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

合集下载

论中国海军建设的重要性

论中国海军建设的重要性

论中国海军建设的重要性作者:刘广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3期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海上安全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其安全形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权益之争愈演愈烈,突出的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菲黄岩岛对峙,以及中越的南沙岛屿争端;二是全球性海盗和武装截船犯罪日益猖獗,如索马里、加勒比等海域海盗问题突出。

这两个问题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都是涉及中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中国;海军;建设从2012年开始,中国周边海上争端呈现出较强的对抗性。

黄岩岛对峙持续的时间长,而钓鱼岛争端的激烈程度也达到了历史新高点,日本试图将钓鱼岛“国有化”。

海上争端的发生具有必然性,随着中国实力和国家利益的扩展,中国海上力量的加速建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2010年,国家海洋局发布《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指出要维护中国在全球的海洋权益,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同时形成海洋防卫战略和海洋科技战略。

但是目前,中国在海洋安全战略方面,与美国、日本等海洋强国相比,不足之处:1我国没有专门海上安全方面的法律美国、日本等海洋强国非常重视海洋立法,从法律上建立海洋安全机制。

在中国现行的海洋立法中,海洋区域的军事利用、海洋军事行动等海洋安全方面的内容仍是空白。

这些空白让外国军用舰机在我国管辖海域的非法军事活动变得肆无忌惮。

2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海上执法力量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海洋开发的深入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的增加,外国船只进入我国管辖海域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因此我国应建立一只统一的准军事性执力量,整合现有执法队伍,提高海上执法效率,加大海上执法力度,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结合上述,我国的海上安全形势严峻,我国应以一些海上强国为鉴,整合各方面资源,从各个方面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迫切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一场新的军事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 海洋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重大海 上溢油灾害影响严重 海洋赤潮、绿潮灾害有所减轻,全海域发 现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892平方千米;赤潮发 现次数与2009年基本持平,累计面积减少3208 平方千米;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 6月份,多发 区主要集中在东海近岸海域;赤潮发现次数和累 计面积低于近5年平均值。绿潮(浒苔)最大分 布面积比2009年减少约50%,实际覆盖面积减 少约75%,灾害明显减轻。海上溢油事故风险加 剧,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石油储备库输油管 道爆炸造成大量原油泄漏入海,事故邻近海域和 部分敏感功能区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 ☆ “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 维持稳定。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 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以上,可满足各类海 域使用的水质要求;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保 持良好;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水平与 “十五”期间基本持平;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主要仍处于健康与亚健康状态;海洋保护区、海 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总体良好,海水增 养殖区环境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海洋倾倒区 和油气区环境总体稳定,未因倾倒活动或油气开 发活动产生明显环境影响;入海排污口主要超标 排放物质超标率近年呈下降趋势,但主要河流携 带入海的污染物量仍然较大,江河携带污染物入 海和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仍是影响我国近岸海域 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海洋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及 面积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海洋溢油事故风险升 高。近岸局部海域仍受到陆源排污、环境灾害和 生境破坏等影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任重而道远。
■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0年中国
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5月13日,国家海洋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 会,发布《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较好水 平,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用 要求,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但江河污染物 入海量增加,溢油等突发环境事故灾害对海洋生 态环境的损害严重。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海 洋环境灾害频发和海岸带生境破坏是影响我国海 洋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 ☆海洋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近岸局部海域 污染加重 2010年,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水质量状况总 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 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但尚有4.8万平方 千米的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近岸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各项监测指标符合第 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在91%以 上。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总体处于健康和亚健 康状态,局部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生 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较大,生态服务功 能受损。 ☆ 海洋功能区环境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 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 用要求。海洋保护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主要保 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海水浴场、滨 海旅游度假区的娱乐用海功能正常发挥;海水增 养殖区环境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海洋倾倒区 环境基本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油气开发活动未 对邻近海域海洋功能造成影响。 ☆入海排污口总体排海洋热点纵横

