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物:动物和环境
小学生物教案: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小学生物教案: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引言动物是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对环境的依赖、环境对动物的影响以及保护生态平衡。
二、动物对环境的依赖1. 食物依赖不同种类的动物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需求。
例如,食肉动物如狮子和老虎需要捕猎其他动物获取能量;植食性动物如牛和羊则以植物为主要食源;而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和蝴蝶则在花丛中觅食。
这些不同的饮食方式决定了它们所生存的特定环境。
2. 栖息地依赖动物们需要适合自身生存和繁殖的栖息地。
例如,熊喜欢居住在山林中,因为这里有足够数量和种类丰富的植物和小动物供其捕食。
水生动物如鱼类和海豚则需要河流和海洋等水域作为它们的栖息地。
不同种类的动物对于栖息地的依赖程度不同,但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生活的环境。
三、环境对动物的影响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许多动物面临生存威胁。
极端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水和暴风雪对野生动物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
例如,北极熊的栖息地正在消失,因为冰层融化使得它们无法获取足够数量的猎物。
2. 污染和毒性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严重影响了动物所处环境的质量。
空气、水体和土壤中含有有害化学物质会给动物带来许多健康问题,并可能危及它们的繁殖能力。
例如,鸟类在受到农药污染后会产卵异常而无法孵化健康幼鸟。
3. 栖息地破坏人类活动的扩张导致了许多动物所依赖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和破碎化。
森林被大规模砍伐用于农业或城市建设,湿地被填埋用于工业发展等。
这种栖息地丧失使得许多动物无法生存下去,并导致物种灭绝的危险。
四、保护生态平衡1. 保护栖息环境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动物所需的栖息环境。
通过限制非法砍伐、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进行管理等方式,减少栖息地破坏,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2. 效果合理利用资源有效合理利用资源有助于维持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动物与自然环境教案

动物与自然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动物为什么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2、清楚地认识自然环境对动物的重要性;3、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种类、规律及对环境的保护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上述教学目标是重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了解生活环境,并知道如何保护环境。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自然界都是有先后顺序的世界,每种动物都有其生存环境的特殊要求,而这种环境的特殊要求就决定了这种动物一生中所能呈现的特殊行为模式和特殊功能。
三、教学方法:板书,课堂讲解,组织生态实地考察。
可以简要讲解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带领学生去野外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将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准确地识别并考察其自然界特征、生态功能和相互关系,最后对学生进行解释和总结。
四、教材内容: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态环境中各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对于这一内容进行简单的阐述和介绍,比如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食物链的构成原理等。
再根据实际的班级具体问题,或者组织学生课外观察野生动物,分析生态环境中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通过准确的实例加深学生的认知。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引入第一节:该教案的目的和重点是什么?第二节:为什么要关注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二步:板书讲解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动物的重要性;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第三节:各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步:观察实验第一节:让学生观察野生动物,分析动物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界特征;第二节:教师指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生态环境现象进行分析;第三节:学生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归纳。
第四步:总结回顾第一节:通过总结和回顾学生所观察到的自然环境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第二节: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了解环境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六、教学过程分析:本教案以自然环境为主要内容,以生态环境中各物种相互关系为辅,通过观察生态环境中野生动物,让学生了解环境对于动物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在动物生存发展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物教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小学生物教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动物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命体,具有各自独特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这些习性和能力的形成受到动物自身的遗传基因、环境因素以及进化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展开探讨。
1. 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生活习性是指动物在特定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从食性、行动方式、繁殖习性等方面来看,动物的生活习性多种多样。
1.1 食性不同种类的动物具有不同的食性,可以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草食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例如牛、羊等;肉食动物则以其他动物为食,例如狮子、老虎等;杂食动物则既吃植物也吃其他动物,如人类。
1.2 行动方式动物的行动方式分为步行、跳跃、飞行等。
例如,大多数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是通过步行的方式来移动的,而兔子和袋鼠等则善于跳跃,鸟类则通过飞行在空中穿梭。
1.3 繁殖习性动物的繁殖习性也因物种而异。
有的动物是卵生的,如鸟类和爬行动物;有的则是胎生的,如哺乳动物。
在繁殖过程中,动物的交配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一夫一妻制,如狗和猫;有的则是一夫多妻制,如狮子和鸡。
2. 动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动物通过适应环境的能力,能够在各种生态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维持种群的生存繁衍。
2.1 结构适应动物的身体结构适应了其所生活的环境。
例如,极地地区的动物具有厚厚的毛发和脂肪层,以抵御严寒;沙漠地区的动物则具有长长的腿和龙骨状的耳朵,以便于运动和散热。
2.2 生理适应动物的生理适应能力是指其在环境变化中可以调节体内的生理功能以适应新环境。
例如,鸟类在冬季可以蓄积大量的脂肪,以应对食物稀缺;河蟹在水温升高时会对自身进行调节,以保持体内的稳定状态。
2.3 行为适应动物的行为适应是指它们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鸟类在气温骤降时,会集结在一起形成大范围的迁徙群,并且采用群体睡眠的方式来保暖。
二、动物的生活习性与适应环境的案例分析1.企鹅的生活习性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企鹅是生活在南极附近的海洋鸟类,具有非常特殊的生活习性。
小学生物教案:动物的不同群体与生境

小学生物教案:动物的不同群体与生境一、引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生物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领域。
给小学生进行生物教学时,了解动物的不同群体与生境是一个基础且必要的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物的不同群体与生境,包括动物群体的分类、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动物群体的分类1. 群居动物群居动物指的是以社会为单位生活并具有密切互相作用关系和协作能力的动物。
例如,蚂蚁、蜜蜂就是典型的群居动物。
它们通过分工合作实现集体行为和资源共享,提高了整个群体的生存能力和繁衍能力。
2. 独居动物独居动物指的是不依赖其他个体而单独生活,并有自己独立领地和资源需求。
例如,大部分猫科动物如老虎、狮子都是独居性动物。
它们通常有广阔的领地范围,在自己领地内寻找食物、抵御入侵者等。
3. 集团性动物集团性动物指的是一些动物形成临时性的群体,但个体间没有紧密的关联和协作关系。
