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水资源现状
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水资源保护问题与对策

J ANG n -i I I Yigz ,J ANG i Y ,Ch n n e gXi
( ah ai W t e uc ret nB r u,Sa g a 20 3 ,C i T i B s a r s r sPo co ue u n eR o e ti a h nh i 04 4 hn a)
p vn i u e n ra,e itn id n to b e o ip t n p o i ca tr p l to o r i ca b f r g a e l i x sig h d e ru l fd s u e o r vn i wae ol in,i s f ce twae rt cin l u n uf in trp e t i o o
⑤ 省界 监测 还不 能满 足功 能 区管理 的 需要 。提 出进一 步推 进 省界 水体 水 资 源保 护 的 主要 措 施 : 加 强 省界 ① 缓 冲 区监督 管理 ; 建立 完善省 际边界 地 区水 资源保 护协 商机 制和 突发 污染事 故预 警机 制 ; 大 力推进 省 际 ② ③ 边界 地 区水 资源保 护规 划 工作 ; 完善省 界 水体监 测体 系 ; ④ ⑤优 化 水资 源调度 等 方 法。
维普资讯
第2 2卷第 3 期
20 0 6年 5 月
水 资 源 保 护
WA E E OU E R 1 ON T R R S RC S P O I EC 1
V0 . 2 No. 12 3 Ma 0保护 问题 与对策
me u e s a rs,t ed tro ain o c lgc n i n n ,a d is f ce tmo i rn a a lt h ee rto fe oo ia e vr me t n n u i l o i in n ti g c p bi y.F rf h ri r v me to o i o m e mp o e n f i wae  ̄ o re p tcin n o n a a ̄ tr rs u c s r e to i b u d r . a, c u tr a u e we e rp s d n h p pe , i cu i g te gh nng o y r o n eme r s s r p o e i te a r n ld n sr n t e i o p vn il b fei g a e ma a e n d s p riin, s tig p e ua e oito y tm d o r ica u rn ra n g me ta u evso n et u r g lr n g tain s se a wan n sse fr n n r i g y tm o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涉及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其发展和保护对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的无序发展和不合理利用,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已经成为该区域的突出问题。
本文将就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新的治理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化学污染:太湖流域的废水排放量大,不同类型的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大量的化学物质进入水体。
其中,农业使用农药和化肥过多,使得太湖流域的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和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严重。
另外,工业废水排放的有机物、重金属物质等也对太湖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生物污染:过量的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内的蓝藻和水华暴发频繁,这种水华不仅影响了水质,还严重影响了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
水华繁殖期间释放的有毒物质可能对水生动植物造成永久性损害,以及相关产业的损失。
此外,太湖流域的非法捕捞和不合理养殖也对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植被造成了极大破坏。
针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应采取以下治理建议:一、加强水体监测与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太湖流域水质变化,为治理提供准确数据。
同时,加强与长江局的协调,对流域内的排污口进行跟踪监控,并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对违规排放者进行严厉的处罚,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农田排水网络的优化调整,减少农业养分和农药物质的流失。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合理利用化肥,控制农药使用量。
三、加强工业企业环保治理:对截留能力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推动企业提升污染物处理技术,减少重金属和有机物排放。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动绿色制造,减少水环境污染。
四、加强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加强太湖流域湿地的保护,通过恢复湿地功能来净化太湖周边环境。
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

