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地域文化信息

合集下载

广东汕头方言词汇及其文化

广东汕头方言词汇及其文化

广东汕头方言词汇及其文化
汕头方言是粤东属方言,是以粤语为主,有汉英语混杂而成,融合文
言之间的汉化集音声和本地普通话,以及潮州话、闽南语、客家话等形成
了汕头新特点的普通话特色方言。

汕头方言词汇富有本地特色,多种影响结合了汉语拼音音节,混入了
英语单词和地方独特的文化,汕头方言的称呼与其他方言有很大的差别,
表达的变化也是极大的。

例如称公共汽车为“巴士”、称服务员为“礼宾”等等令人印象深刻。

而一些表示特色的词汇还有:“hoo野”(对句法)、“孩真”(表示朋友之间亲密)、“把脚”(惊讶)等。

此外汕头还有极
其丰富的俚语文化,例如“大帅”(表示兴致极大的)、“吓乖乖”(表
示不负责)等等。

这些特殊的汕头方言和丰富的文化表达构成了汕头地区较为独特而多
样的国际文明格局,是对汕头文化的重要体现,也在不断地能变得更加丰
富和多样化。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一、广东汉语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广东是个汉语方言情况复杂的省份。

汉语七大方言,在广东通行的就有三种:粤语、客家话和闽语,而且粤、客两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广东。

此外,粤东、粤西和珠江三角洲还有一些属于北方方言的军话点,粤北一些乡镇通行若干种归属尚不清楚的“韶州土话”。

广东汉语方言的这种格局,是中原汉族居民在向南迁移中语言分化而形成的。

汉语自古存在着多种方言。

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夏语化”运动。

这场运动以中原为中心,在空间上向周围、在时间上向后世扩展,到西周时,便形成一种以夏语原产地——秦晋一带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

而在西周以前,广东仍属“百越之地”。

“百越”是个音译词,又作“百粤”,系古代南方土着的统称。

“越(粤)”意为水或海,“百”意为人或族。

“百越”就是“越人(粤人)”,意为水上人家或居住在海边的人。

东周时期,“百越”各部落被划入楚国的版图。

然而,由于有五岭这座屏障阻隔,能够进入岭南的楚人实际上极少。

不管是中原的“雅言”还是楚国的方言,在岭南并不通行。

当时岭南各个土着部落所使用的语言,与太平洋各岛屿的“南岛语”(又称“马来—波利尼亚语”)同出一源。

例如上述“百越”一词,其修饰语素置于中心语素之后,这正是南岛语在构词法上的特征之一。

因此,古百越语不属于汉语任何一种方言,它跟汉语没有亲缘关系。

秦灭楚之后,南征百越之地,在“西瓯”即漓江、贺江和西江交汇处一带遇到顽强的扺抗,相持6年之久。

“西瓯”土着善水战,屡败秦军,杀其统帅屠睢。

为了保证大军的增援以及粮草的运送,秦军在湘江与漓江上游之间开凿灵渠,形成一条“湘桂水道”。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占领“百越”之地,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并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为“垦卒”,迁至岭南。

为便于对岭南的控制以及迁徙的顺利进行,秦始皇三十四年又在潇水与贺江上游之间的富川修通一条新道。

此后,“湘桂水道”和“富川之道”便成为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两条主要通道。

广东民间文化的介绍

广东民间文化的介绍

广东民间文化的介绍
广东民间文化是广东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总称,它包括许多不同的文化元素,如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色。

广府文化是广东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涵盖了广州、佛山、东莞以及粤西南的广大地区。

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属于岭南文化,它在岭南文化里个性最鲜明、影响也最大。

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经近年专家、学者考证确认,自公元前106年起,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历经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

潮汕文化是以潮汕地区为中心的民间文化,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人文传统等方面。

潮汕地区拥有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潮剧、潮汕音乐、潮汕工艺等。

此外,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也十分独特,以清淡、原味为特点,颇受游客和美食家们的青睐。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语、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主要分布在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韶关等地,以及江西、福建、广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区。

