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其书及学界对其真伪问题的相关讨论

合集下载

庄子的真实与虚幻观念与当代媒体的反思

庄子的真实与虚幻观念与当代媒体的反思

庄子的真实与虚幻观念与当代媒体的反思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庄子的著作时,我深入思考了他对真实与虚幻的观念,并将其与当代媒体进行了对比,从而得出了一些启示。

首先,庄子强调了真实与虚幻的相对性。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提出了“大梦谁先觉”的观点,认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就如同一场梦境,所谓的真实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这种观念与当代媒体的虚拟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代媒体通过各种手段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让人们沉浸其中,很难辨别真实与虚幻的界限。

庄子的观点提醒我们,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虚幻的信息所迷惑。

其次,庄子对于真实与虚幻的态度是一种超越性的思考。

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提出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观点,意味着真实与虚幻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存在。

这种思考方式对于当代媒体的反思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媒体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过载和虚假的泛滥。

我们应该超越真实与虚幻的二元对立,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媒体的发展,理性地对待信息的真实性。

此外,庄子的思想还提供了一种审视媒体的方法。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提出了“无以名之”的观点,认为言语无法准确表达真实的本质。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媒体的反思具有启示意义。

当代媒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传递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

我们应该学习庄子的思想,以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媒体传递的信息,不轻易相信一切所见所闻。

最后,庄子的思想还提供了一种对媒体时代个体身份的思考。

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提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观点,意味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媒体的反思具有重要意义。

媒体时代,个体面临着海量的信息,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不被媒体所左右,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追求真理和智慧。

细说《庄子》成书与版本:原创失传 窃据留名?

细说《庄子》成书与版本:原创失传 窃据留名?

庄子像一《庄子》之结集,应不晚于战国末年。

《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篇有“真人”一词,其对于“昔者先圣王”的描写,有类似《庄子·大宗师》篇对“古之真人”作描写以表达理想人格的笔意。

这有可能是受到《大宗师》篇的影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吕氏春秋》“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藉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

”“所引《庄》《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诞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

”《吕氏春秋》的成书时间虽仍有争论,但包括《先己》篇的《十二纪》成于“维秦八年”(《吕氏春秋·序意》)亦即公元前239年秋之前,学界是没有异议的。

《淮南鸿烈》引《庄子》文更多。

《淮南鸿烈》是汉武帝即位当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由刘安献上的。

刘安门人在利用已有成书之外,也还可能对《庄子》一书有所裒集。

其后,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附庄子传》中明确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篋》,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亢桑子”当为庚桑楚,“畏累虚”当为《庚桑楚》篇中所说“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一语中的畏壘山。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

”陆德明说,《汉志》所录“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

言多诡诞,或似《山海经》,或类《占梦书》,故注者以意去取。

其内篇众家并同,自余或有外而无杂。

惟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经典释文·序录》)。

余嘉锡说:“今《胠篋》在外篇,《渔父》《盗跖》《庚桑楚》在杂篇,而太史公皆以为庄子所自作。

然则史公所见之本,必无内外杂篇之别可知也。

刘向定著之时,始分别编次。

”(《古书通例》)“凡一书之内,自分内外者,多出于刘向,其外篇大抵较为肤浅,或并疑为依托者也。

”(《古书通例》)陆德明说:“庄生弘才命世,辞趣华深,正言若反,故莫能畅其弘致;后人增足,渐失其真。

新时期以来《庄子·说剑》辨伪研究综

新时期以来《庄子·说剑》辨伪研究综

2022第11期·总第589期今本《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书气象磅礴、意蕴玄远。

其中,多数篇章受到历代学者的诠解与推崇,而处于杂篇的《说剑》与诸篇待遇迥然不同。

在思想史上,它或者是被学者定为伪作,例如苏轼批其“浅陋不入于道”;〔1〕或者是被学者刻意忽略,例如王夫之认为其“赝编不置释”。

〔2〕名家对《说剑》篇持否定态度,加上郭象注庄时唯一未注的就是此篇,使得《说剑》真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但大多未做深入考证。

新时期以来,对《庄子·说剑》的辨伪工作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对其进行梳理,有助于了解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