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摘要】根据2003年至2006年太湖水域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了太湖的水质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其中总氮、总磷和Chl.a整体呈逐年增多的趋势,COD Mn 在2005年出现一个峰值后,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在年内变化方面,总氮浓度峰值在春季3月份,此后便稳步下降,到8-9月达到年最低值;Chl.a年内峰值主要出现在温度较高的5-9月份;CODMn和总磷年内变化不明显。
太湖目前整体呈中度富营养状态,且富营养化程度呈逐年增高趋势,部分湖区已接近重度富营养状态。
【关键词】富营养化太湖现状分析治理太湖地区位于东经119°21′-122°00′,北纬30°19′-32°00′,由上海市、江苏苏南地区与浙江杭嘉湖地区组成。
太湖水是沿湖居民的生命之水,其中苏州和无锡的生活、生产用水中80.0%取自于太湖。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太湖污染日益严重。
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大爆发,再一次将人们的眼光聚焦在了太湖。
为了更好地了解近些年来无锡太湖的水环境特征及其变化情况,我们对无锡太湖21个监测点近4年来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初步探讨了无锡太湖水环境演变特征。
1 数据来源和水环境参数本文数据主要来自2003~2006年太湖21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的水环境参数有:水温(t)、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Chl.a)、化学耗氧量(CODMn)。
2 结果与分析2.1太湖水环境指标的变化特征太湖月水温最高出现在8月份,平均为32.2℃,最低水温出现在1月,平均为4.3℃。
水体透明度成逐年降低的趋势,2003年水体透明度平均值为0.35,到2006年则降为0.25(如图1b所示)。
由此可推知,无锡太湖水体中的悬浮物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总氮的变化趋势如图1a所示,整体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太湖流域环境问题与措施

“湖泛”现象
❖ “湖泛”(亦称黑水团或污水团)是指湖泊富营养化 水体在藻类大量暴发、积聚和死亡后,在适宜的气 象、水文条件下,与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和厌氧 条件下产生生化反应,释放硫化物、甲烷和二甲基 三硫等硫醚类物质,形成褐黑色伴有恶臭的“黑水 团”,从而导致水体水质迅速恶化、生态系统受到 严重破坏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关于‘‘湖泛”的 研究很少或刚开始,像太湖这样浅水型大水面的湖 泊发生“湖泛”还仅仅是处于及时发现、跟踪监测、 积累资料和初步研究机理的阶段。
加剧苏南湖泊环境问题 产生的因素分析
❖ 自然因素
湖区地势平坦,地表径流缓慢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季节分配不均 湖泊淤积 地面沉降
加剧苏南湖泊环境问题 产生的因素分析
❖ 人为因素
湖滩围垦 人为污水排入湖泊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结论
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太湖水环境问题日趋严 重。这种状况说明我们对于太湖生态环境演化的机理了解非 常不够。 正是由于基础研究的严重不足, 难以对湖泊污染 和富营养化治理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使得我国的湖泊 治理走了不少弯路。再加上国际上对大型浅水湖泊研究的整 体滞后,治理太湖成为了非常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100%
80%
水 质 状 况 与
河
道
60% 40% 20%
污 污染河道长度 染
0% 1983ຫໍສະໝຸດ 19921996富营养化状况
繁引泊氮活水 殖起、、动体 而藻水磷的富 引类库等影营 起及、营响养 的其海养下化 水他湾物,指 质浮等质生的 恶游缓大物是 化生流量所: 现物水进需在 象迅体入要人 。速,湖的类
3
2008年5月“湖泛”期溶解 区
氧略高,高锰酸盐指数含量 南泉 0
苏州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苏州市水资源现状分析摘要:通过对苏州水资源现状、特点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多方面问题,提出苏州水资源利用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措施等。
关键词:水资源、特点、问题、解决方案引言苏州市地处长江、太湖下游,境内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河道纵横交错,有各级河道2万多条;湖泊星罗棋布,大小湖荡300多个。
总水面积为3609.4Km2,占全市总面积8488.42 Km2的42.5%。
1、苏州水资源现状1.1降水量:苏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86.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90多亿m3;其中降水量最多的1999年全市平均为1513.8毫米,其中平均梅雨量630毫米,是常年的3倍;其次1993年为1452.7毫米,最少的为1978年仅为598.2毫米,丰枯相差2.53倍。
1.2水资源总量:苏州市常年雨量丰沛,但由于蒸发量较大,降水量中只有很少的一部份(全市约为20%)形成地表径流。
据水资源调查评价,全市平水年地表水资源量15亿m3,中等干旱年为8亿m3,特殊干旱年为-3.4亿m3,丰水年地表水资源量可达30亿m3以上。
1.3总水资源量:总水资源量是指水资源总量与境外来水之和。