例如,鲸鱼、牛群就属于集团性动物。
它们在一定时间内会挤聚在一起,以获取更好的食物或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侵袭。
三、动物群体的特征1. 社交行为许多动物群体会展现出各种复杂的社交行为。
例如,蚊子通过蚊子音彼此沟通,奶牛通过用头互碰传递信息等。
这些社交行为有助于群体内个体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2. 分工合作群居动物中常见的分工合作是为了提高整个群体的生存能力和繁衍能力。
例如,在蜜蜂家族中,每只蜜蜂都承担着不同的工作角色,包括采蜜、造巢、喂养幼崽等。
这种分工协作使得整个家族更加高效地运转。
3. 社会结构许多动物群体都有明确的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
社会结构决定了每个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职责。
例如,在狮群中,雄狮通常是群体的领导者,负责守卫领地和保护母狮和幼崽。
这种社会结构有助于维持群体的秩序和稳定。
四、动物适应生境的能力1. 生理适应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各自的生境。
例如,在极寒地区生活的北极熊拥有厚重的皮毛和一层脂肪来保护自身免受严寒天气的侵害。
这种生理机制使得北极熊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存。
科学《动物与环境》评课稿

科学《动物与环境》评课稿(一)一、教学内容分析科学《动物与环境》是一门讲述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人与环境关系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引入神话传说、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生命发生和发展的认识。
同时,教师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探究、展示和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等方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自然环境中的水、空气、阳光、温度等对动物生存产生的影响,掌握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动物的形态结构各异,目的是适应所处环境更好地生存。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展了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并通过对比实验探究了土壤中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等。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形成了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遵循实验的公平有效,保证只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
三、教学重难点处理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教学难点是如何科学、严谨、合理地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安排三个探究活动,从短时的环境变化到四季的长时变化,引导学生探索更大范围的季节轮转而引发诸多环境因素变化下,不同动物的适应性。
这些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注重了个别学生的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支持。
五、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
教学效果良好。
青岛版三年级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单元备课:教材地位本单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科学六三制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
是在一年级“动物感知环境”中的《动物的眼睛》、《动物的鼻子》、《动物的耳朵》、《观察蜗牛》四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为高段“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奠定基础。
因此本单元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标要求这一单元是基于课标《生命科学领域》第9部分“动物能适应环境”中的《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的学习内容,来组织这节教学内容的。
课标中指出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途径,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这个学习内容分成两个学段的学习目标。
在1-2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3-4年级段的学习目标: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学情分析$七八岁的孩子天生喜欢一些小动物,也惧怕一些样子怪异的动物;对熟知的一些动物,它们的栖息地、食性、运动方式等生活习性知道一些,但也多数是儿童生活经验积累的直观印象。
鉴于三年级儿童的科学学习应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要尽量提供能够直接观察、体验和感知的图片、视频、模型等资源,要突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活动性和实践性。
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的皮肤、四肢、翅膀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
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科学态度: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感知科学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小学三年级学习描述动物的栖息地

小学三年级学习描述动物的栖息地动物是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命体,它们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中。
在小学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将了解一些动物的栖息地,并学会描述它们。
1. 森林栖息地森林是很多动物的家园。
在森林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如老虎、熊、松鼠等。
森林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庇护所,适合这些动物生存。
例如,老虎喜欢在茂密的树林中生活,它们可以利用树木来隐藏自己并捕捉食物。
2. 沙漠栖息地沙漠是一个极端的环境,但一些动物已经适应了这种环境。
例如,沙漠中的蜥蜴可以通过躲藏在石头下面来避开炎热的太阳。
沙漠里还有一些特殊的动物,比如骆驼和沙漠狐狸。
它们可以在沙漠中找到水源并适应高温和干旱的条件。
3. 海洋栖息地海洋是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在海洋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如鱼、海豚、鲸鱼等。
它们需要在水中生活,并且需要不同的方式来呼吸和移动。
海洋栖息地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适宜的水温,使得这些动物可以生存和繁衍。
4. 山地栖息地山地是一些特殊动物的家园。
冰雪覆盖的高山上,生活着一些适应极寒环境的动物,如雪豹和企鹅。
它们可以利用厚厚的毛皮或者油脂来保护自己不受寒冷的侵害。
山地栖息地也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让这些动物能够生存。
5. 水域栖息地水域是一些动物的家园,包括湖泊、河流和溪流等。
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水生动植物,如鱼类、水生鸟类等。
水域栖息地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和丰富的食物,适合这些动物生存和繁衍。
了解动物的栖息地对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世界至关重要。
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学习,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地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共同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物。
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字数:529)。
小学科学专题1生物与环境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小学科学专题1生物与环境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小学科学专题生物与环境是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专题,它涉及到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保护环境的意义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个专题,我们将更好地了解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探索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是指所有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的生命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细胞结构: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可以是单细胞生物,也可以是多细胞生物。
