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人类学的探索

合集下载

从饮食人类学视角看地方特色小吃的文化象征

从饮食人类学视角看地方特色小吃的文化象征

从饮食人类学视角看地方特色小吃的文化象征从饮食人类学视角看地方特色小吃的文化象征引言:地方特色小吃作为一种特定地域文化的代表,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地方特色小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地域特征、历史传承、社会习俗等方面。

通过对地方特色小吃的文化象征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与食物的关系,以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一、地域特征的呈现地方特色小吃往往是特定地域的独特产物,它们承载着这个地方的气候、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地域特征。

例如,巴哈姆特是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它的特色在于将花生、红糖等食材加工制作成口感酥脆、香甜可口的小吃。

这种小吃充分展现了台湾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花生资源。

地域特征的呈现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觉需求,更让人们能够通过食物感受到特定地域的氛围和特色。

二、历史传承的延续地方特色小吃通常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它们承载着地方的历史记忆与人们的情感。

比如中国的北京炸酱面,它起源于清朝年间,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北京炸酱面作为北京的特色小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北京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持。

它代表着北京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通过品尝这道小吃,人们可以感受到北京的历史沉淀和独特魅力。

三、社会习俗的表达地方特色小吃还是社会习俗的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些地区,特定的小吃与特定的社会习俗紧密相连,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比如中国四川的火锅,它是四川人民热爱的美食,也是四川人日常社交和聚会的重要方式。

在四川,人们常常通过聚餐火锅的方式来加深感情、交流思想、分享快乐,这种习俗已经成为四川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地方特色小吃不仅仅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反映了地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结论:地方特色小吃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通过地域特征的呈现,历史传承的延续和社会习俗的表达,深刻地体现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食物在人类社会中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质,更是一种符号和象征,能够反
映出食用者的身份认同。

在人类学视野下,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食物选择和偏好可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饮
食的五谷杂粮多样化反映出当时的物质丰富和人们的经济状况。

而在现代社会,一些高档
食材如鲍鱼、鹿茸等被视为奢侈品,只有社会上层阶级才能够消费得起,因此食用这些食
物也成为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食物的制作和食用方式也能够反映出人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

不同文化和地区有
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通过特定的烹饪技艺和调味方法,人们传承和展示了自己
所属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的麻辣火锅、法国的奶酪和红酒等,都是其文化传统的象征,食
用这些食物也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认同和表达。

食物还与身份认同的性别差异有关。

不同性别在食物偏好和食用习惯上往往存在差异,这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所致。

在某些文化中,男性更倾向于食用肉类和海鲜等重口味
的食物,而女性则更倾向于食用水果和蔬菜等轻口味的食物。

这种性别差异的食物选择和
偏好,不仅仅是个体的喜好,更是一种对自己所属性别的身份认同。

食物还可以作为社会交往和群体认同的媒介。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通过共同的饮
食习惯和食物分享来建立社交网络和群体认同。

家庭聚餐、宴会和节日饮食等,都是人们
通过食物来加强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一些特定的饮食团体和饮食信仰也能
够通过食物来构建团体认同,如素食主义、低碳饮食等。

