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形势的特点
(汪美华教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大变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大变局陆行中学汪美华2011年3月10日下午学情分析:学生情况:授课对象是一所普通中学高三学生知识储备:高中第一轮复习已经基本结束,对近代中外历史有一定了解。
教材分析:历史脉络,往往体现在阶段特征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更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现代世界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还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重要阶段,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了解了这段历史能够使学生懂得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不断的交流和冲撞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知道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有代价的,近代中国充当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垫脚石同时,也开始了艰难、曲折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嬗变。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出初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2、理解:理解社会产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有层次的问题设计,启迪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2、通过相关的系列图片、文字等史料,提升汲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对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变化及其原因的分析,学会思考历史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推动社会变革是多种因素的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是中国人不断探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宝贵财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9世纪末20世纪出初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难点:分析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与史料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
板书设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化一、变的表现二、变的原因(历史与现实原因、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外因——主要原因:“接锺而来外力冲击”2、内因—外力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内部新社会机制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运动三、变的启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提问1:从孙中山的两幅图片中我们可以汲取那些历史信息?(表层和深层信息):(提问“从孙中山的两张照片和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革的表格中可以汲取哪些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汲取历史信息应该从表层和深层来思考 表层:发型和服饰的变化深层信息:折射出孙中山人生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各阶级如何应对危机

骗局
19c末20c初 国内各阶级如何应对危机
三、影响: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危机、变法与革命(19c末20c初)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该时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峰期,资产阶级在政治、经 济、文化舞台异常活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政治上:先后提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 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 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黄金时期”; 3.思想上: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精神,起到了思想 启蒙的作用; 4.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 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19c末20c初 国内各阶级如何应对危机
二、各阶级的应对 4.地主阶级(清政府):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1905-1911年)
(1)序幕: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2)目的: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3)内容: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 成立 “皇族内阁”
19c末20c初 国内各阶级如何应对危机
二、各阶级的应对
1.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变法
2.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3.资产阶级革命派 4.地主阶级(清政府)
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19c末20c初 国内各阶级如何应对危机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 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 多,豪杰之士少……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 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 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 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 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 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 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 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 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 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 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汪美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局

❖ “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
动
上述事件之间关系任何?❖请马用克叙思述主的义方与法“五来四说运明动。”
❖举例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大历史 事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任举 一列即可例辛亥革命的影响)
思考:
❖ 上述史实直接引发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社会哪些变化?
❖ 同学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等方面去归纳整理
❖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 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 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 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 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锺而来的 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
近内代在中,国推社动会民的族冲新突旧和更阶替级的对根抗本,原表现因为是一个
❖经济:小农经济为主 ❖政治:君主专制集权 ❖文化:文化专制主义与理学盛行 ❖观念:等级观与华夷观 ❖外交:朝贡贸易与闭关锁国
❖ ……
中国近代基本国情历史发展特点及规律

中国近代基本国情历史发展特点及规律
中国近代基本国情的历史发展特点及规律,主要涉及中国在近代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特点和规律:
封建社会的崩溃:近代中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崩溃。
清朝晚期,由于外有列强侵略、内有社会动荡,封建体制逐渐瓦解,经济逐渐衰退。
列强入侵与不平等条约:19世纪末,列强入侵中国,导致多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经济受到剥削,社会动荡不安。
思想启蒙与维新运动:近代中国涌现了一系列的思想启蒙和维新运动,如戊戌变法、战国时期的百日维新等,试图推动社会变革和国家现代化。
辛亥革命与建立中华民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标志着中国进入近代国家体制。
民族解放与抗日战争:在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抵抗日本侵略,同时进行了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土地改革、公有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978年以来,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逐步推动经济建设,吸收外资,加强与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科技进步与全球影响:近年来,中国在科技、经济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国际事务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演变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列强侵略、社会变革、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多个阶段。
这一历史发展过程表明,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在不断适应变革,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没有触动到封 建土地所有制
4、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B、脱离人民群众,仅依靠无权的皇帝
C、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局限
D、变法手段单一,新政无法落实
例: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 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 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 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自然 经济的解体)
B、从清末至民国初,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C、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高涨和实业救国思潮 的兴起
②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利的因素
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剥削 B、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缺乏市场、资金、技 术等 C、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不安
(2)建设性
A、列强的侵略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促进了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列强的侵略使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救 亡运动此起彼伏
例 1: (1)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4分) (2)简要分析分析列强改变侵华政策的原因以及中国 局势的影响。(8分)