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前一斤 卖 到6 左右 。价高 、 路好 , 元 销
养殖户们 的干劲很足 。 目前 , 澳 的龙 须菜 大部 分都被 南 中国 内地 的琼 脂 厂商 收购 , 中, 其 福 建 和广 东 的厂 商 最多 。到 目前 为 止 , 这些厂商已经在南澳 收购 了近 2 t 万 龙
同 时 ,园 区 内 还 发 展 上 林 下 鱼 、
3 0
前, 苗价 涨到 l 5元 , 左右 , 尾 地震后
继 续 上 涨 , 今 年 4月 2 l 到 3 E已经 涨 到
现 代 渔 业 信 息
达3 万多 亩 , 是广 东省 最 大 的龙须 菜 养 殖基 地 , 县龙 须 菜 的品质 、亩产 该
第2卷 第6 6 期
场 的建设 和管理今 年 刚起 步 , 该项 工 作技 术 要求 高 、 理难 度 大 , 管 是一 项 全新 的考验 和挑 战 , 必须 以主人翁 的
1 3 , 西 北海 市 水 产 品 出 口 -月 广 1 万 t 货 值 44 6 万 美 元 , 别 同 . 1 、 8. 5 分 比增 长 1.%和 4 %。其 中,冻 罗 非 7 6 6
箱 可 养 成 鱼 3 0 00 0 ,按 2 00 0 5 0 斤 . 5 元 / 计算 , 是 1 多万元 ” 这 么大 斤 就 0 , 的养殖 密度怎么 能满足鱼类 的水 质和 饵料需求 呢?基地 负责人介绍说 , 网 “
业。
度对其 出口3 9.t 同比下降 7 %; 3 4 4, . 1
对俄罗斯 、 墨西哥分别出 口 1 3 .t 97 和 5 1 9 .t 分别 同比增长 1 倍和 2 。 03 , 2 . 8 倍
于 讯 摘 编
箱养殖 的最大优 点就在于可 以实现高

2010年中国国际海洋工程发展论坛特辟规范专场

2010年中国国际海洋工程发展论坛特辟规范专场
“ 讨 海 工规 范 、 准 的 应 用 与走 向” 一主 题 与会 议 代 表进 行 交 流和 互 动 。 研 标 这
连 重工 ・ 重 集 团有 限公 司 、 东 中华造 船 ( 团 ) 限公 司、 起 沪 集 有 中远 船 务 工程 集 团有 限公 司 、 海振 华 重 工 上 ( 团 ) 份 有 限公 司 、 苏熔 盛 重工 集 团有 限公 司、 国船 舶 及 海 洋 .程 设 计 研 究 院等 单 位 的 专 家 , 集 股 江 中 Y - 围绕



3 。期
吊具 连 接 部 件 等 影 响 装 卸 作 业 安 全 的 重 点 部 位 及 通 、 意见 统 一 、 一人 指 挥 ”的原 则 , 般 情 况 下宜 指 一
部件进行检查 。
() 4 检查 并 选 择 正确 的工 属 具辅 助 装 卸 作业 。 对特 殊箱 型 及 重 大件 货 物 等 非 常规 货 物 而 言 , 常规 属具 进 行 辅 助作 业 。 类 工 属具 包 括 钢 丝绳 、 这 吊索 、
套环 、 卸扣 、 撑杆等 , 他们直接与货物连接并承担货 员的指挥信号 , 切不可存有麻痹大意 、 投机侥幸 、 贪
物的 吊运 负 荷 ;因此 , 所 选 用 的工 属 具 进行 安 全 多全 。首先 , 选择 的工 属 具必 须 正 确, 主要 指 能 方便 连 接 、 足安 全 负 荷要 求 以及 在 满
卸 ; 次 , 据 相 关 的技 术 性 能 标 准对 所 选 工 属 具 中严 格 监督 控 制 , 其 根 事后 及 时总 结 完善 ” 的做法 , 照 参 及 进 行 仔 细检 查 , 保 其起 重 负 载 满 足货 物 装 卸 的安 相 关 的科 学 管理 理 念 和 先进 操 作 方 法 , 时调 整 安 确

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0年,沿海各地区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不断推进海洋经济结构调整,着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海洋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一、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 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

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 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 069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 06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 1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 258亿元。

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

据测算,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 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

图 1 2001年-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情况三、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情况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

其中,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15 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6 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如下:图 2 2010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图——海洋油气业我国继续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多个油气田陆续投产,海洋石油天然气产量首次超过5 000万吨。

海洋油气业高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 302亿元,比上年增长53.9%。

——海洋电力业海洋风电陆续进入规模开发阶段,海洋电力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1%。

——海洋生物医药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实施,海洋生物医药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全年实现增加值67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海洋船舶工业我国造船完工量及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大幅增长,海洋船舶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 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海水利用业我国海水淡化能力不断增强,海水直接利用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海水利用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2010 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海洋开发与保护双赢