客家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探访和研究。

除了以上三种文化元素外,广东民间文化还包括许多其他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如雷州文化、海陆丰文化等。

这些文化传统在广东地区不断发展演变,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背后的文化现象

方言背后的文化现象

方言背后的文化现象方言是指在某一地域或群体中使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变体。

它是一种语言的变体形式,通常与特定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相关。

方言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从语言形式、词汇、语法到口头传统和习俗,都可以通过方言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

首先,方言反映了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

方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和人类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江南地区的方言常常带有柔和、悦耳的特点,与其湿润的气候和富饶的土壤相吻合。

而北方的方言则多带有粗犷、豪放的特点,与其辽阔的大地和严寒的气候相契合。

方言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历史变迁。

例如,广东话中的一些词汇和语法特点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粤语,反映了广东地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次,方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标识。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识别一个人的身份和归属感。

方言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独特象征,让人们感到归属于某个地区的文化。

在中国,不同的方言往往与特定的地域和民族有关。

例如,粤语是广东和香港地区的主要方言,也是粤族的语言。

方言通过人们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使用,传达了他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

此外,方言还承载着口头传统和习俗。

方言作为一种地方的语言形式,常常与地方的口头传统和习俗相结合。

方言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表达方式,常常与当地的民俗、风俗和习惯相关。

例如,在福建的方言中,人们常常用一些特殊的词语来表达他们对家人的亲昵和关心,这反映了福建地区的亲情和家庭观念。

方言还可以用来传递地方的笑话、故事和谚语,丰富了地方的口头文化。

最后,方言在当地的文学和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方言常常成为地方文学和艺术的重要素材和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戏曲和民间音乐中,方言经常被用来演唱和表演,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方言还可以成为当地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

许多作家和诗人善于运用方言,通过方言的独特韵味和表现力,传递出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精髓。

总之,方言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从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到口头传统和艺术表现,方言都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和身份认同。

广东客家方言词语的文化内涵

广东客家方言词语的文化内涵


客家方言词语 中的历史 文化信 息
1 . 中 ( 舂 )墙
“ 中墙”义为筑墙 ,在今天的客家地区仍可见这一建筑手法 。“ 中墙 ”当为 “ 舂墙 ” ,《 广韵》钟 韵 “ 舂 ,书容切” ,读音似不合 ,但 《 集韵》钟韵 “ 春 ,书容切” ,又 “ 诸容切”( 音同 “ 终”) ,可见 “ 中墙”当为 “ 舂墙” 。《 说文》臼部 :“ 舂 ,捣粟也” ;《 说文》手部 :“ 捣 ,手 — 4 — 1 0
作者 简 介 :伍

巍( 1 9 5 0 一 ) ,男 ,安徽 无为 人 ,暨南 大学 中文 系教授 ,博 士生 导师 。研 究方 向: 汉 语方 言学 。
5 2・
部 :“ 筑 ,捣也 ” ,段玉裁 注 :“ 此蒙上筑墙 言所用筑者 ,为器也 。其器名筑 。……筑者 ,直春之 器” ,可见 “ 春” 、“ 捣” 、“ 筑 ”可互 训 ,“ 舂墙 ”就是 “ 筑墙 ” 。客家 人 的筑墙 方法 是 用两块 很 厚 的墙 板平行相夹 ,以横头与木销子平行 固定墙板间的距离 ,再在两板之 间填人土 、碎石与竹片夯实 ,一 层层垒叠即成墙。此种筑墙 方法在有 的地方又名 “ 干打垒” 。筑墙的夹板称作 “ 版” ,客家人叫 “ 墙 板” ;夯土用 的木杵 叫做 “ 筑” ,即客家人所说 的 “ 舂杵” 。“ 舂墙 ”本是 中国最古 老的筑墙方式之 远在先秦时代即有 ,《 仪礼 ・ 既夕礼 》“ 甸人筑妗坎 ” ,郑玄注 :“ 筑 ,实土其 中坚之” ;《 史记 ・ 黥
沉淀 作概括 的 阐释 。 关键词 : 客 家方 言 ; 词语 ; 历史; 文 化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7 0 5 9 ( 2 0 1 4 ) 0 5 — 0 0 5 2 — 0 5