2.生物的呼吸:生物通过呼吸来摄取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动物通常通过呼吸器官(如肺)来进行呼吸,而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3.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的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两种。
自养是指通过自身合成有机物质来获取能量的方式,比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异养则是指通过摄取和消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比如动物通过进食。
4.生物的繁殖:生物通过生殖过程来进行繁衍。
有性生殖是指通过生物体之间的配子结合交换遗传物质来繁殖,而无性生殖则是指生物通过自身或体细胞的分裂来繁殖。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了解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后,我们来探索一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环境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生物也对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依赖:生物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生存和繁衍。
比如,植物对光线、水分和温度等环境因素有一定的要求,动物对食物、气候等环境条件也有所依赖。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对环境产生着影响。
比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了地球上氧气的含量;动物通过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则会影响大气中的气候。
3.生物与环境的互利共生: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比如,蜜蜂通过采集花蜜传播花粉,促进花草的繁衍;植物能够吸收动物排放的二氧化碳,提供氧气给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小学自然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动物和环境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2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2.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热带森林中的动物、南极动物、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
学生准备:捉蚯蚓。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在自然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
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动物?
(2)讲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看图:课本第4页插图。
(2)提问:
①图中有什么动物?
②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多在树林、草地、花丛)它多在白天活动还是夜里活动?
③蛾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草地、稻田)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
④鱼生活在什么地方?(水里)离开水鱼能生存吗?
⑤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沙漠)在高山、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中有骆驼吗?
⑥猴子多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在草原、海洋、沙漠等自然环境中有猴子吗?
⑦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北冰洋)北冰洋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在温带、热带的自
然环境中有白熊吗?
(3)讨论: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活动;鱼终生生活在水中,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4)讲解:
以上事实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等,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空气、水,离开这些条件动物就不能生存;有的对动物生活、分布等有很大影响。
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差很大。
例如,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光线充足的白日,有的动物只在夜里出来活动,还有的终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有的动物必须生活在水中,有的动物却可以生存在干旱的沙漠里;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炎热的地方,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寒冷的地方。
2.指导学生认识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
(1)讲述:课前,同学们在野外捉了很多蚯蚓。
下面,我们就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讨论:根据你以往的观察说一说,蚯蚓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3)讲解: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4)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讲解:首先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
怎样实验呢?如果想办法创设两个在某方面不同的环境——一个适宜蚯蚓生活,另一个不适宜蚯蚓生活,其他方面的环境条件相同,把蚯蚓放在两种不同环境的交界处,通常蚯蚓会爬向适宜它们生活的环境。
我们就根据这个想法进行实验。
具体方法是:
边平行的口;在桌面铺一块黑湿布,将纸盒底朝上扣在黑布上,使光能从右面的开口照进盒子。
这样,盒内的温度和湿度基本相同,但亮度会有不同——左边较暗,右边较亮。
将盒子掀开,把5条蚯蚓放在湿布上,再用盒子扣上,使几条蚯蚓在盒的中间处。
过一会儿,把盒子掀开,观察爬向哪边的蚯蚓较多?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多数蚯蚓会爬向黑暗的一边。
)
④讨论: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⑤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①讲述:下面,我们要用实验的方法,观察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②讨论:怎样实验才能达到上述实验目的?
③讲解:要观察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可以这样实验:
找一个长、扁的纸盒,在盒底铺一块塑料薄膜,在盆底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土与湿土隔开一段距离,造成温度、亮度相同,干湿条件不同的环境。
把5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之间,用玻璃片盖在盒子上。
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④分组实验。
⑤汇报实验结果:爬进干土的有几条?爬进湿土的有几条?(多数蚯蚓会爬进湿土中。
)
③讨论: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③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6)提问: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7)总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讲解:因为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以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
(3)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草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草原生活着什么动物?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草原?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森林中的动物。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森林)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森林生活着什么动物?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森林?
(6)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南极洲上的企鹅。
(7)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南极)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寒冷)
②在南极生活着什么动物?为什么在这里看不到海狮、海象、海豹等海洋动物?
巩固应用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动物生活与哪些环境条件有关系?举例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布置作业
1.观察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
2.到大自然里寻找一些小动物,观察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四、课后小记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