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从梁漱溟的思想和实践看“刚”的人生态度

从梁漱溟的思想和实践看“刚”的人生态度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和创造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关键作用的因素。
而在影响劳动者劳动和创造效果的知识、情感、意志、态度等诸因素中,哪个因素又起着最为重要的因素呢?梁漱溟认为是态度。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梁漱溟通过对东、西、印三种文化的比较,指出这三种文化其实是代表了三种人生态度,分别是郑重、逐求和厌离。
至于如何把中华文化解救出来,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这一问题,梁漱溟在该书第三种第七节“答案讲明的第三步”中指出:“自文艺复兴起,人生之路向态度一变,才产生我们今日所谓西方文化。
考究西方文化的人,不要看那西方的征服自然、科学,德谟克拉西的面目,而须着眼在这人生态度,生活路向。
要引进西方化到中国来,不能单搬运,摹取他的面目,必须根本从他的路向、态度入手。
”梁漱溟还引用了蒋梦麟《改变人生的态度》一文中的一段话来说明态度的意义:“我生在这个世界,对于我的生活,必有一个态度,我的能力就从那方面用。
人类有自觉心后就生这个态度,这个态度变迁,人类用力的方向也变迁。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梁漱溟先生认为必须改变了态度,才能真正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态度是导致文化不同的原因。
通过分析比较东、西、印三种文化以及导致这三种不同文化的人生态度,梁漱溟指出,这三种人生态度和文化应该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才比较合理。
西方过去走的是人对物的第一路向,他们采用的是逐求的人生态度,而中国文化则没有经过第一路向的发展,直接迈向了第二路向,采用了郑重的人生态度,但由于早熟,所以这种态度不明朗,并没有坚持好。
中国人的人生问题反而没有很好解决,而印度则是用厌离的态度直接越过了一、二两个阶段走向了第三期文化,这更是一种早熟。
按照梁漱溟的说法,西方第一路向的文化已经走到了尽头,应该转入第二路向的文化,并应该有新的人生态度来取代逐求的人生态度。
梁漱溟的直觉和理性生命哲学思想

梁漱溟的直觉和理性生命哲学思想首先,关于本能。
梁漱溟在人类的认识最初阶段是肯定欲望的重要性,提出人生应该顺着欲望前进,而欲望则是依靠人类的本能产生。
罗素在《社会改造原理》中将欲望和冲动区别对待,但是欲望其本质同样还是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
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绪论》中突出强调本能的重要。
早期梁漱溟在讨论人心的问题时最初是围绕着本能和相应不可分割的感情冲动展开的。
将本能看作是人的本性,也叫“直觉”。
在梁漱溟看来,直觉广泛存在于人类个体的生命中,人的内在生命是与外界世界相连接的,而两者的连接物就是直觉。
“我们内里的世界与外界通气的,只有这直觉的窗户”。
在他看来,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达到“天人一体”的生命境界。
他把人性的善归于本能,人性的恶归于理智的方面,即私心人欲。
由此梁漱溟将这些与孔子的“仁”结合起来,认为本能为体,理智为用。
一方面梁漱溟接受儒学思想,认为“直觉”是“仁”。
他提出:“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
”对于敏锐的定义,梁漱溟举了一个例子,在《论语》上宰我问“三年丧似太久”,孔子回答他讲:“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他说“安”。
听到宰我的回答后,孔子没有明说对于宰我的失望,只是从字里行间中都能感受到孔子对于宰我回答的不满,等到宰我出去以后,孔子叹气道:“予之不仁也!”这个“仁”就完全要在那“安”字上求得。
对于一个人来说,对于缺少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他就是迟钝的。
那么为什么对待同一桩事情,有人就会恻隐之心,有人就没有恻隐之心,有的人产生羞恶之心,有人就毫无羞恶之心?这些不过都是一种安然不自知罢了。
既然迟钝的直觉是“安”,那么“不安”就变成了敏锐的直觉,所以孔子教人“求仁”。
直觉可以产生人类所有的美德,由此可以说孔子的“仁”产生所有美德。
既然所有美德都是由孔子的“仁”产生,换言之,“仁”就可以代表世间所有的美德。
这里的“仁”学概念在后面被孟子发展成“良知”,随后被王守仁继承和发展,认为“良知”是绝对主体性的,又是客观必然的。
梁漱溟的生命主体论哲学思想

梁漱溟的生命主体论哲学思想梁漱溟认为,宇宙大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生命,人类生命是个体生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
人类是有动物进化来的,不仅拥有生命的活力,还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类的出现,标志着整个宇宙之中出现了智慧生命,由此宇宙大生命完成了质的飞跃。
“人类生命处于宇宙大生命发展的顶峰,最能代表宇宙大生命向上奋进不已的特点”。
人类作为宇宙大生命典型的代表,其生命本质有两种生命构成:一种是“心”生命;另一种是“身”生命。
这两种生命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