饮食人类学视野下的肉食消费与文化生产

饮食人类学视野下的肉食消费与文化生产
社 会群 体对 食物 需求 和分 享对 人类 社会 文化 的结
构 和 改变具 有核 心影 响力 。
第 研 究 。美 国社会 人类 学 家把 注意 力放 在 食 物对 特定 文化 的社 会关 系 、 行为 、 身 心发展 的影 响等方 面 , 将之 纳入 “ 文 化 与人 格 ” 扩 展体 系 。 比 如D u B o i s ’ s 研究 认 为 , 小孩 早 年需 要食 物 时没 有 得到满 足 的沮 丧 或 被 忽 略 经 历 , 可能会 让他 ( 或
扬 州大 学 烹 饪 学 报
2 0 1 4 ( 1 ) : 1 0~1 3
C u l i n a r y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饮食 人类 学 视 野 下 的 肉食 消 费 与文 化 生 产
社 会组 织 时 , 注 意 到 主要 依 靠 当地 资 源 维持 生计
医学 的视 角而 言 , 食 物 都 是 一 切人 类 社 会 最 基 本 的关 注点 。古 代先 贤孔 子视 食物 为君 王应 予重 视
的 四件事 之 一 … 。著 名 考 古 学 家 张 光 直 先 生 确
的原住 民如 何获 取 、 准备 、 消 费食物 不仅 是一 天 活
态结 构 、 生物学、 营 养 医学 、 社 会 文 化 学等 诸 多 领 域, 堪 称 文化 多棱 镜 。 食物 都 可 以从 热量 、 脂 肪、 糖分、 蛋 白质 和 维
动的间隔休息 , 食 物的象征 和情感价值被仪 式性 地 用作 标 志社会 地 位 、 时 间 间隔 以及 环境 资 源 等 重 要文 化 价 值 ] 挪一 抛。 随 后 的 民族 志 作 者 强 调

人类学视角下的食物与饮食习惯揭示饮食文化与社会意义

人类学视角下的食物与饮食习惯揭示饮食文化与社会意义

人类学视角下的食物与饮食习惯揭示饮食文化与社会意义在人类的进化史上,食物与饮食习惯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食物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以人类学视角来探索食物与饮食习惯,我们可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意义。

一、食物与饮食习惯的物质满足与文化内涵食物与饮食习惯首要的功能是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不同的地域、气候和资源条件,使得各地的食物种类和饮食习惯具有显著的差异。

例如,在温带地区,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等,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则以稻米、谷物、豆类为主要食物。

然而,食物与饮食习惯不仅止于满足物质需求,更是文化认同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标志。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食物选择和烹饪方式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比如,中国的传统饮食习惯注重和谐、平衡与变化,体现在“五味调和”和“四时养生”的理念中。

而日本的料理则追求原材料的新鲜和精致,强调食物的触感和外观呈现。

这些文化内涵通过食物和饮食习惯的方式传递给后代,形成饮食文化的独特特点。

二、食物与饮食习惯的社会意义与身份认同除了文化内涵,食物与饮食习惯还承载着社会意义和身份认同。

在很多社会中,饮食习惯被用作社会等级、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例如,中世纪欧洲的贵族阶层通常享受丰盛、精致的宴会,其中使用的珍稀食材和独特烹饪方式凸显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相比之下,普通民众则采用更为简单、实惠的饮食方式。

此外,饮食习惯还与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在移民社群中,保留和弘扬传统的食物和烹饪方式,不仅维系着族群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还为后代传承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一种方式。

同时,个人的饮食选择也可以表达自我身份的认同,比如素食主义者、无麸质饮食者等。

三、食物与饮食习惯的变迁与全球化影响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食物与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跨国食品公司的崛起和国际贸易的加强,使得各地的食物得以迅速传播和融合,形成了全球化的食物文化。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食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构建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准备和消费方式都会受到身份认同的影响。

通过人类学的视角看待食物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下人们对食物的态度和行为,以及食物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既受到个体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又受到整个社会结构的制约。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准备方式都会受到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地位、性别和年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许多文化中,食物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在一些传统的社会中,有些食物只能由特定的阶层或群体享用,吃这些食物是一种特权和身份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九品官人饭也是一种明显的社会身份象征。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奢侈品食物也成为了高收入人群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如鲍鱼、鱼翅等。

而一些特定的食物也成为了民族和地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如中国的饺子、意大利的披萨等。

食物还会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许多宗教规定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禁忌,如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印度教的素食等。

而一些宗教的仪式和节日也会在其中融入特定的食物,成为了身份认同和宗教仪式的一部分。

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男女之间也存在着一些食物的差异。

在一些社会中,男女在饮食习惯上会有着不同的规定,这些规定往往是社会文化中对男女角色的一种塑造和差异化的表现。

在中国文化中,饮食习惯一直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各地方的饮食习惯也各具特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被赋予了很高的社会意义,并成为了文化和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象征。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饮食上会讲究营养、滋味、自然和文化的融合。

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一些美食成为了地方和民族身份认同的象征,如广东的烧味、四川的火锅、北京的烤鸭等。