境外来水量总的趋势是:本地水资源量少,入境水量也少;本地水资源量多,入境水量也较大。
主要原因是,我市干旱少雨,上游地区也同样干旱少雨,上游地区的水资源除满足用水需求外,很少有下泄水量;而苏州市降水较丰时,上游地区同样较大,苏州市作为太湖流域的洪水走廊,上游地区的洪水需通过苏州市入江入海,这是苏州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1.4水质状况: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全市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2、2007年—2010年苏州水资源公报数据2007年,全市面平均降水量1122.8mm,属平水年份;于6月23日入梅,7月24日出梅,梅雨期31天,较多年平均多了8天。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的太湖治理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太湖治理的总体部署,深入推进我省太湖治理工作,全面实现太湖治理目标,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现状(一)流域概况太湖流域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总面积36895平方公里。
历来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工农业生产发达、国民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流域人口约占全国的3%,GDP占全国的12%,人均GDP为全国的3.5倍。
我省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湖体,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丹阳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句容市、高淳县、溧水县行政区域内对太湖水质有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体所在区域。
据2007年统计资料,我省太湖流域人口1664.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6%;GDP为12218.5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7.5%,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环境现状1.污染物排放现状。
我省太湖流域2005年共排放废污水总—1 —量25.55亿立方米。
流域COD排放总量为58.60万吨/年(表1.2-1),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和工业废水,所占比重分别为40.2%和35.1%;氨氮年排放总量为6.42万吨,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均在40%左右;总氮的年排放总量为9.82万吨,农业面源比重接近50%;总磷排放总量0.58万吨/年,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比重达到66%,其次为城镇生活污染源。
2.水环境现状。
(1)太湖湖体水质现状。
2005年太湖水质为劣Ⅴ类。
东部沿岸区水质相对较好,为Ⅴ类水质,其他湖区均为劣Ⅴ类。
太湖湖体水质总氮指标为劣Ⅴ类,其次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均满足Ⅳ类水质标准。
全湖平均为中富营养化程度,其中仅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处于轻富营养水平。
2007年太湖湖体水质总体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总氮仍是污染最严重的指标,但是浓度相对于2005年有所降低,全湖总氮平均由3.6mg/L降低为2.6mg/L。
太湖流域地下水现状与水质保障

太湖流域地下水现状与水质保障本文对太湖流域地下水现状进行分析,调查A区现阶段的地下水现状,并提出合理的水质提升方案与水质保障措施。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水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现。
近年来,太湖流域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目前A区域地下水环境管理基础较薄弱,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不清,水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饮水安全保障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制约。
本文以太湖流域某市A区为例,对A区地下水现状进行分析,调查A区现阶段的地下水现状,并提出合理的水质提升方案与水质保障措施。
太湖流域地下水现状地下水环境概况:太湖流域某市A区调查区域所在大地构造隶属我国东部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江南块褶带,印支运动形成的一系列北东向褶皱和与之相伴的北东向、北西向断层以及北北东向断裂构成了本区主要地质构造基本格局。
基底由距今15.5~17.5亿年元古代轻变质岩系组成。
地壳厚度36~37千米。
地质构造特点表现为由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地层组成的北东向褶皱构造,北东向、北西向断层构造。
调查范围内地下水的使用功能均不在饮用水、饮用天然矿泉水、地热水、盐卤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使用功能内。
但近几年来,由于自来水水价和污水处理费收费价格不断提升,部分企业为节约成本开支,开始利用浅层地下水来部分代替自来水,以解决用水需求。
