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思考问题的八种层次

合集下载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见解的著作,读完之后,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在书中,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差异以及未来的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强调征服自然、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则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而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追求精神的解脱和超越。

这种对文化精神的分析,让我对不同文化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以前,我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和形式上,比如西方的科技发达、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等。

但通过梁漱溟先生的阐述,我明白了这些表面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精神。

这使我在看待不同文化时,不再仅仅是欣赏其外在的表现,而是能够去思考和体会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梁漱溟先生还指出,西方文化在近代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精神空虚等。

而中国文化虽然在近代遭遇了困境,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否过于盲目地追求西方的模式,而忽视了自身文化的宝藏。

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和物质丰富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内心的安宁。

书中关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的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断演变的。

梁漱溟先生认为,未来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对东西方文化优点的融合和创新。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守着传统文化不放,也不能全盘西化,而是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创造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文化。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梁漱溟先生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思考和质疑。

比如,他对于文化精神的划分是否过于绝对和简单化?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否受到更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这种质疑并没有削弱这本书的价值,反而促使我更加深入地去思考文化的问题。

思维的12个层次

思维的12个层次

思维的12个层次思维是人类最基本的智力活动之一,通过思考、推理、判断等方式,我们才能获取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

而思维的层次可以分为12个层次,这些层次逐渐递增,形成了一个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的过程。

第一层次: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五感对事物进行了简单的感知,对事物的特点和表象有一个浅显的印象,但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很有限。

第二层次:印象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人们会逐渐形成对事物的印象认识,即对事物特点的第一次概括,但这种认识也仅仅是基于个人感官与经验的,没有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第三层次:思维预览思维预览是指人们在感性认识和印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想象和推演,尝试预测事物会发生什么,并从中得到一些结论和思考。

第四层次:概念形成概念形成是指人们有了对于事物的一定认识后,通过总结和归纳得出对事物总体的理解和概念,并为之命名,从而形成概念。

第五层次:判断能力判断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对概念的理解和比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做出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并确定某个事件或事物的性质。

第六层次: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指人们在对事物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和分辨之后,能够通过分解和阐释,了解事物内在的关联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

第七层次: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对多种不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形成一个对整体事物的全面、综合性的认识和判断。

第八层次:探究能力探究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实施验证,从而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九层次: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能够积极尝试新的组合、新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认识与思路。

第十层次:评价能力评价能力是指人们在对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能够进行全面的比较和评价,从而形成对事物价值的认知和评价。

第十一层次:辨析能力辨析能力是指人们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比较,辨别出事物真实与假象,从而避免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第十二层次: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指人们在进行思考的同时,能够对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进行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和思考方式,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考水平。

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

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

摘要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农村教育运动,试图建立一种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教育体系,努力矫正西方搬来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针对当时农村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并在实验区取得了较大成果。

农村教育运动的目的是想通过改革教育,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中国建设乡村,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汇入现代文明的世界洪流。

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着眼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着力西方文明精神的生根开花,在探索与尝试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内涵,对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本研究应用文献分析法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通过透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体认当时面l临的社会经济矛盾和思想文化危机,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指出独特的心路历程和文化思考决定了梁漱溟对乡村教育问题的认识,儒家精神的发掘奠定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基础,对新教育运动失误的批判提供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现实契机,西方思想和丹麦教育的影响为他的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期教育家的实践启示也加快了梁漱溟投入乡村建设的步伐。

本研究介绍了梁漱溟乡村教育实践的阶段演进与基本主张,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客观评价其成败得失,高度赞赏梁漱溟对于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清醒和自觉,以及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和超越,提炼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代价值,包括政教合~的理论构架和模式选择,知识分子的投入和农民阶层的发动,精神陶炼情意教育的张扬,社会本位教育系统的恢复,创造教育的提出和尝试等。

论文最后针对当前教育尤其是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简要概括了粱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启示。