(1)转变:由瓜分到‚以华制华‛。(2分) 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2分) (2)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 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3分) 影响:A、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 具,殖民地程度加深 B、 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 C、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
二、中国人的抗争与探索
中国人抗争与探索的主要事件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 ①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 量壮大 ③西方民主思想和政治学 说广泛传播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订立,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帝国主义掠夺路权的小字部分内容,然后,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加以归纳。
①经济上,帝国主义在1900年以后的几年间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特别是对路矿权的掠夺。
例如,控制中国机煤产量的95%,航运业的84 9%,铁路运输的92 7%。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落后。
②政治上,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列强之间已经达成了扶植清政府作为自己进一步侵华的共识。
而清政府在遭到列强的屡次打击之后,已经完全妥协投降,成为帝国主义的驯服走狗。
2.清政府的“新政”。
从背景角度看:1901~1904年间所实行的“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这种形势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要乔装改扮,以挽救灭亡的命运。
从“新政”内容角度看,“新政”的实行对外是为了取悦于列强,以表明清政府能适应列强的需要;对内则为了恢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社会上层对其统治的支持,以寻求同资产阶级的某种妥协,从而遏制革命,摆脱危机。
但“新政”无法挽救满清政权灭亡的历史命运。
3.民族资本主义较迅速发展。
20世纪初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其客观原因是:①《马关条约》订立以后,清政府被迫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②清政府的“新政”鼓励私人投资办厂。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斗争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其主观原因是:①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②许多人认为实业是救国的良策,积极投资办厂。
③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1840—1860年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社会在不自觉地孕育着进步因素, 虽然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专制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近 代化的历程也并没有真正开始,但中华文明出现新的拐点。
第二阶段
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1860--1895)
政治: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经济: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思想: “中体西用” 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 社会生活: 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 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第一阶段
中华文明的拐点 (1840--1860)
政治: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 思想: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
世界(整体史观):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殖民体系的 影响。
阶段特征阐释
政治: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沉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人民开始了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尚在萌芽状态。 思想: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接触,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 张向西方学习,开启了民智,专制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 从世界角度看: 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政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维新变法运动,辛亥 革命: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袁世凯窃取政权,北洋军阀统治,孙中山捍 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思想:维新变法思想“进化论”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主共 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的影 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 社会生活: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规模的扩大和西方文明礼 仪的传入,尤其是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 “旧染污俗”的政令,涉及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 跪拜等方方面面,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

传播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1卜1920年,李大钊在《新
青年》等刊物上发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马 克思的历史哲学》、《史观》、《研究历史的任务》、《物质变动 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等文章,开始用唯物史观认识和分析中国历史,向封建主 义史学和当时颇有影响的历史进化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 战。这一切表明他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已彻 底摆脱了庸俗进化论的影响。 如果说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史讲义》是我国最早用唯 物史观总结西方史学发展历程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的专 著的话,那么,他在1924年5月出版的《史学要论》,则是 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专著。他强 调历史学应该重视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而不能永远停留在 史料的记述和整理上,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方法论基础。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风云变幻的中国大革命时代 的产物,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同中国革命实践保持着密切 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自觉 地回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中提出的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如
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了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 学派”,该学派在理论上主张“史学本是史料学”,并贯穿于 史学研究实践中。傅斯年认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如不问 西洋人的研究学问法,仍然是一无是处”o。1920--1926 年,他先后就读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研读心理学 和哲学。在德国,深受兰克学派的影响。1928年中央研究 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时,傅斯年任所长。他在《历史语 言研究所工作的旨趣》中提出了以下著名的命题:“历史学 不是著史”,“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 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他的这个 主张,同兰克所标榜的“历史学家只追求事实真相”的“纯 客观主义”同出一辙。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史坛出现了以西方“文化形 态史观”为理论基础的“战国策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陈铨、 何永估、林同济、雷海宗等。他们因在昆明创办《战国策》 杂志,后又在重庆《大公报》创办《战国副刊》,并在这些报 刊上论述自己的历史学理论而得名。文化形态史观的创 始人是德国学者斯宾格勒,他在《西方的没落》中系统地阐 释了文化形态史观。英国学者汤因比继承并发展了斯宾 格勒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文化形态史观。林同济 在《形态历史观》一文中指出,“大凡欧美三四十年来社会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略加留意之人,恐怕都晓得他们各科门 的权威学者正在如何不谋而合地朝着我所指出的方向迈 进。其中尤堪参照的,我认为是所谓‘历史形态学’者”o。 1946年,林同济、雷海宗合著的《文化形态史观》出版,集中 反映了战国策派的史学理论和思想。 20世纪上半期,除了上述论及的“新史学”、“疑古派 或古史辨派”、“史料学派”、“战国策派”外,还有一些学者 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提出了有较广泛影响或较大反响的 理论与方法。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提出“二重证据法”。所谓“二 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上、地下的文献资料相结合,尽可能 地运用更多更新的资料相互印证,去进行历史研究,以求 更符合历史的真实。陈寅恪曾概括指出王国维的史学方 法是20世纪初中西史学交融的产物。 陈寅恪是在20世纪初新史学的影响下,开始其史学 生涯的。在治学方法上,深受王国维的影响,并以其为楷 模。他提出“诗史互证,以诗证史”的史学方法,主张扩大 历史认识的视野,将其放在广泛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他 还主张历史研究应有一定的时代的特点,顺应历史的潮 20世纪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传入中国。“五四” 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成为20世纪中国史坛最 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出现,是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后,唯物史观及以它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广泛 此新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时代学术之潮流”。 陈垣的史学方法被后人公认为是“竭泽而渔”的方法, 他的研究领域在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等方面,而为了 在这些领域求真求实,他在目录学、年代学、校勘学、史源 学、史讳学以及在文献学和辑佚、编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 艰苦的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表现出他严谨的治学精 神。陈垣针对当时国际汉学中心不在国内,而是在外国的 现实,表示一定要将汉学中心夺回中国。陈垣虽致力于古 史研究,但他始终强调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提倡有意义 之史学”,抗日战争期间,他完成的研究成果表现出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步 意义: 意义:
改良社会经济,同情劳动人民. 改良社会经济,同情劳动人民.
