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李朝实录中的的中国史料

合集下载

明代后期中朝关系的重要史实见证

明代后期中朝关系的重要史实见证

明代后期中朝关系的重要史实见证2011-11-21 14:33:37——李朝档案《朝鲜迎接天使都监都厅仪轨》管窥万明摘要:朝鲜李朝在中国保存下来的档案文书弥足珍贵。

李朝《朝鲜迎接天使都监都厅仪轨》,是朝鲜为了迎接和接待明朝使臣,特设临时性专门机构都监都厅所遗的档案文书。

这份朝鲜光海君朝两度接待明朝使臣的簿册档案,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上部分起自明万历三十六年至万历三十七年(1608—1609年,朝鲜宣祖四十一年至光海君元年),下部分自明万历四十八年至天启元年(1620—1621年,光海君十二年至十三年),为我们提供了中朝关系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大部分内容为《明实录》、《李朝实录》所未载,记录了当时中朝外交的历史真相,反映了明朝与后金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中朝关系的变化。

关键词:档案/光海君/中朝关系/明金关系作者简介: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明朝档案保存至今的不多,关于中外邦交礼仪的更不多见;而同时期,朝鲜方面的档案在中国保存下来则更加珍贵。

李朝《朝鲜迎接天使都监都厅仪轨》(以下简称《仪轨》)(注:《朝鲜迎接天使都监都厅仪轨》,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不分卷,手写行书,每半页14行,每行字不等,收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77册,第261—654页,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

),是朝鲜迎接和接待明朝使臣所设临时性机构都监都厅所遗的档案文书。

这份簿册档案,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上部分起自明万历三十六年(朝鲜宣祖四十一年,1608年)至万历三十七年(朝鲜光海君元年,1609年),下部分自明万历四十八年(朝鲜光海君十二年,1620年)至明天启元年(朝鲜光海君十三年,1621年),记录了朝鲜光海君朝两度接待明朝使臣的全部过程。

《仪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中朝关系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大部分内容为《明实录》、《李朝实录》所未载,记录的是历史在进行过程中的状况,是明代后期中朝关系的重要见证,弥足珍贵。

《中朝史料中对朝鲜半岛历史起源记载的比较研究》范文

《中朝史料中对朝鲜半岛历史起源记载的比较研究》范文

《中朝史料中对朝鲜半岛历史起源记载的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中朝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传承。

朝鲜半岛的历史起源,是中朝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

通过对中朝史料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朝鲜半岛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将围绕中朝史料中对朝鲜半岛历史起源的记载,进行一次深入的比较研究。

二、中朝史料的概述1. 中国史料概述中国关于朝鲜半岛的史料丰富多样,包括《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以及各类地方志、编年史等。

这些史料中,对朝鲜半岛的起源、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记载。

2. 朝鲜史料概述朝鲜方面的史料主要有《三国史记》、《高丽史》、《李朝实录》等。

这些史料主要记录了朝鲜半岛的历史事件、文化传承、民族关系等。

三、中朝史料中关于朝鲜半岛历史起源的记载比较1. 神话传说方面的比较中国史料中,关于朝鲜半岛的起源多以神话传说为主,如《山海经》中的“东夷”传说,以及《史记》中的“箕子朝鲜”等。

而朝鲜史料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檀君神话”等。

这些神话传说虽然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崇拜。

2. 历史事件方面的比较中国史料中,对朝鲜半岛的历史事件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三国时期的战争、高句丽与百济的争斗等。

而朝鲜史料中,对这些事件的记载也较为丰富。

通过比较这些史料的记载,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民族关系。

3. 文化传承方面的比较中国与朝鲜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史料中,对朝鲜的礼制、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记载较为丰富。

而朝鲜史料中,也对中国的文化传承有详细的记录。

通过比较这些史料的记载,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四、结论通过对中朝史料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朝鲜半岛的历史与文化。

在历史起源方面,中朝两国的史料虽然有所差异,但都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两国之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交流。

