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通用范本
混凝土施工等质量通病控制措施

混凝土施工等质量通病控制措施本节主要内容: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工程管理人员急需掌握的,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施工中将针对混凝土工程、装修工程、机电工程的质量通病及防治和墙体裂缝防治、楼地面渗漏、屋面渗漏等方面进行严格预控。
一、预防质量通病施工组织管理措施(一)、定期召开工程例会,协调和解决质量通病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合理进行施工部署,不随意压缩工程建设的合理工期。
(三)、应将通病防治列入工程检查验收内容,明确通病防治的奖罚措施。
应将通病防治列入工程检查验收内容,明确通病防治的奖罚措施。
(四)、认真编写“质量通病防治方案和施工措施”,经监理单位审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
(五)、做好原材料、构配件和工序质量的报验工作。
在采用新材料时,除应有产品合格证、有效的新材料鉴定证书外,还应进行必要检测。
(六)、记录、收集和整理通病防治的方案、施工措施、技术交底和隐蔽验收等相关资料。
(七)、根据经批准后的“质量通病防治方案和施工措施”对作业班组进行技术交底,样板引路。
二、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一)、钢筋的锈蚀与混凝土裂缝由于钢筋的氧化锈蚀伴生体积膨胀,致使混凝土沿主筋或箍筋方向产生裂缝。
其次,水泥的安定性不良,混凝土的水灰比太大,早期强度低,失水太快也会引起开裂。
混凝土内部水分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形成压力也将引起轴向裂缝。
预防措施:1、严格控制氯盐的掺量。
按照“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氯盐掺量不得超过水泥重量1%,基本钢筋就不锈蚀。
2、限定量的氯盐掺入时应充分溶解或搅拌均匀,以防止偏折引起局部钢筋锈蚀。
3、控制水泥质量和混凝土混合物水灰比,增大其密度性,防止水分转移,均能有效地防止混凝土的裂缝产生。
(二)、结构疏散与水分转移水分转移及结构疏散的混凝土,以表面呈冰晶、土黄色,砂浆骨料结合脆弱,声音空哑等为特征。
混凝土浇筑过程不规范质量通病防治表范本

2、混凝土浇筑前应清理预留槽内杂
物;
3、模板安装到位,模板与梁端缝隙处
应堵严密;
4、高度重视混凝土浇筑过程,确保混
凝土振捣密实。
混凝土浇筑过程不规范质量通病防治表范本
序号
质量通病类别
表现形式
形成原因
防治措施
1
混凝土浇筑过
程不规范
1、浇筑前未凿毛清理;
2、混凝土不密实,有空
洞;
3、混凝土中夹有泡沫塑
料等杂物。
1、工作责任心差,未对预留槽及结合
面进行处理;2、模板安Fra bibliotek不到位,密封不严,漏浆;
3、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1、混凝土浇筑前应对结合面进行凿
水泥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通用版

解决方案编号:YTO-FS-PD874水泥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通用版The Problems, Defects, Requirements, Etc. That Have Been Reflected Or Can Be Expected, And A Solution Proposed T o Solve The Overall Problem Can Ensure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水泥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通用版使用提示:本解决方案文件可用于已经体现出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等,所提出的一个解决整体问题的方案(建议书、计划表),同时能够确保加以快速有效的执行。
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混凝土蜂窝1.1现象: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这样造成混凝土不密实、强度低,无抗渗性,易产生冻害。
1.2原因: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水泥材料计量不准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石子多。
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混凝土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及振捣又下料。
因漏振而造成蜂窝。
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形成蜂窝。
1.3预防措施:要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材料计量准确;混凝土要拌合均匀,搅拌时间不得少于规定的时间;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要少于2m,超过上述高度时,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
混凝土的振捣应分层捣固,振捣间距要适当,用插入式振捣器和附着式振捣器30cm.混凝土的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石子和突出颗粒剔除,尽量剔成喇叭口,外边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透,再用高一等级的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
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为确保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质量,以下是施工的常见问题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 泛碱
- 问题:混凝土路面施工后,出现路面表面碱斑现象。
- 防治措施:使用低碱或无碱的水泥;在混凝土中混入硅灰或矿渣粉;进行充分的养护。
2. 裂缝
- 问题:混凝土路面易出现不同类型的裂缝。
- 防治措施:控制混凝土收缩;加入合适的控制接缝;采用增强网格布等措施;在养护期间进行有效的养护等。
3. 沉降
- 问题:混凝土路面沉降严重,导致路面不平整。
- 防治措施:对路基进行加固;加厚路面或重新铺设路面等。
4. 空鼓
- 问题:混凝土路面出现空鼓现象,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
- 防治措施:提高混凝土的坍落度;增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规范施工工序,密实路面等。
5. 非均匀沉降
- 问题:混凝土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导致路面高低不平。
- 防治措施:对基层进行加固;采用合适的地基处理措施;控
制施工质量。
通过采用以上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常
见的问题,并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效果。
混凝土质量通病整改措施(共4篇)