无论是在东方文化还是在西方文化中,食物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成为了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

阿伊努人的壁炉中,有人类学的起源

阿伊努人的壁炉中,有人类学的起源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说我们很可能在食物的味道里,找到了最强烈、最不可磨灭的婴儿学习记忆。

在不断变化融合的人类文化中,或许“食物”是其中稳固的一环,因此蕴含了一个人深层的文化印记和身份认同。

流散在天涯海角的各族群的人,“能吃到一起”就是最深的认同。

饮食人类学的新方向饮食人类学起源于20世纪初期。

人类学家常常深入原始部落进行田野调查,探索前现代的族群怎样获取食物以及如何享用食物的问题。

作为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在其著作《珊瑚花园及其魔力》(1935)中对新几内亚东北部的特洛布里恩群岛上的原住民如何种植番薯以及其节日庆典的饮食进行过详细探讨。

从20世纪中期开始,人类学家的目光渐渐转移到现代人的饮食文化,着重探讨食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在《甜与权力》(1986)一书中,美国人类学家西敏司(Sidney W. Mints)讨论了糖在欧洲是如何从一开始的奢侈品,一步一步走上平民的餐桌,最后变成欧洲所有阶层的必需品。

西敏司认为在“糖”的角色变幻背后,隐藏着权力、等级与压榨。

作为美国阿伊努人的壁炉中,有人类学的起源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似乎唯有“口味”是坚定不变的。

文|程淳 图|李唐食物中的真正“自我”饮食人类学的代表,西敏司对于食物与权力的关系提供了许多洞见,诸如人们对于食物的选择、食用位于马来西亚槟城的峇峇娘惹古迹博物馆,收藏着该族群的服饰、房屋装饰、日用品等手工艺品和风俗文物,再现了其平日的生活场景。

娘惹菜会使用马来地区常用的食材,例如,马来虾酱(belacan)、亚参(asam)、香茅(serai)、姜黄(kunyit )、印尼菜姜(lengkuas)等,味道香浓,带有酸、甜、辣等刺激性味道。

的情境及其背后的权力运作的影响。

近年来,饮食人类学研究与亚洲文化语境的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方向。

在亚洲繁复而独特的饮食现象中,人类学家小心翼翼地抽丝剥茧,从食品制作的过程切入,探究蕴含其中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食物与身份认同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议题。

在人类学的视野下,食物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必需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象征,与身份认同密不可分。

从古至今,不同的人类社会都通过食物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不同文化中食物所承载的身份意义,并探讨食物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食物在不同文化中承载着不同的身份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饮食被视为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民生之本,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域的饮食传统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职业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在北方地区,面食是主食,如面条、包子等,而在南方地区,米饭是主食,如米饭、粥等。

这种地域性的饮食习惯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更是对当地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尊重。

中国人可以通过饮食来表达自己的地域身份认同,展现自己的文化底蕴。

除了地域身份认同,食物也可以体现社会阶层和身份地位。

在传统的欧洲社会中,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禁忌。

在中世纪欧洲,贵族阶层的餐桌上常常摆满美味的肉类和优质的葡萄酒,而平民阶层却只能吃一些廉价的谷物和蔬菜。

这种饮食差异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象征着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通过饮食,贵族阶层可以展示自己的高贵地位和优越品味,而平民阶层则被迫接受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现实。

食物也可以成为社会身份认同的一种表达方式。

食物还可以体现个人的族群身份认同。

在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中,不同的食物习惯和饮食传统体现了人们对自己族群身份的认同和自豪。

在印度社会中,典型的印度饮食以素食为主,反映了印度教徒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动物的尊重。

而在日本社会中,生鱼片是一种重要的传统食物,代表了日本人对海洋文化的热爱和对食物的精致品味。

这些食物习惯不仅是对当地资源的利用,更是对族群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展现了人们对自己族群身份的自豪和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食物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必需品,更是文化和社会身份的体现。

在人类学的视野下,食物与身份认同紧密相连,通过食物的选择、准备、共享和象征性意义,人们以身份认同的方式与食物产生联系。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食物在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探究不同文化中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食物作为身份认同的象征在各种文化中都普遍存在。