个体生命在与宇宙生命沟通时,以“身”生命为基础,借助“心”生命的理性思维,相互融合没有障碍,彰显出生命的本性。
首先是“心”生命。
对于人心,梁漱溟认为其包括两方面的活动能力:首先就是对外的一面,这些就是关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况的感受,这类活动一般依靠大脑皮质的神经活动操作人类的感官器官来完成;然后是对内的一面,就是个体生命在保持机体正常生活的活力。
从总体上介绍完之后,又为“心”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何谓心?心非一物也;其义则主宰之义也”。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个体生命的宇宙里,“人心”就是本原。
梁漱溟认为,人类可以和宇宙中的其他物种区分开来就是因为人类存在“人心”这种心理活动。
在对人心的特点进行解释时,梁漱溟使用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提出的“自觉能动性”,指出人心就像是行军打仗,具有三个特点: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
第一个是主动性。
梁漱溟认为,想要理解人心的主动性首先要从生物生命说起,人类之所以可以和宇宙中的其他物种存在区别,是因为思想是是人类独有的活动,他们身体的行为是受到思想的控制来完成的。
比如水和空气也是可以移动,但是它们的移动状态无法自己选择和控制,是被动形成的。
而人类是具有生命特质的,所以可以具有主动选择的能力,就像《论持久战》中所提到的“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盖作战是人类—最富有生命力者—的事”、“事在人为者,人的主动性为之也”。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哲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也是伦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他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倡的“伦理本位”思想上。
所谓“伦理本位”,就是将伦理放在人类社会活动的核心地位,将其作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基石。
梁漱溟认为,伦理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维系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梁漱溟强调伦理的自觉性。
他认为,伦理是人类社会自觉发展的产物。
人们必须以伦理为指导,自觉遵循伦理规范,才能良好地进行社会生活。
他主张人们要在道德上有所追求,在行为上有所节制,在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范围内积极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梁漱溟关注伦理的人文性。
他认为,伦理是以人为中心的,要以人的利益和尊严为出发点和归宿。
伦理不仅涉及个体的道德行为,也包括社会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他主张人们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梁漱溟关注伦理的实践性。
他认为,伦理是在实践中建构和完善的。
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层面,更要将其落实到具体的社会行动中。
他主张人们要具备判断力和决策力,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把握伦理要求,并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梁漱溟强调伦理的历史性。
他认为,伦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
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的。
人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推动伦理的发展和进步。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强调了伦理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倡导人们放眼整个社会和人类命运、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伦理实践和历史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试论梁漱溟之宗教观

试论梁漱溟之宗教观梁漱溟(1893-1988),原名梁若愚,字漱溟,被誉为“新中国共和国先烈”和“当代中国思想家”。
梁漱溟曾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著作,他深刻而深远的理论对当今社会文化及宗教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他的著作中,他十分关注宗教,提出了他自己的宗教观点,形成了一套关于宗教的系统性的哲学思想。
梁漱溟的宗教哲学思想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通过知觉走向宗教的解析认识,强调人类和宇宙的本质的密切关系;二是以“人本及其自由”为核心,重视个体的主观自由。
首先,梁漱溟认为“天人合一”是宗教信仰的本质,即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一”。