明代汉籍对朝鲜李朝文明的影响及其回馈

明代汉籍对朝鲜李朝文明的影响及其回馈

使质正官李昌臣奉命赴明廷获进士前知县邵奎赠《苏文忠公
明朝使节和远接使期间与众多明朝文人、学者交流、交换书
集》。许筠的《乙丙朝天录》中记录着漂人河三才、方初阳、顾
籍。许筠收集汉籍的途径有三:作为远接使收集;作为使节
起元、周秀、林正茂等以《历代名臣奏议》百余册及《四及秘
到中国收集;通过译官和漂人①收集。仅在 1614~1615 年,许
性理大全各两件,小学 10 件
瑗等回自京师;舒等进《大学衍义》
《通鉴集览》
《事林广记》各
《通鉴纲目》两部
宣德八年(1433) 五经、四书及《性理大全》1 部、
一部。”
即为求书一例。
宣德十年(1435)
据朝鲜嘉善大夫柳希春(1513~1577)的《眉岩日记》记
《资治通鉴》
《源委》
《通鉴前编》
《历代笔记》
自汉唐以来,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拥有着强大的文化优
能体现明朝的宗主地位的历书《大统历》。
《大统历》每年颁赐
一次,
《大统历》之外,
李朝所获赐书可见表 1。
势,至宋代达到鼎盛,宋之后,这一文化优势虽日渐衰落,但
仍对周边国家产生无可比拟的影响。尤其是明朝(1368~
表 1 明代官方传入朝鲜的汉籍
1644)建立以后,朝鲜李朝(1392~1910)随之建立,明李两朝
的《医方类聚》所引汉籍多达 153 种。医学之外,与历法最为
儒家的“仁”的思想,以儒教为核心的思想与文化教育,加速
紧密相关是数学专著,如 13 世纪在朝鲜被列入数学教科书中
了朝鲜文化阶层的产生与成熟,新兴的朝鲜文化阶层又以极
的《五曹算经》和《地算》,17 世纪的《嘿思集算法》
《详明数诀》

朝鲜李朝所知之南明述略

朝鲜李朝所知之南明述略

朝鲜李朝所知之南明述略作者:张兆裕来源:《求是学刊》2015年第06期摘要:朝鲜李朝仁祖后期至显宗初年正值中国的南明时期,由于朝鲜与明朝长久以来的密切关系,李朝君臣对南明的存续情况十分关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以民间传闻为主,较少官方消息,使李朝君臣所知之南明与事实多有偏差,尽管如此,李朝君臣以此了解了南明抗清的概况和中国的局势。

朝鲜史籍所记录的这些南明信息,对研究南明史及当时的中国社会都有一定价值。

而李朝君臣对南明信息持续关注的事实本身,也为了解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提供了一个视角。

关键词:南明;朝鲜李朝;《李朝实录》作者简介:张兆裕,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明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5)06-0138-06南明诸政权作为明朝的延续,其存亡情况一直被不甘于清人统治的人们所关心,这其中也包括这一时期的朝鲜李朝君臣。

由于山海阻隔,朝鲜对于南明消息的直接获得十分艰难,道途传闻在其信息中占了很大比重。

尽管这些消息有虚实,但对于朝鲜李朝君臣均是弥足珍贵。

本文根据《李朝实录》的记载,以南明各政权的消息传入朝鲜的情况为主要内容,并探讨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李朝君臣对南明信息的探寻朝鲜自明崇祯九年(李朝仁祖十四年,1636)“丙子胡乱”之后,即与明朝脱离了附属关系,但作为长久以来与明王朝有着密切关联的政权,其君臣仍然对明朝有着难以割断的情感联系,尤其是他们对“壬辰倭乱”时万历皇帝的再造之恩心存感激,因此在面对清政权时,朝鲜君臣在正统意识、文明认同感、情感归属上,对清人政权很难真心接纳。