典籍辨伪一般会得出两种结论,或真或伪。

按照思想史传统看,伪书多指托名古代名人的作品。

关于《庄子》一书,冯友兰曾说:“《庄子》是战国以至汉初道家,尤其是庄子一派著作的总集。

”〔3〕崔大华在《庄学研究》中也指出:“《庄子》一书就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汇集。

”〔4〕基于此,本文所论“真”意味着认定《庄子·说剑》是庄子及庄子学派的作品;与之相反,所论“伪”意味着认定《庄子·说剑》不是庄子及庄子学派的作品,另有作者。

既然自宋代以来一直有对《说剑》篇真伪质疑的思想传统,那么支持真作观点的学者都可以看作自觉或不自觉的对伪作观点的回应。

有关《说剑》篇真伪问题的讨论,无论持哪种思想观点,都是对《说剑》篇思想内涵研究的丰富。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中古道经对《庄子》的接受研究”(21XNH207)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丁柏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说剑》是《庄子》三十三篇之一,自宋代苏轼以来,谓此篇为伪作之声时有出现,但大多没有论证。

新时期以来,学界在《说剑》的辨伪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方观点认为《说剑》文风与内容全不似庄,是伪作混入《庄子》,关于其作者,或出自纵横家,或与庄辛有关,或暂不确定;另一方观点则认为不宜轻易判定为伪作,《说剑》具有庄子学派特征,退一步讲,即使对此篇有怀疑,在没有可靠证据之时应有疑从无。

也谈《庄子序》的真伪问题

也谈《庄子序》的真伪问题

也谈《庄子序》的真伪问题——兼论郭象“独化论”在当时缺乏回应的原因韩国良摘要:《庄子序》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也即为“王”的资格问题,而《庄子注》则强调的是万物的性分问题。

“内圣外王”所以与《庄子注》相矛盾,并不在于“内圣”的提法不正确,而在于它与《庄子注》的侧重点以及主体精神不一致。

“内圣外王”带有以道匡君,甚至以道自任的意思,而“各有性分”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各守其分、欲不出位。

二者在思想上差别如此之大,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郭象的“独化论”所以在当时缺乏回应,最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关键词:郭象;独化论;《庄子序》;《庄子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关于《庄子序》是否为郭象所作,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争议的焦点就集中在《庄子序》的思想能否代表《庄子注》的思想上。

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涉及的并不只是《庄子序》的真伪问题,它还关系到如何看待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成就问题。

笔者认为,《庄子序》非郭象所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前人所以长期未能就此达成共识,主要是因为主伪论者与主真论者一样,对郭象《庄子注》的哲学体系的认识同样存在着偏失。

《庄子序》认为《庄子》一书的中心主旨乃在阐述“内圣外王”之道,但《庄子注》则认为《庄子》一书重在发明万物“各有性分”之理,说明凡圣所禀异气,天生而成,非由人为,万物的职分也即社会地位都是先天确定的。

这也就是说前者强调的是君王的“内圣”也即作为一个君王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问题,后者强调的是社会分工也即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问题;前者侧重于以道匡君,后者侧重于各守其分。

二者在思想上存在如此明显的矛盾,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一、关于《庄子序》真伪之争的历史回顾我们这里所说的《庄子序》是指三十三卷本郭象《庄子注》前的一篇序文,一共399字,旧题“河南郭象郭子玄撰”。

这篇序文究竟在何时编入《庄子注》不得而知,但早在北宋就已受到质疑。

《宋会要辑稿》第五十五册《崇儒四·勘书》载,北宋真宗时欲重刻郭象《庄子注》,命国子监直讲孙奭与龙图阁待制杜镐等同校刻板:“镐等以《庄子序》非郭象之文,因册(删)去之。

论庄子哲学中的“真”

论庄子哲学中的“真”

论庄子哲学中的“真”一、“真”字的出现“真”这个字,无论在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里,似乎都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字。

“真”通常作为形容词或副词使用,并且往往与“假”“伪”相对。

由于这个字实在是太平常,太普通,当它在古代本文中作为哲学概念出现时,人们很少去进一步深思“真”字的真意。

然而有趣且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存的、《庄子》之前的先秦古籍中,“真”这个字几乎从未见使用。

“真”字似乎是在《庄子》书中才突然开始大量使用起来,并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概念的。