缺陷: 缺陷:
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来实现土地国有 是做不到的. 是做不到的.
“三民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民族主义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
前提 (民族革命) 民族革命)
关系: 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推翻封建帝制,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可能性 必要性 时间 地点 领国同盟会的建立
可能性 必要性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政治纲领 机关刊物 性质 意义
思想基础、组织基础、 思想基础、组织基础、阶级基础 从起义实践中认识到 1905年8月 年 月 日本东京 孙中山与黄兴(职务) 孙中山与黄兴(职务) 十六字 民报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 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 政治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 政治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
2、在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 民族主义)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 民族主义) ( 3、在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背景下, 反映了人民要求民主权利的愿望。 民权、民生主义) 反映了人民要求民主权利的愿望。 民权、民生主义) (
两次论战的比较
• 相同: 相同: 民主政治 作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 不同: 不同: 双方阶级 具体内容
思考题四
•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在反封建方面有哪些相同与 不同点? 不同点? • 相同: 相同: 1、采用西方的政治学说 、 2、反封建思想不彻底 、反封建思想不彻底 不同: 不同: 1、对清的态度 、 2、思想来源 、 3、具体斗争的方式与目标 、
思考题三:
• 三民主义为什么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 阶级革命纲领? 阶级革命纲领? • 明确的政治目标 • 明确的夺权、建权方案 明确的夺权、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1、反帝旗帜不明显 2、土地革命纲领不彻底 3、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不可能彻底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的任务。 主革命的任务。
◇为什么会具有这些局限性?
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 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
保皇派与革命派之论战
起因 内容 实质 意义
保皇派与革命派之论战
起因 内容 实质 意义
康梁转变为保皇派极力维护清统治 三个要与不要(与前一个论战比较) 三个要与不要(与前一个论战比较)
资产阶级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方式与 政权形式之争 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内涵: 内涵:
民族主义
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进步 意义: 意义: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客观上 打击帝国主义
缺陷: 缺陷: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民权主义
19世纪末 世纪初中国形势的特点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形势的特点 世纪末
1、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 、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 2、社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高潮。 、社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高潮。 3、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4、社会主要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合流。 、社会主要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合流。 5、思想:三股进步思潮。 、思想:三股进步思潮。 反帝和反封建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反帝和反封建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思考题一: 思考题一:
• 中国同盟会为什么是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全国性:有广泛的组织基础 全国性: • 统一的:三统一(领导机构、机关刊物、纲领) 统一的:三统一(领导机构、机关刊物、纲领) •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阶级基础、政治目标、手段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阶级基础、政治目标、
核心 (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补充与发展 (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
因此,三者是相互联系、 因此,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02:50
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1、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比较迅速背景下, 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要求 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 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民生主义)
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名称 时间 领导人 意义
选择题三
•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较维新派兴民 权思想要进步, ( ) 权思想要进步,主要体现在 A.反对民族压迫 .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 C.国家的阶级性质 D.反对封建土地私有 . . 制 • 答案:B 答案:
选择题四
• 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 C.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 D.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 答案: 答案:B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内涵: 内涵: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进步 意义: 意义:
反映了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 反映了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 有利民主政治的发展. 有利民主政治的发展.
缺陷: 缺陷:
侧重于对满洲贵族的斗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内涵: 内涵: 核定地价
选择题一
• 中国同盟会被称作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资产阶 ( ) 级革命政党是因为 以兴中会、 ①以兴中会、华兴会和日知会等革命团体的联合 为基础 ②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 领 ③建立了从中央本部到各地支部的组织系 统 ④推举产生了公认的革命领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 . . D.②③④ . • 答案:D 答案:
思考题二: 思考题二:
• 中国同盟会成立为什么标志着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 从组织上:分散的革命团体到统一政党领导 从组织上: • 从纲领上:形成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从纲领上: • 从武装上:分散起义到统一领导武装 从武装上:
选择题二
•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 ) 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 A.与保皇派论战 . B.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 . C.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 . D.革命有了统一领导和纲领 . 答案: 答案:D
选择题五
• 平均地权的方案①是反封建的土地纲领 平均地权的方案① ②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③是 彻底的土地纲领 ④具有促进社会生产 发展的作用( ) 发展的作用 A.①②③ ①②③ B.①②④ ①②④ C.① ① D.②③④ ② ②③④ 答案: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