这个背景决定朝鲜君臣希望明朝在与清人的斗争中更加强大,直至取得胜利。

但事与愿违,李自成农民军和清军先后占领北京,在此过程中,李朝君臣忧心忡忡,并十分失望。

随后他们一方面对明亡原因进行小范围的探讨,一方面开始关注明亡后中国的动态,南明各政权的情况也在关注之中。

古代中国农业技术在朝鲜的传播

古代中国农业技术在朝鲜的传播
有按图私造者。至李正祖( 7 一 8 年在位) 开始按照私造水车大量仿造, 1 7 1 6 0 时, 加以推广。同 时, 又按照《 农政全书》 所载龙尾车图样, “ 造出十数具, 并与用法颁于八道两都。又自 各道监兵 营造, 颁于列邑”() 。 l 2
《 上说 : 朝鲜通史》 “ 朝鲜李朝时期为利用水车和车辆提高农业生产, 做了不懈的努力。特
不十 传 鲜 。 传 年而 遍朝 全国 ( 说毕竟 传 棉花 植在 鲜的 ) 7 是 说, 种 朝 普及经过了 个较长的 期。 一 时
《 朝鲜通史》 上说:棉花于 1世纪末传人我国并开始种植, 巧世纪初, “ 4 到 在南部地区已广泛普 及。当时, 在北部地区还未能推广, 封建政府很关心在咸镜道和平安道地区普及植棉, 结果, 全 国除部分地区外都广泛种植了棉花”( 。 ) 8 随着棉花的广泛种植, 棉织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它在纺织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朝 鲜三南地区是棉织手工业的中心。棉织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穿衣间题, 而且 对促进商品流通也有很大意义。巧世纪以 棉布同麻布和粮食一起, 后, 作为实物货币受到重 视。1 年左右, 4 6 司赡寺收缴身贡( 在朝鲜, 奴脾缴纳布米, 代服劳役, 称为身贡) 储存的棉布
会进。 的 步( ) ’
茶叶在唐朝时传人朝鲜。据新罗《 史》 三国 记载, 新罗国2代善德女王( 7 公元6 年) 2 3 实达 在位时期, 有位留 唐的韩国和尚带回 茶籽, 种于新罗和东郡双溪寺, 此为中国茶传人的最早记
11 0
万方数据
载。
棉花是中国制作衣被的主要原料。中国人民普遍穿棉衣的历史还不到 1 ) ( 年。中国并 X 非棉花原生产地, 而是由国 外传人的。宋元以 棉花逐渐取代麻而成为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后, 棉花种植在元朝时期传人朝鲜。1 年, 3 3 6 高丽使臣文益渐赴元。回国时, 于中国境内路旁棉 田 取棉实 1多枚带回 0 高丽。1 3 必年, 文益渐回到故乡晋州, 一半棉实交给其舅郑天益种植, 以 但是仅有 1 枚得以成活。当年秋, 郑天益收获棉实达 1 多枚。文天益年年繁育, 1 年, 0 到 3 7 6 以 所获棉实分给乡里, 劝说大家种植。 ) s (

《中朝史料中对朝鲜半岛历史起源记载的比较研究》范文

《中朝史料中对朝鲜半岛历史起源记载的比较研究》范文

《中朝史料中对朝鲜半岛历史起源记载的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朝鲜半岛的历史悠久且丰富,其起源与中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两个紧密相连的国家,中国与朝鲜在历史记载方面有着大量的文献资料。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朝史料中对朝鲜半岛历史起源的记载,揭示两国历史记载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朝鲜半岛历史的认识。

二、中朝史料概述1. 中国史料:中国关于朝鲜半岛的史料丰富多样,包括《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这些史书对于研究朝鲜半岛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 朝鲜史料:朝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如《三国史记》、《高丽史》、《李朝实录》等。

这些史料为研究朝鲜半岛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三、中朝史料中关于朝鲜半岛历史起源的记载1. 中国史料的记载:中国史料中,关于朝鲜半岛的起源多与华夏民族、中原文明相关。

