技术的研究仍处于实验室生产阶段。
双辊式连续铸轧薄带是以液态金属为原料,将其倒入旋转方向相反的两个铸轧辊之间,并以铸轧辊为结晶器,用液态金属直接生产金属薄带的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
其工艺特点是将铸造和轧制这两道工序在同一台设备上实现合二为一,与传统热轧工艺相比减少了工序,简化了生产设备,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能源。
因此,这一项技术的研究在工业合金板材生产中十分重要。
2.双辊式薄带铸轧技术的发展概况2.1 国内铸轧技术的发展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我国的科研人员就一直对薄带铸轧技术进行研究工作。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科研努力后,我国已经将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实现了实验室内的生产,目前正在向其工业化生产进行努力。
我国国内的洛阳铜业有限公司,首次实现了双辊薄带铸轧技术的商业化开发[1],并于 2005 年试验性地轧制出了变形镁合金薄带。
1960 年前后,经过东北大学与其他研究机构的努力合作,在长春建立了双辊式薄带铸轧生产试验线,并且成功地铸轧出了碳素钢、硅钢和高速钢板带,在这些实验中,高速钢的成果比较理想。
我国前两台双辊式异径铸机都是由东北大学在上世纪 80 年代设立完毕,且东北大学的研究者分别用此设备成功的铸出了能加工出合格工具的高速钢薄带原材料。
在之后几年时间里,同时也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东北大学又建立了两条不同的试验线,分别是一条异径双辊连铸薄带试验线以及一条等径双辊薄带铸轧试验线,这两条试验线同时也分别成功地铸出了 W6 高速钢薄带以及厚度为1mm-5mm的薄带且薄带质量良好,也得到了不同钢种进行铸轧实验的实际操作数据[2]。
上海宝钢集团成功地建立了我国前三台实验室规模的等径双辊薄带铸轧机,并且进行了试验性地铸轧实验,第一套和第二套铸轧机的实验效果并不理想,经技术改进后,第三套设备主要用来生产 304 不锈钢,且铸轧出的不锈钢带材质量优良[3]。
此后,宝山集团又继续对铸轧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改进,并向社会广泛推广该技术。
重庆大学在此基础上同样也对双辊铸机进行开发以及对不同钢种的铸带工艺进行试验研究,与上述两个单位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的是,重庆大学在宏观传热模型中引入了紊流流动模型,为薄带成品生产的保证提供了重要支撑。
尽管经过国内科研人员的努力,我国的双辊带钢连铸技术的理论水平与上世纪50 年代相比已经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仍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更加努力研究这方面的技术,在实际实验或生产操作过程中,从理论上创新,从实际操作上创新,还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缩小与他国之间的差距,这样才能使国内带钢铸轧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2.2 国外铸轧技术的发展从进入 20 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发现了双辊薄带铸轧工艺特有的优越性,世界上许多钢铁公司就开始加大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开展对双辊薄带铸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直到进入 21 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双辊式薄带铸轧技术理论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甚至有些公司的研发技术已经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水平。
2.2.1 美国纽克公司 Castrip 工程2000 年,美国的纽克钢铁公司与澳洲的 BHHP 钢铁集团合作启动了Castrip 工程项目[4],并且两个公司经过共同开发,研制出了工业化双辊薄铸轧生产线[5]。
值得一提的是,该工程的这套设备生产出的产品组织结构分布均匀[6],质量优秀,带材经平整处理后可以直接代替冷轧产品。
2.2.2 欧洲的 Eurostrip 工程欧洲的带钢铸轧技术是由 MYOSOTIS 工程和 VASTRIP 工程组成的,分别由法国的齐诺耳·撒希洛耳公司以及意大利忒耳妮厂进行独立技术研究。
两家公司于1999 年进行合作开发 Eurostrip 工程,并同年开工生产,共同研究带钢连铸技术,总结经验以实现带钢连铸的工业化生产。
Eurostrip 工程将意大利忒耳妮厂的连铸机组设为研发车间以供研究组人员使用,并着重研究碳素钢和硅钢的最优铸轧工艺。
Eurowtrip 工程是在德国科莱费尔德公司建造了首个铸轧机组,该铸轧机组于 1999 年开始建设,并于同年年底进行试车生产。
该厂的连铸机组自生产之日起,一直对系统进行优化,并于 2001 年创造了年生产能力最终达到 40 万吨的记录,不仅如此,在保证数量的同时,克莱菲尔德厂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克莱菲尔德厂生产的产品表面光滑,且薄带抗腐蚀能力强,能够达到产品质量要求。
到 2000 年,德国第森钢铁公司(Thyssen Krupp)建立专门针对镁合金进行薄带生产企业,并用水平式双辊铸轧机试验性地生产出了可用于生产汽车零件的镁合金薄带[7,8]。