2010 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海洋开发与保护双赢

2010 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海洋开发与保护双赢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物有两万多种,滨海沙矿、海洋石油等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为我国创造了创造了接近十分之一GDP的海洋经济。

但是当人类大力开发海洋的同时,骇人听闻的日本水俣病、1998年长江洪水肆虐、南方某市因围海造田而遭来灭顶之灾等事件纷纷袭来,向人类敲醒了警钟,盲目开发海洋资源,忽视海洋保护,是不可持续的,是得不偿失的。

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推进海洋开发与保护,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协调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其本质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在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建设,寻求可持续发展。

而科学发展观恰恰要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是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待海洋做到科学开发、合理保护、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这对我国能够持续利用海洋,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海洋兼顾开发与保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法制层面,完善海洋开发和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把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并重作为海洋立法的原则之一,完善包括《海洋保护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明确海洋开发和保护的概念、范围、方式等,以健全的法律体系激励、规范、协调海洋开发与海洋保护。

同时,不断完善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各项管理制度,在操作层面上协调好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南海某市制定的涉及了海洋海岛开发保护规划的编制、海岛开发项目的审批程序、属地对海岛的有效监控等内容的海岛管理制度,就为海洋海岛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从操作层面,优化海洋开发的方式,加强海洋的综合保护。

禁止向海洋排污、过度捕捞、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破坏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为。

优化对海洋的开发方式,引进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项目,保障水电能等资源的有效节约和综合利用。

2010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

2010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

2010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2011-05-18 | 作者:| 来源:国家海洋局| 【大中小】【打印】【关闭】概述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

全国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合理配置资源、保障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创新管理思路,突出管理重点,海域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编制完成,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

围填海管理全面加强,围填海计划指标得到严格执行。

优先保障国家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海洋产业的用海需求,全年报国务院批准重大建设项目用海16个。

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用海管理得到规范,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市场化配置初显成效。

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业务化运行工作扎实推进,海域使用权属数据整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质量年”活动全面开展,海域使用论证监管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海域海岸带整治与修复工作正式启动。

2010年全国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2481本,确权海域面积19.38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90.74亿元。

1 基本情况1.1 海洋功能区划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专家评审会充分发挥海洋功能区划统筹作用。

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编制完成,印发《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要求》,组织召开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专家评审会。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张宏声开展海域管理专题调研成立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厅(局)及有关研究单位推荐的44名专家组成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

经国务院批准,下发《关于规范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改的前提条件和报批程序。

1.2海域权属管理我国首个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挂牌竞价成功进一步优化项目用海审批程序,提高审批工作效率,坚持把合理配置资源、保障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优先保障国家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重点海洋产业的用海需求,全年报国务院批准了16个重大建设项目用海。

2010年全国渔业经济发展突出体现六大亮点

2010年全国渔业经济发展突出体现六大亮点
3 2
灭活 的鲤 精子做 激活源 , 采用 极体雌
现 代 渔 业 信 息
江 苏 响 水 启 动 海 水
第 2卷 第 1 6 期
品供 给得到有 效保 障。 预计 渔 民人均
纯收入预计超过 89 0 , 比增 长超 5 元 同 过 9 其 中有 8 省人 均 突破 万元 , %, 个 为促进农 民增收发挥 了重要作用 二是市 场稳定 , 产品 出 口大 幅 水
日韩 两 国 最 近 在 韩 国 东
南 岸 共 同 放 流 红 鳍 东 方
现 代 渔 业 信 息
供参考 ) 。
日本 和韩 国为 了促进两 国在 日韩
海峡 ( 鲜 海峡 、 马海峡 ) 区的水 朝 对 地
3 5
从 中 国进 口红 鳍东方 纯 的增 加 , 致使
市 场上 红 鳍东 方纯 的价 格一 直低 迷 , 如果 这种 情况继 续下 去 ,日本 的红鳍
由政府有关 部 门批 准颁 发许可证 制度
纯 稚 鱼 两 万 尾
河豚 鱼是 毒鱼 的代表 , 的确年 年 因吃 河豚 鱼而 中毒 死亡 者 没有 绝迹 。 因为河 豚鱼有 毒 , 以在 日本有这 样 所