例如,《史记》中提到,箕子率领其族人东迁至朝鲜半岛,成为当地最早的居民之一。

此外,还有关于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的交往、战争等内容的记载。

2. 朝鲜史料的记载:朝鲜史料中,关于朝鲜半岛的起源有着独特的观点和解释。

例如,《三国史记》中提到,古代的朝鲜人是由不同的部落和民族融合而成的。

此外,朝鲜史料还对古代朝鲜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四、中朝史料记载的比较研究1. 相似之处:中朝史料在记载朝鲜半岛历史起源时,都提到了古代的民族迁徙、战争、文化交流等内容。

这表明中朝两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2. 差异之处:尽管中朝两国的史料在内容上有所相似,但在具体细节和解释上仍存在差异。

这可能与两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关。

此外,两国史料的记载角度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中朝两国在历史研究方面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五、结论通过对中朝史料中关于朝鲜半岛历史起源的记载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国在历史记载方面存在异同。

这些异同反映了中朝两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朝鲜半岛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高丽史和李朝实录中汉语研究

高丽史和李朝实录中汉语研究

《高丽史》和《李朝实录》中的汉语研究资料汪维辉【提要】《高丽史》和《李朝实录》等韩国史部文献中蕴藏着丰富的汉语研究资料,文章从“白话资料”“有关汉语教学的资料”和“其它有关汉语汉字的资料”三个方面举例作了介绍。

“白话资料”部分列举了6段文献,讨论了与之相关的两个问题,认为这些资料是口语的实录,而非“转写”或“翻译”;元代的“汉儿言语”明初仍在沿用,而且范围可能不限于狭义的北方地区。

“有关汉语教学的资料”部分分类列举了关于明清时期“官话”的记载和关于学习汉语的记载,《高丽史》和《李朝实录》中对汉语称呼的记载反映了从“汉儿言语”到“汉语”再到“官话”的变化过程。

“其它有关汉语汉字的资料”部分以“元—原”的字形更替为例作了说明,认为明代把“元来”等的“元”写作“原”,主要是因为避朱元璋的名讳,跟嫌恨元朝可能也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高丽史》《李朝实录》汉语研究资料近代汉语汉儿言语明初汉语元—原远藤光晓先生指出:“在汉语史研究上韩国的汉文献资料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¹实为卓识确论。

除了学者们已经广为利用的汉语口语教科书(包括谚解)、字书、韵书、词语汇释,借词等“直接数据”之外²,像《高丽史》和《朝鲜王朝实录》(以下简称《李朝实录》)等史部文献也蕴藏着丰富的汉语研究资料,我们不妨称之为“间接资料”。

这些数据有时可以补其它材料之不足,弥足珍贵。

目前这些卷帙浩繁的史籍基本上还只是作为史料被汉语研究者零星地引用,专门的研究尚不多见³,值得深入挖掘和利用,以充分发挥它们在汉语史研究方面的价值。

本文以《高丽史》和《李朝实录》为例,分三个方面略作介绍,聊当喤引。

————————————————————————————————————¹见《韩国的中国语言学数据研究》(韩·日中国语言学研究系列1)远藤光晓《前言》,[韩]学古房,2005 年11 月,第7 页。

²参看远藤光晓(2008),竹越孝(2008)和远藤光晓、伊藤英人、竹越孝、更科慎一、曲晓云编《韩汉语言史数据研究文献目录(稿)》,载[日]远藤光晓、[韩]严翼相编《韩汉语言研究》(韩·日中国语言学研究系列2),[韩]学古房,2008 年2 月。