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地域文化信息

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地域文化信息

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地域文化信息一、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穗“穗”是广州的别称,传说周夷王时,有五个仙人驾着五只口衔谷穗的山羊来到楚亭(当时的广州),并将谷物赠给州人,祝州人永无饥荒。

为了纪念仙人的馈赠,楚亭故名“穗”。

从地理位置上看,广州位于广东三江(东江、西江、北江)出海口地带,今广州南郊七星岗的古海蚀崖遗址证明,大约在7千到1万年以前,广州以南的大片土地都是浅海,海岸就在今七星岗一线。

这更使我们相信远古时代的广州人应是一个以渔牧为主的民系,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扩大,为谷耕经济提供了条件。

如果仙人馈穗的传说反映了一定历史的事实,那么“穗”城的得名应该是远古的广州人从渔牧生活向农耕生活转变的见证。

拍髀唱歌粤方言区至今有一首传唱民歌叫做“拍大髀唱山歌……”,意思是用拍大腿打节奏的方法来唱山歌。

这一民俗应相当久远,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中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意思是说,敲击瓦器、弹筝、拍大腿唱歌乃是真正的秦国音乐。

历史文献也证实先秦时期确有北人大规模南下的史实,《史记•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至今,“缶”(广东俗写作“煲”,一种陡壁的瓦锅,最早为陶制品)仍为岭南地带的常用炊具。

拍髀节歌是否是广东独有的风俗不得而知,但历史上北人南下,将当时北方的风俗带到南粤是完全可能的。

执笠“执笠”一词粤语今指商铺收摊,引申为倒闭。

“笠”在粤语中指疏眼的竹篓,普遍用以盛装物品,此与广东盛产竹器的地域特点不无关系;“执”是收拾的意思。

今天对城市中有固定铺面的新型商店来说,“执笠”一词已不好解释,可是追溯历史就不难理解了:广东地区传统的民间贸易多为集散型的散摊集市,本地人谓之“虚”,所谓“趁虚”即是赶集。

传统的虚市上,商者多以竹篓盛物展销,日终“虚”散,商者自然要收拾盛货的竹篓准备回家,可见“执笠”一词反映了历史上广东鲜明的地域商贸特征。

东莞方言中的文化现象

东莞方言中的文化现象

东莞方言中的文化现象13化工卓越伦振安201341513120我国地大物博,民族混合,省份众多,因此各省各式各样的方言也成了祖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粤语来说吧,已经拥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在香港、广东省大部和广西东部、南部一直占主要地位。

广东是个方言复杂的地区,全省近六千万人说着各种不同的汉语方言。

广东省内方言大体上分属粤、闽、客家三大方言,这三种方言无论发音还是词汇和语法都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差距甚大,而且这三种语言都很古老,都被称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一、东莞方言的地域分布东莞方言属粤方言,包括东莞话和疍话。

后者不属于莞宝片。

虽然东莞人都说东莞话,但32个镇街也有不同的地方语言,如水乡镇街的方言比较接近关成华,樟木头、清溪、凤岗镇以客家方言为主,沙田先锋和虎门新湾则说疍家方言。

东莞话以莞城话为标准。

莞城话与广州话差别很大。

未受过训练的广州人很难听得懂莞城话,很少接触广州音的莞城老人也很难与广州人通话。

东莞方言沿自古代中原地区的汉语,在古代汉族人移居南方时带到东莞,然后扎根,它是汉族人的原始汉语。

二、东莞方言与古汉语的联系东莞方言保留了古代语言的精髓,用粤语特别是东莞方言念诗词,能还原当时创作者的原始真实话音,能够很完美地解决押韵的问题,帮助理解、研究古代的文献。