不同的食物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地位,通过食物的选择和准备方式,人们展现着自己所属的文化和群体身份。

以中国传统食物为例,春节时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是传统习俗,这个由各种不同菜式组成的盛宴不仅满足了家人们的味蕾,更是一种家庭身份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而在西方社会,特定食物比如牛排、海鲜大餐、寿司等也被认为是高档餐饮,具有社会地位象征的意义。

食物不仅仅是一种燃料,更是身份认同的重要象征。

食物的共享与交换也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食物被视为社会关系的表现和维护方式。

通过食物的共享与交换,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巩固着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

在西非的一些部落中,富裕的家庭会举办大型的酋长宴会,邀请亲朋好友共同享用食物,从而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家族荣誉。

在西方社会,朋友之间经常在餐桌上分享美食、美酒,通过这种共享的方式增强彼此之间的社会联系和认同感。

食物的共享与交换不仅是一种社交实践,更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

食物也通过食物禁忌和规定来塑造身份认同。

在不同的文化中,食物的选择和禁忌与社会身份紧密相连。

在印度教中,牛肉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因此印度教徒禁止食用牛肉,这种禁忌不仅仅是宗教上的信仰,更是身份认同的体现。

在犹太教中,有一系列的饮食规定和禁忌,比如不吃猪肉、不吃贝类,这些规定不仅是宗教的要求,更是犹太人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食物的禁忌和规定在塑造和维护身份认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食物的象征性意义也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构成。

在不同的文化中,食物常常具有象征性的意义,通过食物的象征性意义,人们展示着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人类学的探索
作者:张敦福单位: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多地被称为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除了马克思对“社会学家”的标签不感兴趣外,他们更极少被成为人类学家。

然而,马克思与查苏利奇关于俄国农村公社的通信,马克思描述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形态的《人类学笔记》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都进入过人类学文献。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实际上是建立在马克思有关笔记的基础之上———是马克思计划写而未能去写的著作,事实上他的逝世使他壮志难酬;马克思对人类学的关注,成为他学术研究的中心,直到他生命的终结①。

人类学历史上,怀特(LeslieWhite)写了一系列文章,与博厄斯为首的历史特殊主义论争,认为社会演化有其普遍规律。

怀特还复活了摩尔根的进化论类型学。

尽管怀特没有提到马克思的名字,但一般认为,怀特理论的调子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强调劳动力和生产资源,怀特则以对能量的控制取而代之,认为后者是人类演化的决定力量②。

人类学家阅读和讨论马克思、恩格斯似乎言之有据。

国内学者对这一点也有所认识。

陈庆德指出,马克思理论体系不仅对经济人类学有认识论上的启示意义,而且其经济分析也直接为经济人类学开辟了学科道路③。

陈建宪也注意到,马克思放弃《资本论》的写作,转而阅读大量的文化人类学著作,从政治经济学转向了文化人类学研究④。

罗力群也对文化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理论原则做了缜密梳理⑤。

通过回顾和检视近百年来的相关重要文献,笔者试图突显和
强化以下看法:“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不认为自己是历史学家或人类学家,他们转向人类学和历史,与其说是要关心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本身,不如说要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

……他们往人类学那里绕一下弯,就是为了要证明这些概念的灵活性、暂时性和相对性。

”①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是人类学唯物主义传统的理论源泉,尤其是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知识与智力的来源,从而成就了在人类饮食研究领域别具一格的研究策略。

一、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立场到哈里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策略
哈里斯研究工作的理论前提是,“人类生活是对其生存实际困境和难题的反应”;他也名副其实地宣称,“尽管不是我发明创造了‘文化唯物主义(culturalmaterialism)’,但确是我给这个概念赋予了意义”②。

他认为,范式(paradigm)是一个容易引起分歧的概念,他主张以研究策略(re-searchstrategy)取而代之,而这种研究策略有其唯物主义依据。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③如果说文化唯物主义有一套相互关联的理论原则,哈里斯认为,马克思的这段话富有先见地阐明了这些原则的核心;这一伟大原则是人类知识史上的一个重大进展,其意义和价值与同时代华莱士和达尔文表述的自然选择原理不相上下。