混凝土质量通病整改措施(共 4 篇)第 1 篇:混凝土通病整改措施混凝土常见问题处理一、蜂窝(1)配合比计量不许,砂石级配不好;(2)搅拌不匀;(3)模板漏浆;(4)振捣不够或者漏振;(5)一次浇捣混土太厚,分层不清,混凝土交接不清,振捣质量无法掌握;(6) 自由倾落高度超过规定,混凝土离析、石子赶堆;(7)振捣器损坏,或者监时断电造成漏振;(8)振捣时间不充分,气泡未排除。
防治措施为:严格控制配合比,严格计量,时常检查;混凝土搅拌要充分、均匀;下料高度超过 2m 要用串筒或者溜槽;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堵严模板缝隙,浇筑中随时检查纠正漏浆情况;处理措施为:对小蜂窝,洗刷干净后 1:2 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薄弱松散颗粒,洗净后支模,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子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可在其内部埋压浆管和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者浇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二、麻面(1)同"蜂窝"原因;(2)模板清理不净,或者拆模过早,模板粘连;(3)脱模剂涂刷不匀或者漏刷;(4)木模未浇水湿润,混凝土表面脱水,起粉;(5)浇注时间过长,模板上挂灰过多不及时清理,造成面层不密实;(6)振捣时间不充分,气泡未排除。
防治措施为:模板要清理干净,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要充分湿润,钢模板要均匀涂刷隔离剂;堵严板缝,浇筑中随时处理好漏浆;振捣应充分密实;处理方法:表面做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不做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充分湿润后用水泥砂浆抹平压光。
三、孔洞(1)同蜂窝原因;(2)钢筋太密,混凝土骨料太粗,不易下灰,不易振捣;(3)洞口、坑底模板无排气口,混凝土内有气囊。
防治措施为:在钢筋密集处采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认真分层捣固或者配以人工插捣;有预留孔洞处应从其两侧同时下料,认真振捣;及时清除落人混凝土中的杂物;处理方法:凿除孔洞周围松散混凝土,用高压水冲洗干净,立模后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子细浇筑捣固。
混凝土质量通病整改方案