中国藏李朝档案孤本_朝鲜迎接天使都监都厅仪轨_新探_万明

中国藏李朝档案孤本_朝鲜迎接天使都监都厅仪轨_新探_万明

实际上是在万历四十八年 (朝鲜光海君十二年, 1620 年) 八月至天启元年 (朝鲜光海君十三年, 1621 年 ) 十二月编纂成文, 可以独立成篇的一件档 案, 更是保存于中国的一件李朝档案孤本, 尤其珍 贵, 很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 古代中朝两国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历史上 朝鲜李朝在吸收中国文化和其他一些外来文化的 同时, 也创造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仪 轨, 一般指佛教仪轨, 源自梵语 kalpa su^ tra, 随佛教 传入中国, 是记述佛教仪式轨则的经典通称。朝鲜 王朝仪轨, 是朝鲜王朝从儒教原理出发, 以国家仪 礼为中心,根据一定文书格式编纂的独特的宫廷 文化记录,记录了朝鲜时代 (1392—1910 年) 600 余年王室的主要活动, 包括结婚仪式、 葬礼、 宴会、
但笔者在其文中也没有找到 《迎接仪轨泰昌 天
启》 的踪迹。为此, 笔者专函向金先生请教, 得到确
旧藏, 也就是收藏于明清内阁大库的档案。这件文 书记录了朝鲜王朝光海君自万历四十八年 (1620 年 ) 八月至天启元年 (1621 年 ) 十二月的迎使活动。 明朝按照惯例,凡有大事,都要遣使诏告朝 鲜。这次朝鲜迎接的使臣, 是明朝泰昌、 天启皇帝 派遣的宣布登极改元的颁诏使臣。朝鲜崇禄大夫 作 领中枢府事柳根为明朝正使刘鸿训 《皇华集》 序, 言及了这次盛典: 皇明受天命为天子, 六合之内, 八方之外, 寸 太祖高 地尺天, 莫非属国。惟我康献王立国之初, 皇帝洪武二十五年, 命国号曰朝鲜。盖我东藩为殷 太师肇封之地, 故仍其旧号, 视若内服。自是以来, 朝廷凡有庆慰, 必拣选使价颁诏若敕, 先于万国, 东人以为宠。夫天下称庆, 如册封国本、 诞生皇子 皇孙, 不一其事, 而惟登极为莫大之庆……天启元 礼科都给事中 江 年夏, 翰林院编修青岳刘先生 、 杨先生, 奉新皇帝之命, 来宣泰昌若天启登极二诏 敕, 斯又旷世所未有之盛典也。④ 序中明确说明二使是前往宣读泰昌、 天启 “登 极” 的 “二诏敕” , 与其他使臣有不同之处。 (一 ) 两使牌文开篇 不同于万历三十六年 (1608 年 ) 至三十八年 (1610 年) 编纂的那部 《迎接仪轨》 , 《迎接仪轨泰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的中国史料》摘抄(一)从今天开始摘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有几点说明:1、文中所指的太祖、太宗皆指的是朝鲜李朝的太祖大王和太宗大王。

以此类推。

2、文中的“上”皆指的是朝鲜的君主,文中的“皇帝”和“帝”皆指的是中国明清的皇帝。

3、原书中的前篇是“高丽史”部分,我在摘抄时不予录入,而直接从《李朝实录》开始摘录。

4、由于是电脑录入,错字在所难免,请见谅。

正文太祖康献大王实录(李成桂实录)高丽辛禑十一年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九月,大明使张溥、周晫等至境上,问太祖及韩山君李穑安否。

时太祖及崔莹威名闻天下,禑不欲溥等见之,皆出于外。

按《明太祖实录》记载,在本年的正月、七月、九月和十一月,高丽国王王顒都派人前往明廷进贡方物。

高丽辛顒十四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初,大明帝以为铁岭迤北、迤东、迤西元属开元,所管军民汉人、女真、达达、高丽仍属辽东。