由于东莞语音保留了古代“平、上、去、入”四声,且四声分明,除“去”声外,“平、上、入”都有“阴、阳”高低变化之分,共有七个音调,因此掌握东莞语音对于理解符合平仄格律的古代诗词、文章大有好处。

很多古诗文,用普通话读出来不好解释,但用东莞话一读,其意自现。

例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假如用东莞话朗读这首诗,会发觉比普通话更动听。

东莞方言也一直沿用着很多古汉语词语词性的用法,比如东莞人常说的“我去吃饭先”就相当于“我先去吃饭”,“吃宵夜”等于“吃夜宵”,“牛公”等于“公牛”,这些词句中明显就使用了古语中的倒装用法;在《抱朴子内篇》中有一句“而或矬陋,或且黑且丑。

粤语历史文化

粤语历史文化

粵語文化歷史粵語是一種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

在中國廣東、廣西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以及北美、英國和澳大利亞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

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嶺南的稱謂“越”(通“粵”)。

1.粵語(Cantonese)簡介1.俗名:廣東話、廣州話2.英文名:Cantonese3.地位:香港、澳門法定語文。

4.與普通話的聯繫和區別:粵語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

與普通話同屬於漢語(Chinese),其中普通話(Mandarin)是國家通用語,而粵語(Cantonese)是漢語下屬的一個分支語言。

5.使用國家及地區:中國大陸(廣州、廣東其他地區)、香港、澳門、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棉蘭市、聖誕島、馬來西亞、越南、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粵人移民國家和地區。

6.區域廣東省、香港、澳門、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桂林一帶除外)、海南省一部分。

海外有東南亞、澳洲、新西蘭、加拿大、美國。

7.使用人數7000萬~1.3億8.世界排名第16 位9.語系漢藏語系- 漢語族- 粵語10.辭彙分類粵語(廣東話)的辭彙分為漢字詞,外來詞,固有詞。

漢字詞:最常用,占辭彙的大部分,如“時間”;固有詞:即廣東話特有的,屬於古代漢語詞,現在漢語中其中上不用或消失,如“攰(累的意思)”,“睇(看的意思)”;外來詞:外來詞則是指源於其他語言的詞,如“巴士”。

11.官方地位廣州、香港、澳門12.管理機構香港政府公務員事務局法定語言事務部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13.語言代碼ISO 639-1:zhISO 639-2 chi (B) zho (T)Ethnologue第14版:YUHISO 639-3:yue2.語言定義粵語,是一種發源於兩廣地區(廣東、廣西)的漢語方言,也是在廣東省、香港、澳門佔有主流地位的語言,故稱廣東話或白話。

自古以來,兩廣山水相連,人文相通。

一直以來,兩廣地區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為廣東和廣西。

而粵語的形成遠遠早於宋朝,也正因為如此,粵語在兩廣地區才通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地域文化信息
一、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
穗“穗”是广州的别称,传说周夷王时,有五个仙人驾着五只口衔谷穗的山羊来到楚亭(当时的广州),并将谷物赠给州人,祝州人永无饥荒。

为了纪念仙人的馈赠,楚亭故名“穗”。

从地理位置上看,广州位于广东三江(东江、西江、北江)出海口地带,今广州南郊七星岗的古海蚀崖遗址证明,大约在7千到1万年以前,广州以南的大片土地都是浅海,海岸就在今七星岗一线。

这更使我们相信远古时代的广州人应是一个以渔牧为主的民系,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扩大,为谷耕经济提供了条件。

如果仙人馈穗的传说反映了一定历史的事实,那么“穗”城的得名应该是远古的广州人从渔牧生活向农耕生活转变的见证。

拍髀唱歌粤方言区至今有一首传唱民歌叫做“拍大髀唱山歌……”,意思是用拍大腿打节奏的方法来唱山歌。

这一民俗应相当久远,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中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意思是说,敲击瓦器、弹筝、拍大腿唱歌乃是真正的秦国音乐。