混凝土质量通病整改方案第一篇:混凝土质量通病整改方案一、关于柱身弯曲、剪力墙端柱弯曲侧扭现象:柱上下端位置正确而柱身偏离轴线。
这种现象容易出现在细而高的柱上原因:主要原因是模板刚度不够,斜向支撑不对称、不牢固、松紧不一致,在浇灌砼过程中模板受力大小不一,造成弯曲变形。
预防措施:柱子要有支模支撑设计方案,按照柱高和截面尺寸设计模板,柱箍间距应适当,沿柱设1.5m左右双向加水平拉杆或斜撑支撑牢固。
二、柱、剪力墙截面扭曲、鼓肚、窜角现象:柱中心线位置不变,但柱截面发生平面扭转这种现象容易发生在独立柱施工过程中。
对于截面大、高度高的柱子容易发生扭曲、鼓肚、窜角现象。
原因分析:1、柱截面扭转主要是放线误差,支模未按照轴线施工,上下端固定不牢、支撑不稳水平杆牵拉不良、上部模板位置不正确和在浇筑砼时碰撞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柱身扭转2、鼓肚窜角的主要原因是:无论采用木模板还是组合钢模,对于大尺寸的柱箍如果强度或刚度不足或柱箍间距太大时容易出现这种现象;浇筑砼时振捣不当、振捣器紧靠模板砼产生过大侧压力,引起模板变形(包括剪力墙);柱模的柱箍拉条或螺栓断面较小或有安装不牢固,浇灌混凝土时伸长变形出现这种情况极难纠正势必形成截面变形3、预防措施柱箍间距与柱子断面大小及模板厚度有关,一般间距为50cm左右。
木质柱箍断面一般不宜小于50mm×70mm柱底部柱箍应加密;对于截面尺寸大于50cm的柱子,柱箍中部应加穿Ф6钢筋或螺栓撑架不宜用8号铅丝拉结,以防止柱箍受弯变形;浇筑砼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分层浇筑施工振捣器不得碰撞模板。
注意柱模上下端的固定三、柱子板墙烂根1、现象柱子角板墙底部有空洞2、原因分析柱下脚及板墙底部在支模前为彻底清干净,楼板面不平模板下部有空隙砼漏浆;抗震墙下部钢筋网片位置摆放不当,妨碍模板落实造成下部空隙;砼和易性差浇灌高度过大发生离析现象,漏振或者漏捣过度形成跑浆3、预防措施柱子立模前,柱脚砼四周清理干净,用水泥浆找平(先浇4-5mm 厚砂浆),板墙下脚支模前最好做导墙然后把坐落模板的楼板表面抹砂浆找平层。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介绍
1. 混凝土强度不达标
- 原因:配合比不合理、原材料质量差、施工工艺不规范等。
- 后果:降低结构承载能力,影响工程安全。
- 对策:合理设计配合比、使用优质原材料、严格按照施工规
范施工。
2. 混凝土表面开裂
- 原因:干缩、温度应力、膨胀等。
- 后果:影响混凝土外观,减弱抗渗性能。
- 对策:控制施工阶段的温度变化、增加混凝土的抗裂剂。
3. 混凝土抗渗性差
- 原因: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施工工艺不当。
- 后果:容易渗水,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 对策:合理设计配合比、采用防渗材料、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二、混凝土施工质量防治措施
1.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 对水泥、骨料、掺合料等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2. 加强施工工艺管控
- 采用现代化施工设备,保证施工操作规范。
- 控制浇注温度、铺面养护等环节,避免开裂和强度不达标。
3. 配合比设计合理
- 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科学确定配合比。
4. 采用适当的外加剂
- 如抗裂剂、防渗剂等,提升混凝土的性能。
5.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 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以上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的介绍。
通过加强质量管控、合理设计和选用适当的材料,可以有效预防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保证工程的安全和耐久性。
混凝土质量通病处理措施(五篇范文)

混凝土质量通病处理措施(五篇范文)第一篇:混凝土质量通病处理措施(一)、混凝土工程一、蜂窝是指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其产生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石子、水泥材料加水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末拌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末设串简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折。
4、混凝土末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不严密,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不。
7、基础、柱子、墙根部位末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处理方法:小蜂窝:先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的蜂窝:先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同标号的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的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二、麻面:是指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末清理干净拆模板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末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模板拼缝不严密,局部漏浆。
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末排出停在模式板表面形成麻点。
处理方法:不处理。
三、孔洞:是指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其产生的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洞和埋设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隹,末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土离折,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末进行振捣。
3、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处理方法:将孔洞周围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模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同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编号:AN-QP-HT646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Object Of The Problem And The Scope Of Influence, Analyzing The Problem, Proposing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Cost Planning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Implementation, Follow-Up And Interactive Correction, Summary, Etc.编辑: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通用范本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通用范本使用指引:本解决方案文件可用于对工作想法的进一步提升,对工作的正常进行起指导性作用,产生流程包括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执行,后期跟进和交互修正,总结等。
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1、蜂窝1.1现象。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1.2产生的原因(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于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1.3防治的措施。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2、麻面2.1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2产生的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4)模扳隔离刑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2.3防治的措施(1)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孔洞3.1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3.2产生的原因(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2)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4)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3.3防治的措施(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4、露筋4.1现象。
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4.2产生的原因(1)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5)木模扳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4.3防治的措施(1)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缝隙、夹层5.1现象。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5.2产生的原因(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3)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5.3防治的措施(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 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一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6、缺棱掉角6.1现象。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6.2产生的原因(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6.3防治措施(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2)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7、表面不平整7.1现象。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7.2产生的原因(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子,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租糙不平;(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7.3防治措施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开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1.2N /mm2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8、强度不够,均质性差8.1现象。
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8.2产生的原因(1)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4)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陈;(5)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8.3防治措施(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冬朋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强度达到30%以上,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40%以上,始可遭受冻结,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上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2)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可在此位置输入公司或组织名字You Can Enter The Name Of The Organization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