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与降水时空分布基本呈一致性。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A区调查区域共布设监测点六个,包括加油站、居住小区、工业园区等类型。
监测因子包含:水位、K+、Na+、Ca2+、Mg2+、CO32-、HCO3-、Cl-、SO42-、pH、高锰酸盐指数、镉、汞、砷、锌、铜、铅、铬、镍、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总硬度、铁、锰、溶解性固体、氯化物、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
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改善水环境及防洪现状

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改善水环境及防洪现状通过对太湖流域水环境及防洪现状分析总结,根据治理规划要求,对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布局和规模分析,结果表明其在太湖及长江水体交换,水环境治理及防洪中发挥显著作用。
标签:新沟河工程;水环境治理;防洪现状;水体沟通太湖流域是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集中,涉及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三省一市,流域面积3.69万K㎡。
太湖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位于流域中心,是流域重要的供水水源地和洪涝水调蓄中心,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
1、太湖流域水环境及防洪现状1.1 流域河湖水污染严重,常年水质型缺水,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突出。
随着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废污水排放量剧增,水污染治理相对滞后,导致太湖水质逐年恶化,湖体呈富营养化水平。
太湖水量及污染物来量主要来自上游的直武地区,直湖港、武进港、雅浦港是直武地区的主要入湖河道,入湖污染负荷已远超过梅梁湖的纳污能力;梅梁湖、竺山湖等又为袋状湖湾,水体较为封闭,与大太湖的水体交换性差,换水周期更长,致使该湖区成为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爆发最严重的湖区,是太湖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湖区之一。
在区域污染源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治理的情况下,为改善太湖水环境,对入湖河道实施控制,但也造成直湖港、武进港地区正常南排入湖出路受阻,控污的同时也需要妥善解决其排水出路。
梅梁湖、贡湖和西部沿岸带等湖区蓝藻暴发频繁,给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和周边地区供水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2004年为改善梅梁湖水环境,503/s出水泵站投入使用,但由于梅梁湖水体容量大、出水泵站位置偏于贡湖一侧等,难以更全面地改善梅梁湖水环境。
同时实施的引江济太工程,引水入湖的骨干通道仅有望虞河一条,引水规模不足,仅形成望虞河-贡湖-西太湖-太浦河局部湖体循环,收益湖区基本局限在贡湖、西太湖东岸等地区,太湖上游湖区缺乏引排水通道,尚未形成长江与太湖的有效互动,无法全面实现以清释污,提高水环境容量,抑制蓝藻暴发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流域水资源现状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北抵长 江,南濒钱塘江,东临大海,西以天目山、 茅山为界,地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 是一个典型的平原浅水型湖泊。太湖换水 周期约310天。 多年来,在沿长江一线兴建了许多引 排工程,以使大水时向长江排泄洪涝水, 水少时则从长江引水。由于流域水污染严 重,引水条件受到限制。
由于流域水环境恶化和水质型缺水,提出在 流域开展“引江济太”调水试验。通过现有工程 体系调引长江水入太湖和流域河网,增加流域水 资源量,加快流域水体流动,缩短换水周期,提 高水体自净能力,以缓解流域水恶化的趋势,改 善流域水环境。 初步考虑“引江济太”调水试验的规模是: 通过全年调度从常熟枢纽引长江水25亿立方米, 由望亭水利枢纽入太湖10亿立方米,增加向太湖 周边地区供水,同时由太浦闸向上海、浙江等下 游地区增加供水5~7亿立方米,以改善太湖及下 游地区水环境(见图)。
据测算,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每立方米 水量运行成本约人民币1分钱。 2003年3月22日,40多位水利、环保、 生态工程专家在对“引江济太”作实地考 察后进行了专题研讨。在目前水污染治理 进展不快的情况下,引长江改善太湖水质 是个积极、有效的做法。
(1) 太湖水危机(2007-5东方时空) (2)引江济太(2007-6CCTV) (3) 太湖蓝藻(2008-4CCTV) (4)无锡封堵太湖污染入口(2008-4CCTV)
目前,太湖流域年产约50亿立方米废 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湖,致使 80%的河网水体严重污染,70%的太湖水 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但是,严重的水污 染并没有遏制对有限水资源的掠夺性利用 和开采。 太湖富营养化问题十分严重,从2000 年度监测资料来看,水域面积中有71%已 达到富营养水平,29%为 下沉;流域东北部还受到咸水入侵的威胁。 据调查,近三十年来江苏省苏、锡、常地 区漏斗中心沉降达1米;浙江省嘉兴地区地 面沉降也达0.7米。地下水超采使含水层地 下水储量减少,水质变坏,还可能造成咸 水侵蚀,滩涂资源减少。 太湖流域水资源面临严峻的形势。
引江济太试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