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梳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来龙去脉,难点在于挖掘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传统文化现代价值AbstractThecountrysideeducationalmovementthatspringsupin1920sand1930s,whichattemptedtOestablishakindofeducationalsystemthatsuitstherealityofChinesecountrysidewithgreatefforts,correctedthemodemeducationalpatternfocusingoncitywestern,andittakedOUtmanyresolutionplanformanyabuseofcountrysideeducation,andhasachievedverymuchinexperimentaldistrict.Theeducators,whoadvocatedthemovement,aimedatreconstructChinaandcountrysidebyeducationalreform,SOthatrealizestherevivalofChineseandmeltintointernationalmodemcivilization.Underthebackground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wasformedanddevelopedbasedonexplorationandattemptwhichstresstheheritage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ndmakewestemcivilizationtakeroottobloom.Therefore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hasitsuniquecharacterandrichmeaning,whichisofreferenceandenlightenmentforUStoimplementthestrategyofandeducation,andtoadvanceeducationalreforminrevivingthenationbysciencecountrysideareas.Withthemethodofliteratureanalysis,theresearchsummarizesH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systematically.Throughanalyzingthebackgroundof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ought,theauthorintendstOunderstandthesocialandeconomiccontradictionandideologicalculturalcrisisof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Thethesiselaborates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pointsoutitwastheuniqueexperienceandculturalthoughtthatdeterminedHangShuming’Sknowledgeofeducationincountrysideareas,insistsuponthatConfucianististhetheoreticsbasisofLiangShuming’Stheory,thecriticismofthefaultofNewEducationalMovement,offeredtherealisticopportunityof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thattheeffectofwesternideologicalandDanisheducationpournewvigourintohistheorysystem,andthatthepracticeofeducationistofthesameperiod,havealsoacceleratedHangShuming’Sstepofcontributingcountrysideconstruction.ThethesisintroducedthedesignandbasicviewofLiangShuming’scountrysideeducationalpractice.Bythecombinationofthesocialreality,whichLiangShuminglived,thethesisappraiseobjectivelyitsSuccessandfailure,appreciatesLiangShumingfor,hisclearheadedtowardstraditionalandmodernproblem,aswellasthebreakthroughandinnovationofhis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generallysumsupmodernvalueofLiangShuming’Stheoryandpractice,includingthetheoreticalframeandpatternoptionofthejointofpoliticsandeducation,farmers’voluntaryartdintellectualinput,theunfoldofeducationspiritualintroduction,theresumptionofeducationbasedONsocialstandard,theattemptandintroductionofcreativeeducationetc.TheresearchaimingproblemsofChinesecountrysideeducationnowdays,summarizesbrieflytherealistichintof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ofLiangShuming.Thefocaloftheresearchliesinsummarizingtheoriginandof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andthedifficultyliesintodevelopmentexcavatingthemodernvalueofcountryside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ofLiangShuming.Keyword:LiangShumingcountrysideeducationtraditionalculturemodemvalH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梁上君子的读后感

梁上君子的读后感

梁上君子的读后感梁上君子,是任志强教授的一本著作,该书以讲述梁漱溟先生的成长历程和思想转变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与人物智慧之间的关系。

读过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对梁漱溟先生及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梁漱溟这位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学者、教育家、思想家,是我国百年以来最杰出的孔孟之道的宗匠之一。

任志强教授通过对梁漱溟先生的生平与成就的深入研究,系统梳理出了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时期的脉络,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在这本书中,我对梁漱溟先生的坚持与追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他作为一位著名的儒家学者,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扬,这使得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梁漱溟先生在本书中被描述为一个充满智慧与道德的人,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他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力求找到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途径。

通过梁漱溟先生的学习和思考,我从他的经历中学习到了勇于担当的精神。

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梁漱溟先生对于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着清晰的认识。

他在遭受困境和挫折时从不气馁,而是勇敢地面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非凡之路。

这一点深深地感动了我,也激励着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不退缩、不放弃。

此外,梁漱溟先生在书中的思考和智慧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启示。

他深谙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将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

他主张注重个人修养,强调各个层面上的道德和人文素质,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梁上君子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轨迹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它展示了一个杰出学者的一生,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思考中国问题的角度和思路。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本思想的宝库,它能够激发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社会进步的思考。

通过阅读梁上君子,我对梁漱溟先生的崇敬之情更加深厚,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贡献不可磨灭。