产交流为 目的, 日本西部四个县( 山口、
东 方鲍 渔业 界 处于难 以复活 的状 况 , 致使红 鳍东方纯 的生产者 陷入 了严峻 的 处境 。 者 ,红鳍 东方 纯在 中国是 再 禁止 食用 的, 以主要 用 于出 口, 所 这
击 等不利 影 响 , 积极 开发新 渔 场 , 预 计全年产量 12 t 同 比增长 4 0万 、 %。国
略上要改变过去主要追求产量 的做法 , 主攻单个 20 以上 的大规格螃蟹 。 0 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内容简介发布时间:2010-6-23《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分别以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海洋法律与海洋权益、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和海洋政策与海洋管理等五大部分,全面总结和分析了中国海洋发展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海洋事业发展的形势和现状、取得的成绩和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一部分: 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该部分从国际、地区、国内三个层面,介绍并分析海洋的发展进程、热点问题等。

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发展的趋势是国际社会将加强和改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的海洋规划的实施,遏制海洋资源衰竭和生态健康状况恶化,开拓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国家层面,海洋发展的趋势是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海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以整合各行业、各部门的涉海规划和活动,实现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和海岸带管理。

中国海洋的发展与周边海洋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等方面联系紧密。

2009年,中国与海上周边地区既存在经济依存度增大、利于海上局势稳定,同时也面临一些周边国家争夺海洋权益和外部势力介入的挑战,周边海洋开发活动所引发的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凸显。

中国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快速发展中的沿海大国。

发展海洋事业是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战略任务。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腾飞、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陆东部沿海地区11个省级行政区划,用约占全国12.4%土地面积承载着约占全国36%的人口。

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担负着拉动全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重任,也面临着环境、生态和自然资源的压力与挑战。

中国海洋事业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极大地依赖于转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开发利用模式。

第二部分: 海洋法律与海洋权益国际海洋法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提高、对海洋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发展。

国际社会积极实践《公约》,促进了《公约》的普遍性。

《公约》缔约国大会为有关国家在《公约》框架下讨论海洋法问题提供了舞台。

当前国际海洋法实践的重点领域之一是200海里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确定问题。

中国等国家倡议并在第18届缔约国大会上通过的关于200海里外大陆架“初步信息”的决议,为促进大陆架制度的实践做出了贡献。

至2009年8月10日,沿海国共提交了51份划界案和44份“初步信息”,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结部分划界案并提出“建议”。

在制定了锰结核勘探规章以后,经过多年的谈判协商,关于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两种新资源的“勘探规章”呼之欲出(《多金属硫化物勘探规章》已于5月7日通过)。

在《公约》体系之外,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等还制定了许多与海洋领域密切相关的重要而有影响的国际公约。

中国的海洋法律制度在2009年又实现重大突破,出台了《海岛保护法》。

随着沿海地区开发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海岛特别是无居民海岛的呼声越来越高。

历经7年多的不懈努力和艰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在2009年1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

这部法律共6章52条,设置了海岛保护规划制度、海岛生态保护制度、无居民海岛权属制度、特殊用途海岛保护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五项制度,明确赋予了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在保护和开发利用海岛工作中的职责。

《海岛保护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海岛的管理、保护和开发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中国主要海洋区域,从内水到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从海域到海岛,均有法律覆盖和规范。

中国的海洋立法和实践顺应了世界海洋的发展潮流,部分法律制度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海洋权益维护和战略利益拓展扎实推进。

中国海洋权益面临复杂的形势,除了岛礁主权、海洋划界、海洋资源争端以及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外,还面临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海上通道安全和海上恐怖主义等新的挑战。

为有效维护我海洋权益,中国及时向联合国提交了“中国关于200海里外大陆架的初步信息”,向世界郑重宣示了我国在东海等周边海域的海洋权利。

对日本所提冲之鸟礁划界案、越南和马来西亚所提南海划界案及时采取反制措施。

南海低敏感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同印尼等周边国家开展多项实质性合作项目,与马来西亚签署了政府间海洋科技合作协议,以实际行动维护了我在南海的权益。

中国将继续推进周边和谐建设,但国内外多种因素盘根错节,海洋权益问题极为复杂。

中国的海洋安全形势既受国际海洋安全形势的影响,也存在多方面具体的安全威胁,海上不和谐因素仍将长期存在。

整体而言,中国的海洋安全局势处于相对稳定的态势,向好因素和消极因素同时增加。

域外大国的介入,使中国周边的海洋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化。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继续保持总体稳定,但变数增多,我维护海上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三部分: 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沿海区域经济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整体中占有显著地位,带动了各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海洋经济在发展低碳、高速生态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催化和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改进和协调发展。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学和技术的支撑作用。