崔莹集百官议之,皆以为不可舆。

禑与莹密议攻辽,公山府院君李子松就莹第力言不可。

莹诬以奸党,杖流全罗道内厢,寻杀之。

禑得西北面都安抚使报,辽东兵至江界,将立铁岭卫,泣曰:“群臣不听吾攻辽之计,使至于此!”大明复遣辽东百户王得明来告立铁岭卫。

三月,禑独与莹决策攻辽,然犹未敢昌言也。

托言游猎,西幸海州。

四月,次凤州,谓太祖曰:“寡人欲攻辽阳,卿等宜尽力。

”太祖曰:“今者出师有四不可:以小逆大,一不可;夏月发兵,二不可;举国远征,倭乘其虚,三不可;时方暑雨,弓弩膠解,大军疾疫,四不可。

” 禑颇然之。

越宿,意中变。

次平壤,督征诸道兵,作浮桥于鸭绿江,又发僧徒为兵,以莹为八道都统使,以曹敏修为左军都统使,太祖为右军都统使,遣之。

左右军共五万余人,众号十万。

诸军发平壤。

有人自泥城来曰:“近辽东兵悉赴征胡,城中但有一指挥耳。

大军若至,可不战而下。

”莹大喜,厚给其人。

禑停“洪武”年号,令国人复胡服。

君臣荒淫,杀戮日甚。

百姓怨咨。

五月,大军渡鸭绿江,次威化岛。

亡卒络绎于道。

禑命所在斩之,不能止。

左右军都通使上言不变事状,且云:“以小事大,保国之道。

我国家统三以来,事大以勤。

玄陵于洪武二年服事大明,其表云:‘子孙万世,永为臣妾。

’其诚至矣。

殿下继志,岁贡之物,一依诏旨,于是特降诰命,赐玄陵之谥,册殿下之爵,此宗社之福而殿下之圣德也。

今闻刘指挥领兵立卫之言,使密直提学朴宜中奉表计禀,策甚善也。

今不俟命,遽犯大邦,非宗社生民之福也。

况士马俱惫,粮饷不给,伏维陛下将命班师,以答三韩之望。

” 禑与莹不听。

遣宦官金完,督令进兵。

左右军都统使留完不遣,又遣人诣莹请速许班师。

莹不以为意。

军中讹言太祖率麾下亲兵向东北面,已上马矣。

军中汹汹。

敏修罔知所措,单骑驰诣太祖涕泣曰:“公去矣,吾侪安往?”太祖曰:“予何去矣,公勿如是!”太祖乃谕诸将曰:“若犯上国之境,获罪天子,宗社生民之祸立至矣!予以顺逆上书请还师,上亦不省。

莹又老耄不听。

予与卿等见王,亲陈祸福,除君侧之恶,以安生灵乎!”诸将皆曰:“吾东方社稷安危,在公一身,敢不惟命是从。

”于是回军到鸭绿江,乘白马,御彤弓、白羽箭,立岸上,迟军毕渡。

时童谣有“木子得国”之语,军民无老少皆歌之。

漕转使崔有庆闻大军回,奔告于禑。

是夜,上王(李芳果)与其兄芳雨及李豆兰子和尚等自成州禑所奔于军前,禑日午犹未知。

道遇支应守令。

尽夺其马匹以行。

禑知大军回至安州,驰还京城。

莹欲拒战,命百官兵杖侍卫聚军塞巷。

六月朔,太祖屯崇仁门外,入围花园数百重,遂流莹于高峰县。

禑以曹敏修为左侍中,以太祖为右侍中。

禑逊于江华。

太祖欲择立王氏之后。

敏修以禑舅李琳之族,欲立禑子昌。

问于李穑,遂定议立之。

昌以太祖为东北面朔方江陵道督统使,赐忠勤亮节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号。

太祖以疾辞职,不允。

八月,昌以太祖都总中外诸军事。

十月,以太祖兼判尚书事。

高丽恭让王元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一月,太祖迁禑于江陵,放昌于江华,废为庶人。

迎立定昌君瑶,是为恭让王。

初,请亲朝使尹承顺等回自京师,礼部奉旨移咨都评议使司云:“高丽君位绝嗣,以异姓假王氏,非三韩世守之良谋。

国有贤智陪臣在位,定君臣之分,虽数十世不朝,亦何患哉!连岁来朝,又何厌恶哉!童子不必赴京。

”至是太祖遂行废立。

恭让王以太祖为侍中。

十二月,杀前王禑。

以太祖为奋忠定难匡复燮理佐命功臣,爵和宁郡开国忠义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三百户,田二百结,奴婢二十口。

高丽恭让王二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五月,顺安君王昉同知密直司事赵胖回自京师,曰:“礼部谓臣等曰:‘尔国有坡平君尹彝、中郎将李初者来诉于帝,言高丽李侍中立王瑶为主。