因此可以说,“真”作为哲学概念的提出,是庄子对中国哲学史的一大贡献。

经查,《诗经》、《尚书》、《易经》、《春秋》、《论语》、《孟子》、《左传》这些书中竟然都完全没有出现过一个“真”字,更谈不上在哲学意义上讨论过关于“真”的问题。

《墨子》书包括《墨辩》,“真”字仅一见于《辞过》篇: “ 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

四时也,则曰阴阳。

人情也,则曰男女。

禽兽也,则曰牡牝雄雌也。

真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

”[1](p34)《墨子》全书近十万字,“真”这个后来的常用字居然仅出现一次,显然“真”在墨子时代还不是个常用字。

考虑到先秦古籍的文本中往往还有后人篡入的成分,《墨子》全书中这唯一的一个“真”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今本《老子》书中“真”字出现了三次:一、第21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p12)二、第41章: “质真若渝。

”[2](p62)三、第54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2](p33)学术界对《老子》书和《庄子》书谁先谁后的问题,一直有不同看法。

我比较赞同今本《老子》书晚出的说法。

近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中发现的所谓楚简《老子》正好可以说明今本《老子》书之晚出。

所谓楚简《老子》其实可以认为是今本《老子》赖以成书的一部分原始资料。

这批内容类似于今本《老子》的竹简,被整理者称之为《老子》甲、乙、丙[3](pp111-121)。

庄子真的是大忽悠吗?今日头条

庄子真的是大忽悠吗?今日头条

庄子真的是大忽悠吗?今日头条2015-08-27 儒风大家中国近代大学者对庄子的研究,出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便是持批判态度者特别多,很多人语气甚至很激烈。

多亏庄爷已经不在了,不然还不梗着他那饿得像干柴火似的脖子,和这些人跳脚对骂起来。

在今天看来,这些批判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和政治色彩,其实是“超越时代”的——此处绝非褒义,而是说历来读《庄子》的人,最容易产生的就是这些误解,无非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说法上有些变化。

而这些近代学者的批判,所具有的强烈时代与政治色彩,恰好可以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这些人对庄子的批判,几乎集中于共同的一点,后面详说。

并且都用了同一个形容词——滑头主义。

庄爷在这些人心中,基本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忽悠、老滑头。

这虽然是骂人的话,但想想庄爷那副嬉笑怒骂随性而为的样子,倒也贴切——多么可爱的一个小老头啊!这些人中的“带头大哥”,郭沫若算一个。

他对庄子的批判,落在一句话上:“两千多年来的滑头主义哲学,封建地主阶级的无上法宝,事实上却是庄老夫子这一派培植出来的。

”这个意见,源于庄子的相对主义——“道是万变无常的,物也不断地流离转徙;是的忽然变而为非,非的忽然变而为是;刚开始分溃已有新的合成,刚开始合成已有新的分溃;固执着相对的是非以为是非,那是非永没有定准。

你说我所是的为非,我说你所非的为是,到底谁是谁非?”这样一来,庄子的处世哲学,“结果是一套滑头主义,随便到底”,表现便是极端厌世,认为“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因此“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既然礼乐仁义为大盗(权势者)所盗,便避开那些大盗。

郭沫若认为庄子及其弟子都是绝顶聪明的人,这话恐怕还有后半句没有说出来,过于聪明的人往往容易滑头。

“中国通史学派”里那些学者的观点,与郭沫若一脉相承,因此被他称为“志同道合”。

比如侯外庐,他也认为庄子是一名虚无主义者,只不过将郭沫若的相对主义和滑头主义换了种说法。

至于虚无的原因,侯外庐认为在于庄子的出身——他是一个感受着亡国命运的小贵族,并且贫穷,由于贫富变化的撞击而惊惧于现实的残酷斗争,整个社会和人类都成了他的怀疑对象,于是逃避现实,将精神寄托于虚幻和幻想,虚无主义就成为他的救命稻草。

再谈“《庄子》真义何在?”——《齐物论》节选浅析...

再谈“《庄子》真义何在?”——《齐物论》节选浅析...

