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生命思想是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
在梁漱溟生活的时代,中国的社会正在经历动荡不安,西方文化大量的涌入,传统文化处于没落的阶段。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成长,他的思想一定会受到时代的影响。
所以梁漱溟借鉴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向其中融入唯识学思想和儒学思想,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生命”,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生命冲动”形成的。
但是不同于柏格森对于宇宙本原的重视,梁漱溟更看重个体宇宙。
他认为在宇宙的事物中,人类是最宝贵的东西,由此他把“生命”下落于人类本体上,提出“生命为体,生活为用”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人类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人类有“人心”,所以进一步提出了“理性为体,理智为用”。
(一)宇宙大生命在本体论上,柏格森提出的“生命冲动”思想被梁漱溟所吸收,同时他还将柏格森所提到的“绵延”和唯识学的概念相对应,形成了自己的本体论思想。
在柏格森看来,一切生命都是由“生命冲动”形成的,在过程中分裂出不同的进化路线,由此形成万事万物。
这里柏格森将“生命冲动”创造万物的过程比作烟花,当升到天空时烟花会炸开并裂成不同的小碎片,随后小碎片又在空中继续分裂炸开。
当“生命冲动”向上运动时,它将产生出有生命的一切事物;当“生命冲动”向下运动时,它将生成出没有生命的一切物质。
梁漱溟十分赞同柏格森的这种比喻并提出自己的“宇宙大生命”概念。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并且是没有边界的。
同时宇宙之中不仅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还包括在这一时空之中存在的一切基本内容。
而宇宙的本体是“生命”,又叫“生活”。
他认为“宇宙”就是“生活”,这两个概念没有区别。
宇宙大生命是一种“大意欲”,这种大意欲是人心的自由活动,是一种生命本能的冲动。
他在《人心与人生》中提出:“生命本原非他,即宇宙内有矛盾耳;生命现象非他,即宇宙内在矛盾之争持也。
生物为生命之所寄,乃从而生生不已,新新不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在构建“宇宙本体”时很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不息”的观点。
梁漱溟的名言名句

梁漱溟的名言名句梁漱溟是一位伟大的中国学者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深邃而又务实,其名言名句经久不衰,启发着后人。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梁漱溟的名言名句,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关于人生:1.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是学问,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学问,人生最实在的事情是学问。
2. 生活的乐趣,在于创造。
3. 寿命不可延长,经验可以。
二、关于教育与学习:4.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种特定的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5. 一个人只有思考才能学习,只有实践才能思考。
6. 教育的本质是启迪和引导,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三、关于社会与人际关系:7. 善良是社会最大的善举,也是个人最大的幸福。
8. 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与众人的关系,更取决于他与自己的关系。
9. 幸福来源于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四、关于价值观与人生态度:10. 追求真理,超越自我,发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11. 名利乃浮云,真正的财富在于灵魂的升华和内心的平静。
12. 一个人的境遇是有限的,但他的心态可以是无限的。
五、关于国家与国民:13.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仅靠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全民的教育与文化的提升。
14. 一个国家的强盛,依赖于广大国民的奉献与担当。
15. 国家的命运在于全体国民,个人的命运在于家庭和社会。
最后,梁漱溟的这些名言名句不仅仅是句子的组合,更是他智慧的结晶,他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时常回顾这些名言名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实践他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行走得更加充实和坚定!。
凭直觉成大学问:梁漱溟的治学取向和方法

凭直觉成大学问:梁漱溟的治学取向和方法作者:罗志田来源:《读书》2018年第05期“五四”前后因一本书而“暴得大名”的有两人,前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后即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林同济以前者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新时代”的代表,这新学术典范的特点是:学者们以“一种迫近机械式的实验派方法,先标出种种个别的、零星的,以至暧昧的‘问题’,而到处搜罗其所谓有关的‘事实’或‘材料’,然后再就一大堆的乱杂事实与材料而类别之,分析之,考据之,诊断之”。
而后者则是“五四”后二十年问中国“一二部杰出的例外著作”,形成了对上述新学术典范的挑战。
其实梁漱溟治学同样以“问题”为中心。
他特别强调,真正的研究者并“不轻言问题的解决法,而深刻用心于问题的认识”。
所以,“不感觉问题是麻痹,然为问题所刺激辄耐不住,亦不行。
要将问题放在意识深处,而游心于远,从容以察事理”。
梁漱溟很注意顺着事物的发展脉络看问题,对他而言,真正称得上“研究”的,首先要“识得问题不是简单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复杂相关的,有所从来的”。
所以,“看任何事,不要只看中心点,须看四周围,看背景、看环境;不能只看近处,还须看远处;不能只看浅处,还须看深处;不能只看一时,还须得看过去所以如此的成因与由来”。
故研究问题必须“要有一个追求不放松的态度。
不追求则很容易只看见一些广泛的材料,而不能把握其要点”。
只有追求不已,“辗转深入而探到问题的根本”才能“把握问题所在”。
且“宇宙问最要紧的是那些关系,而不是一一具体事物”,人类社会尤其如此。
若“不从抽象关系注意,而徒为一二具体东西牵住自己视线”,也“抓不到问题”。
则研究问题又必须“能将与本问题有关系之各方面都照顾得到”,不要“注意这个,就忘去了那个”;要能“辗转牵引,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一方面“不怕问题牵联广大”,同时不忘“始终还是一个球”。
提倡从上下左右看问题的不少,但坚持问题“始终还是一个”的则不多。
其实一与多的关系是辩证的,往往是“一通百通;一处不通,就是全不通”,故要从根本处进行整体探讨。
梁漱溟的直觉和理性生命哲学思想