这意味着世界不仅包括物质,而且包括人类的认知和感受,即人和自然的本质是相通的。
梁漱溟认为,“天人合一”既代表了宇宙之大,又体现出了宇宙之美,像一位形而上学家所说:“一切活物生死有正理,但不可说禅宗未有性别”。
梁漱溟认为,人类的真正的本质是“合一”,因此人类的思考和行动必须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同时也要追求宇宙万物的至高和谐。
其次,梁漱溟强调人本主义和个体自由,认为宗教信仰应以人本主义为核心。
他认为,“宗教和宗教信仰是人类行为的基础,是自由的基础,也是人生的回答”。
梁漱溟认为,人的本质是个体的,因此人的思考、行为和表达都必须以自由为基础。
他认为,宗教信仰不仅仅是表面的遵从和追求,而且是个体的奋斗和追寻,以实现个体自由的梦想。
最后,梁漱溟认为宗教信仰不仅仅是追求宗教教义,而且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应有“善行”作为出发点。
梁漱溟提倡“善行”,即基于宗教信仰把人们带入一种崇高的境界,而这种崇高的境界是以行为为基础的。
他认为,人们不仅要走向宗教的认知,而且要走向宗教的行为,“善的行为是一种具有信念、愿望和希望的行为”。
综上所述,梁漱溟认为宗教是一种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和“人本及其自由”为核心的系统思想,他强调用“善行”来促进宗教认知,以实现人们自由和幸福的实现。
他的宗教思想不仅对现代宗教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当今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被誉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学者,他的思想涵盖了哲学、历史、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其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伦理本位”思想的提出。
他认为,伦理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应该成为人类社会的理念基础和行为规范。
本文将对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进行探析。
一、伦理本位的内涵伦理本位,即以道德规范为本位,强调伦理价值在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性。
伦理本位思想追求“天下为公”的理念,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在伦理本位的观念中,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相互依存,个人的成功和幸福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相互关联。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伦理本位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仁爱”、“诚信”、“适度”、“礼”等思想都是注重人际关系的伦理价值,而“天命有亲,以睦为本”则是强调社会和谐的表述。
在中国哲学中,伦理本位的思想也得到了深化,如梁实秋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伦理中也”。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现代社会的理想追求。
他主张要把伦理本位思想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中,用伦理规范来引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伦理本位的历史渊源伦理本位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如柏拉图的“善”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都强调了伦理规范的重要性。
在西方文化中,伦理本位又被称为“德性主义”或“德行伦理学”,强调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在社会中的作用。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思想的应用能够让社会更加公平、和谐和充满创造力,提高社会的文明和幸福指数。
他主张要用伦理规范反对社会现象中的不道德行为,抵制消费主义的泛滥和无良商家的欺诈行为,促进亲情和家庭的重要性,重视职业责任和企业道德,加强利他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等。
在现代社会中,伦理本位思想的应用,可以体现为:1.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2.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信用评价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互动。
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

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有关论文指出,梁漱溟是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他的新儒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其主要内容包括:其一,反对科学主义的“理智”,崇尚玄学的“直觉”。