2.2.3 日本的双辊薄带铸轧工程自上世纪 80 年代,新日铁和三菱工业集团就对双辊式薄带铸轧技术进行共同研究,在 1993 年这一研究成果研发成功。
这一项目的成功使得日本企业成为世界上最先宣布进入工业化生产的公司[9]。
3.连续铸轧的基本原理及工艺特点3.1连续铸轧的基本原理从供料嘴子前沿到铸轧辊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成为铸轧区,液体金属铝通过供料嘴进到铸轧区时,立即与两个相转动的铸轧辊相遇,液体金属铝的热量不断从垂直于铸轧辊面的方向传递到铸轧辊中,使附着在铸轧辊表面的液体金属铝的温度急剧下降,因此,液体金属铝在铸轧辊表面被冷却、结晶、凝固。
随着铸轧辊的不断转动,液体金属铝的热量继续向铸轧中传递,并不断被铸轧辊中的冷却水带走,晶体不断向液体中生长,凝固层随之增厚。
液体金属铝与两个铸轧辊基本同时接触,同时结晶,其结晶过程和条件相同,形成凝固层的速度和厚度相同,当两侧凝固层厚度随着铸轧辊的转动逐渐增加,并在两个铸轧辊中心线以下相遇时,即完成了铸造过程,并随之受到这两个铸轧辊对其凝固组织的轧制作用,并给以一定的轧制加工率,是液体金属铝被铸造、轧制成铸轧板,这就是连续铸轧的基本原理。
由此可见,通过供料嘴子从铸轧辊的一侧源源不断地供应液体金属铝,经过铸轧辊的连续冷却、铸造、轧制,从铸轧辊的另一侧不断铸轧出铸轧板,使进、出铸轧区的金属量始终保持平衡,这样就达到了连续铸轧的稳定过程。
3.2 双辊式薄带铸轧工艺特点生产铸轧薄带的连续铸轧工艺流程为:炉子准备→配料→装炉→熔化→撒覆盖剂→搅拌→扒渣→取样→成分调整及再次取样→倒炉→静置炉内精炼→静置炉与保温→在线除气→过滤流槽系统→铸轧→铸轧薄带。
双辊式薄带连续铸轧技术的工作流程是使薄带从液态金属的状态开始凝固,并在其半固态的状态下对其进行加工的技术,这一过程有许多优点。
比如说以半固态凝固方式成型的加工对象表面相对更光滑、更平整,改善了材料的内部组织,提高了材料的性能;当液态金属尚属于糊状区位置时,就已经将产生的一部分凝固潜热发散了出去,所以其散热量对加工设备的影响较小;处于糊状区内的液态金属具有流变性和触变性,对其施加相对较小的作用力就可使其产生形变,因此不需要大型设备来对其进行施加压力,相对较小型的设备就可以满足要求;糊状金属凝固收缩小,产品尺寸精确。
双辊式薄带铸轧工艺有以下优点[10,11]:①将铸造和轧制两道工序合二为一,并在同一台设备上同时实现。
这种合二为一的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省去了多道工序,简化了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②双辊式连铸工艺所需的设备相对简单,与传统工艺相比投资少,建造速度快,生产成本低,产生三废少,能耗低;③在相关研究技术成熟后,该工艺可以实现连续稳定地生产,有利于系统进行自动化控制;④在生产零件方面,双辊式薄带铸轧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降低能源消耗达到35%。
4.其他相关工艺参数对铸轧结果的影响[12]4.1 浇注温度对铸轧结果的影响排除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当中间包液态金属的类别确定时,浇注温度也随之确定,因为不同种类的液态金属的合适的浇注温度都不尽相同,再加上铸轧区内熔池中的液态金属与中间包内的液态金属的温度几乎相同,因此,中间包内的液态金属温度对铸轧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由于中间包内的液态金属可以用热电偶测得,那么,对中间包内的液态金属的温度进行控制也就达到了控制熔池内液态金属温度的目的。
中间包的浇注温度对铸轧成果即镁合金带材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经过前人的经验总结可知,在进行双辊式薄带铸轧实验的过程中,液态镁合金应保持在650—680℃之间的浇注温度,采用这个温度范围内的液态镁合金进行浇注实验可以得到较好的镁合金薄带。
有实验研究表明,在其他工艺参数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当浇注温度稳定在 650℃时,系统浇注出的镁合金带材表面最为光滑、组织性能最为完善、质量最为理想。
中间包的浇注温度较低,镁合金带材的表面会出现裂纹现象;中间包的浇注温度较高时,镁合金带材在铸轧过程中的温度也就随之较高,这样容易出现断带事故。
4.2 熔池液位高度对铸轧结果的影响对于铸轧辊辊径相同、铸轧温度相同、辊速相同等其他各参数都相同的两个系统来说,熔池液位高度不同所铸轧出的金属带材的质量也不尽相同,因为,熔池的液位高度与熔池内的流场、温度场息息相关,流场或温度场的不合适,所铸轧出薄带的质量也不会理想,所以说,熔池的液位高度也是影响铸轧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大量实验表明,熔池液位应保持在一定高度上,当熔池液位低于这个高度时,熔池内会有较大的波动,此时铸轧出的镁合金带材表面有大量的纵向裂纹;随着熔池内液态金属液位的逐步升高,熔池内部的波动也随之减弱,薄带表面质量也随之得到改善,达到预设定的高度时,镁合金金属带材的表面质量最为理想;当熔池液位高度继续升高,此时铸轧出的镁合金带材的表面会产生一定量的横向裂纹,带材的质量反而开始下降。
4.3 冷却水流量的影响在液态金属与铸轧辊表面接触面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冷却水流速越快,液态金属材料的散热也就越快,液态金属、半凝固金属的温度就越低。
通过大量的实验可以验证,在其他因素都不变的前提下,冷却水流速过快,铸轧区内的半凝固金属温度过低,铸轧出的镁合金带材质量不理想,且薄带板坯出口处容易出现轧卡事故;冷却水流速过慢时,铸轧区内的半凝固金属温度过高,系统容易出现漏钢现象,且所生产出的镁合金带材的质量同样不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