再谈“《庄子》真义何在?”——《齐物论》节选浅析...再谈“《庄子》真义何在?”——《齐物论》节选浅析庄子, 浅析, 节选再谈“《庄子》真义何在?”——《齐物论》节选浅析《齐物论》全文较长,故选取其中两大段各有五个小段,逐一浅析。

为便于对照,原文录于前,译、释随之于后,主要交待大意,于非紧要处则略言之,如有不当,尚请原谅。

一、“道恶乎隐而有真伪”段原文(一)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二)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三)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四)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五)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

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

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因是而已。

已而不在其然,谓之道。

译释:(一)译:道这种物厌恶隐藏,一隐藏就出现真伪;言厌恶隐藏,一隐藏就产生是非。

道这种物就怕往来,一往来便变化为别物;言就怕不说出来,不说就不知如何做才对。

道到了小成之时就隐藏于物后,人的真实思想到了世事纷乱之时也便隐藏于心中。

所以,儒墨出现是是非非之争,双方都否定对方认为正确的,肯定对方认为错误的。

庄子本书真伪辨

庄子本书真伪辨

古籍 研 究

年第

庄 子 本书 真伪 辨
李谷鸣
庄 子 之 书 宋 代 以 前人 们 都 相 信 为 庄 子 所

, ,

著 从 未发生过异议


及至 宋 代 始 有 人 提 出 怀 疑 降 及 明


清 怀疑 之 人更 多 到 了 近 代 更 是 异 说 纷 纭 然 大 抵 不 外 乎 真 伪 两 说 而 言 伪 之 人 居 多 数



书 传 世 二 千 余年


其变 动 之 情 形 极为 复 杂



吕 氏春秋

。必己《源自》曰“庄 子 著 书 五 十 二篇 名 之






汉书
艺 文 志 明 载 庄 子 书 为 五 十二 篇
》 ”



释 文 叙 录 》载
, ,
汉书
艺 文 志 庄子 五 十 二 篇 即 司
, , 。
马 彪 孟 氏 所 注是 也 十 八 卷 五 十 二篇


庄 子 后 解 则 见 于 张 景 阳 七 命注
》 《



本人 武内 义雄

以 此 两 篇 判 定 为 庄 子 之佚 篇



详 见 先秦 经 籍 考 中 册


此两 篇 是 否 为 庄 子 之 佚 篇


从篇名 来 看 很
《 》

象 淮南 子 解 释 庄 子 书 之 作 绝 非 庄 子 原 书 之 篇 目 如 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课程论文题目简述《庄子》其书及其真伪问题的相关讨论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15专门史姓名沈小金学号2015111274任课教师冯玉荣等2016年2月18日简述《庄子》其书及其真伪问题的相关讨论(15专门史沈小金2015111274)摘要:《庄子》其书及其真伪问题,历来学术界讨论激烈。

唐代以前,人们对其作者是庄子深信不疑。

而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对这一问题提出怀疑,降及明清乃至近代,真伪之分浪潮更甚。

本文试图简单介绍《庄子》其书的流传和卷篇,以及学界对内、外、杂之分及其真伪问题的相关讨论。

关键词:《庄子》其书;流传和卷篇;真伪问题;相关讨论一、生平史料在说《庄子》其书之前,我们不得不说说庄子。

关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生平事迹的原始记载不多,而疑点不少。

自古以来有不少考辨,近代以来尤多。

庄子的生平史料,有自己陈述的,也有后人记载的。

自己陈述的生平史料主要在《庄子》的《外物》、《山木》、《秋水》、《列御寇》和《徐无鬼》诸篇之中。

在《外物》、《山木》中有庄周家贫的史料;在《山木》中有庄周访魏王的史料;在《秋水》、《列御寇》中有威王派人请庄周为相的史料;在《徐无鬼》、《秋水》中有庄周与惠施为友的史料,在许多篇中又有与惠施辩论的史料。

这些零散的史料是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对庄周生平及思想的研究。

历史上为庄周写传记、年表的人也有一些,主要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刘向《别录》(司马贞《史记索引》引文)、马叙伦《庄子年表》(民国间徘印《天马山房丛书》本)、丁儒侯《庄子传》(《国学校友会集刊》第二朗)、王文奇《庄子事迹考》(《河南政治月刊》第五卷第四期)、关锋《庄子时代大事记》(1961年中华书局排印《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附录本)、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这些后人撰写的著作都可作研究庄子生平史料的参考。