梁漱溟反对“五四”时期流行的“科学与哲学没有区别”、“科学就是哲学”的观点,对科学主义思潮也持批判的态度。
他认为,科学本身含有有害的生命观、粗糙的功利主义和过度的行动主义,如果对它不加以必要的节制,其结果不仅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会使人放弃对生存意义和道德价值的追求,导致人性的丧失。
因此,梁漱溟坚决反对将科学与哲学(玄学)混为一谈。
他认为,科学与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而哲学(玄学)研究的是生命本体;从研究的方法来看,科学的方法是“理智”,哲学(玄学)的方法是“直觉”。
同时,就科学的“理智”与玄学的“直觉”认识发生的形式和过程而言,它们也存在区别。
直觉是本能的一次得到,而理智则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由不知最后到知;直觉是不需“操心打量”的,遇事只要“当下随感而应”,听凭体悟,而理智则需要思考和逻辑的分析,需要对“感觉”进行综合。
梁漱溟对科学和哲学之区别的分析,无疑具有某些合理的地方。
但是,他强调科学与哲学的差异性,而忽视了它们的相同性,这就割断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免失之偏颇。
其二,以陆王心学来诠释和提倡孔子的人生哲学。
梁漱溟极其赞赏陆王一派提倡的那种“乐天知命”的“孔颜乐处”,对于泰州学派王氏父子的“以乐为教”更是推崇备至。
他认为,无论何人,其苦乐是相等的;苦乐不决定于客观物质条件,而取决于主观感受。
如果以客观物质欲求能否达到为苦乐的标准,那么由此得来的乐乃是系于外在之物的相对的乐,其结局是苦与乐的不断交替。
而只有“认取自身活动上的乐”,才是“真乐”,才是“绝对的乐”。
在梁漱溟看来,人们只要实现了这种“绝对的乐”,就会使一切“要求计较之感销归乌有”,从而达到“无我”、“忘我”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梁漱溟的人生态度

梁漱溟的人生态度说起梁漱溟老先生,那可真是个活得通透,走得自在的大智慧人儿。
他这一辈子,就像是山间一股清泉,不急不缓,却总能流到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一说到他的人生态度,首先蹦进我脑海的就是“随遇而安”。
梁老啊,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像那老槐树下乘凉的老人,笑眯眯地看着周围的世界,心里头没啥大波澜。
你瞧他,早年搞学问,那是真下功夫,但也没见他急吼吼的,就是一股子沉稳劲儿,让人看了就心安。
后来呢,世道变了,他也没咋抱怨,该干啥干啥,好像一切都在他预料之中似的。
再来说说他的“知行合一”。
梁老可不是个光说不练的主儿,他那一套套的理论,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比如说他对儒学的理解,那可不是书本上搬来的,是他自己琢磨、自己体验出来的。
他常说:“学问嘛,得用到生活中去,才叫真学问。
”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难啊,但梁老就真这么干了,而且干得漂漂亮亮的。
还有他那份“淡泊名利”的心,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那个乱世里头,多少人为了个名利二字争得头破血流,可梁老呢,就像那山间的野菊,不争不抢,自有一股子清香。
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也不在乎自己能得到啥好处,就一门心思地做自己的事,过自己的日子。
这种境界,一般人可真学不来。
最后说说他的“乐观豁达”。
梁老这一辈子,遇到的困难可不少,但他总是能笑着面对。
他说:“人生就像一场戏,有喜有悲,有得有失,关键看你怎么看。
”他这种态度,就像是给生活加了一勺糖,再苦的日子也能品出点甜味来。
所以啊,梁漱溟老先生的人生态度,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学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或许应该放慢脚步,学学梁老那种随遇而安、知行合一、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这样一来,咱们的日子啊,也能过得更加有滋有味、从容不迫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心与生命
• 梁漱溟晚年论“生命”多以“心”言,不似早年 多讲“意欲”,这更凸显了生命之“通灵”向上 创造的意味。这“心”,已为“生命”之代称。 由之提出“心与生命同义”之说。
• 《人心与人生》 : “念念相续而转,其新者独在其念之乍转耳。
此存乎生命幽渺之一动出自宇宙内在矛盾之争持, 不属世间之所现有,而是乍然加入现世间来的, 故曰新,故曰凭空而来,前无所受。凡生命当下 之一动盖莫不如是……”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56页): 生活就是“相续”,唯识把“有情”——就是现在所
谓生物——叫做“相续”。生活与“生活者”并不是两件 事,要晓得离开生活没有生活者,或说只有生活没有生活 者——生物。再明白的说,只有生活这件事,没有生活这 件东西,所谓生物,只是生活。生活、生物非二,所以都 可以叫作“相续”。生物或生活实不只以他的“根身”— —“正报”——为范围,应通包他的“根身”、“器 界”——“正报”、“依报”——为一整个的宇宙——唯 识上所谓“真异熟果”——而没有范围的。这一个宇宙就 是他的宇宙。盖各有各自的宇宙——我宇宙与他宇宙非一。 抑此宇宙即是他——他与宇宙非二。照我们的意思,尽宇 宙是一生活,只是生活,初无宇宙。由生活相续,故尔宇 宙似乎恒在,其实宇宙是多的相续,不似一的宛在。