主要发达国家先后推出海洋科技发展的优先目标、长远战略、实施规划和专题计划,鼓励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机制,强调海洋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活质量、国家安全、防灾、救灾、保生态健康和人类健康的紧密结合。

海洋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全球尺度的海洋变化、碳循环、海气相互作用、极地环境以及它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海洋技术领域,近年来的发展重点是生物技术、新能源、深海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船舶制造的尖端技术和环境观测、预报和评估等。

中国海洋经济总体呈现出稳定向好的发展势头。

2009年,国务院在出台“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先后批准了多个与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区域开发开放重大规划。

沿海各地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了对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

2009年我国的海洋生产总值跃升为31964亿元, 比上年增长8.6%。

海洋生产总值占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5%。

海洋产业增加值18742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3222亿元。

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7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人员52万人。

2001年至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6.12%, 远远高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

2005年至2009年,年均新增就业人员232万。

中国的海洋经济在新世纪头十年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继续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中国海洋科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的海洋科技事业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具备了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观测能力。

通过实施《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兴海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国家海洋局和科技部联合编制印发的《深海高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深海高技术发展的工作思路。

海洋能和海水综合利用工作稳步推进,在沿海有些地方已初见成效。

编制出版了我国首部海洋医药权威典籍—《中华海洋本草》,对外发布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海洋”(iocean)信息服务系统数字公众版,这些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中国在深海技术、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勘查和开发技术等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深潜器的少数国家之一。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已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

深海钻井平台技术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浅海油气资源勘查与评估技术已经成熟。

在海水资源的开发技术方面,中国已取得重大突破,已具备了实现产业化的条件。

中国的海洋生物技术在国家“863”等相关计划的支持下,取得很大的进步。

目前在海洋生物基因技术、深远海极端生物基因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天然产物和药物开发技术等海洋生物高技术中,海洋药物开发技术的产业化程度较高。

2008—2009年度,国务院已经批复12个沿海区域性规划和文件。

通过实施这些区域性规划,将在未来5~10年内完成对沿海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布局优化。

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11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钢铁、石化、船舶和物流四大产业规划将直接导致沿海地区经济的布局调整,也直接导致了对近岸海域使用的旺盛需求。

未来3年,随着这些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新的重化工产能完成投产后,势必将对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压力。

第四部分: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探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建立了多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机制。

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污染、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气候变化等多重威胁。

建设海洋保护区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手段。

各国在自身管辖海域建立的海洋保护区面积增长迅速,保护效果显著。

公海保护区、特殊区域、特别敏感海域、禁渔区等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公海保护区尤其得到国际社会的空前关注。

人们陆续发现了热液喷口生态系统、冷渗漏区、冷水珊瑚等新的生命形态。

这些生态系统大多位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

关于开发利用和保护这部分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尚属起步阶段,相关的政策法律制度也不健全。

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全面部署了海洋系统落实《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和组织分工,重点实施了《渤海环境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价规划》。

2008年我国近岸海域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

南海和黄海污染相对较轻,而东海和渤海污染相对较重,污染严重的海域集中在大型入海河口和海湾。

从污染面积看,2008年是自2000年以来污染总面积最小的一年,也是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最小的一年。

赤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溢油等海洋生态环境灾害无明显减轻迹象,“绿潮”灾害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实施了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

2008年以来,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最近两年新建了超过10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陆续获批的沿海开发战略将带来新一轮的海洋和海洋带开发热潮,对业近岸海洋生态环境增加新的压力。

海洋预报减灾和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进一步完善了海洋观测预报体系和能力建设,海洋观测台站、雷达站、浮标等数量创历史新高,组织编制了《中国海洋观测网建设总体方案》。

全面强化海洋灾害观测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修订了《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值班制度。

积极开展“5.12”首个防灾减灾日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全国海洋站基准潮位核定、沿海警戒潮位核定、海洋灾害调查与评估和编制海洋灾害公报和海平面公报等相关工作。

以气候变化对海洋及海岸带影响评价、海洋对气候形势影响评估为重点,积极开展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沿海各地开展了海平面上升影响的调查与评价,为各级政府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