关于庄子的生活时代和故里,这里需要做个补充说明。

庄子的生卒年不详,大体时代却可以确定又有许多考证。

20世纪60年代任继愈先生的《庄子探源》①一文中归纳了五种说法:第一:公元前396--前286年(马叙伦);第二:公元前355--前275年(吕振羽);第三:公元前328--前286年(范文澜);第四:公元前365--前290年(杨国荣);第五:公元前375-前295年(闻一多)等说法。

①实际上远不止这些,熊铁基老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庄学史》①中补充说到,突如梁启超的《先秦学术年表》判定约在公元前375--前300年,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通表》判定约为公元前前365--前290年。

20世纪90年代崔大华先生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论,不同说法有不同依据,但以《庄子》为线索判定更为充实可信,“但这也只是确定一个大体年代范围,更具体的庄子生卒年月则是无法考定的了。

这也许使我们感到遗憾,但毕竟更科学。

”②这个说法应当是正确的。

而其故里,司马迁在写《老庄申韩列传》时,对老子、申子、韩非都有“国籍”的记载,惟独庄子只是“蒙人也”,不知属何国?这就引起了后代学者的各种讨论。

古代以“蒙”命名的地方有很多,关于“蒙人也”的“蒙”在何处,当今学者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在今河南商丘附近,一说是今安徽蒙城。

汉代学者认为“蒙”乃战国时宋国地域,宋代便始有朱熹庄子为楚人的说法。

在此我很赞同熊铁基老先生在《中国庄学史》中认为庄子是楚人的观点。

一方面他认为庄子出生地和主要活动地在蒙城及其附近,另一方面认为《庄子》内容与楚地、楚人、楚文化有密切关系。

这个说法应该是正确的。

二、《庄子》其书:流传和卷篇《庄子》一书,凭借其独特的魅力,长期在历史上发生影响,“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读它,解它,探求其义理,发微指要,乃至借题发挥。

因此,这本书原来究竟是怎样的,是一个不可不了解的问题。

”③《庄子》流传千年,虽有版本、校勘等诸多问题,然而其基本框架以及基本思想是没有太大的变化的。

《庄子》书最早比较明确全面介绍的应该是司马迁的《史记》,其在《老庄申韩列传》中这样记载到:“庄子者,蒙人也。

名周。

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窥,然其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光泽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④从这里可见,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亲自见过《庄子》一书,但只说著书“十余万言”,没有说明篇数,更没有内篇、外篇和杂篇之分。

《庄子》一书,在汉朝流传的是五十二篇,已经有司马彪、孟氏的注本。

①熊铁基主编:《中国庄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熊铁基主编:《中国庄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熊铁基主编:《中国庄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

”班固自注:“名周,宋人。

”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称:“《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

”日本武内义雄《庄子考》说,五十二篇是由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而成。

《庄子》一书,到晋朝时,其流传有较大的变化。

晋朝为《庄子》作注的人有向秀、郭象、李颐等。

据陆德明记载,各种注本的卷数多不相同。

向秀《注》为二十卷二十六篇,郭象《注》为三十三卷三十二篇,李颐《集解》为三十卷三十篇,在这些不同的卷本中以郭象的三十三卷本流传的最为广泛。

宋以后注本更多,但皆为十卷三十二篇,即宗郭象注本。

《庄子》其书的考证有两个问题需要指出,一是其从古本到今本的问题,一是内、外、杂之分及真伪问题。

隋唐以后长期流传,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庄子》,基本上是郭象所编的本子。

三、内、外、杂篇之分及真伪问题《庄子》之成书年代及分篇等问题,历来都是一个海内外学者竞相讨论的话题。

由熊铁基先生主编的《中国庄学史》①对古代乃至近代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有比较详细的概括,本文以之为基础,作一简单叙述。