梁漱溟的直觉和理性生命哲学思想首先,关于本能。
梁漱溟在人类的认识最初阶段是肯定欲望的重要性,提出人生应该顺着欲望前进,而欲望则是依靠人类的本能产生。
罗素在《社会改造原理》中将欲望和冲动区别对待,但是欲望其本质同样还是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
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绪论》中突出强调本能的重要。
早期梁漱溟在讨论人心的问题时最初是围绕着本能和相应不可分割的感情冲动展开的。
将本能看作是人的本性,也叫“直觉”。
在梁漱溟看来,直觉广泛存在于人类个体的生命中,人的内在生命是与外界世界相连接的,而两者的连接物就是直觉。
“我们内里的世界与外界通气的,只有这直觉的窗户”。
在他看来,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达到“天人一体”的生命境界。
他把人性的善归于本能,人性的恶归于理智的方面,即私心人欲。
由此梁漱溟将这些与孔子的“仁”结合起来,认为本能为体,理智为用。
一方面梁漱溟接受儒学思想,认为“直觉”是“仁”。
他提出:“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
”对于敏锐的定义,梁漱溟举了一个例子,在《论语》上宰我问“三年丧似太久”,孔子回答他讲:“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他说“安”。
听到宰我的回答后,孔子没有明说对于宰我的失望,只是从字里行间中都能感受到孔子对于宰我回答的不满,等到宰我出去以后,孔子叹气道:“予之不仁也!”这个“仁”就完全要在那“安”字上求得。
对于一个人来说,对于缺少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他就是迟钝的。
那么为什么对待同一桩事情,有人就会恻隐之心,有人就没有恻隐之心,有的人产生羞恶之心,有人就毫无羞恶之心?这些不过都是一种安然不自知罢了。
既然迟钝的直觉是“安”,那么“不安”就变成了敏锐的直觉,所以孔子教人“求仁”。
直觉可以产生人类所有的美德,由此可以说孔子的“仁”产生所有美德。
既然所有美德都是由孔子的“仁”产生,换言之,“仁”就可以代表世间所有的美德。
这里的“仁”学概念在后面被孟子发展成“良知”,随后被王守仁继承和发展,认为“良知”是绝对主体性的,又是客观必然的。
做学问的八层境界

做学问的八层境界
有自己的想法,对问题说得出道理,就是学问。
大多数人的思想杂乱无章,喜好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假如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提得出问题,然后解决它,这就是学问。
第一层境界:有主见
有主见,就是要有自己的判断。
因为是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亲切有味。
第二层境界:有问题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
有自己,便会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又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这时就会去想到做学问。
第三层境界:去学习
通过学习,知道了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解决了心中的疑虑,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有了更多的疑虑。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用心学习后,就知道自己当初的见解很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第五层境界:求简单
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把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整合成一个系统,随手可得,这样就方便了。
第六层境界:好运用
学问通了,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
第七层境界:全通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
第八层境界:知行合一
人生目标清晰,把自己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做到积极进取又随遇而安,这便是做学问最大的乐趣。
子曰:朝闻道,夕死足矣。
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 梁漱溟

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梁漱溟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
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
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
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
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
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
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
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
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
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
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人生开悟的8个层次

人生开悟的8个层次人生开悟是指一个人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历程之后,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谛,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境界。
下面,我将以人生开悟的8个层次为标题,探讨人生的真谛。
第一层次:物质层面的开悟物质层面的开悟是指人们认识到物质并不是生命的全部,物质的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第二层次:自我认知的开悟自我认知的开悟是指人们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能够接受自己。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开始学会自我管理,懂得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第三层次:人际关系的开悟人际关系的开悟是指人们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学会沟通和合作。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开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人生增加正能量。
第四层次:生命意义的开悟生命意义的开悟是人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信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方向。
第五层次:人生哲学的开悟人生哲学的开悟是指人们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开始探索人生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寻找真理和智慧。
第六层次:心灵层面的开悟心灵层面的开悟是指人们认识到内心的平静和快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学会了内心的宁静和平衡,能够正确地处理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第七层次:爱的开悟爱的开悟是指人们认识到爱是人生的最大动力和源泉,只有爱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幸福。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学会了无私的爱和慈悲,能够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帮助。
第八层次:超越自我的开悟超越自我的开悟是指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只有超越自我才能真正体验到宇宙的奥秘和神秘。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学会了无我和超越,能够与宇宙融为一体,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人生开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达到心灵的升华。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1. 引言1.1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伦理学家,其伦理思想在中国哲学界具有重要地位。
“伦理本位”是梁漱溟倡导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他对于伦理道德的独特理解。
在梁漱溟看来,伦理本位是指人在道德实践中应当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衡量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应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在道德行为中所应当遵循的准则。
伦理本位不仅要求人们遵守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确立正确的伦理立场。
只有依据伦理本位,人们才能在道德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解决道德难题。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能够引领人们在当代社会中更加深入地思考伦理道德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伦理道德日益混乱的背景下,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清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指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深入探讨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对于促进人们道德修养,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正文2.1 梁漱溟对伦理本位的理解首先,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准则和指导原则。
他强调伦理本位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根本,是人类行为的内在规律。
在梁漱溟看来,伦理本位源于人类内心的良知和道德感受,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本源和动力。
其次,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普遍道德标准。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伦理本位为中心,即使在面临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时也要坚持道德原则,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
此外,梁漱溟指出伦理本位是一种普世的道德规范,不受时间、空间和文化背景的限制。
他认为伦理本位是人类共同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可以跨越种族和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
总的来说,梁漱溟对伦理本位的理解是基于人类内在的道德感受和良知,强调伦理本位的普遍性和超越性,认为它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和指导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