瑶非宗室,乃李侍中姻亲也。

瑶与李成桂谋动兵马,将犯上国,宰相李穑等以为不可。

即将李穑、曹敏修、李琳、边安烈、权仲和、张夏、李崇仁、权近等杀害,将禹玄宝等远流。

其在贬宰相等潜遣我等来告天子,仍请亲王动天下兵来讨。

”乃出彝、初所记穑、敏修等姓名以示。

胖与彝等对辩曰:“本国事大以诚,安有是乎?”于是逮穑、琳等于狱鞫之。

按《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九记载:春正月,高丽遣使来言:国王王昌非王氏后,实辛肫子禑之子,国中人多不信服,故别求王氏宗亲定昌国院君王瑶,迎立嗣位,以续王氏之后,伏望朝廷允所请。

上谕礼部尚书李原名曰:“高丽限山隔海,其人多诈,今云废黜异姓,择立王氏宗亲,则前者来言童子入朝,吾不听者,意必执国政者所为,今其情见矣。

且其真伪莫知,若果为本国臣民所推,亦听其所为,傥阴谋诈立,一旦变更,尽为虚妄,必将祸起不测,皆自取也。

尔宜备咨其国人知之。

”同月,明太祖诏令辽东都指挥司,凡高丽国人于境内懋迁者勿禁。

按《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在本年的正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二月,高丽皆派使节入朝进献方物。

高丽恭让王三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正月,以太祖为都总制使。

十二月,兀良哈及斡朵里来朝。

按《明太祖实录》卷二一一载:八月戊辰,高丽权国事王瑶遣判缮工寺杨天植等,进所市马一千五百匹至辽东,且诉言:“本国自恭愍王薨逝,奸人更迭用事,奉上之礼不能尽诚,深怀愧愤。