历史文献也证实先秦时期确有北人大规模南下的史实,《史记•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至今,“缶”(广东俗写作“煲”,一种陡壁的瓦锅,最早为陶制品)仍为岭南地带的常用炊具。

拍髀节歌是否是广东独有的风俗不得而知,但历史上北人南下,将当时北方的风俗带到南粤是完全可能的。

执笠“执笠”一词粤语今指商铺收摊,引申为倒闭。

“笠”在粤语中指疏眼的竹篓,普遍用以盛装物品,此与广东盛产竹器的地域特点不无关系;“执”是收拾的意思。

今天对城市中有固定铺面的新型商店来说,“执笠”一词已不好解释,可是追溯历史就不难理解了:广东地区传统的民间贸易多为集散型的散摊集市,本地人谓之“虚”,所谓“趁虚”即是赶集。

传统的虚市上,商者多以竹篓盛物展销,日终“虚”散,商者自然要收拾盛货的竹篓准备回家,可见“执笠”一词反映了历史上广东鲜明的地域商贸特征。

咸水话“咸水话”原指疍家人所说的带有疍家口音的广州话,后来用以泛指夹杂外地口音、不纯正的广州话。

很明显,“咸水”指的就是海水,“咸水话”应该就是指海边渔民所操的语言。

这里道出了两个信息:1. 历史上的疍家人所说的话与广州话确有明显的区别,这可以从近年有关学者对澳门等地疍家话的调查整理资料中得到证实;2. 广东历来就是一个双语(双方言)运用较为普遍的地区,该地区的外地人在本地使用自己的母语,进入广州一般都能使用广州话,即使语音不纯正,也要趋近于权威方言。

“咸水话”不但道出了疍家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历史,也说明作为广东地区权威方言的广州话,其通行权威已非一日。

酾酒“酾酒”(又作“筛酒”)一词原为滤酒,《说文》酉部:“酾,下酒也”;《汉语大字典》酉部:“酾,滤酒”。

古代的农家酒因酿造技术的限制,成酒往往混杂着很多渣滓,故又称“浮蚁”。

斟酒时先要将酒面上的浮渣滤去,然后再斟,这一过程为“酾”。

今天因为酿酒技术的提高,即使像客家人自酿的娘酒,斟饮时也不再需要过滤,可“酾酒”一词今天仍在客家话等很多方言中继续沿用,“酾酒”一词无疑沉淀了一层中国地域酒文化的历史内涵。

今天我们从广东方言入手发掘广东的地域文化内涵,可以为广东的民俗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地名蕃坊、雅瑶
“蕃坊”是广州越秀区的地名,“蕃”亦作“番”。

“番”过去是对外国、外族的通称,广东沿海自唐代就有了外向性的市舶贸易,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广州蕃坊一带过去应该是外国人聚居或做生意的地方。

据广东省《地名词典》记载:蕃坊“因唐、宋为外国商人居留地得名,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多聚居于此。

”该处今仍存怀圣寺和光塔等伊斯兰教建筑可以证明这一史实。

“雅瑶”今为广州白云区的一个辖镇,地名字面颇不好理解,可本地老人都知道“雅瑶”原名为“瓦窑”,广州话“雅瑶”“瓦窑”同音,“瓦窑”地名较俗,故改做“雅瑶”。

相传历史上有苏、谭两姓迁居于此,以土窑烧瓦为业,故名该村为“瓦窑”。

二、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地域文化信息
“拜山”与“酾地”广东多山,山地精爽干燥,不易水浸,故于死去的人一般都为之择山而葬,所以粤方言(白话)称扫墓为“拜山”。

广东梅县等客家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可客家话却称扫墓为“酾地”,“酾”原义是斟酒,引申义为以酒祭奠。