从深思走向探索实践——基于《中国文化要义》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

从深思走向探索实践——基于《中国文化要义》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

这两千余年 ,我们有汉赋 、唐诗 、宋词 、元 曲…… 体会其 中的韵味。同时 ,通过 “组 ”作为“袍”的填
按 照 历 史 的 发展 ,应 该 是 波 浪 式 前 进 ,或 是螺 旋 充物的特 点 ,让学生了解《论语 ·先进 》中周闵损
式上升的趋势 ,却没有塑造 出泱泱 中华更加崭 (闵子 )“芦 衣顺母 ”的故 事 ,让 他们深深感受 到
退步 。这种停滞其实是文化上 的重新审视。走到 样融合西方文化 ,中国人从骨子里就没放弃任
一 个终点 ,停下来观望 ,是为 了再开辟 出一条新 何 中国文化的载体。华 梅写的 《服饰 与中国文
路 ,期待获得同样繁花似锦 的风景。对 于中国文 化》一书 ,完成于 1999年 ,书中写道 :在中国大城
新 的文 化 ,当西 方先 进科 学 的 曙光 出现 ,当坚 船 梁先生所说 的中国文化 的第十三个特征 ,那就
利炮打开 国门 ,身居荣耀殿堂 的中国人不 自信 是“孝在 中国文化 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
了 ,因为“其他人 ”的进步 ,我们的原地不动就是 近代 以来 ,中西文 化开始有 了交 流 ,无论怎
长春 教 育学 院学报 2018年第 8期
传》第 四十二 回和第八十八 回中那个神秘莫测 规律 的探索 ,概括出适合全体教育对象 的一般
的九天玄女也是 “头绾九龙飞凤髻 ,身穿金缕绛 规律 ,并发扬光大 ,让更 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上
绡 衣 ”,清代段 玉裁 《说 文解 字 注》中解 释 “绛 ” 少走弯路 ,让教育面 向全体学生 ,使 因材施教得
为“道德为理性之事 ,存 于个人之 自觉 自律 ”“道 读教材 ,没有主动学习新 知的热情 ,不能形成个
阳马生序》“同舍生 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 , 换 上红色旗袍 或鲜艳 时装 。 】从 《周礼 ·夏官 司

【读后感】《学与问》学后感_450字

【读后感】《学与问》学后感_450字

【读后感】《学与问》学后感_450字《学与问》是梁漱溟先生的著作,讲述了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的思考以及学问与问题的关系。

本书激发了我对学问的思考,在深入阅读后,我获益良多。

梁漱溟先生首先从自己求学的经历入手,讲述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对学问的理解与思考。

他提出了“学识”与“学问”的区别,指出了学识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而学问则是一种深入思考与反省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追求对问题的找寻与解答,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学问。

我深以为然,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追求知识的积累。

梁漱溟先生对于学问的目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学问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生活和实践。

我赞同他的观点,学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应用和指导。

只有将学问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学问的力量。

梁漱溟先生还讲述了学问的追求是一种持久的过程。

他认为真正学问的标志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是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学问是一种修行,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我深感学问的追求需要坚持和毅力,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够在学问的道路上有所收获。

通过阅读《学与问》,我深刻地认识到学问是一种深入思考与反省的过程,是为了指导生活和实践的。

我们应该在学习中提出问题,不断追求问题的解答,将学问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我们也要坚持学问的追求,持之以恒,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学问,走上学问之路。

梁漱溟先生的《学与问》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学问的真谛,也对自己的学习和追求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追求学问,不断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将学问与实践结合起来,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智慧和成长。

2024届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科技、问题、答案”审题指导及范文6篇

2024届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科技、问题、答案”审题指导及范文6篇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科技、问题、答案”审题指导及范文6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今年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最大的特点就是“瘦身”——只有两句话。

这对考生很友好,有利于快速提炼关键信息。

第一句话非常具有时代性,也给考生提供情境,既是帮助大家入题,也是限制讨论范畴。

人工智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给出答案,这是话题的起点,而写作的时候,要紧扣真正的关键词——“问题”。