但从现代人类学的角度看,“生产方式”用语具有认识论上的模糊性,对“再生产方式”的疏忽,以及缺乏对主位与客位、行为与思想的区分,
都极需要重新给予阐明④。

对人口再生产方式中技术和手段的忽略,“未能赋予人口控制的技术发展在文化演化中以中心作用,极大地伤害了经典和新潮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理论的可信性”⑤。

对文化唯物主义研究策略的理论阐明始于客位、主位之分。

在哈里斯看来,每一社会必须解决生产问题———在行为上满足最低限度的生计需要;因此必须有一种客位(etic)行为的生产方式。

其次,每一社会必须在行为上解决再生产问题———避免人口出现破坏性的增长或减少,因此必须有一种客位行为的再生产方式。

再其次,每个社会必须处理好一个必要问题,即保证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之间、与其他社会之间安全、有序的行为关系……行为的上层建筑是这种普遍反复出现的客位方面的合适标志⑥。

主要的客位行为包括以下类别:(1)生产方式:用于扩大或限制基本生计生产的技能和实践活动,特别是食物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生产,假使特定的技能与特定的居住地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限制和机会。

具体包括生计技能,技术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工作模式。

(2)再生产方式:用于扩大、限制或保持人口数量的技能和实践活动。

具体包括人口统计及其模式的医学控制,配偶方式,生育力、出生率、死亡率,育婴,避孕、堕胎、溺婴。

(3)家庭经济:在宿营地、住宅和公寓或其他家庭住地内组织的基本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再生产。

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分工、家庭社会化、家庭纪律与性角色等⑦。

其中,生产方式和再生产方式归入基础结构,家庭经济和政治经济归入结构。

(4)政治经济:在群体、村落、酋帮、国家之间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再生产。

艺术、音乐、舞蹈、文学、仪式、户外活动、游戏、业余爱好等被列入行为的上层建筑。

这样便得到了基础结构、结构和上层建筑的三重方案。

与这些客位行为大致相应的一套思想则分别是:(1)生计知识、民族动物学与植物学;(2)亲属关系、种族关系;(3)象征、神话、审美与哲学等①。

文化唯物主义对马克思原则的理论表述可以概括为:客位行为的生产方式和再生产方式,盖然地决定客位行为的家庭经济和政治经济,客位行为的家庭经济和政治经济又盖然地决定行为和思想的主位(emic)上层建筑。

可以简洁地称之为基础结构决定论原则②。

把再生产方式标入基础结构,就能阐明一套有创见的、首尾一致的可检验的重要理论③。

文化唯物主义策略还基于扎实的实证研究。

自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哈里斯就“对主张多实地调查、少闭门造车的研究方法极感兴趣”④。

他曾在巴西、莫桑比克、印度、厄瓜多尔和纽约等地从事田野工作,以充分的经验资料和社会事实为依据,证实了他的发现。

哈里斯从人口、技术、环境、生育控制等因素着手,检视了采集狩猎社会前后的社会变迁,其严密的论证和有力的事实证实了马克思的以下两个著名论断⑤:“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⑥“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
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⑦哈里斯反对那种把文化视为纯粹主位现象和个体精神、思想活动的看法。

对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哈里斯认为这是一套研究思想、上层建筑的原理,虽然是西欧影响最大的人类学研究策略,但它是反实证的、反辩证的、唯心的和无视历史的⑧。

包括本尼迪克特在内的心理人类学家先驱们提出,人格构型是社会生活中稳定的、经久不变的核心。

而文化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则是,基础结构和结构的根本改变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导致人格构型的彻底逆转⑨。

认知主义则在主位规则的知识基础上预测客位行为瑏?瑠,而文化唯物主义的选择也比弗洛伊德的选择更为可取?瑏瑡。

重要的是,哈里斯通过在各地开展的扎实的田野工作,证实了文化唯物主义策略的说服力,展示了其在多种研究策略中的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