其实客家词语中“泥地”(干地)、“田”(水田)、“岭岗”(山)分得很清楚,不会将这几个概念混淆,过世的客家人一般也是择山而葬,但为什么客家话不称扫墓为“酾岭”,而叫“酾地”呢?这与客家人的历史与传统有关。

客家先人最初生活在华北平原一带,华北平川一望无际,并不多见山。

中州河南等地至今仍以旱地耕作为主,先人死后,一般都葬于自家的地头,倘若我们今天坐火车经过华北平原,至今还可以看到沿途的地头葬。

客家人一向崇奉“慎终追远”,扫墓是客家人一项倍受重视的祭祀礼俗,这一礼俗在客家人的历史上一旦以“酾地”一词约定俗成后,“酾地”从此就成了这一礼俗的代表符号,不管这一习俗活动后来在形式上有什么变化,只要这一活动以传统的方式延续下来,符号“酾地”也会被沿用。

联系客家的历史与民俗传统,“酾地”一词也就不难理解了。

做金客家话的“做金”又称“二次葬”,指的是死者入土三年后,要取出骸骨装入称之为“金罂”陶罐中,再择日安葬。

民俗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二次葬的原因有二:“一是游动经济,迁居甚多,每当迁徙之时,进行二次葬或多次葬;另一种是出于某种信仰。

”(陶立璠1987)以信仰规范的二次葬习俗一般只见于少数民族,如贵州安顺地区的苗族二次葬。

当然,二次葬的风俗不止于客家,原因也不尽相同。

就客家民系而言,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客家人曾经历了东晋、唐末、宋元三个时期的大规模迁徙,广东客家直至明清时期迁徙仍然频繁。

作为一个历经迁徙的民系,客家人之所以如此团结,与其所处的环境与具有向心力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在客家聚居的围龙屋中,宗祠的地位与象征力量是不可取代的,这就是所谓“慎终追远”的传统。

历史上的客家人迁徙到一处,先人去世自然也要就地安葬;若干年后,客观形势逼迫他们继续迁徙,祖坟也必然随之迁移。

一次次的迁徙连带着一次次的迁坟,自然就形成了客家人“二次葬”的丧葬传统。

作为一种习俗或传统,一旦形成,在一个民族或民系的内部就会有相当强的规范作用与传承影响力,即使是后代定居的客家人,仍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延续这种习俗。

随着近年丧葬习俗的改革,广东的绝大部分地区今已基本实行火葬,但“二次葬”的历史文化信息却可靠地沉淀在客家方言中。

自梳女广东习俗,女子出嫁前要有一个仪式,那就是请女性亲友帮出嫁者在头上梳起一个髻,插以头簪以示成人,在传统的中国成人礼仪中又叫“笄”礼。

《公羊传•僖公九年》:“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旧时有很多年轻女子不愿出嫁,愿终身侍奉父母或独立生活,于是由自己梳髻,表示成人,故粤语谓之“自梳女”,它反映了珠江三角洲一代的地方风俗。

这一风俗当今虽几近消亡,但通过相应的方言词语,我们还能窥见这一特殊的地方风俗与历史文化信息。

临嫁扎脚“临嫁扎脚”是潮州熟语,“扎脚”就是裹脚,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临渴掘井”,熟语说明潮汕地区历史上确有妇女裹脚的传统。

今天在广东已很少看到裹脚的女人,清末与民国初年最后一批裹脚的中国妇女今天还健在的,全国恐怕也不多见,但是反映“裹脚”这一落后的封建习俗的词语却仍保存在民间熟语中。

很奇怪,同处广东的客家方言却没有“裹脚”一类的词语,这证明近代历史上的客家妇女并没有裹脚的习俗。

徐珂《清稗类钞》记载:客家妇女“向不缠足,身体硕健,而运动自如,且无施粉及插花朵者。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这证明客家是一个富有开拓精神的民系,客家妇女很早就充当了客家地区生产劳动的重要生力军,妇女裹脚与客家人的社会实践方式
是不相适应的,也说明了客家人开放的文化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