“前此的我”与“现在的我”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57页): 这个差不多成定局的宇宙——真异熟果——是由我们
前此的自己而成功这样的;这个东西可以叫做“前此的我” 或“已成的我”,而现在的意欲就是“现在的我”。所以 我们所说小范围生活的解释即是“现在的我”对于“前此 的我”之一种奋斗努力。所谓“前此的我”或“已成的我” 就是物质世界能为我们所得到的,如白色、声响、坚硬等 皆感觉对他显现出来的影子呈露我们之前者;而这时有一 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非物质的东西,就是所谓 “现在的我”,这个“现在的我”大家或谓之“心”或 “精神”,就是当下向前的一种活动,是与“已成的 我”——物质——相对待的。
3.生命的本性
• (1)生命本性——通 • (2)心与生命 • (3)心与意欲
(1)生命本性——通
• 宇宙大生命的本性是通而不隔,通灵向上, 不断克服滞著的无尽向上的创造活动。
局守与通灵
• 《人心与人生》(6章5节): 生命托于机体以为中心而联通于一切;
既有其局守之一面,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其 通灵之一面。通是正面,局是其负面。然 局守之一面世俗易见,其另一面通灵之无 限也,多为世俗所忽焉。
“心”的本性——“活”、“自由”
•
生命是什么?就是活的相续。‘活’就是‘向上创
造’。向上就是有类于自己自动地振作,就是‘活’;
‘活’之来源则不可知。(《朝话·谈生命与向上创造》)
•
向上创造就是灵活奋进,细分析之可有两点:(一)
向上翻高,(二)往广阔里开展。(《朝话·谈生命与向
上创造》)
•
须知生命本性不外是无止境地向上奋进,争取其活动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五个问题
• 一.生平与著述 • 二.生命哲学 • 三.心性学说(直觉与理性) • 四.文化哲学 • 五.中国文化及其未来
1.梁漱溟哲学思想的特征及其定位
• 梁漱溟之哲学,总体上可理解为一文化哲 学。而这一文化哲学的形上基础,却是生 命哲学。
• 从形上学来说,其哲学为一生命哲学 。 •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从理论体系
上讲,他是一个圆融一体的新儒家,而不 是一个“半截子”(即无本体论、心性论 依据)的新儒家。
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思想来源
• 《朝话·中西学术之不同》(1937):
• 中国儒学、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来 的根柢。
• 在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 的,一切以自然为宗。仿佛有点看重自然,不看重人为。 这个路数是中国的路数……我曾有一个时期致力过佛学, 然后转到儒家。于初转入儒家,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得门 而入的,是明儒王心斋先生;他最称颂自然,我便是如此 而对儒家的意思有所理会……后来再与西洋思想印证,觉 得最能发挥尽致使我深感兴趣的是生命派哲学,其主要代 表者为柏格森……再则,对于我用思想做学问之有帮助者, 厥为医书。(我读医书与读佛书同样无师承)医书所启发 于我者仍为生命。
2.意欲与生命
• 在梁氏的哲学系统中,“文化”、“生 活”、“生命”、“意欲”,是密切相互 关联的的几个概念。
文化的定义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二章)说: 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
活的样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没尽 的意欲(will)……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 • 《朝话》(1937)里说:
生活——“事的相续”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56页):
这个“事”是什么?照我们的意思,一问一答即唯识 家所谓的一“见分”一“相分”——是为一“事”。一 “事”,一“事”,又一“事”……如是涌出不已,是为 “相续”。为什么这样连续的涌出不已?因为我们问之不 已——追寻不已。一问即有一答——自己所为的答。问不 已答不已,所以“事”之涌出不已。因此生活就成了无已 的“相续”。这探问或追寻的工具其数有六:即眼、耳、 鼻、舌、身、意。凡刹那间之一感觉或一念皆为一问一答 的一“事”在这些工具之后则有为此等工具所自产出而操 之以事寻问者,我们叫他大潜力、或大要求、或大意欲— —没尽的意欲……所以,我们把生活叫做“事的相续”。
生命与生活,在我说实际上是纯然一回事; 不过为说话方便计,每好将这件事打成两截。所 谓两截,就是,一为体,一为用。……其实即体 即用,也只是一回事,并非另有本体。犹如说: 我连续不断的生活,就是‘我’;不能将‘我’ 与连续不断的生活分为二。生命与生活只是字样 不同,一为表体,一为表用而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宇宙表现为“生活”
能力的扩大再扩大,灵活再灵活,自由再自由……(《人
心与人生》)
•
必有空隙方好自由活动。生物进化无非奋进于争取自
由灵活,其每有所进正不妨看做是空隙又有所扩大。至于
人类出现,特见其活动可以自由者,即在其一直奋进不懈,
争取得迄今最大空隙也。”(《人心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