自臣权国,思欲上事朝廷,下奉宗社以保惠其民。

今奉纶音,敢不竭力,但比年所产之马躯干短小,惧无以副命,然御倭致远,负重耐寒,小邦赖之,敢先以献,其余以次奉进。

”上纳其贡而从其请。

《明太祖实录》卷二一三载:冬十月甲寅朔,敕礼部曰:“三韩之地,君臣悖乱,二纪于兹,然无争城野战,民安乡邑。

旧岁来告王瑶嗣立乃王氏苗裔,宜遣使以礼物劳之,睹其署整何如。

”李朝太祖壬申元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秋七月十七日丙申,太祖即位于寿昌宫。

恭让王逊于原州。

都评议使司及大小臣僚贤良耆老等请令知密直司事赵胖赴京申礼部曰:“窃谓小邦至恭愍王薨,无嗣。

逆臣辛肫子禑为权臣李仁任等所立。

禑乃昏暴狂恣,多杀无辜,至兴师旅,欲向辽东。

使左右军都统李成桂以为不可犯上国境,举义回军。

禑乃自知寡助,惶惧辞位,以舆子昌。

国人禀奉恭愍王妃安氏之命,以王氏宗亲定昌府院君瑶权署国事,及今四年。

瑶又昏迷不法。

疏斥忠正,昵比谗邪,变乱是非,陷害勋旧,谄惑佛神,妄兴土木,靡费无度,民不堪苦。

子奭痴騃无知,纵于酒色。

聚会群小,谋害忠直。

又其权臣郑梦周等潜成奸计,欲生乱阶,乃将勋臣李成桂、赵浚、郑道传、南誾等譖于权署国事,令有司论劾,以致谋害。

国人怨愤,共诛梦周。

权署国事尚不悛改,又谋杀戮。

举国臣民实惧社稷生灵俱被其害,惶惧失措,无可奈何。

咸谓以若所为,难以主斯民,奉社稷。

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二日,以恭愍王妃安氏之命退居私第。

切念军国之务,不可一日无统。

择于宗亲,无有可当舆望者。

惟门下侍中李成桂泽被生灵,功在社稷,中外之心,夙皆归附。

于是一国大小臣僚闲良耆老军民等咸推戴。

令知密直司事赵胖前赴朝廷奏达。

伏乞照验,烦为闻奏,俯从舆意,以安一国之民。

”八月乙亥,前朝谢恩使永福君王鬲、政堂文学权仲和回自京师,言皇太子以四月二十五日薨,帝立太子之子允炆为皇太孙。

丁丑,上在平州,率行在群臣服皇太子丧,举哀。

留都各司,亦于是日举哀。

停乐十三日。

禁屠三日。

停嫁娶一月。

停大小祀十三日。

戊寅,遣前密直使赵琳赴京进表,告知李成桂即位事宜,并奏:“臣素无才德,辞至再三,而迫于众情,未获逃避。

惊惶战栗,不知所措。

伏望皇帝陛下以乾坤之量,日月之明,察众志不可违,微臣之不获己,裁自圣心,以定民志。

”九月己卯,遣三司左使李居仁陈慰帝廷。

悼皇太子之薨,拜祭。

庚午,知中枢院事赵胖回自京师,上率百官迎于宣义门外。

胖奉传礼部剳付曰:“礼部剳付高丽国都评议使司: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二日本部右侍郎张智等官将来文于华盖殿奏闻,钦奉圣旨:‘覆载之间,主生民者,巨微莫知其几何,或废或兴,岂偶然哉!其三韩自王氏亡,李氏运谋,千态万状,已有年矣。

今确然为之,乃王氏昔有三韩之报亦然矣。

此岂王氏昔年之良能,李氏今日之善计?非帝命不可!其三韩臣民,既尊李氏,民无兵祸,人各乐天之乐,乃帝命也。

虽然,自今以后,慎守封疆,勿生谲诈,福逾增焉。

尔礼部以示朕意。

钦此。

’今将圣旨事意备云前去。

”上还时坐所,百官拜贺。

癸酉,遣门下侍郎赞成事郑道传赴京谢恩,献马六十匹。

按《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一载:“九月庚寅,高丽知密直司事赵胖等持其国都评议司奏言(与李朝实录中奏言相同)。

礼部侍郎张智奏其事,上曰:“我中国纲常所在,列圣相传,守而不失。

高丽限山隔海,僻处东夷,非我中国所治,且其间事有隐曲,岂可遽信。

尔礼部移文谕之,从其自为身教,果能顺天道、合人心以安东夷之民,不启边衅,则使命往来实彼国之福也。

”十一月乙酉,遣中枢院事卢嵩、中枢院副使赵仁沃赴帝京贺明年正,兼贺封皇太孙。

乙未,幸寿昌宫,贺皇太孙千秋。

甲辰,计禀使前密直使这赵琳回自京师,上率百官出迎西郊。

琳奉传礼部咨命,询国更何号,星辰来报。

又传圣谕节该:“我如今叫礼部舆文书去,你回备细舆他说:在前汉、唐、宋时,差官到尔国守御。

差去者爱酒恋色,以致害民。

尔国人便行致害,何益于事!为是朕不叫人去。

尔恭愍王死,称其有子,请立之。

后来又说不是。

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

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做王。

我不问,教他自做。

自要抚绥百姓,相通来往。

”即日百官班贺。

会耆老百官及于都堂,议国号。

丙午,遣艺文馆学士韩尚质如京师,以“朝鲜”“、“和宁”,请更国号,乞圣裁。

十二月癸亥,遣门下侍郎赞成事禹仁烈奉表谢恩于帝京,献马三十匹。

按《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载:闰十二月乙酉,高丽权知国事李成桂欲更其国号,遣使来请命。

上曰:“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最美,且其来远矣!宜更其国号曰朝鲜。

”李朝太祖壬申二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月—五月)正月癸丑,陈慰使李居仁回自京师。

二月戊寅,奏闻使韩尚质一行,通事郭海龙赍礼部咨文副本来。

上大悦,赐海龙马。

庚寅,奏闻使韩尚质来传礼部咨,上向帝阙行谢恩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