材料第二句开始“灵魂拷问”,问题越来越少了吗?其实,这道题最好的回答也是应然的回答,就是问题不会减少。

由此,题目的关键呼之欲出,即今天,问题不会越来越少,也永远不会少。

如果考生能快速抓住这个点,接着就可以追问为什么、怎么办。

很明显,文章的重心在于探讨为什么,于引发考生的追问;在追问之后,可以就一般路径来写对策。

如果笔墨足够,还可以联系我们自己的学习生活,探讨问题并没减少,而是问题的呈现方式变了,或者升级了;以及如何提出、应对新问题。

【立意指导】1. 审题立意方面总体来说,新课标I卷沿用了之前的审题难度——不会跑题,人人都能讲两句。

本年度的题目也简单明了,话题直接指向近两年最热门的【人工智能】,而看似带来了一定开放性的问句,实则也只指向了否定的答案。

所以,本题的立意较为清晰:“虽然人工智能与互联网使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答案,但是我们的问题并不会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新课标I卷难得一见地考到了热门话题,该话题不仅在近年被广泛讨论,而且在去年的全国甲卷当中也考察过。

所以,这个题目虽然在审题上没有难度,但是也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注意。

2. 观点解析方面因为【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所以该话题的核心论点也早就在各种材料、时事和评论中反复出现,大概可以概括为三种。

浅谈梁漱溟

浅谈梁漱溟

不想奋斗的改造局面 , 而是回想的随遇而安, 他所持应付问题 的方法 只是 自己意欲 的调和罢 了。 3 这条路向的人 , . 其解决问题 的方法与前两条路向的人都不同, 他们遇到 问题或要求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这也是应付困 难 的一个方法 , 但是是最违背生活本性的。 因为生活的本性是 向前要 求 的。凡对于种种欲望都持禁欲态度 的都归于这条路 。
方文化的特 性有较深刻的认识 。特别是在全盘西化论的民族虚无主 梁漱溟提出文化三路向说, 中、 印三方文化并列起 将 西、 人所同具” 的话来印证 自己的观 点。基于这种体悟, 梁漱溟颇有感慨 义流行之时, 地说:人身难得”“ “ ,光阴要紧”人 的一生是很短的,人得到生命这个 来 , , “ 把中国文化提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文化的高度 。 国人重新 为 机会实属不易, 因此, 不能愧对 自然的恩赐 ” ( ) 三 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 梁漱溟虽在形式上并未出家 , 但如作过细的考察, 会发现 : 梁的一
礤 ( ) 二 悲生 与 乐生
凇j 梁漱溟信仰 佛学是虔诚的, 其思想渊源 也有据可考 , 但为什么从
梁氏思想脉络来考证, 以发现他从义理方面详细比较 了佛学儒学的 可 “ 相异 相通” 不是相同) 与“ ( 。梁 氏认为: 虽然从最基本的立场看 , 儒 学以人生为真实 , 是乐, 或苦 中求乐;佛学 以人生为虚妄, ? 为苦 , 应解 脱悲苦, 但二者又有明显的相通点, 即它们都是对人说话, 而其所说 的
西都虚幻不实, 唯有人的“ 为真实 。梁漱溟接受 了这一观念, 识 并融 趣 , 这时下手的地方并不在前面 , 眼睛并不望前 看而向旁边看; 他并
合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佛家说的“ 把 时断时续 、 非断非续” 与柏氏的 “ 真实生命乃 自由创造意志” 结合到一起 , 进一步发挥 了关于生命的创 造便是人的真实生活的观点, 提出人类 的向善心、 爱好 同类及追求真 理, 是生命创造力的最突出的表现 ; 并且断言 : 只是那些有 “ 又有 识” “ 的人, 心” 才能呈现 出“ 大生命活泼创造之势”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思考问题的八重境界
导读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

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

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思考问题的八重境界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

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

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

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

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

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

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会贯通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

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

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

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

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

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

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
你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

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

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

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

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

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

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

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
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

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没有问题。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

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

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第八层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

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

生于北京,系出元室梁王系,先祖为元世祖六子忽哥赤,故入籍河南开封,清中叶官游广西桂林。

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造实践家,对推动乡村建设不遗余力。

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要义[1]》、《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今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