《庄子》一书的真伪问题,从晋朝已经开始了,那时争论的中心是三十三篇以外的十九篇问题。

在宋朝,一般人认为郭象注《庄子》的内七篇是庄周著,而对外、杂篇提出种种怀疑。

提出怀疑的人主要有苏拭、黄震等人。

其中尤其苏拭提出《盗跖》、《渔父》、《让王》、《说剑》四篇是伪书之后,影响特别之大,后来几乎所有认为《庄子》中有伪书的人,都同意苏拭的看法。

明代的宋濂、郑湲、朱得之、沈一贯、焦竑、谭元春等人进一步证明外、杂篇不是庄子的著作。

清代的工夫之、林云铭、姚际恒、吴世尚、胡文英、姚鼐、宣颖、章学诚、马其昶;近代的梁启超、钱玄同、顾颉刚、刘汝霖、叶国庆、马叙伦等,都分别提出外、杂有伪。

有的说外、杂篇是庄子门人弟子的记录;有的说外、杂篇出于《准南子》之后,是道家一派人物的总集。

有的认为外、杂篇中有部分的伪书;有的认为外、杂篇都是伪书。

认为外、杂篇是伪书或有伪的主要根据有以下几点:以内、外对比,以内为真,而外、杂文字浅陋,不是庄子著;杂篇中的《盗跖》、《渔父》、《让王》、《说剑》有毁孔内容,所以是伪书;外、杂文义与内篇文义重复,所以外、杂是伪书;马总辑诸子语为《意林》采《庄子》①书,但无《让王》以下四篇语言;外、杂中提到一些与庄周时代不同的文字和事件。

诸如“仁义”对举,“封侯”、“宰相”为战国时所无有或汉代名词。

书中提到孟子时为“昔者”,提到公孙龙等。

以及《胠箧》中有“成子弑君,子孙享国十二世”已到汉代。

到了近代,20世纪80年代初张恒寿先生出版的《庄子新探》,对《庄子》之成书年代及分篇等问题作了一次总结性地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后来又有不少学者就有关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如刘笑敢先生在《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所作的“文献疏证”;崔大华先生《庄学研究》中的“《庄子》考论”,都比较集中地讨论了这类问题。

张恒寿先生认为内篇有掺杂章节,他说:“《人间世》的主要章节非庄子作品”,①而外、杂篇有很多是“庄子派较早的作品”。

②刘笑敢先生在这一观点上作了进一步的论证,认为“外杂篇中疑问较大的诸篇文章都可能是先秦之作”。

③崔大华先生也肯定《庄子》是先秦庄子学派著述汇集:“总之,通过对《庄子》内篇与外、杂篇概念、词语的联系和变化的考察,可以看出,它们间源与流、先与后的关系还是比较清晰的、确切的,《庄子》一书就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汇集。

”④根据诸位前辈的高论,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内、外、杂篇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先秦《庄子》的内容,不过《庄子》一书并非完全出于庄子本人,包括其后学或者说庄子派的学说,并且其中还夹杂一些后来写入的内容。

“后来33篇大体定型的《庄子》,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影响,这是真的,无所谓伪的问题。

”关于后来传世的33篇本是如何定型的呢?内、外、杂篇之分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近代以来对这一问题也进行过一些探讨,比如傅斯年认为:“内、外之分起于郭象。

”(傅斯年:《谁是齐物论的作者》);比如张恒寿先生在唐兰《老聃的姓名与时代考》基础上认为:“淮南王刘安是整理编纂《庄子》书的开始者。

”又如崔大华先生在其《庄学研究》中认为:“《庄子》的篇目划分经历两个阶段:先有将全书作内、外篇的划分,这是汉代刘向所为;然后有由外篇中分出杂篇的划分,这是在魏晋时期由司马彪开始、郭象完成的。

”刘向分篇之说是比较有根据的,因为刘向父子有整理图书的历史。

刘向每整理一书,就“条其篇章,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那么,像《庄子》这样“诸①张恒寿:《庄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5页。

②张恒寿:《庄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0页。

③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④子”中的重要图书是不会没有书录的,道家类今传世的书录有列于老、庄之前的《管子书录》和列于老庄之后的《列子书录》,当然不会没有老、庄的书录。

而刘向在作书录之时,校勘和编次是和当时共事之人共同协商的,同时《说苑叙录》中有过他们在作录时“以类相从,条别篇目”的记载。

所以,对于篇目较多的,是有内、外之分的。

又如《史记·孟荀列传》说“作《孟子》七篇”,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孟子》十一篇”,这些都是刘向“以类相从”的结果。

熊先生在《中国庄学史》中这样认为:“刘向选定《庄子》为52篇,并有内、外之分,可能性是很大的。

至于“杂篇”的划分,也许刘向‘以类相从’时已有此意,也许是司马彪、郭象等人的划分,郭象删掉原来的52篇的十分之三,重新编次可能性是极大的。

”①我们认为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

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